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的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童年的读后感1500字

童年的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酥油》的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酥油》的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点起一支迷香,我要说一个迷香一样的故事。在作者的化身梅朵的娓娓道来中,一个一个故事依次铺在我面前,最终酝酿成泪水从心底一路蔓延到眼角。故事在一场悲哀的无言中落幕了,这个酥油女子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留在高原上,但她希望找到可以点亮下一盏酥油灯的人。

看完书的那一刻,觉得用任何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都是贫乏的。充满热情地帮助草原上孤儿的汉族女子梅朵,善良支持梅朵工作又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族青年月光,好心的班哲和喇嘛,那些可怜的孤儿还有草原上的人们,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那些关于爱,关于信仰的故事,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渺小、世俗。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一般人无法忍受,他们安于现状,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佛祖的心意。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来了一个现代人,她被形容成梅朵(藏语花),她来这里帮助孤儿,希望他们可以学文化,可以更好地生活。月光则一直陪在她身边,支持她、帮助她。如果他的信仰稍微轻一点,他们一定在那片天堂过着美好的生活。但正如梅朵自己所说,一个心中只有佛祖的人和一个他认为混沌的相信现在文明的人,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书中从一开始便充斥着浓厚的信仰,藏族人对佛无条件的信仰,不能用愚昧落后形容,因为毕竟那是他们的精神依托,比起现代人的虚华浮躁,他们是宁静的。但,事情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他们的信仰。苏拉的姐姐为了赎罪在转经时饿死自己,那个有着画画天分的孩子因为相信大师可以治病而毁掉了自己的右手,还有月光,因为梅朵的一句誓言在梅朵出事后出家对于高原上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也许没什么稀奇,因为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可是,在我们看来,会用愚昧来形容吧。他们的信仰已经渗入骨髓,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前世赎罪或为下一代祈福,他们对佛祖从不怀疑,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这是怎样的信仰?我无法体会。但它的影响也许是深远的。记得其中有梅朵回到汉地治病的叙述她竟然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与高原的日子相比,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好友蒋央和湛清又与她是那么的不同了。

爱,一路铺开。梅朵与月光的爱,梅朵和月光对孤儿的爱,喇嘛、班哲他们对高原人的爱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爱都集中在这个故事里,成为一种大爱。有一种人他真的可以傻到这种程度,爱别人永远比自己多,仿佛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我很羡慕,可是我做不到。很久以前我也想过让穷苦的人都不再受苦,可是后来呢,我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都是为了自己,我渐渐地向这个世界妥协,成了一个自私的人。看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是渺小而卑琐的,愧疚像藤一样紧紧缠绕着我的心,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过现在安逸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爱,但我的爱都是自私的爱。梅朵与月光的结局虽然凄凉,但他们的爱延续了下去,他们对孩子们的爱,一寸寸地温暖着这些孤苦孩子的心。没有谁会拒绝爱,也没有爱是不能被延续的。梅朵回到城市治病时,蒋央和湛清的帮助,蒋央同事的捐助,都是无私的爱。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梅朵他们那样大公无私地付出,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爱亲人,爱朋友吧。只是现在世风日下,有些人竟可以弃父母于不顾,陷朋友于不义,我不明白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卑劣的人,他们的心难道不是肉长的?人与人可以有差别,但这种天壤之别究竟又是为什么?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迷茫与坚定,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这个酥油一样纯洁的女子净化了我的内心,黑暗中我仿佛看到她手持一盏酥油灯缓缓地走来,将路过的地方依次点亮。我不由得伸出手,接过她的酥油灯,将爱一直传递下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酥油》的读后感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酥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看《酥油》之前,对西藏了解甚少,当然早就神往,然而要亲身去体验还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如果能有一本写实的关于藏族地域文化的书,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写实又真实历史背景,如《追风筝的人》、《麦田的守望者》、《狼图腾》等等,可以给你来个便宜的精神之旅,不喜欢看逻辑性强的推理的费脑细胞的,自己也确实头脑教简单。

