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培根谈读书有感 > 地图 > 读培根谈读书有感

读培根谈读书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

首先,图美,品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看美食书自然也讲究有美图相伴,吃已经吃不到了,再不能看,还有没有天理了?当然,像唐鲁孙、梁实秋那样能写得看客食指大动,无图也无所谓啦。

再者,便是文美,不是文字有多美,而是接地气。每一个专题都会有厨师的感悟、大厨老师的随想、编导的手记、美食家的饮撰笔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制作一道菜的渊源与不易。幕后的故事总是比屏幕上呈现的要五味杂陈得多。

这本书其实是北京卫视《上菜》栏目第二期的一个总结,而《上菜》栏目顾名思义是一档美食类节目,封面上的定义叫“最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原创户外美食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没有看到这个节目,但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各位参与者对于美食的热爱、坚持、追求,令我动容。“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扪心自问,现在有多少人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很多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职业、抱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抱怨工资太低,却往往没有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谦虚、努力、踏实、苦干。而在这些大厨的眼中,美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口舌之欲,还代表着传承、创新、梦想,为之拼尽全力也无怨无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也源远流长,书中反复谈及有关于美食的传承,如书中所言:传和承是一件非常有禅意的事情,传是因为会传统技艺的人逐日凋零,再不受保护,怕消失,但需要无私;承是要再次绽放生命力,但需要保持常态。比如100年前的宫保鸡丁是麻辣咸鲜,讲究五味调和的,和如今酸甜口味的完全不同,而节目中特别邀请一位92岁的国宝级大厨庹老重现原版宫保鸡丁,读书笔记直接被秒杀,这手艺被参加节目的新人传承了下来。还有皇家冰窖小院的烤羊腿,秘方原本来源于清代内务府,但却因新一代的厨师被食客的反馈所干扰,烤出的羊腿不再是百年前的那个味。一个上百年的秘方,是经过了多代厨师的提炼才形成的,所以书中也提到:作为继承者,首先要保持它本有的纯,先要“继”,才能“承”。倘若执着于外相或个体意识,就会丢掉初衷,偏离本质。我想做人也是如此。

由美食而看人生,所有的美食,都需要等待,需要时间,而如今的人心总是太浮躁,往往略有技能便号称“XX师”,或者是“XX咖”,热衷于卖弄人设,殊不知真正的高手往往大隐隐于市,来去间片叶不沾身。为什么现在总是提“匠心”一词?正因为人们缺乏这个,科技的力量让各类产品更新换代加速、生活节奏变快,却也让器物失去了时间的润泽,让人心失去了时间的打磨。

很多人往往喜欢在自己身上按太多的标签,忘却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不知简单的才是最为本真的。就像书中所提的“清水小龙虾”,与流行的麻辣小龙虾完全不同,而各位厨界大佬还将原料进行了精简:把鸡汤换成矿泉水,把调料减到最少,却出乎意料地精彩。汤头清亮透彻,甜美到大家忽略了这是小龙虾。正是减法让一道浓妆艳抹的菜素面朝天,也惊艳了众人,在如今重油重辣的潮流下,不失为一股清流。大道至简,其实极致之美在极简之间。

哎,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去北京把书中介绍的泓泰阳破酥包、天隆久府鱼头泡饼、老门框烧饼、小院味道炖豆腐……统统吃个遍好吗?作者:丁香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贡布里希著作《艺术的故事》读书札记


贡布里希著作《艺术的故事》读书札记

作者:张心柯

贡布里希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是很厚的一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插图,作者非常贴心的设计是在介绍某一插图的时候往往可以让读者抬头或者翻一页就可以找到。这本书前面有几个前言,分别是中译本前言、第十二到第十六版前言和初版前言,可见这本书前前后后已经出版了十多次,也证明了这本书是非常受欢迎并得到读者认可的。看完这本书,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名为《艺术的故事》,之前还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名为《艺术发展史》,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更合适。一方面英文名本来就是“the story of art”;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书中提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在这里,贡布里希强调的是从古至今艺术的变化并非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变化,而仅仅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对艺术的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比如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艺术看起来很笨拙,这并非他们不能表现得很逼真,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那样表现即可,作者还用反例举出一些原始部落的艺术完全可以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这本书讲的仅仅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未涉及到很多有关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艺术。

