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忏悔录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忏悔录读后感3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任志强回忆录》读后感30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任志强回忆录》读后感30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任志强回忆录》读后感3000字范文,欢迎阅读赏析!

【前言】

经“营创读书会”广州分会的推荐,最近购买并阅读了著名企业家也是名人的老任的回忆录。原来对他不甚了解,只知他是房地产著名“死多头”,一直鼓吹房价会涨,被称为“人民的公敌”。一读之下,让我丰富了对他的认知,改变了对他的刻板印象,十分敬佩其为人。

老任原为华远集团总经理,任职二十余年,2011年退休,2014年正式卸任,该回忆录就写作于其退休之际,出版于2013年。退休后其热心公益,并在微博上收获粉丝无数,越活越精彩,成为了更加著名的公众人物。

他的自传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应了他封面的那句话“哪怕一个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为一段历史,甚至一段很重要的历史背书”。任志强先生这句表白,既可以当真,把他当作历史巨变洪流中的一个代表性个体样本来看,个人命运带上了时代的烙印;但老任也过谦了,他总是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投身于争取社会进步的潮流之中”,或多或少影响了历史,也体现了他这一代有“家国情怀”人的强烈“责任感”。

惜乎,论财富,他本可以成为王健林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甚至成为“首富“;但他在时代与家庭的影响下,没有选择当个体户或是当官,而是选择了”华远“—国有民企,而受到了诸多牵绊。但论他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传播正能量的影响力而言,他对社会的贡献却是远大于王健林的。

粗粗翻看,精读少许,感受颇多。本着“读书不必完、收获不必多“的原则,特提炼两点体会,并思考启示行动,与大家分享。

【读书笔记】

老任很爱读书,他的学识与能力多数都是通过读书与学习获得的。他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人,如何在改革浪潮中拼搏呢?他在改革开放后就去参加各种夜校,去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并给自己定了每天至少读六万字的读书任务,连续几年恶补才让他有了些底气,在后来企业经营中发挥了作用。

读书不光增长了他的才干,还使得他逐步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一套自己独立的想法、独立的分析方法,还培养了他的研究精神和对知识的尊重。他后来组建研究团队,早在1984年就做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让政府官员们开了眼界,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他还牵头资助了REICO工作室(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冯仑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研究经费数量最多、时间最持久、水平最高的一个研究团队”。“所以他的批评和建议是有一个特别扎实的研究作为背景”。

退休前后,他还参与了多个读书会的发起与组织。他认识到“社会的觉醒、青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需要通过读书会这个渠道来完成”。因为当下社会中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多会通过网络快速获取信息,而读书被忽略了,但网络信息常常是碎片化的,远不如读书来得系统和网站。他认为“读书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认识与判断事物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也希望读书会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思想动员的作用。

【思考启示】

老任的爱学习、对知识的尊重、对独立思考能力的看重、对读书会作用的认识,让我惺惺相惜。

一个人应该持续学习,一个组织也应该持续学习,一个国家当然也应该持续学习。前有《第五项修炼》提出了“学习型组织”,近有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就是要持续学习、独立思考、不落窠臼。

读书会丰富我们的认知,加深看待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才会不偏听偏信,才会不偏激,更加理性。老任提出的很多批评,其实都是中肯的,都是他深刻全面理性思考的结果,只是听者戴着情绪来听,抗拒批评意见而已,放下情绪,认真反思之下,被批评者都能从他的批评中大有收获,改正之下大有进步。这在他与“潘石屹”的亦敌亦友的关系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读书会”这一形式非常好,组织得当,善莫大焉。“营创读书会”亦是如此,清华大学郑毓煌教授做了件大好事,一年多来,各地分会纷纷成立,聚集了一批爱读书、追求进步之人,也带动了更多人的转变。

【行动改变】

走出去,参加了线下的“读书会”:我上周发出第一篇读书分享,也是与身边人的一次互动机会。恰好“营创读书会”广州分会要组织线下读书会,向我发出了邀请,我鼓起勇气、腾出时间去参加了,就在今天下午。地点别出心裁,在珠江边琶醍艺术区澜创空间的清健健身举行。我们一起观看了任志强先生的讲座视频,并现场进行了分享交流,前后还在健身教练带领下做了放松运动,见图。