《酥油》今天看完,确实也没有买错,是自己喜欢的口味,也自然深深为故事感动。作为正统的汉人,一直对信仰这个东西很陌生,或者是不解,然而在看完这本书,以及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现在好像慢慢有点理解了,有点懂了。想想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再加上人知识的贫乏,见识的短小,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固然是需要信仰来安抚软弱的心灵,来支撑人的精神,给人力量,否则何来文明,何来文化,藏族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宗教体系,和风俗人情。

书中对藏区特殊的地域风情很详实,人文也很吸引我,以孤儿学校为主线,写了很多给人真实的故事,对喇嘛的生活方式,牧民,农民,藏区居民生活节奏都有个了解,以及对藏区特殊地域环境的描写也很真实,给我这个对西藏神往的内地汉人长见识了。因此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读完《酥油》这本书,内心很难过,是不是因为落后,我们才寄托信仰?

觉迟是个有大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的善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我想:那也是一种存在的快乐吧。

想告诉自己:善良,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把它表现为一种人的本能,慈善,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的,不是某层次人的专利。量力而为。

那些淳朴的藏民啊,他们那样的生活也许是一种天然的快乐,是我们这等世俗人士永远不可能体会到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酥油》读后感1000字


《酥油》的读后感2000字


好友推荐了一本书《酥油》,说她常常看着看着就流泪了。上网看了一下评论,据说是2010年最感人的小说。好奇之余,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趁中秋节闲暇一口气读完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作者江觉迟是一名安徽女子,她根据自己2005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深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

书中主人公梅朵是个安徽的女子,接受了一位寺庙喇嘛的邀请,来到了高原支教。

学校位于川藏线的深处,到那里需要先坐火车,再换汽车,然后是拖拉机、摩托车后再加上两天骑马的时间,最最后需要步行翻过大山。到了后梅朵才知道,所谓的学校只是一座废弃的碉楼,而且学生也需要她一个个到藏区去寻找。

藏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常常会有雪灾和泥石流,每一次灾害发生过后,就会产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产生的私生子。这些孩子常常吃不饱饭,经常被偷猎者要挟进保护区做向导,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茶楼做女招待,他们没有读书机会,好一点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被领养,也常常是为领养的家庭做仆人。

她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

除了爱她学校里的孩子,还有她心爱的人月光。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离不弃。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她不能再在藏区继续坚持下去。梅朵要下山治病,顺便也想多积攒点资金给她的孩子们。

两个相爱的人不得不面临分离,他们相约,两年之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梅朵都要回到月光的身边。这两年间他们的联络,是月光每次花几天时间到县城后打给梅朵的电话,除非梅朵死了,梅朵永远等着月光的电话,永远不关手机。

梅朵告别了月光,来到了平原,发现自己已经同平原里的生活完全脱节了。她忘记如何看红绿灯,不敢过马路,听不懂公司里面的人讲话不过为了给孩子们筹钱,她在平原坚持了两年,除了白天正常的工作外,晚上还要给人补习外语,以便能够积攒更多的资金给孩子。就到了同月光约定好的时间,马上就要回高原的时候,梅朵出了车祸,一昏迷就是六个月。

梅朵重新上高原以后,发现月光因为打不通梅朵的电话,以为梅朵已经死了,自己心灰意冷以后,决定出家做喇嘛

人的心灵深处是什么?书的开头这样写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苦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我们没有在贫困的藏区生活过,我们感受不到那里的真实。但我想,这个故事却足以点亮我们内心深处人性的光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世间最亮、最温暖的光辉,只是我们缺少着光明来照亮我们通往内心深处的路。

江觉迟,好名字。净空法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她并没有觉迟,相反的是,她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最生动感人的觉悟课。

作者说:我写作有两层意思,首先当然是找到接替我的人,另一层面,草原并不只有一个孤儿学校,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需要更多的爱心认识,到深山把人找出来,把资料带出来,社会才能帮助他们。

