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种瓜得豆读后感 > 地图 > 种瓜得豆读后感

种瓜得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拎得清,得自在——《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拎得清,得自在——《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拎得清,得自在——《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0字:

最近比较没空,所以写读后感的速度降下来了,但是我因此也有一些时间去反思我的生活,实践书中的理论,所以有一些认识更深刻了。

今天聊聊人生课题,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第一次听到关于“谁的课题”的理论,是monself的一篇关于工作上的不顺心的分析文里边,新入职场的女孩遇到上司刁难,为了完成一个活动跑断腿,累死累活,却得不到上司的体谅,很多事情不是她分内的,为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她也不得不自己去补台。女孩很郁闷,于是找学姐倾诉,学姐问她,谁会为活动搞砸了负责,女孩说是自己,已经成为职场精英的学姐告诉她,谁为后果负责,课题就是谁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全力做好,因为即使是别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误,会被批评的依然是你自己。

“谁的课题”和课题分离,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举个例子,我曾经在生宝宝前去剪了短头发,后来头发长长了些,我想继续留长,就不打算再剪,但是我妈三番五次劝我去把头发剪了,觉得现在的状态不好看。就算我明确拒绝,表示我没有这样的打算,她也持之以恒的隔一段时间就提一次。虽然是亲人之间,我仍然为这样的干涉烦恼不已。如果用书中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发型不好看的后果是我自己承担,所以剪不剪头发完全是我的课题,但是我的妈妈却为我不肯剪而难受不已,她不明白这跟她其实没有关系。

说回人生课题。

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几个侧面。不同的课题的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距离和深度,那么课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工作上的关系门槛最低,难度也最浅,因为有工作这个纽带;朋友的关系则相对难很多,没有什么不可抗力让你非得和某个人成为朋友,而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知己、闺蜜等等各种区分;爱的课题,恋人、夫妻、兄弟、亲子,所有的课题中最难的一种,尤其是亲子关系。

三大课题概括得非常精要,其实每一个课题都可以延展为无数个子课题,人际关系这门学问,真的太深了。

怎么正确的处理人生课题呢?

首先要知道,做事情不是为了寻求认可,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可是有那么简单吗?我们从小到大,做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寻求认可啊,努力读书,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努力工作,拿出好业绩,获得领导同事的认可;甚至努力表现,获得对象家人的认可。而我们的身上,也承载着各种期待,我们也对别人有所期待,怎么可能不呢?

这里引入一个关键词:赏罚教育。我们都受赏罚教育的影响,所以觉得寻求认可是正常的。但是阿德勒批判赏罚教育,为了寻求表扬而做某事,为了不被惩罚而不做某事,一旦没有表扬和惩罚机制,就可能让事情失控。而我们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活出自我,然后才有自由。

其实这一点我觉得蛮好理解的。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所以当家人对他说你不乖,我不喜欢你了的时候,我通常都会阻止。这种思维,在长辈们,甚至很多同辈们看来,都是无比正确的吧,我们告诉孩子,你要乖,要听话,这样我才会喜欢你。宝宝会因为我们说了这样的话而变得乖巧听话懂事,更好管束。但是他们内心也更加不安。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其实很容易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吧。

不希望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不希望孩子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们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其实已经实践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了。(但是这也只是我不希望,是我的课题。孩子是怎么想的?他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暂时不管。)

要再一次谈到课题分离了。我们说谁为后果承担责任,课题就是谁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分得开。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父母都会焦虑,会想尽各种办法帮他逼他学,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父母为什么焦虑,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我们的。那么,放任不管吗?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未来考虑啊,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吗?并不是不管,在认清谁的课题之后,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他自己选择怎么做,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但是不妄加干涉。好难啊,但是牛不喝水强按头,有用吗?或许会引起更大的逆反。

所以做好课题分离真的很重要,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许很多烦恼就消失了。我们觉得比较开明的家长,其实也是让孩子拥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亲子关系不会太糟糕。

不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这点也很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就会容许别人对我们自己的事情指手划脚,但这也许会让我们觉得痛苦。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你自己的事情,要遵循你的本心。

所以分清课题是谁的,做好课题分离,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事情就完了吗?并没有,人际关系不能变成这样冷冰冰的进水不犯河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它只是一个入口,构筑良好人际关系的入口。

