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二次大战启示录观后感400字范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二次大战启示录观后感400字范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二次大战启示录》是一部来自法国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还提供了平民百姓对战争的看法。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今天上午,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二战《二次大战启示录》纪录片。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德军攻打英法,德军掠杀无数,惨不忍睹。

让我记下纳粹铁蹄践踏下血流成河、满目疮痍的土地,记下在战争中流离失所饱受饥寒疾病死亡折磨的无辜难民、记下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的的亿万万官兵、记下被德国军队残忍屠杀的犹太人民仇恨的双眼、记下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对日本本土造成了毁灭性重创的原子弹、记下在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被严寒、痢疾折磨死去的德国士兵,记下远在家乡牵挂着他们的亲人的哭泣、记下在轰炸中变成了废墟的城市,记下陷在炮火硝烟中的十月革命的摇篮莫斯科、记下在盟军反扑的进攻中摇摇欲坠的纳粹党老巢柏林,记下马其顿、隆美尔、斯大林、罗斯福、记下发动了这场战争,最后饮弹自尽的德国纳粹头子、刽子手希特勒和同为二战元凶的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记下在这次残酷无情的世界混战中消失的无数鲜活生命、记下被毁灭的人类文明!

让人类远离战争吧,过上和平的世界。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用德性之美铺就学生未来之路

放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观看《师德启示录》教育片,这由九部短片组成的教育记录片从古代先贤谈到当代的教师,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华丽诗篇。那些扎根于大山,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们让我钦佩,那些用爱去浇灌学生心灵的园丁们让我感动,那些用行动去保护学生们的“伟人”们让我震撼……

其实这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我想说虽然我很年轻,我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可谈,但是我觉得教师所从事的是一份需要激情,需要感动力的事业,那么作为教师,一定首先要是一个感情丰富,心思细腻的人。我总是会被那些在大山里守着贫困,只为孩子们能离开黄土地的那份坚守所感动;我总是被孩子们那些稚嫩的声音和单纯对我的喜爱而热泪盈眶;也总是为那些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们的巧妙机警的处理办法而鼓掌喝彩。从影片当中,我看到了张再昌,杨瑞清,王春牛,胡安梅等一位位优秀的教师,更让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引导我前行的火光和人格的力量。

“命运是一种局限,人生就是一个奋斗突围的过程,而知识就是力量。”,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王思明老师。看着他皱纹深嵌在粗糙的脸上,但眼神却放着光芒,想必年轻时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年轻俊朗的小伙子。他学有所成之后放弃了进城谋得一份好工作的机会,而是回到这贫瘠的黄土地;我想当时肯定有很多人阻止,嘲笑过他,但是也没有让他离开这些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岁月留给他的不仅是时间的烙印,更是一枚感动中国的奖章。在2013年校里举办的教师节晚会上艺术部出了一台舞蹈剧,名字已经记不住了,但是学生们用舞蹈和声音留给我的震撼却挥之不去,仿佛历历在目。这个舞蹈描述的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投身到山区的教育事业,和学生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支教结束,男教师不得不答应父母的要求回到城里结婚,那些孩子们的不舍和呐喊“老师,你别走,我长大后嫁给你!”一个孩子说完之后,所以的孩子都大声喊“老师,你别走,我长大后嫁给你!”很多老师像我一样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的是师与生之间的那种感情,感动的是大山里面孩子们求学的决心和无奈。其实像王思明前辈这样,虽然不如舞台剧里演的那么震撼,但是他们用每天的行动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一种美德,那就是师德。是这种坚守的师德让孩子们看到山的那边不是山,而是他们美好的未来。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是用身体力行来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求真做真。而怎样去感染他们却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德性,教师的德性之本是爱与善良,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是以爱为基础的,教师中的爱表现为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假期中细细品读了郭元祥老师的《教师的20项修炼》,里面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印象最深的是三毛和席慕容两个人的不同人生境遇,可以说老师的一句话也许会左右学生的一生。不能完全把三毛和席慕容不同的人生之路归咎于他们的数学老师,但是三毛数学老师的残忍一定伤害到了她的自尊,而使三毛在看问题的方式上和与人交往的心理上造成影响,同样都是被学生记住,那为什么不做一名让他们因为爱戴,尊敬而铭记的老师呢?其实学生们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书本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我们更多教给他们的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正确看待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心态。所以,我们应该用爱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就像纪录片当中,有一位老师为了保护偷拿他人钢笔的学生而组织的游戏,既让物归原主,又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同时得到了教育,我相信他会永远在心里感激这位老师,让他在悬崖边上勒住了缰绳,我也相信等待他的是一条光明的大路。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理”,学生很可能单单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相信他的教导,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本在于爱的德性,用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让他们从你的眼里看到自己的倒影,他们会紧随你的步伐,响应你号召,走向他们的康庄大道。

因果启示录观后感影评


《因果启示录》是一部即将于6月8日上映的电影,()该片主要由王姬、庹宗华和英壮等主演,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和网友们的评论,一起看看吧!

