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蛙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蛙读后感1000字

蛙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蛙读后感10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蛙读后感10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篇一:《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一性一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一性一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一性一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一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矗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一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一性一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一性一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一性一,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一性一的故事。

莫言《蛙》读后感1000字仅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有着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篇二:《蛙》读后感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一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一爱一的“送子一娘一一娘一”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一爱一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一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一宫里孩子,立刻变得一毛一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一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一性一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一党一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一党一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一性一的人,她一爱一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篇三:《蛙》读后感

从网上看到莫言的《蛙》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于是从当当上买来一本。莫言的作品,很久以前也许从诸如《收获》《十月》那样的文学期刊上看过,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也许从来就没接触过。买莫言的书这的确是第一次。

很快就读完了,感觉怎么说呢?似乎很单纯又确实很复杂。通篇都在讲一个关于“娃”故事——能生娃,不能生娃?让生娃,不让生娃?护佑娃,扼杀娃?卖娃,买娃?而在这一个个有关“娃”的故事的后面,有现实的荒诞无奈,有传统的挣扎呼号,有政治的强硬冷血,也有金钱的无坚不摧……

从张拳老婆到王仁美到王胆再到陈眉,“母亲”这个角色让小说中的女一性一角色释放出了她们生命的全部能量和智慧,母一爱一这种天一性一让她们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执着顽强英勇无畏,她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自己正在孕育或已经出生的孩子,结局悲惨而不失壮烈。

主人公“姑姑”是烈士的后代,是一位产科的医生,“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她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体会到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她用她那双普普通通的手,“将数千名婴儿接到了人间”,也是那双手,“将数千名婴儿送进了地狱!”曾经她不顾一切的用铁血手腕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晚年她又心怀忏悔为那没有来得及出生的两千多个孩子安放灵位,虔诚供奉,希望“他们得了灵一性一,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她被称为“东北乡的活菩萨,送子一娘一一娘一”,也被骂作“杀人魔王”“死后要被阎王一爷千刀万剐”。善与恶,脆弱与刚强,清醒与迷惘在姑姑身上矛盾交错,使得这个人物的一性一格丰满而富有张力。

然而小说描写的依然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生一个儿子继承香火,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并内化成了女人们的心理需要。无论是蛮横粗鄙的张拳,还是伪“堂吉诃德”陈鼻,甚至身为作家的蝌蚪,都无法拒绝“儿子”的诱一惑。只是,张拳陈鼻最终未能抵挡住政治的威力败下阵来,而蝌蚪却在经济社会的神奇迷宫中曲径通幽。不得不承认,宗法观念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为了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女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精一神的和物质的,生命的和心灵的。

这两天电视上每天都有钱塘江大潮的报道。潮水奔涌而来,雄伟壮观,势不可挡,然而再大的潮头终有退去的一刻,人生亦如此,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蛙读后感1000字2020


蛙读后感1000字2020

莫言突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原本以为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文学奖,中国以前出过那么多有才的作家都没获得过奖,怎么现在会有人获奖呢?但是莫言还真就打破了这个神话。一时间莫言火了,这说明他至少是中国近百年来最有成就的几个作家之一。说实话,之前从未看过莫言的小说。虽然他早已出名,但是也并没有一枝独秀,中国现今优秀的作家很多,因此他并不太引人注目。像《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之类的作品也早就听说过,但是对于一年只读一两本小说的我来说,真的很难读到他的作品,如果不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恐怕再过几年也不会去读。

可是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起,他立刻就火了,他的书在书店脱销,图书馆也全部被借出。经过一阵狂热的炒作之后,气氛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这才有机会静下心来,拜读一下他的作品。昨天借了一本《蛙》他最近的作品。从昨晚开始看,今天下午就看完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在看。

《蛙》的结构是主人公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加计生干部的人生经历,故事发生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前面四封信全是以第一人称在叙述姑姑的传奇故事,情节跨越了半个世纪。姑姑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解放后当了妇产科医生,据她讲,一生中接生了一万个孩子。到后来搞计划生育,据她说流产了2800个孩子。从这部小说里我才得知,计划生育从七十年代毛主席的时候就开始搞了,说不是强制的实际上是强制,只不过允许生两个而已。要不70年代末,妇女生育率也不会降到2点几的水平。

二胎放环,三胎结扎,那时候由于还没有改革开放,人都在村里呆着,所以人们也没地方可躲,只能任人宰割。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结扎的更多的是男性。因为男的结扎比女的要简单的多,痛苦也小的多。但是不知道后来为什么男的结扎的变少了,虽然对于男的女的来说,这都很恐怖,可是按说男的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痛苦,而不是要女的去。因为女的已经承担了放环、流产这些痛苦了。这么说,男的是有点自私了。

虽然到今天对于计划生育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对人的摧残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被整死的也不少。因此这项几乎残害过中国所有家庭的制度被所有人所痛恨。大家把所有的痛恨集中到计生委身上,其实计生人员也只是执行者而已。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决策层,制定这项制度的人。

当然执行者也必须是心狠手辣的人,心地善良有同情心的人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最初的确有为了党,为了国家而坚决执行的人,(.org)比如姑姑,他们真的就是以为这项政策利国利民,才做的。她大公无私,自己的亲人也不偏袒。但是依然被乡亲们所厌恶。因为她作为执行者,扒了别人的房,把别人绑去结扎,流产,当然会遭到别人的痛恨。但是她又是一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又在做着最光荣的事业,东北乡几十年间出生的孩子大都是她接生的。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是最坏的人也会做过好事,反过来,即使最好的人,也有可能做过坏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好人也会有坏人,他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意的人有朝一日也会落魄,落魄的人有一天也会飞黄腾达,而且中国人相信报应,姑姑和小狮子这两个计划生育的坚定执行者,就终生未能生出孩子。

