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 地图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白银帝国观后感4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白银帝国观后感4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篇】

前天看完严一奶一奶一讲《串》的第一讲之后,看了《白银帝国》的上半部分,今天看完了下半部分,有几点感触

1、饮水思源,做人要知恩图报,象康家,一直没有忘本,一精一神可嘉,学一习一这种一精一神,读书明理,做一个饮水思源的人

2、在商言商,英文应该叫做:business is business ,就事论事

3、两个职业经理人,戴掌柜、邱掌柜,戴掌柜不错,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卑不亢;老邱这家伙,劣根一性一,可惜了,不怕你犯错,就怕你不知道怎么从犯错中总结教训,避免将来再犯错,这就是不读书的坏处啊。

4、父亲和儿子的驭人术,现在叫管理,说明在管理中,选对正确的人去担当合适的责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回想当初老大在之前的人离职后让我去接替她做sa,说实在的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能否做好那个位置,这就是会使用人的例子,学一习一了。

5、我觉得那个女主角是个败笔吧,干嘛弄这个角色出来啊,

整个电一影看完,我最欣赏的人是戴掌柜的,很好,很符合我的价值观,虽然戏份不多,表现他的一性一格已经足够了,最后说在商言商,给穷人兑换纸币的行为,也绝对是一个正常商人所能做的,现实中的人,有几个能象康三一样拿出老本来呢?所以康三是小说家描述的理想人物,而戴掌柜的,是理一性一的、现实中的人。

【第2篇】

天地之大,人何以自处?这开场的提问就为以后各种人物命运的结局做了铺垫:人有时候是主动地选择生活,但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妥协的。

整个影片还 是一精一致、大气的,充满了人一性一之美。尽管有个别人物一交一代不够完整,姑且归咎于影片太长删减之需要吧。我也无意影评,只当是观后消遣几句偏颇的感触罢了。

我所谓剧中的三个女人分别是晚清晋商天成元号天津分号掌柜招的一妓一女、天元成号东家康家四儿熄、天成元东家之续弦。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三位也难逃此数,分别落得个自尽和远走他乡的悲剧命运。尽管戏份不多,却足以影响了周围太多人的命运了。

三个女人的命运都跟一爱一有关,在这部男人戏里演绎了一爱一和死亡这两个永恒的主题。

先说天津分号掌柜招之一妓一,与掌柜一爱一得越深,伤得越深,因一爱一生恨。当掌柜不辞而别,一爱一就转化为屈辱和复仇,她雇人绑架了掌柜东家康家来津旅行之四儿媳,藉此见上她的负心人。谁成想事情发展到最后无法控制,见面即变成诀别。女人用吞鸦片结束了生命,她盼来的男人也因无法向东家一交一代而悬梁自尽。

再说这康家四儿媳,本来是和康家老四欢欢喜喜来到天津度蜜月之旅的,但乐极生悲,节外生枝,成了天津掌柜之一妓一的棋子,遭到了绑架。原本也应能被营救的,但是受雇的绑匪起了色心。结果女子不堪侮辱投河而亡。康家老四因此疯了,来营救的康家老二路上遇难瘫痪。

最后说这个叫杜筠清的康家老爷之妾,本是老康给四个儿子找的英语老师,留过洋见过世面的新派人物。早与康家老三情投意合私定终身,但却家族利益牺牲成老康的续弦,也就是康三的继母。尽管这种情节稍显老一套,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却演绎得很特别甚至跌宕起伏。康三和筠青仍以母子相称,没有逾越雷池,但内心却一爱一得炽烈执着。中间康三远走大漠,最后筠青远走美国。两个人的状态是:一爱一别离。

感谢编剧成一和他的《白银谷》,呵呵,这句话似乎像导演的口气了,不过却是由衷的。这样的题材应该是很有观众缘的,也的确应该是一部电视剧的题材,值得回味。

【第3篇】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处?”----《白银帝国》核心台词 ;望着开篇荒漠场景……

在19世纪的山西,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金融大鳄”, 他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天成元”票号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号酒色的三爷必须担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传授“驭人之术”。但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元改为纸钞的金融风暴,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仁义一精一神。

尤其是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 化“仁”、“义”演化为商道,给现代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以义制利,崇尚信誉”,这大概是晋商的一个共有特点。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 信守勤劳,淳厚信义,甚至在经营活动中“重廉耻而不失体面”,康家老爷及康三爷身上都表现的淋一漓尽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贾”、“良贾”为祖训,将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义利思想演变成经营处事的准则,不愧为妙哉!

纵观整个影片,清末晋商风云传奇大片,潇彧认为还 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能够重一温一那段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晋商故事而不被历史遗忘;至少我们能读懂拿祖宗的银子最终换得的“仁”与“义”正是康家祖训的信誉,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用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从不张扬自己的个一性一,并把商业经营的“仁义”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在那个时代晋商人康家眼里,又是何等重要啊!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获取价值最大化。其实,

那个时代晋商的“天成元”也不例外。“天成元”的继承人“康三爷”为民解忧的服务可谓做到了极致,

“顾客永远是上帝”,所以“天成元”值得让百姓信赖,也并不足为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600字