因果启示录的剧情简介:

餐厅老板老魏识破了骗子老胡的调包诡计,却因为轻信诈骗短信汇错了款,被债主收了餐厅。走投无路的老魏明知故犯加入了债主的非法集资行列。年轻的吴胜为了给爷爷尽快筹钱治病,一头钻进了这个快速致富的圈套,还瞒着爷爷将家中的地契抵押给对方以增加投资,企图获得更多的利润。一场黄粱美梦随着债主人间蒸发而成为了泡影,贪欲最终造成几个家庭的破碎

网友评论:

这海报我猛地一看还以为是一张B超

妈妈呀,因果启示录诶

有因有果,人还是做多点好事吧

因果轮回,看样子要多做好事好庹宗华,有英壮

明因识果,重新种下这颗失传已久的种子-----因果

为啥我想到Karma is a bitch

《二次曝光》观后感范文


一个生命的诞生,一定是纯粹的、伟大的,可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就要复杂得多。我们都不知道,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遭遇什么,亦或碰到谁谁。

影片《二次曝光》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乎走不出成长中的阴影的纠结与困扰之选题。逃不开的过去,甩不掉的心魔。

以前看过第六代的《非常夏日》(原名《光天化日》),片中男主人公在一次勇敢与怯懦的关键时刻,做了自我保护的决定(未能挺身营救女主角在其面前被歹徒施暴)。可是,梦魇似的缠绕他的是,自己的违心决定并没有带来应该的安全感。他一次次的努力想证明,自己不是杀人的帮凶,更不是胆小鬼。最终,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勇敢保护再次遇险的女主角。这样的自我救赎太重,也太痛,但是值得。最起码,他觉得这样可以活得踏实,活得尊严,既正视了过去,也正视了自己。

影片《二次曝光》中女主角也有着成长路上,那片走不出的阴霾:不稳定的家庭关系(母亲、生父、养父、养兄),不被祝福的爱情(养兄、养父),更有难以忘记的杀生惨痛瞬间(母亲、生父)。然而,生活还要继续,不管你内心是否准备好。这般现实与过去的激烈冲突,让她几近人格与精神的分裂,她只能躲在自己营造的小世界里。显而易见,那里的世界里同样有着现实的藕断丝连,每一样都似乎有着现实对象的某些对应指涉。霍思燕的角色似乎要在综合人与物(凶器的丝巾、母亲的被缢、养父的阻挠等)更多一点。真是无处安放的青春,如影随形的梦魇,无处躲避的身心啊

本片的开头与结尾颇有几分黑色意味:影片开篇在现实的整容潮即现实中人们依靠假像(改头换面)来欺骗生活或者掩饰自己此为真实的虚假;而在结尾,本以为回到清醒的现实的男女主角却突然被貌似真实的幻影(海市蜃楼,此现象是别处的景物被光线折射的投影)给迷惑了此为虚假的真实。当然,此时迷惑的不只是角色,观众也被迷惑了哪里才是真实的,哪里才是虚假的,即使电影本身,真假也不重要,只是一些幻象罢了,那些支离的影像,你感受到了神马,就是神马吧!

本片前半部分还像个剧情片的样子,后面索性放弃了讲故事,呈现一种影像流的文艺调调。不过这原就是李玉导演的一贯做派,甚至怀疑这是《苹果》、《观音山》的续集或者前传。个人觉得导演还可以做得更极致一些。

看到片中几位主演很自然随性的演出(特别是范,再次不去顾及形象与妆容等的解放性的演出),就知道为什么主演们为什么喜欢李玉女导演了。他们演的也一定很过瘾,不再感觉自己只是明星了!

《海洋奇缘》启示录


《海洋奇缘》启示录
邱威衡
莫阿娜是南太平洋群岛上一个部落的酋长之女。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在小时候,莫阿娜的奶奶给一群孩子讲那个预言:“我们都将会被恶卡毁灭!″有小孩儿被吓哭了,有的小孩儿被吓晕了,还有的小孩儿立刻嚎啕大哭……只有莫阿娜不怕,并且还笑了!一听奶奶还说“只要有人把特菲提之心还回去,危机就会解除!″莫阿娜就咧开她圆乎乎肉嘟嘟的小嘴唇,用期盼的眼神笑看着奶奶,好像在表达:那个人一定是我!
莫阿娜长大了,她恳求父母让她出海,但是父母说海上很危险,就在岛上安居乐业吧。而奶奶临终前叮嘱她说:“海洋选择了你,你要找到毛伊,揪着他的耳朵对她说`我是南太平洋群岛的莫阿娜!我要带你一起跨遍整座大海,找到特菲提,归还特菲提之心!’”
她最终开始收拾久被搁置的帆船 踏上了探寻的旅途!
她一路遇到刮风下雨,大浪,翻船……然而没有露出害怕的表情,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毛伊!
毛伊是惹下灾祸的人,他也想弥补,但并没有直接答应——因为他以为没有了千变万化的“法力鱼钩”,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这个情节触动了我的心:这不就像我一样吗?课堂作文总是一拖再拖,好像没有了作文书的好词好句,就无法写作文!毛伊是个堂堂男子汉,但有时候他多么不自信啊!
毛伊找回了给自己自信的“法力鱼钩”,在莫娜的驱使下,终于跟莫阿娜上了跨越海洋去归还特菲提之心的航船。
然而,毛伊在他的鱼再被恶卡碰到就会坏掉的恐惧下,决定放弃,变成一只鹰飞走了……莫阿娜绝望之际,将特菲提之心扔进了海里:“去选别人吧”……
看到这里,我非常难过,但是也有一点安慰:原来大家都是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我好像对自己的脆弱也能接受一点了。
这时奶奶的灵魂鼓励她说:“是我对你要求太多,如果你想离开,我会一直在梦里陪伴着你。”这句话意义非凡,因为奶奶仍然把选择权交给莫阿娜,告诉孩子自己永远支持和陪伴她!不控制,不强求,只是支持和陪伴,这是多么智慧的鼓励啊!
当勇气回到莫阿娜身上的时候,毛伊也回来了。与恶卡大战一场后,莫阿娜来到了特菲提岛上,在她站在岛顶上,她才发现原来恶卡前胸上有特菲提之心的图案,但是却是空的。原来,它这凶残可怕的大火怪,就是女神特菲提!
莫阿娜便唱起了歌:
“他们偷走你心底的自己,
却不能定义你,
你是谁,你决定。”
You know who you are。
最终,莫阿娜将特菲提之心放在了恶卡的心上。一瞬间,恶卡的黑皮全掉了下去,变成了青山绿水模样的海岛之母——特菲提!——她又变成了原先的那个创造女神!
是啊,丢了“心”(灵魂)的人都是魔怪;只要我们那颗心安在胸中,我们都是了不起!
莫阿娜告别了特菲提,带领族人乘风破浪,航海迁居到新的海岛家园。这样有勇气的人,成为酋长当之无愧!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二次曝光》观后感


