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尼采全集》读后感10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尼采全集》读后感10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对于自由

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自由,但坦率地讲,渴望自由,恰恰因为不懂自由。当想到自由,我们往往认为不被人管制,希望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自由。恰当这么做时,却发现,并没有自由,反而更担心短暂的放纵后所要面临的工作与生活。但究竟什么是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早起,早睡,拒绝在手机上浪费时间,不拖延等等。而放纵,只是被欲望支配,一个被支配的行为,这不是自由。所以,自律的人更接近自由,但如果不去踏出第一步,0就永远是0,哪怕0后面是简单的1。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往往就在痛苦那头。

对于方向

千年不见光的寂静山谷,不用去做其他,只需一根火把,就能照亮整个幽谷。

有时难免迷茫,迷茫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是迷茫想要得到什么。可当读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其实不需要做别的,只需拿好手中的这根火把,照亮前方的路,至于后面的,随着更深入,也都会慢慢显现。家庭中,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中,勤奋、认真、努力。生命中,善良、真诚、脚踏实地、不卑不亢。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什么,缺的只是一点纯粹,忽然想起《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一句台词:我是长安的兵,长安兵就是守长安的。做个纯粹的人不难,无非是拿好手中的火把,一步一步走下去,不东张西望,不胡思乱想,这就足够。或许方向,并不全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也有很多是走着走着才出现的,那么,多给自己的火把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脚下的路一点时间。

可能对于读书我的理解很片面,感觉其中如有一二句可以让人享受的句子,就很满足。当然,对于尼采这位被称为人类灵魂之光的哲人,他的思想与精神,可能我不太能全懂,不过有这么几句很受用的,就已足够。

到这,就用一段可让人深思的话作为结尾吧。人们现在已经羞于安静,而且长久的沉思几乎也使人产生良心责备,人们手里拿着表思想,吃午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人们像是一个总是可能耽误了什么事的人那样生活着。宁可做点什么,胜于一事不做。-----这条原则也是一根绳索,用来缢死一切教养和一切高级趣味。很显然地,一切形式都会因工作者的这种匆忙而毁灭殆尽,甚至形式的感觉,感受动作旋律的耳朵和眼睛,也毁灭了。......我们现在很少正确而全面地去观察一棵树,也很少观察它的叶子、枝干、颜色和形状,我们发觉只想象一棵树要容易得多。尼采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书之《当尼采哭泣》读后感500字


读书之《当尼采哭泣》读后感500字: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作者:鱼中水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前记:

文:哈皮波。这本书的笔记本来计划六月末就完成的,不料六月最后的一个周末,被突如其来的肺炎引起的反复高烧困扰,没有任何的心情来读书写字,笔记也就因此耽搁了。所幸经过几日的治疗,病症终于被克服,身体也逐渐恢复,今天终于能够重新读书写字。

每次生病的时候,尤其当身体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时候,总能想起尼采的那句话:“凡不能击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虽然能让我变强大,但是我还是好意的拒绝要来打败我的东西,抗争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

这本书取名《尼采生存哲学》,其实只是出版社编者为了编书而随便起的书名,尼采并没有什么生存哲学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算是尼采著作的合辑版。出版社的目的当然这样一本书里介绍完尼采的主要思想,但是缺点就在于,由于选取的内容繁多,这本书选取了《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几本的主要内容,尽管经过了有序的编排,但内容上还是非常的无序让人读的相当困惑。这本书算是非常鸡肋一本的书。

虽是鸡肋,读起来也有不乏有味的地方,主要是尼采的写作和思想实在是太伟大,任何一段都值得反复思索,才能彻底明白尼采。正如本书封面上引用的“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就是高岗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

这本书的前部分是尼采自传中的一部分。尼采将自己称为战士,“战斗是另外一回事,根本上我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一个人应该要能够成为别人的敌人,当是要能成为敌人也许先要有强健的体质”。

尼采的确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旗帜鲜明的叫到“上帝死了”“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刺刀深深插入了当时仍占思想统治地位的天主教的心脏中,传统的权威是他最大的敌人,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畏惧,这就是尼采!

他极力批判的传统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在尼采眼中,道德是无能的伪装。

人应该像一个强者一样活着,将自己真正的欲望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各种道德的外衣例如谦卑和顺从来伪装自己。因为这套道德是属于强者制定给弱者的规则,而真正的道德是强者自发的行为。

让弱者像强者一样有道德,是一个弥天大谎。弱者是被欺骗了,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能力一般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道德责任感,他们就是这些弱者,却总想扮成强者,因而最后也是可笑。

而弱者最喜欢的就是道德来相互评判,一方面弱者在相互的道德评判中获得一种高低比较的快感,另外一个方面,只有智力低下的人才会对智力高的人进行道德批判,他们将此作为一种复仇。

很多人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新闻,并且做出各种道德指责,也正是为了复仇,因为他们无法成为名人,所以只能在道德上对他们谴责。

尼采定义了什么是他眼中的美。他谈到,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这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美的存在。

第二个真理就是,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在他眼中颓败的人是丑的,因为他意味着人的意志的衰落,而人类憎恨的就是他的类型的衰落。我们为什么觉得不道德的人不美?因为他们是人类的衰退,我们人类是往着美德的方向发展。

尼采是一个不相信的道德的人,但他所不相信的道德是基督教的道德,他所尊崇的道德是强者自身的道德,就如贵族精神一样的道德,因此尼采要做超人。

后记:

经过读这本书,有想法将尼采的全部著作读一遍,不管怎样感谢这本书的指引。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被认同,被看见,被接纳。只是他的骄傲,“100多年后,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读懂我的哲学”的骄傲,不容许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巨细无靡地渗透在这本书里。)从此,两个人从开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疗愈的艰难的相伴之旅。

本书中,除了对人性的温和的剥析之外,更处处藏着心理学论和心理咨询的技巧。

布雷尔初见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时候,他在诊室里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蕴藏着值得心理咨询师们好好咀嚼的“话术”。当咨询师面对一个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来访者的时候,怎样说才能让他留下来,张开口,敞开心扉。起初,布雷尔无疑是失败的,或者几近失败的。若不是尼采突发疾病,布雷尔大概也只能遗憾放他离开了。这里面作者毫不隐瞒作为咨询师的无助,和普罗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的不耐烦,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以及和尼采的关系每有一点起色的时候的小窃喜,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别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失落,失败,痛苦的时候,自己的失落,失败感,痛苦好像被分担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论剖析布雷尔的困境,对妻子的淡漠,对眼前生活的倦怠,对贝莎的爱恋。在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对路·莎乐美的愤怒“移情”到了贝莎身上,用“那个瘸子”称呼她。甚至蔑视诋毁所有女人。其实这部分移情的源头,远不在路·莎乐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无情又冷淡”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600字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600字:

音乐不可能是一种意志,不然它就会被驱逐出艺术,因为意志本身为非审美(自然之美),但音乐却又显现为意志,因为音乐家需要表达音乐;

抒情诗依赖音乐精神,恰如音乐无意志状态;文学创作也同样依赖音乐意志,因为古典音乐的世界不靠语言文字能完整表达——严格意义来说,都是美学的展现。

一本介绍美学的书,艺术和美作为生命之本源的价值,即自由、独立、创造性;实在和书名扯不上什么关系,“悲剧”大概是从悲剧合唱团中产生的吧。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

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作者:Mr.翼之风

喜欢《《尼采全集》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