【第1篇】

平日里,一直很想看《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今天终于有幸在网上搜索到了这部影片,便也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在当我看完电影最后一秒时,我便已经被导演的大胆所吸引——影片的主人公——希特勒,完全以一个“人”的形态展现在观众眼前,他不再是人们普遍心目中狂妄的恶魔,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会哭泣、会伤心,他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天里,也不忘圆了情妇爱娃,被人们称为“希特勒夫人”的愿望,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天里,他昔日忠诚的伙伴都背信弃义,离他远去。但士兵们依然被他们的元首所着魔,奋不顾身。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的场景——征召希特勒的秘书:夜晚,士兵们领着从德国各地招来的合适人选进入“狼巢”,她们端坐在屋内,等待元首的到来。这时,门打开了,元首走了出来,他弯着背,逐一向女孩们询问出生地,显然,他对其中一位来自慕尼黑的女孩深感兴趣,因为慕尼黑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没有慕尼黑,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女孩叫特劳德尔容格,希特勒把她领进内屋。希特勒请她打字,打出他所朗读的稿子,可随着元首语速的加快,年轻的她无法跟上,打错了许多字,在一声叹气后,她放弃了,放弃了成为希特勒女秘书的愿望,但这位受人尊敬的元首却慢慢走来,微笑着说道;“让我们再来一遍,好吗?”,容格笑着点了点头,最终,她被录取了。

显然,这已经违背了我们的逻辑,一位撒旦,在这位女孩糟糕的表现下,竟然不会咆哮着发怒,加之侮辱,但显然这是真实的,可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种想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心目中的希特勒已经从一个人,成为了一个邪恶的化身与代指:他是人间撒旦。可事实 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据希特勒的秘书容格回忆:,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做错了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容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他还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从不饮酒,好女色;他还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当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他还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希特勒失败了,他真实的一面也随着人们的谩骂所掩埋,但也许真正的原因是在他被人们不愿接受而扭曲下,最后被人们随意的在他身上涂满红粉胭脂后所改变的。

【第2篇】

帝国的毁灭这个电影,是我在网上看到《元首的愤怒》搞笑视频,找到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希特勒人生最后的十二天,从苏军总攻柏林,到希特勒自杀后德国投降。

影片的一开始,是1945年3月20日,希特勒56岁的生日,那时苏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德军只有约100万人死守柏林,所有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都开始撤走,希特勒坚持不肯撤走, 希特勒对自己生命作出了决定,同时也放弃了他追随者的生命。当他的部下提醒他想想人民的时候,他却说:“如果我的人民不能忍受这种折磨,我不会为他们流一滴眼泪。”戈培尔夫人哀求他离开柏林时,他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明天,我将被上百万人诅咒,那又有什么呢?”最终选择“权力意志”的希特勒,已经放弃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生命。但似乎此时已“走火入魔”的希特勒却得到了一丝的清醒:走到这一步,自己也必须承担由他一手策划的战争悲剧的后果。当苏军兵临城下时,希特勒选择了和妻子自杀,当希特勒自杀后德国开始投降,但有很多军官都跟希特勒一样,选择了自杀。但是让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戈培尔夫人把迷药说成治疗地堡里潮湿引起生病的药,让小孩喝,在孩子们睡着后她又把毒药塞到孩子们的嘴里,虽然这些孩子都是纳粹高官的孩子,但都是可以无罪释放的,而且这些孩子里面还有她的女儿,看到这里,我是无法相信天底下还有这样狠毒的母亲。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吧!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

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这样一个在当时被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不起小国,却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惊世之举: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在那时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辉煌。然而后来却因为奸人从中使诈,使得秦国快速走向衰弱,甚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秦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但奇迹不可复制,它有当时年代的局限性。我们只要学习它积极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你能做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一)

读完弗兰克《白银资本》使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使得自己在思考的问题上开始多视角的对其进行考察。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弗兰克在本书中大量的引用各种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所掌握资料的可信性,可是这只能是相对可信性,因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只能算个虚数,官府只是为了收税的需要才将人口做了大概的记录,而且多是对男丁的记录,对于家中的孩子和妇女一般不会有精确的记录,不会像西方人口在教会中都有明确的记录。所以我在想弗兰克中各种交易的交易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精确等账簿管理体制,更何况英文资料是怎么样来的。二,治学思路上的联系性和开阔性。那时候的中国,结合其它的史料,我们知道18世纪的中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暮了,如果有繁荣的话,或者仅仅是江南一隅的繁盛。1793年,可以说是18世纪末了,那一年是可以说是清朝的中国再次拒绝了世界向我们张开的邀请之手。大不列颠王国派出他们的代表马噶尔尼,随行的还有后来为英国入侵中国和拓展中国市场做煽风点火作用的斯当东(其作品《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对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渴望,也可以看到马噶尔尼对当时清王朝的认识,用两个字2020做总结和形容就是:破败。运河的阻塞,创造性的低迷和百姓生活的窘迫。让马噶尔尼做出了清政府日薄西山的预言。这种情况更是给年幼的斯当东诸多的启发再加上其在嘉庆年间作为大使再次来到中国后遭到的没有国家间大使级的礼节性接待,使他对当时的清王朝有几分的忿恨和不屑,或者对清王朝实力的怀疑,以至于使他成为后来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习惯了割裂开中国历史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角度上讲,注重彼此的联系性是多么重要。再比如明朝万历年内的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康熙年间推行的地丁银,是不是和当时的货币供应有着一定的关联。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是在16世纪,其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了增加明政府的收入,将劳役,租税,赋税都化成银两来征收,但是由于王朝末路,种种有效的规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后便是种种加派的费用使人们苦不堪言。一条鞭法也形同虚设。到了北部的满族定鼎中原后再次将这条法令经过调整后执行。就是康熙皇帝的地丁银,雍正以后也予以继承。这一条例的推行对古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两次财政上的调整和当时世界货币流动是怎样一种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第三便是对全球体系文明,世界史的粗浅的看法。从完整意义上讲全球体系是在全球连为一体后才能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历史一部分的世界史来说不是这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一种结果。吴于廑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有效的解读。世界史有着地区和时间上的局限。所以其展现出来的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正如文明圈的扩展,从点到片再到面的扩展。以点为单位的文明可以从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中看到。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文明虽然是有一定的地带性但还是点状的。而后出现的大帝国如汉帝国,罗马帝国和后来的隋唐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阿拉伯帝国等都是以面的形式呈现。其实那时候的亚欧大陆有着相应的联系,宁夏固原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萨珊波斯的货币甚至人骨都引发人们对当时各文明圈交流深度的猜测和好奇。在唐长安城内设有专门的西市供同来自西域商人商贸往来。这时候的世界间的交流从中国角度来讲从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相关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可见一斑。但是具体从怎样的角度来探讨全球体系,个人认为大可加入诸多的中国因素。毕竟古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读此书,收获了一种敢于创新的志学精神和大胆怀疑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史料做支撑。也促使我在治学的道路上更加踏实的前进。