这里抛出一个观点,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点题了,是不是,本书的名字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有人想被人讨厌吗?恐怕没有。有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吗?恐怕也没有。八面玲珑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我们八面玲珑,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被讨厌的勇气说的是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即使被人讨厌也是没有关系的,不是什么问题,不要因为害怕被人讨厌而去曲意迎合别人,勇敢的活出自己,自然有人欣赏和喜欢。

接下来,如何才能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作者提到一个“共同体感觉”。宇宙,过去未来,都在这个共同体内。是不是过于宽泛,我们更常听到的,是集体这个概念。阿德勒提出共同体的概念,并且将其中的组成因子划分到“我”和“你”这样的最小的个体上,因此提出,将对自我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把自己看成共同体的一部分,就会跳出这种自我中心思维,从而拥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广阔的视野。把这个共同体延伸到无限大,就无论如何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跳出小集体思维。当我们面临一些角色转换的时候,拥有这样大共同体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退休了,或者与小集体无法找到归宿感的时候,不妨将自己放在大共同体里边看看,跳出眼下的杯中风暴。

建立横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纵向关系提出的概念。差别在于,人与人之间地位是否平等。现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能力比我们强,地位比我们高的人的肯定;我们表扬孩子的进步和优秀,我们批评或者处罚没做好事的人。纵向关系中,人与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横向关系呢?人的地位真的平等吗?阿德勒提出的是,人与人虽不同但平等。不同,这个词非常有意思,它没有表达谁比谁强,谁比谁厉害,我们不同,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但是我们是平等的。这种理念,是不是暗合了之前的很多观点,不竞争、不比较、不自卑、不操纵、不干涉、不批评、不表扬、不评价,所有这些,原来都存在于纵向关系中啊。

在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困难给予帮助,对他人的难题给予鼓励,是缔结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信和勇气,换句话说,觉得自己对他人有用,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从共同体的角度说,存在也是有价值的。

