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杂草记读后感 > 地图 > 杂草记读后感

杂草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09 来源:互联网

石头记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石头记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石头记读后感范文一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石头记》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几次`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觉得作者真是一位奇才,其中的诗词皆是出自他手,并且都是为角色的人物性格做的诗!第二次觉得为人处世之道实在很深奥,只怕自己学一辈子也学不到宝钗熙凤之万一!第三次主要是看其中的美食。原来里面提及的每一道菜都是有理由的~感叹大观园中人对养生的注重!第四次是看完《语言的艺术论红楼梦》之后再看一遍,唯一能说的就是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有或没有,顺序的先后,都可以变幻出好几个意思!高手哇!但是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遗憾看不到原着,没法儿领略后四十回的精彩!高鹗的续写让我着实不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石头记三毛读后感


石头记三毛读后感范文一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石头记》三毛读后感范文二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三毛,因为那时总觉得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丝与自己相似的情绪,可以去不尽地幻想与回味。原以为现在的我不会再迷恋她,因为自己似乎已经不会把梦幻和真实的生活搅混在一起了。然而当我重读《石头记》时,却有些惊讶地发现曾在自己心中徘徊荡漾的那种莫名的情感又再一次被掀起,而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就觉得该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三毛到港口去看船,无意间发觉一家小店竟然在卖画好的鹅卵石,样子美丽非凡。三毛看了很喜欢,就一连去买了好几颗。后来她索性去捡石头回家来自己画。有一次她到海边捡石头,差一点被海浪吞噬去。她说: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候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

三毛画了很多,也丢掉很多,最后剩下十一块她自己最喜欢的石头,连拿出来给人家看都不舍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这十一块石头都失去了。根据三毛自己所说,这十一块石头里面,包括一个流泪的瘦小五,一个环着荆棘的爱神,一整座绕着小河的杏花村,还有那个一直在叫救命的微笑小女孩。看起来,这些石头的确是很可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三毛发觉连其中的一块,都不再属于她的时候,她激动得一直冲,一直冲,直到了海边,冲进礁石缝里,扑在一块大黑石头上惊天动地的哭了起来,哭了很久很久,没了气力,这才转过身,对着大海坐了下来。

一般人,会有三毛这样的举动吗?

不,不会,即便有的话,也很少很少。她的那种清新脱俗,那种对生命的诚挚与热爱,是一般人很难拥有的。人们在这个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城市里,每天就象是品茶一样不停地回味着痛苦与不快。浪漫?真挚的情感?似乎是上上个世纪末童话里才有的序曲。也很少有人会象三毛一样率直,善交,那样的富有同情心。她用那双温暖的双手写出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文章,给你引路,指点寻找快乐的方向。她告诉朝阳把人们的希望驮在背上,让人们一眼就能看见;她把色彩涂满整个生活,将灿烂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用真情的网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们不再寂寞。

记得原先的我也曾因为看多了三毛的书,脑子里面便做起痴人说梦的古怪念头,幻想着有一个很爱自己的人喜欢环游世界,时不时从大沙漠寄拉一块骆驼的骨头,或者在某个群岛的海边弄来一个风蚀的贝壳。等到今天想想,发现那幻想早已被越来越复杂的的生活和现实变成了泡泡就象爱迪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一样。而今天重读她的文章,心中却平添了更多的感动。似乎又闻到空气中那曾经熟悉的气味,那是自由;指尖与天边伸来的那双手相接触,摩擦出的火花,是创造;听见那牵着音符的手一起跳跃出来的,是欢乐;而那围绕在我周围的温度,是体贴。给我这一切的,还是那个曾令我感动得欲哭无泪的三毛。我仍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给我这种舒畅感觉的女子竟会轻生。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她在给我答案,让在悲哀与烦闷中的我找到解药可以聆听到快乐的真谛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便更加细致地从那细腻的语言中体察她的内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那种灵动的色彩,如一只活泼的小麋鹿,在字里行间中奔跑跳跃着,有的时候,只是希冀如果自己今后也有这样美丽的思绪该有多好

有过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喜欢三毛,他们在她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就象到了天涯异域,磨砺生光,沙漠里也有奇葩。她在浪漫的流浪以外,那一份对人性的悲悯,对生活真义的认知,以及对婚姻的洒脱(不是随便)。譬如她说: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欢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说一个丈夫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时才可以快乐?听听看,有多少妻子是这样洒脱的?

她也是那样一个平凡的女人,她虽不落地,却也生了根,她变成了一个女子,能烤蛋糕,能洗衣服,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行宫,能把石头绘上最美丽的图画。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最动人的斑斓的古褐色。她既有女人的自私和贪心,又有作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及独特的理念,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更有让我为她折服的特殊魅力:平实生活中见真情。她与丈夫相处的默契,与友人交往的快乐,那赤脚踩在鹅卵石上,迎风看海的风度与气质令我惊叹:她是这世界上第一个与生活建立友谊的人。

说起三毛,就象说起自己曾有的一段回忆,太太了解她,因为曾经是如此地迷恋她。也许以后亦会如此。不再是单单沉迷于那无尽的幻想。而是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品位她的语言,品位着她对生命的那份诚挚她把自己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

又一次从书柜的角落中抽出了曾经最最珍爱的她的散文集,发现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必悲哀或是感伤

三毛永远都是最最真实的,虽然现在她已消失

[推荐]读后感石头记1000字合集


下面的内容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石头记。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情,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智慧。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读后感石头记(篇1)

在此之前,也读了几次红楼,那时候只是因为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名头,但究竟也没有仔细的读完过。前两年,在百家讲坛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又对红楼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大的兴趣,那时候才知道红楼有这么多的版本和值得探讨交流的地方。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梦,他的观点很多人不认同,但我听起来很有意思,也有几分道理,他也说研究红楼,多岐为贵,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研究的动力吧。

