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目送幸福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目送幸福读后感1000字

目送幸福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温暖回眸与幸福守望——《目送》读书心得13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温暖回眸与幸福守望——《目送》读书心得13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温暖回眸与幸福守望《目送》读书心得1300字 日升日落,花开花谢,生命的脚步永不停歇。孩子长大了要远航;朋友相聚了终会散去;父母老了终将要离去;而自己,也不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
曾看过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作者年轻狂少时不理解长辈关爱的懊悔;也读过林非的《离别》,体会那种宏大的老一代对年轻一代不舍的别离;而龙应台的《目送》,作者却用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写出对离别忧伤无奈的感慨,使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着、共鸣着。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蓦然回首,曾几何时,也是这样熟悉的目光在人群中伫立,目送着远航的自己,凝望着那抹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对我而言,目送总是带给我无尽的感动与点点希望。转动时间的轴轮,多少珍贵的片段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从初中开始,我便远离父母独自住校,每次背上行囊远行时,爸爸妈妈总是满怀希望的送我上车,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车轮慢慢滚动,目送着我渐渐远去,他们一直站着,站着,就是不愿转身离去。而我也从车窗里向他们挥手,依依不舍地看着他们,当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或许还没走,但也看不见我所乘坐的汽车了吧。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大概就一天一天算着孩子再次回来的日子,而我也期待着,下次回家能远远看见那个在门口守望的目光与身影。
时间的轮轴继续转动着,一转眼我的孩子也上学了。每当上学时,我送孩子到校门口,目送着他一个人背着大大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看着他的身影逐渐变小,直到消失。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心里即使有万般的不舍,也只能目送到此,因为人生的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一次,当他一个人紧张地越过川流不息的车辆,安全到达马路对面时,然后,他回过头向我挥挥手,给我一个微笑,一股暖流瞬间在心间流淌,我也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也许他是用这样的背影与回眸告诉我不必追。
而每当放学后,我也静静地伫立在校门口,守望着孩子走出校门的身影。我们是如此熟悉对方,在上千个孩子涌出校门时我总能一眼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而孩子也总能在千万声呼唤中辨别出我的声音,并准确定位,当我们的目光交汇到一起时,我们是那样的幸福。
生命,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目送和回眸编织而成,它连接着生命的序幕与尾声。有期盼的目光为你追逐,有温暖的身影为你守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越来越感到,(读后感)我们都在走着重复的路。我们走着父母走过的路,孩子又沿着我们的脚印一路走来。
也许现在的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少回头看看身后父母。但是父母却从不埋怨自己的孩子,他们理解孩子的追求,他们只会在孩子偶尔的转身中叮咛几句:有空就回来看看;他们只会静静地守候着,期待着孩子再次回家的身影。那就在他们满眼不舍的目送中,在他们望眼欲穿的守望中,回眸吧。趁我们现在眼睛还看得见,趁头还扭得回,趁熟悉的身影都还健在,匆匆人生路上,让我们多几次这样的目送与回眸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为生命留白——《目送》读书心得1200字


为生命留白《目送》读书心得1200字
龙应台的《目送》一共由74篇散文组成,取第一篇散文题作为书名。书里,作者用真挚、细腻而又优美的文字,捕捉生活里常被我们忽视或者极易消失的情景片段,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细细品尝,你会发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也许是龙应台的《目送》为何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吧。
我在读《目送》时心里总有一种酸楚,不免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因为在书里,我随时随刻,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曾经,找到我们没人几乎都有过的那一刹那,那一瞬间,这就是作者龙应台带给我们精神上的灵动、震撼和共鸣。生活里,几乎每天都会真实的演绎着书中那样平凡而动人的情景镜头---目送、父女、母子、兄弟、姐妹、朋友
今天我们吃鲔鱼妈,我不吃鱼吃鱼有益于健康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鱼读这本书不仅有这样场景对话里真实的感触,深深的感动,更有对人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应当为生命留白。
我们都知道,国画中的留白,为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也让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而生活中的留白,则是把自己交换给自己,停下匆匆的脚步,放置久已劳累的心灵,如闲云野鹤一样地逍遥,如山涧小溪一样地自如流淌,让疲惫的心得以舒心地休憩和修复,从而增加生命的质量。
然而生活里,很多时候,房子、工资、成绩填满了我们,使我们整日疲于奔波劳累,忙于应付。忙着事业,忙着生活,却不知究竟为何而忙?浮躁的社会,忙碌的生活,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扭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否留下时间想过,能与父母、亲人相望的日子在一天天减少?难道要经历最后的目送才能顿悟吗?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然丧失了生命中的真谛,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在奔波劳累之余,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静静的享受生活呢。
正如书的扉页所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成长时,父母已然老去。我们唯有停下脚步,多陪陪他们,多陪陪亲人,时常送上一句寒暄,一杯热茶,一个拥抱
也许,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让自己沉静下来,纯粹起来,为生命留白,让父母有更多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脸上,莫让我们徒然地目送父母逐渐消失在那人生小路的拐角处。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便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多么闲适的生活状态!,当我们觉得生活太拥挤、太喧嚣、太华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放弃和舍予,这就是为生命留白。留一点空白,去看看草叶花瓣的精致美丽,听听虫鸣鸟语的浸人心肺,去体会阳光、炊烟的轻柔舒缓,去领受雨水雪花的慈祥滋润,还有音乐绘画的出神入化、赏心悦目,友情爱情的销魂荡魄、感天动地。(读后感)
为生命留白,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种花育草,且用心灌溉,相信收获的一定是世间最美好的心灵花园。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