她们连同那些被结扎被流产的人都是悲剧,成了时代的替罪羊。其实中国人何尝消停过呢。自从解放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反右派、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强征土地一直折腾到今。无论到什么时候,最苦的都是百姓。当我看到王仁美被抓去流产大出血死亡的时候,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一对母子就这样被无情的扼杀了生命,她有什么错呢,只是想生个孩子而已。现在我们都知道大月份引产是很危险的,但是那时候谁管这些,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老百姓的命就如同草芥,谁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呢?作者贯穿整部小说都有提到王仁美,虽然后来又娶了老婆,而且甚至感觉比第一个还要好。但是陪第二个老婆也是应付的态度,有一天老婆去上班了,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到最后,他的儿子出生的时候,竟然想的还是第一个王仁美。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更加给人真实感,虽然都知道小说,但是感觉他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故事平实到有点平淡,但是却处处能触及人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他毫不留情的对人性的阴暗面的揭露,让人不忍心却又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国度,这样的国度有利于激发人的阴暗面;又有着一群爱折腾的人民,这样的一群人具体书写着荒唐。可是好的小说却不仅仅只是揭露阴暗,他还会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正面的力量。一个孩子的降生,便给了许多人希望。

莫言《蛙》读后感1000字


蛙读后感1000字(3)篇


[关键词]:蝌蚪,蛙,姑姑

本书内容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也让我感受到了计划生育带来的危害。也让我感受到一个制度带来的危害,就像东德西德的柏林墙倒塌,两个制度消失的时候,也像苏联解散的时候,这些制度的改变,对人带来的影响。对于为什么文章取名为蛙,我觉得是蛙的叫声很像娃娃的哭声,蛙的谐音也叫娃,所以取名为蛙。也以蝌蚪为主线人物。我觉得这本书也说明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与心灵内心谴责的折磨问题。

一、计划生育的产生前段

本书的主人公姑姑本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接生妇女到了计划生育时期人人害怕的人,在计划生育时她成了第一批人,去抓超生的人。就在这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产生了,一个政策的产生必然有去维护和实行的人,而这群人在我看来就是白老鼠,好与坏全部都会归纳在这群人的身上,到底这是什么的原因?还是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而每个人都开始对主人公姑姑产生了畏惧之情,似乎有些戏谑,让人感到幽默,就像是东德西德,一个联邦主义,一个资产主义一样,对于政策中破坏的是那些实行者的感情,列宁是否正确,无人批判,无人认清。在前期人们往往会对一个新政策和政治的质疑和不满,因为大家的观念和信仰正在改变,思想也招到了前无所有的洗刷。

二、计划生育的期间

在本书中有段情节让我印象很深,是一位孕妇为了躲避姑姑的追捕而跳进海里。而姑姑当时却说让她在海里游。从这里我看见了计划生育对姑姑的一个摧残,已经成为一种义务和责任,缺乏人性,而跳进海里的孕妇,这么一个身躯,却游着游着往下沉了,姑姑就连忙跳了下海把救了起来。我想姑姑终于受到心灵的责备而奋力去救那名孕妇,虽然没有把孕妇救起,却救起了孩子。这是一个接受制度教育的人物,在内心抵抗的时候,是否要坚持信仰,而转化为拯救人。但是从孕妇的丈夫得知是女孩时。丈夫崩溃了。这里可以看出在那时生男孩好过女孩的一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看法。

我记得我母亲说在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就已经抓的很严,而且如果要超生必须躲10个月,还要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送给别人或者给别人代养。这种孩子一出生我觉得可以说是缺少父爱和母爱的比较多的。因为,除非是自己的孩子,怎么会照顾别人家的孩子呢?这种孩子也是漂泊比较多的,经常换人带,我母亲说计划生育如果被发现父母都要被革职。所以很多人在躲避。因为希望自己生到一个男孩来继后。这是计划生育期间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多部分制度政策背后都是有许多人在违背和违抗的,但是这些人都会以不顺着死,而全部音讯全无。或者隐藏,就像古时候那些隐士一样,是因为政治政策不合而归隐江山。

三、计划生育的后期

到了后期的姑姑从一开始喜欢那孩子出生时的哭声,到后面的恐惧,可以看见计划生育对人的一个伤害与摧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想姑姑才会爱上那个做泥人的人,因为他做的很逼真,也正是这样,姑姑看着那些活灵活现的泥人感觉那些被自己打掉的孩子又重新出现,而感到一丝安慰,这也是寻求自我解脱。心灵的解脱,因为姑姑的信仰一直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可是到了后期,姑姑的信仰渐渐受不起心灵的谴责,而终于退出这场制度的时候,姑姑已经可以说是无处可用的人物了,即脱离了信仰也脱离了所有的荣誉和光荣,所以她已经抛弃了政策,生活也抛弃了她,这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吧,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姑姑怀念的是娃,怀念的是那些被打掉的娃娃,因为姑姑原本是个很好的接生妇女,但是政策对她的影响可谓是彻底的将她改变,也就如是要坚持自己的内心还是坚持一个上头的命令一样,最后姑姑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内心感觉。

