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科学偶然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科学偶然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科学史上,不乏探索真理的先驱,对于他们的功成名就,人们常常视作偶然,这一点,恰恰为《科学偶然故事》所推翻。如果悉心研究本书中取得科学领域巨大突破的研究者,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对科学有追求,对探索有信心,对研究有兴趣的人。达观集装箱的发明,是一个深谙运输业的卡车司机20年的念想,最后终于实现;微观显微镜的出世,科学家列文虎克更是潜心多年,一心所求。他们对待科学,具有极度的渴望或是万分的热爱,好比君子求淑女,隐士求桃源。不是蛟龙,但求深渊。当均等的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抓住的一定是他们。 这条定理变一变形,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氛围。

作者在书中曾叹惋:在某些国家,一项足以轰动学术界的重大发明,发现横空出世以后,居然无人问津。研究者黯然神伤,有的远走高飞如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携药横跨大西洋,在美国名扬四海;有的始至不渝如打字机的发明者米特霍费尔,虽然足以惊动世人,但是最终没能造就一番伟业。比较起来,当一个国家具有创新精神,毫无疑义将成为科研人员的天堂;当一个国家的学术界自内而外死气沉沉,没人会愿意涉足科学领域。所以诸如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他的头衔一半是属于自己的,一半是属于美国的。我曾经对牛顿的至理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出疑问:巨人是谁?这个谜团,正写在书本的封面上,这也不是偶然,因为书本揭晓了谜底:是前人的理论基础。

牛顿处于大发现的时代,其后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工业时代,其前是伽利略等人开启的启蒙时代。他被时代推至峰口浪尖处,能够一飞冲天,的确是继承了前人的衣钵。同理,温度计的改进完善者们,也都是站在伽利略等人的肩膀上。试想,如果没有古人的底蕴和积淀,哪会有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作者启示读者们的:好好学习,以前人为榜样。当代中国,不缺乏擅长做题、精通考试的学习机器。显而易见,他们走上社会,不能成为人中龙凤,国家栋梁。究其根本,在于并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为何学习?美国人富兰克林从事电学研究从事电学研究,当记者采访他为何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时,他回答说:为了美国。书目中一则西方传教士发现大熊猫的故事,原来我还很纳闷这算什么科学,凭什么收入书中?但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西方人对大熊猫发现猎杀,正是对中国的发现猎杀,因为的沦丧,我们的熊猫被外国人命名。作为中华儿女,肩负振兴科学,复兴中华的使命,有了这种时代危机感,有了投身学习的理由,科研也就有了巨大的内在动力,这是国家的力量赐予科学人员披荆斩棘的勇气,可见科学没有偶然。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科学偶然故事》,我越发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当第一次阅读,我还只是被作者语言的妙笔生花和81个小故事的趣味横生所吸引,然而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作者用偶然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如今的我感觉到一股神秘的召唤--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使人不禁好奇的、权威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从今日起,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吧,你已经发现了科学的真谛。《科学偶然故事》简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每一位读者脑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一朵瑰丽的奇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500字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科学偶然故事》。我接过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九点了,我才不得不意犹未尽地放下书,钻进了被窝里。躺在床上,我又想起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叫做《被茅草割伤之后——鲁班这样发明锯子》,这是我最喜欢看的一篇。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吧。

以前砍树都是用斧子,砍的时候既费力又浪费时间。鲁班在上山伐木时,无意中被茅草割破了皮。他忍着疼痛看了看又想了想,从受伤中得到启发,产生灵感。他先后用毛竹和铁条仿照茅草叶边的锯齿割树皮,最后又请铁匠打了边缘有细锯齿的薄铁片做实验,用它拉树又快又省力,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锯子。

鲁班爱发明的执着信念深深感动了我。我在学习中也应该拥有同样的精神,不怕吃苦,攀登上学习的高峰。记得以前有一次,我做手工制作——小天平,自以为做得很仔细,但天平两端始终无法平衡。我一气之下扔进了玩具箱的角落里。现在想起来真为当时一遇困难就放弃而羞愧。我决定明天一早就把它找出来,仔细查找失败的原因。第二天一早,我又找出了没做完的小天平,仔细观察,发现梁的一端被虫子蛀了一个洞。于是我赶紧重新换了一根梁,果然成功了。我好开心啊!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以后做事一定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发现,争取把每件事情都做好。

