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读后感 > 地图 > 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读后感

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一个为爱而死的伟大革命者。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为爱而死的伟大革命者,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牛虻》有感
 牛虻死了,在敌人的刀枪下我们这位不同寻常的朋友永远的离我们远去了。它被意大利的军事法庭给谋害了......不!是蒙太尼里,是蒙太尼里大人,是人们敬爱的以慈悲为怀的蒙泰太尼里大主教,是牛虻深深爱着的亲生父亲呀!是他害死了牛虻!是他使我们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永远的安睡于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哈哈......"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可笑,多么富于滑稽色彩呀!"面对牛虻的亡灵,我鄙夷的一笑,从牙缝中挤出这句话.
难道不是吗?牛虻呀,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平时你对着那些腐败污朽的军官,那些带着羊皮的传教士,肆意的辱骂,嘲笑,戏讽,气得他们白眼直翻,真是大快人心.可此时,由于你意念的一个差池,你不得不静静的躺在那,让他们对你指手划脚,狂妄大笑.要在平时,他们是绝对不敢这样当着你的面咒骂你的,你那比剑还要锋利的舌头每次都会驳得他们哑口无言;每次都会削掉他们身上的一层皮,每一次无不增加了他们对你的恐惧!但是现在,我说什么也没用,倘使我叫得天掉下眼泪,喊得地痛苦破裂,你也不会再回来了!这是因为什么?
爱!
是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难解的字!是一个交织着无数故事,包容千万句话的一个微妙的字体!
五年的人间地狱般的生活,五年的丢失灵魂倘若行尸走肉的生活,五年的被尊严抛弃的生活,被毒打近乎于死亡,被病折磨得好似去了鬼门关。被杂耍班吞噬了心灵上的正常人可以拥有的一切,在这五年,他的生活状况令我一个局外人都不禁颤栗,更何况他本人?但是这一切都没折断他对蒙泰尼里的爱。
虽然蒙泰尼里欺骗过他,虽然他不得面对残酷的现实独自体验,……但它仍是“忠贞不渝”地爱她的父亲,像青年意大利党的誓言:“为了上帝和人民,忠贞不渝”
就是这些,在他骑马逃走的那一瞬,为了保全父亲的性命,他的手软了,而前面等着他的却是死亡。
就是这些,使他两次失去了琼玛,使他不得不离去。她失去了做琼玛丈夫的权利,他甚至就只吻过深深爱着她的手一次。这种痛苦,是多么折磨人呀,这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不是!
他是伟大的,牛虻这个名字,会让我铭记于心的,他的死很惨但并没减少他的英雄气概,面对一个个稚嫩的不得不服从于军令的行刑士兵,他竟是那样从容,“来吧,孩子们,把枪往左些,抬高点,人站直了,就把我比作你们的统领来打我,勇敢些吧!”瞧,这就是人民的战士,这就是英雄本色!虽然英雄倒下了,但它出色的指挥才能,干练的作战手法,犀利不饶人的文章,都让人无法忘记的,他的精神永远笼罩于我们的那片天空。
虽然英雄到下了,但是我敢肯定,只要有压迫,只要需要英雄来为国战斗,这片土地上就会有下一个英雄站起来,前人倒下来了,那么后人就会接替他,英雄的精神会永存的!
自由的光环是耀眼的,但它需要人们去不断维持,我愿做自由的使者,传接自由的火炬,我相信自由的光芒永不息!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不会白白牺牲的,未来在我们手中定会充满希望! 指导教师:曹芬
简评:牛虻从来都是被人像英雄一样而崇拜,它有常人无法比及的毅力、胆识和临危不惧的气概。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也有他的弱点,他不敢表达自己的爱,对恋人、对父亲的爱,但是最后又为爱而献身。正因为如此他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红岩读后感600字2024 伟大的革命者


《红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困惑。红岩是指红色的岩石吗?还是一个地名?于是好奇心催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当我阅读完整本书时,我肯定了一个答案:《红岩》是指那些不畏牺牲的革命者。敌人给这些革命者食用霉烂的食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而这些革命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成立一个全新的中国。

他们为了成立新中国,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不怕监狱里的恶劣条件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这种坚定信念,不畏艰辛的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假如被叫去干点家务活,立马不高兴,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而我们却因为现在的丰衣足食而忘却了先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至死不渝

在这本书里,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令我感动的是江姐,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我还看到了无数人民在战争中牺牲,我也十分悲伤,我决定,一定好好读书,不辜负先辈们的努力。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那些伟大的革命者,将他们铭记在心!

