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 地图 >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我把掌声献给父亲。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我把掌声献给父亲》,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体育新闻:(二零零七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全场观众集体起立,为来自沙特阿拉伯的重度智障游泳运动员阿卜杜拉有节奏的鼓掌,直到他完成比赛。
报道中说:重度智障游泳运动员阿卜杜拉参加的男子50米自由泳小组赛,他不仅是智障,而且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他出发了,他游得很慢,根据规定,当运动员 遭遇困难时,专业志愿者可以进入水池中引领他游完赛程,并将他带出水池。但是,他的父亲兼教练不同意,就是要他一个人完成比赛,这是对他的一次人生的考 验!
读到这,我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作者美国的海伦﹒凯勒成长中的故事,她是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可想而知她在生活中要 有多么艰难,然而海伦的母亲为了让女儿能够自立,在她小的时候,想了许多的办法锻炼她,比如让海伦上楼去取衣服,到厨房去拿冰激凌,在镜子前打扮自己等 等。海伦后来在她的作品中曾经写道:说实在的,我在那漫长的黑夜里能够得到一点光明,完全是靠母亲的慈爱和智慧,之后,海伦成为世人赞叹的慈善家、演讲 家、教育家、作家。
从阿卜杜拉我想到了海伦,同时,又想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心头肉、掌中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在 大人们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下,一个个骄傲的小公主,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一天天在长大,与此同时,许多不良的习惯也一天天在养成,心安理得地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已经是小学生,有的早上起床还是家长给穿衣服,更有过分的,连学校的卫生值日都是有家长代劳
想想长此以往下去,我们不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担不起、手提不动,即使全身健全又有什么用?难道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因此,我非常羡慕阿卜杜拉有那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海伦有那样智慧的好母亲。
阿卜杜拉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场观众无数次雷鸣般的掌声,当时他父亲眼泪夺眶而出,这泪水中饱含着父亲的幸福和欣慰、骄傲与艰辛。所以我认为那些热烈的 掌声,也应该送给这位既聪明又伟大的父亲。正是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精神,才坚定了阿卜杜拉完成比赛的信心,才使他经受住了一次人生的考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一向就不是个爱读书得人,尤其是不喜欢看沉重的教育着作,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味同嚼蜡。但是这一本书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就是教育专家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写的《把心灵献给孩子》。

书中没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都是他和同事们三年来在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小故事和积累的经验,点点滴滴,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又是那么的让人受用。李老师和同事们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在成都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后进生比较多,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文化背景也不理想。这一点和我们学校非常相似,所以书中的很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后也让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经常用陶行知的三段话来勉励自己:要向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的确如此,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平日里对待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动作,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充满信任的话语,一种尊重学生的态度都让我们觉得他确实是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每一位学生。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

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孩子当孩子,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平日里,我们往往会把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对待,把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急功近利,弄巧成拙。把孩子当作成人,教师会有许多烦恼;把孩子当作敌人,教师会有许多愤怒;而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则会有许多乐趣。事实上真的是这样,有时候对待学生的很多问题,真的是我们老师自寻烦恼,有些大人都未必做的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真的是过于好笑。李老师和他的同事就提到我们要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是成长中有个性的孩子,那么,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自然的,应该理解孩子,宽容孩子,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读完此书,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多的应该俯下身去,与孩子们多一份交流,对他们多一点关注,多一些关心、爱心和耐心,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成长。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2024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着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请把孩子当孩子

今天有幸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的请把孩子当孩子一节,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如果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不是光靠严格的制度,而是教师要有亲和力和健康的心态,如果一味教师没有了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应该以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的创造,哪怕是破坏性的创造,这样的孩子才是学生信任、喜爱的老师。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他的内心都有着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好是坏,其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只是很多孩子要么因为能力欠缺,要么因为玩性太重,经常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老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对待孩子要宽容,犯错本省就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本身的心态平和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因为态度端正了,处理孩子问题时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就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驻扎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_700字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700字

