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这一生季羡林读后感 > 地图 > 我这一生季羡林读后感

我这一生季羡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培训行业这一年》读后感2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培训行业这一年》读后感2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训行业这一年》读后感2500字:《培训行业这一年》,多知网著,用感性而不失客观的方式记录着教育行业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

本书结构清晰,第一章“新的线下格局正在酝酿”、第二章“浮华褪尽,在线教育势能全面爆发”、第三章“校企合作,打响未来之战”、第四章“民促法落地,培训行业进入政策红利高地”。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即“线下”、“线上”、“校企”、“资本”。合上这本书,让我感触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1、在线教育已经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发展着

作为一个传统而保守的人,我一直和在线教育保持着距离感,总觉得不习惯不适应。上课,我还是更喜欢面授。看书,我依然选择纸质书。当我还停留在自己对教育的固有偏好里时,培训行业已经用事实证明,越俩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并选择在网上学习了。

以VIpKID这家机构举例说明。

这家成立不过四年的创业公司今年营收有望达到50亿,不管数据背后有多少水分,也足以说明互联网的赋能效应显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喷薄之力,缔造神话的时间点到了。

VIpKID主做在线少儿英语培训,以在线一对一为主,目前也开始尝试着在线一对多的授课方式。VIpKID的授课老师均为北美外教,为了保证外教老师的品质,VIpKID在美国建立了分公司。

你看,连咿呀学语的小朋友们都开始尝试互联网在线教育模式,年轻的父母们从孩子的表现中也对在线学英语这件事越来越放心了。

再来说另一家刚刚在美国纽约上市的公司,尚德机构。

从面授全面转型线上,从制造壁垒到创造价值,这家机构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成就着今日的辉煌。在今天的成人学历教育领域,尚德以毋庸置疑的实力位居行业之首。我一直很佩服欧蓬做事业的胆识,当别人还在试水线上不愿放弃线下的时候,他果敢的只选择了在线。要知道,在当时当刻,这种选择意味着放弃确定的收入,用大量的技术投入去赌一个还不确定的未来。什么时候回本,也许并不知晓。

现在看来,不论是VIpKID,还是尚德机构,他们应该都已经进入了收获的季节,而且不止一个秋天。对于他们的对手而言,壁垒已经形成,想后来居上似乎很难。正如尚德欧蓬所说:“当在某一领域树立起高耸的进入门槛和壁垒,获得绝对的市场份额,就有了制定行业规则的权利。因进入门槛极大而减少了同质竞争对手的数量,并使强行进入者在初期孱弱不堪。”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成长过程中很多的错过。当大学同学开始注册淘宝卖衣服的时候,我觉得不靠谱;当微信公众号兴起有人投稿赚稿费的时候,我觉得小打小闹;当有人说买房是很好的投资再过几年房价肯定涨的时候,我觉得没钱还瞎想。看吧,我总是慢半拍,总是过分谨慎或者说过分懒惰的对待外界的变化。

在互联网环境中,有的公司墨守成规最终被时代淘汰,而有的则快速抓住风口,实现了腾飞。于我而言,我想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加敏锐,要主动去学习一些新鲜事物,要怀着好奇的心去看待世界的点滴变化。

2、技术与科技正在悄悄影响着整个行业

当我在书中读到,未来的老师可能是AI机器人的时候,我愣住了。不可能吗?完全有可能啊。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了,新的科技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教育。

作为教育行业的技术控,好未来一直以来都努力尝试着用技术的力量服务教学。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培优日前推出的教育科技产品“魔镜系列”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摄像头捕捉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举手、练习、听课等动作数据,以及脸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数据,最后生成专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报告。这项技术可以帮助辅导老师随时掌握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方式。这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好未来。

突然有了几个奇怪的想法。比如,教育可以共享吗?未来的未来,是否有可能存在某一个学生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自由的选择课程,穿梭在多个大学,结交更多朋友?比如,AI机器人将会成为我们的同学,以竞争者的方式促进教学,而不仅仅是老师?比如,是否存在一种如海市蜃楼般的技术,让坐在教室里上生物课的孩子们,奔跑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去认识狮子和老虎。

科技超乎想象,未来无限可能,教育如是。

3、政策回归初心,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

本书第三章讲到了自主选拔,各高校在高考之外另一种招生的途径。2003年,自主招生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而现在,全国参加自主选拔的院校正在不断扩大,报考人数也呈现增长势态。自主招生也从原来的拼裸分到现在多元录取。

作为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海风教育选择以“创新潜质”作为突破口,而爱培优选择了“学科竞赛”。当我看到“学科竞赛”这几个词的时候心中一惊,这家机构现在还好吗?