四、个人感受

对于这部作品.我觉得姑姑从一个好代表幸福的生活,到了一种人格的分裂。和精神失常的感觉。我觉得计划生育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也让我们深思,而人们的封建传统观念的烙印也影响了这个时代,计划生育也带来一种思想上的变革。对于姑姑这一角色是好还是坏?说不清楚,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为止还存在于我们脑海中。也像柏林墙倒塌之时许多东德人还信仰着联邦制度一样,就像苏联解体时中国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的,处于观看本书的我,不忘深思,到底一个制度,一个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如果一个政治一个政策破坏之后,那么我们要归于何处?我们是否还要坚持信仰?这都是带着疑问的。

到了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国家出现明显的比例失调状态,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况,也出现了老龄化的情况,在最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同性恋情况和幼儿园招不满人的事件,我想这都是计划生育带来的情况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带来的坏处吧。最近媒体也在大力宣传养女儿的好处,似乎在改变人们的意识观念的时候,我们可想到了计划生育的时候?

从这部作品,莫言给让我更深切得认知到计划生育。不管蛙这本书是好是坏,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益的。

为什么叫《蛙》,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出生的哭声和蛙相似,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为什么男人的精子与蝌蚪相似,难道人类的祖先是青蛙?这是一个关于婴儿的故事。书的自序中写到,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想好了下笔,像青蛙跃起捕虫那样迅疾。整部书就是这样一气呵成。《蛙》描述了共和国六十年生育史。刚建国,主人公的姑姑撵走了旧社会封建迷信的接生婆,用科学医术接生孩子;当计划生育政策到来的时候,姑姑负责给男人结扎,给女人带环,给超生的女人打胎,导致了一个强烈抵抗打胎的妇女溺水而亡,主人公万小跑的媳妇大出血而死,袖珍女人王胆流产致死。进入新世纪万心姑姑退休,讲述她一个夜晚被青蛙撕咬追逐,而后被泥娃娃手艺人郝大手救回一条命,并且嫁给了他。姑姑没描述一个娃娃模样,手艺人就照着做一个,姑姑说那是每个未出生的婴儿的灵魂,用这种法方进行一场救赎。更加戏剧性的是当主人公万小跑与后来的妻子小狮子多年后回到家乡,确意外的发现了老同学和小表弟合资开的牛蛙生产公司原来是专门做代孕的公司,其妻子为了老来得子,找代孕公司为主人公生儿子,而代孕者是袖珍女人王胆的遗孤——因为毁容而做代孕的陈眉,万小跑从抗拒到最后欣然接受,与妻子迎接新的生命到来。文学的精魄是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关注人的命运。

我坚信每本书都有自己颜色,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基调。这本书前半部分是鲜血一样的红色,后半部部分是压抑的黑色。作为计划生育下的一代,成长中二胎家庭是稀有动物。闺蜜曾半开玩笑的说,“当年我7个月大差点死在了“医生”的产钳下,如今突然让我多生,我不敢,也不想。”n话虽如此,但我们没有见过计划生育的惨烈。听着这个故事仿佛身临其境,那时候人们为了孩子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小品《超生游击队》中一家人为了生娃被罚的只剩下孩子,东躲西藏。《蛙》中7个月的孕妇惨死在上手术台。医者与屠夫边界模糊。书中,姑姑亲手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也亲手结束了“我”孩子和妻子的生命。姑姑曾经被尊为送子娘娘,也曾被众人唾弃诅咒。莫言揭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

莫言《蛙》读后感1000字(精选)


在读《蛙》之前,我读过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丰乳肥臀》,这两本长篇小说留给我的印象至今仍旧十分深刻,但那时候也并没有细究这两部小说的深层含义,直到最近读了莫言的《蛙》,并结合了许多网友的理解与读后感大全,好像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对著名的长篇小说《蛙》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莫言的小说,有很多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比如《生死疲劳》里的主人公,就是在被枪毙之后经历了成为动物的六世轮回(最后一世是成为了人类),而《蛙》里的“蛙”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在高密东北乡,蛙就是这个偏僻落后地区的“图腾”,在许多重要的情节中都有着蛙的身影;其次“蛙”与娃谐音,又与孩子啼哭时的声音及其相似,有对新生命降临的礼赞,又有对扼杀生命的哭诉;再者,“蛙”与女娲造人的“娲”也是谐音,表现了姑姑万心在前期作为一名妇产医生的赞美;另外,“蛙”其实也与“我”万足(蝌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姑姑故事中的转述者与见证者,在姑姑被批斗时采取观望的形式,明知道计划生育抓得严还纵容自己的妻子怀二胎,最后搞得一尸两命,然后续娶了一个老婆、升官之后还对生儿子来延续香火的事情念念不忘,妻子主张了借腹生子的主意后之后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来得子的欣悦;最后,“蛙”也是死去的婴儿的化身,在国家宣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广大农村地区众多的未曾降生的婴儿都被姑姑带头阻止其降生了,在姑姑被宣布退休的那个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姑姑倒在了一篇洼地,洼地的癞蛤蟆、青蛙呱呱呱地叫着,姑姑想要逃离但始终摆脱不了蛙声的追逐,直到遇到了一个民间泥塑艺人,也就是后来的姑丈,通过姑丈的手将未出生的婴孩的形象捏成泥人,来弥补她对那些孩子的愧疚……

