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永久的安静——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永久的安静——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据说在《我与地坛》出版那年,有人曾说,“这一年有了《我与地坛》,即使没有任何其它书籍的出版,于中国文坛也是大丰收。”

当时买书时,我还看不懂这本书中的深意,现在细细品来,那句话的确不错。

史铁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笔。龙应台于琐事中读懂了生活的真谛,自有一股脉脉温情;张晓风的散文更为细腻,有柔媚之感。惟读史铁生的文字,除了坚韧之外,比寻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应当是他正直青春时两腿截瘫,心境多次在生与死间游走的缘故罢。

他为寻找宁静来到地坛,地坛也因他而熠熠生辉。史铁生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他想过死,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艰难跋涉后终点的灯光,给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惫的人盼望休息一样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挣扎着前行,他选择做一个勇士。他继续艰难的活着,他梦想消灭残疾,消灭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发现这样的世界寡然无味。他听凭命运的安排 ,充当起苦难的角色,他知道“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难,史铁生开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让这悲惨的命运多得到点儿什么。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终于走到了能让母亲为他骄傲的地方。

地坛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它接纳了那个落魄的人,那个摇着轮椅进来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静和深邃,帮助了那个青年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他走过生,走过死,走过朝阳和落日,走过生命的轮回。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铁生在地坛永恒的安静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说,“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了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平息汹涌的心绪,净化纷乱的灵魂。那是一个荒旷的所在,引领我们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难。

史铁生凭借地坛的宁静回望写作的零度,他已在空灵澄净的心中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无法在地坛中找到安静,不如在安静中找到地坛。灵魂不死,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第1篇】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弱智的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第2篇】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地坛,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四百多年里,它褪去了自己浮华的外表,变得自在坦荡,成为一个大隐隐与世的地方。它静静地等,直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他想着怎么***,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朴实的语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只有史铁生,只有这个去过生活绝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与地坛的故事。

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平静。“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

永恒的宁静——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


据说在《我与地坛》出版那年,有人曾说,“这一年有了《我与地坛》,即使没有任何其它书籍的出版,于中国文坛也是大丰收。”

当时买书时,我还看不懂这本书中的深意,现在细细品来,那句话的确不错。

史铁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笔。龙应台于琐事中读懂了生活的真谛,自有一股脉脉温情;张晓风的散文更为细腻,有柔媚之感。惟读史铁生的文字,除了坚韧之外,比寻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应当是他正直青春时两腿截瘫,心境多次在生与死间游走的缘故罢。

他为寻找宁静来到地坛,地坛也因他而熠熠生辉。史铁生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他想过死,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艰难跋涉后终点的灯光,给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惫的人盼望休息一样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挣扎着前行,他选择做一个勇士。他继续艰难的活着,他梦想消灭残疾,消灭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发现这样的世界寡然无味。他听凭命运的安排 ,充当起苦难的角色,他知道“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难,史铁生开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让这悲惨的命运多得到点儿什么。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终于走到了能让母亲为他骄傲的地方。

地坛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它接纳了那个落魄的人,那个摇着轮椅进来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静和深邃,帮助了那个青年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他走过生,走过死,走过朝阳和落日,走过生命的轮回。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铁生在地坛永恒的安静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说,“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了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平息汹涌的心绪,净化纷乱的灵魂。那是一个荒旷的所在,引领我们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难。

读《我与地坛》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我与地坛》的散文,作者是史铁生。对于史铁生,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不幸和艰辛。

散文记叙了作者从青年到中年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他先讲了那座令自己毕生难忘的伴侣地坛。这是座被弃废的古园,作者的家就在旁边。作者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地坛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猛地残废了双腿。

残废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地坛成了作者第二个家。作者经常在地坛里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已颓废到极点的作者甚至想过死。后来,作者又想通了关于出生的问题,他安心下来,不再为生和死烦恼。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生存问题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坛,在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个时辰。那段时间,作者的母亲变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闷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可又担心作者独自一人在地坛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又返回到家。作者发现母亲依旧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动作。只是,那时作者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痛苦与煎熬。等到母亲逝世后,作者才从母亲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作者终于明白,这句话其实是母亲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可惜,这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作者。

