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读书笔记:天才与大师。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读书笔记:天才与大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读书笔记:天才与大师

陈传席先生《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有一章节是评论石鲁的。他认为石鲁是天才型画家,“放宽一点说,石鲁是那个时代的大师和巨匠;严格地说,石鲁在绘画史中既不是大师,也不是巨匠,只算一位出色的画家。这不是他的素质不行,而是时代约束了他,天才是最怕受到约束的。”

什么是天才?陈先生说:“我这里……只讲其中两点:其一,凡是天才(包括其他领域的天才)头脑里不停地思考问题,其“意识”就多且特殊,行为受意识影响,因而他的行为以及意识形之于“态”就多而特殊,即不同一般。作为画家,风格就多。毕加索就是天才型画家,他从不重复自己,因为他不需要重复自己,他头脑里“形态”多得很。石鲁的画几乎是一画一法,他见到一景便有一法。但天才型人物如果受到压制,他的思维受到大的阻碍,甚至会得神经病。天才型人物最好由他放纵,不要约束他,天才才能充分发挥。其二,天才型人物的才能不可能限制于某一方面,石鲁的才能也不仅表现在绘画方面,他写过电影剧本,能诗歌,懂医药,据说还懂其他一些知识。”我觉得说得很对,天才的思想是自由奔放,汪洋恣肆的,天才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他若不在此成功,很可能便在那成家。

陈先生又说:“画家如果要想成功,成为大师级的画家,仅有天才还不行,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我给大师的定义:包前孕后。石鲁的画似乎还不能包前。石鲁虽然是天才型的画家,但他早期被耽误,后期被摧折。”

说穿了,大师就是:天才的聪明,加上刻苦用功,取得“包前孕后”的成就(就是集既往之大成,并开创新的局面)。中医界谁是大师?陈先生敢说话,写出《画坛点将录》这样的书,得罪了不少人。中医界如有人愿做陈传席,怕要得罪更多的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沉思录》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来源: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忙完考试,莫名感觉许久没有读书了,就是泡图书馆也是为了找个做题的氛围,不由得去翻翻书架。

《沉思录》买了许久,也曾翻了许久,而后许久没有再碰过。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发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七情六欲,人动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此为人之始。《论语》有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为人之终。合之则为善始善终。此词多用于育人,处事。

只是始终之间所贯穿的一切则是赤裸而亲历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欲是谁也越不过去的劫,会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实让你体会。此后又会有不同的人和事让体会过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终又回归于初始的善念。

记得一句话讲说,成长是将哭闹调成一个静音的过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时候还能笑着面对的状态。或许都对,又或许都不对吧。

去年看《摆渡人》,是由一个从笑到静到泪的过程,貌似也渐能读懂大话西游的那句末尾:那个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条狗。

读书笔记:李白与杜甫与酒


读书笔记:李白与杜甫与酒

以下为读书笔记,从介绍的内容上看已经不能算原创了,嗯,就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划重点总结,加了一些个人废话的读书笔记,只作分享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身上也有一些纵横家的印记和侠士风骨。

李白将盛唐知识分子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自己身上理想化了。

李白人格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他的感情是明朗自信,奔放壮大的。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往往是喷发式而充满变幻莫测的想像的,其艺术特质也与他自身的人格特点相结合。

由于李白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它的诗风是无迹可寻的。(即令人无法学习)

读李诗的感觉就是张口就来,且一气呵成,一发不可收拾,哈哈,然而这样『张口就来』的诗句却不乏艺术美感和震慑人心的力量,这大概是李诗的一部分魅力所在。

那么就来一首诗感受一下李诗的顺滑和令人惊叹的美,以及他狂傲不羁的洒脱气质吧。(感觉他之所以叫『诗仙』也是因为他的有些诗真的是仙气十足,哈哈,很仙~~!)

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谢是指谢朓「南朝齐人」因山水诗杰出而和谢灵运「东晋人」共称“大谢小谢”)

说了李不能不说杜,哈哈,盛唐的李中唐的杜。

杜甫,字子美。

中唐的诗歌不再有盛唐的理想色彩,表达人间疾苦的写实风格取而代之。

杜诗被称为“诗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以诗反映史也是一种艺术。

盛唐多抒情,杜诗多叙事中加杂抒情。

杜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杜诗炼字,在句与字的锤炼中加大了字句的容量。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

杜诗有集大成的特点,有诗人认为他兼有各家之所长(元稹),且其诗有迹可循(虽然很难循到)。

在一些(大部分)文学研究观念中,杜诗的文学成就是高于李诗的。

下面可以欣赏一下杜甫的登峰造极之作《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来一首个人比较爱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文学评论曰:“杜的律诗已经写得浑融流转,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工丽用在这里很好,杜的诗是很工整的,字句的拿捏也十分巧妙,有很深厚的笔力,大概就是所谓集大成吧)