影响更多年轻人,计划组织校内“读书会”:我的领导高瞻远瞩,早就看到了读书会的重大作用,这学期也鼓励我们教师开展读书会活动,这是我举双手赞成的。所以我计划在本月,再在校内组织年轻学生,来一起读书分享。

持续学习,重温《第五项修炼》等书:持续学习,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我去年曾重温过,从中还引申学习了《系统思考》,觉得很有助于丰富自己思考方式的复杂度。学习“反思”,近日还购买了学习型组织的中国实践者邱昭良博士的《复盘》一书,准备把这几本书再串起来好好看看,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真诚责任可贵家国命运共联。

【读书笔记】

在多篇他人所写的序或后记中,都说老任“诚实”、“讲真话”、“真人”、“较真”、“直”;他还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态度”,执着于”自己的责任、使命,追究存在的意义”,有着“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潘石屹说“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一个讲真话、诚实的人,最终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包括他的对手”。

他的“真诚与责任”试举一例,他在1998年国家推出房改文件全面推进商品房市场化之际,第一个提出要同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还连续十年提出此类提案。做为一个开发商,操了“总理”的心,还得罪人,他图啥?还不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冯仑说他“真诚希望政府好,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改进政策和方法,让政府工作更有效率”。他敢于“讲真话”,还因为他有底气,不是为了自身和企业利益而发声;还因为他和其企业“身正不怕影子歪”,诚信规范。为此他被抓进过监狱而无罪释放,他所在企业被查无数次却没有发现问题。

这个时代变了,老任这老一代人身上的这种“家国情怀”已经在年轻一代身上不易看到了。冯仑说“从郭敬明的《小时代》中看出人的自我满足与个性张扬,只考虑自己的快乐与自由”,他呼吁“无论时代怎么变,都需要真实地改变我们现实中不合理的部分,关照自己生活的当下”。

【思考启示】

“诚信责任”是一种美德,我所在的商学院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就是这四个字,我也深以为然。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会因利益与压力而无法坚守这一美德。

“诚信”的背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就没有市场秩序。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无法立足于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契约精神,也难以强大。

想起历史上著名的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魏征敢于直谏,谱写了一段“贤主良臣”的佳话。但“忠言逆耳”,所以“难听”,没几个人听得进批评。

也想起李嘉诚的成功与其“诚实守信”不无关系,他曾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自传中还提到了他的好朋友潘石屹的“诚信”,屡屡通过危机公关,坦诚面对批评与错误,敢于直面媒体的质疑,反而消除了负面的影响,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帮助。

我还不由得想到了最近美国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面对隐私泄露事件,从一开始的遮遮掩掩,到后来的坦诚道歉和参加国会听证会,坦诚面对问题,真诚与主动承担责任的这份担当,也让他和FACEBOOK走出了阴霾。

说到“家国情怀”,我们很多人时常会对所处的组织、社会甚至国家,发出一些抱怨,甚至像岳云鹏的相声所说的对种种丑陋现象“忍不了”,但又不采取行动。组织、社会乃至国家,不就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所组成的吗?我们也必然要受到这个外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这就像一条船快要沉了,如果人人都不愿出力舀水,而宁愿一起死吗?我们要改变环境,看似是困难的,实际上只要我们从改变自己开始,就能影响到他人、改变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坐在同一条船上,休戚相关,让我们都能“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通过“战狼2”、“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的电影,提升对国家的自豪感,对社会的责任心。让我们都能扫除社会与身边的负能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播正能量,尽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责任。

【行动改变】

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老任“说真话”得罪人,其实如果讲究下批评的方式方法,批评就没那么难以被接受了。例如面带笑容地说,老任就是公开场合不爱笑,批评就更“刺耳”了;再例如批评要关起门来批评,他给潘石屹的SOHO现代城提意见就同时发给了媒体,这不是挑衅是什么?我也一样,在此提醒自己——日后更要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方法。

别人的批评要听得进:反过来,别人的批评要听得进。例如当有客户投诉时,别遮掩回避,别不高兴,这是别人帮你反思,给了你提高改进的机会呢。别人是爱惜你的,才会批评。最糟糕的是直接不理你了,不给你机会。所以在此提醒自己——下次再听到批评意见,要感谢!要高兴!不要生气,不要回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欢迎批评!

