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读后感)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寒假里,我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

它讲了一个神秘的孩子频繁出现在德国老太太爱丽丝的小屋外和中国女孩米兰的家,给她们捎来中国孩子写给爱丽丝的各种各样的信件。

还讲了爱丽丝和米兰聊关于书信的一些话题,让我懂得了书信是珍贵的,书信是使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有了一种安静从容的方式。

这本《亲爱的爱丽丝》我们一口气读了两遍。我们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书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书信从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用来向朋友和亲人倾诉内心,它比直接用对话来得更委婉、更温情、更私密。

当前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书信早已被我们遗忘,人们更习惯于手机、电话、网络的联系与沟通方式,由此,相互之间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但书信这种应用文文体,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进行文化上与文字上的情感交流,却是手机及电脑上的语音及视频交流中几乎无法替代的。书信是传统的 实质性的东西,你可以看的见摸得着,在对方的字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书信也是一种正式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俗语说“距离产生美”,有些不便直面沟通的语言可以信函书写,有些不便当场表达的情感可信笺流露,就是诸多书信美文产生的原因。愿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里,在人与人的交往时,能借助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沟通方式,使社会交往中少一点世俗,多一些真诚,使情感表达时少一点直白,多一种温情,使紧张的生活节奏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安宁。

【第2篇】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300字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800字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 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集锦8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1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2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3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4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5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权威,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6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7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篇8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收藏]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通用6篇)


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其实很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好,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敬请参阅本文!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

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

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2】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3】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的,也是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4】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5】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篇6】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第2篇】

爱是不存在隔阂的,别让亲情成遗憾。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最大的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做为儿子的安德烈慢慢随着岁月成长,自然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自己的思考,有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和抱负,他的生活圈——那也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进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渐渐平淡了。

做为母亲的龙应台显然慌了,因为她发现曾经和她无话不说的儿子,变得对她几乎无话可说。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 希望能借此走入十八岁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她的18岁,住在一个偏僻、穷困、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对于她来说不存在。她的儿子80后,生活在德国。他的18岁,踢足球,在酒吧和朋友聊天、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只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然有对追求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而安德烈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网络给予其丰富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也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 比如:生活习惯、个性发展、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学习其中的是坦诚和爱。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

对于此我感到羞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书本,课外习题等等充斥着我的生活,我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即使有接触也没什么话题。是啊,并且是两代人的差距,或许我们可以和同龄的人聊几个小时,但绝不会和父母谈心。

【第3篇】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第4篇】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 ,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第5篇】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开始写读后感了。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豪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观后感500字


【第1篇】

从小爸爸妈妈叫我不要到处乱跑,别走丢了,还对我说:“如果被坏人拐走了,就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那有多可怕呀!”看了《亲爱的》的电影后,我发现爸爸妈妈并不是在吓唬我,真的有这样的事,想想都觉得后怕。

影片里,鹏鹏和他爸爸一起生活,爸爸每天都很忙,很少照顾到他,就在一天下午,他跟小伙伴一起跑出去玩,看到妈妈的车就追了过去,结果为了追妈妈的车一去不复返。鹏鹏不见了,他爸爸妈妈非常地伤心,很后悔没把鹏鹏找看好。后来,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去寻找鹏鹏,还吃了不少苦,途中还遇上了骗子,可以看得出,他们找得非常辛苦。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儿子鹏鹏,他们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反而更加伤心,因为鹏鹏被拐到了一户偏僻山村农民家里,生活了好几年,已经认不住他们了,最让他们伤心的是,他们听不到鹏鹏再喊:“爸爸妈妈。”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很多,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一个人不能到处乱跑,不然就像鹏鹏一样被坏人拐走,很难才找得回来,也有可能永远都找不回来了。平时外出,难怪爸爸妈妈总是拉紧我的手,生怕我走丢,就算在游乐场玩,他们也会在一旁看着我,爸爸妈妈这么爱我,我不想离开他们。

