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美术书籍读后感 > 地图 > 美术书籍读后感

美术书籍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09 来源:互联网

美术教育书籍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你不妨看看美术教育书籍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美术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一本指导老师或者家长促使儿童美育发展和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有效用书。为美术教室研究儿童美术有一定的帮助。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的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讲的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据40年的教学实践和20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全面的论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体会,作者从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到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向读者讲述了尊重儿童教育与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针对儿童写的,而下篇就是为教师而写的。从教育观与教学方法到叫的艺术里面,作者举了很多实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实讲述的就是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究。

作者引导美术教师要尊重职业,热心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选择了教师等于选择了一份天职,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儿童的美育发展,还考虑到儿童成年后通过美育学习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国家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能给学生提供参考与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开拓知识。

美术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读后感


幼儿美术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美术来表达感情、交流观念。近来看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后,我对美术又有了更近的认识,特别是对儿童美术,所谓的儿童美术就是指儿童锁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没有一点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的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处于涂鸦期的幼儿,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以为孩子还小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画圆、小草等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最棒的。

看了此书后还了解到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和教育取向的美术儿童。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草遇到很大障碍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应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的过程中,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情感上和智慧上的需要,为此,在活动及适应中幼儿需要游戏。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在书中我了解到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儿童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找一找、谈一谈、画一画等形式将美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对于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为小、中班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生活范围较狭窄,在内容规定上应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这样溶解为他们所喜爱,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总之,美术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美术这个词的涵义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儿童美术知识对儿童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时让我有了更好的思路去设计活动。

幼儿美术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1100字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

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1000字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最新]读后感美术教育1500字汇总


书籍会使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道理,随着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让自己深受启发之后。愿把看破人生百态的感悟写成一篇作品读后感,如何突出重点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编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读后感美术教育》”,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1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500字:

我认为让儿童模仿画家的艺术探索与儿童美术教育是两码事。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以引导孩子为主,让学生懂得美,懂得分辨高雅与低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儿童树立起高尚的人生境界。

案例一:上学期,我在上六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名人漫画》时,有个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图进行绘画,我本以为这位同学要照着课本来临摹,于是我观察了几分钟后,发现这位同学并非在临摹,而是在例图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分析了人物的特征特点,通过本节课的重点夸张和变形的探究性学习,他掌握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人物的特征。

案例二:《名人漫画》这节课结束之后,第二天,有位同学拿着绘画本来给我看,这位同学画的是一个面包师傅,她说几乎每天早上她都在这里买面包,通过透明的厨房橱窗,她能看着面包师傅一步一步地把面包制造出来,她觉得面包师傅特别厉害,于是她用了《名人漫画》这节课的方法把面包师傅画下来了。我觉得很欣慰,因为学生已经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个面包师傅并不是名人,但是却是这位同学生活中的一个人物,能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学习到的方法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位同学已经真正理解了《名人漫画》的知识要点了。

在今后的备课当中,我要尽可能地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艺术形式设计不同的切入点,尽量贴近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切入点刺激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联想,以生活进行类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艺术品时的想法。同时,应当阅读更多的艺术家们的相关书籍,整理提炼出更多适用于教学方面的点,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系统,完整。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2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追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故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4.美术教学借助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美术教学如鱼得水,从图片,音乐,视频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和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如在八年级上学期上漫画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收集了很多名人的漫画和流行的经典动画,先通过欣赏分析,入手到如何绘制漫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欣赏课里,则利用媒体技术,点画成景,有某一幅画扩展到同一系列的,还可以点人出文字介绍,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在总结时,点一下相关的画家或某名画的图片时,其相关的介绍就出来了。比老师单一总结要更形象。还可以利用电脑虚拟出你想象的场景,例如把某画色调变一下,或把画中某物或人去掉后的效果等等,这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能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更好的去熏陶感染学生。