这次终于通读了一遍脂砚斋评的红楼梦,对红楼梦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总以为红楼梦写的就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李代桃僵的爱情故事,现在看来,红楼梦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写的也不仅仅是爱情,而是通过一个视角,写出来一个大家族的方方面面,从烈火烹油到逐渐衰落,写出来大户人家的龌蹉不堪事和强撑场面的难处,也写出来盛极必衰的大规律,也更有儿女情长并勾心斗角的小事。我最佩服曹公的就是他的种种暗示和草蛇灰线式的伏笔,简直不可想象,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识过。

后四十回是不是曹公所做,各有争论,周汝昌先生考证是108回,曹雪芹写完了的,刘心武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对于我来说,这八十回已经领教了曹公的大手笔大智慧,后四十回,就是下本书的事了

读后感石头记(篇2)

谁家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

常说,世间之书,大都评得,唯有两本书评不得,一本《传习录》,一本《石头记》。前者太小,但见天地;后者太大,却如暗夜穿针,反需要十分的精细力气。

三纲一目之下,关于红楼梦各种解读早已珠玉成帘,我也不太敢多呈砖瓦,鱼目萤火。红颜胜人多薄命,花落无语怨东风。且暂另辟它径,看看万艳同悲下的谜题——薛宝琴与大观园的点滴滋味。

才貌双绝的薛宝琴并没有入十二钗,更无判词,是《石头记》的一大伏线,引人遐思。

为何宝琴急于出嫁到京待婚呢?是什么原因让薛家如此“掉价”,竟要送女儿上门?宝琴上京的目的是与梅家完婚,这在红楼女儿中绝无仅有——如黛玉、如熙凤、如宝钗,她们的出场都和贾家有关,这是否意味著宝琴将不是大观园中人物?“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的结局,是否和柳湘莲大有关系?

看遍大观园的千红万艳丽,再来看薛宝琴,恰有一种“谁家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之感觉。对于曹公而言,不太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既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则其必大有深意。博学广闻、雍容华贵,她有着媲美林黛玉的才情,却不似黛玉的清峻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气凛然;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高傲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虽然宝琴在第四十九回才偏偏来迟,但她的出场是大有文章的:

探究:宝琴是贾王史薛败落的见证者

宝琴的经历和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宝琴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体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相比宝钗的渐入佳境、黛玉的缠绵凄婉、湘云的乐观洒脱(——当局者迷),对于个人和家族的不幸,宝琴却只是几笔轻描淡写,旁观者清地预兆了贾家的衰亡景象,为四大家族的衰败献上挽歌。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家和薛家可谓唇亡齿寒,“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也是宝琴人在局中身不由己的哀鸣。

再看“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富贵不可一世);烹茶水渐沸”,“月窟翻银浪,”(危机重重);“不雨亦潇潇。”(尘归尘,土归土了)。

只可惜,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大放光彩的宝琴,后面却渐尔渺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似乎结局最为圆满。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先扬后抑——宝琴命运的前后反差

从书中可见,后来薛家的人都避讳讲宝琴的婚事。字里行间,其婚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为何?

第一种可能是梅家毁亲,贾薛两家一损俱损,当薛家家道中落,陷入政治漩涡,薛家的女儿自然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婚事才会一拖再拖——当然,这只是猜测。

也许,不得判词的宝琴,将会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宝琴——抱琴(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一览众山小——暗香夜行的独行者

以花喻女儿,是曹公惯用手法。宝钗是牡丹,黛玉和晴雯为芙蓉,海棠暗合湘云等。如宝琴,则必然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了。(出场处,雪中与梅同行,便可见端倪)

《石头记》中,宝琴是比较有独立个体的特色的,这是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将这种独立的个体意识,抒发的酣畅淋漓。

《赤壁怀古》悲天悯人,笑看凡尘;《交趾怀古》上善若水,与世无争;《钟山怀古》讽刺了沉迷功名利禄的万千书生;《广陵怀古》则对帝王将相冷眼旁观。最后的五首,更是充满了对女儿的赞叹,以及对世俗伦理的不屑一顾。这种超脱于世的格局与气场,整部书中绝无仅有,更不是宝黛钗可与之比拟的。

只可惜,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女性,囿于时代,始终难以释放其独特的济世抱负,终归还是土归土,尘归尘。这既是宝琴个人的生不逢时,也是整部《石头记》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宝琴的精神层次超越了十二钗,冠绝大观园,但终归是敌不住命运的戏弄。千娇百媚清香来,绿黛红颜两相合。终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后感石头记(篇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甲戌石头记校本《导论》中关于脂砚斋为女子的一点修正意见前日读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xx年第7版),导论第12节《还脂砚斋以本来面目》(页58-63)中认为,脂砚斋是与曹雪芹同辈的一位异性女子。在谈及脂砚“在批语中经常下意识流露女性口吻之处”时,引用了一条批语:“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邓先生于此下又云:“这个‘老货’之称,亦是专指女性而言的(《红楼梦》中不乏其例)”(页61-62)。可见,邓先生在这里将脂砚斋断为女子的主要证据是曹雪芹将脂砚“比作钗、黛”。辅助证据是脂砚以“专指女性而言”的“老货”自喻。但“老货”一词非专指女子。下举数证言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更辰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xx年第4版)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珍亦称乌庄头为“老货”:“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页765)。《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版),第三册,第五十三回中,贾珍对乌庄头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人民文学版百二十回《红楼梦》此回此处文字亦同上举二则)。又,《初刻拍案惊奇》卷30:王翁、王母道:“某今日家内设斋,落末有个远方僧来投斋,说是小娘子指引他的。某家做此功德,并不曾对人说,不知小娘子如何知道?故来问一声,并无甚么别故。”卢母见说,道:“这等打甚么紧,老身去叫他出来。”就走去敲门,叫女儿,女儿坚不肯出……女子在房内回言道:“我自不愿见这两个老货也没甚么罪过。”亦以“老货”指称王翁、王母二人。可见“老货”亦可指称男子。自然不能仅凭此条孤证即推翻脂砚斋为女子之说。况且上引那条脂批,从语气上玩味,作者必与雪芹亲厚狎昵。将之视……

读后感石头记(篇4)

