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黑水手有感 > 地图 > 读黑水手有感

读黑水手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黑白人生》有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黑白人生》有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回过来说,老师的底色还是黑与白的,是黑板与粉笔的结果;是朴素淳善的象征!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黑白人生》有感_赞颂老师的作文500字


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回过来说,老师的底色还是黑与白的,是黑板与粉笔的结果;是朴素淳善的象征!

读《黑白交锋》有感


读《黑白交锋》有感

首先,这本书是由一位16岁的女孩写的,仅比我大两岁,实在让人钦佩,可谓是当今才女。

小说中有两位主人公诺尔和维多利亚。后者给我留下的印象颇为深刻,因为她让我想起了一位好朋友。我与这位好朋友经历了七年的风雨最后分开。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产生继续往下读的欲望。

作品最有趣的是,讲述了关于猫的奇幻故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写猫而不写人呢?等到读完小说,我才从后记中弄明白,原来作者朱丹彤喜欢猫就写关于猫的故事,同时因为太喜欢猫,在这之前还写了一本《猫之女》的小说。

诺尔是一只生活在野猫部落的猫,为了猫界的和平安宁,她要离开自己的部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可她心里是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家园,多么舍不得代替父母来抚养自己长大的妈妈呢?到达异国他乡后,诺尔遇见了另一只猫维多利亚。她是一只极为古怪的猫,行为作风亦如此,这让诺尔感到很不安。

维多利亚总是想找到预言中的那只猫,而预言中的那只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又是谁呢?原来在猫界一只流传着一个预言,被预言选中的猫就能给猫界带来和平,但是条件是必须在一月以内完成这黑白棋局。维多利亚已知自己就是被预言选中的猫,为了猫界的和平和救出妈妈,她不得不相信这个预言,所以她必须找到被预言选中的另一只猫,共同来完成这黑白棋局。

最后的结局虽然皆大欢喜,但我被这两只猫的奉献自我的精神所感动,也被小说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情节所感动,更加钦佩作者朱丹彤姐姐的才华。

《黑白记忆》观后感


母爱,是让世人永远赞颂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人物,是心灵上的支持和呵护,更是生命的生长点。

判断一个母亲的好与坏,并非从人的本身取决,而是对自己孩子心灵上的感动,母爱的奉献。对于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成长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他是和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就需要母爱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但是,他跟着的母亲是一个吸毒者,那似乎孩子的前途已经没有希望了。

天无绝人之路,是母爱创造了这奇迹,挽救了孩子,谱写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母亲因为母爱,决心把毒瘾戒掉,继续好好养育孩子,给孩子理想;孩子因为母爱,没有放弃母亲,没有嫌弃母亲,继续爱着母亲,不屑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贫困、疾病,还是多大的挫折,母爱的存在,我们都能挺过去,继续面对新的未来。

世界的不平,道路的不平,不是我们自暴自弃的理由,寻死更不是解决事情的方法。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父母,他们都是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如果害怕黑暗,就要学会战胜黑暗。相信我们永远都是幸运者,因为我们都是被爱者,爱的存在,让我们学会了坚强。有了理想,就应该努力追求,为了实现理想,就应该珍爱生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是我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健康的生命,我们有力量去追求理想,才能奉献我们的爱,去爱别人。

放飞我们的理想,努力地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地活着。

珍爱每一个生命,感恩每一个爱我们人。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作品不但给我们展现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
人生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作者通过《人生》,剖示改革进程的艰难,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而高加林就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用自己的笔尖触动着处于人生道路口的青年。
他是农民的儿子,却又是不同于父辈的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对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的不满和对城市生活现代文明的向往,构成他心中巨大的骚动。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又渴望挣脱黄土地的束缚,是农民的后代,又渴望跳出农门,用自己的只是和文化建设这个社会。他聪明,能干,英俊,充满活力和灵气、正气、才气,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时代、对他人的责任。他的行为动机中,包含着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蔑视,他的奋斗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他的负心也该遭到道德的谴责。
人生只有一次,高加林的每一个决定汇聚成最终悲剧的酿造。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聚一起形成了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人生风雨中的船只,经历了摇摇摆摆,起起落落。一生都走对路,可能正确而安全,但绝对没有奇遇和惊喜。走错了路,可能把你引入一片意外的风景,有如仙境。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作品探讨青年人生道路,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人生道路、人生要义。通过城乡“交叉地带”几名青年男女见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了他们面临人生选择关头的希望、追求、痛苦、困惑于迷惘。我想,这就是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正处于七彩的二十岁的青年,在闹铃的喧闹中不情愿但心想吾梦甘心起床;在匆忙的早餐过后心想吾梦,保持饱满的精神步入课堂;在繁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品一本好书、喝一杯好茶。这样的二十岁人生,应该是人生最美的时候。
或以教书育人为己梦,或以文思渊博为己梦,亦或以笔尖胜利器为己梦。能在这茫茫天地间找到自己清晰的坐标、避免庸碌已是不易。要是在有心无意间改变他人乃至改变社会和世界,倒也不枉此生。正如海子曾说,人“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诚然,人生难免会遇荆棘,不要害怕,不要退缩。真正的人生需要激情,任谁不想在混混沌沌中度过我们的人生,在睡眼朦胧中迷失了自己,在迷茫的爱情道路上受伤哭泣,在不知不觉中挥霍了我们年轻的生命。人生唯有脚踏实地,亦不忘仰望星空。
需要知道,人生还有另一种方式,人生是需要奋斗。人生的独特在于赠予我们美妙的同时也附带着考验,岁月的河流伴着坎坷,我们不应该做那个在岸边观看的逡巡者,要坚定地迈着前进的步伐,勇敢地穿梭在人生的长河里。铭记曾经为了人生拼搏付出的那些人,相信未来,追溯勇者的足迹,靠近人生的光环。
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绊人的,只有被绊后,人们才能发现道路的价值。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这就是我的《人生》。

