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 地图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周学的是《这才是心理学》,我好像有两个地方跟蔡叔的想法不大一致。

0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抚慰了一些脆弱的人真的不怎么重要,但如果对这个世界的真理没有一点儿较真的追求的话,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进步

我觉得有些极端,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用成长型思维来看,每个人都从脆弱逐渐变得坚强。抚慰一些脆弱的时刻,脆弱的人还是很重要的。人食五谷杂粮,必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时段,人生不同的时段,情境不同。一个人是软弱还是坚强,不能一概而论。

心理学的用处也许正是在研究的时刻严谨,实践的时候文艺。如果按照蔡叔的的思维,可能人类社会需要重新洗牌,建立游戏规则。或者说菜蔬接触的是比较激烈社会规则。我的世界被我主动温顺了。

反思:为什么面对这句话我会跳脚?因为这本书之前,刚写了篇作业,回顾了这一年心理咨询对我的帮助。面对自己被归为脆弱者,戳到了自己的痛点

02、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每一个结论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检验,是需要完全公开,然后让全世界的科学家来验证你的结论?只要有一个人得出不相符的结果,都可以站出来驳倒你。

这里蔡叔用中医举了个例子,可能本质上蔡叔是否定中医,而我认同中医,所以这里我们的看法有不同之处。我承认科学是极其严格严谨的,但是不代表说在全世界的科学家来验证之后,只要有一个人得出不相符的都可以驳倒。

首先,不同环境算法不同,举个例子吧:

中国人觉得人人持有枪支是毁灭性的。那美国人怎么想?

开玩笑?!如果个人不能持有枪支,那如何保证自身的安全?

美国人会觉得人人持有枪支才是安全的,不能持有枪支才是毁灭性的。这个美国几乎全民认同的概念,在中国人眼里也是瞎扯淡,合法持有枪支?脑子坏掉了?

这两种想法其实都不能算错。中国和美国的国情背景不一样,思维模式也大相径庭,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其次,关于中医的癌症偏方

也许有的中医偏方确实是伪科学,但不排除有正确的。确实,人类历史是不断向更高阶的科学文明进步,但因此就否认了之前的一切,认为以前的都是蛮荒闭塞毫无道理,是不是有失偏颇?或许某一张偏方,某一种理论,诞生于地球玛雅文明时期(或者某一人类遗漏的某一文明时期),也是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但它的存在有一个前提。只是现在的我们还发现不了这个前提。贸然就说那些是错的,是不是也是在贴标签?

所以伪科学这三个字,蔡叔可以再严谨一点。

啊,最能体现认知差异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医。

最不能在公开场合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医呀。

好在有很多我们的观点还是一致的,所以还是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的。

比如:概率误解

应用在学习上,很多父母都说上学有什么好,你看谁谁初中时候不上学,小学时候不上学,现在做老板啦,身家多少万多少亿啊

我的理解有两点:

1、有的父母确实因为认知问题,或者思维方式不同,认为学习无用。

2、另一些不是不知道学习的好,只不过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他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下环境下,如果学习好,作为父母是需要付出太多太多。最好的教育在家庭。父母要言传身教,要付出太多的精力、金钱心血。要改正一些自己坚持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习惯是相当痛苦的,所以也不排除有的父母。只是从自己的私心出发,从自己的私心出发,把那些特例当成逃避的理由,继续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已。作者:二毛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关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关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文/伊伊妈。《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主要是利用闺女睡觉的零散时间看完的。看完之后还是要记录总结一下,以利于自己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0到6岁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孩子老爱反复扔东西,爱咬人,爱抢别人的玩具,爱偷看大人洗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解析。不单单看到孩子表面的问题,要分析出现这样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像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玩具就会去抢,好多大人这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都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强制拿走还给别人,或者要么就开始打孩子。以为孩子不听话怎么老是抢别人的玩具呢!第二种情况多见于老人带孩子。我在公园里跟妞玩的时候经常见到。

表面上是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其实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物权所有的概念,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的概念。所以,在发现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家长更多做的要耐心劝说,不单单是大声责备。家长应该耐心的跟孩子说,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玩会要还给别人,或者告诉孩子玩别人的玩具首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如果是对方宝宝恼怒或者哭着要回玩具。家长这时一定要给自己宝宝转移注意力,用别的玩具代替。这招很有效果。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就是关于孩子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物品必须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摆放不能变动。0到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孩子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所以当孩子出现秩序敏感期是,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要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切勿蛮横镇压。读书笔记另外,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用完及时归位等,都是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看的就是附录写的称职父母应该知道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很实用,无论在幼儿期还是少年期,我自己细细的看了三遍,还都抄录在了本子上。建议每个家长都要去了解并且实际应用这些内容。

总之,当孩子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一定要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时,除了敏感期的问题之外,有可能就是父母本身的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力量,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什么是“坏孩子”?