文学史本就是由不确定因素、主观因素交互构成的复杂现象,正如作者在《瓠落的文学史》中提及一种量子论研究方法,即没有固定的文本,没有可靠的源头,只有一部充满了变化和再解读的历史,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把某一文学现象做单一化、碎片化的理解,而要打破司空见惯的研究方法,培养历史感和历史想象力,思考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学史多大程度上是被时代和批评者所过滤的,虽然这样很难,但这也正提供了解读文学经典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以不同于东方的传统美学观和价值观按照时代的顺序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新鲜的观点,我确实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差异为文学研究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也存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西方的话语不大理解的现象,但是诸如《左传》中的叙事内驱力(包括天命、人的性格、人的意志),《史记》中自残成就抑或泄露身份,外在表征受内在意向的支配等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两套话语系统的博弈(一套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诉求等,另一套则是不自觉地受到骈体文自动化的拉拽),《桃花扇》中真实历史背景的框架下的“表演”以及人物在担任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中“表演的表演”性质,都给了我启示。

最后一篇是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被重新定义,传统文化成为彰显民族国家独特身份的手段和拒绝融入全球文化系统的一种抵抗模式,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的思考。

读后感石头记(篇5)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荐]读后感石头记(模板9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读后感石头记”,敬请浏览。

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后感石头记”,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因为读书的人阅历与经历的不同,所以读书之后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作品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有些段落我还能背诵出来呢。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写下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

读后感石头记 篇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研究其精髓。《红楼梦》版本众多,可靠的版本却难能可贵,关于这一点,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有体会。《红楼梦》现存版本大致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本,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所谓脂评本,是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统称。这些传抄本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把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红楼梦》版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妻子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

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其人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应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且社会地位完全相同,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脂批只是商家炒作所为。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红楼梦》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可见它与《水浒》《三国》等书不尽相同。《石头记》从一开始传抄行世时就带有脂砚斋的多次评点,而不是后世读者所加。也就是说,脂砚斋的批语是小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同于后人的附会。甚至可以说脂砚斋实际上是曹雪芹的合作者,这是脂评本不同于其他明清小说评点本的最重要之处。

曹雪芹,清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下,雪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他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期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后期又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书中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情绪。据称先后曾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也能诗,又善画石,但作品流传绝少。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曹雪芹《红楼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

——曹雪芹《红楼梦》[爱心]

读后感石头记 篇2

谁家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

常说,世间之书,大都评得,唯有两本书评不得,一本《传习录》,一本《石头记》。前者太小,但见天地;后者太大,却如暗夜穿针,反需要十分的精细力气。

三纲一目之下,关于红楼梦各种解读早已珠玉成帘,我也不太敢多呈砖瓦,鱼目萤火。红颜胜人多薄命,花落无语怨东风。且暂另辟它径,看看万艳同悲下的谜题——薛宝琴与大观园的点滴滋味。

才貌双绝的薛宝琴并没有入十二钗,更无判词,是《石头记》的一大伏线,引人遐思。

为何宝琴急于出嫁到京待婚呢?是什么原因让薛家如此“掉价”,竟要送女儿上门?宝琴上京的目的是与梅家完婚,这在红楼女儿中绝无仅有——如黛玉、如熙凤、如宝钗,她们的出场都和贾家有关,这是否意味著宝琴将不是大观园中人物?“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的结局,是否和柳湘莲大有关系?

看遍大观园的千红万艳丽,再来看薛宝琴,恰有一种“谁家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之感觉。对于曹公而言,不太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既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则其必大有深意。博学广闻、雍容华贵,她有着媲美林黛玉的才情,却不似黛玉的清峻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气凛然;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高傲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虽然宝琴在第四十九回才偏偏来迟,但她的出场是大有文章的:

探究:宝琴是贾王史薛败落的见证者

宝琴的经历和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宝琴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体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相比宝钗的渐入佳境、黛玉的缠绵凄婉、湘云的乐观洒脱(——当局者迷),对于个人和家族的不幸,宝琴却只是几笔轻描淡写,旁观者清地预兆了贾家的衰亡景象,为四大家族的衰败献上挽歌。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家和薛家可谓唇亡齿寒,“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也是宝琴人在局中身不由己的哀鸣。

再看“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富贵不可一世);烹茶水渐沸”,“月窟翻银浪,”(危机重重);“不雨亦潇潇。”(尘归尘,土归土了)。

只可惜,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大放光彩的宝琴,后面却渐尔渺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似乎结局最为圆满。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先扬后抑——宝琴命运的前后反差

从书中可见,后来薛家的人都避讳讲宝琴的婚事。字里行间,其婚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为何?

第一种可能是梅家毁亲,贾薛两家一损俱损,当薛家家道中落,陷入政治漩涡,薛家的女儿自然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婚事才会一拖再拖——当然,这只是猜测。

也许,不得判词的宝琴,将会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宝琴——抱琴(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一览众山小——暗香夜行的独行者

以花喻女儿,是曹公惯用手法。宝钗是牡丹,黛玉和晴雯为芙蓉,海棠暗合湘云等。如宝琴,则必然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了。(出场处,雪中与梅同行,便可见端倪)

《石头记》中,宝琴是比较有独立个体的特色的,这是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将这种独立的个体意识,抒发的酣畅淋漓。

《赤壁怀古》悲天悯人,笑看凡尘;《交趾怀古》上善若水,与世无争;《钟山怀古》讽刺了沉迷功名利禄的万千书生;《广陵怀古》则对帝王将相冷眼旁观。最后的五首,更是充满了对女儿的赞叹,以及对世俗伦理的不屑一顾。这种超脱于世的格局与气场,整部书中绝无仅有,更不是宝黛钗可与之比拟的。