每阅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都是心灵的一场洗涤,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霍尔顿,他是一个四门功课都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5岁少年。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混帐。因被开除而又不感回家而开始了他维时几日的流浪生活。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自己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醺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是个异性恋。就在这重重矛盾中,他无法自拔,最终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备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外表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污浊、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相对于他那两个糊涂的室友,霍尔顿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他厌恶这一切,因为厌恶,处于青春期的他就越发的那样做,似乎是一种反抗。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不满与叛逆小心地匿藏于心中,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欺骗。为了追名逐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实的想法渐渐被封存于心底,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将自己完全袒露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老师,那位有异性恋之嫌的安多里尼的经验之谈。这就是理智与成熟吗,我不敢苟同。但仔细想想,安多里尼的认识倒也无可非议,在这样一个理想主义早已远去的年代,我们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不得不让自己屈服于种种压力,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丢掉儿时的纯真和对生活的理想,在忍耐、克制甚至卑贱中生活,这听上去有些残忍,但是却又无奈。谁的愿望会是去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呢?或许因为霍尔顿身为富家子弟才使他表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愿望。然而现实总是现实,霍尔顿最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外表上是因为妹妹的挽留,但事实上霍尔顿也无法离开自己所处之地,或许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结束也预示着青春期的他锐变的结束。人只是在不断地出逃和回家中艰难地长大,真实的生活就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意义。我们是否也体会到了呢?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的确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果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纵然生活有时也会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久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让人感到了莫名的悲哀,进而象霍尔顿一样,竟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的痛苦,就象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明显地过于引人伤感,具有一种内在的死的欲念。当然,我们对生活的过程是充满着热爱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痛苦和烦恼,还有许多值得去追求和奋斗的东西,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说起来读这本书,读的过程中心情是挺沉重的,这是一本让人不太愉快的作品,有着阴郁、灰暗的格调,但是书中主人公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还是给了人些许慰藉。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啊~~

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写这篇读后感,写了删了好几次。

可能这本书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共鸣吧,很多人也说还读不懂龙应台,就像年少听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这里的读懂,并非是字面上的读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还没到那个年纪,无法有太深的感悟。

这本书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2篇,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中年人看,龙应台在50多岁的时候写的这本书籍,作为母亲,她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作为女儿,父母也渐渐衰老。

这个年纪,我们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离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远去。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每个人都有目送的时刻,内心的不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吧。

不过现在我并不想谈太多这个,这本书里面有提到一个点,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作者在其中一章里说了这一句话。因为他的父亲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床上,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他。有一天,她发现,父亲的眼睛怎么越来越小,都眯起来感觉睁不开了。

原来是被眼屎给糊起来了,保姆都没帮他父亲擦洗干净,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么自己经常来看望父亲,也没注意到这个呢。

于是就说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话。我忽然发现,我好想也是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对于老人家,我都不会仔细去看TA,如果老人家迎面走来,我有时候会刻意的避开看TA的脸,或者朝着前方看,径直走过去,并不会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样,偷偷的憋个一眼。

应该不至于只有我会这么做吧?