有人跟我分享一个观点,关于李诗和杜诗之间差点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差点酒,他说杜甫没有李白酒量好,喝得不够多,哈哈哈哈哈~!嗯,当玩笑话,虽然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

由于诗歌读的还不够多,以上只选择性地分享了一些从书面上习得的讯息,以及小部分个人极浅,极片面的看法,不值得深入琢磨,就是自己写着好玩…哈哈。实际上文学研究中对于李杜诗歌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在古代文学上顺便提一句,其实日本的文学研究者也有很多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而且都做得比较好,观点也比较特别,有一些甚至被中国的研究者引用,有兴趣的小伙伴是可以去了解一下的。

如果你喜欢天才诗人的话,在两者之间,那就是无迹可寻的李白了,就是写得好,与生俱来,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大概是上天在握着他的手;如果你喜欢有迹可循,且炼字炼句的,那就是杜甫了,当然我觉得杜甫也是一个天才诗人,只是他后天的努力成果也十分显著。而且在创作个性上,两个人也很不一样,所以喜欢什么样的诗人,也跟读者自己的个人偏好有关。

其实记完诗仙和诗圣之后应该说说诗鬼的,没错就是李贺,虽然他的诗风比较谲诡,但是我太爱他注入的强烈的生命力和浓重的感情了,等我多读点书会细细说他的(或者做读书笔记)。哈哈!

以上相关内容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四卷本)from袁行霈,等。考虑到笔记的可读性,分享的内容不包括具体中文专业的诗词格律知识方面,想要对李杜诗歌的格律之妙有进一步了解的,或者喜欢古代文学的小伙伴可以去读一读。作者:燃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我这段时间很闲,上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所以打游戏打得凶,读书也读得很凶。昨天半夜洗完澡,套件卫衣光着脚在厨房里读一本《伍迪艾伦谈话录》。冬天铝合金窗框的密封不好,于是这座城市里著名的风就在那狭小的缝隙中穿梭,吱吱作响。我把窗户往一起推了推,街对面的屋檐上还有残留的雪,红白相间,像还没开煎的五花肉,看起来很舒服。这本书是翔宇送我的,很沉,我不得不把它放在膝盖上,然后腿蜷曲起来搁在餐椅上,冻得瑟瑟发斗殴。

我喜欢在寒冷的环境里阅读,因为它能让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从而肆无忌惮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如果靠在床头,躺在昏暗的灯光下,十分钟后一定会恍惚睡去。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大学的时候我可以通宵看小说不睡觉,可三十虚岁往后初老的表现忽然变得特别明显。比如有时候读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忽然神飞天外,想一些毫无相干且无意义的事情,半分钟之后又恢复正常,于是翻回到前一页重看。或者在读一段精彩段落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睡过去。

最可怕的是在有些午后和夜里,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一样,毫无睡意但却神志不清。

这本《伍迪艾伦谈话录》每天晚上我都会读几页。伍迪艾伦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一,我看过他二十一世纪后拍的大部分电影,特别喜欢欧洲三部曲和《赛末点》。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需要硬着头皮看下去,因为他们谈的很多电影我都没有看过,而我又懒得去恶补这些片子,何况大多数网上也没有资源,有资源也不清楚。

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所以这样的阅读让我稍稍觉得有点不适。

当然这本书也有许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伍迪艾伦谈他寻找思路的方法;对电影剧本和电影演员的看法;对于创作的态度;对哲学的认识;以及在酒店的便笺上写段子的趣事等等。这些读起来都很有意思,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和采访者谈话的时候飞快的语速和跳动的眉毛。他的谈话最大的好处是简单不晦涩。作为一个风格如此突出的导演,他并没有那种欧美导演习惯性的长篇大论、深不可测或者不知所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和率性。当然,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比较畅销的原因,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接地气的东西,哪怕是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文化访谈录。

所以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类型化的存在。包括电影的风格、说话的风格等等,喜欢他的人读了会更喜欢,路人读了没准会转粉,至于不喜欢的人读了我就不知道了。

等等。真的会有人不喜欢人畜无害的伍迪艾伦么?

我上班有大把空闲时间。于是这段时间我读完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我以前大概是没有读过茨威格的。又或许是高中时候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总之完全没有印象。《昨日的世界》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艰辛,毕竟逐一了解哪怕是简单知晓他所推崇的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德语系作家,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但读进去之后,我就入迷了。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我认为茨威格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创作者,不像毛姆或者菲茨杰拉德m.i1766.com那样取巧。我从未见过一个作家能够如此态度诚恳地把文字上的拘谨同感情上的热忱结合得天衣无缝。那种文字里沉蕴内敛的贵族气实在是令人陶醉。他不仅对罗曼罗兰、霍夫曼斯塔尔这些等他欣赏的作家丝毫不吝使用最华丽的言辞赞美,而对那些持保留意见的作家,他也抱着极其宽容的态度予以肯定。