《人生》,是路遥先生1982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完成于1981年陕北甘泉,经过三次改稿同年定稿于北京,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从《人生》到《姐姐》、《风雪腊梅》、《平凡的世界》,可以说路遥先生这一生都在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那些极具生命特性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前进。他的每部作品都像陕北号子一样,缠绵悠长地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而在他诸多作品中,我看过次数最多的就是《人生》。这本书我看过三遍。第一次是在2012年刚参加工作后,在街边地摊上花了10块钱买的盗版书。起初自己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概念,但随着慢慢阅读和学习,渐渐发现路遥先生在描写环境和人物很是细腻,并在主观意义上觉得自己又读了一本大师级的名著,自己的学识又增加了几分。第二次是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时,那时的自己完全成了路遥的忠实读者,白天看着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晚上看着孙小平和孙少安他们真实而又平凡的世界。也就在那时自己开始懂得了,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这一生总要越过几道坎、转过几次弯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这个道理。第三次也就是在分公司组织“阅读,开启下一个五年”好书推荐交流活动通知下发后,自己很快再次将它捧读。虽然故事的概要我早已熟记于心,但每读一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和不同的认知。如果说前两次的阅读,让我领略到了路遥先生那优美的文字艺术和对书中人物多舛命运的唏嘘,而这次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选择的意义。我甚至一度怀疑,究竟是岁月辜负了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辜负了岁月,或者说是高加林辜负了巧珍和黄亚平。也许真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在一定程度上讲高加林的悲剧人生,体现出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悖的矛盾的奋斗生活。很多人对他不解,有人说这是他错误选择所致,也有人说这是他不懂珍惜的代价,然而通过几次阅读,自己却逐渐能懂得甚至理解他为了摆脱贫穷的束缚,拼尽全力地想融入城市生活的现实意图。当然,高加林只是作者在那个特殊时代下塑造出的一个悲剧人生,但仔细反思,这又何尝不是作者意味深长地对他后生辈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殷切警告呢?

借着对《人生》这本书的理解,我认为无论何时我们一定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我们不是演员,不可能在每个舞台上都可以得到喝彩;更不是神仙,不是每件事都能信手拈来。我们只是普通人,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融进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圈子,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思进取,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用硬着头皮的“进取”换回的是高加林式的人生,我情愿过着普通的生活,享受着真实的人生。

宁肯清贫自乐,也不浊富多忧。这是自己在阅读完《人生》后最直观的感想。也让自己这颗曾经浮躁不安的心,逐渐变得平静。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固然重要,但绝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盲目的攀比迷失了存在的意义,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事、认真生活、认真做人。理想远大固然是好事,但好高骛远终究只会是水月镜花。正如故事结尾,德顺爷爷对落魄回到农村的高加林说,“听说你今天上午要回来,我就专门在这里等你,想给你说几句话,你的心千万不要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汔崂了,他用枯瘦的手把四周的山川指了一遍,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的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是啊,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一切都会有希望。尽管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波折,可仔细想想,人这一生若总是平平稳稳,不经历一些跌宕起伏,又怎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精彩!我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回首追忆自己曾经筑梦的道路时,我们不仅不会感到委屈,反而会庆幸那时的我们没有虚度、没有放弃,才会有这般精彩的人生。

读路遥《人生》有感


路遥笔下曾经有一个矛盾的人,他出生于陕北高原的乡村,他曾是家人的骄傲,他有过短暂的恋爱时光,他顺利过,他潦倒过,他在一次次的抉择中浮沉,他在一次次的取舍中徘徊,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对人生的迷惘、不知所措。