也许,就如同书中的梅朵一样,五年的高原岁月,让觉迟成长为一个酥油般的女子。这里的酥油,不再只是高原牧民用以果腹的食物照明的燃料,它已化为一缕精魂,渗透进他们干枯的长发,酱紫的面容,拖曳的氆氇,连绵不绝的诵经声,以及虔诚如磐石的信仰,陪伴着他们一世又一世,承受着因果循环,在纯净的高原上轮回。而我们的觉迟,她用超脱人性自私的博爱去关注高原,关注高原上的孤儿,关注牧民们清苦的生活,然后,拖着病体,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出这一个个故事,向我们铺展开她生命中那一段段深刻入骨的岁月。

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可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相互关心依赖的情感又体现出了无法形容的伟大。一个娇弱的南方女子,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为孩子们在他们的内心里面点燃了一盏温暖的酥油灯,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延续老师爱的理念,继续为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明灯。善良和爱,能够在这样的相互温暖中得以不断地延续下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点亮一盏酥油灯。让高原上每一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都有光。也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点亮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

酥油读后感


酥油读后感

酥油一样的女子,有着酥油的精炼和酥油的光亮。那些明亮的孩子,是她的希望;那个渐行渐远的青年,是她结愁的牵挂。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是她此生的心愿

她,是小说《酥油》里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义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觉迟的真实化身。梅朵,藏语是花朵。这美意的名字,是一见多情的他为她起的。而她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于是,汉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携手走进了慈悯的多农喇嘛铺展的画卷中,从事草原孤儿学校的创建工作,并由此经历着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丽景观,奇异人情,和沉重的背负。

神秘的麦麦草原上,有茂盛无尽头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里也戴着白莲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顺着冰川披挂下来的冷杉、云杉、高山杜鹃。虽然美丽着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隐藏着无尽的杀机。怪僻的丛莽雪窟里,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猪家族;诡异的雪崩夹着泥石流,切割埋覆着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没奔命的路人;还有阴冥的灵异与人如影相随,要堕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独在绝望中。

在这样险象环生的路途中,他们却要去草原腹地,寻回一个个散落的孤儿。此举已经不易,竟还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挠。

顶礼膜拜着菩萨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妈,雍容华贵高高在上,奴役着孤儿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弃的阿芷,想回头却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数着三万八千遍的经语。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养了一群私生子而犹未已,一边盲目阻止有音乐天分的大儿子进学校,一边却虔诚地送他到寺里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遗恨,反复在噬咬着支教老师梅朵的心,让她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还有,衣食无着落,做学校的碉楼几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学校的多农喇嘛突然离世,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然而,梅朵们在坚守,在孤儿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帮助下,咬牙坚守着,他们是草原上点亮酥油灯,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运的人。

在复杂艰难中,又收获着爱情:学生对老师的不断依赖眷恋之情,草原朴实牧民对梅朵奉若菩萨的信任与感激之情,若隐若现却如酥油灯盏的火苗,一直跳跃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恋之情,都叫人心生温暖,希望无尽。

可是,地域的差异,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异,也让梅朵遭遇着身体疾患的重荷,遭遇着孰是孰非的信仰纠结,遭遇着二十五个孤儿学生的未来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无奈。当回到平原城市历经三年磨难急筹经费的梅朵,再回草原,寻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时,却惊愕地获知,为了祈祷久无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远遁入空门!巨大的哀伤和孤独,淹没了柔弱的汉地女子梅朵!不仅是个人得失的哀伤,更哀伤于从父亲妹妹手里接过的重托,没有承接稳当,有负于活佛,有负于草原孤儿,有负于蓝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幸而已谋得多方赞助可以重建学校,幸而还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圣的使命要怎样折磨这位汉族女教师才善罢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里,凭借学历能力,谋得一份白领金领的工作,行有车,居有屋,食有整桌美味,聚有满座宾朋。却偏偏多年来,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平原高原间,折耗着青春生命的本金。是为义务,为信仰,为承诺,为一份宿缘,故更真挚,更倔强,更肃穆庄严。

阅毕全书,顿生觉悟:坐在宁静的屋宇下,是奢侈;品尝一杯咖啡,是愧疚;拥挤在公交车上,是团聚于是,想去做一回汉地女子梅朵不,是女作者江觉迟所呼唤的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因为一盏盏酥油灯点燃之际,吉国天光,不就照亮了我们的大草原了么?