我特别讨厌现在所有的畅销书作家,写小说的,写散文的、写评论的,都在文字上急不可耐地表现出一种掩藏不住的功利心,用争吵、魔幻、夸张写法和敏感题材来迎合这个时代的浮躁。而他的文字干净、洗练、谦逊、自省,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跳上了《午夜巴黎》里的马车,迷失在维也纳的古朴的街道上和彬彬有礼的剧院里。然而,这种代入却又丝毫不让人感到喧嚣。他沉静而四平八稳地讲述,把一个作家视野下的世界如同羊皮纸卷轴一样缓缓展开。在其中,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也能让我们沉下心来慢慢阅读。不得不说,《昨日的世界》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茨威格对于文学和戏剧的如痴热爱,这种热爱是纯乎自然的,是不可逆转的,是深入骨髓的。茨威格确实是一个可以用文字影响读者的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秀丽的一道峰峦。而至于是不是能间接影响世界或者政治,抱歉,我对这个没有兴趣。

前段时间我包里还一直装着一本《民国太太的厨房》。去年夏天在北京买的,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我就读完了。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有个糟糕的好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读那些写美食或者狩猎、宴饮、名人轶事之类的文章,而这本书我是连着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一起看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手执书,一手捏食物,翻开食欲大振,合上怅然若失。

春节期间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雪国》。确定了它并不是很对我的口味,不过它的第一句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开头,没有之一。

“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作者:路牵机

《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寒假回家,本来打算在火车上阅读此书,无奈一路上昏昏沉沉,毫无精神,只能回到家后再看完了。作者刘运峰选编了若干近代名人在大学里面的演讲录,包括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鲁迅、胡适、陶行知、罗家伦,主题是读书与做人。不同的大师对这一主题的阐发各有异同,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大学读书有两个目的。第一,在大学静谧而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吸收知识,接受熏陶,感受氛围,利用一切的资源,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人格健全而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人,而不是学习一个专业,得到一张文凭。第二,掌握科学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一种相对正规的学术训练,而不是学习一种技能。作者还认为,就做人而言,读书也好,治学也罢,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读书、治学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员。换言之,读书是为了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

梁启超非常推崇趣味主义,在他眼中,趣味是有严格定义的: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从这个定义出发,能概括为趣味了有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活动。从这个定义出发的活动不仅能在成功中感到趣味,就算是失败了也能感到趣味。比如赌博为什么不算是趣味呢?因为即使一个人非常喜欢赌博,即所谓以趣味始,但是一定不能做到以趣味终,因为一旦输了必定会带来无趣的结果。对于趣味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他认为:人总有兴趣,或高等,或下等,应该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定之时,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以避免其沉沦于下等的趣味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事业的关键就在于唤起趣味,同时避免摧残趣味。在美术方面,他认为不必每个人都是美术家,但是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欣赏美术的美术人。换言之,就是即使不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也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接受美术的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当时大学流弊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他说道: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他为此提出了三个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其中我对于砥砺德行中关于娱乐的观点是非常赞成的。他说道: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苦读,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这不正与梁启超所认为的以高等之兴趣取代下等之兴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到,现代学生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前者强调体魄之强健,中者强调思维行动之迅速,后者强调精神意志之坚定。虽然我们不是当时的现代学生,却不难看出对于现在的现代学生,这些准则都是适用的。

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商学会成立会上提出的关于人格的实现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他说道: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个人人格是最要紧的。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算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正如儒家所阐述的仁那样:仁,必须是两个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读书应该与他人同心协力地合作,因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得到实现。

鲁迅重点围绕文学、社会、革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比如他认为是社会决定了文学,革命的形势决定了革命的文学,而不是反过来。这些观点都深深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提到: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他认为当时新式女子遭遇困境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些都体现了他深深的唯物主义思想。鲁迅虽是一个文艺分子,然而他却特别注重实干,认为要尽量避免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也。

胡适认为大学生毕业了之后容易出现两种问题,第一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因为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第二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对此他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总得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趣的问题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就有动力去研究他,即使困难重重,这就好像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那么他就会竭尽所能,即使追求的难度非常的大。第二个方法是总得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因为所寻得的职业也许并非兴趣所在,有自己感兴趣的业余事情,这样个人的感情才能有所寄托,这样业余的闲暇时间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所谓的业余8小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努力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以至于其业余成就远胜于其本职成就,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第三个方法是总得有一些信心。他强调的是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就像佛家所云: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陶行知在他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的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到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要求与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出的三个要求不是非常相似吗?身体讲究调节改进饮食和预防疲劳的休息。学问讲究一、集、钻、剖、韧五字。工作讲究敏捷正确地把自己岗位的职务做好,并且要做好为止。道德讲究在健全自己私德的前提下护卫公德。

书末收录了罗家伦在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后他发表的十一篇演讲,讨论涉及到人生观、道德、知识、荣誉、权利、义务、目的、手段等很多方面,实在难以一以概之,故不在此详述。不过里边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这种社会现象以及其解决办法,想来现在社会也存在这病症,或许这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读书笔记:天才与大师”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