第三,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突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前人的艺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对前人艺术观点的反叛或改革,也是在前人艺术观点基础上的改变。比如希腊人学习埃及艺术,一方面既保留了埃及人那种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即表现从某个特定角度看事物的样子。

第四,整个西方艺术的故事似乎就是一部艺术家表现自然方法的变化的故事。埃及人表现艺术是尽可能保留全和长久,所以他们的规则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看自然时的样子。希腊人学习了埃及的这种方法,并有所突破,学会了表现从某个角度看事物的样子,发明了短缩法。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人体解剖和研究自然,发明了透视法,艺术家表现自然的方法发生了改变。到了印象主义者那里,这种透视法也并非最真实的表现自然的方法,而是强调在室外光与影的交织下事物给人的那一印象。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也是有他们各自的表现自然的观念。

第五,西方艺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并非像中国艺术那样强调抒发艺术家的情感,更多的只是艺术家在完成某种任务——不论是国王、贵族、教皇还是商人等交给艺术家的任务。艺术家通过学习前人技艺,并且自己通过摸索创新,从而赢得名声而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家的地位的提升还只是后来的事。中国传统艺术中当然也有这种工匠所做的精美艺术品,但这些在中国只算是手工艺品,比如陶瓷、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与文人书画相比根本不能被算是艺术。显然,中国的文人画、书法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被强制按照命题去做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作者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实际上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作者是在表达这样的想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以前并非是艺术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作是艺术,或许我们现在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在以后就被认为是艺术。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可以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读、认真读。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最近都迷上了古书,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思考之余也静下心来写写读书札记。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老夫子和他门人言行的书,并非是孔子一人所著,是他和其弟子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载体。(而其思想追溯起来就根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看过《易经》的人都明了,阴阳乃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地球上若只有女人,人类会灭绝;若只有男人,人类也会灭绝。同样,好坏也是一体,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对于胡适先生当年主张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这件事,大抵也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吧。说它好,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把文言作品改为白话文后,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得到普及了,知识的传播面也广了,对世界的了解认识也增加了。然而这一改却也大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从此也断了,国学日渐式微了。要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就保留在那些古籍中,而我们这些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很难看懂古文。古籍就如一座文化宝库,文言就好比一把钥匙,但“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却把这把钥匙给折断了,所以对于胡适先生推行的这场革命,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中国人向来擅长于中庸之道,然而胡老先生却偏激了。中庸一点,兼容并包一点,让古文与白话文并存发展有何不可?近些年,又有人说要文字革命,摒弃繁体字,统一使用简体字;最近也听到一些要语言革命的声音,摒弃粤语,全国统一使用普通话,我也以为过于偏激了。

好像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我以为《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作人做事的好书,但不明白何故胡适时代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它反感。后来才知问题出在《论语》的思想被讲解错了。而这一错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早在汉唐以来就一直错到如今。真谓一错千年,都不知误导了多少读书人。而这些错解也引来了“打倒孔家店”的问题。翻看中国的文化发展史,秦汉以前人们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然而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因为除了孔孟思想之外,还有道家、墨家、兵家、诸子百家……而最主要的就是儒、墨、道三家。终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但凡拨乱反正都仰仗道家思想;而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思想。儒、道本一家,然秦汉以后却把它们一分为二了,到了唐代后墨家的位置被释家取而代之,当年的儒、墨、道三家也就变成了儒、释、道三家,而这一变就延续了千年。

而所谓的“释”家就是从印度来的佛教,相传是达摩祖师在东汉末年时将其传入中国,它代表了整个印度的文化精华。但到了宋朝后,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和波罗门教的思想占据了印度的佛学思想,也就是说宋朝后印度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佛学,现在只有我们中国有真正的佛学。呵呵,从前是咱们的唐玄装西天取经,这回就该他们来东天取经了。