在现在看来,这本书能够出版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从某些层面来看,《蛙》是对主流的计划生育政策暗含着批判意味的,但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须要实行的,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认为多子多福,生了儿子就能防老,没有儿子的家庭会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与非议,于是大家都放开了生养,造成了中国人口基数过大的局面,这时候的计划生育无疑是阻止这种滥觞局面的最好的方式。

但在《蛙》一书中,计划生育的执行过程,王仁美怀二胎的时候,作为计划生育的干部,姑姑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大队闯进“我”家,为了自己的脸面与官职,“我”也与姑姑一起劝自己的老婆引产,同意流产的王仁美却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陈鼻的老婆王胆在怀二胎即将临盆的时候想要赶去外地生孩子,却被姑姑一路追逐,被追上的王胆羊水破裂,生了一个女儿后不幸去世……

关于《蛙》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我也曾亲身经历过,看了《蛙》之后,就像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原来计划生育政策也在我身上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以前许许多多奇奇怪怪、大人们不肯告诉我的事情也解释得通了,在还没看《蛙》之前,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像是一场梦,在这里也不得不惊叹莫言的勇敢。

《蛙》读书笔记1000字


我很好奇,在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作家,而他们写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可为什么是莫言的《蛙》获奖呢?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去看了他的《蛙》。

整部小说就是五封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这种写法很独特。《蛙》是写他姑姑的一生,一个非常传奇的一生。这本书文字简朴,揭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动荡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害,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万足是这本书的主角,全书都是以他为第一人称而写的。我并不是那么喜欢他,我觉得他太过懦弱,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第一个妻子王仁美。我很喜欢她。虽然她不是那么漂亮,也没有读过许多书,但是我就是喜欢她,被她敢作敢当等性格感染。她很有思想,她主动不要肖下唇,并为自己相亲,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件很稀有的事。这也看得出来她内心的反抗意识。对于她的死,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那个时候,反抗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虽然她是死在手术台上的,但我相信,如果她没有那么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不会偷偷的怀孕,最后以死亡结尾。而且最后万足也说,之前他常常认为王仁美的死和他无关,因为王仁美自己咎由自取,或者因为姑姑手术的失误。可是到最后他才承认这是因为他自己。如果他自己肯放弃党员的身份,那么他也许可以和王仁美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万足的选择,毕竟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有他自己应负的责任。

其实,在王仁美的悲剧中,还有个人物,他是这件事的导火线。袁腮,这个背着国家法律偷偷做事的人。在最后,他依旧本性难移,美名开牛蛙店,实际是在开代孕的。因为他的违反法律,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就像陈眉。这个生的很美艳的女孩。她和她的姐姐都是那时的美女,可是上天嫉妒,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她们的妈妈因为要生男孩子,所以背着国家偷偷的生孩子,最后生了陈眉之后就死了。而她们的爸爸因为这件事变得萎靡不振,整天借酒消愁,所以陈眉和她的姐姐便去工厂工作。其实她们凭借她们的美貌会可以过得更好,但是她们并没有这样,她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双手而生活。可惜一场大火烧死了她的姐姐,也烧伤了她的容貌,导致她变得神经不正常。她本来想要自杀的,可是因为要为父亲付住院费,所以逼不得已要代孕。而她生完孩子后却被骗,应有的费用被骗走。她告到pol.ice局却无人理睬,她告到戏剧中,却因为袁腮的一句十万元而无结果。这也正好是现在社会的真实写照。现在的高官们也不是因为这样么?剧中陈眉一直在找包青天,难道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中,只有包青天一个清廉的官么?

读完了《蛙》,我的内心世界很复杂。一方面是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对现状无法改变的悲哀。我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事越来越少。

《蛙》读书笔记1000字

关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个红高粱之外,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还是潍坊的同乡。所以说起来自己也算孤陋寡闻。自从得知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后,才疏懒的上百度搜索里输入了莫言。大体知道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写了红高粱,蛙等著作。听说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龙附凤的买来,找饭后茶余的时间认真的读了起来。

我比较感叹莫言的勇气。在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竟然写出这么勇敢的文章,让我自惭不如。我曾经怀疑,莫言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是不是在国外。中国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计生干部们。中国有那么多王胆式的被强制流产,或者被断送性命的育龄妇女们。中国有那么多被计生干部在破旧乡村卫生室里,一针结束生命的还没有来得及出生的蛙们。不管是蛙,还是娃,都在凄惨的哇哇的叫声中结束了生命。

这使我想起了,曾经,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经7个多月。被计生干部在一个简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姐姐说好像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姐姐还说,那孩子还长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个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据陪在一边的我的另一个姐姐说,她看到了那个孩子还是一个男孩,小鸡鸡都已长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针,就没有了生命。

那是一个思想禁闭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妇女的生命在计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晋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经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拿着育龄妇女捞金的计生干部表示过谴责。为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事而跟他们理论。他们也曾威胁,要在户籍部门把我列入黑名单。把一个育龄的并没有超生的妇女列入黑名单,取消我的户籍。,这仅仅是因为我没有按时去体检。后来,不愿多事儿,就算了。知道当前的政府部门,公权力高居于宪法和民权力之上。所以就不了了之。他们爱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胁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莫言不这样,莫言似是而非的语言,已经模糊而尖锐的,用极具民族风格的语言,把这个不满表达出来。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为挡箭牌,把当期那些腹中的娃娃们,和孱弱的产妇们的命运,哇哇的诉说出来。