《酥油》,是一首女人或者女教师,对雪域高原的赤情热恋之歌。

《酥油》读后感2000字


昨晚上2点多,我看完了《酥油》这本书。从中篇中间开始,我是一路心痛着看完的。

这是一个年轻女志愿者与高原孤儿的故事。她是一位老师,一位汉地来的年轻善良的姑娘,多农喇嘛安排给她协助开展工作的当地康巴青年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梅朵(花朵的意思),她深爱的这位康巴青年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光。

也许每一位读《酥油》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在打开这本书的第二页是即迅速被它吸引,那是一种现代女子穿越回落后的古代时空的感觉,也是因为它浓郁、真实的高原牧区的感觉。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觉那是个唯美感伤的故事,可它却又那么真实,真实到让我一直比较着今年的今天我与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年龄,我总是不自觉地比较,即使在每一次比较前我已经知道他们大我不过几岁,也许还不到十岁吧!

是的,这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它就发生在2005年到2010年。我能看到百病缠身的汉地女子梅朵,也看到了一位高大壮实的虔诚的康巴青年,他有一头美丽青黑的长发,可是,当父母在塌方中死去,在他与梅朵失去联系,以为梅朵病死了之后,他那头美丽的长发就削落了,月光成了喇嘛。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心痛吗?我想起当梅朵要离开草原回汉地治病、工作、赚钱时,月光舍不得她,陪着坐了一个站又一个站不愿意下车。我又想起梅朵为了构建他们的未来把一天当成十天来用;为了和月光在一起,为了和他生他们的小孩,她选择了危险的保守治疗而不愿意切除子宫当他们掰着手指头等到了即将相聚的日子,却又有那么多的天意的阻碍,工作上也许不算什么,可是那一场车祸,让梅朵毫无所觉地躺了六个月,六个月时什么概念?六个月也就是梅朵用三宝向月光保证,除非她死了,手机才会打不通。手机在车祸中没了,远在高原的月光以为梅朵真的病死了。而接下来,月光又在巨大的塌方中失去父母。在高原那个落后的封闭的地方,他们最珍贵的信仰到底救了月光还是葬送了他们的爱情,我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信仰救了月光他哥。

有时候,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形容一个人的真诚,也许就像梅朵一样,她不知道如何去拒绝一位真诚的老阿妈。当梅朵为了帮所画去向寺庙索赔时,被恶狗咬伤生病了,月光阿妈向活佛求来了一颗神药秘方深丸。梅朵明知这颗药对自己不会起任何作用,并且担心它的成分里有喇嘛的粪便和死人的腐肉,却怎么都不忍心拒绝老阿妈。因为自己拒绝这颗药,老阿妈是又念经又磕头,直磕得头冒血。梅朵怎么拒绝得了呢?怎么拒绝得了这颗信仰之药?它包含了老阿妈多少真诚的关心和担心啊!

他们对于感情的表达是真诚而率直的。月光几乎时时刻刻能唱出一段小调、一曲情歌来表达对梅朵的爱意,希望梅朵当他的新娘,希望梅朵和他生很多的娃娃。这些康巴青年总能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一曲《康定情歌》,总让我懊悔没有看那部叶童主演的关于高原藏区的电视剧,好像也叫《康定情歌》还是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里面的男主角,他高高瘦瘦的形象被我定位成了康巴青年的形象。

到最后,也许我要说,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虽然让所有人难过,但也许是最好的。因为汉地姑娘梅朵严重的高原病,注定她不能长久地与月光生活在高原,她最后是必须离开高原的。而月光,这位深情的康巴青年也不能去汉地,怎么说呢?不是平原病,而是高原与汉地差得太多了,生活方式的天差地别,怎么能叫一位在广阔草原上驰骋的青年到城市与别人挤汽车呢?也许,月光成了喇嘛,跟着心中虔诚的信仰走,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无限哀伤。