只可惜,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女性,囿于时代,始终难以释放其独特的济世抱负,终归还是土归土,尘归尘。这既是宝琴个人的生不逢时,也是整部《石头记》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宝琴的精神层次超越了十二钗,冠绝大观园,但终归是敌不住命运的戏弄。千娇百媚清香来,绿黛红颜两相合。终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后感石头记 篇3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叙写近代民国小家户历史的同时读曹公笔下的大家户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红楼梦的评价实在太多太深,自己提笔要评的时候只能写下自己对于古今家户对比的一些感悟。红楼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为诸位看官描绘了一幅大户人家的风月图,贾家之大,之富,非有此经历者不能写,正如书里所言,小户人家总觉得大户人家在富贵之乡衣食无忧,必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岂不知,大户亦有大户之愁之悲,大户交际之繁之杂,人物之多之虚,事情之多之细俱是小家不能比。曹公把书中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真真是人从书中来,人入书中去。贾母之慈,宝玉之呆,黛玉之才,宝钗之贤,湘云之灵,元春之警,探春之智,迎春之达,惜春之孤,凤姐之奸,宝琴之貌,平儿之善,袭人之稳,晴雯之姿,香菱之苦,李纨之德,尤氏之豁,王薛邢之态,妙玉之傲,一一娓娓道来,让读者心驰神往,紫娟,麝月,鸳鸯,司棋都各有着笔,真真是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其他该提之人皆有着墨,丝毫不错。每每拿起书都让人手不释卷,看到贾政治家也只无限唏嘘,有贾赦、贾珍、贾琏、贾环之流,家岂有不败之理!一部贾家的兴衰史也是一个民族之鉴,欲亡其家,必先亡其人,后几回相继有人西去即是预兆,人都没有,谈何兴旺!治家在人耳。

小家虽然日子清贫,但是倒也平安喜乐,小家之喜在于吃饱喝足,小家之乐在于衣食无忧。人人都道大户好,皆怨自家太贫了,岂不知各家自有各家愁,小家愁吃饭,大家愁持家,小家无事可治,大家锦衣玉食,小家为穿衣吃饭皆事都愿做,大户为兴旺发达万事都谨慎,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从小家户里反观大家户,贾府衰落是必然,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一旦散了,就算是大富之家也终究无力回天,在贾府,各人各有各人心,大家只顾眼前穿金戴银,从不想以后吃饭穿衣,等到家道中落却也是无可奈何,衰落只是迟早的事而已。中国一向都有家户制的传统,在家这个微型邦国里,家长居于中心负责全家大小事物,家长的作用非同小可,小家易治,大家难管,治大家着实不易,但是要想保持兴旺之家就必须时时有警惕之心,闲时不上香,忙时跑到供桌上也于事无补,而且这样又有何益,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是治家处事之道。贾府从贾演贾源处兴起,历经几代人而不倒,除过有功有人之外,治家有方也是其一直昌盛发达的原因,从贾母之作派就可观之,不兴不成道理。反观贾赦之流,做尽了鸡鸣狗盗之事,真是可悲可叹,此家不亡,天理不容,不是曹公要亡贾家,是其自取灭亡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治大国如同治大家,家治方可国治,今人再读红楼梦,钦佩曹公之才以外,更要领悟曹公之意。

一点愚论,以此为敬,方不辜负读一回书。

戊戌年秋于武汉南湖。

读后感石头记 篇4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三毛,因为那时总觉得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丝与自己相似的情绪,可以去不尽地幻想与回味。原以为现在的我不会再迷恋她,因为自己似乎已经不会把梦幻和真实的生活搅混在一起了。然而当我重读《石头记》时,却有些惊讶地发现曾在自己心中徘徊荡漾的那种莫名的情感又再一次被掀起,而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就觉得该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三毛到港口去看船,无意间发觉一家小店竟然在卖画好的鹅卵石,样子美丽非凡。三毛看了很喜欢,就一连去买了好几颗。后来她索性去捡石头回家来自己画。有一次她到海边捡石头,差一点被海浪吞噬去。她说:“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候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

三毛画了很多,也丢掉很多,最后剩下十一块她自己最喜欢的石头,连拿出来给人家看都不舍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这十一块石头都失去了。根据三毛自己所说,这十一块石头里面,包括“一个流泪的瘦小五,一个环着荆棘的爱神,一整座绕着小河的杏花村,还有那个一直在叫救命的微笑小女孩”。看起来,这些石头的确是很可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三毛发觉连其中的一块,都不再属于她的时候,她激动得“一直冲,一直冲,直到了海边,冲进礁石缝里,扑在一块大黑石头上惊天动地的哭了起来,哭了很久很久,没了气力,这才转过身,对着大海坐了下来。”

一般人,会有三毛这样的举动吗?

不,不会,即便有的话,也很少很少。她的那种清新脱俗,那种对生命的诚挚与热爱,是一般人很难拥有的。人们在这个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城市里,每天就象是品茶一样不停地回味着痛苦与不快。浪漫?真挚的情感?似乎是上上个世纪末童话里才有的序曲。也很少有人会象三毛一样率直,善交,那样的富有同情心。她用那双温暖的双手写出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文章,给你引路,指点寻找快乐的方向。“她告诉朝阳把人们的希望驮在背上,让人们一眼就能看见;她把色彩涂满整个生活,将灿烂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用真情的网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们不再寂寞。”

记得原先的我也曾因为看多了三毛的书,脑子里面便做起痴人说梦的古怪念头,幻想着有一个很爱自己的人喜欢环游世界,时不时从大沙漠寄拉一块骆驼的骨头,或者在某个群岛的海边弄来一个风蚀的贝壳。等到今天想想,发现那幻想早已被越来越复杂的的生活和现实变成了泡泡——就象爱迪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一样。而今天重读她的文章,心中却平添了更多的感动。似乎又闻到空气中那曾经熟悉的气味,那是自由;指尖与天边伸来的那双手相接触,摩擦出的火花,是创造;听见那牵着音符的手一起跳跃出来的,是欢乐;而那围绕在我周围的温度,是体贴。给我这一切的,还是那个曾令我感动得欲哭无泪的三毛。我仍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给我这种舒畅感觉的女子竟会轻生。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她在给我答案,让在悲哀与烦闷中的我找到解药——可以聆听到快乐的真谛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便更加细致地从那细腻的语言中体察她的内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那种灵动的色彩,如一只活泼的小麋鹿,在字里行间中奔跑跳跃着,有的时候,只是希冀——如果自己今后也有这样美丽的思绪该有多好……

有过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喜欢三毛,他们在她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就象到了天涯异域,磨砺生光,沙漠里也有奇葩。她在“浪漫的流浪”以外,那一份对人性的悲悯,对生活真义的认知,以及对婚姻的洒脱(不是随便)。譬如她说: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欢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说一个丈夫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时才可以快乐?听听看,有多少妻子是这样洒脱的?