所以说,莫言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并承认真实的人性。敢于公开的对那些泯灭人性的所为的公权力说不。我曾经一度为莫言担心,担心他会被某些人报复。但是现在看来,担心已经没有必要。因为莫言是智慧的,他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还懂的,只要我不明确的说出来,其他的任你猜。这叫证据,叫不留任何证据。所以他的语言模糊而尖锐。听老人们说,这叫会说话。

听说,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新的执政要领,其中一条就是政府不能高于宪法。这应该算是注重民生,伸张人性的举措吧。

但愿,这一主张不会因为陈旧的老底而仅仅流于形式。

《蛙》读书笔记1000字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中学生蛙读后感1000字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读完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中学生蛙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带着悲伤和回忆承认,这个阅读过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随着章节里的人物关系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见计划生育的尾声是怎样的结束的,是怎样在人民的意识里消失的,我更能深彻的体会到童年的土路上发生的那些至今都不会再有的生活现象。

姑姑,这是一个现实版的传奇人物,太听话,太革命,太忠心,太认真,一个17岁善良聪慧的姑娘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的送子娘娘,到始终履行着社会主义的号召,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一生肩职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这一生精神的痛苦,肉体的折磨,在这个老人的生命里徘徊,她迎接生命的诞生,她打击新生命的到来,这是姑姑为社会主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她是忠臣,可是他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有憎恨她牙痒痒的人,有同情她的人吗?

两度落泪,第一次为王肝的单相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在一封封不见回信的情书里诉说,默默地的看着思念的人在自己的眼帘里徘徊,为之动容。

第二次为豪爽单纯的王仁美的死落泪,这是一个错误的年代错误的想法酝酿的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得不的一个残忍的悲剧,怪不得姑姑的晚年是失眠的,王仁美是可怜的,悲壮的,但是她死了,姑姑是可怜的,悲壮的,但她活着,她的痛,她的精神境界未必能比一个死过的人好到哪里?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今日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知谁对谁错,如果用思想觉悟评价,只希望过去的都过去吧,已经新时代了,姑姑你的睡眠可好?

妹妹1998年出生,次年2月计划生育的领导们经常来到家里给爸爸妈妈上课,而且换不同的人,2000年计划生育已经接近尾声不再严重,只要交钱就不用手术,但是1999年以前的孩子母亲们是躲不过的必须做,这是我印象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此刻我的心情是悲伤的,也是欣喜地,想念那时满手是土,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也幸福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进步取代迂腐,意识决定结果,人性有待新环境的熏陶和提升,命运自始至终在挣扎中理智,享受,受苦。

做一个忠于内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的一个人吧,小说的原话,人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

姑姑是伟大的。

蛙读书笔记1000字


《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

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罚过款,虽然那个时候几百块钱真的很值钱,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罚款,并没有耽误来到人间。就在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村里还会听说某某家姑娘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关键是娘家这边搞计生的人也会时不时来抓捕她,听得我真是为她捏一把汗,也特别不理解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何必冒这么大风险。

2010年我当大学生村官在镇里负责的就是计生工作,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实亡。我们每月只负责统计辖区内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内的正常上户,政策外的需要交罚款,然后上户,后来罚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个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户。

当时我就发现个现象,超生这件事基本是发生在两类极端的人身上,一类是特别有钱,即便交罚款也不是问题,一类是比较穷的农村,反正交点儿罚款就可以给孩子上户,而且扶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个也无妨。反而是我们镇上那些中产阶级,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收入较高且稳定,愿意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为政策不允许,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已难以落实,最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

再说到姑姑,她意志坚定,忠于党和国家,她工作几十年来接生近万个孩子,也有不少生命还未见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杀生。书中写了几个孕妇为了逃避姑姑的追杀,有的跳进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过程中难产而死,有的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

我上班的时候也经常听前辈讲述那段历史,在政策的高压下,凡是超生的,不论几个月,只要被发现,他们都有权利直接带到医院手术,即便是足月甚至还差几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书中说的虽然感觉有点儿荒唐,但肯定是真实的。

正如姑姑说,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那就是个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个人,是人就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实际上足月的婴儿即便是引产,也有一些是活着的,却并没有被当人保护。

姑姑的晚年充满忏悔,她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但是如果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政策也落实不了,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所以姑姑在她六十岁的时候选择嫁给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来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临人世的两千八百多个孩子。后来,她被失眠和梦魇折磨,她说,有罪的人必须活着,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种方式赎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无疑也发生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懂,但只是觉得如果当时这个政策可以循序渐进一些会不会好一点儿。

《蛙》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秀范文)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经历与《蛙》读后感大全的关系,从小到大,第一次在一个时间段里认真思考计划生育政策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以前那些朦朦胧胧的记忆碎片一片片拼凑,凑出一条条故事线,一段段旧岁月。

第一次拼凑出残图时,就想用文字记录,但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不知如何写,不知拟什么题合适,不知写出能得到什么,也担心得到心痛的感觉。

但终究还是在记忆中拼凑再拼凑,终究还是选择记录。

我曾后悔向弟弟说起有两个未来到世间的妹妹的事实,因为这让迷茫中的他认为:如果他的两个姐姐来到世间,长大,会比他成长的好,有段时间他对妈妈说,你不应该丢了她们生下了我,她们会比我贴心,选择生下我本就是个错误。