“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45页)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

“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46页)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

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58页)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

“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59页)

在对儿童的尊重方面,我们确实做得还远远不够。

当儿童在津津有味得跟大人讲话的时候,大人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掉儿童,要么根本没有发现儿童在讲话,要么假装在听,儿童讲的什么根本不在意,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儿童就会感觉到自己说话是多余的,就不再跟大人讲话了。

还有一种对儿童的不尊重的表现是对儿童的溺爱,“儿童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因此儿童总是试图表达自己的愿望,溺爱的家长在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们就猜到并满足了儿童的要求,久而久之,溺爱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说话是多余的”,溺爱延缓了儿童的发展,长此以往,这样的儿童也懒得跟大人讲话了。来源:小羊上树

《何谓心理学》学习笔记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里,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无疑,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话了。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的科学。

最近抽空看完了石晓燕所著的《何谓心理学》,感觉收获良多,改变了我看待自身和别人的看法,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别人。我上学期已经看过《何谓学》系列中的《何谓逻辑学》,觉得此系列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所以此次我还是选择了该系列。

part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然而一直到19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许多人对心理学的内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其研究范畴与内容不断扩充与更迭,而称谓如故,因而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对心理学的误解与纠正:

1、去心理咨询的人并不都是心理有问题,心理学家既研究变态心理,也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2、心理学家不可能一眼就看穿对方在想什么,只能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人的内心世界,但百分百正确是不可能的。

3、释梦只是心理学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流派所使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不会使用和涉及催眠术。

4、心理学并不是骗人的东西。虽然它与传统的科学如物理、数学等相比缺乏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着太多主观的东西。但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确实是一门国际性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前者主要研究个人所具有的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本质上也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决定人的心理,社会关系控制着人的心理。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如出一辙。

人们接受刺激,然后做出反应,最后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的行为模式,心理影响并调控着每一个环节,所以说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外显,所以可以通过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去了解其内在心理。

part2: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心理学历经艰辛跋涉,终于走进了科学的殿堂。那么科学领域的老大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新生儿的呢?

因为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凡是跟人有关的都会与心理学存在关系。所有的科学无一例外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众学科与心理学之间必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这个新生儿在老大们的搀扶帮助下渐渐的走到了今天。这也是心理学分支众多、与各学科交叉甚广的原因之一。

part3:心理学的历史

作者在这部分引用了大量的科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的例子。然而,里面却出现了许多我原以为跟心理学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科学家,比如:达芬奇、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康德、休谟、牛顿、伽利略、达尔文、赫尔姆霍兹他们都是在各领域有建树的伟人。或许这正是心理学与众学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真实写照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爱因斯坦传》,作者已经不记得是谁了。作者在里面评论道:科学、哲学、艺术就像是一个三棱锥的三个侧面,当你处在某一个学科的底部的时候,你不会发现与其他二者的关联。然而,当你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你到达顶点的时候,三者就合而为一了。我姑且在这儿把众学科(当然包括非自然科学)都比作棱锥的一个侧面,相信其道理也是一致的。这也是触发我有意地去接触各学科的最初观点。

如果上面的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是会相互促进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确是有点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了。

在作者阐述各位科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如此的多才多产,能够同时在这个多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必然是无数的辛勤付出!

