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 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读后感)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寒假里,我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

它讲了一个神秘的孩子频繁出现在德国老太太爱丽丝的小屋外和中国女孩米兰的家,给她们捎来中国孩子写给爱丽丝的各种各样的信件。

还讲了爱丽丝和米兰聊关于书信的一些话题,让我懂得了书信是珍贵的,书信是使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有了一种安静从容的方式。

这本《亲爱的爱丽丝》我们一口气读了两遍。我们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书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书信从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用来向朋友和亲人倾诉内心,它比直接用对话来得更委婉、更温情、更私密。

当前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书信早已被我们遗忘,人们更习惯于手机、电话、网络的联系与沟通方式,由此,相互之间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但书信这种应用文文体,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进行文化上与文字上的情感交流,却是手机及电脑上的语音及视频交流中几乎无法替代的。书信是传统的 实质性的东西,你可以看的见摸得着,在对方的字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书信也是一种正式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俗语说“距离产生美”,有些不便直面沟通的语言可以信函书写,有些不便当场表达的情感可信笺流露,就是诸多书信美文产生的原因。愿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里,在人与人的交往时,能借助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沟通方式,使社会交往中少一点世俗,多一些真诚,使情感表达时少一点直白,多一种温情,使紧张的生活节奏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安宁。

【第2篇】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300字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1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2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3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4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5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6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7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8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收藏]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通用6篇)


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其实很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好,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敬请参阅本文!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2】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3】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的,也是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4】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5】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6】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安德烈800字读后感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主要通过36封电子家书,为我们展现了两代人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这样睿智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内容和文化内容让我收获颇多。但更让我感动的龙云台的良苦用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导读: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以下是由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 ‘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 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

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

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 “代言”。

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

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

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

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

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

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 “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 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养”态度。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我们再看看龙应台的做法。

当二十一岁的安德烈开始抽烟时,龙应台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是一个‘别人’。”二十一岁,已经到了独立自主的年龄,是成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做父母的就没有权力或权威约束他。龙应台只能说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较之龙应台的《目送》和《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篇四:《亲爱的安德烈》书评3000字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常陌生,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对他的一切好像“一无所知”。

这样的局面似乎本该如此: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岁;他们也是两个国别的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他协议共写一个专栏,在香港的一家媒体上连载刊发。于是,龙应台母子两人用三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通信,阐释自己对人生、情感、教育、工作、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认识,在各自的独立中相互沟通、理解,由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有媒体说: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亲爱的安德烈》令人赞叹,她的文字也有着万丈深情。其实,任何一对正常的母子之间,都不乏“万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对话到如此坦诚、如此深刻的程度,无疑是寥若晨星。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就是这样,沟通仅仅是琐事,那不是心灵的沟通。然而,多少伤害都假借“爱”的名义进行!安德烈说,你要明白,你儿子不是你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应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的沟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读后感《《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