其实越写到后边,就越觉得阿德勒心理学太过于理想主义,与我们主流思维和心理背道而驰。但是仔细思考你会发现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更好的思路和方法,会让我们生活得更积极更有质量。但是践行起来也真的是非常的难,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自己的心理透视得那么清楚,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做出改变。话说回来,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啊,让我们至少从自己做起,开始行动吧!作者:弦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一般来说,写一篇书评,起码要看过三遍,而我只看了一遍就写书评,并且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一定的逻辑。好在完全是自娱自乐,也就不计较了,诸君一乐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对于小说而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大清相国》这部小说来讲,就我个人的观点,好的地方有三:
一是故事好看。我以为好的小说首在吸引人,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书一上手便欲罢不能,有一气读完的冲动。作者王跃文本就出身官场,对当下的官场有切身的体验,本人又具备深刻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讲起官场故事当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几千年的官场是那样的云遮雾罩,外人远观见其金光闪闪,风光无限,近视则烟雾缭绕不知其端,一派神秘气象。身处者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既有飞扬跋扈时虚凌太空的身轻如燕,又有一失足重摔于地的仰面八叉,令人心神激荡如痴如醉。所以,官场小说一直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娱乐,看《大清相国》大家都是当作当代史来看的。
二是语言功力深厚。《大清相国》语言平实、质朴,没有花里胡哨的大词和句子,于平实、质朴中见功力。鲁迅先生说,小说早在明清便写完了,当代的小说家为了出新求变,一些人便走上了怪力乱神的路子,以鲜辣、怪异、另类的凝词练句方式来耸人听闻,以便吸引读者,可这如同麻辣火锅当时过瘾,却不能当顿过日子。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词的境界分为三类,最高一类谓之骨秀,如李煜之词。我理解所谓骨秀,乃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出人类共有之情感,如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当然,骨秀的境界非经穷天尽地锥心泣血的冰火两重天而不能致。《大清相国》的语言正是平淡中见功力的这一类,也是我喜爱的类型。
三是人物刻画成功。小说的目的在于刻画人物,没有鲜活的人物小说就失败了。你看,我们看金庸的小说,大家都记住了郭靖、杨过、令狐冲、张无忌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大清相国》着力刻画了一个修齐治平圣贤式的主人公陈廷敬。首先,从这个名字来看,廷敬,就是敬畏朝廷敬畏皇帝的意思,其意再明白不过了,主人公是一个儒家忠君的楷模。其次,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神童出身,县试、乡试头名,还仿张居正故事,写了本来会试、殿试也是头名,但为了磨练他故意未点状元的曲折经历。第三,通过一系列悬而又悬的故事,让陈廷敬心智逐渐成熟,成为一代既忠君又爱民的圣贤。第四,让陈廷敬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历经磨难,终成诸葛亮式的智者。第五,最后,在官场得意时也就是作为位极人臣最危急时刻,作者让主人公陈廷警顿生急智以装聋作哑的方式隐退,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圆满。第六,作者让主人公陈廷敬妻妾和谐儿女成才,妻子贤大妾智小妾武,儿女个个都成才,家庭完美。第七,配角的树造也比较成功,如康熙、明珠、高士奇、索额图等等,各有特色,或英明或奸诈或粗鲁,但血肉丰满可信度较高,反衬主角也是光彩照人。第八,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土豪家庭出身,这相当有意思。估计作者长期在官场打滚,明白钱的杀伤力是小人物无法抗拒的,任你读多少圣贤书一见白花花的银子也得乖乖投降。若不投降就成了海瑞,这样的主人公既无趣也愚木,相当的煞风景。而作者树造的主人公陈廷敬却是一个集所有儒家智慧、品格、勇气、成熟、廉洁于一身的完人式圣贤,羡杀了多少十年寒窗欲货于帝王家的学子,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者。
至于说到《大清相国》的不足,我以为也有三:一是主人公过于完美,有的缺点也是成长中的不足,一个凡人完美如斯可信度不高。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的理想,在当下的环境中在几千年奴性的土壤中在儒家固化的思想中,写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化身,来映射现实中的无奈。好在大家现在也没有了钻进书中当主角的兴趣,看看就好了。二是某些情节过于简单。比如陈廷敬微服私访破的几个案子,对手均过于弱了,没有凌厉的搏杀,尖锐的冲突,高智商的对决,流于了平淡。三是最后写陈廷敬使用连环计整倒所有对手时,太巧合了也不太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家一窝蜂地上当,太夸张了。还有就是陈廷敬志得意满时,给予的打击不够,尚不足说明其预见到功高震主者身危的潜在危险,前期铺垫明显不足有些牵强,豹尾收得不够有力。
其实,看一部小说,好看就足够了,不必计较其他的如醍醐灌顶般的启示微言大义式的心灵触动,但于好看之外尚有言外之意的收获,那就当自己彩票中了小奖,千万别当成人生指南,否则,就是祸害自己。(读后感)
说句题外话,当有高官向全体公务员推荐此书时,我是大不以为然的。其言下之意无非想告诉大家书中的陈廷敬才是榜样,才是领导期许的模范,其思维还是在忠君爱民这个路子上打转。一部中国的历史,从政体上来说,经历了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天下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家天下到天下为私,君臣共治的共天下到朕即天下,奴才臣伏的朕天下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臣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天下有份到自甘奴才,读书人也只能买十年寒窗后的货与帝王家这一单程车票。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只有完成了自我道德和人格的戕害,献祭出尊严和自由才能实现大一统条件下的人生价值。我想,这与当初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最终内圣而外王的理想是多么格格不入啊。自元一脚踏断了中华脊梁以后,经明至清,专制达到顶峰,在科举中引入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垄断任途,打击异己后,有血性、思想、人格、尊严的人全部被一扫光了,在这一次又一次残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被打断了脊梁,吓破了胆,苟全性命风骨全无,流氓化生存后剩下的只有胆怯、顺从、无知、反智、逐利,与奴才一般无二,把有奶就是娘,有权就是爹当作人生信条,由这群政治贱民营造的社会必是一个粗鄙的时代。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统治者为维护极权统治有意摧毁了读书人的道德,千百年来皆如此,用一次又一次的逆淘汰,用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谎言,把他们变成了反智的极权体制依附者和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此时,我想了一个人和一篇文章。一个人是清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他被贬后每日在家把上朝时的三叩九拜大礼行个无数遍,有人问您都闲赋在家了干嘛在家向着紫禁城三叩九拜,翁说一是心中有皇上,二是当锻炼身体之用,这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当真不是一天练成的。一篇文章是余秋雨写的《一个王朝的背景》,此文描写了清朝刚建立时,无数文人学子为了气节,在留发不留头之间而毅然选择后者,而经过260年的奴役后,一代大师王国维拖着那条长辫子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为了清朝的灭亡自沉了昆明湖殉了葬。
当然,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是不对的,当滔滔者,天下皆是之时,从辟人之士也好,从辟世之士也好,都是大有人在的。
我想,黄天无情,唯德是辅。而此处的德系指顺乎天而应乎人,一条河流不汇入蔚蓝的大海,最终必定枯流。而以人为本的仁其人,在我看来不是人其奴,却正是儒家所要达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但这一切的前提却是自由,没有四大自由,就没有个人权利,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文明。
请记住:如果你不是主人,脚下的土地再大与你何干?如果你赞美皇宫的巍峨,显出的不过是你太监的奴性。如果有自由,立锥之地皆为乐土。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因为,你是狗窝的主宰,你在狗窝拥有自由。我只听过不自由勿宁死,没听过不富贵勿宁死。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苍海桑田,虚幻一场。正印了南怀瑾所说: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后感)
最后,推荐想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朋友可以细读此书,因为陈廷敬总结出的为官四字诀稳、忍、狠、隐与李宗吾的《厚А贩路穑婺俗鞴僦欢牛比牒醵婧跣募跣校梢晕僖印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3000字