part4:心理学的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始祖冯特开创了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其流派命名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墨菲曾说过: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冯特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都是经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时说:这花是红色的。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关心的主要是花,而不是正体验着红色这一事实。在冯特看来,看花时的直接经验不在于这一现象本身,而在于对红色的体验。因此,直接经验是经验本身。正是这种直接经验形成了意识的基本状态或心理要素。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也着力将复杂的心理复合体分解为一些简单的心理元素的组合,研究心理元素是如何组合成复杂的心理复合体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由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此流派反对构造主义流派的观点,吸纳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都是用来顺应环境的工具,是一种极端的生物学化的心理学。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去研究一个人(或是其他生物个体)在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起着怎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此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称其掺入了很多被测试者主观的成分,根本称不上科学。此流派认为人们只能去研究那些外在的行为表现,极力推崇俄国心理学家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作用,认为只要有了条件反射,想要人们成为什么样子,他们就能成为什么样子。华生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后来的行为主义者们修正了华生的思想,没有再把意识排除在外,此类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弗洛伊德一手创建,阿德勒和荣格受到其极大的影响,然而最终却都背离了弗洛伊德,另立门户。精神分析学并非来源于心理学,而是产生于精神病学,其很多理论观点都来源于多年来对自己的病人的观察记录。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性本能的冲动而产生的。在他眼中,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他人生历程上所经历的所有事件,他所作出的所有行为,都被染上了性欲的色彩。因此,精神分析学派也被认为是一门泛性主义的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有缺陷的,于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填塞着自卑感。每个人都会产生想要补偿这些缺陷的愿望,为了摆脱自卑的苦恼,变得比别人更加优秀,更加卓越,人们就会做出各种行为。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就是为了消除自卑,使自己变得卓越。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把所有的行为都染上性欲的色彩,他所理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动机要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想法,虽然这样避免了片面地思考问题,但是却又陷入解释模糊的困境。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他们批评行为主义总是拿动物和小孩子来做实验,实际上是幼稚心理学;而精神分析则总是拿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病人来研究,结果只能是伤残心理学。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应该着重研究正常的人群,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好的推广出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学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长发展是因为他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各种动机,是因为他存在着不同的需要。需要被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罗杰斯强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别人都积极地支持自己。如果我们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与我们实际上的样子很接近,也就是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符合,我们就会达到自我和谐。一旦一个人的自我不和谐,他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地给予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他形成自我和谐的自我观念。

part5: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的言行并不是由清醒的意识决定的,在意识之外有比意识大得多的非理性力量,我们的行为归根结底都逃不出这些非理性力量的掌控。于是,人们最后发现,我们不仅不是宇宙的主人,也不是万物的主人,甚至不是自己的主人。弗洛伊德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他因此既备受吹捧,被称为伟大的科学家,又惨遭诋毁,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梦都有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活动。他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的说法,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者是理智不让我们去做的那些事情,都会通过梦的形式达成。梦所表达的意义分为显意和隐意。显意就是指梦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意义,而隐意就是说被梦的表面内容掩饰了的做梦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观察梦的显意很难分析出做梦的人是怎么想的,进行梦的解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隐藏着的梦的隐意。之所以存在显隐之分,是因为做梦的人对自己的愿望有所顾忌,不愿意坦然承认,而希望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即使在梦里,人们也没有忘记用一个面具来伪装自己。这不得不让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停的伪装呢?即使是在梦里。难道人类诞生之初就有这样的萌芽吗?细细想来,或许其根源是动物性的伪装以求生存吧,就像动物的保护色一样,毕竟人也是动物。

人们所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最近一两天的事情,还可以是遥远到儿时的事情,只要其印象足够深刻的话。当然,在梦里这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常常会被伪装成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假如这些事情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话。

梦的伪装由以下四种作用共同作用而成:凝缩作用、转移作用、象征化、润饰。凝缩作用的意思说的是梦的隐意往往是冗长而丰富的,但是梦的显意却显得简陋而粗略,其原理类似于通信中的压缩编码。(我又意淫了~得好好复习通原了)转移作用指的是有些情节在我们梦中占据重要的篇幅,而实际上的解释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看吧,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真实的意图,再一次的伪装了自己。象征化说的是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就像是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润饰就是说,当做梦人在陈述他们的梦的时候,多半会有意无意地把梦里的情节加以修改,甚至添枝加叶,使听起来比较合理。

弗洛伊德把性定义为一种包罗甚广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而生殖只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他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的字样来形容的念头,哪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由此来看,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就是个体生存本能、性欲本能和死亡本能。

在人格结构理论方面,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指的是自己原始的样子,充满了各种生存所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部分,也就是现实中的自己。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也就是社会道德、好坏对错的分辨。本我就像动画片里面的魔鬼,而超我则像圣洁的天使,自我在魔鬼和天使的不断争斗中达成妥协,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part6:心理学研究的作用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阐述心理学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现在简要列举如下:

1、社会刻板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随处可见,指的是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山东人都很豪爽大方,重庆妹子都是辣妹子,广东人说普通话都不标准(还好我的普通话水平没有拖我们广东人的后腿。)诚然这种固定的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来判断,在与别人交往时尽量不要被刻板印象影响。