《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1000字


读了许多科普书籍,其中感悟最深的是《科学偶然故事》,顾名思义,这些故事都是科学家在生活或实验中偶然发现的某些怪事后取得了成功。这怎么会是他们遇到了,而我们没遇到呢?答案很简单,那些科学家有丰富的知识,再加上他们又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不是没有他们那样的好运气,只是缺少丰富的知识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书中有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如贝尔发明电话,诺贝尔发明炸药,鲁班发明锯子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等。鲁班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他也并非一下子发明了锯子,而是通过了一种草的样子才有了锯子的模型,显然这是他善于发现和思考并结合心中的愿望而形成的。如果鲁班没有发现这种草,被草划伤之后一走了之,不仔细的思考,怎会有锯子生成,只是一味的假想不实践,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成功了,没有真实证据,别人不会相信。所以没有无发现的成功,没有无思考的结论,更没有空想出来的发明,只有你对科学产生兴趣,当“好运”来临时,再加以思考,做大量的实验,才有可能成功。

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一个苹果正好砸中了他吗?如果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牛顿”,这当然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对真理探究的好奇心。正如歌德在小时候经常问“为什么”,才能为未来的成功埋下种子。所以我想牛顿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必然,虽然这是偶然事件。如果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气愤的离开,而不是冷静思考;如果牛顿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民,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吗?那么能要晚一些了。

伽利略因为自信和反复的试验和推理,最终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2000多年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错误结论,虽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结论已经证实了,但那时根本没人相信他,因为他自信,坚持真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这还取决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偶然的发现,反复的试验推论。然而有些人就没有伽利略那么自信了,他就是威尔士,他在表演无痛拔牙时,由于给病人吸入的麻醉剂不够,表演失败了,之后他就精神不振。

在科学试验中坚持也是很重要的,有的科学家就因为差了一步而放弃,最后被别人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成功后,他一定会懊悔终身。爱迪生是一位知名的发明家,我们的许多东西几乎都是在他的发明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但在当时,那些发明已经很先进了。白炽灯是爱迪生花了很长时间发明的,就灯丝这一环节就花了很长时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他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终成功了。看到这么庞大的数字,就能体会到坚持的重要。如果爱迪生最终放弃了,那世界上只有一个永远不亮的白炽灯,人们只能在黑夜中点着蜡烛生活,正因为爱迪生坚持了,才有今天夜晚和白天一样的明亮的生活空间。

在学习上要刻苦,坚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在生活上要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要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虽然不是科学家,但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发现去发明更简单的工具,并不需要有多大的发明,以至于可以震惊全球。有些科学家在研究中不是没有成功,而是他往往就差了一份偶然的机会去实现,以至于与成功擦肩而过,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某些机会,不能退缩,要敢于去挑战。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就无法学到更多的精神和人生的感悟。

《科学失误的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


康德说过:世界有两样东西最使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头上的星空,可以理解为大自然。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也没有停止对自身的认识和提升。

然而,科学的发展的过程是十分曲折和艰难的,科学家的研究和工作也不都是会得到掌声和鲜花,在探索大自然的真理的时候,他们常常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为了打破由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所构成的禁锢人类前进脚步的枷锁,有时甚至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回顾人类闪耀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卷轴,在现代科学体系建成和人们思想观念解放之前,我们也走错过,迷失过。这些科学失误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有的令人惋惜,有的令人无奈,仿佛在看一张已批阅的试卷,面对一道道错题,感受颇多。

阅读了《科学失误的故事》,我了解到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的失误,感到十分意外。通过它,我发现教科书上的真理在被先人开拓为短捷,笔直而轻便的鲜花坦途之前,竟是那样一条漫长,曲折又艰辛的荆棘之路。在科学家们光辉灿烂的形象背后,还有一些阴暗的缩影。例如他们的彷徨与呐喊,悲剧,错误。而这些事例中更是蕴含了历史的真谛。