同样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多次接到过一些教育机构的紧急文件,要求下线与“奥赛”、“杯赛”有关的课程。上海市明文要求禁止举办“杯赛”类辅导培训,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华罗庚金杯赛也突然暂停。试问,在这样背景下,爱培优是否还有勇气开门做生意,违背教育大趋势呢?

为什么教育部多次发文禁止奥赛呢?我的理解是,奥赛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事实上真正适合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而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奥赛只是大众化的排位赛。将孩子绑上竞赛的战车,成为缓解“中产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

爱培优在选择将“学科竞赛”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分析说,很多自主招生的高校很看重竞赛类成绩,而目前有能力培优五大学科竞赛教练的学校少之又少,爱培优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似乎分析的很正确,但又好像哪里不对。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功力,但我相信我们总是在向着美好和初衷前进。教育的初衷就是让人更好的认知自己,拥有不断前行的内核。莫怪政策无情,政策万变不离其宗,“学科竞赛”貌似太功利了。当我们在选择事业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是否将会为社会创造美好,也许就不会触礁。

距离上一次看《培训行业这一年·2015》已经两年了,有的企业落幕了,有的公司兴起了,变化从未停止。“不创新,你不会死,但会衰退。我宁愿死也不衰退。”我想以欧蓬的这句话结尾,告诉自己,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作者:HAOMIN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神奇的一年》读后感1500字


美国童书作家凯文汉克斯的获奖作品《the Year of Billy Miller》讲述了小主人公比利作为一个二年级生的一学年的生活。在英语中,the Year of the 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Goat, Monkey, Rooster,Dog, pig 对应中国的十二生肖年,本书《the Year of Billy Miller》不但取名别具一格,而且特别有意义。个人觉得,书名直译为《比利米勒年》要比《神奇的一年》更好,尽管成长充满惊喜,平凡既是神奇。

全书分4部分:老师、爸爸、妹妹和妈妈,分别讲述了比利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以及发生在比利和他们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既相互独立,又贯穿了整个二年级生活。

本书取材新颖,让读者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二年级生的身边常事,而每一件拿出来又是那么地具有代表性。例如、比尔的同桌艾玛的小大人的表现,就像极了你的小学同桌,甚至幼儿园同桌。她会觉得在诗歌朗诵表演时能完整把诗歌背出来要比念出来更自豪;她嘲笑比利的幼稚因为比利喊自己的父亲为爸比(口语或者幼儿口语),这让比利决定回家以后改口叫父母为老爸老妈,并为此和爸爸刻意练习

比利的老师很可能是一位中国通或者中国文化爱好者,她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年和中国的风俗,喜欢用簪子盘头。比利认为某次画画课堂上他和老师之间有点小误会,然后他为了消解这个所谓的误会,收集了许多银色的东西诸如硬币、安全别针、钉子、银色的兔子并计划在孩子们都离开教室的时候送给西尔弗老师(Silver 银色的),老师收下了安全别针,把那只代表兔年的银色小兔和其他银色的东西还给了他。西尔弗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沟通方法知道孩子的心思又不拆穿它值得我们和小朋友相处时借鉴。

比尔的爸爸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他选择在家办公。照顾孩子和家庭之余,他就在家里的创作室搞创作,做雕塑、做造型尽管他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很多孩子的棘手问题,但是他自己也会在创作上遇到困难。当他苦苦追寻未果的情况下,也会焦躁,就像是我们的爸爸遇到人生难题会苦闷一样,他遇到了创作的瓶颈。比利受家庭作业制作空间模型的启发,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而且爸爸采纳了他的建议,爸爸又恢复了工作的激情,夜以继日的搞创作,并把作品先拿给比利看。因此,比利也证明了自己的脑袋在坠落事故后没有留下后遗症,从此再也不用胆颤心惊地担心自己脑袋在事故中摔得不够聪明了。