2、责任扩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有一种想法就越强烈:有人会去帮助他(她)的,我就不必去了。人们普遍指责社会大众的冷漠无情,却较少去研究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其实可能并不是他们冷漠无情。假设只有一个人碰到这种突发事件,实验证明是有绝大多数人会伸出援手的。心理学的研究为此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3、习得性无助。动物一般在多次尝试失败会就会不再尝试,即使机会再来,也不再振奋了。对于人类而言,就要克服这种现象,生活难免困难与挫折,成功还是需要自己主动去把握的。

4、法庭上证人的证词真的可靠吗?在排除证人故意说谎的情况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效果受效果、事件细节、情境因素和事件严重性的影响,同时取证的方式也会对证人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证人说的并不是绝对真实的,虽然他没有想着说谎。这一发现动摇了以往法律上把证人证词看成判案的重要依据的看法。其实证人不是故意扭曲事实,而是无意识使然。

5、反复曝光效应。反复暴露在哪怕没有意义的符号面前,也会让看到这些符号的人产生熟悉感和愉快的感觉,随处可见的广告就是利用此效应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的。你是不是也中招了呢?

还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影响的教育方式,莫扎特效应影响的学习方法,过度理由效应对物质奖励有效性提出的质疑

心理学流派众多,呈百花齐放之象。随着心理学各领域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我相信终会有大一统的一天,就像爱因斯坦孜孜追求的大一统理论一样。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000字


数学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首先,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数学教育心理学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例如,概念教学一般包括如下环节:概念的背景、具体例证的属性分析、下定义、概念的辨析、概念的简单应用和概念的精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环节来安排教学活动,并设计适当的材料来实现每一个环节。

思考: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学生把概念真正的弄懂、理解清楚,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好路。但现实的教学情形是:教师快速、简单的引出概念,学生大声齐读几遍。老师开始说几点注意事项,考试会出现哪些辨析题目(多为选择题)。然后大家开始兴致勃勃的“刷题”。学生觉得概念课内容简单,可以当堂搞定。但是在课堂表面之下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学生真的理解了概念了吗?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人为编造出来的?还是应某种需要才产生的呢?我想学生很多都没有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比较轻视这些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其次,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数学学习。利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中出现重复性错误时教师该怎么办?许多教师的做法是反复强调“要记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平时教学我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早有疑惑,但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与理论指导,看了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收获的O(∩_∩)O)研究表明,出现重复性错误的原因,首先是概念学习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往往在没有分析清楚题意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做。更有甚者,那眼睛扫到几个数据就开始计算了。比如,“A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在第二象限”,很多同学看到的是“A点在第二象限”。发现问题后,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提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如“问题中涉及哪些概念?”“这个条件的意思是什么?”“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看到这个结论你能想到哪些和它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概念吗?”

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反复讲的问题学生反复出错,刚刚讲过的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就题讲题,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时,往往只是给学生呈现出自己的解题步骤(根据中点坐标)。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其实归根溯源是因为平行四边形本身的基本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一个简单的性质引发的动点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单单讲动点问题,学生会觉得动点问题太难了,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听讲,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的原理,只能靠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步骤。题目稍有变化,便应付不来。所以平时教学还是要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这个题目是怎么样由一个基础性质一步步“生长”成一个动点问题的。希望可以做到不给学生讲过多的“套路”,尽量“走心”的数学教学。

再次,给教师提供研究学生情况的方法。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具体原因,为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例如,许多初中学生在代数运算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和各种测验的结果找到原因。这种困难。这种困难,可能与智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与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相关,也可能与数字的运算技巧较差相关,还可能与不良的运算习惯有关。教师如果掌握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追根溯源,并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有效地改进学习。

思考:提到运算能力,我最近深有感触。这次的初三一模试题的23题的第三问,我班上的很多学生都在运算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抛物线中的相似问题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过,也都有练过多次。这种问题在平时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容易的,找到定角(或是相等角)之后,根据两种相似情况计算即可。由于思路很清晰,平时我们做的题目数据都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使我忽略的计算能力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出现入手容易但深入难”的情况,一部分学生是做不出答案,一部分学生是算出横坐标但计算不出纵坐标,还有部分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算出的答案,以为是自己计算的错误就强行把改成。考试过后,我也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首先,是我平时教学时更注重了方法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计算能力的训练。其次,平时训练我很少给他们做限时训练,所以平时他们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做的情况是与考试时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考试时,时间有限,加之学生有紧张心理,所以做的效果不好。最后,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很灵活,不能很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些算出横坐标的学生,由于是把横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计算纵坐标,所以基本上没有算出纵坐标(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学生能够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或者是运作整体法看算式,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还有就是方法掌握的太少了,学生基本上是设点的坐标(点在抛物线上),所以很难直接计算出最后的答案(如果不仔细观察图形的性质的话)。但如果换种方法,可以设三角形的边长为m,然后用m来表示点的坐标,再把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就可以很快求解。关键是这种方法表示坐标,坐标是关于m的一次式,这样纵坐标就不难算出了。总之,还是平时的教学有很多问题,才导致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所以要感谢出题人(林主任),如果不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做一些思考。虽然思考的不够深入,但我觉得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值得了。接下来就是要在教学中做一些改进措施来弥补啦。