诚实守信,规则先行:诚实守信如何可行?大到社会完善征信体系,小到组织管理和个人交往之间应制定规则制度,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都变好人,坏的制度让好人都变成坏人。规则制度的制订,如果能让各方充分参与,坦诚相见,就能更为合理。我想起了我在谈判课上所讲授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有空应向大家普及一下。

承担责任,利他利己:人人都是环境的一分子,利他就是利己。提醒自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承担自己应尽的各种责任,主动做好力所能及的能帮助到别人和社会的事情,传播正能量。例如教室走时关空调、车上给老人让座……作者:张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苦妓回忆录》读书笔记4000字


《苦妓回忆录》读书笔记4000字

一、

文:申申申;书名叫《苦妓回忆录》,译者:轩乐,不知道是不是笔名,很多译者的名字都不像真名。

最开始听说本书,还是高晓松的译本:《昔年种柳》,结合全书,这个意译的书名其实非常好。“昔年种柳”是一个典故,引自南北朝时庾信《枯树赋》,后面隐藏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二句,感慨年华逝去,非常切合本书主角,一个九十岁的老光棍,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感叹年华老去了。“昔年种柳”还是一个隐喻,汉语里把一种行为叫做“寻花问柳”,非常切合主角的行为。

网上也能找到某些爱好者的译本,多数选了“苦妓回忆录”这种译法,我也看到有《雏妓伤忆录》《我忧伤婊子的回忆》《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等等。据说“苦难婊子”版本是蒋方舟翻译的,网上查到的而已,我没法找伊证实。

无论如何,高晓松、蒋方舟以及其他爱好者,都声明了,他们是根据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就是说,由西班牙语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

参照“传话游戏”的一般效果,经过两手的传话,应该还有七八成的可信度。

我大略读了读其他人的译本,(幸好本书不长),再对比我看的实体书,完全证实了先前的推测。确实只有七八成的可信度,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的地方,英译本竟采取了忽视的态度。

我所看的实体书,是根据西班牙原版翻译的,译者的履历,也是从事西葡语翻译,比英译本要可靠。

何况,英语和西语不同,西班牙语更加热情、活泼、跳脱,更适合幽默和讽刺的表达风格。

这不是我胡说。关于语言特点和民族性格,网上有很多的论文。例子:《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赵春晶)

汉语,语法灵活,同音字多,表述性强,所以汉族处事灵活,包容性强。德语,语法严谨,所以德国人处事呆板。诸如此类。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学说,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持。

但确实,根据学习英文的经验,冗长又繁复的从句,往往令人难以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信息。所以,许多教人讲话的书,都强调要“听完对方的话”。汉语里就没有这种说法,因为日常对话里关键词都是先说出口的,无需听到最后。由此可推测,英美人的耐心估计要比中国人好一点。

回到本书,先不提内容,先说说翻译。忘记是谁说的,“许多译者,不是外文不好,而是中文不好”,所以他们翻译的东西读者看着费力。

比如本书的第一章,有些表达不好理解,很见翻译功力。

轩乐版,“房子唯一的缺点,是每日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关会依次照进每扇窗户,因此,想要在炽热的阴影中睡个午觉,不得不将它们全部关严”。(《苦妓回忆录》)

——“炽热的阴影中睡个午觉”?是什么鬼?看不懂。

高晓松版,“房子唯一的缺点是阳光会在白天依次照进每一扇窗,午睡时得把它们一扇扇关上。”(《昔年种柳》)

——回避了阴影的问题。

蒋方舟版,“这个房子的唯一缺点,就是一天之内的阳光会依次照进窗户,而如果要在晦暗光线中午睡的话,必须把这些窗户一一关上。”(《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翻译水平很业余。

通过三个译者的努力,我们大致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在炽热的中午,想在阴影中睡个午觉,就得去关窗户”。

轩乐版,“我从没想过年龄能像房顶的窟窿一样,指示着一个人还有多久可活”。(《苦妓回忆录》)

——拜托了大哥,你这又是啥意思?房顶窟窿占卜法?我房顶没有窟窿怎么办?

