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2024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相关栏目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热门栏目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推荐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共 9701 篇)

  • 1、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1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

  • 2、 [收藏]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通用6篇)

    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其实很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好,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敬请参阅本文!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

  • 3、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范文)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

  • 4、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读后感)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

  • 5、 读亲爱的爱丽丝有感范文300字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 6、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

  • 7、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 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

  • 8、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 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的差异、时空距离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日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使得母子间隔阂越来越大,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 1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一爱一的安德烈读后感(一)

    亲一爱一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一爱一,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一性一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一性一解放和自一由平等,尊重人的理一性一思考,关怀人的一精一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个一性一的自一由解放,尊重人的理一性一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一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一性一思考?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一性一,缺乏质疑与反抗一性一,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一爱一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一性一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一爱一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3-06-04

  • 2019-10-19

  • 2022-12-10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10-23

  • 2023-01-11

  • 2022-02-04

  • 2022-04-12

  • 2023-03-12

  • 2019-09-1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2-01-15

  • 2022-12-18

  • 2023-05-03

  • 2019-09-20

  • 2021-08-19

  • 2021-12-21

  • 2022-12-20

  • 2023-01-16

  • 2023-01-14

  • 2019-10-28

  • 2022-04-11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2024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