那段时间,妈妈伤心的哭泣,连续失眠了无数周。

我沉默,意识里觉得是自己的言语造成了他们心灵受伤,但我也是偶然得知,和弟弟谈起,以为他能理解他的生命很珍贵,要更加阳光,却不曾想,让他沉入了黑暗。

如果不是一次舅妈提起,我只认为妹妹们是因为其他原因未能诞生,后来得知,农村户口只能生两个孩子,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很高兴我的到来,却不欢喜第二个孙女和第三个孙女的到来,得知胎儿性别后的他们强烈建议爸妈流掉未出世的孩子,于是,在很久之后,我有了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的记忆是断断续续的,幼小的自己记忆里有家里的争吵,父母的犹豫,却无法得知缘由,当我第一次从舅妈的叙述中听到完整经历时,眼泪是为父母而流,生气他们的懦弱,更心疼他们的抉择,在我长大后,时常听到他们带着遗憾轻声地说道“如果当时都养着,应该也能慢慢养活,不过是日子辛苦点”。

那些岁月,是父母抹不去的回忆,也是他们终生的撼。

读完莫言的《蛙》,记忆碎片像一声声“咕呱咕呱”在脑海徘徊,我明白了小时候同岁的伙伴因为早产身体弱的缘由,也顿悟了和爷爷一起去乡政府探望的亲友,也理解了那些说哪家哥哥是母亲躲在柜子里逃过一劫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言语……

妈妈再一次因为弟弟的态度而伤心的说道:“当初不该听【爷爷的】”时,我想到了安慰她的话语:不在乎你听不听爷爷的,父母固然重要,但到了一定年龄,成长更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更是自己的事情,别总是躲在过去的事情里了。

那些我能理解的,弟弟也许永远理解不了,而他理解的,我也永远理解不了,我出生于他们之前,没有负担的我成为了他的姐姐,也许他会认为,那些未来到世间的生命是因为他的到来,但这些不过是时代背景与家庭观念的产物,与他何来关联?

错过终究是错过的,撼也终究是撼,但活着的人不应该更好的活着吗?姑姑后半生以自己的方式“释怀”,也让我明白,我们能改变的终究只是自己。

而《蛙》更像是时代的鸣。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1000字


读书笔记:著名小说《蛙》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希望每个人都能细细阅读,并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来,获取书籍的营养。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作者:柚子君

蛙读后感1000字汇集5篇


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的结构应该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写的?每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对作者的想法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而相对应的,我们要在读完后做好总结,把知识和感悟写进读后感里,以下内容标题为《蛙读后感1000字》,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特意收集。

蛙读后感1000字【篇1】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那个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蛙读后感1000字【篇2】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蛙读后感1000字【篇3】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一整套杨红缨的《笑猫日记》,这套书以发生在一只会笑的猫身上的各种故事编成日记。其中我最喜欢《青蛙合唱团》这部分,它精彩的故事内容,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

书里描写的是: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几千只青蛙来到笑猫居住的翠湖公园,原来这是一个青蛙合唱团,因为乡下污染十分严重,他们活不下去了。流落他乡的青蛙来到城市,帮助人类消灭苍蝇蚊子,可是有些人却恩将仇报,抓青蛙做美食,抓住“蛙坚强”赚钱,最后在笑猫的帮助下,青蛙们才逃脱坏人的魔掌。因为有青蛙帮忙吃蚊子、苍蝇,城市成为了世界卫生城市,青蛙们却悄悄地离开了翠湖公园,回到家乡寻找新的家园。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是愧对青蛙的,做了那么多对不起青蛙的事情。在乡下建工厂,把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染了环境让青蛙失去了家园;读后感·在田里喷撒农药杀虫灭虫,青蛙找不到食物,不得不逃到城里。而青蛙们为了城里人的健康,一心一意帮助人们吃蚊子和苍蝇。可是有些人总是打青蛙的歪主意,我真是不能理解!

希望人类可以早点觉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青蛙甚至地球的影响有多大,及早整治,拯救地球。而我也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虐杀益虫,不乱扔垃圾废物,做环保小先锋!

点评:坚持写作,精神可嘉!读后感主题不错,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愿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中得到启示,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提升语言的生动性。

蛙读后感1000字【篇4】

去年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就有各种道听途说地介绍《蛙》怎么怎么写的好,没有读之前,设想过好多种关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没有一种是与原著的情节相符的,想来挺可笑。那是在书店貌似还是紧俏货,第一次读还是手机上下载的,读起来真心不方便,直到网购得了一本,才真正开始认真的读。

跟着莫言老师去的地方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啃着煤球,跟着“姑姑”走过她年轻时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又被称为“松子娘娘”的光辉岁月,又目睹了她为履行社会主义号召成为了一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过新生命的诞生,也打击过新生命的到来,在她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个年代的历史,因为她是社会主义的忠臣。

读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泪。她的死无疑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那个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书中所言,生活在我们这儿幸福年代的人,估计很难体会到,有时候甚至不理解当时的政策如此无情。可是尽管这样,如果没有当时那些政策实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国又该是何种模样。

读完这本书,心里划了一道口子,不明白当初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又悲伤着无辜人们的牺牲,心疼着“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换来的仅是内心无尽的痛苦,这都是为了一个“忠”。如今,时代进步了,政策也改变了,愿人性在新环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世界越来越美好。

蛙读后感1000字【篇5】

我是一个小书虫,每天我都会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书。我今天看了一些佳作,其中《井底之蛙》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井蛙为了成为一名学者而制定了学习计划,但他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没有实现梦想的故事。

当我读到其他动物都说小井蛙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什么学问也没有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嘲笑过比自己实力差的人,也被实力强的人嘲笑过!