她也是那样一个平凡的女人,她虽不落地,却也生了根,她变成了一个女子,能烤蛋糕,能洗衣服,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行宫,能把石头绘上最美丽的图画。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最动人的斑斓的古褐色。她既有女人的自私和贪心,又有作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及独特的理念,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更有让我为她折服的特殊魅力:平实生活中见真情。她与丈夫相处的默契,与友人交往的快乐,那赤脚踩在鹅卵石上,迎风看海的风度与气质令我惊叹:她是这世界上第一个与生活建立友谊的人。

说起三毛,就象说起自己曾有的一段回忆,太太了解她,因为曾经是如此地迷恋她。也许以后亦会如此。不再是单单沉迷于那无尽的幻想。而是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品位她的语言,品位着她对生命的那份诚挚……她把自己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

又一次从书柜的角落中抽出了曾经最最珍爱的她的散文集,发现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必悲哀或是感伤……

三毛永远都是最最真实的,虽然现在她已消失……

读后感石头记 篇5

拾起这书是十二月中,虽系备考之时,竟钻进去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日淅淅沥沥方将前八十回曹公亲笔读完。

小时候读红楼,是当一件任务来做。寻思着毕竟四大名著之一,总应过一遍才是。况时年尚小,看不惯这些莺莺燕燕似流水账一般的文字,加上虽只写一家,而这一家上下,内亲外戚众多,初见之人,如我这般怕记名字的,岂有不怵的。(当然《百年孤独》又走了另一个让人怵的路子)因此说是读过,也不过是闲闲翻过几页,知晓个大概情节,于那些无关紧要处,总是一带而过的。

曾闻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不知现在这个年纪还算不算的上是少了。这次读红楼,前人的评注帮了我大忙。自前几回起,借着评注者的点拨,我这眼前便和拨开了迷雾一般,才能识得曹公看似不经意着笔处的功力。草蛇灰线,前搭后衔,写这件事偏偏穿插进另一件事,着笔于此反用意在它,百八十口人一人一个声色,总是合乎其人其情其时,凡此种种,真是把一个活生生的时代搬到了书中,而不似古今多少文字,只不过搭个破落台子支几个假人演一出戏罢了。

上至元妃省亲,中元佳节,哭表发丧等大事,写出大户人家的雍容气象,礼仪风度一丝不乱,下至世情百态,也是分毫不差地还原那听了耳朵生疮的污言秽语,看了眼睛长瘤的恶人丑态。着实好奇是人生经历多么丰富的一个人,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游刃有余,生生让人一闭眼就仿佛进了那个院门,走进了那个时代一般。

可恨曹公早逝,自大约六七十回起,其文字便较前文少了许多味道,近于平铺直叙,中秋赋诗一章更是连诗句尚未填上。我想必是曹公披阅十载,灯尽油竭,尚无心力去玲珑这后来的十多章,更可恨遗失的后几十章,让人连个结局也只能臆测。后人续章者实多,然能得曹公笔力才情之一二分者,又有几何,能续的合乎曹公之意的,恐怕一个都难找。罢罢罢,爱红楼者莫不叹此残篇,我又何必添这一分。或许正如曹公开篇所写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或许结局早在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中点明了,然而曲终人散,终是悲不忍思。若这一番欢乐与死别,曹公皆亲身经历,当提笔写下这红楼,该生发怎样一种人生如梦的慨叹,披阅十载仍未完文,又是怎样的抱憾而去。

不知下一次拿起这书又是什么时候,此时此言,在彼时是否会发之一笑?然是时所思所感,皆真情流露,如此看来虽少不得臆断唐突,或也可恕。

读后感石头记 篇6

癸酉本显然受到很大的争议。通读此本我也在真本伪作之间犹疑不决,有时感觉是真本有时又觉得是伪作。心里当然希望这是真本,只是此本很多描写和情节确实太粗糙了,有的情节几乎唐突到毫无铺垫,而且还有很多令人怀疑的纰漏。然而整体而言此本非常贴切前八十回的批语和伏线了。闭上眼让整本书的轮廓在脑子里过一遍的话是很自洽的。而且此本有很多令人不得不赞叹的情节在里面。影射明末的家亡血史也确乎有很多支持的地方。里面的诗词感觉也是有一定水准的。如果是伪作,作者水平已经很高了。我看有个评论特别提到发布者是初中学历,不知何意。但是此本有些地方的语言却又很粗糙。一种说得过去的解释可能就是这是吴未经精修的初稿加上发布者等人的修改和凭记忆自己增添了很多细节,并一些不实的谎言。吴做了初稿,曹家尤其是曹雪芹对这份手稿进行了深入的精修,这是整合全书可以说得过去的解释。这本身也并非空穴来风,是正文里面提到的。而曹家或许增添了自家经历的一些事实到创作中也未可知。所以说此本使百年红学大厦轰然倒塌感觉太夸大了。新闻记者总是喜欢这样抓人眼球。

我想还应该考虑到的一点是红楼梦从接近八十回才开始收网,这意味着只剩下二十八回的笔墨来交代一百来人的结局,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平均每回要死四个人。非巨大的变故使很多人在一回中死去不能实现这个目的。这本身也很容易导致情节的过分跳跃。从这方面看,初稿很粗糙又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二十八回确实太血腥和凄惨了,令人不忍卒读。美好被碾成了粉末给人看。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在心里有一个完美的宝玉黛玉宝钗形象,但那原本就不现实,因为彼时都是年幼的孩子,等他们长大了,经历了试探,方才流露真实人性中的恶。此本的人物变化虽然粗糙,甚至瞠目,确是符合真实的人性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干净,这才是红楼梦真实的结局。