白银资本读后感(二)

阅读弗兰克的书,确实感受到了因强烈的攻击性而带来的刺激,但不一定是震撼。假若文如其人的话,我感觉中的弗兰克,自尊心极强,个性张扬,属于多血质一类的人物。他思维敏锐而情意外露,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许就不曾想过需要控制自己。他像我们生活中时或遇到的那种人,一旦认定了什么,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难以分辨这种异乎情常的坚韧,是执着还是执拗。他攻强于守,犹如冲击力、爆发力俱强的足球前锋,不管能不能打进球门,必须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射门的亢奋状态。他更像海底生物,时刻张开富攻击性的思维触须,敏感地捕捉一切可以被送上祭坛的猎物,只要对方暴露出极细微的弱点,即或是自己的盟友,都毫不迟疑地将其捕逮到手,决不姑贷。他对中国的推崇自然会使我们中国人感到高兴,但总担心他对中国历史没有足够的体验,担心不是因为先有了对中国历史全面深入的观察,更像中国是因为体系的需要才被选择为利器。

王国斌的风格正好相反,沉静委婉,从容而有耐心。他的质疑是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力求把思考的各个侧面剥笋似层层呈现于读者之前。他也质询欧洲中心论,却更多的是不断向自己提问,让问题意识反复困扰自己,给人一种沉重感。我的感觉,他当然也在乎自己的结论,但更关心这种问题意识的展开能不能更周全、更具启发性,避免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希望把方法悬念留给读者。他很像足球场上出色的前腰,专致于用头脑踢球,细心环顾双方队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突然插上射门中的,或不时使出一脚妙传,为队友进攻创造空档,其机灵令人叫绝。他亲身深入过中国历史的腹地,谙悉地形的复杂,知道名山大川在哪里,哪里又有沼泽泥淖。或许在弗兰克看来,王国斌缺少那种摧枯拉朽的果敢和彻底决裂的勇气,没有解决的比解决的多得多。但在我想来,恰当的谨慎是必须的,至少不会因行色匆匆有误入陷阱的危险,或因过于主观而堵塞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与弗兰克一样,王国斌也坚信中国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曾经有理由傲视群雄,但他更能体验和贴近行动中的中国心,把讨论的重心放在争议丛集的中国何以没有发生或何以不能顺利实现近代化的老话题上,希望跳出是或否的绝对判断,开拓一种新的思考境界。我觉得他在为《白银资本》所写《序言》的结尾,说了一段实在与弗氏之书搭不上脉的话,却很堪回味:他向中国人也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超越中国的绝对核心论,用一种体系架构来更仔细地考察中国的变化与欧洲的变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更周全地考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请注意绝对核心论与平行关系的提法!)然而,这些却正是《转变的中国》所要表达的善意。书中他特注重回溯,对预测未来保持极度的谨慎,只是提示我们一切都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方面出发思考,用心聚焦世界历史屏幕上民族、国家间一切同异、似非似的轨迹,进行反复较量,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对欧洲、对中国都是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从情感和理智上都更愿意接受王国斌的思考方式,从世界背景上反省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弗兰克的经历,我只是从推荐者和着者《前言》那里稍知一二,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反复揣摩,是什么造就了弗兰克这样强烈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早期的挫折感推动他走上摧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归之路,还是拉丁美洲丛林里的游击生活把他锤炼成了思想界的格瓦拉?他那种烈火般的个性,横扫一切的狠劲,虽然其攻击的对象是西方(主要针对美国)的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特殊论,却让我不时联想起现代中国打倒孔家店到横扫四旧无所畏惧的斗士们,勾起复杂难言的感情。

必须坦白承认,我只是从阅读本书中去认识弗兰克――这显然有误读的风险,但在我只能如此。希望有更多了解弗兰克经历和学术资源的方家能提供深入的解读,并纠正本文极可能有的理解过失。


白银资本读后感(三)

读完《白银资本》,我一直在想:同是解读中国历史,弗兰克的感觉何以如此特别?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对中国历史评价之高确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弗兰克的评价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感情上的愉悦,但我仍然希望学界能郑重地对待这种大胆的假设。在未经充分证实证伪之前,这些假设的意义仅止于问题意识的层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见风便是雨,不是一种好办法。

弗兰克全书着笔最多的是关于以白银为润滑剂的外贸运动史的描述,但在不少地方为了证实中国中心论(他有时也忌讳这一用词,但全书遍处可见,有关论证详上节),涉及到了对明清时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城乡农工商业状况的评估,而且常常举出很精确的数据以支持自己的立论。这些数据之出人意外,真可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然而离奇的数据却让我怀疑起这些立论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少?!