《酥油》这本书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下一位点亮酥油灯的有缘人。我被这本书感动了,被梅朵感动了,被月光、班哲感动了,被藏区的牧民们感动了。我在想,我能不能当这位接力的点亮酥油灯的有缘人呢?我清楚地知道,关于梅朵和月光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我也知道自己从小就不是个能吃苦的人,连下一次梅雨都能让我痛苦烦闷得要死,再别说其它的苦了。而高原那个地方,天气那么恶劣,生活条件那么差,甚至连一张床也没有,甚至要和牛羊共寝一室,甚至一年四季不能洗澡,我怎么忍受得了呢?可知道,平时让我摸一摸宠物小狗小猫也要把手搓洗半天,平时隔一天不洗头发就觉得脏不可耐这怎么忍受得了高原藏区的生活?可是藏民们的真诚是真的、善良是真的、纯朴是真的,那里因频发的泥石流、山体塌方、冰川雪灾等一系列灾难造成了很多孤儿也是真的。大家都明白这个事实,都知道去那里不是为了游玩享乐,是为了让那里的人民生活更好,可都要怎么选择呢?

读《酥油》有感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点亮酥油,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


读《酥油》有感400字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读《酥油》有感400字2024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点亮酥油,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

优秀读后感:读《东山顶上的酥油茶》有感


在我的梦里,永远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我向往着梦里雪域高原之上,那瑰丽的布达拉宫,那飘荡在碧空之下,带着檀香味儿的梵音。

他从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上而来,从我的梦里的拉萨而来,带着甘落红尘的简单情怀,与深藏在眉宇里的无奈而来。

他的名字,迄今仍在青藏高原上被唱响,而他本人被笼罩着一团迷雾,令人着迷。他是仓央嘉措。

如果说,纳兰容若是佛前盛开的青莲,摇曳生姿,不染云泥;那么仓央嘉措就是拈花一笑,深入红尘而悲悯世俗的佛。

他是身处云端,俯瞰众生的六世达赖,端坐于布达拉宫之上,接受藏民的朝拜。但他注定是要入世的,所以他耐不住青灯黄卷的寂寞,每逢夜晚,便溜出布达拉宫,来到一座城里,开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夜生活。

只是世事变幻无常,当一场大雪将这一切无情地揭开,而仓央嘉措,也受到那些对权利眈眈相视的禅师指责。

我悲悯仓央嘉措的,那时的他,尚且是一个孩子,贪婪地想要入世有何过错?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傀儡,桑结嘉措摆布西藏的一枚棋子。如此,他便不要那烫手的权利,只希望有一个心爱的姑娘罢了。

只是,桑结嘉措的对手借此大作文章,掐灭他心中小小的渴望。

人都说,佛是高高在上,普度终生的。其实不然,不入红尘便不解尘世,又何来人情可察,众生可度呢?仓央嘉措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他的心愿,也是他济世的一种方法,他与红尘比肩,走下莲座,飞下云端,与他的万千臣民,携手共赴红尘。更何况,他是一个天性有佛性的人,所以他敢于放下经卷,吹灭青灯,随心性而做自己的事。

但他最终被拉回了布达拉宫,就好比金丝雀被关回了牢笼。

那时仓央嘉措是不会憎恨他们的,而是怜惜。可笑,一群为权利暗斗得头破血流的人,一群心中无爱的恩,一群用佛法来遮掩罪恶的人,竟在指责他的过错。

俗世的悲欢离合,浮萍聚散,都系一个缘字。仓央嘉措的死,更让我信奉这个缘。与佛有缘的他,早早地在青海湖飘然而逝,而他的死因,又是佛留下的谜团。

仓央嘉措是一个与灿烂结缘的人,他同张爱玲一样般,将极致融合得那般完美:风云变幻的俗世,多舛的命途,旷世的事情,顷刻的璀璨。就连死亡,也是在演绎着华丽:二十五岁之时病逝于青海湖,病逝于雪山之下,高原的怀抱里。徐志摩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与林徽因结束康桥之恋时如此,仓央嘉措也如此,悄然而逝,魂归故里,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没有激起多大的涟漪。与世俗断得干净,了结得彻底。