冯小刚,1958年的双鱼男,高中毕业,文艺美工兵退伍,曾今一直纳闷美女徐帆怎会跟了他,这么丑一人,真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看完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再看看大导演今天的辉煌战绩,真真觉得徐帆不插他这坨牛粪才是意外了。
他能从美工跨界编剧、导演、演员,而且样样的拔尖了,用才华横溢真的是不足以形容他,百花、金鸡、华表、金像、金马……实在是太有戏,用他赞王朔的原话来赞他就是“真他妈的孙子”,用当今时尚的话赞美“真的太酷儿了”。
冯小刚,似乎拥有了所有双鱼男的优点,温柔多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浪漫唯美充满追求,他的梦想伟大而灿烂,可怕的是他有不服输的精神,抓住每一次机会让美梦变成了现实,把他的青春揉进他的电影里写成了永恒。
总之《我把青春献给你》,黑色的冯氏幽默语境里,他洋洋洒洒的向你诉说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情,他不遗余力的扮演着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色,儿子、父亲、丈夫、朋友、编剧、导演……他毫不忌讳的向你诉说他在每个角色中的喜悦、悲伤以及艰辛。
当然在他一如既往的冯氏痞性里,你感受到的只能是精彩的。
回望他参与编剧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他导的《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那可是90年代的一道曙光,堪称家喻户晓。
我想,他导的电影总有一部让你狂笑过,总有一部让你感动过,总有一部让你喜欢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碗》《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
一部《芳华》更是复苏了一代人的青春,赚取了几代人的眼泪。
这个春节,似乎是要补一补他的电影的节奏了。

《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柴达木》读后感600字


这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柴达木》,该篇文章是第一代柴达木人陈彦昭先生著作的,文章描述了第一代柴达木人在开拓德令哈农场时期,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里,挥洒了无数的汗水和辛劳。当时,他们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但是最终就因为改变了心态,成就了第一代柴达木人,开创了今日腾飞的柴达木。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都能改变心态积极工作,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累的时候萎靡不前呢?

很喜欢的一句话,路走对了你就不觉得苦了,心态对了你就不觉得累了。我想说,当你累了,不妨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份独处,安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想要的,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努力去执行和实现,也让自己充满自信,变的坚强,继续出发。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也许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整装待发。

我觉得三国时期的《长歌行》中有句诗说得特别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奋斗的历程是有点艰辛,但不经困苦,怎见风雨后的彩虹?

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途中的荆棘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的是披荆斩棘的勇气,越挫越勇,不怕苦、不怕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往直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_2700字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2700字