5.审美视野要拓宽

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的学习逐渐提高对美作品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及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6.美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那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3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4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玛琳·林德曼曾在小学任教,也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书从四个部份十四章节阐述美术课程的基础、美术构成、美术欣赏、计划、评估、组织、提问等。该书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她对于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结合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兴趣犹如催化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种媒体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人美版)《美丽的纹印》一课时,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欢快的乐曲,然后用沾有水的手在黑板上按下几个手掌印。这时,学生被老师这特殊而又反常的举动吸引。接着出示课题,用投影仪打出各种拓印画,让学生归纳拓印画特点,讨论制作方法,从而太太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有时是师生同台表演,现场演示,展示同龄人作品,参观画展,户外写生等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使拥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缘和空间,促使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动力,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验学习的乐趣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善于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将学生蛰伏的独特性——“闪光点”开发出来。我尝试着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桥》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桥的知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上网、图书、电视、广播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桥的信息。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家乡徐州的当地资源,引导同学们先从家乡的桥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进行调查了解,认识了汉桥,庆云桥,和平桥,水漫桥等造型材料特点不同的桥。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古老的汉桥作为学习内容,大家不仅实地去观察了桥、作了观察记录,还走访了本地居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汉桥历史变迁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互相交流:“汉桥,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是一座仿汉的古建筑,该桥全长279m,共分11跨,每跨25m,上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桥面上部两侧分别设4座仿汉代风格的汉阙……一条条信息丰富多彩,学生踊跃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推荐给大家,俨然象个小导游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跃跃欲试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桥。通过校内外的联系,达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在同学交流时,丰富的资源充实的内容亲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做作业时,学生们打破定势,尝试多种技法,有的同学拼贴图片,配以美术字进行解说,有的同学水粉绘图,毛笔书写说明,还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出图文并茂的彩印……同学们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桥,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7

美术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美术来表达感情、交流观念。近来看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后,我对美术又有了更近的认识,特别是对儿童美术,所谓的儿童美术就是指儿童锁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没有一点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的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处于涂鸦期的幼儿,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以为孩子还小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画圆、小草等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最棒的。

看了此书后还了解到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和教育取向的美术儿童。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草遇到很大障碍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应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的过程中,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情感上和智慧上的需要,为此,在活动及适应中幼儿需要游戏。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在书中我了解到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儿童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找一找、谈一谈、画一画等形式将美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对于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为小、中班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生活范围较狭窄,在内容规定上应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这样溶解为他们所喜爱,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总之,美术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美术这个词的涵义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儿童美术知识对儿童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时让我有了更好的思路去设计活动。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800字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用于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很多时候,素质教育都会被误解成单纯地传授知识,但事实上素质教育是把人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进行一个系统整合。在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基础上,再做一个知识激活,提高一个层次水平;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把学生作为生命体对待,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案例一:上学期我思考了很多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我害怕在课堂上给学生太多限制会磨灭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于是在课堂的学生创作环节上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题材要求,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虽然部分有天赋的同学能很好地完成作品,但是对另一部分不太擅长美术的同学来说选材范围太广,反而他们迟迟不能决定要画什么题材。后来我尝试了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说出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中的词语,并把每个人所说的词语组合起来,用今天所学的绘画方法表现出来,最后我很惊喜地发现,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很特别有创意,而且学生对自己所说的词语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案例二:某一天的美术第二课堂时间,二年级的一个学生问:老师,大树怎么画啊?太复杂了,不知道该从哪里画起。于是我让学生到走廊上观察眼前的大树,让她把看到的大树的一个小小的部分画下来,最后把这些部分在通过自己的想法连接起来。一周过后,这位同学把她的大树拿给我看,我发现了她不仅能画走廊上的那棵大树,她还画了公路上的大树,公园里的大树,各种不同品种的大树。这说明了已经用这种方法激活了她脑海中的其它画面了。

在以后的课堂当中,我应当更多地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特质,激活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艺术的语言,提高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在平时的美术课堂当中,让学生多表达并进行探讨,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增加一些写生的环节。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体会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体会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这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2024,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300字


我们评价儿童画的确也无对错可言。儿童用图形表现客观世界,反映了他们的智慧,的确应该受到赞扬和保护。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我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记得在一次六年级的美术课堂上,一个同学因为画得不好,而被周围的同学嘲笑,其实也不是真的画得差,只是造型能力比较弱,但是画面的构图很饱满,细节也有刻画,但是同学的嘲笑对他的自信心是有很深的影响的。于是我拿起了他的作品放在大屏幕上,带动全班同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说出优缺点,但是缺点他们仅仅找到了一个:造型能力弱。但是优点却能提出好几条。最后班上的同学也没有再嘲笑他的画了。我认为无论一个学生的绘画能力如何,他总会有优点的部分的,我们要擅于发掘他们画面中的优点,多给与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精品]读后感美术教育1000字(精选5篇)


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美术教育,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好的了解。是时候联系实际将心得写成读后感了。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1

美术活动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不仅发展了手部的小肌肉,同时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怎样的引导幼儿大胆的绘画?以及教师怎样运用好美术活动中的范例?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重点阅读了书中实时操作篇中的几篇文章,在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收获。