也只有如此,才衬得出他的灿烂吧!他是一个诗人,所以人生风情曼妙,又淡淡地,如潭清泉。

再说时代吧,仓央嘉措身处康熙王朝,正逢盛世,浩歌天下,劲舞太平。而他依旧成为为人摆布的棋子。我想,他亦是这个王朝的缩影,在万人景仰中被拉下达赖的宝座,然后在韶华中辞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而那曾叱咤风云的大清王朝,在自以为的高枕无忧中被西方惊扰了那虚幻的黄粱一梦。

但清王朝,远没有仓央嘉措洒脱,抓住过往不放,他们不懂繁华之后,即是空虚。但仓央嘉措是懂的,而我是懂他的。因为,他经历过,而我在梦里与他一起经历过。

倘若,有幸可以邀仓央嘉措一起喝茶,他必然可以品出人生百味,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他都经历过。但我知道,情也好,苦也罢,终有一日会沉到杯底,那盏新茶,也会慢慢淡去,可喝过的人才知道,情,已经苦到心底。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落败不一定凄凉,入红尘而不一定世故,繁华而不一定轻浮,而盛世之后,怎会无疾苦?

在红尘里相逢_读《东山顶上的酥油茶》有感1200字


在我的梦里,永远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我向往着梦里雪域高原之上,那瑰丽的布达拉宫,那飘荡在碧空之下,带着檀香味儿的梵音。

他从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上而来,从我的梦里的拉萨而来,带着甘落红尘的简单情怀,与深藏在眉宇里的无奈而来。

他的名字,迄今仍在青藏高原上被唱响,而他本人被笼罩着一团迷雾,令人着迷。他是仓央嘉措。

如果说,纳兰容若是佛前盛开的青莲,摇曳生姿,不染云泥;那么仓央嘉措就是拈花一笑,深入红尘而悲悯世俗的佛。

他是身处云端,俯瞰众生的六世达赖,端坐于布达拉宫之上,接受藏民的朝拜。但他注定是要入世的,所以他耐不住青灯黄卷的寂寞,每逢夜晚,便溜出布达拉宫,来到一座城里,开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夜生活。

只是世事变幻无常,当一场大雪将这一切无情地揭开,而仓央嘉措,也受到那些对权利眈眈相视的禅师指责。

我悲悯仓央嘉措的,那时的他,尚且是一个孩子,贪婪地想要入世有何过错?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傀儡,桑结嘉措摆布西藏的一枚棋子。如此,他便不要那烫手的权利,只希望有一个心爱的姑娘罢了。

只是,桑结嘉措的对手借此大作文章,掐灭他心中小小的渴望。

人都说,佛是高高在上,普度终生的。其实不然,不入红尘便不解尘世,又何来人情可察,众生可度呢?仓央嘉措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他的心愿,也是他济世的一种方法,他与红尘比肩,走下莲座,飞下云端,与他的万千臣民,携手共赴红尘。更何况,他是一个天性有佛性的人,所以他敢于放下经卷,吹灭青灯,随心性而做自己的事。

但他最终被拉回了布达拉宫,就好比金丝雀被关回了牢笼。

那时仓央嘉措是不会憎恨他们的,而是怜惜。可笑,一群为权利暗斗得头破血流的人,一群心中无爱的恩,一群用佛法来遮掩罪恶的人,竟在指责他的过错。

俗世的悲欢离合,浮萍聚散,都系一个缘字。仓央嘉措的死,更让我信奉这个缘。与佛有缘的他,早早地在青海湖飘然而逝,而他的死因,又是佛留下的谜团。

仓央嘉措是一个与灿烂结缘的人,他同张爱玲一样般,将极致融合得那般完美:风云变幻的俗世,多舛的命途,旷世的事情,顷刻的璀璨。就连死亡,也是在演绎着华丽:二十五岁之时病逝于青海湖,病逝于雪山之下,高原的怀抱里。徐志摩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与林徽因结束康桥之恋时如此,仓央嘉措也如此,悄然而逝,魂归故里,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没有激起多大的涟漪。与世俗断得干净,了结得彻底。