【第2篇】

自从看了《亲爱的》这部电影,父母对我的爱,我大有感悟。

电影里的鹏鹏不见了,他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自己的孩子。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鹏鹏的父母下定决心都要去找到他。他的爸爸为了找到他跳进了江里,他的妈妈为了找到他,得了心理疾病。每次一有新消息,他们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赶过去。只要他们一闭上眼睛脑子里都是鹏鹏。最后,鹏鹏的父母终于找到了他。尽管鹏鹏对亲生父母已经没有记忆,但是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地给予他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红了,想起了平时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翻出了钓鱼竿,于是兴冲冲地给爸爸打电话,央求他带我去钓鱼。爸爸也很爽快地答应了。结果我等啊等,七点多钟爸爸才满脸疲惫地回家来,并且取消和我的约定。我听了马上发起了火,砰地一声把爸爸拒绝在了我的房门外。吃过晚饭,等我气消了,爸爸跟我解释了原因:”孩子,天太晚了,而且外面下着小雨,江边的泥地很滑。这样环境太不安全了,所以我才取消我们的约定。等下次天气好了,爸爸一定带你去钓鱼。“听到这,我才明白爸爸是担心我的安全才不遵守约定的。我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

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容易的。父母把自己最大的爱给了我们,那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回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父母的爱消失了才去珍惜。

【第3篇】

星期日上午,黄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亲爱的》。

在《亲爱的》这部电影中,主角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的儿子鹏鹏丢失了,他们不惜一切满世界的找,在几年后,他们在农民李红琴家中找到了鹏鹏并带回身边。另一个主角李红琴在失去儿子吉刚(鹏鹏)后,路边抱养的女儿吉芳又被误以为是拐来的孩子而被福利院带走,一下子失了含辛茹苦养大的俩孩子,她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想方设法要回女儿,但这时却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她很迷茫无助。

当我看到田文军和鲁晓娟到处找不着鹏鹏而痛哭流涕,悲痛绝望时,我的眼圈红了。每个爸爸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我的爸爸妈妈也一样,我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如果我像鹏鹏一样走丢了,他们也会像田文军和鲁晓娟那样伤心绝望的,满世界的去找。我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让爸爸妈妈为我担心。

后来,李红琴的女儿吉芳被福利院带走后,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她那种伤心、痛苦、迷茫、无助。你想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却转眼就不能相见,即使是知道在他们在哪里,也不能。我流泪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红琴为了见见女儿,不顾生命危险,偷偷地爬上二楼见吉芳的时候,不但是我,很多同学也都感动得流泪了,有的同学甚至忍不住小声地抽泣起来。大家都深深的感受到了李红琴吃对吉芳日思夜想的那种心情。对我们有这样无私、伟大的母爱,除了我们的父母,还能有谁?现在,我们有的00后不仅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还处处埋怨父母,和父母顶嘴,让父母伤心、难过,真是太不懂事了,但父母对我们的爱从未减少。

最后,田文军夫妇在找回了鹏鹏之后,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李红琴也发现自己怀孕了,打算重新开始。看到结局,我不再那么伤悲,我为他们回到正常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

看完电影出来,爸爸妈妈已经在门口等我了,像平时一样关心地问长问短,我应着,望着爸爸开车的背影,妈妈坐在副驾驶位时不时回来转过头来和我说话的身影,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爸爸妈妈爱我疼我,我也要好好爱爸爸妈妈,努力学习,好好孝顺他们,做个懂事的孩子,不让他们担心我。

【第4篇】

今天,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亲爱的》。讲的是一对已经离婚的夫妻,把三岁的孩子给弄丢了,为了找到孩子,夫妻俩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寻子之路,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波折,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差点绝望时,终于找回了孩子。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啊!这时,我想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我的情景……

当我半 夜 发高烧的时候,妈妈急着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彻夜未眠,不停地给我量体温,用酒精做物量降温,还学着给我做推拿……