当我读完全文时,文中的井蛙虽然已经制定了计划,但不去行动,老是想着和小伙伴玩,老是对自己说:”今天玩个够,明天再学习吧。“唉!真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呀!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学习也像井蛙一样,比如爸爸让我练习打字,我四年级拖五年级,寒假拖暑假 ,暑假还说没时间……真不应该呀!我不会再像井蛙这样做了,我一定会改正错误!

我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梦想实现的前提一定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今天的事就要今天完成,不能拖到明天。

蛙读后感


【篇一: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酝酿十年而铸就的新作《蛙》。此时已泪流满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吗?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06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篇二:蛙读后感】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篇三:《蛙》读后感作文】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时代变迁中的人物群像

《蛙》里面所有的人名,都是用人体器官取的,例如,陈鼻、陈耳、王肝、王胆。就是书中所说的,我相信,这是因为做母亲的常说,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而那些被迫失去的孩子呢?对于母亲,就好像是鼻子眼睛被割去了一般。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今日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知谁对谁错,如果用思想觉悟评价,只希望过去的都过去吧,已经新时代了?

选题新颖角度独特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题目寓意丰富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做一个忠于内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的一个人吧!人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时代的叛徒。

【篇四:《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读后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可又觉得理解不是太透彻,不知从何写起。网上搜搜其他读者的体会或收获,似有同感,或也有不同的理解。现转载其中一篇,仅以学习。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五:《蛙》的读后感】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篇六:《蛙》名著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篇七:莫言小说《蛙》读后感】

最近一些年来,我读过不少长篇小说,比如刘醒龙的《天行者》,张伟《古船》、闫真的《沧浪之水》、阿来《尘埃落定》,还有新出版的五卷《李自成》等等。在工作之余还读过我们自己的业余作家的作品,比如县教研室老主任向东方老师的《那个年代》,周沟中学任建新老师《六二班的孩子们》。监利农民高启伟的《乡祭》也在10年前读过。前年买了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我实在读不下去而搁置在书柜里。莫言的小说,还是20多年前在《新华文摘》上读过中篇《红高梁》。后来也知道莫言出版过很多小说,比如《丰乳肥臀》什么的,可惜都没有读。这几天听说莫言的小说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本书,打算买一本回来看看。但是却脱销了,书店里没有。只好到网上找。于是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蛙》全书共40个页面。我便在四到五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这种快速阅读,对其中一些渲染气氛的非实质描写一目十行晃过去。这么读完,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部获得世界大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了。

《蛙》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出生军官的儿子的通信。书名只所以取蛙,实际上是娃的谐音。当然书中也写了蛙,那不过是对书名的一种交待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写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故事的后半部是写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甚至还出现了地下代孕公司。作者描写了蝌蝌本人也被不能生育的妻子背着取精到地下代孕公司生子的过程。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另外莫言在表现手法上好象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些影响,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他就用什么梦幻之类的来满足,比如《红楼梦》警幻、和尚、道人之类。《娃》在后面部分魔鬼法庭审判就是这样一种表现的方式。所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

我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是莫言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诉或揭露。但是,我的一个感觉则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莫言今年55岁,我们是同年人。我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的生育也在这一个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战争中过来,他就是喜欢人多。蒋家王朝的推翻靠的是人民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的人民战争。他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这一下好了,每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6个孩子已经为常态。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到故乡嵊县浦口镇调查发现,他自家的侄儿,一下生了9个孩子。马寅初深感震惊。他又到工厂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可是,马寅初的呼喊不仅没有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成,而且还被批得个半死!于是乎,全国人民就这么一路生下来,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毛主席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堵吧,一直到他老人家长离人世,计划生育的政策仍然没有制定出来。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

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一剂猛药,农村人口可接受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我也曾经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比姑姑的行为还要过激。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也是蝌蝌的领导,军队抓计划生育的杨主任那句话: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

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大人道与小人道的矛盾心理。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这不能怪你!但是不怪姑姑又怪谁呢?可以说,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也不是写政治,他是关注人,关注人性。可是人却生活在政治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政治所支配,只写人性是不够的。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莫言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由此也可见到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只写了人性而没有表现政治。我倒是认为,莫言至今都可能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纠结。从这里,可看出莫言是一个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作家。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我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侯明清批判莫言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出卖灵魂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他说莫言出卖灵魂的依据是两条,一是莫言是中党员,一是莫言手抄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出卖灵魂怎么能够联系上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就不能写出好作品吗?非要是所谓体制之外的反政府的作家就能写出好作品?抄写毛主席的作品了怎么就是出卖了灵魂?我们今天安定的繁荣的国度是怎么来的?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都清楚,是毛主席才有农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啊!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表明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毛主席的影响不是用骂声能够消除的。我们应该永远记得毛主席!这时我忽然想起,侯清明同是山东人,应该不是对山东老乡莫言取得了如此大成功的嫉妒吧!