例如为说明中国内地城乡工业的发达程度,他援引了17世纪晚期到达上海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记述,实则是道听途说,一看就知道历史情景被大大夸张了:仅此一地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纱工人。(第164页)该地是上海县、松江府还是范围更大些,弗兰克没有说明。再则这数据是指城镇专业工人,还是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此含混的数据着实可以拿来吓唬西欧!弗兰克在书中还借助拜罗克的研究成果,称1800年世界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为198美元,所有欠发达地区为188美元,而中国为210美元(第241页)。更有意思的是,麦迪逊在另外的地方还推出颇具现代味的估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依然雄居世界各大经济地区之首,其地位远远超过今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后一结论与《白银资本》完全吻合,可见他们属于同一流派。

撇开许多细节不说,这里我想着重从解读历史心境的不同说开去,就有关中国历史的大局观谈点看法。我觉得,与国外汉学的对读,相互间常有语境、心境和情境的差异,其中心境的隔膜更关联着对历史情境的体验,不可不辨。对弗兰克的书尤其应注意到这一点。

《白银秘史》读后感


《白银秘史》内容简介: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银帝国。因为它是世界白银的归宿地,它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古老轴心。然而,恰恰是由于西方殖民国家对新大陆的血腥掠夺,却在无意之中推促了明清两代中国出口经济的繁荣。白银的诱惑是如此巨大、美丽而血腥。于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历时百年的白银掠夺开始了。在殖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西方现代金融业,则成了这场银元争夺战中的利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美国的白银大亨们为满足自身利益,构筑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白银阴谋。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美国的白银集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无意中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白银秘史:大转折时代的财富博弈潜规则》中,你将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又神秘的历史场景,一场场凶险诡谲的阴谋交锋:真的是罗斯福的竞选需要,最后导致了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吗?而白银空心化的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全面崩溃?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体系,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
究竟从何时起,中国成了全世界的制造业出口基地?一代又一代代的中国人,又是如何以自己方式投入当时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积极参与着全球财富博弈的?一部白银秘史,有盛极一时的赫赫荣光,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壮惨烈。自古以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金融战争似乎远比攻城掠池更残忍,比坚船利炮更无情!于是,白银这种充当钱的金属,从南美洲的深山中出世,投身于几个世纪的环球旅行当中,去见证数百年间的历史玄机。其实,历史的真相,总是藏在历史的幕后
金银投资日渐为时下投资者首选的热门理财产品。近来,国际金价早已冲破1 400美元/盎司,银价也节节飙升,而通胀预期愈趋明显,金银这样的贵金属长时间内依然处在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中。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遏制政策连续出台,股市前景莫测,许多投资者将投资转移最安全、最保值的贵金属、艺术品收藏领域,金银可谓首当其冲,交易价格一路飙升。这一点,对大多数关注经济走向的读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耳本书中所讲述的古今中外货币金融历史、轶事,鲜活生动,许多为普通读者所不了解,无疑有着较强的阅读价值。

《白银资本》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眼界呢?就是让我们发现,我们去理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表现的时候,你不能只从这个国家入手,比如我们过去说我们中国人近百年不行了,那我们就要追究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行,甚至把责任追究到孔子的头上。要不就是做个比较,说为什么西方行呢?那西方人也是从他们为什么行一路追溯下去,说到是因为有基督教文明,甚至从希腊开始的科学哲学,而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一种观点是什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了解同一个时候全世界各地在发生什么,这些事情又怎么串联起来,要有一个更长的世界史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一千年甚至五千年来世界各地的交互移动,交互贸易买卖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跟变化。你要解释西班牙为什么衰弱,不是因为西班牙人懒了,西班牙腐败了,西班牙当时的国王的经济政策错误了,而是因为中国这里有一些变化,全世界的经济也有一些变化,使得它不得不衰败。

世界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就像一个舞台,而我们每一个人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它真正发挥影响历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没错,个人是有选择,个人是有能力,领导人也是有他的选择空间,一个国家的制度该怎么走,经济政策该怎么走也真的会起到影响。但是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当我要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手上有什么选项可以供我挑选呢?这些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而这些外在的环境又决定于一个更广泛、更长远的一个大的全球背景,这样的一个全球眼光恰恰能够突破我们从小从历史课本里面学到的一种单纯的从一个国别史,一个国家单独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一个狭隘的偏见。

白银时代读后感


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巧合,本来想看的是另一本书,在图书馆里找了好几圈却没有寻到。这时,《白银时代》几个字映入眼帘。高中时就听说王小波的书很深奥,我也怕自己读不懂。但最终我还是把它带走了。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是什么都看不懂。当时的心情就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一样,简单琐碎,我甚至连文字叙述的逻辑都无法理清。读着读着不禁想问,作者究竟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

封面有一句话,“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看完这句话,我也沉默了。当读者无法与作者进行最基本的交流,这个读者应该是失败的。这一瞬间,心情颇为沮丧。

书看完了,我去翻网上的书评。每看一篇,心里的疑惑就解开一分。原来是这样啊。原来书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对革命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关系的揭露;原来类似于“假如我叫m的话,和我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那个女人就应该叫f了”这样没有逻辑的文字,是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原来我真的没有看懂这本书。

但到底是读完了它,也有一些琐碎的不成文的感受,就在这里记下来吧。

1

读王小波的书,需要一点想象力。书中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读者的脑细胞,跟着它们一起在超脱禁忌的想象世界中跳动。这点在书中的各处均有体现。

举个例子来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第一部分《白银时代》中,“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大学二年级的物理系学生,“我”和“我”的老师谈着恋爱。“我”的另一个身份是2020年里一个写作公司里的写手,但“我”写出来的这个师生恋故事却屡屡被上司枪毙。在这两个“我”各自的世界中,都出现了一个老师。两个“我”是否重叠?两个老师又是否是同一个人?这足以让读者脑洞大开。

“我”的文章被枪毙,是这一部分最大的矛盾所在。“我”的上司要求——“我们所写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作为依据”。文章因此被枪毙,足以说明师生恋在当时的社会上是饱受非议的,是对正常价值观的颠覆。那么王小波特意做这样的设置,表明的恰恰是一种抗争。文中的“我”并不同意上司的主张,他认为,要想真正地写小说,就必须从所谓的生活里逃开。要想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