崔永元手撕冯小刚事件,终于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从两个月前的炮轰开始,一步步牵扯出了阴阳合同,明星逃税等内情。
崔永元只想要一句道歉,冯小刚始终不愿低头。
逼急了的崔永元,将585位演职人员一齐告上了国家税务局。
麻烦将要上身,冯小刚才站出来,发表了所谓“十问崔永元”进行回击。
然而,在万千“支持崔叔”的网友眼里,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而从这次事件中,也能看出层次低的人的4种表现。
01、不顾是非,肆意宣泄情绪。
《荀子》中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低层次的人,总不顾是非黑白,不考虑前因后果,不调查实际情况,而胡乱宣泄情绪。
两个月前,崔永元就发微博称,电影《手机1》播出后,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被认定是电影主人公的现实版,崔永元出轨的谣言四起,严重影响了他和妻子的感情。
冯小刚却完全无视,他不管崔永元的话是否属实,也不管自己有没有错,直接破口大骂崔永元颠倒黑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行为是公然碰瓷。
发脾气是人的本性,但发脾气之前,必须要调查前因后果,了解实际情况。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里,有一个情节。
陈可约一位客户见面,客户稍迟到一会儿,她就直接发飙了。
摆出一位臭脸,把包往桌上一甩说:“你迟到了,我等了你很久,我现在赶时间要走,具体的事情让我的助理跟你谈。”
客户原本满脸笑意,听到这里僵住了。
站起来郑重的说:“陈小姐,既然你赶时间,又何必约我?我的母亲还在医院,我完全可以在医院陪她。”
陈可想解释,客户却说:“你不用说了,从现在开始,你的公司被我拉入黑名单。”
原来,客户因为母亲生病才迟到,而陈可不问是非,直接发了脾气。
倘若事先问一句:“您为什么迟到?”也不至于造成这样的后果。
杜月笙说:“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肆意宣泄情绪,是情商低的表现,也是层次低的表现,每一次肆意发火都是在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与感情。
02、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别人感受。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自私自利之人,是立人达人之障。
低层次的人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身利益,伤及他人也全然不顾。
崔永元手撕冯小刚的原因,还要追溯到15年前……
2003年,拍《手机1》时,冯小刚向崔永元咨询主持人信息,崔永元当即参与了回答创作。
而过程中崔永元并不了解剧情,甚至上映前,都不知道情节。
《手机1》上映后,崔永元才明白,自己被做了营销噱头。
电影中,男主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私生活极为混乱。
而这个人物的设定,和崔永元相似,加上参与了制作,被认为原型就是崔永元。
一时间,崔永元出轨流言四起,家人生活受到影响,崔永元也一度患上抑郁症。
十多年过去,冯小刚又拍《手机2》,崔永元阻止无果,才开始了手撕。
而这次回应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冯小刚,却坚决不承认电影对崔永元造成影响。
层次低的人总自私自利,对别人造成伤害却不管不顾。
最近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假药贩子张长林就是这样种人。
他为挣钱,将扑热息痛加面粉做成新药,对外宣称,这种药能治白血病。
在宣讲会上,还请了托儿帮自己行骗。
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被骗者的感受,张长林回了一句:“那我管不着。”
罗曼·罗兰说:一旦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人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低层次的人,总喜欢为蝇头小利,自私而不顾他人感受,占了眼前便宜,也丢失了长远利益。
03、遇事不低头,总要占据上风。
古训中说:满招损,谦受益。
真正有格局的人,总是谦逊的,而层次低的人,总爱咄咄逼人,即使自己有错,也从不低头。
崔永元说《手机1》伤害到自己时,冯小刚没思考自身原因,回击说电影《教父》影射了意大利黑帮,意大利黑帮怎么没找电影制片方麻烦?
崔永元说某电影公司“阴阳合同”时,冯小刚避而不谈,用近年来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是电影公司的功劳,来压制崔永元。
崔永元说某明星偷税漏税时,冯小刚没有正面回答,却说明星们做的善事比崔永元还多,在语言上胜过崔永元。
总之,在冯小刚“十问崔永元”中,完全避开崔永元的质疑和拷问,反而对崔永元一通批评,一顿质疑,一顿大骂,生生把气场拉回来。
自己的错一概不谈,偷换概念,强词夺理,总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也是层次低的一种表现。
作家李小墨说过自己的故事:
上大学时,她有个“语欲胜人”的毛病,聊天总爱压制别人,即使自己错了,也要逞口舌之快。
每次与朋友闲聊,但凡遇到异议,她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朋友比比皆是:
你说某明星长得漂亮,他说是整容整的,你说王思聪挺有能力,他说还不是靠爹。
你说什么,他都要跟你抬杠,得理不饶人,无理狡三分。
曾国藩说: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以盛气凌我。
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内心自成汪洋大海,而一个层次低的人,总在外表盛气凌人,处处树敌。
04、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指能力弱、认知水平低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谁都看不起。
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谁都不放在眼里。
很多人知道,崔永元是前央视名嘴,传媒大学讲师,也是著名的慈善家,备受尊敬。
而作为“著名导演”的冯小刚,完全没把崔永元放在眼里。
他打着明星捐助希望小学的旗号,诋毁崔永元做的慈善少,远不如明星。
言语中透露对崔永元的鄙视,暗示他是“过气”主持人,直言他是“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嚼了三遍的甘蔗渣”。
一个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人,不管多有钱,多有才能,朋友再多,也只是一副空皮囊。
徐观复是新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论家,而就是这个知名知识分子,也曾是个目中无人的人。
1943年,徐复观身在重庆,有意拜儒学大师熊十力为师。
初次来熊老家中,徐观复自恃为政界人物,并没把熊老放在眼里。
他问熊老该读什么书,熊老推荐了《读通鉴论》,徐观复满脸神气,说自己早读过了。
熊老轻声说:“你应该再读。”
不久,徐复观再来见熊老,说自己读完了,还说了很多对作者的批评。
熊老不紧不慢的回应道:“任何典籍,都由岁月筛选流传。读书目中无人,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也不会有益处。”
徐观复当即面红耳赤,感到自己恃才傲物,读书也是如此,以致这些年毫无长进。
古人说:人要常生重病,才能遏制其傲慢自大,懂得无常,尊卑,谦逊,守道。
精神层次越低的人,越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看不起弱小,也不把强者放在眼里。
05、国学大师南怀瑾,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却说:我这一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
很多时候,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谦卑内敛;精神层次越低的人,越飞扬跋扈。
地位、财富从不能作为衡量人生高度的标准。
真正的富有,是内心世界的丰盈,真正的高贵,是精神领域的富足。
与君共勉。