不管教的勇气 ,依据阿德勒心理学,作者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简单、切实的育儿之道。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赋予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文章目录

1 不管教的勇气 价值

2 不管教的勇气 金句精选

3 不管教的勇气 作者简介

4 不管教的勇气 正文

4.1 一、前言: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4.2 二、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4.3 三、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4.4 四、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5 不管教的勇气 结语

不管教的勇气 价值

依据阿德勒心理学,作者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简单、切实的育儿之道。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赋予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你 将 收 获

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让孩子会学习的方法

如何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金 句 精 选

1.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第22页)

2.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第30页)

3.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第45页)

备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作 者 简 介

[日]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顾问,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

精 华 解 读

不管教的勇气 正文

一、前言: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而本书传授的教养方法将帮助父母促成孩子自立。

二、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1.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批评不是育儿的好方法。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关于批评,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受到父母关注,是孩子的重要需求。当孩子规矩做事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以获得关注。

②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是故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

③批评在当下见效快,并非真的有效,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做事消极,变得懦弱。

2.避免孩子依赖表扬

除了批评,作者认为表扬也不是育儿的好方法。因为孩子可能会依赖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同时,也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

如果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就不会再做让家长头疼的事了。

3.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

纪伯伦说,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而挫折和失败也得由孩子自己负责。

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将造成不良后果。一,它会破坏亲子关系。二,一旦发生问题,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而孩子则无法成长。三,干涉孩子的人生,是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因此,也阻碍了孩子成长。

4.体罚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情况下,父母厌烦孩子的,不是其要求的内容,而是诉求方式。但是,有些时候父母也不会好好表达,也会感情用事。

所以,一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二来,对待孩子时,父母需要注意,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此外,作者说,批评即使没动手,某种意义上,也等同于体罚。

三、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1.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谁能代替。

父母督促孩子学习时,不知不觉中传达了一个观点:如果考上一所好学校,就能实现人生的所有。但是,人生并不会因为考上一所好学校而一帆风顺。大人们从不把这个真相告诉孩子。

如果只注重考试结果,孩子很难体会到求知的喜悦。如此,孩子在升学希望不大时,就会放弃学习。

事实上,正如樊登老师所说,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促人成长,不仅为自己,还能为社会作贡献。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些。

2.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

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的话说了吗?有些父母会遇到这样的控诉。

换位思考一下,开口只谈学习的父母是不是很烦人?!