《二次曝光》观后感

昨天吃过晚饭,和儿子一起在线观看了《二次曝光》。

悬疑味道很浓的背景音乐和充满强烈暗示的非现实主义画面,让儿子在影片开头就问:“凶杀片?”

我曾经在影院看过一眼海报,记得是爱情片,因此迟疑地说:“可能……不是吧?”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不得不佩服儿子的判断力,同时越来越为宋其感到惋惜和担忧,不知她在一次次激情杀人之后,如何得到情感和心灵的救赎?尽管对她一错再错轻易剥夺他人生命感到生气,也深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仍暗暗希冀她安全脱身,至少能够获得刘东的真爱,在情感上得到彻底的补偿——我的是非观为宋其而颠覆了,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混乱局面——当一切真相大白,我才恍然大悟:我被耍了,被高明的编剧耍了,被范冰冰精湛的演技耍了,而且被耍得心甘情愿。

不想细说某些桥段带给我的心灵冲击:莫名其妙的倾盆大雨,男女疯狂偷情的刺激场面,迷幻恐怖让人绝望窒息的特技效果,溶洞雪峰大海胡杨林的惊艳航拍,以及有关爱情友情亲情的纠缠和探索;我只想说:范冰冰,我服了you!

作为一名网络记者,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我当然知道,参演《还珠格格》一鸣惊人之后,范冰冰这几年迅速蹿红,今年更有红得发紫之势,什么范爷、范导、封面女郎、电影节红毯、国际时装周、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形形色色的关键词和花边爆料配以眼花缭乱风格不一的特写照片,把范冰冰的美艳、时尚、性感、泼辣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我仍不以为意,作为演员,只能用演技说话,在我的心目中,范冰冰一直是不合格的演员。

我看过她主演的《胭脂雪》等古装片片段,刻意做出的阴郁和冷艳,着实比她所带的那一头假发还要呆板、侨情,瞄上一眼就感觉遍身芒刺,各种别扭。及至看到《合约情人》,才稍感欣慰,她的演技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这是我第一次看完她主演的影片,且没感觉非常后悔。

而这一次,是大大惊喜了,我被她的演技彻底震撼、彻底征服了。无论是深情、迷惘、愤怒,还是阴郁、恐慌、绝望,她竟然做到天衣无缝,完全不露痕迹。让我搞不清楚,到底是她太入戏,还是我太入戏?时尚的着装,个性十足,色彩搭配大胆靓丽,却又不失古典雅致,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她古典又现代的特质;根据剧情变化而变换的妆容,或清纯袭人,或阴沉可怖,给人很深的心灵触动和视觉感染力;(心得体会 )飘逸的长发、蓬松的麻花辫、湿漉漉的乱发,及至水面下她揭去发套后的一头白发,既与故事情节紧密契合,又多方位展现出范冰冰作为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由心生怜惜,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看完此片,我不由感叹,范冰冰真的成熟了,她的演技完全达到国际一流影星的水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童星,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她终于以过人的悟性与执着在众星璀璨的演艺圈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一个好的影片,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还需要多方面的强强联袂。比如说,精彩的故事架构。《二次曝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是完整逼真、合情合理地展示了宋其两次杀人灭尸的因果、过程和关键性的细节,让观众完全沉浸入剧情,了解了凶杀案的始末并开始为宋其担忧;然后突然笔锋一转,进行了第二次完全出人意料的曝光,牵出另一起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观众的情感在一张一弛中升腾和降落,在好奇心的牵动下屏息静待,随着剧情在百感交集中感叹、感怀、感动不已。

在剧中,女主角宋其的经历看似荒谬,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平凡女子的“琼瑶梦”。70后的女人,有哪个没有这种体会?在自编自演的白日梦中扮演女主角,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动地、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或许,正因琼瑶阿姨敢于对自己的白日梦“二次曝光”,袒露了芸芸众生秘而不宣的心迹,向天下人真实再现了YY的种种场景和真实体验,才打动了我们,引起一代人的强烈共鸣和疯狂追捧。只是,梦醒后的我们,远没有宋其幸运,被安排进入另一个白日梦的结尾。

我的这些感想,年轻的儿子一定很难理解吧?00后的他们,又将遭遇哪位敢于暴露灵魂的标志性作家,带他们领略一番怎样的爱情幻梦?我不得而知。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专题“科学启示录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好的电影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很深的余韵。每个人看完电影后思考的内容都不一样,为了回味这个作品,我们可以将观看作品之后有感而发的内容写成观后感,关于作品观后感你有哪些自己的看法?您知道观后感大体分为哪几个部分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特意呈上“科学启示录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1