也只有如此,才衬得出他的灿烂吧!他是一个诗人,所以人生风情曼妙,又淡淡地,如潭清泉。

再说时代吧,仓央嘉措身处康熙王朝,正逢盛世,浩歌天下,劲舞太平。而他依旧成为为人摆布的棋子。我想,他亦是这个王朝的缩影,在万人景仰中被拉下达赖的宝座,然后在韶华中辞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而那曾叱咤风云的大清王朝,在自以为的高枕无忧中被西方惊扰了那虚幻的黄粱一梦。

但清王朝,远没有仓央嘉措洒脱,抓住过往不放,他们不懂繁华之后,即是空虚。但仓央嘉措是懂的,而我是懂他的。因为,他经历过,而我在梦里与他一起经历过。

倘若,有幸可以邀仓央嘉措一起喝茶,他必然可以品出人生百味,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他都经历过。但我知道,情也好,苦也罢,终有一日会沉到杯底,那盏新茶,也会慢慢淡去,可喝过的人才知道,情,已经苦到心底。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落败不一定凄凉,入红尘而不一定世故,繁华而不一定轻浮,而盛世之后,怎会无疾苦?

无可奈何安若命——江觉迟小说《酥油》读后感


爱,会让世上每一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有光!作家江觉迟写在小说《酥油》封面上的话。

小说《酥油》出版于2010年11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

她的新浪博客表明,当年六月份,她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这本小说。

作家江觉迟女士是幸运的。

记起二十八年前的一件往事:1987年《人民文学》第一、二合期上,刊登了小说《伸出你的舌苔空荡荡》。但是,当此杂志刚刚运到全国省市地区邮电局时,官方从首都发出禁止发行的紧急命令,立即收回。

据说,当时禁令的理由只有一个:作者恶毒攻击某民族

当时,我,从邮递员手中收悉那本《人民文学》发现,作者名字叫马建。一个当时不太熟悉的名字阅读完,又说要收回。后来,邮递员补送来的《人民文学》第一、二合期,马建先生的小说不见了。

后来,再也见不到马建先生的任何汉字作品了。

当时,阅读完马建先生的小说,西藏那个天远地远的地方,西藏当地民众生活状态便成为我心中一个谜。其中,什么一妻多夫、什么天葬真是平生闻所所闻,谜中之谜了。

再后来,某年,我独自去了一回西藏。高原反应。晕、刺痛去了一个高山湖泊,没有接触到任何实质意义上的西藏当地牧民、当地农民。只是了却一个西藏梦。江觉迟女士在小说《酥油》中所描述的一切,在我的眼中,如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耸入云的丰富多彩;我自己仅到达西藏拉萨附近地区观光旅游,相对而言其实等于没有去过西藏一样。真的。

知其不可奈何却安其若命

苦命的西藏牧民、西藏农民。

不可违言,几十年来,国家为了改变西藏民众极为贫穷的状态,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相当大的努力。

不可违言,几百年上千年来,在一个海拔四千米、海拔五千多米的地区,方圆几百里无人烟,道路不通,仍然还有人类坚持生存在那儿。他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他们完全有资格以自己的方式如何生活、如何活着。

比如,他们尊重生命。比如,他们尊重自然。比如,他们尊重信仰。

换一个角度,硬说他们知其不可奈何却安其若命,也是客观现实。你说他们听天由命,本能地排斥科学。然而,当你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你不听天由命,你又能做什么?没有电力、没有通讯、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的东西,又要科学做什么?呜呼!

前不久,网络上有所谓的专家说,当今神州大地男子数量过剩,特别是贫穷的农村男人太多了他老人家建议说:没事啊,可以让贫穷的男人们,几人合娶一个妻子啊。呜呼,专家也如此!