路遥笔下曾经有一个矛盾的人,他出生于陕北高原的乡村,他曾是家人的骄傲,他有过短暂的恋爱时光,他顺利过,他潦倒过,他在一次次的抉择中浮沉,他在一次次的取舍中徘徊,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对人生的迷惘、不知所措。年轻就意味着被原谅吗?年轻就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吗?人生有太多的抉择与取舍了,若不是曾经因难以抉择而跌倒过,曾经因不懂取舍而挫败过,人哪里会有成长,人生哪里会丰满起来?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难免会有高加林的影子。当我们失意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最初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会退而求其次,我们会因为抓着一根浮木而感觉心安理得。当我们重获辉煌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抛弃浮木而登上豪华邮轮,面对这个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吧。因为我们的人生需要登高,需要“会当凌绝顶”,这无可厚非。但是,人生仅仅需要辉煌吗?抛弃那些曾经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给过我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觉得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仍旧站在我们的身后做我们最坚实的支撑的他们吗?难道这样的付出,换不回我们对于名利的取舍吗?

人生就是这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抉择和取舍。谁敢保证失意的时候做出的抉择都是经过思索的,谁敢保证当名利摆在眼前时我们做出的抉择是理智的?或许我们都在一直做着错误的抉择中成长,或许我们都因为难以放弃名利而曾伤害过别人迷失过自己。但是这种错误看似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但是我觉得这种错误让我们品尝到人生更多的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受伤中变得更加的坚强,变得更加稳重踏实。

读《人生核算》有感


曾国藩如何核算人生

——读《人生核算》有感

邓木

人没有不算账的,特别是没有不算人生账的。

《人生核算》的作者,从一个时代的宠儿,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用十年的铁窗生涯,终于学会了算人生账。问题是,人为什么非得身陷囹圄才会认真算账?每年数万名官员被查处,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人"前腐后继"?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才是价值最大化的人生?换言之,人到底该如何算人生账?

这是一道老命题。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却又是一个新命题。

所幸的是,几千年来,古人对此进行了足够的思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进而思考自己这一生该怎么活,怎么活出一个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有品位的人生。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注意一个人物——曾国藩——如何算他的人生账。

翻开厚厚的历史黄卷,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千古以来,因挽救一个王朝而成大功、享大名最终依然能够善保者,大概仅有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和清代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郭子仪因功被封为"汾阳王",并与当朝皇帝结为亲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尽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人生五福(郭氏在世84年),可谓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最为有福之人。曾氏虽未封王,但那是因清朝从康熙帝之后不准封汉人为王。在白手起家,以一介书生带兵,攻取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完成清政府正规军未完成的重任之后,曾氏被封为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殊荣达到汉族大臣的顶峰。此前,曾氏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节制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四省——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此后又担任直隶总督,清代八大总督中最有权的两大总督他都当过,可谓权倾天下。曾氏死后,朝廷为之辍朝三月,追封其为太傅、谥号文正,给予了他汉族大臣最高的礼遇(满清一代,仅有三人被谥为文正)。曾氏不仅自己成为当时"中兴第一名臣",而且"荐贤满天下",晚清的封疆大吏如左宗棠、李鸿章、李翰章、彭玉麟、刘铭传等,以及著名科学家、改革家、实业家如郭嵩焘、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无一不是其部下、幕僚或是被其推荐者。曾氏的子孙也"代有才人出".不像其他豪门家族,"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综观曾氏一生,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在短短一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达到几近完美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曾氏虽然后半生军书傍午、戎马倥偬,却留下了一大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曾文正公全书》,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圆满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事业的人。从而成为当时及此后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梁启超称曾氏为"全世界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蒋介石奉曾国藩为人生偶像,终生研读《曾文正公全书》,称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毛泽东称自己"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时贪渎成风的形势下,曾氏却做到了清廉自守。而他的弟弟、战友曾国荃,却因为大发战争财,获得"老饕"的恶名。反差之大,颇为耐人寻味。

曾氏的清廉是自始至终的。他27岁中进士入翰林,10年间连升十级,37岁即官居正二品,而且清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他当过除户部外的五个部的侍郎(副部长),发财机会不是没有,用现在的话说,面临的诱惑相当大。此后,在带兵期间,他集军、政、财税、司法大权于一身,弄钱更是比不弄钱还容易。但曾氏"从三十岁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发誓"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子孙敛集财富。神明作证,决不食言!"曾氏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晚年时,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中欣慰地说:"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