也许就是这样,人老了,就慢慢的失去了别人的注视。

还有一个,她的母亲也老了,已经老年痴呆了。有一次龙应台带她去逛街,她突然感觉,整个街上很少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她就想到了自己,自己也50多岁了,有时候去一些比较年轻化的商业街感觉自己就是格格不入的异类。

而对于更老的母亲来说,会不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陌生人给占领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还健在的也很少出门,生活上,也很少有属于老人的世界。

如果去电影院,你仔细看那上演中和即将放映的片子有没有,不是打打杀杀,不是同性恋或间谍,不是外星人或情仇谋杀,而是既简单又深沉,能让八十岁的人不觉得自己被世界删除掉的片子?

那些商业街,有没有专门给七八十岁人挑选的款式衣服,而不是那些永远单一的色调。

让老人有一种江山变色,一种被迫流亡的感觉。

玉珍诗集《喧嚣与孤独》读书笔记1300字


玉珍诗集《喧嚣与孤独》读书笔记1300字:

《喧嚣与孤独》是湘籍90后青年女诗人玉珍的第二部诗歌集子,也是“第30届青春诗会”系列编辑出版之一,它诗意展示了青春世界里的孤独、苦闷、忧郁、彷徨和成长的一幅幅生活景观图。

首先,《喧嚣与孤独》是站在现实生活世界的高度,以轻盈、委婉,略带坚硬的笔调,出色地反映了彷徨在孤独世界里的诸多现实生活写照,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存在的青春画卷。书中九十八首诗几乎都是围绕生活、成长、所见、所感,以“我”的视角进行诗意书写,形象地记录了你、我、他(她)在现实世界里的点滴生活。诗歌在文本中所描写的生活景观都是以小见大,看似琐碎实为宏大,从自我成长的生活境遇到他人的生活世界,从内心的孤独到外在生活的挤压,从山川河流到一个村庄,诗人都在诗行里真实跳跃,正面勾勒。诗人在诗作中没有讳饰青春的骚动,内心的彷徨和敏感的爱情。诗中的每一行都有着“遍地都是人,你为什么孤独?”这样的主题疑问。

其次,玉珍的《喧嚣与孤独》有着自己独特的诗学张力,每一首诗除去外在的字面意义都有着内在的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使读者能从外延到内涵深入探究出诗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情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我们一进入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词语就好象经历了一个突变。它们不仅有抽象的意义,而且还熔化融合着自己的意义。”当我翻阅这本诗集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自觉呈现。从诗行中流露出来的诗歌语言,它一方面在描摹、解说、陈述、阐发客观对象;另一方面在表现、抒发、咏叹诗人的心绪、情思、意蕴。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诗人自己的意义,是审美意义上的信息。比如《劈柴》:“甩斧的时候我是一个刽子手/劈得越准越过瘾/这是暴力的快感么/一秒钟就能将它们一分为二/在我手下如炸开的星火/多好的木头,像白花花的遗骨……”这首诗的双层结构是很明显的。字面意义是对劈柴这一琐碎生活的形象描写,但内涵却将“我”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诗的字面外延义提供给我们的语义信息。但诗的意义绝不会到此为止,诗的语义层面下面,隐含着深层审美意蕴,木柴实际上象征着诗人自己。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了一种超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与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相契合,于是诗人移情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再次,《喧嚣与孤独》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现实生活的再现、懵懂迷惘的爱情、青春苦闷的成长彷徨都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刻哲理的高度。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诗歌语言中的小人物,自然景观,情感喧嚣都流露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读书笔记《喧嚣与孤独》的笔调低沉、坚硬;语言简洁、明了,朴实生动的诗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喷发,富有青春激情的正能量。但就诗歌文本的创作上来看,《喧嚣与孤独》诗意书写的生活景观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挖掘单调。诗歌作品中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年龄限制和生活阅历,然而,这些都只是白壁微瑕,不影响诗人诗作中的艺术特色和语言张力。

《喧嚣与孤独》呈现了一幅幅青春画卷,读它,更能体悟到青春成长的彷徨、孤独、苦闷、忧郁的人生历程。同时,《喧嚣与孤独》也代表了中国90后诗坛里的一枚玫瑰,它必将成为新诗发展的一个见证。作者:刘仁普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温暖回眸与幸福守望——《目送》读书心得1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目送幸福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