看了《科学启示录》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坚持。

科学启示录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哪里去,而人类对这个秘密的探索性回答令人震撼无比。也让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十分严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未曾涉及的领域。但由于一些原因,人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止步,而这一切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遗憾。很早以前我们就可以编写的历史却被推后了。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时间被延迟了。而这个时候的欧洲却有着不同的变化,一个画展里演绎出的微笑是人们几千年的探索。而这些科学探索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跨度。人们通过科学修改了一部部历法。人们甚至通过一些计算发现了地球是运动的。这一切都在彰显着人类的智慧。表现出了科学的另一个本质世界,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变。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2

中国人学了几百年,其实很难说我们是否学会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挣扎的不仅仅是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也包括它们与自身文化的冲突和取舍。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而言,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从影片来观察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有那么一些时期,我们社会精英,包括知识份子,他们凭借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情怀和理想,专心致力于向民众传播科学的思想和理念。

而在看完了《科学启示录》之后,我对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该片的前期准备中,制作团队邀请了近百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拍摄行程上万公里,东到上海,南达福建,西至新疆,并远赴英国、美国等国家进行采访和拍摄,历时3年艰难创作,可以说《科学启示录》获得的这些资料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效性。它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去了解了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我们中国在世界发展的变换中所经历的,所改变的,所思考的。

不论是自十五世纪早期起,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由科学发展引起的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转变,还是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不论是中国的日甲午战争爆发,科举制度废除,新兴的留学热潮,还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所作的思考。不论是二战后,在原子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以及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压力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作出历史抉择,还是人们继续追寻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科学的答案。在这其中那个,我们看到:每一个时期,都是我们学习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拥有着它的利与弊,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经验去借鉴,但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找出问题,并加以反省和改正,也要学习西方的新科技、新思想,加以创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些科技和思想。

在当代,不仅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也日益加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的成功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建立在文明传统基础上的很多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人权和以及更完备的市场经济。

在对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如何使中国在普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如何使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3

《科学启示录》这个栏目不仅增长了课外知识,还扩大了视野,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学习和探索历史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古时,在很多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会存在着一些神造人或地心说的说法,认为皇上就是天的儿子,是神派来统治人类的,所以人应该臣服于天子。古希腊人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观看《科学启示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在谈到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所说的的“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还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或是在1949至1956年间有超过3000名科学家海外归来报效祖国,都让我感动不已,热血沸腾。直到很多年过去了,一些如哥白尼一样的人才勇敢的站出来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一切。。显然,在这个进程中,并不只是哥白尼一个天才,而是一个时代的成熟。而今,我们才能够知道人是进化而来,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本读不懂的畅销书吸引着人们,使人们对它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他用理性的思维研究了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究竟是什么。哥白尼的著作《天球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引发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时间、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内在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科学启示录》让我认识了世界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种思考方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应该有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在这段无比漫长艰辛的历程中,那些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者,那些人类智慧的先驱,为我们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勇气和魅力,我们拥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理应更加努力,储备能量,今后能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4

在一个初冬的暖阳中,我去清华大学金涌院士的家中拜访他,因为已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金涌先生尽管感冒初愈,但精神矍铄,从科学谈到人文,从谈化工、谈专用化学品,随后转向谈收藏,我有幸看了金先生用几十年时间所收集的印章等藏品,从古到今,蔚为大观。道别前,金先生拿出这本《科技创新启示录》的书稿。在认真阅读后,我发现,金先生的书稿正像他的学识一样博大精深。

金先生曾经说过,灵感的涌现是没有办法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的,在这点上,作家与科学家类似并相同。一个著名记者记录过,当朋友向海明威询问,想成为作家需要做些什么?海明威慢悠悠地回答道:“首先你得给冰箱除霜”。在金先生心目中,世界上一切都是学问,世界就是琳琅满目的、引人入胜和兴奋的,是各类五彩缤纷的系统学问。

《科技创新启示录》一书中,金先生对100多位科技大师所创造的科技成果以及所包含的深邃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归纳、总结和提炼,以通俗的方式解释给世人,并着重于问题的背景起因和结论。既不失科学性,又增进趣味性,特别是抓住了这些科技带给人的深思。从每一个感人至深之处,如喜悦、失落、悔恨、惊叹等细节综合出科学家肖像的微型缩影。这本书,涉及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创新的类型和所需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基地;科学、工程、人文、艺术的相互关系;创新能力和素质——包括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探究力,曲线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好奇心、上进心等;创新的四个层次——发现、发明、创造、创业。

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驱动发展就必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我想,金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止于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讲授故事中大师们的想象力、联想力、思辨力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迸发,解析科学素养的凝练过程,以启迪人们改变思维、提炼方法、落实能力、升华精神。

金先生自谦地说,如果此书能成为人们床头躺椅边的休闲科普读物,那么他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事实上,这本著作对那些尚处于知识积累过程的未来科技创新者,或是初步涉足于这一征程的年轻学者,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难得的、重要的有益启示。同样,此书对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者、对于启发智慧呵护青年人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在知识和市场之间搭建桥梁的创新创业人员、对于构筑创新体制和制定创新政策的官员和公务员,都是难得的科学人文著作。

金先生的头脑是永不休息的,即使他认为自己不足挂齿的业余爱好,在我看来,在他手里已成了系统而深入并蕴含新意的学问。阅读金先生的这一著作,更让我获益匪浅。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我们需要担负历史责任,把多样差异的思维方式和途径呈现给后人,在科学中展现人文精神,在人文中展现科学精神,在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中,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必将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较大的贡献。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5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科学启示录》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总体来说感觉很不错,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想。