一个人要做到一生廉洁自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养"的学问,即修正错误的、低级的、短视的思想、行为,养育正确的、高尚的、远见的观念、情怀。因为这既关系到个人的安危荣辱,也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存亡。曾国藩也是一个凡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的欲望的神仙。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家书》、《日记》等原始资料就知道,在舍与得、名与利、荣与辱、贪与廉等困惑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面前,曾氏也会仔细地算账。只不过这些账他算对了,算清了,算明白了。曾氏的出污泥而不染,是在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属于多因一果。择要而言,有如下方面:

——树立高远的目标。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显著不同之处,就在于东方人非常重视集体意识,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尤其明显。因此,中国人非常崇尚"利他",认为"利他"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个"利他"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一体尊敬。这一点,儒、道、释三家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无一不是以是否"利他"为评判标准;道家认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亦以是否"利他"为作为圣人和小人的区别;大乘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救众生为己任,重视布施等菩萨行,更是认为"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甚至诸子百家亦均以"利他"为共识,如墨家"摩肩接踵而利天下";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等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无不以利益国家、社会、他人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如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励;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勉等等。曾国藩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自称"以禹墨为体,以老庄为用",其人生目标自然不是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念。这从他在咸丰元年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给新皇帝上《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皇帝一事就可看出。为了国家利益,他甚至不怕背恶名。镇压太平军时,有人因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但他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依然不改初衷,"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他对精于为自己打算者,常常嗤之以鼻,甚至对于自己才干出众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因其官瘾太大格调不够高,也开玩笑地批评他"拼命做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立志向圣人看齐的人,怎么会去偷鸡摸狗?所以曾氏的清廉,与其志存高远有决定性的关系。

——培养慈悲的情怀。古代官员称自己为"父母官",初看似乎有作威作福的意思,其实不然。大概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是慈悲为怀、无私付出的。如果一个官员真能以民之父母自居,那真是老百姓的福分。我们现在以"公仆"定位,考察来源,应该是始于中华民国,一直沿用至今。初看似乎谦卑,但仆人对于主人的感情和父母对于儿女的感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于一名官员来说,名称并不是那么绝对的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于百姓的情怀。事实上,一个清廉的人,必然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郑板桥的情怀,郑板桥是清廉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是李纲的情怀,李纲是清廉的;"吾貌虽瘦,必肥天下"是周恩来的情怀,周恩来是清廉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官员的收入总比一个普通百姓多,如果能以百姓疾苦为念,大概每一个官员都会知足常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曾氏就是一个对百姓充满感情的人,在他身上,流淌着"为民请命"的传统可贵血液。在他任刑部左侍郎期间,他直言不讳,向皇帝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反映货币贬值问题、治安问题、司法不公问题等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表现了他对官场丑恶现象嫉恶如仇和对百姓侠骨柔情的一贯情怀。正是因为这种情怀,曾氏没有眼盯着那些通过非正常手段暴富的官员而心理失衡,反而在生活上始终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保持简朴而恬淡自乐。他平时每餐只吃一道菜,故而被幕僚戏称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道菜的意思)。

读《智慧人生》有感


读《智慧人生》有感【一】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着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19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

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着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读《智慧人生》有感【二】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人生海海有感


《人生海海》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16日出版的图书。

《人生海海》是麦家在时隔8年之后的首部长篇之作,故事讲述了一个浑身是谜的“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又深了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人生海海》中,上校一生经历坎坷,但也有过辉煌。作为乡下人,上校投身行伍后居然凭借聪明才智当上了军医;作为特工,他潜伏日占区,足智多谋;作为军医,他救人无数,其中还包括共产党一位大领导。他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环刺眼的英模人物,因为难以抹掉的刺字伤疤,长期生活在郁闷的阴影之中。郁闷成为他最大的隐痛,这也是他努力外在包装的原因所在。他后来受刺激发疯,正是因为有人揭了痛处。再后来,即使智力退化至相当于七岁的小孩,他对自己的伤疤依旧念念不忘,居然天真地通过画画等极为幼稚的方式,试图掩盖身上的这块心病。

上校始终是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战功累累,按理说完全应该生活在光环下;另一方面,日本人在他身上的刺字,将他钉死在民族大义的耻辱柱上。那两只猫,与其说是上校的精神寄托,不如说是上校的精神镜像。上校通过对猫的昂贵施予,人为制造出一种特有的高贵与纯洁,试图以这种方式洗涤身上的污渍,还自己以清白之身。

虚无的高贵终究会坍塌。后来,上校身边再没有猫,精神的镜像被彻底击碎,命运从此急转直下。没有猫的上校虽还活着,但过去承载荣辱的精神早已抽离了他的肉身。略感遗憾的是,麦家忽略了猫的寿命。猫的正常寿命不过20年,纵使它有九条命,但从解放战争年代跨越至“文革”时期,这么长寿的猫兴许可以载入史册。(高渐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黑白人生》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黑水手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