献给敬爱的父亲_读《背影》有感1500字


坐在电脑桌旁,房间依旧是死寂沉沉,只有键盘的嗒嗒声,犹如我的心上下有节奏地跳动。这情景犹如前几天同学聚会那般,哄闹的餐厅里,男的一桌,女的一桌,隔着薄薄的纱帘,里面是灯红酒绿,外面是炙热的太阳却烤的人心凉。我在外面冷冷地审视着里面摇曳的背影,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在我刚刚读完同学发过来的聚会邀请时,坐在一旁的父亲几乎脱口而出:你去吧!我本不想参加,还没来得及表态前,父亲已起身,轻轻关上门,出去工作了。晚上睡觉前,父亲又进门,放下个盒子,说:明天把这个带上,大家都有,你也该有,早点睡吧。又轻轻把门带上了,生怕做错事。那是我从没见过父亲的慎重样子。我打开盒子,是部手机!我本不知为何,但聚会时发现几乎同学人手一部时,我明白那是一个父亲在维护他心爱的女儿的自尊心。其实父亲不知道他女儿有多懒,我完全有能力自己买,只是因为手机充电太麻烦所以一直没买。但父亲想到了,他想到在这样一个场合的尴尬,他怕他的女儿受委屈。我能想象父亲在一大堆手机里慢慢地、耐心地挑选他女儿喜欢的款式,一遍又一遍地咨询,最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却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对女儿说给你的,我想:这应该是父亲最可爱的样子吧,不!这是所有父亲最可爱的样子!

印象中,父亲没有和我过过完整的假期,就算是暑假,也绝不会超过半个月。因此,在每年的学期结束前,我都会不厌其烦地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我一朋友开玩笑说我有恋父情节,其实她不知道我一年中除了过年,几乎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每次回家,同学都会兴高采烈地见到父母亲,和他们吃饭,我只能边吃边和父亲通电话,听到他沙哑的声音,会忍不住问是不是感冒了,而我爸永远的话是自己在学校要吃饱了,让你妈开车慢点儿。我笑他啰嗦,同样的话都讲了十几年了。有时候父亲会在不忙的时候抽空回来,会提前打个电话,这让我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我怕看见父亲的身影,怕他日渐年老的容颜;期待的是终于可以见到父亲了!父亲大多会在半夜回来,只能在第二天早上看见他,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母亲说让父亲多睡会儿,太累了。于是,我看到的父亲总是精神奕奕,仿佛不知疲倦。事实上,我我也不敢看见父亲累的样子,我怕自己承受不起,承受不起父爱后面如山的力量。常看见同学在作文里形容父亲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是父爱如山,似乎除了这个词,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词儿,是的,的确如此!

这个暑假,父亲终于答应我回来陪我玩几天。头天晚上母亲偷偷告诉我:父亲对她说,回来又不能玩几天,女儿做她的作业,我干我的活儿,白天又讲不了几句话。我没有说什么,只想着暑假太热,让父亲回来歇歇。当然,父亲这样一个愚钝的人,又怎明白女儿的心思。中午,在我等了约一小时还没见父亲的影子时,我决定先躲进空调房里吹会儿。当我再出来时,便已看见父亲站在门口,白色衬衫早已浸湿,敞开着,汗从两侧顺着脸颊流下来,落进胸膛。炙热的太阳将父亲的脸烤得通红,甚至把眼睛都烤红了,脚下的行李零零散散的躺着。我忙递过脸布,说吹会儿空调吧,父亲说没事儿,习惯了,边说边挤了下脸布,霎时噼里啪啦地上溅起水珠不,是汗珠。我挪了挪步子,不敢抬头看父亲满是汗的脸。我无法忘记地上的那些蒸发的汗水。

晚上,我故意把空调又降低了几度。父亲有让母亲挠痒的习惯,那天晚上,母亲忽然叫我帮父亲挠痒。我愣了愣,沉默了几秒。父亲突然对母亲吼:干什么,还是你(指母亲)挠吧!其实,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母亲说过父亲背上有晒红的脓包,我怕我看见会心疼。那曾经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的宽阔的背、高大的脊梁,如今也慢慢被岁月磨窄、磨矮了,但我心目中的父亲依旧高大!