《科学启示录》是一部传播科学文化的大型纪录片,片长280分钟,共分为7集:第一集《源流》、第二集《断裂》、第三集《风暴》、第四集《选择》、第五集《决策》、第六集《希望》、第七集《启示》。该片以16世纪中西初会和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为开场,至21世纪中国推进科学发展观止,以故事化的叙事展开历史画卷,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特别是第三集《风暴》将目光聚焦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xx,在中国已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中国青年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潮。一个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当代,不仅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也日益加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的成功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建立在文明传统基础上的很多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人权和以及更完备的市场经济。在对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如何使中国在普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如何使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整部影片,格调庄重令人震憾,对中国国力的提升、国民素质的增强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片给公众开启了一道门,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它又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篇6

用了一天时间看了这个科学启示录,让我懂了很多,开拓了眼界,真的很令人震撼!这个记录篇一共分了七集。

第一集《源流》讲的是从15世纪早期起,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由科学发展引起的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转变。郑和之后的一百年大明帝国平安而富足,那时候文官控制了整个朝廷,此时的古典文明就被砸得粉碎,欧洲开始崛起。我看到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对数学又来一定的认识还有好强烈的好奇心,就产生了数学家进行研究。正在这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思想出来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还是很发达的。

第二集《断裂》讲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连续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等极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西方文化变革成为了以科学为中心的了,科学的正确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这一点在现代来说都是很正确很适用的,我们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集《风暴》讲的是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科举制度废除,新兴的留学热潮预示一个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留学生也来到外国,深受外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熏陶。当时就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第四集《选择》主要讲的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所作的思考。19xx5月4日的新文化运动表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引发了他们对文化的心得认识。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有曲折但是也有进步。中央研究院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第五集《决策》讲述二战后,在原子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以及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压力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作出历史抉择。这个时候北京有科学知识展览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钱三强、钱学森等优秀的爱国主义科学家知识分子回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

第六集《希望》,观众们将看到在21世纪,科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而是人类认识世的一种方法。这个时期又涌现出陈景润等优秀的知识分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轰动中国。

看完《科学启示录》我的感慨很深。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进步我们应该要及时了解周围国际环境的变化,以便汲取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先进生产力。要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面对周围的不解甚至非议。还有在国家建设管理的方面我们知道国家制度存在问题时,不要为了维护当下所谓的稳定就放弃变革的机会,不懂的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被淘汰出局。

这部纪录视野纵贯古今,内容涵括中西,将科学史实、历史思辨、文化评价及文明探寻融为一体,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这部片子紧紧把握好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其中也不乏一些事例来感染、教育人。它对科学发展、科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国力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增强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这部片子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精神学了几百年,其实很难说我们是否学会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包括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取舍。我们一直都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接受以及引进外国文化的重要原则,可是,毕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式,所以,还是要积极学习,同时开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

所以综上所述,我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是在积极地前进,并且不遗余力,但是也许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不明显或者是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也一直不断地对自己的文化加以深刻的反省和四边,并且摒弃盲目推崇的想法。故我觉得无论如何,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我们在追逐科学的道路上不应后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模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影成了人们消遣放松的一种方式,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观后感讲究的是先观后感,没有观看的过程是无法有真实的感受的。撰写观后感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您应该也在为写作品的观后感而烦恼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1】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作者|刘竹韵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2】

读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

20xx-08-25席大大

丘吉尔作为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英国海军大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首相),清楚大部分事情的真相,所以其写的史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割地赔款。由于巨额赔款和国内矛盾激化,渐渐的给了极端势力,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分子,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土壤。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什么样的土壤就培养出什么样的花朵。

希特勒用集权的方式,确实给德国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领德国人民抗争外国“压迫”的屈辱。同时突破一站后的“压迫”条款,开始扩军。不得不说,德意志确实是个伟大而且强悍的民族,在欧洲,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综合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于是,希特勒首先占领莱茵兰,向英法保证没有恶意,最重要的是,告诉德国军官,我们这么做是没问题的,国际社会是不会说什么的。接下来,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英法还是太相信希特勒的话语了。正如我们现在了解到的,相信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做;因为说谎太简单了,而行动却不会骗人。

此时,按照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说法,英法对德国是绥靖政策,希望把战火烧到苏联。实际情况确实是绥靖政策,但是只能说明一站胜利后,战胜国对政策的执行没有监督力度,就像现在我们的法院判决后,当事人拒不执行,政府还没有什么好办法,最终结果一定是好人吃亏。

于是二战正式开始,德国和苏联合谋瓜分了波兰,同时苏联出兵占领了芬兰。在英法的不知所措中,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然后迅速出兵法国。英国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火线上任。

然后德国迅速的将英法联军逼迫至大西洋,才有了英法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开始空袭伦敦,试图利用空军优势直接降服英国。“伦敦上空的鹰”确实给英国几乎带来了昏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希特勒一直试图登陆英伦岛,英国政府甚至做出了最坏的准备,一旦英伦岛陷落,到处都会贴标语“Keepcalmandcarry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对世界来说,幸运的是(对德国来说悲催的是),最终希特勒最终没有进攻英伦岛,而是转攻苏联。

此时的美国一直在发战争财,特别是对英国提供了巨大的贷款和支持。如果英国政府垮掉,这所有的贷款讲化为灰烬。因为罗斯福考虑再三,终于通过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租借法案”: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而你这里有水,也有水管;你的邻居来找你借,给自己家灭火,等灭了火再还水管和水给你,这样是否我们肯借水和水管?因为参众两会通过了这一法案,整个美国成了巨大的生产加工厂,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进程。