高晓松版,“我从没料到岁数这玩意能像房顶的窟窿数目一样让人清楚地数出你还有几天活头。”(《昔年种柳》)

——变换了一种说法,但是好歹能看懂了。

蒋方舟版,“我从来没把年月看成是象征一个人所剩之寿命的漏水屋顶。”(《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小姐姐,你这就完全翻译错了。

好吧,我根本无意比较这三个人的翻译,何况又不是按照一个文本翻译的。

就算比较,工作量太大,我又不是写论文,没必要,大家肯定也不喜欢看。

挑选这两处描写,是因为它实在令人费解。

另外,我还想引用一处翻译,说明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不同,也说明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主角当外语老师期间,给学生们朗诵过一首诗,结果得了个外号。

轩乐版,“老了以后,我才偶然间得知了学生们在背后给我起的烂绰号:‘荒芜山岗老师’”。(《苦妓回忆录》)

高晓松版,“在老去后我对着镜子忽然明白了那时学生们在背后给我起的外号:阴霾山岗桑。”(《昔年种柳》)

蒋方舟版,“直到我成为一个老人,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淘气的孩子在背后给我起的绰号:阴山先生。”(《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这个外号肯定是非常搞笑的,主角读的诗是悲古伤今的,两者对比,才能显出滑稽。

三个版本里,只有“矮大紧”版,译出了幽默的效果。高晓松版翻译不一定准,但是采用老北京话来翻译,确实能够表现出原文的幽默和跳脱。

《苦妓回忆录》这个“高大上”的译名非常有欺骗性,仿佛是一本苦大仇深的名著。

但是,读完全书的我,确确实实的告诉想读的朋友,这是一本“色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幽默小书,不是什么“最好的作品”,也不是什么“名著”,更没有它所背负的“最后一部作品”名声那么沉重。

它非常的轻松、咸湿、不雅,不是一个能够随便推荐给异性朋友的书。

据说它“创西班牙语出版奇迹:首印130万册,一周内加印50万册。”。这个印数在中国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哥伦比亚全国人口还不到5000万,就算在全球西班牙语地区发行,“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约有4.37亿人”。

在13.83亿人(2016年)的国内,印数能达到百万,都算一流的畅销书了,何况在西班牙语地区。这种印数能说明很多问题,一、马尔克斯名气够大。二、这本书也很好看。

好看到什么程度呢?

开篇,就是一个寻花问柳到九十岁的老大爷,给八十岁左右的老鸨子打电话,要和一个处女“为爱鼓掌”。

而后突然奇想,想把自己这荒唐的花柳一生写一部回忆录,就是书名《苦妓回忆录》。

实际上,他并没有写完,或者说根本没有动笔。因为书中的时间只有一年,当他九十一岁时,这部回忆录还没有问世,他却快要离世了。或许是在一百岁时,死于幸福的爱情。

二、

书中的精彩语句:

“世上最后的处女只能你们这种生在八月份的处女座的人了。”

“那时候我听说,人衰老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

“现在的我会嘲笑那些像医生咨询的八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们被某些突如其来的情况彻底吓坏了,却不知到了九十岁事情会更糟糕。”

“每星期我都会在红灯区睡两三晚,床伴的数量之多甚至让我两次荣膺年度客户桂冠。”

有趣的一点,这段话的后半段是英译本没有的:

“唉,老爷,她发出凄郁的哀叹,那里不是用来进而是用来出的。”

但是,去掉这句话,就无法和后文相呼应了,女仆说自己“依然是个处女”。

这句能看出名作家的功力了,仅仅是一句话,随便删掉都会造成残缺。

三、

以下是各章的大略情节,严重剧透警告。

第一章

本章前后呼应。开头写了主角想找一个雏儿。中间部分,主角大略回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未曾娶妻、寻花问柳的;当了四十年的电讯编辑;读书笔记教过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法;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周日专栏。结尾部分,他见到了已经昏睡的小姑娘。后来发生的事情和川端康成《睡美人》的情节相仿,他和小姑娘睡了一夜,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二章

主角又回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差点堕入婚姻的经历,当然,他在最后关头逃婚了。报社的诸人为他庆祝九十岁的生日。他领到了一只安哥拉猫。本章结尾,负责人的老鸨子再次打来电话——毕竟,按照世俗的观点,如果雏儿没有提供服务,客人大可不必付钱——他们又约了一个时间,他,小姑娘,再次相会。