坚强意志的革命者 ——读《牛虻》有感


坚强意志的革命者 ——读《牛虻》有感

夜色逐渐笼罩了大地,我伸手打开了台灯,继续全神贯注地看着书。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讲的是意大利青年亚瑟,出生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这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十三年,历尽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夜,更深了。虽然已经读完了《牛虻》这本书,但是我仍直愣愣地盯着那最后一个字,心里有些某名的惆怅,像牛虻这样如此完美的英雄人物,竟也会死得如此悲惨,我缓缓合上了书本。

这小说主人公亚瑟是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洗礼下一步一步地成长的。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父。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父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希望将来能打消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父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父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父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在这残酷的现实教育下,亚瑟选择用自杀来逃脱这一切。而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那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喜爱嘲讽别人,看似十分冷酷且能让军方感到恐惧的“牛虻”。

我缓缓站起身,来到窗前,欣赏着窗外那些正在少且匆匆赶路的行人和车辆。我轻轻叹息一声,为这个令人尊敬的人物的牺牲,倍感痛心。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成为牛虻或者说是亚瑟那坚强意志的真实写照。牛虻,这个如此坚强的革命者,在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之后,他依然能够凭借自己那坚强不屈的毅力进行成长,且在南美洲度过了如人间地狱般的十三年,整整十三年!这,便是牛虻坚强意志的伟大,也是我为何如此敬佩的原因。

你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你却不能让你的意志变得软弱,因为,如果你拥有了坚强的意志,那你便有能力去创造你想要的。而牛虻或者说是亚瑟,这位意志坚强的革命者才能在南美洲度过了这惨不忍睹的十三年。

这便是革命者!拥有坚强意志的革命者!令人崇敬的革命者!


革命者观后感读后有感


观看了电影《革命者》,我深受感动,始终是泪眼模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先驱李大钊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改变中国,拯救民族,苦苦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朽功勋。

李大钊先生像黑暗里的一束光,带给人民希望,以救国救民的赤字之心,启发民智。他和农民一起在秋天里收割,启发农民要起来反抗。他带领工人为劳工争取利益,不畏生死发动上海所有的工人团体,为被白俄当街枪杀的报童的死讨说法……最终,他自己不幸被捕,面对各种酷刑,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

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的篇章。李大钊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我非常庆幸中国有无数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继承红色基因,珍惜今日的幸福。或许前行的路上充满坎坷和荆棘,但革命前辈勇于献身敢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只要还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我将持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谈集体个人主义

无名小子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集体个人主义,指当时的法国社会由许多小团体组成,而每个小团体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对于他提到的这种现象,我相信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是能够轻易理解的,我们身处其中,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一切。比如医院这个团体,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患者的就医体验,即使做出一副倾听患者心声的样子,那也显得格外假惺惺(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魏则西,相信不用我多说);学校教师这个团体,他们为自身的利益争的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教书育人呢?为人师表成为理想,而现实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学生成为他们的商品,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警察,已成为传说的群体,曾几何时“有困难找警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如今呢?人人为前途而奔波,没有前途则奔向“钱途”,靠山吃山成为他们的行规。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我不想一一列举,对于这些现象,我绝无抨击的心思,我懒得这么做,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可能比我更深刻,在这里我只想谈谈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而我们又该如何寻求解决之道?