重物比轻物落得快吗?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关系。但是这个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错误自从被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在两千年内都被人们奉为真理世代流传。直到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最简单的反证法证明它的矛盾之后,风尘了二十多个世纪的真理才得以真正闪耀出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光芒。这不禁令人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么明显的漏洞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时光才被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过于闪亮,以至于没有人敢去质疑他的观点。同时,在当时社会的拘束下,人们的思想变得麻木,只知道接受而不去思考,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对扭曲的事实视而不见,失去了质疑精神。这个科学失误最终导致了人类物理学在漫长的时光中停滞不前。

当今世界,电磁波已作为通讯工具被广泛使用。可是,在100多年前,许多权威人士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其中就包括电磁波的最早发现者赫兹。1887年,赫兹发现了20多年前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他也赢得了电波报春人的美誉。然而,在这之后赫兹却停止了对电磁波实际应用的研究,甚至对后人的猜想和假设全部都否认。无线电通讯的设想竟这样被其发现者扼杀在摇篮里。赫兹信手扔宝的行为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首先,他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赫兹的实验是在实验室里做的,这一小小的空间把他限制在近距离范围内,思维的局限性使他无法想象出电磁波能在远距离大显神通。其实,出现了像赫兹这样的失误的科学家不在少数。牛顿,达尔文甚至爱因斯坦这些鼎鼎大名的科学家也有过相似的经历。造成这些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肯超越事实。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赫维尔说过:若无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这些大科学家们的失误表明,他们缺乏这种大胆放肆的猜测,缺乏横绝一世的容地之才和包天之胆,即创新精神。

凭借历史的明镜,我从中看到了两个决定人类发展前进还是止步的力量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质疑精神是方向的调整。如果没有人敢于质疑前人的错误,那么我们只会在原地绕圈,永远也走不出历史的围栏,甚至反向而行,离成功越走越远。如果人人都有质疑精神,那么我们前进的步伐将一刻也不会偏离发展的道路,甚至找到捷径,离成功越走越近。创新精神是前进的动力。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将不会发展进步。科学需要质疑和创新,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只要我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就能使灰色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踏在先人的足迹上,凝视着道路的尽头消失在遥远地平线上,远方仿佛传来了他们的谆谆教诲:去质疑,去创新吧!

《科学家的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


科学,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曾几何时,儿时的我们,不懂得科学的奥秘,总是会拿着为什么跑向父母问,有时我们也会问得父母哑口无言。是的,这些就是科学的必备品。科学需要的就是一颗爱问为什么的心,需要的就是一颗细心观察的心,需要的就是一颗不怕失败的心科学需要的太多,这就是科学!

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会让你想起什么?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发明家,曾发明许多东西造福万家;也许,你会说他们是你敬佩的人,是你学习的榜样;也许,你会说他们是世界科学进步的先驱者,是世界科学的领路人。其实,我想说: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牛顿,幼年并不是很聪明,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有一双巧手,把外婆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买锯子、钉锤、凿子等工具。曾因一次到磨坊看见水车磨面粉,回家后依样模仿出一个小型水车,当他把它拿到学校时,却遭到同学的反问,水车的制作原理,牛顿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影响,同时使他产生自信心,他想:只要自己肯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从此,牛顿发奋学习,一跃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优等生。

被誉为美国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平均15天就有一种。电灯和留声机是爱迪生的两项最主要的发明。他曾为了灯丝的选择进行了7600多种实验,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造出价廉物美的电灯,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终于发现日本的竹子是最适合的灯丝材料。

居里夫人,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生活的华沙,处于俄国的统治,她从上小学开始,就要念俄国书,讲俄国话,忍受俄国督学的凌辱,民族的屈辱深深的刺痛了这个波兰小姑娘的心灵。她一心认真学习,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拯救祖国。可在俄国沙皇有令不准波兰的妇女在国内上大学,这对她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不得出国上大学,可家庭条件有限。1886年,她离开家,远去他地,为大学积攒学费,她选择了当一名家庭教师,同时她借来一大批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拼命阅读,在自学的路上奋力攀登。通过4年的努力,她终于获得了在巴黎大学听课的资格,成为一名真真正正的大学生了。在巴黎,她有幸认识了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便与他开始了科学的研究,他们共同揭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奥秘。在一战中,居里夫人积极支持祖国,将X射线的运用扩大到医学上。在故乡波兰华沙独立后,她帮助国家建成镭研究院,发展祖国。她热爱她的祖国波兰,热爱为全人类造福的科学事业。一直到去世,她都关心着她的国家和科学事业的未来。