读王小波的书,也可以获得一些想象力,尤其是在读到那些出乎常理的比喻时。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毫不留情,甚至没有放过“我”自己。他将“我”的大手比喻为“一排厄瓜多尔香蕉”;老师向“我”走近时,“我“感觉自己像沙漠上的响尾蛇——脸上能够感到一阵逐渐逼近的热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一句——“我就是那条蛇颈龙,摊倒在水泥地上,就如一瓣被拍过的蒜”,一个无精打采的人物形象就这么活灵活现地被刻画出来了。

在这之后,你看到他将公司里的男职员们比作“宰好的鸡”,将女同事比作“狡猾无比的蜘蛛精”,也都不会觉得惊讶了。这些怪诞至极的比喻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这种描写人物的写法,有读者将其理解为是物化的象征,作者是在用物化的角色去诠释小说的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甚至世界观。那就不是我所理解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比喻而已了。

我看的这本《白银时代》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2015》。上述部分均是关于《白银时代》的内容。

2

看到《未来世界》这个部分时,我开始有了被吸引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已经习惯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逻辑,我不再像读第一个部分时那样,想要去深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或许就在这个时候,我已经走进了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中。

《未来世界》的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我以为,起码现实生活中的大多场景是不配写进小说里的。所以,有时想象比摹写生活更可取“。这和第一部分中的那句“要想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不谋而合。

这个部分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是《我的舅舅》,下篇是《我自己》。自此,舅舅这个角色隆重登场。作者将“舅舅”这个人物塑造成了一个奇异的人。“他是一个作家,但是在他生前一部作品也没有发表过”,“他死于一次电梯事故,一下子就被压扁了”,他“肌肉发达,身材高达”,却患有心脏病。这样一个奇异的舅舅,生前遇到了两个女人——F和小姚阿姨。读到后面却发现,F其实是小姚阿姨臆想中的一个人物。这一段可以说是令我大开眼界了。

作者的这个安排,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在《恶意》这本书中,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同时展开。随着加贺恭一郎对真相的步步逼近,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以野野口修的口吻展开的叙述,全是用来迷惑加贺恭一郎的“伪证”。至此,读者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野野口修的手记迷惑的不是书中的其他人物,而是读者。

而在《未来世界》中,作者其实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暗示F和小姚阿姨其实是同一个人,读者读到后面不会有太强烈的背叛感,但确实是愈加迷惑,作者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人物设置,我至今还没想通。

下篇是《我自己》。故事的一开始,“我”犯了“影射的错误”,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司取消身份,没收一切,重新安置。更为过分的是,被安置的人们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联系,“我”身边的妻子甚至是被派来的监视员。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只剩下怀疑和猜忌。而“我”在经历了改造之后,终于失去了原先那个自由而不安分的灵魂,“我甚至还能像从前那样写书……但是我根本就不想写这样的书,我甚至完全懒得写任何书了”。

你别无选择,所以只好这样生活了。

在个人与环境的对抗中,究竟是个人在烈焰中灰飞烟灭,还是个人推动环境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变革者,但我不由得佩服那些变革者的坚韧和毅力。

3

终于写到了最后一个部分——《2015》。这应该是我从小到大写过的最艰难的一次读后感。能够写到这里,已经是挖空心思地在整理自己的思绪碎片。写下这篇读后感时,我也在想,王小波的书,到底要经过多少遍的阅读,要经过什么样的人生阅历,才能尽可能地看懂。当然,这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个部分中,“我”的舅舅又出现了,不同于上个部分,这次出现的是“我”的小舅舅。他叫王二。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王小波在家中男孩排行老二。而王小波的每一篇小说中,几乎都有“王二“这样一个人,加上王小波在王二身上灌注了不少他本人的某些特质,这样就造成了读者在阅读时,形成了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第一个爱人是小舅”。这句话似乎写得有些没头没脑,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我”对小舅的爱,其实是基于“我”对小舅的崇拜和羡慕。小舅是一名画家,这正是“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梦寐以求的职业。

《2015》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正如上文所说,小舅是一个画家,但他没有卖画的执照。因此在街上卖画时常常会被警察逮到。每到这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我”就要到派出所去领他回来。

小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之所以没有执照,原因有二。一是他的画没有人能看懂,看画的人都会觉得头晕;二是他不愿按照他人的曲解将自己的画说成是“海马”或“袋鼠”。读到这里,我被小舅这个人物吸引住了。他和整本书中的所有主人公一样,身处于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时代,但他却宁愿过着被警察追赶、被世人嘲笑的生活,也不愿违背自己画画的本意。

后来小舅进了习艺所,还与看管他的女警官结了婚。但自从打习艺所出来之后,小舅就”江郎才尽,再也画不出令人头晕的画了”。读到此处也不觉疑惑,因为已经预想到,小舅会像《未来世界》里的大舅一样,被压抑的社会瓦解了原有的个性和思想。

《白银时代》其实一共有四个部分,只是我看的这本书只收录了前三个部分。但读到这里,全书的大致内容已经能够总结出来,三个部分的主人公或是作为一个画家,或是作为一个作家,他们所想象和创作的世界,都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巨大的、永远的冲突。王小波的这本《白银时代》,也因此被认为是一部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是乌托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社会想象,当一部作品对未来的可怕幻想代替美好理想时,这部作品就变成了“反乌托邦”的讽刺作品。而在《白银时代》中,王小波以其大胆的想象和幽默,构建了一个人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反乌托邦,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独立精神的呼唤。

零零散散地写到了这里,其实反乌托邦文学这个词汇我是第一次听,这种文学形式也是第一次看,远远表达不出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以我目前的学识和思想,要想理解作者背后真正的写作意图,囊括出全书的精华所在,也还是一件难事。希望以后慢慢地增长一些知识和阅历,到时候也能稍稍读懂这个有趣的灵魂吧。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后感400字


《大众传媒与美利坚帝国》一书是美国1969年出版的,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本书作者是赫伯特席勒是美国著名学者,长期从事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分析家。

本书联系国家运行和大众传媒都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系统的剖析了美国大众传媒的结构与政策。通过阅读这部著作使我较为系统的了解了美国媒体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一般模式,了解了美国政府与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对我们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

席勒是美国知名的思想斗士,他一生致力于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他坚持不惜的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思想在宣传、在呼吁。席勒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传播文化领域的挚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思考。

通过这部著作的阅读,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文化体制改制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

大秦帝国读后感700字:读《大秦帝国卷一》有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700字 读《大秦帝国卷一》有感

《大秦帝国》共有六卷十一册,我刚读完第一册,就不禁要来写写它!