比利的妹妹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儿,看到比利去上学,她也盼望着能早日到学校读书;看到比利的东西,她也想要,例如那颗白色的珍珠;看到比利和奈德(比利的好朋友)来家里做立体模型,她也要爸爸帮她做她就和所有的小妹妹一样,期盼得到哥哥姐姐拥有的一切,体验哥哥姐姐所体验的。比利有时候觉得萨尔从他那里分享了太多父母的爱和关注,抢了他的风头,直到比利在守夜的时候感到害怕,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然后悄悄来到妹妹萨尔的房间,并摇醒妹妹,然后两个人试图一晚上不睡觉以实现自己的小秘密守夜。尽管最终没能成功打败瞌睡虫,但是他体会到了拥有妹妹的陪伴的幸福。虽然妹妹没能坚持陪他守夜,他还是决定把西尔弗老师发给他的珍珠送给妹妹,还给她写了一封信,装进带有龙年邮票的信封里。从此他转变了对待妹妹的态度,开始喜欢妹妹,爱妹妹。

比利的妈妈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师,擅长诗歌。而比利的期末演出需要为某人写一首诗歌,在演出时,带着那位嘉宾并朗诵给他听。比利为妈妈写了一首诗歌,他为了不伤害到爸爸的感情,特意想出了一个办法,巧妙解决了这个小尴尬。

作者语言幽默,巧妙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例如比利说善意的谎言时对他面部表情的描写,比利和西尔弗老师和解后对比利的心情变化的描写,对炎热天气的细节描写都非常贴切。

作者娓娓道来这一年比利发生的变化,而比利可能是你、我、或者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位小学生,他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读来真实且温馨,令读者产生共鸣,强烈推荐给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下午,有学习任务,但也并不着急。脑袋里涌出很多想法,有关于现在、未来,有关于烦恼、喜悦,也有关于理想、现实。

这本书是之前就读过的,是一本惬意雅致的书,有种日式的冷静氛围。文字常常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眼界范围。比如目前我很喜欢余秀华的诗,破碎流动的诗意固然很美,以最淳朴的情感打动人,但也逃离不出高粱、麦子的局限。当蒋方舟在观赏歌舞伎表演、在美术馆看画展、看艺术祭...在面对艺术时候熟捻地侃侃而谈,她的博闻强识真是令人自惭形秽啊。

这是一本日记式的文集,里面有很多对她自己的剖析,比如她说“我同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一个以木讷平静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年少成名却过早拥有了一颗沧桑的心,活得自知、克制,世界上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呢?得到一些,又失去一些。整本书我比较喜欢前半本,可能因为更“平易近人”一点,也是我的局限和狭隘。

书里引起我共鸣的句子很多,但最喜欢的是“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也是我的追求啊。

我不喜欢任何纠缠不清、互相消耗浪费的关系,清白最好。我常常喜欢一个人走很远的路,一点也不觉得疲惫。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可以思考人生,可以追忆往事,可以无所顾忌咧嘴笑,也不会有人追问你原因,再重复一遍就不好笑了呀。我喜欢这种干净利落的状态。

大学以来,通过很多方式认识了各种各样厉害的人,也想自己变得同样厉害。但是也不能放弃做自己,复制别人的生活是很没意思的,就跟谈恋爱一样没意思。所以要继续读书的呀,过惬意的生活,读想读的书,学想学的技能,走很多路,看很多风景...因为我对未来有一百种期待,每一个阶段都有想尝试的事物,甚至对每一个今天明天都有很多安排,生命其实很值得。喜欢积极乐观、自信上进而且坦诚的人,人都是想向上生长的,自怨自艾大多是懦弱。

前两天就业指导课结课,老师在下课铃声里缓慢地说:“梦想弥足珍贵。”高中毕业后,浑浑噩噩生活里,已经很久没有老师这么坦白地谈梦想了,他们都是像见不得人似的警告着这个社会残酷激烈的竞争,说些“硕士出来去普通小学任教都没有优势”的话,读书笔记想让我们警醒,有些人淡漠,有些人跃跃欲试,有些人陷入更深的焦虑里。听过很多经验道理,但生活还是一样的云淡风轻,梦想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我常常做梦幻想,但闭口不提梦想,然而我在心里是有期待的。

读书的重要性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富足的精神世界,也能更好地面对生活,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人,诗意地栖居》里写道:当生命充满艰辛,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无意间看到今晚零点许嵩发新专辑,他依旧是风趣沉默、眼睛清亮,好像从未装载过那么多沉重,表现出来的,是无比的少年气质。然后下午在重温他的歌,每一首的旋律歌词都很熟悉,很多事情就历历在目了,很多记忆就抖落了漫长时光里的灰尘,又重新一点一点浮现在我眼前,比如透过树叶的耀眼阳光。

很多失去的东西都是回不来的,比如我如小鸟振翅扑腾倏忽而过的童年。作者:渺渺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1500字