A=X+Y+Z,爱因斯坦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劳动,Z代表缄默勿言(意为谦虚谨慎,不要夸夸其谈)。

我想,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便是成功的秘诀。他们拥有着让我们羡慕的精神,他们拥有令我们神往的科学成就,他们拥有着让我们嫉妒的名誉。这就是他们的精神:不断实践,锲而不舍,永不言败。他们更有着为科学、为人类献身的伟大品质。同时,少不了爱国的一腔热血。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困难,年少的我们在挫折的打击下,不禁低下了头,但我们应记住,有志者事竟成,不要轻易被困难吓倒。想想科学家,他们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可他们凭着那颗不怕困难的心挺了下来,最终获得成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很是迅猛。天宫神九的完美对接,计算机技术普及千家万户,3D、4D电影更是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有什么不敢想,还有什么不敢做。只要我们抓住时代进步的翅膀,与它一起遨游在科学神圣的殿堂里把握机会,熟知科学精神,你认为我们还会落后吗?

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请记住科学家的精神,同时我们应爱科学,爱祖国,努力学习,为我们的祖国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触摸科学》之读后感1500字


最好的老师不是书本,而是实践。这是我读完《触摸科学》一书后最大的感触。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经在《冬夜示子聿》中这样教导自己的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二字,就很好的诠释了《触摸科学》这本书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方法和精神。现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依赖所谓权威的书籍和便捷的网络。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只会到书上或网上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来寻找答案。这一有几分拿来主义味道的现象值得引发我们的深层思考。

《触摸科学》一书介绍了许多小实验的方法,本书旨在让我们自己动手,了解自然现象。这样既增加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做到了学习玩乐两不误。读完这本书,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但动手能力却名落孙山呢?其实细想一下也不难发现,这和一定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忆往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说,致使多少青年才俊一心一意舞文弄墨,渴望靠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个咸鱼翻身,从此万事亨通。望今朝,每年成千上万的高考考生渴望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一张薄如蝉翼的录取通知书,走进心驰神往的象牙塔。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强有力的口号的号召下,人们逐渐淡忘了触摸科学,而盲目地追求书本上的知识。

要做到触摸科学,其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就是实践精神。纵观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烙印的人,哪一个是靠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获得成功的呢?他们都是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才会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固然不失为一个取得成功的好方法,但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学会向前看,而不是向下看。要将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而不是原地打转。

实践需要有正确的指导。并不是我们想了解一个实验现象就可以随随便便进行实验的。我们最起码要知道所需的实验材料,正确的实验步骤。有时还应该有适当的老师加以指导。只有实验的方法对了,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真正领略到触摸科学的意义所在,才能达到实践出真知这一目的。

实践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曾经看过一本揭露学术界存在的恶疮的书,叫做《诺贝尔的囚徒》,作者卡尔杰拉西自身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就是一位名震全球的科学家,但他在名利双收时却毅然决然的打破了原来宁静的生活,从事了写作这一行业。他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在科学研究中,不可能有完美的犯罪,没有永远无法侦破的谋杀。因为凡是重大课题,或迟或早,其实验都会被重复,其理论必定会被其他人检验或论证。这句话并不难懂,一方面,它是告诫科学家要有严肃认真的科研精神,另一方面,它也告诉了我们质疑精神是推动人类进步所不可或缺的。当然,这种质疑精神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并不是靠我们的凭空想象就可以产生的,真理往往是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

实践时要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假如伽利略不勇敢地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不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茫茫宇宙,他如何证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假如普朗克不大胆地提出量子假说,那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会花落谁家?假如新中国在前苏联撤走驻华专家时停止对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那又何来今日我国空间技术的这等辉煌成就呢?

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更是要培养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要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科学研究需要实践精神。实践并不难,一举手、一投足间就可以完成一次实践,完成一次对科学的探究。实践却又很难,它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双重考察。它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我们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是出真知的一种途径,对实践持认真贯彻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才会有应有的收获。

用心触摸科学,科学研究就像一片浩瀚的海,只有掌握好实践这把舵,才能走在真知的正确航迹上。

读后感《《科学偶然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