假作真时真亦假,客观来讲,此本很值得一看。是真本伪作,列为看官就自己决定了,至少我不认同很多人讲的它显然是一部伪作,或者只有傻子才把它当做真本。

读后感石头记 篇7

内容简介:因书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回的总目上有『已卯冬月定本」的题记,故得名。「己卯」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一七五九年》,如果说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除夕《公元一七六三年》,或卒于乾隆癸未除夕(公元一七六四年》,「己卯』距曹雪芹逝世仅四年左右时间。而在《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属脂砚斋「四阅评过」的本子,也祗有《己卯本》和《庚辰本》两个本子,那么这个『己卯冬月定本」就极可能是曹雪芹生前的最后定本。所以这个本子对于研究《红楼梦》创作、《红楼梦》版本流传、《红楼梦》成书过程都是极有价值的。当然,现存的《己卯本》不是曹雪芹的原稿本,而祇是遇录本,即便如此,对于我们来说《己卯本》也是弥足珍贵的了。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影印本,此书仅在上世纪80年代影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向《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的收藏机构购买了版权,重新制版影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此书线装五册,外加锦套,即古朴而又典雅。是书由专业的古籍印刷厂印刷,三色套印,大小板框悉准原书,全宣纸精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作为脂评本的又一重要版本,历来为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所重视。此本相较庚辰本讹字较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且面貌干净,无复杂的眉批侧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读这本书之前,请各位再次缅怀下胡适先生,倘若没有胡适先生,这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或许就此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不被人所知了。胡适先生购得这本书之后,曾借给周汝昌先生,周汝昌先生依据此本,写了不少文章。及至后来,才引起红学家们的广泛重视,甲戌本才有机会重现于广大读者面前,胡适先生功不可没。这个本子就是以当年胡适先生珍藏的甲戌本为底本,邓遂夫先生根据其他本子为其中可能存在的舛误做了修改补充。周汝昌先生称甲戌本为国宝,予深以为然也。自孩提时初识《红楼梦》,及至初中、高中的重温,所看的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通行120回程乙本。在高三时买中华书局的活页文选,才知道世上居然有脂砚斋为《红楼梦》做的批注。后来上了大学,才重新买了本《红楼梦》,里面有脂批,也有其他各家的评论,方才知道原来脂批对理解《红楼梦》是这么的重要。

读后感石头记 篇8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读后感石头记 篇9

文学史本就是由不确定因素、主观因素交互构成的复杂现象,正如作者在《瓠落的文学史》中提及一种量子论研究方法,即没有固定的文本,没有可靠的源头,只有一部充满了变化和再解读的历史,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把某一文学现象做单一化、碎片化的理解,而要打破司空见惯的研究方法,培养历史感和历史想象力,思考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学史多大程度上是被时代和批评者所过滤的,虽然这样很难,但这也正提供了解读文学经典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以不同于东方的传统美学观和价值观按照时代的顺序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新鲜的观点,我确实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差异为文学研究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也存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西方的话语不大理解的现象,但是诸如《左传》中的叙事内驱力(包括天命、人的性格、人的意志),《史记》中自残成就抑或泄露身份,外在表征受内在意向的支配等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两套话语系统的博弈(一套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诉求等,另一套则是不自觉地受到骈体文自动化的拉拽),《桃花扇》中真实历史背景的框架下的“表演”以及人物在担任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中“表演的表演”性质,都给了我启示。

最后一篇是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被重新定义,传统文化成为彰显民族国家独特身份的手段和拒绝融入全球文化系统的一种抵抗模式,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的思考。

三毛石头记读后感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拘束特定的格式。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三毛石头记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毛石头记读后感 篇1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三毛,因为那时总觉得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丝与自己相似的情绪,可以去不尽地幻想与回味。原以为现在的我不会再迷恋她,因为自己似乎已经不会把梦幻和真实的生活搅混在一起了。然而当我重读《石头记》时,却有些惊讶地发现曾在自己心中徘徊荡漾的那种莫名的情感又再一次被掀起,而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就觉得该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三毛到港口去看船,无意间发觉一家小店竟然在卖画好的鹅卵石,样子美丽非凡。三毛看了很喜欢,就一连去买了好几颗。后来她索性去捡石头回家来自己画。有一次她到海边捡石头,差一点被海浪吞噬去。她说:“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候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

三毛画了很多,也丢掉很多,最后剩下十一块她自己最喜欢的石头,连拿出来给人家看都不舍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这十一块石头都失去了。根据三毛自己所说,这十一块石头里面,包括“一个流泪的瘦小五,一个环着荆棘的爱神,一整座绕着小河的杏花村,还有那个一直在叫救命的微笑小女孩”。看起来,这些石头的确是很可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三毛发觉连其中的一块,都不再属于她的时候,她激动得“一直冲,一直冲,直到了海边,冲进礁石缝里,扑在一块大黑石头上惊天动地的哭了起来,哭了很久很久,没了气力,这才转过身,对着大海坐了下来。”

一般人,会有三毛这样的举动吗?

不,不会,即便有的话,也很少很少。她的那种清新脱俗,那种对生命的诚挚与热爱,是一般人很难拥有的。人们在这个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城市里,每天就象是品茶一样不停地回味着痛苦与不快。浪漫?真挚的情感?似乎是上上个世纪末童话里才有的序曲。也很少有人会象三毛一样率直,善交,那样的富有同情心。她用那双温暖的双手写出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文章,给你引路,指点寻找快乐的方向。“她告诉朝阳把人们的希望驮在背上,让人们一眼就能看见;她把色彩涂满整个生活,将灿烂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用真情的网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们不再寂寞。”