最近跟几个考上优秀大学的牛娃的父母聊天,他们说了这些牛娃读一年级的情况,说认识四五百个字,在班里已经算数一数二了。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现在早就不比当年了,现在的孩子如果四五百个字去读书,只能算个中等,我估计小米这样的都是中下,牛娃都2000字以上,熟练读三国演义了。父母压力和付出早就不比当年了,恐怖得一塌糊涂。

看了小米数学老师推荐的三本书,只有《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看完了,其他两本《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新父母学校》粗粗地翻了下,写得无聊又无趣,都是大道理,很多观点也已过时,内容拖沓繁冗不看也罢。

关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几个点我是非常赞同的,第一要心平气和,这对我谈何容易。第二用音乐熏陶,音乐对我们这种劳作之家的环境来说是没有见识过的魅力,音乐对大脑的发育和重塑,还有人心性的调节有着我可能没有预见的作用。

对于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薛老师写道:

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这刚好和我个人的想法一致。健康是首要的,才能谈后面的内容,品行不端正,一个人成绩再好也没用,其实品行不好,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抗挫能力也重要,很多一帆风顺的孩子,往往后面碰到点挫折,就再也起不来了。前面三点都做好后才是学习成绩。

对于如何保护好这颗学习的心,薛老师写道:

要听音乐给孩子以静心,自己也要静心要承认差异,辅导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价的今日终于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含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你是不行的。

对于思维暂时沉睡的孩子而言,唤醒的途径唯在于广泛阅读和对学习保有浓郁的兴致。在小学,放弃前者,是永远错过了孩子们生命的春季;牺牲后者,是典型的竭泽而渔。想想孩子将要面对的漫长的学习岁月,个人以为,教师的残忍,莫过于此。

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

阅读为重点,抓住孩子兴趣,不要太纠结于那些分数。

培养孩子的静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用音乐,广泛的听。

记忆力不好的孩子怎么培养

记忆力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教师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富有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通过诱使他们投身其中的大量阅读,使其智力生活背景变得开阔而生机勃勃,成为一方可以期待花艳果满的热土而不是抓住这一课、那一字的硬疙瘩不放。

薛老师特地说了记忆力不好的孩子怎么培养,这对我来说比较有用,孩子记忆力不好,但我习惯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强制让她记住,从来没有花过心思在记忆力的丰富性啊,趣味性啊,画面感上找突破口。现在看来是要多花点精力找不同形式提升孩子记忆力。

还有语文学习坚持的手段:

读背儿歌,汇报日记,另一本语文学习的坚持。

背儿歌是一二年级的阶段做的,让孩子找语感,我语感这么差除了先天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小时候儿歌背少了。汇报日记其实是给写打下基础,现在也要开始给孩子写起来。另一本书就是阅读了,小学阶段阅读为王,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简单的问题。

说说一句话,做做挺难做到的,首先要没有年龄成见,倚老卖老,还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她的想法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找到根节,和谐发展下去。

看完整本书,冲击的地方大抵是以上几点,此篇为读书笔记,希望日后自己能多来读读,多实践实践写下这篇文章的初心。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

很喜欢李安,喜欢他的坚韧;喜欢他游走于中西之间;很喜欢他外表儒雅,内心狂野。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出来了,展现了他从出生以来的心路历程。我拉拉杂杂花了很多时间读玩了这本书。现在要写一篇读后感记述我现在的心情。

李安出生于1954年,他是在台湾的外省人,他的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父亲始终希望他成为一个做学问的人,而在中国传统中,从事影视和戏剧的人往往会被称为戏子,别人往往不是很尊重。在李安的电影中,有很多很具体的投射,这其中就包括《喜宴》和《推手》。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父亲给予儿子的期待,中国的父亲给予儿子巨大的压力。这成为后来李安一生为人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李安说自己喜欢的女性是什么样的,他说自己喜欢的女性是个性独立,果敢聪慧,后来他选择的女朋友林嘉蕙也的确是如此的。李安从小是令父亲失望的,他总带着要证明自己的心情,在所有功课中,他就是对拍电影比较感兴趣,后来,他上了艺术专科,可以相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对他的父亲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后来李安还去美国完成了戏剧学的硕士学位,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是西方的,李安经常阐述这样的一种观点,在美国的进修无疑是对李安来说非常重要的,他开始从西方文化当中吸取营养。