如果真的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到孩子,父母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做法:

①批评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②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人生不只有竞争,还有朋友。切莫让孩子成为学习很好,却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

③让孩子体会到贡献的价值感。引导孩子乐于助人。具体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大忙之类的话。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3.不要因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作者认为,即使是考生,也不能享受特权。一个劲学习的孩子,和痴迷于工作、被爱情占据头脑的一些大人一样,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如果父母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孩子也许就会以学习为理由不去承担其他事。这可能导致孩子连学习这件事也做不好。

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合作。一来人生的许多课题都需要合作。二是合作能让孩子有价值感。这样他们会更喜欢自己,更有自信。自信能促使孩子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学习。

4.不要俯视孩子

作者强调,没人能代替孩子学习。而学习的后果,都得由孩子自己负责。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

①孩子不怎么学习时,父母可以认真地问自己有没有能做的事。

②不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父母可以在征得孩子的同意时,和他们谈谈学习的事。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暂时不谈。同时,告知孩子可以随时找自己商量。

③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和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存在差异,但作为人,两者是平等的。父母如果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就不会任意地批评他们。孩子也会更冷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四、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1.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成长的路上,孩子可能因为一次失败,或者学习失利,从而产生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这种想法会伴随人的一生。它让孩子无法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没价值。结果不仅使孩子在学习上没自信,也会影响他们解决其他的人生课题。

有时候,孩子不愿投入课题,是不想面对结果。他们害怕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所以宁愿选择逃避。

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赋予他们勇气,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2.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

孩子成绩不好需要道歉吗?

作者说,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如果这次成绩不好,不用觉得辜负他人,也不必消沉,只需为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了。

此外,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观点,使孩子认为没有好成绩就会遭受冷落。同时,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不然,他们会更沮丧、更消极。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认真学习,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3.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生活中,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行为。他们聊起孩子,多数只提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但这并无益于孩子。

作者说,孩子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其实,就是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比如,孩子的思维跳跃,注意力不够集中,但是发散性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更有创造性。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父母要尝试着、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一面。

4.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学习不理想时,难免会消沉和产生疑问。这时,父母需要做到两点。

①接纳孩子的真实面。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这和父母的理想会有差距。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②父母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也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可能让孩子怀疑自己,并产生抵触心理。这些状态,都将使他们无法冷静思考。

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

结 语

我们都曾是孩子,但成为父母后,却忘了小时候希望父母怎样对待我们。

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不管教孩子,才是更好的管教,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继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意见。

察得秋毫见倪端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察得秋毫见倪端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自出版以来长盛不衰,作者通过释例来主张他的“大历史观”—“从技术上的角度来看问题”。我所理解的“技术”,在此更多的是指史学家要有见微知著的素养,透过事件人物表面来抓住宏观内在的联系,并且把他们置于一条延长的历史线上,通俗点讲,既是“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正如作者所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大历史观,包涵一种大而化之的精神”“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不能受短时间的政策所隐蔽,尤其不能闭门造车,不顾外间情势的单独决定。”(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首辅张居正:

全书以万历十五年谈起,又以万历十五年结束。全书采取纪传体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六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各自在大明朝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这个大体制下求全也好,刚毅也罢,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

首辅申时行:

普通大众对历史的了解,大都还是停留在演义这个层面上,从较早的说书戏曲等传统形式,到现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给国人输送了基本的历史常识,让国人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评论《三国演义》“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上)这种演绎,塑造了古来多少完美的历史人物:包青天,诸葛亮,刘墉,关二爷,海瑞,张居正…….可是他们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每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正如黄仁宇向我们所展示的六个历史人物各自在大体制下探索着……

海刚峰海瑞:

朱翊钧作为一国之君,也是少年天子,十岁登基,往上数三辈皇帝都不作为,自然对其寄予了厚望,聘请最好的先生,一切都是严格的规划,早年勤政也出现了中兴之治。虽贵为天子,却一切不在禁锢之中,立储封后皆遭大臣反对,再加上对他有终身影响张先生后来的人设坍塌,万历皇帝也逐渐明白,既然意不由己,又无法改变此格局,便只好采用老子的“无为”,以无为来作为抵抗,则出现了后来的怠政。

张居正既是帝师,首辅大臣,权倾朝野,十年新政,协助皇帝出现万历中兴,确实更不可能功不可没。可他这改革却也只是缝缝补补,只是局部整顿,并未涉及政体。死后却遭到了文官们的攻击清算,落了个抄家的下场,其正直报负及成果也随之东流。凭借个人喜好对官员进行升迁贬黜,