此时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开始正式参战。美、苏、英三大国开始联动。美国人,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双线作战。太平洋上,由于破译了日军密码,在中途岛海战中,趁着日军的主力航母在给战机更换弹药的时候,由鱼雷机引开保护战机,由战机轰炸主力航母,因此日军彻底失去了主力海军。美国人在思考,如果先解决太平洋战争,那大西洋战争可能就已经失败了(如果不是美国的强有力支援,苏联存在很大的可能被德军击败),如果德国已经占领这个欧洲,自己独立应付整个欧洲就变成不可能的事件了。但是如果先拖住日本,和苏联、英国合力对付德国,打败德国后再对付日本,基本就稳操胜券了。因此美国主力战力和装备都安置在欧洲。

英美联军在非洲和隆美尔作战,最终获胜。美军想从法国西北登陆,而英国一直想从地中海登陆,一路推上去。最终还是听了美国人建议,在诺曼底登陆,开始打击德国。这个过程中,英国一直是策应,主要战力还是美军。打了3个月,英美终于达到柏林附近。

此时的苏联,则是势如破竹,一直达到波兰首都华沙。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其地下工作者,一看苏联人打过来了,就在华沙起义。而此时苏联军却撤出了战事,任凭波兰流亡政府的地下工作者跟德国的大炮坦克做斗争。波兰地下党要求英国空投物资和武器,丘吉尔致信斯大林,却遭到拒绝。斯大林已经找好了苏联在波兰的代言人,并最终在波兰流亡政府势力在华沙基本垮掉的时候,再次出击占领华沙。

然后苏联攻入柏林,迫使希特勒自杀。

此间,英美苏三大国找了了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德黑兰会议等,商量战后如何避免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成立联合国,争取至少有50年的世界和平。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出兵日本后需要在旅顺建立一个不冻港。在没有中国的同意下,中国的利益被出卖了。

德国战败后,美国研制出原子弹,为了让日本加快投降,因为如果进攻日本本岛的话,至少还要死伤几百万士兵。所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2颗原子弹,直接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此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的消灭了日本关东军,虽然对日只是参战了几周,同样要求战胜国权益。这里当时没有提及英美是如何回复的,但是显然苏联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日本的北方四岛或者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

日本正式投降前,英国大选,英国人民无情的把二战的功臣丘吉尔选下去了。这让丘吉尔深刻感受到人间冷暖。

前阵子,电影《至暗时刻》里面有句话,恰好反映出丘吉尔的历史担当:

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3】

我必须在读完书半个小时内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正以飞快的速度从我脑中消失。

看了55个小时,以我这种看书的速度,这本书大概看了10周,而且打破了一次只读一本书的惯例,这本书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去看了一本朗读者,读完朗读者又返回来读完此书,说实话,真的读完还感觉挺激动的,因为还是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民生的内容很少,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丘吉尔的逻辑和视野都比较宏大,缺少一点普通人的感觉,文字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感情。书中涉及的武器、地理位置、航海路线、军事路线都非常复杂,不对照当时的地图几乎无法理解,这也是难读的一大原因。当然,难读是我个人感觉。

我在想,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感觉好像变的厚了一点,这么厚的东西,不管消化没消化,毕竟塞脑子里了,虽然很快就忘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厚重了,至少这个时刻有点历史沉重感。还有感觉自己更加无知了,未读此书我或许还可以讲讲二战轶事,读了之后不敢讲了,看不到历史的全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看不懂思维的深度,知道了自己对二战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可能是片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基本记忆是这样的,书以一战结束开始,以丘吉尔卸任结束,主要以英国的视角或者丘吉尔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过程。首先,一战后协约国已经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凭着战后贷款却飞速发展起来。其次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战略主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同时保障中东及北非的能源线路,在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国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击德国,其中将美国拉入战争是迫切需要。然后,德国对俄宣战,英美努力为俄国输送物资,同时解决隆美尔在北非的压力,促使土耳其保持中立,趁德国被俄牵制期间维护东南亚的利益。然后,各国联手反击,促使战争结束,不难看出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正是诺曼底登陆成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战争结束,就是分配利益的时候了,矛盾就此产生,世界格局因此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了,可能有不准的地方,不想考证了,痛苦的书读完了,我要换一本轻松点的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4】

每天用forset软件读大概每天25分钟,用了大约1个月读完。因为是精选本,估计内容进行了一些删减,加之对欧洲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匮乏,有部分内容不太理解,比如关于战略,战术的描述,即使看了也没进脑子里。

开头几篇,作者就表达了他对于一战后德国的情况,以及战胜国对德得太多深深的担忧。从他的担忧看,二战某种程度上是一战后必然的结果。而人类在避免全球性,大规模的战争上,也是经历了血的教训在不断摸索和改变。

一战后对德政策,战胜国各自内部状况,战胜国之间的关系,各国的轻视,最终二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德国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法国自食其言,是大劫来临的预兆,妄图通过牺牲小国来满足野心日益增长的德国,战争已不可避免。

在德国出现轻微违约的情况时,各国却不加理会,而违约情况变得严重了,各国又不予以正视。最后保持长久和平的愿望付诸东流。而关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判断,什么样的情况应该重视,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正视,作者给出了一个准则:即一个国家要遵守诺言和遵守盟国的条约义务,这一准则叫做“道义”。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这样的准则也适用,毕竟对于愿意遵守诺言和条约义务的人,品格不会太差。

在战争后期,当情况开始朝着胜利发展的时候,因为消灭纳粹这个公共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三大国,又因为各自国家的利益不同而开始各自的谋划。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这三大国的三位领导人,仍然值得敬佩,在危机时刻能够临危受命,对德宣战,暂时突破以往的界限,领导本国人民英勇战争,需要绝大的勇气和对正义坚持。

对于书中的以下几句话印象深刻:

1、“骑马者的后面,总有一个阴沉而忧虑的人坐着。”看完全书,这句话似乎是三大国三位领导人政治命运的“预言”。

2、人类过去从来不曾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既没有值得一提的道德进步,有缺少对理智的正确引导,却首次掌握了足以摧毁自身的工具。这句话放在当代也及其适合,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但是隐藏在底下的,不易察觉的另外一些影响,我们也应该反思和正视。

之后有空打算观看《珍珠港》、《至暗时刻》两部电影。另外有四个感兴趣的内容待查:

1、《联合国宣言》的内容。

2、埃尔温.隆美尔的故事。

3、波兰和苏联的关系。

4、之后的英国大选中邱所在的保守党失败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5】

认真反思那段历史,丘吉尔是两头被人当枪耍。真正的铁幕是美苏双方“心领神会”的方式针对欧洲拉起来的。二战后的格局,瓜分欧洲是美苏之间的共识。只有失去东欧的小欧洲,才能完全对当时的美国俯首帖耳。只有拥有东欧的苏联,才是一个在欧亚大陆拥有完整影响力的苏联。以此为基石,美苏在欧洲背靠背,反方向去瓜分全世界。这是铁幕的实质。

当前国际格局的边界弹性太大了,伸缩范围也太大了,老人们不甘心,新秀们不罢休,根本拉不起什么铁幕来划分势力范围,“新冷战”纯属庸人自扰。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有个非常有意思事情,关于第二战场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坚持从巴尔干登陆,罗斯福坚持从诺曼底登陆。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还在力争将进攻兵力重心部署在地中海一线,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使英方认可以“霸王计划”为重心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案后。事后罗斯福的军事顾问们长松口气说我们总算是没有被丘吉尔拉到巴尔干半岛去。看懂地图就明白,如果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而苏联的势力就会扩展到东欧并形成对西欧的威慑。如果采取丘吉尔的路线,从意大利攻入德国,英国就会保持对整个欧洲及其战后政治的实际影响力。

军队所至,乃国家权力所至;国家乃至地方的影响力是随军事力量的进入而存在和继续的。斯大林对此看得也很明白,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美国的战略家们也看得明白,他们认为除了打击希特勒这一目标外,英国人的另一点考虑是,在地中海采取的新措施能最终制止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扩张。在苏美英三家中,只有丘吉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二战后的国际实力和格局,英国无可奈何花落去,皇冠落地是必然趋势,势力范围被瓜分也是必然趋势。

为了在海上剥夺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美国着手这项工作的时间起点在德黑兰会议,尤其是会前罗斯福与斯大林会晤中针对英国形成的战略默契。这项工作的结束大概就是1956年美苏联手利用苏伊士运河事件将英法逐出埃及。失去埃及,英国也就失去了印度洋。罗斯福明白,仅凭美国一家是完成不了这一历史任务的,而有能力与美国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苏联。因此,将东欧让给斯大林,对罗斯福是一举两得的事,而对斯大林则是正中下怀的事。如果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是在战时打败德日法西斯目标下走到一起的,那么,罗斯福和斯大林则是为了战后瓜分英国世界财产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6】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7】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8】

珍珠港一战惨绝人寰;珊瑚海一役损兵折将;纽伦堡一仗泪洒长空.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禁向各国宣战至1945年9月2日官方宣布大战结束.在这一期间,有多少黎民苍生的痛苦呻吟声,有多少战地将士们的哀怨声?可是,他们每天都在祈祷:让世界和平吧!

大战伊始,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联合起来一心想要侵犯别国的领土,但是,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当然不会甘心,他们万众一心,顽强地抵抗侵略军,于是,反法西斯大战拉开了序幕.

正当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报社为了让民众清楚地获悉前线的消息,他们奋起直追,配了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记者去前线采访,可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啊!

美国有三十四位记者,在前线采访时牺牲.1942年10月8日,纽约时报的拜伦·道尔顿,在新几内亚登陆时捐躯;恩尼·派尔,一位谦逊,声音柔和,个子虽小却有着巨人般勇气的记者,曾随军参与从北非到日本附近岛屿的历次战斗,1945年4月18日,正当奋战的美军攻克二十六平方公里的伊江岛时,被日军一发机关枪子弹击中左太阳穴而丧生.

在这次大战中,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得到前线真实的,冷静的,客观的新闻报道.为了这一需求,于是,第一流的新闻人员就真实地写出了这些报道中的杰作.他们在散病坑里,防空洞里,作战中的战舰内或甲板上,在空战中飞机的局促座舱中,在战场上,在树篱下,在了无遮蔽的田野中,在饱经破坏的城市内……写出这些报道.他们除了透露天下的大事,也报道了很多细枝末节和奇闻怪谈.他们在百万字句中提炼,捕捉住二十世纪大战的戏剧与悲怆.

在二次大战中,沉船,毁车,无战斗品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是什么力量促使战士们坚持不懈地打完全程呢?因为他们知道,为了世界和平,牺牲再多也在所不辞.

和平,和平,这简短的两个字,是和善的,能使国民抛头颅,洒热血,保家为国.但同时有时残酷的,因为它能让所有的爱国青年背井离乡,上前线,能让无数的家庭分散.所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世上不要再发生纷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9】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电影《二次曝光》观后感


电影《二次曝光》观后感

国庆假期第三天,老公说要陪我看电影,真是有点喜不自胜的感觉,因为前段时间才看了上映不久的《白鹿原》,余味还没散尽,又可以看到电影了,哈哈!