大家都知道,作为个体与阶层(这里我不想用阶级这个词语,那或许显得有偏见)是有区别的。作为个体来讲,优秀医生、教师、警察数不胜数(每当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感觉他们既是那么的亲切,却又显得如此的遥远,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呵呵),他们的人格魅力令人拜服,但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人们会拿单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但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作为个体的医生、教师、警察,他们绝非为恶之人,大多数会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跟普通人绝无二致,但作为阶层来讲,他们被利益所绑架,或者被制度所制约,必难改变阶层的性质。而阶层才是历史中的主角,决定所行之事的性质,以及带来的影响。

作为集体个人主义中的个人,他们也会认为阶层不应利用职业性质为自己谋额外的利益,至少他们是能够分辨是非的(不能分辨的或许也有,这此类chusheng极少,不是吗?)。但现实呢?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其他阶层放弃职业特权,而自己例外。医生希望教育更公平,教师应负起他们应有的责任;教师希望医疗资源能够更均衡,医生守住道德的底线。其实人人都希望打破行业间的这种职业特权,自己不用再去找关系走后门,但他们又希望守住自己的“山头”,因为其他团体正牢牢的坚守各自的“山头”。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愿意相信对方而放弃自己手中的利益。当人情关系网绑架整个社会的时候,看似人人都相互依靠,更加的融合,其实他们的心变得更加冷漠,人与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交易,关系网让看似凝聚的人们变得彼此畏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心知肚明的同时却又显得无可奈何。

对于集体个人主义中的个人,用个人主义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人人都只关心自己之事,对待他人之事漠不关心。从表现上来看,个人主义呈现两个特征,其一,对待自己之事格外的用心,甚至有些蛮不讲理,过分的争取,因为他不这么做,是没有人替他打算的,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必定锱铢必较,即使占了便宜,却表现得好像吃了大亏似的(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比比皆是,嗯哼);其二,从某些方面来讲,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冷漠,而是他根本无力为别人做些什么,因为他缺乏参与的权利与义务(任何社会参与都被代表了,她或者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集体个人主义呢?我们不妨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各阶层的状态来探寻答案。根据托克维尔的分析,在大革命前的法国,各个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贵族阶层、资产阶层、平民阶层存在彼此的分离,比如资产阶层唯恐人们把他们视为平民,贵族从心眼里不愿与资产阶层沾边,为什么呢?贵族是无权的特权者,资产阶层是新晋的掌权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实质的免税权,而平民阶层是税负的主要承担者,三者利益的不一致,以致他们根本没有共同协作行动的动机与愿望。利益在他们之间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社会各阶层相互排斥而无法达成共识,更无法形成共同打破这个局势的力量,而王权专制却非常乐意看到这种情形。这便是形成集体个人主义的原因,彼此分裂、利益相背促使各阶层只为各自阶层打算,各个阶层越来越形同陌路,与此同时,各阶层还在继续的分裂下去,最终分裂成单个的人。面对这种分裂,又会有谁来阻止他呢?

集体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彼此分裂,相互变得冷漠让人寒颤,但我们仍需直面这些问题。今天的中国虽然存在集体个人主义,但决不能简单的类比二百年前的法国,我们早就不再是王权专制,土壤不同,结果也必将不同,通过改革也必定走出这段阶层分裂的时期。但阶层分裂的原因值得我们警醒,如果不采取措施或者选择等待,而时机一旦错过,留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借鉴托克维尔所提到的英国。要打破各阶层之间存在的那条鸿沟,让他们能够跨越而重新凝聚在一起,唯有让其利益一致,共同的利益才能让他们重逢;各阶层之间虽有分界线,但性质模糊,界限不清,只要给予他们自由,就能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各阶层流动;保障所有人的权利,让他们合法的诉求得到伸张;于此同时坚决打击特权的存在,让所有的阶层在权利上愈趋向于平等。

读《一个失足者的变迁》有感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读了《灵与肉的救赎》这本书,其中《一个失足者的变迁》这篇文章最为吸引我的眼球。

《一个失足者的变迁》主要讲了本来生活幸福美满的关伟炎,在经不起歪风邪气的诱惑下,开始吸白粉。在经历了两次戒毒生活后,他终于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无处不在。是一时的意念使他们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可是,即使他们的毒瘾再大,我们也不该疏远他们,还应该与他们走得更近一些;因为作文在漫长的戒毒生活中,他们最需要的是亲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励。帮助他们的同时,自己也要坚决对毒品说不,不然,这不仅没有帮助吸毒者,还伤害了自己,把以前用心血与汗水换回来的成果挥霍一空。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是一位吸毒者的话,请相信我,戒毒一时的痛苦,会换来将来无限的甘甜。不要恐惧痛苦,因为痛苦会带来甘甜;不要恐惧痛苦,因为不忍受一时之痛,将来的痛苦将更大;不要恐惧痛苦,因为痛苦过后,它会给你带来一片美好的蓝天。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体会