也不知是受父亲的遗传,对于情感表达总是迟钝,但我相信有一种爱比山更重。我本不是矫情之人,但在这里,我想大声地告诉父亲父亲,我爱你!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范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精选范文)


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王弯弯)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www.dhb100.com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500字


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浅显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教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宝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

一、让无私融入生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别,教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合适,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来自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调皮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

二、给他们最宝贵的。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刻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则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安全。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宝贵的人生启蒙。

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深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刻。

三、期待真诚的浇灌

在书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教师的角色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往往不愿意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觉得幼稚。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却很执着,他一直觉得,只有成为孩子朋友的老师,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亦师亦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被升华的命题。如何做到?两个字真诚。不欺骗,不隐瞒,孩子们迷惑的时候不自大,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不退缩,有这些就够了。孩子们单纯善良的个性会让真诚的浇灌开出格外明艳的花朵。假如放下我们老师的架子,陪孩子们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面,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困难 ,协助他们一起解决,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由于实际教学的操作,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会接受,也一定会有共鸣。

总而言之,不管是用无私去奉献最宝贵的财富,还是用真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归为一点,就是爱。因为一个爱字,让所有的未知都变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


《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他以感人至深的事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

吴运铎本来是一个煤矿工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了革命部队,和同志们一起,刻苦钻研,研制武器,建立兵工厂。他一再冒着生命危险,突击紧急任务,三次负伤,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运铎坚持着:"一个人知道为什么冒险,他就会投入到这项冒险的工作中去,后退一步,心里都会觉得不好受。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火中燃烧,我们要在烈火中锻炼我们的意志。为民族赴汤蹈火,得到永生。"

读了《把一切献给党》,我为吴运铎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而感动,他的经历让我深受感触。"把一切献给党",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具体和实在内容的。现如今,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吴运铎同志伟大的精神品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党性觉悟

作为一名出租车企业管理人员,要有吴运铎那样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难,认真对待和帮助驾驶员解决困难和问题,不要让驾驶员感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目前,我被调整到计划部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尽快熟悉部门的业务,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通讯员:林燕

[精]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您看了作品后有哪些知识想要分享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产生感悟的情况。读后感可以把我们心里的感悟进行整合梳理,以下内容“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您提供的。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文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2)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3)

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王弯弯)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4)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5)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平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李悦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7)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8)

当我读完《把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本书,一时间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而更多的反应是叹息,深深地叹息?读到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比照我的教育现实,我茅塞顿开,我才知道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如此暗淡无光!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所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长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条小溪永远保持活力,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是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数学中,当我带着亲切的笑容,投去友善的目光,耐心教导时,休息中,当我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说笑时 ,很快地,学生和我亲切了许多,我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近他们的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

就在这一段时间让我感触最深,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安排每个班表演 2 个节目,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非常高兴,有的练唱歌、有的练跳舞,课这毕竟是各集体项目,总不能一白口子乱当家吧!于是我下达命令,有我班学生苗苗全全负责,我只是起顾问的作用,顾名思义,顾着问问,时间段任务重,孩子们在业余时间排练舞蹈,短短的 3 天时间孩子们编了 2 个舞蹈,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我的验收, 8 分钟, 2 个舞蹈全部跳完,我和几个老师感觉孩子们跳的还可以,只是舞曲和节拍有些不协调,然后我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婉转地表达了各位老师的意见,孩子们开始有些不情愿,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我也加入了到她们的队伍。中午在学校食堂吃过午饭和她们一起井陉舞蹈的改造活动,经过我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舞圆满完成。到了服装的选择,我让孩子们做主,经过一致协商,最后决定是黑吊带,还紧身裤,黑鞋,白袜子。在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闪亮登场,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孩子们不太高兴,我开始劝导她们,我们已经进步了,去年是第三名,今年是第二名,到今年元旦我们不就成了第一名了吗?这时候,孩子们露出一些笑。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首完美的诗歌,一首动听的乐曲,每个孩子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诗人、音乐家。在孩子渴望扶携时,伸出我的双手,在孩子委屈时,为他们分担忧愁,受伤时,为他们包扎伤口,进步是,为他们呐喊助威。

最后,还是用托尔斯泰的划来概括我的感想吧!弱国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业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有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当然取代教育,但没有爱当然没有教育,最为教师的我们都伸出友爱之手,多给孩子一些吧!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0)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作文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读后感《我把掌声献给父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