吃完早饭,利用手机充电的时间我们在家里电视上看了任贤齐、腾格尔主演的《双城计中计》很精彩,没想到腾格尔唱歌好,演电影也是不错的,很值得一看。言归正传,去影院看电影,这种感觉和家中截然不同的,首先是大屏幕,高清,音响,视觉都是一流的,再有,和老公一齐看电影,让我们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感受电影反映的不同人生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国庆期间精彩电影真不少,《铜雀台》《太极I》《二次曝光》等等,都是明星当道,都想看呢,我最终选择了《二次曝光》是冲着其文艺片的头衔。商业片大多都是看完之后,一笑了之,文艺片集合了文字图像声音三种文学表现形式,有较高的审美性,观看之后,更会引发人们对社会深深的思考。另外,在看中国好声音时范冰冰和导演李玉大力宣传此片,引起我的好奇。当我选了这个片子之后,老公还有一点后悔呢,因为我对此片一无所知,别说这部片子,就是范冰冰演过的电影全部没看过,哈哈,但是我坚信这部片子一定好看。

电影开始,范冰冰在水中白发游泳造型引人进入剧情。宋其电影女主角是整形医院的咨询师,范冰冰真是美儿,近景的拍摄,她精致五官,和当年的小金锁还真是判若两人,小嘴巴,高鼻梁,大眼睛,空气齐肩短发,俏皮的刘海,不可同日而语了。剧情因为两个闺蜜抢一个男人展开,倒也不算多么稀奇。只是,范冰冰和霍思燕两个美人用脏话互骂的确让人讶异。在情感背叛面前,女人,甚至所有的人,都会是疯狂的,失去理智的。此剧也是围绕背叛和谋杀,当人们以为真相大白之际,又一个谋杀暗浮出水面,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是女人公臆想出来的,她因为小时候目睹母亲被杀,养父车祸死亡而发现的日记本,导致了她精神失常,引发出一系列荒诞的想像。真正的情节,应该是从梁静扮演的警察出场开始的,男友劈腿,杀闺蜜,都是不存在的。是母亲被杀后在她心中留下的阴影造成的,她的远行,她潜水,她摆放骨灰,从而完成寻找真正自我。

看的时候有点迷惘,有点梦幻,有点离奇,甚至有点心悸。冯绍峰演劈腿男,很拿手,结局又是深情男,找回自我恢复记忆的宋其投入刘东怀抱,很令人动容。人生或是悲伤,或是惨烈,或是多彩,都如片尾的海市蜃楼,转瞬即逝。珍惜把握好我们的情感,人生有底线,不能破坏!

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观后感


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观后感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儿,生活和工作的变动,都超出了我今年的计划之外。让我一时间还有些茫然,辞职后的委屈、被烫伤后的心酸、找工作的不确定、新工作的压力,以及期望的人总是让我失望,在我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一直这么孤单!

最近在看《生活启示录》,突然让我乱糟糟的生活找到了答案。甚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爱情观!那个曾经非常坚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我,就那么突然动摇了。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突然害怕起来。突然对婚姻有了另一种理解。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成熟!突然发现一个女人越是想要过的幸福,心理承受的东西越多,越要受很多委屈,越要懂得包容与理解,我承认我是一个有点小作的女生。这也怪我在感情中总扮演被爱、被关心,霸道的角色。导致了我索取型的恋爱观,我并不知道爱一个人原来要承受这么多。但我也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男人值得我这么做。那个在你身边微不足道,经常被你忽视,却发现每次失落时都会陪在你的身边……谢谢!

我想,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再穿那些看似让自己变的成熟的衣服,做25岁,花样年华里该做的事儿,青春本该谱写的美丽篇章,却急着让自己快点成长,我会错过多少美丽的风景。

我对自己的期望一步步都实现了,曾经以为多牛掰的人才能在花样年华里做的事情,当自己做到的时候也就不过如此!但同时,也承受了同等的压力!我知道,事情永远都是这么公平。我只有不断前行,座更好的自己,但不错过身边的风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5篇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1)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2)

我必须在读完书半个小时内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正以飞快的速度从我脑中消失。

看了55个小时,以我这种看书的速度,这本书大概看了10周,而且打破了一次只读一本书的惯例,这本书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去看了一本朗读者,读完朗读者又返回来读完此书,说实话,真的读完还感觉挺激动的,因为还是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民生的内容很少,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丘吉尔的逻辑和视野都比较宏大,缺少一点普通人的感觉,文字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感情。书中涉及的武器、地理位置、航海路线、军事路线都非常复杂,不对照当时的地图几乎无法理解,这也是难读的一大原因。当然,难读是我个人感觉。

我在想,读此书之前和读此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感觉好像变的厚了一点,这么厚的东西,不管消化没消化,毕竟塞脑子里了,虽然很快就忘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厚重了,至少这个时刻有点历史沉重感。还有感觉自己更加无知了,未读此书我或许还可以讲讲二战轶事,读了之后不敢讲了,看不到历史的全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看不懂思维的深度,知道了自己对二战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很可能是片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基本记忆是这样的,书以一战结束开始,以丘吉尔卸任结束,主要以英国的视角或者丘吉尔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过程。首先,一战后协约国已经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凭着战后贷款却飞速发展起来。其次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战略主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同时保障中东及北非的能源线路,在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国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击德国,其中将美国拉入战争是迫切需要。然后,德国对俄宣战,英美努力为俄国输送物资,同时解决隆美尔在北非的压力,促使土耳其保持中立,趁德国被俄牵制期间维护东南亚的利益。然后,各国联手反击,促使战争结束,不难看出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正是诺曼底登陆成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战争结束,就是分配利益的时候了,矛盾就此产生,世界格局因此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了,可能有不准的地方,不想考证了,痛苦的书读完了,我要换一本轻松点的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3)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4)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观后感《二次大战启示录观后感400字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