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18 来源:互联网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1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2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3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4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5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6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7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8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读后感)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寒假里,我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

它讲了一个神秘的孩子频繁出现在德国老太太爱丽丝的小屋外和中国女孩米兰的家,给她们捎来中国孩子写给爱丽丝的各种各样的信件。

还讲了爱丽丝和米兰聊关于书信的一些话题,让我懂得了书信是珍贵的,书信是使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有了一种安静从容的方式。

这本《亲爱的爱丽丝》我们一口气读了两遍。我们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书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书信从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用来向朋友和亲人倾诉内心,它比直接用对话来得更委婉、更温情、更私密。

当前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书信早已被我们遗忘,人们更习惯于手机、电话、网络的联系与沟通方式,由此,相互之间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但书信这种应用文文体,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进行文化上与文字上的情感交流,却是手机及电脑上的语音及视频交流中几乎无法替代的。书信是传统的 实质性的东西,你可以看的见摸得着,在对方的字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书信也是一种正式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俗语说“距离产生美”,有些不便直面沟通的语言可以信函书写,有些不便当场表达的情感可信笺流露,就是诸多书信美文产生的原因。愿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里,在人与人的交往时,能借助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沟通方式,使社会交往中少一点世俗,多一些真诚,使情感表达时少一点直白,多一种温情,使紧张的生活节奏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安宁。

【第2篇】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300字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 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收藏]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通用6篇)


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其实很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好,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敬请参阅本文!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2】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3】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的,也是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4】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5】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6】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 (集锦4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亲爱的安德烈》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好一篇《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篇一】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篇三】

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坐上了前往异乡的航班,从此身边环绕着不同发色的人,耳边充斥着各色的口音,透着阵阵寒气的冰块在舌尖翻滚,五光十色的鸡尾酒在嘴角丝丝跳跃,从此忘了时间,在快感与茫然中等待阳光和清晨。

在银丝垂满额间时,她的脑海与回忆充斥着他的背影,隔着茫茫的海洋,望着散着淡淡秋色的白玉盘挂在枝头,从此任由相思浸满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执笔迎接一个个续写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龙应台。一对身在异乡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寻找彼此飘渺而坚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却装着两颗匀匀跳动而赤诚的心灵。有一次,他问她,能否挑战权威,言语中尽是少年的跃跃欲试,像一股狂风,似携卷飞舞的残叶;而她则轻柔地娓娓道来,似柔中带刚的柳枝,在逆风中从容地舒展着纤细的身躯,枝尖盈盈地点向远方。当十八岁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弯曲的路上尝尽酸甜苦辣时,又不小心与寂寞撞了个满怀;而将一切收进眼底的她,并没有苦口婆心地陈铺那些烂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温暖他那被千疮百孔的灵魂,为他洒上满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灵港湾栖息,静静倾听他匀匀的心跳。

柔月在枝头栖息,虽然他们身居两地,但每当他在现实生活被千疮百孔时,在异国四处漂泊时,她便会第一时间,用一封封诚挚的信件诉说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写尽一个母亲的柔软心肠。淡淡的词句,却可以霎时填充那个或迷茫或青涩的小小心灵。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或许某天,他走在繁华的街道,身边的行人络绎不绝,灯光五光十色,而她则轻轻漫步于弯弯曲曲至前方右转的泥径,淡薄的阳光旁是一树梨花洋洋洒洒,这时他们或许会想到彼此,心间徒添一点温暖。

《亲爱的安德烈》高中读后感【篇四】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往来的36封家书。我用了两周断断续续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概要:这本书是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作为母亲龙应台和儿子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之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因为有隔阂,作为母亲不愿意从此“失去”曾经认识的那个儿子。于是,想到了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采用书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于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学业等等的一些看法两代人就开始了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作为父母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补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找不到语言。这种写信的方式,让彼此有了连结。

这本书中,母子两人的家书围绕:德国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两代人对国家的不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特别佩服龙应台的一些犀利的见解。

因为是家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也特别温馨,在母子对话中让读者有收获,有思考。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在长大,而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当女儿长大的那一天,我同样可以赶上她的步伐。这种“家书”的形式对于我也是在女儿十八岁和她沟通的一种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写日记,只是为了写给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当年老的一天还能回忆生活的印记。

在阅读到《给河马刷牙》的时候,“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会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体面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着,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谋生的手段,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做的特别纠结和落寞,没有了方向感,特别想跳出那个圈圈,而却没有了跳出的勇气,只能在纠结中生活着。希望自己能够心存阳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经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爱孩子,爱家人,我们也必须有度才行。爱的太深,对方会窒息,想逃避,爱的太少,我们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爱”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集锦