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心胸狭窄的庞涓、忍辱负重的秦王、雄才大略的卫央

本书在开头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秦魏之间惊心动魄的争地之战。此战结束后,秦王因身负重伤,临终之时立太子为王,手握兵权的秦王庶子赤心为兄。秦王上任之后,在甘龙等人的帮助下,励精图治,广招贤才,又在景监、秦庶子的帮助下化解了山东六国瓜分大秦的危机,平定了西狄之乱。

而在魏相府之中,一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中书令正在工作着,他的名字叫卫央,也称商央。而此时的魏相素以识人之能著称,终于发现了卫央的才能,亦知其之才远在己之上。遂向魏王极力举荐,然魏王终日与狐姬取乐,不听其忠言。后魏相于病危临终之时,再次向魏王举荐,魏王不听,魏相急了,又向魏王建议:陛下若不用他,便杀了他,以绝后患!魏王却只当他是病危胡言,继续不听。庞涓却知魏相有识人之才,派人去试探卫央,觉其有旷世奇才,遂命其为魏相守墓三年,期满后到他那儿当军务司马。但卫央却不愿再与魏朝中的小人们同流合污。后偶遇白氏女白雪,又得秦王之《招贤令》,即与白雪同至秦。与此同时,秦王恰遇百里溪之后,此老向秦王举荐卫央。此后,秦王与卫央畅谈三日三夜,任其为相。卫央为相,即立威信,南门立木,斩秦三大族之白族,推行新法,却遭墨家误解。秦王只身入关,终为墨子所理解,决定助其大业!

读了这本书,我想也许对我今后的生活有所改变吧。因为我的志愿是投身商业,而商战决不亚于兵战!老板也决不比帝王好当!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领导人应有的才能与品行,如秦王,为民操劳,少有安寝,励精图治,广收贤才,终创盛世!以及谋略如卫央,为取百姓信任,南门立木,斩杀白族,岂不与商战如出一辙?如此种种,令我受益匪浅!亦对此书爱不释手。

读《大秦帝国》才刚开卷,我有更多的期待,我想等我全部读完,一定有非常非常多的惊喜吧!

《董存瑞》观后感400字,电影《董存瑞》观后感400字


【第1篇】

新春到,人们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吃着年 夜 饭,面带笑容……到处喜气洋洋的。可是,是谁把这祥和安宁,还 有这大好河山留给我们的呢?我疑惑不解。

寒假期间,电视里播出了《为了新中国前进》这部电视剧。

这是讲的一名一爱一国大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出生于1929年10月15日,家住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一名贫困农民的家里。13岁救过一名八路军,曾经担任儿童一团一团一长。16岁参军。

开始,董存瑞是一名冒冒失失的小战士,关键时刻总一捅一娄子,结果让六班的老班长罗志祥牺牲了。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连长和指导员把他锻炼成了一名合格的候补一党一员,并成为了六班的班长。在董存瑞的带领下,由投弹一精一确的孙大光、沉着老练的刘玉林,李大如牛的牛玉合,弃暗投明的邹二狗,文武双全的牛三亮和执着向上的副班长郑振彪组成的六班变成了全连的尖刀班。在攻击隆化中学的战斗中董存瑞成为了爆破大元帅,亲自点将攻击隆化中学。

浓烟滚滚,槍林弹雨,为了炸碉堡,六班几乎全军覆没,碉堡也所剩无几。可是,在大家悲喜一交一加吹起冲锋号时,看似桥梁的那边开始大面积扫射 ,我们的战士伤亡惨重,就在这紧要关头的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奔向碉堡,用手托起了炸药包,大喊“为了新中国前进”……只听砰的一声,浓烟遮挡了视线,碉堡被炸掉了,董存瑞光荣牺牲了,那年他年仅十九岁,看到这里我热泪夺眶,我的问题也有了答案,虽然董存瑞牺牲了,但他是为了更多的人活着而牺牲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2篇】

暑假期间,我上网观看了一部红色经典电一影《董存瑞》,让我感慨万分。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县人,是一名共产党一员,1948年舍生炸碉堡阵亡。

讲述的是在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攻击敌人的防御重点——隆化中学。出发前,他表决心:“就算死,也要把隆化拿下!”他们炸毁了敌人的3个炮楼和5个碉堡。河道上也隐藏着敌人的暗堡,暗堡突然开火,战友们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第3篇】

一天,我从网上看了《董存瑞》这部关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影片,使我对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感触颇深。

董存瑞,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一团一团一长,13岁时就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6岁便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领导和老同志的培养和熏陶下迅速成长起来,并担任了解放军的班长,十八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

1948年,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任攻击国民一党一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队队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四座炮楼,五座碉堡,顺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机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人一座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一员,请准许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由于暗堡的特殊位置,无法放置炸药包,在这紧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大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暗堡被炸毁了,可是董存瑞也英勇地牺牲了。

看完电一影后,我泪流满面,热血沸腾,多么年轻的生命,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美好幸福的生活来之多么不易啊,今天的一切美好都是像董存瑞叔叔这样的无数革命先一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而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好好学一习一,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先一烈的在天之灵!