再比如,任何天灾人祸,无力抵抗,也不要求改善。生病了,硬抗着。抗不过,死起便是了,下辈子轮回重新来过,一样。

高原种植的青稞,做成面粉,做成糍粑,加上酥油茶,便是他们的日常食品。羊毛制作的藏袍,就是衣裳。出门骑马,或者只有步行。百里几十里无人烟。动不动就是骑马走一天走几天,步行走一个月走几个月。一席帐篷,原始羊皮毡一卷,地里泥里一躺,便是睡床。男孩子送到寺庙,修行做喇嘛,其个人生活用品日常开支费用还由孩子的家人休养。

换一百个已经习惯平原生活的汉人去过这样的日子,九十九个会崩坍信不信,由你。

这些情节,让我想起,来自两千多前秦始皇帝时代,湖北考古发现的一封家信,由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士兵俩兄弟在攻打当时的楚国现在湖北湖南一带前线写给老家陕西父亲的家信:孩子需要补充服装号称天下第一的秦始皇帝,竟然是强迫他的百姓自备服装、自带武器参军作战的!当年。

今天,我才明白一个现实:西藏寺庙的喇嘛原来基本上也是由出家做喇嘛的男孩的家庭自费供养的。

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孤儿、私生子、流浪儿的遭遇,听天由命吧,孩子。君不见,台风经过的地方,台风眼中被狂风吹卷中的叶片、树枝生活艰难、活命不易,众多兄弟维护共同的家庭财产,齐力抚养共同的孩子长大,所谓的一妻多夫却是一种艰难生活的无奈。

小说里,西藏妇人巴桑,四十多岁,主导维持着由三兄弟勤劳艰辛的家庭生计,当然包括他们所生养的五个孩子。至于孩子的父亲是哪一位兄弟?已经无所谓了。一家人生存如此不容易,能够活着就是幸福。一家人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能够保持家庭成员基本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其余的事儿,免提吧。

小说里,她的大丈夫泽仁务农,在雪山的背面农场种地,提供一家九口人生活口粮;小丈夫尼玛在雪山另一边的牧场,放养牛羊,提供一家九口人生活肉食品奶制口;二丈夫内则来往于牧场与草原之间,经商,提供一家九口人生活其它日用品他们一家九口人才能基本安宁地生存下去。

有人可能太天真:社会保障呢?怎么不见了?

有人可能太天真:人民政府呢?怎么不见了?

数以千年以来,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才开始,才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保险?

小说里,有一位单亲女人,独自抚养着自己生养的孩子。没有男人的家庭,女人欲哭无泪。生活中唯一的燃料,来自晒干的牛粪马粪。抵抗风雨的帷蓬,没有男人的力量,如何能够架设起来某男人来帮忙了。男人钻进了帐蓬。女人有了身孕,便有了一定要把孩子生养的神圣责任。西藏人们不杀生,让他们杀死一个苍蝇都做不到,何况是自己腹中的胎儿。

呜呼,人类贫穷已经到达如此境地了,请原谅,请尊重他们的选择莫以汉族农民帝王思维所谓的浪漫相类比。

可能,人类生存贫穷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对于所谓神灵的崇拜与奉献,便远远超出了对家庭孩子所谓的前途啊、孩子的发展啊的种种未来的考量,无条件地服从寺庙喇嘛成为当地民众生存的唯一期待。孩子出生、孩子成长、生病、灾难、死亡民众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是由寺庙喇嘛卜卦示意。

天葬、水葬却是当地民众生活信仰中崇高的期待。遗体分解,由大鹰、大鱼分而食之,飞上天空,游向大海,去了天堂。而埋在土里的人,与蛆虫为伴,则成为当地民众最瞧不起的事儿了。

还是一句话,汉人众看官们,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请,一定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便是个人品德崇高的人了。

小说结局里,男主人公,英俊的东月小伙子,出家当了喇嘛。而月光遁多家喇嘛朝佛之路去尼泊尔修行。一年还是一世,不得而知。

感谢你,梅朵姑娘!你的作品,解释了我二十八年前的莫大谜团。

感谢你,梅朵姑娘!你的作品,证明了一件事实:二十八年前的马建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说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酥油》的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的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