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在认真品味在读了龙应台和安德烈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以后,让人感觉收获不少,这时候你就可以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来和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读书感悟。您也一定在寻找有关亲爱的安德烈合适的读后感吧!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 篇1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 篇2

漫漫雪花,微风飘舞。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烟花滑落夜空,似夏萤,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为一秒的绚烂夺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仅有的只是那时温存的记忆……

四年,并不太长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时隔四年,当龙应台再次见到安德烈时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宁静和深沉让她感觉陌生。虽然彼此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同样,人生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离散重逢只是记录下时光的脚步,人生总有一个终点,无论最后的决别是浪漫,是完满或是凄美,这沿途的风景仍会在尽头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问我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懂了时光,它就像是一个慈祥又严厉的老者,它会把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赠予,同时它也会将这美好变的短暂、耐人寻味。

时光永远不会老去,但它的消逝却悄悄带走我们的青春,岁月的流逝,独留依稀的回忆、心底珍藏……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抹去的是记忆里独特的美……朦胧中仿佛又想起:满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击石,只是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 篇3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把他送去德国接受德国式的教育,母亲由于事情多而回国。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论自己的孩子长到多大,都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与孩子应该平时多沟通,让母亲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产生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 篇4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的差异、时空距离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日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使得母子间隔阂越来越大,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与心得 篇5

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集锦5篇


阅读能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情节吸引了很多读者,这时候可以将自己昙花一现的感悟写成读后感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丁丁历险记》的读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篇1

最近,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

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安慰,彼此关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妈妈一样,以朋友的方式和我进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书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乐,他旅行,开聚会……可是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学习,大人和老师们光知道让我们学习,不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生活少了许多乐趣。我知道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放松。

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他们之间对许多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其实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谁说的有道理,就采同乡会谁的意见,我的妈妈平时比较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会细细品味这本书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篇2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聚会、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篇3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篇4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篇5

大年初四请假去书店狂购一通,其中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买回来后,一手抱着秣秣睡觉,一手看书,基本上一口气看完了。

这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在三年之间的书信集。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就不象是一个18岁的孩子写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对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讨论,一个从小被父母包围、娇宠,没有经过历炼的孩子是断断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颜。

其实有了孩子后,有一些压力,就是未来的教育压力。我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怎么以身作则,如何表率。。。。。。这些年,我愈来愈觉得知识的短浅,不是专业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为一个硕士毕业生,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多少??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国家的历史。很多社会现象,也没有作过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还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系统。需要大大的补课。最起码,我能够在孩子应该读这些书时,我能够给以一定的指导,并和他讨论。

读书的任务很重,而且没有时间再推托了。

努力,加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集锦(5篇)


什么是读后感?是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的文字。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们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读后感是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如何写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才更有感染力呢?你可以读一下栏目小编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

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会默默支持守护着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母亲是当你受到伤害,她会用你最爱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而母亲却也是将要看着你成长,坚强,然后和她分离的女人。读《亲爱的安德列》,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用心之真挚,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我的妈妈是一个很风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经对我说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么看着我,用心,用爱来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峥嵘世界,然后看着我抽身离去,长大后只是偶尔来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她就会很满足。想来天下母亲都是如此,甘愿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守候,默默离开。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3

这个星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婷婷,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特别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没有时间与爸爸妈妈交流。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欢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婷婷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婷婷,希望她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为生活的重担,使他们有些无暇顾及你的一些喜好,书中的一句话点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摆脱父母,独立生活的心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还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恐怕婷婷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使婷婷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能够慢慢被清除,变回那个开朗大方的她。龙应台知道了儿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一定会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这本书,让同学们阅读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4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5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 (集锦6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亲爱的安德烈》,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有关《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二)

读完此书,陷入了深刻的沉思。这大概是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信里她完全扮演了双重身份,不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说教,而是用充满爱的言辞和孩子握手言和。她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孩子带给她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即可用了一种成熟而有远见的方式和孩子洽谈,她得到了孩子肯定的应答,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她试着站在一个成年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即使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她也要企图一试。因为她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以另一种方式让他的孩子去接纳她。

文化的差距,环境的影响,包括人被培养出来的习性,不得不说你若没有且生经历,你可能参悟不到他思想上的高度,行为上的宽度。更何况是两个年代人,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安德烈和母亲都打破了规则,不想被文化、传统任何本质性的东西所影响,也在他们的交谈中看到了他们对一个新时代的一切,所产生的独特的见解和差异。我为此为之动容,这是在深远意义上的为此打开心扉,知道了你在想什么,才不会错过你成长的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和艰难的抉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三)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四)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把他送去德国接受德国式的教育,母亲由于事情多而回国。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论自己的孩子长到多大,都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与孩子应该平时多沟通,让母亲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产生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五)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总结怎么写(篇六)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读后感《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