刚才提到了计算能力,其实计算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素养)。《数学教育心理学》提到:计算包括根据法则进行的精确计算、心算和估算。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技能,形成按程序进行操作的技能,培养按规则办事的素养和习惯。这样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就像林主任之前在qq空间和微信公众号都提到的“克”的问题。国人现在就是比较缺乏“契约精神”才导致了只遵守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不遵守对自己不利的规则。这样的遵守“规则”,有点唯利是图的意思。再比如我们近些年来比较关注的房价问题。当房价暴涨时没有人会去找开发商闹事,但如果二期楼盘低于一期楼盘的价格,那么那些买了一期的业主必然会去闹事。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但如果单纯按照合同办事的话,开发商只要是按照合同价格卖给你的房子,就是正常履行了合同。二期楼盘的价格涨与跌和一期楼盘业主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开发商违约这样的说法,但国人就是这样,对自己有利的(二期涨价,一期业主觉得自己赚钱了)就接受,不利的就去闹事。我觉得这这是缺少“契约精神”的体现。记得看过一本书,里面的一个历史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不平等条约我们要不要遵守?这其实都是看你有没有真正的“契约精神”。我想只有我们大家都能按照规则办事,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公平。多一分规则,少一分人情!

再说回计算,心算和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境、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数据特点的准确理解、对算法的合理选择、对结果合理性的正确判断等能力。估算是对面临情况的一种整体把握,是通过与头脑中已有教学模型的类比而实现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觉判断,因而是一种定性思维形式,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估算反映了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的判断和选择嫩合理,形成这种素质的基础是精确计算。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的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以使学生形成适合于估计的直觉,进而培养对事物发展前景和结果的判断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人们可以凭借这种直觉,采取什么方法、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结果做出判断。实际上,现实世界中,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是绝对的。

再来谈一下几何直观能力,几何体是舍弃了物体的物质属性而仅从它的空间形式的观点加以考虑的数学对象;几何图形是更一般的概念,其中甚至舍弃了空间的延伸。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是二维的,直线是一维的,点是没有维的。点是关于线的顶端,读书笔记m.i1766.com摘抄,关于精确到极限位置的抽象概念,点已不能再划分为几部分。这样,几何以“纯粹形式”的抽象物的空间形式和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纯粹形式”,我们无法通过做实验来得出结论,只有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些结论导出一些新结论,而且最终一定要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来得出几何定理。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具体来说,在学习定性平面几何时,可以由SAS叠合公理和三角形内和等于180°为起点,研究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性质的基础是哪个,逐步运用这两个基本工具来论证、解答所有其他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习题。

感想:几何直观对于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来说相当重要,几何直观敏感的学生,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关键点,从复杂的条件中能够理。清思路,找到几何基本图形,得到基本结论,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看到什么“型”相当对应的数学几何模型,进而得出基本结论。遇到问题时,一定让学生自己观察,看看学生能否自己发现基本图形,如果不能,教师要适时的引导,一定要学生自己发现。学生自己发现一次,比老师讲10次的效果都要好,所以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从数学学习过程来说,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主动建构而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通过班级、小组或朋友之间的数学交流,逐渐学会清晰、准确而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以达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感想: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是“一言堂”,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重复解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恐惧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刷题,就是做练习。这样,也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很难把数学学好。让学生大胆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错了,方向是偏离的,但这也是一次锻炼他表达的一次机会。而且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上课要多倾听,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而不是怕时间不够,自己讲个没玩没了。

寒假我是利用每天早上30分钟的时间来啃这本书的,基本都是看了两遍(但我还没有把正本书读完)。毕竟不是小说,不能走马观花的看。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就是以后写论文的一本理论依据呀,一定要好好读,使自己有点货。现在是家里一本,学校宿舍一本,有空时我就看一点儿,争取早点把它啃完,啃它两遍。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