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茅盾的小说烟云读后感 > 地图 > 茅盾的小说烟云读后感

茅盾的小说烟云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第1篇】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有趣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爱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己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1300字: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读后感《京华烟云》


读后感《京华烟云》

很小的时候,看过赵雅芝演的《京华烟云》,但一直未看过原着。我知道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所以百忙之中也定要抽空看看。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2024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着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2024,却依然美丽古朴,字2024字2024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能把这本书当成言情来看,但我到底不是有觉悟的青年,还是把京华烟云当成了言情故事在看。以至于后面穿插了几集电视剧,为此深表后悔,伤害了自己的三观。

《京华烟云》里面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人的内心都平和安详有尊严。那种又有钱又有文化的大户人家养出来的雍容又剔透的感觉,让人很是羡慕。而北京城也在林语堂的笔下令人惊艳。当走近罗马古城,看着人家骄傲地指着那颓败的城墙和城门,说这是几千几万年前的....巴黎街头的画面,看着整个城市把古建筑保存得那么完整,心里充满了惆怅。想想咱们的北京城,就这么给弄成现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大京城了。而林语堂笔下的北京,真是完美之处啊。甚至说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说它既有人文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虽然那已经完全不是今天的北京城了。

林语堂《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配得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灼;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配得不好,比如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金克木,而一个骨节外露,肌肉条纹横生,脸盘子宽,手指关节挺硬巨大的木命,就会把软嫩的金命弄得迟钝,失去锐利,变得单纯。所以,木兰配荪亚,莫愁配立夫,才是天作之合。

木兰虽然内心里对立夫有奇妙的感情,但当父母做主把她嫁给荪亚,她也是欢喜的。她带着惆怅又带着憧憬开始婚姻生活,不是不幸福的。虽然她无可避免的带着那个时代的安顺,但她又非常真诚,大气。所以,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只做木兰也。这是一个偶像型的女人。这里不得不提,因为担心阅读进度无法完成,我看了几集电视剧,没想到三观受到粉碎性毁灭啊。在电视剧里,姚木兰只不过是现代这个乱糟糟社会里,一个焦虑,哀怨的女人,一个欲望很多,假装克己的女人而已。电视剧赵薇版的烟云,,姚木兰要嫁给老大冲喜,幸亏蔓娘回来,虚惊一场;妹妹莫愁又和老三好上了,结果为了一个很拙劣的小误会,导演偏让他们解释不清,然后大家闺秀出身的莫愁,楞是在大喜之日离家出走,说是为了惩罚一下老三。把老爸老妈晾在那,恨不得撞墙。接着木兰同学又大义凛然地出现了,这次替妹妹出嫁.此同学就是活雷锋,哪缺新娘往哪补。

可笑的是,在原著里恩爱非常的木兰和老三,在此剧里却很具有现代婚姻的样子。老三压根不爱木兰,和画画的女学生搞到一起,还骗人家他没结婚,接着又骗人家说自己老婆是母猪....然后木兰开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老公保卫战。保卫的结果是,人家干脆住到家里来了.姚木兰同学流着泪对她婆婆说:作为一个女人,丈夫不爱我,我好失败啊!哭得好伤心,我实在忍不住了,真伤心啊真伤心。赵雅芝版的看了前两集,感觉比较忠于原著。

原著里的人物,最喜欢的还是木兰。林先生自己也说,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人们都用道家的女儿来形容木兰,第一,凡事都不要强求,你得用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第二,凡事不要太聪明。举书里的一个例子,木兰刚进曾家,管账的时候,见着账目少有不符,木兰总是微微一笑,那种笑容足以显示她并没被蒙在鼓里,不过她不说什么。你知道,人家也知道你知道,用不着事事张扬。有些事,别人说出来尴尬,扯了个谎,心里有个数就行,何必问得水落石出,双方见着都没面子。

林语堂的女性人物继承发展与《红楼梦》,木兰莫愁都有其中的影子:

1.姚莫愁vs薛宝钗

相似之处:美德/容貌/才情

这两人无疑都是封建淑女的代表。身为封建淑女标本儿的薛宝钗总是:锋芒不外露,喜好不显现,感情不强烈,跟贵族公子和小姐们合得来,丫头婆子们也说她好,不太个别,有一点普通,不太突出,有一点平,不太尖锐,有一点温,不太超拔,有一点俗。姚莫愁孝敬长辈、体贴入微;对姐妹宽容薄责;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安分随时、心思填密、镇静自如,所以对上对下都处得来,使众人喜爱有加。所以林语堂多次借姚木兰之口称其有福。她就如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一般。薛宝钗和姚莫愁均深深地烙下了这一印记,并时刻用以规范自己,所以才能成为社会的宠儿,让人羡慕的楷模。而这种品德也是现代社会所认可和赞许的。

两人的外貌。对于她们的描写无外乎两个字:一是美,一是丰。薛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薛宝钗之美犹如牡月一般荣华富丽、美若天仙,丰满多肉,而且在大观园内外也已达成共识。姚莫愁生的圆脸盘儿,圆眼睛,五官较为,皮肤较为白嫩,这证明她一辈子过的生活安闲舒适。