书中讲到要让幼儿大胆的作画,就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如要信任幼儿,用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有不同寻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还要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多样的绘画材料。如提供给幼儿的纸不能过小,幼儿在绘画时会放不开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而不提供,要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吸引中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尽量的用情境、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明显,活动中用念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会很高,反之,兴趣就会有所减少。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怎样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还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尽量采用“鼓励法”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要努力的去读懂幼儿的画,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对于个别幼儿讲不出画的是什么,教师不要着急,要引导幼儿,肯定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充分肯定的欣赏将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的。

在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绘画的范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运用它,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用什么样的范例?在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范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赏,幼儿从中得到收获,而不美的范例就不能为幼儿树立很好的榜样,让幼儿的观察机会丧失、观察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得到禁锢,创造能力也受到发展的限制。其次,范例的描绘方法应该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是他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积极健康的,太成人范画不适合幼儿来欣赏。其三,范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的形态,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路。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2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3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4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追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故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4.美术教学借助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美术教学如鱼得水,从图片,音乐,视频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和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如在八年级上学期上漫画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收集了很多名人的漫画和流行的经典动画,先通过欣赏分析,入手到如何绘制漫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欣赏课里,则利用媒体技术,点画成景,有某一幅画扩展到同一系列的,还可以点人出文字介绍,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在总结时,点一下相关的画家或某名画的图片时,其相关的介绍就出来了。比老师单一总结要更形象。还可以利用电脑虚拟出你想象的场景,例如把某画色调变一下,或把画中某物或人去掉后的效果等等,这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能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更好的去熏陶感染学生。

5.审美视野要拓宽

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的学习逐渐提高对美作品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及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6.美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那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读后感美术教育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实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10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实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10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1】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600字:

儿童具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在心里的本领,他们的绘画创作活动常依靠这种牢固的记忆力。儿童对图形的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概念、知识所描述的客观现象。——《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儿童在知觉中的视觉记忆对绘画创作特别重要,他们能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记在心中,比起跟学生用语言描述与讲理论方法,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时通过记忆的提取再进行创作的的效果会更好。

案例一:上学期的一节六年级的课《神州大地之旅》,在1班上课的时候,由于投影仪故障,导致那节课上课没有PPT,主要靠语言描述与课本的图片内容跟学生介绍我们祖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学生创作的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依照课本的例图做参考来画,画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效果并不理想。接着到2班上课,投影正常使用,在导入的环节,我用PPT展示了非常多我国的美景,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他们的视觉记忆,在新授环节更是切入不同的角度展示神州大地美景,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的创作丰富多样,效果明显比1班的强。

案例二:上学期的春季实践活动,在进行之前,我明确地向三年级的学生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让他们把实践活动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仔细观察,回来之后,我们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观察活动后创作的学生的作品让我很惊喜。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场景,包括场景中的人物动态表情,实践工具,场景中的树木类型,路上的小石子等细节他们也能捕抓到。因此同学们的作品画面都非常丰富并富有趣味性。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供他们欣赏,让他们积累到丰富的图形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在课堂开展之前,多布置观察的任务,对观察任务进行细则划分;带领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幻想进行写生创作等。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2】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500字:

我认为让儿童模仿画家的艺术探索与儿童美术教育是两码事。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以引导孩子为主,让学生懂得美,懂得分辨高雅与低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儿童树立起高尚的人生境界。

案例一:上学期,我在上六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名人漫画》时,有个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图进行绘画,我本以为这位同学要照着课本来临摹,于是我观察了几分钟后,发现这位同学并非在临摹,而是在例图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分析了人物的特征特点,通过本节课的重点夸张和变形的探究性学习,他掌握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人物的特征。

案例二:《名人漫画》这节课结束之后,第二天,有位同学拿着绘画本来给我看,这位同学画的是一个面包师傅,她说几乎每天早上她都在这里买面包,通过透明的厨房橱窗,她能看着面包师傅一步一步地把面包制造出来,她觉得面包师傅特别厉害,于是她用了《名人漫画》这节课的方法把面包师傅画下来了。我觉得很欣慰,因为学生已经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个面包师傅并不是名人,但是却是这位同学生活中的一个人物,能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学习到的方法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位同学已经真正理解了《名人漫画》的知识要点了。

在今后的备课当中,我要尽可能地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艺术形式设计不同的切入点,尽量贴近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切入点刺激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联想,以生活进行类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艺术品时的想法。同时,应当阅读更多的艺术家们的相关书籍,整理提炼出更多适用于教学方面的点,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系统,完整。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3】