【篇八:《蛙》读后感】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篇九:《蛙》读后感】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说,反正请郭敬明助阵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其实,当然连汉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汉堡包啊,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纪了还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得不免让人怀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电线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仅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还要更乖巧一级别嘛。人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谓因为《蛙》涉及到吾国吾民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所以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郭敬明所谓因为《蛙》触及了80后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80后充满神秘吸引力,诸如此类说法,可信么?个人读后感,简言之就是,不可信。

说起来,人称莫言老师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中国作家,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与之同时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锋作家们,近年来皆江河日下得几可说是惨不忍睹,但莫言却一直保持着相当水准。以《蛙》而论,笔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释曰,肖下唇摸我奶子那把,真的是隔着衣服呢!隔着厚厚的棉袄,棉袄里还有毛衣,毛衣里还有衬衣,衬衣里还有乳罩,对吗?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没戴,衬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还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领计划生育工作组在江上围追堵截超生游击队,当真是叙述的狂欢,那感觉,读来直似梁山好汉大败高俅水军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诚如莫言自己所说,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万字的小说,体积上才配得上鲸鱼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向来以汪洋恣肆著称的莫言,何以在写姑姑这样一个自己自从事写作以来就一直想写的人物、写计划生育这样一个个人之痛,民众之痛,也是国家之痛的题材时,连体积都没能写够,以至于终究不够鲸鱼不够响亮不够沉重呢?我琢磨着或许是因为,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纪,下笔到底也顾忌颇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没什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曾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国人来说,当年席卷残云般裹挟而至的基本国策,固然堪称一代人的灵魂之痛,但在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今时今日,还纠缠于那些事儿,在年轻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满足一下猎奇心理吧,所以连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今日之开始反思生育权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在没有了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想到了生活尊严,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如今这个权钱膜拜极盛却又无保障体系可言的时代,整个社会被各种既得利益所分割而开放度越来越小的时代,生存的压力仍然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是故,莫言以为他的新作会因触及敏感题材而引发争论,但个人觉着,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断难企及那部叫做《蜗居》的肥皂剧。

【篇十:莫言获奖小说《蛙》读后感】

前大部分书信体裁,写姑姑和我,是主流人物。

前半部信件是写的光明的,向上的。虽然姑姑个人生活凄凉坎坷,毕竟有她的个人坚持的信仰跟党走。从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到计划生育办主任,从接娃娃到杀害肚子里的娃娃,她做的始终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任务。那么忠诚,殚精力竭,哪怕是面对亲人她一样铁面无私。王胆在躲计划生育的船上临产,姑姑立刻转换使命去接生,对职业的高度忠诚,让人敬佩。自己的侄媳妇蝌蚪老婆引产意外死在手术台上,姑姑痛哭,哭过之后依旧专心抓漏网之鱼。她对事业的追求,让人无法不敬佩。

姑姑对计划外怀孕的孕妇们追截争斗,受尽乡亲的指责,敌意,伤害,受尽委屈;经姑姑的手结束了2000多个肚子里娃娃的生命,有违人性;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之下,有什么办法?人口太多,资源有限,计划生育不仅仅是对国家有利,更是对地球有益。这个道理姑姑深信不疑,她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坚决守住公社的计划生育指标,她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有事业有目标,并想办法去努力达成实现。姑姑的基调是阳光的。老了以后和老伴一起创造泥娃娃,一个个找回以前计划掉的小娃娃,她的心结,在一一打开,心底的良心债,在一一偿还。

信件的作者蝌蚪,虽然老婆死于引产手术,但是后来又娶了续玄。工作混得不错,老婆孩子随军,家庭幸福,女儿出国留学,退休后回老家养老,生活优哉游哉,还一直在进行艺术创作。家庭唯一的遗憾是续玄妻子狮子及其爱孩子却无法生育,后来想办法借腹生子,终于在50多岁时晚年得子。

老家也越来越热闹繁华,形势一片大好。蝌蚪的老同学们也都一个个混得不错。发财的,升官的,除了一个陈鼻。

后面话剧,以客观的笔调写陈眉。通过陈眉在警察局的的述说,通过陈眉在妇科医院门口场面,陈鼻在孩子满月宴上的行为语言,像一个标准镜头,朴素客观的叙说着陈眉的悲剧。极其漂亮,却心地纯净,依靠劳动赚辛苦钱,却遇到大火,姐姐烧死,陈眉烧伤毁容。父亲成天喝酒迷糊,可怜的陈眉在毁容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之下,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给父亲治病。于是出租肚子做代孕母亲。可怜一个花季少女,整天头戴黑纱,辛苦孕出的孩子却被无良商人诬陷为死婴,说好的6万元只给1万元。孩子的面都没有见一面。痛心的母亲日夜思念着孩子,奶水涨得要崩裂,却听不见哭声,见不到孩子,也不知道到哪里找寻。她不要钱,只要孩子,可是,谁会给她呢?每天深刻的思子,她疯了。

话剧写的是底层的悲凉。这样客观冷静笔触下的悲,更加让人悲痛。

大家都说小说形拭新颖。这个前部信件后部话剧的形式的作用仿佛只是为了拿奖。

其实,我觉得这个形式对于传神地刻画两个对立双方非常有好处。人间悲喜,世间情愁,一览无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奋斗也罢,命运的作弄也罢,同样的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多少不一样的人生悲喜剧!

可惜,小说只给了我这样的喟叹,却没有给我更多的感悟。难道,只有去相信命运造化的作弄?难道,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就只有黑暗悲凉?难道,人性的光辉,希望与明天,莫言就那么吝啬,不肯给陈眉一点点,不肯给我们读者一点点?

【篇十一:莫言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篇十二:蛙读后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读后感《蛙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蛙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