记得原先的我也曾因为看多了三毛的书,脑子里面便做起痴人说梦的古怪念头,幻想着有一个很爱自己的人喜欢环游世界,时不时从大沙漠寄拉一块骆驼的骨头,或者在某个群岛的海边弄来一个风蚀的贝壳。等到今天想想,发现那幻想早已被越来越复杂的的生活和现实变成了泡泡——就象爱迪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一样。而今天重读她的文章,心中却平添了更多的感动。似乎又闻到空气中那曾经熟悉的气味,那是自由;指尖与天边伸来的那双手相接触,摩擦出的火花,是创造;听见那牵着音符的手一起跳跃出来的,是欢乐;而那围绕在我周围的温度,是体贴。给我这一切的,还是那个曾令我感动得欲哭无泪的三毛。我仍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给我这种舒畅感觉的女子竟会轻生。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她在给我答案,让在悲哀与烦闷中的我找到解药——可以聆听到快乐的真谛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便更加细致地从那细腻的语言中体察她的内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那种灵动的色彩,如一只活泼的小麋鹿,在字里行间中奔跑跳跃着,有的时候,只是希冀——如果自己今后也有这样美丽的思绪该有多好……

有过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喜欢三毛,他们在她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就象到了天涯异域,磨砺生光,沙漠里也有奇葩。她在“浪漫的流浪”以外,那一份对人性的悲悯,对生活真义的认知,以及对婚姻的洒脱(不是随便)。譬如她说: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欢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说一个丈夫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时才可以快乐?听听看,有多少妻子是这样洒脱的?

她也是那样一个平凡的女人,她虽不落地,却也生了根,她变成了一个女子,能烤蛋糕,能洗衣服,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行宫,能把石头绘上最美丽的图画。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最动人的斑斓的古褐色。她既有女人的自私和贪心,又有作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及独特的理念,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更有让我为她折服的特殊魅力:平实生活中见真情。她与丈夫相处的默契,与友人交往的快乐,那赤脚踩在鹅卵石上,迎风看海的风度与气质令我惊叹:她是这世界上第一个与生活建立友谊的人。

说起三毛,就象说起自己曾有的一段回忆,太太了解她,因为曾经是如此地迷恋她。也许以后亦会如此。不再是单单沉迷于那无尽的幻想。而是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品位她的语言,品位着她对生命的那份诚挚……她把自己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

又一次从书柜的角落中抽出了曾经最最珍爱的她的散文集,发现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必悲哀或是感伤……

三毛永远都是最最真实的,虽然现在她已消失……

三毛石头记读后感 篇2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_1100字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1100字

最近看的《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在抄写<好了歌> 反复说着:“荒冢一堆草没了。” 让我想起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啊。突然觉得编剧也是和我一样喜爱红楼梦之人啊。

我年少时,家中常备红楼梦。那时候还不太看得懂其中意味。像读故事一般。

后来再读红楼梦,也是跟着蒋勋细说红楼梦来听的。天天听,天天读,还做做笔记,写写感想,像着了迷一般,停不下来。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这就开始讲到了红楼梦的来源( ̄∇ ̄):

从清朝开始慢慢的流传 有很多人开始传阅

关于红楼梦最早的手抄本及后来的发展

一本小说 内容 部分是跟我们的人生有所共鸣的

一本书的流传 一定是有承载道德的意义 有很重大的文化使命

红楼梦本来是茶余饭后的小说

但是因为红楼梦太好看了

所以开始有很多人开始考证

现在来看 红楼梦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

红楼梦在不同的年龄段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本写青少年时期的书

王熙凤17岁 林黛玉12岁 贾宝玉13岁

贾母大概是五六十岁之间

这是一本关于小男孩小女孩在大观园里面的青春故事

而过去 在传统的格局里 是没有青春可言的

现在的小说里面没有这么真实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

红楼梦是一开始 就告诉你了结局

它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

所有的转述并不是客观描述 会比较主观

而小说里面是全知观 就像镜子一样 去呈现一个人

完全看不到作者的看法 不知道作者喜欢谁不喜欢谁

刚开始是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 虽然住的非常近 但是他们认为2步都是分离

王熙凤 管家 300人(时代背景的原因: 满清中都是少奶奶管家)

大部分人认为结局是宝玉和史湘云 在一起

因麒麟 伏白首双星 金玉良缘

这本书写下去真正的结局不知道是什么

作者不在意这个结局 她要告诉你 繁华是一场梦

所有的生命 不论是财富 、权利、情爱 到最后全部都是空的东西 所有在空的里面的执着

然而——知道归知道 ,执着归执着。

红楼梦会让你 啼笑皆非的 一本好的小说

破除执迷的东西 我想大概就是红尘里的意义吧

小说里的故事都是一个个活过的生命。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可能当我们许多年之后回忆起过去,也会如此感叹人生。

痴——生命里面的执迷。

红楼梦整个都是在写这个词。

秦可卿一开始 就死掉了,是宝玉第一个喜欢的。脂砚斋里面说的是家族的丑事,公公逼奸死的,但是要改为病死。

不去曝露隐私——甄士隐。真正好的文学是把人生提高的一种观察,而不是去挖掘八卦。怀着悲悯之心去看和怀着八卦之心去看的不同。

贾瑞和薛坦,一开始就各种调戏女人,情欲无法控制的痛苦。以前很讨厌,现在看也是人情感里面的一部分。

……

推荐仔细阅读哦( ̄∇ ̄)~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_1700字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1700字

(续前文,跳过《四 美之为美》)

五 溯洄从之

有结局的故事都是无价值的,只有无价值才是终点,就像人死之后,他主动创造价值的力量也清零了,回到无善无恶的原点。芳龄永继或仙寿恒昌都不过是世俗的幻想,人们并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利益,还企图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维护传承下去,包括子孙后代,子孙不但可以继承物质财产,也可以在忠孝的挟持下维护祖辈的尊严。所以,宝玉这个命根子在贾府是如此重要,于是,他对物质财产的无感与家族价值体系的背叛更加严重。宝玉懂得,有些东西刻在金玉之上和写在尘埃里并无区别,而有些东西是无论生死都是值得坚守的。

一个人的生命存亡本来只是自然代谢,情感和思想才是价值的寄托。整部《红楼梦》大部分的故事固有离合悲欢堪以凭吊,但难逃“消愁破闷”,“喷饭供酒”的窠臼,“风尘怀闺秀”才是其宗旨,故事再离奇跌宕也有麻木厌倦之时,一如酒色之欢终有醒时,而书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是活生生真真切切的人,人若活得真实,人的精神就不会因时间、时代的变化而凋败。无论在现实中还是书里,那几个女子早已死去,但二三百年来的我们依然会为之慨叹感动,并赓续她们对生活与命运的追问。