上面说过了,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讲儒、释、道三家。记得有位国学大师作了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儒、释、道好比三家店。

佛学就好比便利店,里面包罗万有,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里面的东西,你买也可,不买也可,时间不允许则不去逛也可,这样说释家好像可有可无并不怎么重要。但是很多在我们想来可有可无的东西,社会却是十分需要它。

而道家则好比一家药店,不生病可不去,生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动乱时期,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因为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故一个国家民族生病,就非去这药店不可。(道家有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就是鬼谷子,他和孔老夫子一样都是一位教育家,但我以为他的教学水平比孔子高多了。孔夫子弟子三千,然有m.i1766.com所成就也就七十二个,而七十二个弟子中能称得上牛称得上奇才的就只有子贡一人。而鬼谷子的弟子中可就多牛人了,如六国大封相的苏秦,使用连横策破苏秦纵合的张仪,还有写下《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孙膑,辅助秦始皇的李斯,大将军李牧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儒家孔孟思想就好比一米铺,天天要吃,不明白胡适老先生当年为何药店不打,百货店不打,偏偏要打倒卖粮食的孔家店。想想或恐是胡适老先生当年留洋爱上了洋面包,以为全中国人都会和他一样爱啃洋面包,于是就把中国的米铺给放倒了。然而今天看来我们这些吃惯了大米的中国人还是不习惯吃西餐的。

国学,就是一座大大的文化宝库,然而今天我们这些八十后的人很多都对此一无所知,尤其是现在上大学和上中学的九十后。国学真的是日渐式微了。

又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南宋之前的时代,《论语》并不用宋朝大儒朱熹的注解,直到明朝姓朱的做了皇帝便下令以四书考功名的考生,必须用朱熹的注解。从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被限制于“朱熹的孔子思想”中。然而朱熹是否真的完全读懂了孔子,他的注解是否就一定正确的?借句《天龙八部》里面包不同的话:非也!!朱熹的注解的书只能仅供参考,学古人话斋:尽信书不如无书。孔老夫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说过两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为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朱熹的注解之所以值得商榷,最大的原因是他把《论语》圈断,当教条般读。而这种读法就不连贯,不系统,就难免会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

读书札记:羊祜高风让开府


读书札记:羊祜高风让开府

作者|马东盈

近日翻史,看到羊祜高风让开府的故事,感触颇深。

史载,羊祜在担任荆州都督时,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入山围猪,积储军粮,安抚边境,很有成绩。武帝司马炎闻知,便下诏,加封羊祜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谓“开府仪同三司”,是按照三司(汉代人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的待遇,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权力很大。

羊祜接诏后,心里十分不平静。他想:自己十几年来位居显要,而功微才疏,受封未当;自己也没有及时发现有用人才,推举贤能,致使武帝“圣听”不广,只对自己一再加封;还有,自己身为外戚,如果一再受封,皇上难免有“任人唯亲”之嫌,而那样不更造成他人腹诽,有误于国吗?想到这些,他执意不受,写下了一篇上表,上奏武帝,这就是有名的《让开府表》。

在这篇上表中,羊祜陈述了自己对加封的看法,并时时流露出自责之情,对加封坚辞不受;最后,羊祜又向武帝推荐了三个光禄大夫:李喜、鲁芝、李胤,请予重用。武帝不听羊祜所言,坚信羊祜乃一不可多得之才,一身加之数任还嫌轻慢,执意加封。君命难违,羊祜只好就任。羊祜就任“开府”之后,廉洁清正,勤于政事,并没有象其他官僚一样,给武帝送些礼物做为酬谢。武帝对羊祜不送礼物,心里不免有些疙瘩,后来,羊祜也知道了武帝的心思,因这事差点闹翻了脸,这是后话。

羊祜高风让开府

《非暴力沟通》读书札记及心得感悟


《非暴力沟通》读书札记及心得感悟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喜欢《《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培根谈读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