上甘岭观后感400字,电影上甘岭观后感400字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实施了现代化的军械。我三营七连守卫着上甘岭的主峰,连长牺牲了,指导员的双眼也被敌人的炮弹炸瞎了。只好由八连接过这个光荣的重任。狡猾的敌人在他们四周挂上很多空罐头瓶,只要稍有想动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八连为了保存实力躲进了黑暗的坑道中,等候志愿军的到来,期间有很多人给他们送食物,却都壮烈牺牲,只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火头军成功进入坑道,带来食物和两个苹果。

志愿军对这两个苹果产生分歧,谁都不愿独享,最后大家一人吃了一小片苹果,这小小的一片苹果成为志愿军的希望。

《雷锋》观后感400字,电影《雷锋》观后感400字


【第1篇】

2月19日,星期天,我和一妈一妈一一起观看了电一影《雷锋》,是老电一影,黑白的。

雷锋勤俭节约,每月只有6元钱工资。他省吃俭用,口渴了,1一毛一5分钱的汽水也不舍得买;袜子烂了,缝缝补补,补丁摞补丁,也不舍得买一双新袜子。他攒了100元捐给了灾区。灾区人民一手拿着一百元钱,一手拿着雷锋的补丁袜子,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雷锋有一爱一心,心里想的总是别人。他带病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回部队的路上下起了大雨,这时他听到一阵哭声,原来是一位老大一娘一领着小孩回家迷路了。雷锋一听,赶忙把孩子抱起来,还 把自己的上衣给小孩儿穿上,自己却淋得浑身湿一透了。雷锋踏着泥泞的小路把老大一娘一和孩子送到了20多里外的朱家屯,连屋都没有进,赶忙回部队了。老大一娘一站在门口,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雷锋去世四十多年了,一妈一妈一说:雷锋一精一神永存。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一习一的好榜样!

【第2篇】

这部片子对我印像最深刻的是,雷锋叔叔在大雨中看到一位大一娘一抱着孩子 要到十几里外的村子,雷锋赶快跑过去帮忙,从大一娘一手里抱过孩子,陪着大一娘一向十几里外的村子走去。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一条上坡的路非常湿一滑,雷锋一只手扶着背在背上的小孩,一只手挖着坑让后面的大一娘一好走一些,把大一娘一送到家 后,雷锋就消失在雨中……雷锋叔叔对自己非常节俭, 他的袜子都成了千层底了,也不舍得换新的。可是他一听到人民受灾了,他毫不犹豫的向灾区捐献出了一百元钱,现在大家觉得一百元钱不算什么,可是在那时候雷锋叔叔一个月才发六元津贴。雷锋叔叔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我一定要向雷锋叔叔学一习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3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题记

在雷锋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为感召辖区居民树立公德心和道德心,尊老一爱一幼、邻里一团一结。芙蓉里西社区一党一支部于 3月1日早上组织辖区楼栋长、单元长及热心居民90余人观看红色影视电教片《雷锋》。

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一操一。

【第4篇】

《雷锋》这个电一影主要讲的是雷锋在部队里,社会中做一些好人好事,而且节约,做好事他还 不留名,或者只留别人的名字。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有一次,一个老一奶一奶一带着嚎啕大哭的孙子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足足20里,雷锋看见了,就边抱着小孩,边给小孩唱歌,便陪着老一奶一奶一走到目的地。还 没等家里人谢谢一声就走了。

还 有一次王大力洗衣服时,看见他的破袜子说:“看你的袜子,都成千层袜了”我觉得这更是一种节约。比比看我们的袜子五花八门,足足有十几双,而雷锋的那双袜子却穿了快十年。如果换成了是我,我早就把它扔了。雷锋的这种节约一精一神多么可贵呀!

一次王大力他们家发大水了,雷锋给了那里的人一百块钱,要知道,他一个月才挣6元,壹佰元可是他一年零三个月挣的钱,如果换到我们现在爸爸一个人一年三个月能挣45000元,谁愿意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呢?

【第5篇】

班会课上,老师在教室里又播放了《雷锋》这部电一影。我再一次被雷锋叔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处处做好事的的一精一神所感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个情节:一次放假时,雷锋到建筑工地上义务帮工,他向看车的老大爷借了辆车,便忙碌地干了起来。如果用他的话说,这叫为社会发展添一份力。不到一天,工人们就完成了全部任务。在雷锋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一位老一奶一奶一带着孙女去女儿家。雷锋问她们去哪儿,她们说去左家庄。虽然那离得很远,可雷锋还 是说:“我也去左家庄,我们顺路。”他帮老一奶一奶一背着孙女,冒着大雨很快到了那里。雷锋擦完汗,连口水也没有喝,就悄悄地回到了部队。

看着看着,我想到我们每天都在说学雷锋做好事。我们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自觉一爱一护公共财物,把在课桌椅、走廊等脏的地方擦干净,这就是学雷锋。走在校园,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纸屑赃物弯腰捡起,让我们的校园干净美丽,这就是学雷锋……

《战马》观后感400字,电影《战马》观后感400字


【第1篇】

由Steven Spielberg 拍摄的影片《战马》观看至最后,当正在那租借的劣质田地里劳作的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地缓缓站起身来时,背景天空中那油画般凝重的色彩深深击中了我的内心。

当阿艾伯特-纳拉科特(Albert Narracott)骑着他那匹神奇的Joey战马返回家园时,我只能用神圣两字来形容。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都希望阿尔伯特能够与艾米丽(Emillie)走向大一团一圆,可是,人生能够那么完美么?!活人,可不敢贪心!