读《红楼梦》有几种读法最无聊,比如追踪蹑迹探求故事因果的,断章取义追寻处世之道的,旁征博引揭示历史真相的,刻舟求剑妄谈文化境界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多么荒诞的场面。同样的一部书,同样的文字和故事,阅读的境界是迥异的。《红楼梦》又称《风月宝鉴》,对于大多数人,她果真就是一面镜子,读者照见的只是自己的形貌,然而照见的不过是皮囊,不见内心也不见世界,即使没有这面镜子,他们还是那副模样。可是有一些人,在镜子的背面看到更多的玄奥,更多和心与灵相通的东西,不执迷于文本,不止步于现象,不痴醉于浮华,在纷繁万象中发现真谛,从而获得永恒的慰藉与喜悦。

读《红楼梦》更像是走到一条景色宜人但偏僻陌生的路,只要来到这条路,无须分辨什么年龄的长幼、早到或迟来,也不必说在道路之外你还具有什么身份,拥有什么地位,甚至也无需具备多少知识学问。这条路是平等的,我们都是行者,只是来到这条路需要经过一个地方,就是迷津。

迷津不在书中,在我们的脚下。

迷津的可怕之处恰在于它并不如警幻所述般可怕,而在于它无形无迹慢慢浸染我们的骨髓而不自知。迷津的两岸风景迥异,警幻所说的“深有万丈,遥亘千里”分明是此岸所见,因她与诸多众生看不破层层欲望重重枷锁,欲望越多,迷津就越宽阔深邃不可逾越!千百年来多少人已碌碌而逝,真正的迷人圈子却越来越精致越来越严密。我们不都还迷信官位的品级和薪酬的多寡来自欺欺人吗?我们不还用房子车子这样的外物来装点空虚的内心吗?我们不还在千方百计把孩子往漏洞百出的教育体系里狠塞吗?我们不还秉持着君臣父子的本位思维吗?多少人像宁荣二公和贾母一样冥顽不灵?多少人像贾政袭人一样麻木幻想?多少人像警幻宝钗一样世故虚伪?多少人如王夫人凤姐一样自私凶狠?科技进步了,价值体系呢?生活富足了,思想境界呢?我们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是把此岸装饰的更加富丽堂皇精致机巧,但始终没有抵达彼岸的舟舆。

在所谓正统的价值体系大厦下,贾敬、贾赦、贾珍、贾链、贾瑞、薛蟠、贾蓉等辈只是生活作风有问题,是个人品质败坏的小人物,社会蛀虫而已,这些小人物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甚至在这个大的社会生态中,还有助于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延缓整个价值体系的衰亡和崩溃,像苍蝇和蛆虫会加速腐败,也有利于营养的分解吸收进而滋养新生命。贾宝玉没有破坏人的家庭、没有制造冤狱,徇也没有草菅人命,却想在所有人都沉迷着的价值体系里突围,从家族赖以生存和骄傲的基因符号上逃离,把这价值链上的所有看似炫目荣耀的东西如敝屣弃之,这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大错,决不可容忍。尤其是以宁荣二公的鬼魂为代表的价值体系的维护者也明白,贾宝玉突围后留下的缺口,将再难补上。因此,把宝玉留在此岸或推下迷津,也就不遗余力。

宝玉终究是从迷津中脱身了,诱惑、威逼和欺骗都没能让他失去赤子之心。黛玉之死并不是悲剧,黛玉变得像袭人、宝钗一般执迷才是悲剧。

(未完待续)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_700字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700字

慵懒假期,今春日长。红楼前80回庚辰本兼脂评依依不舍地读完。

重读红楼,让心静下来慢下来。品评细节思考深意感受内心碰撞,慢慢体会,乐享其中。

此番我喜欢:

贾母的雅致和仁慈。贾母是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家,她知道有一种纱叫“软烟罗”并且只有四种颜色,她懂装饰懂戏文,她赏月要去山顶要配笛声,她听戏要隔水流;她对贫苦大众有悲悯之心,无论是刘姥姥、小道士、傻大姐还是穷亲戚,待之宽厚,她是个有大智慧、见过大世面的贵族。

平儿的聪慧和宽厚。平儿有最不好伺候的主子——风流贪婪的贾琏和专横嫉妒的王熙凤。她是贾琏的妾,却仍是凤姐最信任的心腹,办事得力周旋自如,即便有两个会闹意见的“领导”也考不倒她;更难得她没有恃宠而骄一直保持本真宽厚,在凤姐迫害尤三姐的时候暗暗照顾三姐,是三姐生命里最后的慰藉。

黛玉的深情和有趣。以前好像不大喜欢黛玉,总觉得她过于任性和矫情;现在却觉得那是来自对一个人的一往情深。整个大观园里只有黛玉是真正懂宝玉的,她从不会去劝宝玉读书走仕途,帮忙抄大字作业她走心模仿宝玉的字迹,只有她会和宝玉一起看“禁书”拥有共同的小秘密。她懂独处,她自己赏花写诗流泪,她在意着深情着,她的幽默和有趣都有深厚的才情做底,其实很可爱。

此外呢,

喜爱宝钗的周全却不免太过理性,喜爱探春的干练却有些锋芒毕露,喜爱湘云的洒脱线条却过于粗放,喜爱袭人的和顺却显心机沉重;

而迎春的弱、惜春的冷、妙玉的傲、晴雯的骄、凤姐的横、王夫人的狠、邢夫人的刁和赵姨娘的市井…………怎么着,还是都不要有罢。

红楼里人物繁多,我有喜爱的,但没有讨厌的,不喜的只是ta身上的个别特性。曹公下笔皆宽容,读红楼也是读爱,爱是慈悲爱是接纳爱是疼惜。

是为记,4月再见。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石头记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杂草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