在后面的时间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个人,作者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这漫长的期间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问题。于是,他开始动手写作。在他正写得热火朝天时,他却又想到死的问题。一个朋友对作者说:你不能死,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因为这句话,作者又想通了问题。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这场经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后来又醒悟过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读"我与地坛“有感


作者是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

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读后感[.cn]作者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读我与地坛有感_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


读我与地坛有感_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1)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读我与地坛有感_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2)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2024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弱智的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郑创兴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是在我的高中时代,一次书籍里的邂逅,让我跟这位素未谋面的伟人产生了一次触碰心弦的碰撞,感觉就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感觉文章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我而生的,在人生最艰难的这几年里,我那颗几乎将近干枯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知音,重获生机。

时隔多年,再一次碰到它的时候,如遇挚友,而如今我已经是个步入工作岗位一年多的青年了,突破重围,更加担当,很是感谢他曾经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信念的力量!

《我与地坛》虽然没有史诗般华丽的篇章,优美的辞藻,却有着大气而又舒缓的音符,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年迈长者,在向你平静地诉说着生死的奥妙,娓娓道来。文章精简,却犹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乐章都在努力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字眼都能触碰人的心灵,引发每一个在生活贫境的人重新燃起对生的渴望,对梦的追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理性的反思与审视和对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至尽为止我仍然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是因为在史铁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朴实,朴实最后面闪耀着的是最强烈的人生之光,没有那追逐功名利禄的贪心也没那娇柔造作的虚伪,完全出自内心与自然,完全是真诚的袒露,他给我呈现出的是一种在这逐渐崇尚物质名利的社会中该有的人生观,并不是因为穷,因为不幸,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这个社会亏欠自己的,自己可以无所愧疚感的加倍像这个社会索取,不管生活带给了我们,我们都应该按照自己该有的步调继续前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小到大,身边至亲的相继离去,让我一次次对死亡与生命产生无尽的不解与恐惧感,年幼的曾经曾经以为死亡只是一个人暂时离开,所以曾经不曾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了,我才发现生活里再也没了依靠没了守护自己的臂膀,于是开始后怕,慢慢对让你即将挑起重担的生活产生怯退感,直到有一天,《我与地坛》告诉我那句话,我才明白,有些人虽然已经离去,可是去又不曾离去,甚至成为了更加顽强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变得成熟,稳重。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的确,那些原先他可以也应该获得的都无情将他抛弃了,残疾人往往都要承受好多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肉体上的折磨与痛苦,在这里唯一生的欲望那就是当健全的精神力量足以对抗肉体的残疾的时候。生活里,往往肉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不够强大,比如有些癌症病人无意知道了自己患上绝症之后,尽管医生告诉他你还有几年的生命,但是多数人可能连一年都活不到就离开了,因为精神的残疾死亡速度已经远超了肉体的萎缩。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谈到:"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 说实话的,父亲离开人世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想象那段不堪的过去。一个仅有10岁的小孩,一个重度残疾无法自理的母亲,然后就仅此而已,生活没有了任何依靠,这里,生活就像史铁生失去了前进的双腿一样,那一段已经成为过不去的过去,我依稀只记得我经常会抱着母亲痛打痛哭,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生活可以如此活生生夺取我所有的挚爱,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可以拥有这么完整阳光的童年,而仅有10岁的我就只能接受生活的一次次残酷的挑战,饱受命运的折磨?"那个时候,母亲也只能无助的含泪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忍着被我捶打的疼痛,那种曾经的无力感,我至今想起心依旧绞痛着。如今的我只是庆幸着,那个时候不知被什么信念支撑过着,让我一步一步艰难的从不幸的命运深潭中抽身而出,求学,兼职,照顾残疾母亲,过去的十年我已经尝遍生活带来的百态——冷嘲热讽。可那又怎么样,生活的形态虽然是畸形的,可是保持灵魂的活力岂非更加重要。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如果说人刚生下来就不平等是你无法改变的,可以接受,因为你无法选择你出生的家庭,家庭的背景;而后天造成的残疾,则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他会让你对"人人平等"的概念有着最大的仇视。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所以,与其思索怎样逃避,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毕竟,人生长路还没有走完,毕竟残废并不代表今后会一无是处。所以我希望那些逃避现实者,可以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看看史铁生是怎么活的,看看他是如何面对生命,如何在一个不幸的生命活出精彩。

编发:学生党建工作部 张妍珣

相信《永久的安静——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