就保留那份缺憾吧。

其实,我在内心相信,阿尔伯特、艾米丽还 有所有苦尽甘来的青年人都会拥有他们各自更为美好而平凡的未来。

【第2篇】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电一影——战马。

这部电一影主要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孩阿尔伯特(十几岁),看着一匹很漂亮的生了马宝宝,等小马长大了之后,农场主拿去拍卖,阿尔伯特的爸爸和一个富人一直在把价钱往上抬。最后,阿尔伯特的爸爸中了圈套,因为他没钱,家里还 要一交一房租,他把价抬到30元(英国币种)的时候,富人突然不说了,这匹马归阿尔伯特的爸爸,他爸爸跟那位富人借了钱,现在,他压力更大了……(具体可看电一影)

看完这部电一影,我比以前更喜欢马了,但是看到那些战斗中死去的马,我真心疼,虽然我知道这些马不是真正死去,可是现实战斗中死去的烈马们真是太可惜、可怜了,还 有那些军人,我们真应该感谢他们。

现在想想,马的命运跟许多人(包括一些动物,比如:狗、熊等)是一样的他们可能被人卖掉;可能被人买来当做赛一马;可能被迫到军营去训练、战斗;可能帮农夫干农活;可能在穷的地方拉车……

【第3篇】

战争是残酷的,甚至是丑陋的。

但是通过镜头加以诠释,战争又把“人一性一”一词剖露得如此清晰无遗——真、善、美;自私、邪恶、丑陋……

无一例外的以其最直白的方式展一露在观众面前,毫无遮掩。

一部好的战争片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回顾战史批判战争中双方的对错,从中起到审判的作用。

战争发生了而且已成历史,审判已然没有任何意义。

战争片被赋予的意义应该是能够令人发觉到人一性一中真善美的那一部分,同时又能使人自省其中的自私、邪恶、丑陋。

《战马》,毫无疑问是我看过的做得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读后感800字(3)篇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奥斯曼帝国在如此复杂的民族宗教环境下屹立不倒六百余年真是个奇迹。公元七世纪始,突厥人被巨唐逐渐赶到中亚,伊朗高原,为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甘效犬马,后又被蒙古人驱赶到小亚细亚,在一片和君士坦丁帝国接壤的土地上谋得一小块封地,开始惨淡经营。谁能想到这个历经漂泊的民族由此龙兴,历经十代君主开疆拓土,励精图治,最后一统伊斯兰世界,灭千年罗马帝国,深入欧洲腹地,逼的欧洲诸国联合抗击,灭埃及,建立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创业之初也是困难重重,其间还被帖木儿打的几乎灭国,后又勃然中兴,也可见奥斯曼民族的韧性。想我大秦帝国也是由西蛮之地,历经五代艰苦奋发,才有始皇帝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可见创业之难。而守业又是另一种难事。奥斯曼帝国一直伴随着宗教和民族的纷争,近卫兵团的干政,以及从未停息的对外征战。陆上几无敌手,海上先后和威尼斯,葡萄牙,西班牙等海上霸权争横。在苏莱曼大帝时期帝国达到极盛,后衰退之势渐显。到西方工业革命,社会革命后,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已经难以争霸欧陆,加之来自沙俄的压迫,帝国已到了割地赔款的境地。腐朽的既得利益集团到此时那还会有心气对外争取权益,自然是对国民横征暴敛以维持腐败堕落的躯壳,对外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以求一息安宁。帝国最终沦落为西方全球利益博弈的棋子之一。和晚清帝国和其相似。这一方面可见国祚衰微时既得利益集团是最先崩坏的,另一方面也可见这一轮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前所未有席卷全球的。

再后来,帝国各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道,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土耳其运动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和中国近代也是异曲同工,最终一代枭雄凯末尔横空出世,救国难于危亡,保存住古老帝国龙兴之地。然而那个曾经世界巅峰的帝国已成往昔,土耳其共和国孕育而生,直至今日。

这样走来,我似乎可以理解一些为什么土耳其会去阻拦勒索中国,击落俄罗斯战机,给美国脸色。。。想我祖上的历史波澜壮阔,尔等宵小不过一时得意耳。。。

  至于本书,作为史书很一般,厘清时间线还是有意义的,算是合格的厕所读物吧。。。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读后感800字 第(2)篇

今日读完。

奥斯曼帝国,从崛起,扩张,到雄霸亚非欧交界地区,再到衰落,改革,逐渐演变为政教分离的现代土尔其国家,我间接感受到了大清帝国兴盛、衰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影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欧洲经过中世纪的黑暗,经过文艺复兴自然科学有长足发展。当欧洲人战争中普遍使用来复枪时,朝夕相处不进则退的奥斯曼帝国的马队就永远失去了优势。敬重宗教神明道德的国家最终落后于积极热情探索自然奥秘的国家。

最初几次的改革家,都被顽固派近卫军打翻了汤锅砍了头。但改革是方向,最终在拿捏得当的人手里有了长足发展。而传统的阻力也非常巨大,在废除苏丹、哈里发职位时,革新派的压力决不轻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枪杆子里出政权。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奥斯曼帝国其实与中国很像,都是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也几乎是同时期被历史的进程甩进沟壑。在近代也都沦为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也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转折,奥斯曼帝国战败导致凯末尔领导的革命从而推翻古老腐朽的奥斯曼帝国建立现代化的土耳其共和国。北洋政府战胜却被迫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同样的走向共和,同样的民族复兴,中国仍然是像过去一样的世界大国,而土耳其共和国却不复当年奥斯曼帝国荣光。个人认为,一是地缘政治,中国领土相对封闭,容易保持领土完整,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民族融合完成较早,大部分领土内人命的民族认同是一致的,这是奥斯曼帝国一直想实现的泛伊斯兰主义,奥斯曼主义或者突厥主义的中国版。而且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完成了。所以使奥斯曼帝国不断分裂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并没有对中国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中国能保证领土的完整从而完成复兴。

喜欢《白银帝国观后感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