第三章

主角给至今不知名字的小姑娘起了个代号。“黛尔加迪娜”,是一首歌谣里的女子名。他们如期相约,睡一晚,什么都不发生。

主角的专栏换了主题:恋爱的主题。

主角有了一段似梦似幻的经历,暴雨冲进他的房子,他和小姑娘一起抢救藏书。

主角在和小姑娘相约的卧室镜子上发现了一行用口红写的字:老虎不觅远食。

过了一段时间,主角在镜子上写道:我的小姑娘,在这世上我们两个孤单做伴。

他为小姑娘庆祝生日,送了生日礼物:一辆自行车。再次写道:黛尔加迪娜,我的生命,圣诞节的微风已经来了。

(请注意,至此,书里没有一句他和小姑娘的直接对话,两人可能始终是陪睡的关系。)

最后,小姑娘送了他一张圣诞卡片:“给我的丑爸爸”。

第四章

故事的转折点。妓院里发生了一场凶杀案,主角帮着处理了遗体。随后老鸨出去避难,也带走了小姑娘的消息。主角到处都没有找到小姑娘。失去了小姑娘,猫的戏份加重了,直到小姑娘回来,主角怀疑老鸨把小姑娘的贞洁出售了,醋意大发,砸烂了卧室的东西。但是,老鸨解释,小姑娘仍是纯洁的,她只是成熟了。

第五章

主角再次回顾了一生的某些片段,也遇到了一些从前的人,知晓了母亲的某个小秘密。但是,有一件事非常确定,在他九十一岁时,爱上了黛尔加迪娜。

四、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可谓大神级的作家了。我的任何评论,都显得僭越,因为我自觉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能力,去评判大师的好坏。何况,本书大师并没有失手,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本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九十岁的人重获新生的故事,如文章结尾所说:

“终于,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九十岁,又老又丑又过时,领着微薄养老金的人都能重获新生、收获爱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的生活呢?

或许,你曾经想无数次的把生活推翻重来;或许,你曾懊悔自己一时的懦弱错过了美好的爱情;或许,你曾经事业有成风光一时,或是一事无成陷入谷底。或许,你蹉跎时光,你搞砸了一切,你厌恶了现在的生活,你曾经渴望的已经如白日梦般无法跟人说起……

那又怎样呢?谁又去定义人生的得失呢?或许你浑浑噩噩,却活到了九十岁呢?回头看看那些辉煌一时的人,除了你,就连他们的后代都不怎么记得。或许你仅仅是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呢?那是许多所谓成功的人苦求而不得的。

面对生活吧,无须计较,世上所有人都是和孤单做伴,无人例外。

好了,本期读书笔记就到这里,啊,三千多字的读书笔记也不是那么好写(﹏。)。下一篇,写恰克·帕拉尼克的《肠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朋友,千万不要看~!

《院志》读后感800字


院志读后感800字

一本红色,厚厚的《院志》放在办公桌上,我拿起翻了几页,便再也放不下手。

于是,我坐在电脑前,坐了几个小时,一点一点道出那些迸发在神经里的思绪。

荣誉军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豪的名字。代表着勇敢的牺牲,奉献的热血和无私的精神。

为了让革命功臣安心疗伤,安度晚年,荣军医院营运而生。作为全军第一所荣军医院,是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由老一辈革命家何长工同志在延安创建的。自1938年2月建院,80年来,荣康医院先后收治残疾军人2万余名,既有老红军,老八路,抗美援朝反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受伤致残的革命边区劳模和各个时期的先进人物。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若不是荣康医院的同志们历经周折,多方搜集资料,从繁杂琐碎的片段中整理出完整的医院发展史,我们又怎能知道峥嵘岁月留下的痕迹。阅读这部《院志》,我对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荣誉军人的关爱更加感激,为我能到荣院工作更加自豪。

虽然我不是护士,不是医生,不能亲自面临荣军服务。但我早已被那些历史尘封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不管是守墓一辈子的张顺京,还是十三岁参加革命十六岁就因公致残的女同志罗桂生等等的荣誉军人。每次看到他们,我都想到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感动。我多么希望,读读罗桂生在轮椅上出版的小说《寻梦记》、《枫叶续语》、《那年那月那些事》……