可是毕业后,李安却陷入了失业的境地,他在家六年,这其中他甚至也想出去做其他的什么一些事情,可是他的妻子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去学电脑或者做技术又不缺你一个人。所以林嘉蕙在这段时间一直是挣钱养家的这么一个角色,李安说如果他是日本人早就该自杀了。六年中,李安在家洗衣做饭,纯碎成了一名家庭煮夫。只是,我们看到他的意志和信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使得自己最后沉沦,在此之间他也写过剧本,尽管不是很受欢迎,他坚持自己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他做其他事情都不是很灵光,我常常想,一个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的时间是用不我完的,而到他进入中年之后,可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隐忍和坚韧是李安的性格。

游走于中西之间是李安的另外一个特点,这在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有很清晰的体现,《卧虎藏龙》这个电影拍的有中国的东西,也有西方的东西。这里面当然有中国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里面,而中国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人性格当中比较明显的表征了。读书笔记“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除了外在的“手眼身法步”,内在的劲道修炼方是底气。外形内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事实上很多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中所反应出的中国功夫往往体现了武术躁急的一方面,而实际的中国武术强调的还是劲道和精神。而习功练武就是在教人如何放松以及学得心法。有几分自在,着几分胜算。“中国人从养生、处世、治国、书法、文章、剑法、拳式,甚而做菜,不论文道、武道,殊途同归,一理相通。使劲时讲求的必是协调放松(刚柔相济),藏锋(暗藏玄机),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我总觉得这一段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最好的展示。拍片的主角当然是人,这部电影中周润发把中国式大侠的丰富演绎得非常精彩,演电影中最难演的是演员的眼神,你的眼神是什么样的,这是没法伪装的,周润发的演绎真正的达到而来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这时的章子怡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人,身上缺乏沉稳的气质,这是李安花了不少功夫需要调教的。但这其中恰恰体现了李安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拍古典中国的部分,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并不好,同时这部电影在香港的反响也不好。但是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反映却很不错,李安在技巧上在叙述结构上运用了一些欧化的技巧,这些是在中国传统中所没有的。这恰恰说明了他游走于中西之间的能力。

如果说《卧虎藏龙》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那么李安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则是一部完全的西方影片。一个东方人如何把握简奥斯丁的名著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而第一次李安接触了西方的大明星如艾玛·汤普森,李安要在一流的编剧,一流的演员,一流水准的人在一起寻找自己的权威。至于艾玛的犀利,李安到是从与她的接触中体会到了很多。“她是很典型的英国人,很世故,又很完美,包括她的不完美、叛逆、不拘、调皮、率真、骂人都是完美得无懈可击。上至英国王储,下至打杂小工,她也无不应付得得体周全。人品、学识、见解,好到你无话可说。我碰到其他人,演员就是演员,从无一人给过我这么大的压力,好累啊!”我看过艾玛的影片就是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田一雄的《长日留痕》,艾玛这个人的确有这样的本领。李安难得在自己的回忆中写到艾玛讲的往往比自己很有道理,起初他实际上并不是很适应这样一种情况。

中西文化当中的不同开始出现,“在民主社会,这种尊重,你还得自己去赚,不能说你是老爸你就最大,儿子对你的尊敬,还是要去挣来的”。什么是理智,什么是情感,简奥斯丁的著作能反应出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压抑的成分,理智与情感还是有不同的价值。李安的电影都是这样,背后所见的是人的细腻的情感。拍完这部电影之后,李安开始有了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体验。因为一个人开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外表儒雅,内心狂野是李安的另外一个特征,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李安的外表儒雅,内心狂野。李安所受教育无疑是压抑的,但是他自己说他对于心如止水,这些是比较讨厌的,他还是说自己内心里面还是有很多有激情的东西。我们看到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熟悉的《推手》《喜宴》这些都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的投射,到后来挑战纯西方语境下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到后来的《绿巨人浩克》,李安开始拍纯西方的电影,再到后来用西方的方法拍中国的电影《卧虎藏龙》,再到后来拍西方的争议题材电影《断背山》,拍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我们发现李安不沉溺于自己过去的比较成熟的影片,而是开始了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挑战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你适应了以往的成功模式。所以这背后,我觉得李安的内心是狂野的。他的心中有属于自己的电影梦。而我所喜欢的正是他在这种梦的驱使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管他认为锐气是伤人的东西,这是他中国式的教养给他带来的东西,但是藏锋才是更加真实的李安。最后录李安的一首诗歌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作者:费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培训行业这一年》读后感2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这一生季羡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