忠孝皆是道德问题,更是明王朝治国的理论支撑,而海瑞于忠则清,于孝却有瑕疵。凭借一人的力量,终究难以改变得了什么。而海瑞除了是与当今反腐倡廉的第一榜样,我想,另一点,他更是一个参照物,当这种极端的人物出现时,那么整个社会就有大问题。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将,他不像海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乃是一个实干家。他只在自己的所可控的权利之内进行革新,也还算没有触及整个文官利益,(虽触及了某些武官的利益,但武官的话语权还是小)操练了一支有名的戚家军,保得金瓯不缺。但他却也私贿过张居正,以致在清张运动中遭参核革职。李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物,反儒却内心还是崇儒,批评耿定向等人不道义,却又不得不依赖他们而生活,发现道德虚伪,世人大多阳奉阴违,却发现自己也难以避免……他的内心矛盾,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映。可惜他又太清楚了,以至于触及了传统的道德根本,被社会视为“异端”,看太清也最容易痛楚,以至于“七十老翁何所求”,在狱中用剃头刀自刎。

“异端”李贽: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经去世,但朝廷还是张居正的影子。这一年虽表面风浪静,实则大厦将倾。这六个人,都看到了整个正直体制的问题,也都求索着试图改变什么,可惜他们所面对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文官的两面性,表面上标榜德道仁义,可他们却深谙仅凭仁义难以立足,需有阴阳两个方案方可以生存。但无论是他们六个人,还是整个百官群僚,无非是一个是想逆,一个是想顺,只是表现的方式各有不同。这都能反映整个封建体制下的致命的劣根性,只是这个历史惯性又延后了几百年,清王朝与明王朝本质上也无二致,照样有张居正似的曾李左张,却无法挽狂澜于即倒。一个大主因就在于他们主以道德礼仪,辅以法律条文来治国。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反思,再加上中国的这种孩童心态的国民性(王按:笔者拙言以弊之,盖国人需要有约束,自制性差”),我们还是要采取这个法治与道德的双路线,只是这个主次问题,要与古人调过来才好。作者:居端化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相传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着诗文去拜见当时名士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当顾况翻开白居易递上来的诗文,读到白居易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的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顾况连说:“不错,不错!”又接着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不禁欣赏道“有诗如此,居亦何难?”

读到此处,我不得不佩服16岁的白居易,年纪虽小,但写诗却有惊人的造诣。且不说白居易的横溢才华,就是这一首诗,它也是给了我颇多的启发。这首诗里的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烈火如何无情地焚烧,如何肆虐,小草都顽强地生存,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执着地爬满了山野。

有一首歌也这样赞美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歌中的小草,其实是越战中赞美那些平凡的战士,他们在越军激烈地枪林弹雨,甚至在炮火焚烧当中,也如白居易笔下的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打不垮,压不倒,顽强地战斗着,不退后一步,更不让出国土一寸,抒写新时代的精神。

AAA文花枝就是一位有新时代小草精神的人。

文花枝,她是一位青春年华的女孩,她也是一位导游,在一次旅途中出了车祸,大巴车剧烈的在火中燃烧,游客们伤的伤,死的死。而她的腿也被压在了座位下,血肉模糊,疼痛难忍,车内更是一片混乱,在紧急时刻,她却没有哭,而是给游客们打气“挺住,加油”,读书笔记让受伤,受到惊吓的游客们都振作了起来,给了大家活下去的勇气,当救员人员走向她时,她却说:“我没事,请先救游客们。”她在救援的时间里,她多次的昏迷,但她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一醒来,就继续地鼓励大家,她成了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人,她把生的希望先留给了他人,把死亡的威胁推给了自己,无私无畏,面对大火的焚烧,没有被吓倒,所以耽误了更多救治的时间,医生给她做了截肢手术。

一个青春年华的好姑娘,在出事之后,她没有哭,而是鼓励大家,用笑容去面对一切,她有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振奋着我,感动着我。

在学习或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小草的精神,它会让我不畏艰险,无私无畏。也会使我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含哲理的诗句,它激我奋发,它励我进举,它振我精神,一想到这,就会使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作者:蔡祯

喜欢《拎得清,得自在——《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种瓜得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