薛宝钗和姚莫愁同样的聪明智慧、学识渊博。但是不管是处在森严的封建礼教下的薛宝钗还是处在宽松的现代社会里的姚莫愁,都不期而然地遵循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套伦常,不仅用以规范自己,也警示别人。她们的价值观不仅只有文字上的意义,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封建的儒家礼教己根深蒂固,不仅在封建社会风靡,而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不同之处:选择爱情时,也有着不同的归宿。

薛宝钗对爱情的追求也如她的感情一样理智和婉转,且带功利性。她总是采取远着宝玉的策略来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在宗法社会里,男女双方无婚姻自由,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原则,所以薛宝钗竭尽全力去取悦、讨好封建家长一贾母和王夫人,而对贾宝玉却是若即若离的。仅有的一次情感流露也是在贾宝玉被打,她拿着药丸去探望并劝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但是话刚出口,就意识到不妥,有违封建淑女的规范,便低头不语。可见,她对贾宝玉是有感情的,但因理的制约,使她的爱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她只希求通过规范的程式获得美满的婚姻。现代式的封建淑女姚莫愁对爱情的追求虽含而不露,但并非像薛宝钗一样对爱那么冷漠、疏远,也无功利性可言。对于才貌双全的孔立夫,姚莫愁也曾倾慕,但却很矜持;也为孔立夫穿着自己亲手熨烫的衣服而颇感满足,但这仅仅深藏于芳心之内;虽然自己的婚事也是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下承办的,但却合乎自己的心意;她毫不介意孔家的清贫,也不埋怨自己的婚事没姐姐的奢华、壮观;对于丈夫,她一心所想,一身所行的就是为了他舒适、幸福,并能以超强的韧性和耐性保护丈夫,以不逼上梁山为度去督促劝导;她不求权贵、不问政治,只要求丈夫做好自己的学术。可见,姚莫愁是以一颗真心对待爱情,并未夹杂任何的功利之心,她的幸福就在于崇拜和照顾丈夫儿女。总之,较之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更自由、解放、民主,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新旧思想于一体的姚莫愁较薛宝钗也更纯洁、坚韧,也更懂得婚姻的真谛。

2.姚木兰vs史湘云

相似之处:性情/气质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风韵各异,唯独史湘云惆倪洒脱独标风致,

她大气、英气、娇憨、率真。宝钗没有她真情,黛玉没有她深厚,她从来不沾染那些高贵小姐矜持扭捏的气习,她是一个不愿受统治阶级礼教穿凿、矫饰的好姑娘。用现代标准的话,无疑是一个帅气的白羊座少女(我也是白羊座)。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语堂在汲取了《红楼梦》的气息之后,塑造了一位与史湘云近似的理想女儿一姚木兰。她顺其自然、豪迈豁达,率性自得地生活着,对礼俗反叛,女青年唱京戏、吹口哨、进馆子、看电影等行为在彼时被视为不正经的,但姚木兰却不顾他人非议,觉得快乐无比。在对待爱情婚姻上更是主张顺乎自然,尽管丈夫不是自己的所爱,但她坦然接受了婚姻,并和丈夫和睦相处,从婚姻中寻求幸福,给自己的心理找到平衡。

史湘云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大家闺秀。对于贾府的上上下一她能与人为善,真诚相待;从小寄人篱下,对于婶娘百依百顺;对于自己的婚姻,也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妇之言的安排;青春丧偶,但终身为其夫守寡;最能体现她的儒家观的是劝解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姚木兰一向受母亲传统的教育,对于传统女性的主要美德她样样具备:从小学做烹饪、剪裁。一缝纫等家务活;对长辈孝敬有加,排忧解难;对姐妹,关怀教导,济困扶危;对下人,礼遇有加、不见疾色;对丈夫,宽宏大量、从不嫉妒;对于孩子,关怀备至,视儿女如生命,因此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木兰既是虔诚的道家女儿,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这也正是林语堂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的体现。

不同之处:

史湘云和姚木兰虽出身富贵之家,但是一个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一个幸福快乐,备受宠爱;一个由不得自己做主,一个无忧无虑;一个青年丧偶,一个婚姻完美;一个是无望、犹如黑夜的期待,一个是有望,犹如晨光的期待。姚木兰更像是中西结合,既不是纯粹的传统型的,也不是全盘西化的,她体现了林语堂一生都在构建的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系。林语堂不仅把自己的文化道德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的女性美全部揉合于姚木兰一身,还把自己特殊的女性观加之于身。这也许是姚木兰成为林语堂理想女儿的真正原因吧。总而言之,姚木兰虽然承续了史湘云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但是她们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结局。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Moment in peking is a historical novel originally ent in peking;the book most flash point is one of the natural Taoism. That scratch. As, eager to win through struggle. University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same way.

ent in peking is not only my wealth. But also is our duty to remember history ourself. This is a need to carefully try to figure out the book, in which it will benefit you for life.

读《京华烟云》有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曾嵘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茅盾的小说烟云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