美术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美术来表达感情、交流观念。近来看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后,我对美术又有了更近的认识,特别是对儿童美术,所谓的儿童美术就是指儿童锁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没有一点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的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处于涂鸦期的幼儿,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以为孩子还小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画圆、小草等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最棒的。

看了此书后还了解到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和教育取向的美术儿童。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草遇到很大障碍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应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的过程中,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情感上和智慧上的需要,为此,在活动及适应中幼儿需要游戏。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在书中我了解到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儿童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找一找、谈一谈、画一画等形式将美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对于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为小、中班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生活范围较狭窄,在内容规定上应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这样溶解为他们所喜爱,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总之,美术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美术这个词的涵义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儿童美术知识对儿童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时让我有了更好的思路去设计活动。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玛琳·林德曼曾在小学任教,也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书从四个部份十四章节阐述美术课程的基础、美术构成、美术欣赏、计划、评估、组织、提问等。该书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她对于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结合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兴趣犹如催化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种媒体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人美版)《美丽的纹印》一课时,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欢快的乐曲,然后用沾有水的手在黑板上按下几个手掌印。这时,学生被老师这特殊而又反常的举动吸引。接着出示课题,用投影仪打出各种拓印画,让学生归纳拓印画特点,讨论制作方法,从而太太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有时是师生同台表演,现场演示,展示同龄人作品,参观画展,户外写生等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使拥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缘和空间,促使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动力,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验学习的乐趣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善于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将学生蛰伏的独特性——“闪光点”开发出来。我尝试着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桥》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桥的知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上网、图书、电视、广播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桥的信息。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家乡徐州的当地资源,引导同学们先从家乡的桥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进行调查了解,认识了汉桥,庆云桥,和平桥,水漫桥等造型材料特点不同的桥。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古老的汉桥作为学习内容,大家不仅实地去观察了桥、作了观察记录,还走访了本地居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汉桥历史变迁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互相交流:“汉桥,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是一座仿汉的古建筑,该桥全长279m,共分11跨,每跨25m,上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桥面上部两侧分别设4座仿汉代风格的汉阙……一条条信息丰富多彩,学生踊跃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推荐给大家,俨然象个小导游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跃跃欲试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桥。通过校内外的联系,达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在同学交流时,丰富的资源充实的内容亲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做作业时,学生们打破定势,尝试多种技法,有的同学拼贴图片,配以美术字进行解说,有的同学水粉绘图,毛笔书写说明,还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出图文并茂的彩印……同学们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桥,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6】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一本指导老师或者家长促使儿童美育发展和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有效用书。为美术教室研究儿童美术有一定的帮助。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的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讲的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据40年的教学实践和20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全面的论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体会,作者从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到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向读者讲述了尊重儿童教育与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针对儿童写的,而下篇就是为教师而写的。从教育观与教学方法到叫的艺术里面,作者举了很多实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实讲述的就是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究。

作者引导美术教师要尊重职业,热心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选择了教师等于选择了一份天职,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儿童的美育发展,还考虑到儿童成年后通过美育学习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国家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能给学生提供参考与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开拓知识。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7】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8】

作者引导美术教师要尊重职业,热心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选择了教师等于选择了一份天职,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儿童的美育发展,还考虑到儿童成年后通过美育学习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国家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能给学生提供参考与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开拓知识。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9】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篇10】

美术活动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不仅发展了手部的小肌肉,同时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怎样的引导幼儿大胆的绘画?以及教师怎样运用好美术活动中的范例?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重点阅读了书中实时操作篇中的几篇文章,在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收获。

书中讲到要让幼儿大胆的作画,就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如要信任幼儿,用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有不同寻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还要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多样的绘画材料。如提供给幼儿的纸不能过小,幼儿在绘画时会放不开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而不提供,要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吸引中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尽量的用情境、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明显,活动中用念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会很高,反之,兴趣就会有所减少。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怎样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还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尽量采用“鼓励法”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要努力的去读懂幼儿的画,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对于个别幼儿讲不出画的是什么,教师不要着急,要引导幼儿,肯定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充分肯定的欣赏将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的。

在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绘画的范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运用它,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用什么样的范例?在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范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赏,幼儿从中得到收获,而不美的范例就不能为幼儿树立很好的榜样,让幼儿的观察机会丧失、观察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得到禁锢,创造能力也受到发展的限制。其次,范例的描绘方法应该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是他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积极健康的,太成人范画不适合幼儿来欣赏。其三,范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的形态,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路。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心得1100字2024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2024,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美术书籍读后感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着,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读后感《美术教育书籍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术书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