从痕迹累累到崭新容貌,从古老破旧的建筑到日新月异,从简单的医疗设施到先进的设备,荣军医院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院志》的出版,通过历史记载对荣誉军人的崇高敬仰,传递正能量,又记录着荣军医院的发展蒸蒸日上。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红色,厚厚的《院志》深深的震撼人心,如浪花里飞出的水珠,一颗颗圆润透明。如碧空的眼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我在枯燥的工作中,奋起敬业的火种。面对渴求的目光,我们义无反顾。面对一贯的平凡,我们从容不迫。面对神圣的职责,我们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我,我们一往无前。

院办推出的“医养结合”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推进措施有了扬帆之力,有了腾空之魄。愿“医养结合”,成为“大健康”观念的力量和信念。也愿医院领导似领着群山赶跑的忍者,似拖着风帆靠岸的智者,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带领荣院与时代的较量,带来更美好的家园。作者:青青

《中国强则少年强》读后感2000字


《中国强则少年强》读后感2000字: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在我第一次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还是在上小学,踏进校门就看见墙上的六个大字——“少年强则国强”!当时觉得确实好有道理,如果我们少年都不能够强大优秀,我们的国家由这样的一群年轻人组成,国家会强大到哪里?

但是就在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更加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中国强则少年强”!

这只是一篇篇幅很短的文章,也是一篇上过电视的演讲稿,更是被无数网友转发的小视频,却让我看得热血沸腾,看完后激动的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复。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女大学生,她以一种非常接地气、通俗易懂的随笔来介绍她对于这个观点的想法,正是因为她的简单明了,热情澎湃的感情输出,让我更加的深入到她的文章之中。

文章的开头以一个非常搞笑的方式展开,她以开玩笑的方式询问台下所有的男性观众:“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突然就很委屈的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都不开口。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呀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她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

她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就进入了主题——安全感!中间也有提到很多关于安全感的内容,并且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解释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就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强大了,自己优秀了,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处理了,那自己真正的安全感也就得到了。我们努力学习才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我们努力工作才会有生活安宁的安全感。她所说的安全感,本质是你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很快她自己就反驳了自己的这个观点:说她今天想说的安全感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她在文章中列举了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例子:她是在国外读书的一个女孩,在学校安排的一次活动中,选择了去一个位于中东地区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却是国际强国,那就是以色列,但是就在机场,却因为两个小细节,而让她写出了这样的一篇文章。第一个就是机场长达半个小时的询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来自哪里?你到这里来干什么?这让她非常的纳闷;第二个就是当飞机安全降落的时候全机的工作人员以及乘客都鼓起了掌,这再次让她纳闷了,就问随行的伙伴,她的伙伴就是一个以色列人。伙伴说道:“之所以询问那么多,是因为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的但是最笨的方法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之所以鼓掌是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正是因为这一翻话让作者以及我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一个国家给予国民的安全感,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我的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我们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我们更不需要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作者开头所说安全感很多时候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些让人非常心寒的新闻。一些自认为我是中国国民,国家有义务为我的安全作保障,有义务时时刻刻保护我,故而在一些还没有开发的旅游地点,因为寻求刺激,不顾外面的警告牌,强行进入到森林里面去探险最终迷路,警方不眠不休地巡查几天,冒着生命危险,同时花了很大的代价就为了把失踪的国民找回来;前段时间发生在韩国的地震也是一样的,在旅游网上的最上面我们中国的外交官就严重警示了本国国民,韩国很有可能发生地震,叫我们近段时间赴韩旅游的本国国民取消航班暂时不要前往,但还是有许多的中国国民当没有看见一样,最终还是以中国军人开着直升飞机接他们回来而告终!

看了作者的这篇文章,又看了这么多的新闻,让我在想:我们中国给我们国民的安全感太多了,让我们理所当然成为了大众口中所说的巨婴,理所当然的,没有看见那些警示。理所当然的让中国的军人为我们无条件的付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国的强大,换来的却是一群愚蠢国民的自私自利?我知道这段话可能没那么中听,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现状!

我所希望的不是中国强则少年强,不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是中国强中国少年也强,中国少年强中国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也强,中国强就是因为中国的少年更强!

作者:指南针商学院一年级李心馨

《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知道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内容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可以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后来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对比,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接受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接受普遍教育,接着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不过,我衷心的希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知道理,从小也都接受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己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己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己的这部著作吧。
现在,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己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相信《《任志强回忆录》读后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