当我考试考砸了的时候,想象着爸妈会不会像其他人那说:“你是怎么考的,怎么那么笨,怎么那么傻呀”,会不会给我来个“竹笋炒肉”呢?结果,爸爸看了试卷,只是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没关系,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面对的勇气,下次加油就好……”。而妈妈呢,只是与我一起重做了一遍错题,告诉我什么地方容易错而已。父母的爱与包容让我无地自容,暗暗发誓,下一次,一定要注意检查,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我在围棋比赛中取得冠军时,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骄傲地到处炫耀。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对我说:“廖烘辉,虽然你这次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还有四段、五段的高手呢,怎么能骄傲自满呢?”呀,是哦,太得意了,忘了上次去高段班被杀得落花流水的事了,还是继续努力练习吧。

当我捣蛋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没对我下去狠手“竹笋炒肉”哦。犹记得上幼儿园那会,特别喜欢玩水,把自己的玩具都拿到水了里洗了一遍,还把爷爷的手机,妈妈的刷卡机都放进去一起洗了,后来爷爷找手机,我都不敢吭声,就怕被打,会不会象电视演得那样,关小黑屋?还是赶出门去?听说手机很贵的。结果爸爸下班回来,看着泡在水桶里的东西,只是说:“来,我们一起把东西捞出来晾吧。看看,这个是助力玩具,可以放水里洗,这个是需要放电池的玩具,你放水里,它就坏了,不响了,嗯,这个手机和刷卡机也是电子设备,碰到水就坏了。爷爷没有电话用了,怎么办?”我低着头不吭声,就怕他们突然发飚。结果妈妈让我去给爷爷道歉,爸爸却只给我上了一堂玩具分类课。

回想起与爸爸妈妈的点点滴滴,突然感到,在我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包含了父母对我的爱,如果说这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我想就是父母的爱了,不管我做了什么,我想,他们都是爱我的。我要好好学习,回报他们的爱。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三年时间中书写的36封书信集,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点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不论是哪里的文化,都有其优越的地方,也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让自己拥有更多智慧。

当是的龙应台在台湾生活,而她的儿子则在德国,相距万里之遥,彼此之间的亲切度总会少了几分,在此期间,两人通过书信来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这也是龙应台关心儿子成长的方式。处于青春期的安德烈自然有一些叛逆精神,例如他喜欢上了嬉皮文化,对摇滚乐和电影非常喜爱,虽然龙应台并不赞同,但他依然捍卫自己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本身就有一些差异,而当时的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并不是很好,两人通过对国族的辩证来探讨到底该为中国、德国还是台湾加油,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两个人同三个两个国家和三个地区都有联系,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读后感.

母子之间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互相影响,例如作为一个母亲会从孩子的角度和国度来换位思考,并对他的言行进行研究和思考,就有了价值观的碰撞和磨合过程。

亲情无价,而对于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异国生活、价值观有差异的母子,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而她们还需要超越文化的阻隔、时代的鸿沟,两代人的交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更加珍惜亲情了,遇到思想观念的冲突时也学位了换位思考!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500字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202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2020(一)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2020(二)

第二次读《亲爱的安德烈》感觉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妈妈平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一起带入书中,去感受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差别。

书中安德烈生活极其幸福,丰富,充满乐趣,他可以喝酒,聊天,开party,旅游遇到挫折,会有很多人鼓励他,成功的时候,朋友就会为他庆祝。而身在中国的我们,聊天,开party只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学,写作业,复习预习,偶尔的娱乐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国和他同龄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渴望。我们也希望有那样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他们之间慢慢出现一座无形的墙,但在他们母子的努力下,这座墙,被击垮了。而我们,极大多数的孩子都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他们之间的代沟无声无息地变得越来越大,把他们越隔越远。他们也有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有一些却只会更加地彼此伤害。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相差甚远,中国孩子从小就要努力读书,考大学,这段时间里,根本就像与世隔绝。(.org)读大学就为了张文凭,可以找份工作吗?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工作?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在外国,他们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验,他们的适应能力才更强。西方国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国,只要家长聚在一起,就是是讲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没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扬过孩子,而是讲他们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们以为这是谦虚,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伤害!

真希望中国的爸爸妈妈们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快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多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时间,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事,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为孩子好,帮他们打点一切,可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啊。

真希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2020(三)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的差异、时空距离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日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使得母子间隔阂越来越大,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相信《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