去年12月份以来,按照市纪委监察局《关于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中开展研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三项建设"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感受颇深。

1789年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举世瞩目的大革命,革命何以爆发?出身贵族家庭的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此展开了研究。作为其研究的成果,《旧制度与大革命》于1856年正式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对于旧制度的研宄和对大革命的解读至今仍堪称经典,书中对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由此开辟了研究旧制度的新途径,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并在书中接触到了法**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第一编是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几个显着特点的论述,对大革命进行总的评价。托克维尔认为,非但大革命没有停止,连大革命曾经推翻的若干旧制度,也在逐渐恢复。而贯穿这一历史发展主线的就是对于普遍平等的追求,是民主在旧制度中的萌芽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托克维尔将这条历史主线放在全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早先完成革命的英国和仍然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德国,都被囊括在更广义上的旧制度与革命进程中。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编第四章对全欧洲的封建制度和贵族制度的衰落以及新社会的诸多变化的描述中。只有在更长的历史视野和更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才能看到震撼全世界的法国大革命的对于世界史和人类史的真正意义。对此,托克维尔认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第二编是对法国旧制度的具体研宄。在第二编第一章中,通过对法国旧制度中土地册的考察,发现十八世纪的法国己经很少存在封建农奴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农村小地产主。推动身份平等和民主发展的土地所有权变革,早在大革命之前己经悄然开始。问题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其突出表现是,尽管贵族在行政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少,但贵族依然在经济层面上保留了各种特权。在土地制度上,贵族己不是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但依然可以以领主的身份向农民征税,这在己成为自由小农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农民看来是不可忍受的,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后文的章节安排中,托克维尔对法国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和法律、政治特点着墨颇多。例如,在对法国旧制度下的城市和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描述的时候,通过对18世纪中叶总督与总督代理之间的通信以及有关城市治理法规制定的研宄,认为当时的城市统治逐渐趋向相同。

在全书前两编对旧制度下法国社会身份平等所带来的阶级分裂、中央集权以及专制制度的兴起进行铺垫之后,托克维尔在第三编中对大革命的爆发及其特点的论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正如托克维尔在本书中所说:"看看大革命是如何从我刚为之画像的那个旧制度中仿佛自动产生的"。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身份平等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民主的民情开始成长,急需制度上的改革。在对1740年和1780年的总督治理情况的对比中,托克维尔通过对1780年政府通信的研究发现,彼时的政治统治开始更多地考虑增加公共财富的计划,通过加强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促进各行业的发展。然而改革来时为晚,托克维尔说道:"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总之,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如他自己所言,"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宄"。

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读书感悟


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读书感悟

我拜读了《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这本书,都校长从追忆童年快乐的时光,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到儿童和教师读书之重要。从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里获得更多的生命养料,便是孩子们生动的课堂。到与智者为伍,与人者为伍,与大师对话,与热情人相处,与凝聚的团队为伍,凝聚力量和责任,于每个孩子而言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悦纳,学会欣赏……,回归教育的本真。到让每个孩子,善思善言善行,敢于质疑,敢于坚守,从而培养其独立人格。把这些小故事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与都校长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我心中颇有感悟。

一、书卷沉香

于静静的时光里,携一卷书,浸染于文字中。让大千世界,百味人生,高贵的灵魂和精神,跃入生命的视野--这,便是读书的旨趣。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每位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浴情山水听物语

教师应引领孩子走进大海;走进群山;走进草原,真正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清脆的鸟鸣,柔韧的微风,晴朗的天空,一阵清风,一片白云,一声鸟鸣,一缕花香,无比绚丽,无比多彩。这是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大自然是值得孩子们探索的,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正如都校长所说:“昨天的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今天的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广袤、朴素和原始中,获得更为丰饶的生命养料,让心更加宽广纯净、坚毅而柔软,此乃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三、用生命润泽生命,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心灵相遇碰撞、沉潜与交流、体现着尊重、信任、爱和关怀。

第一,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唯一的力量。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第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四、沉思的花瓣

教育就是要培养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让每一个孩子,善思善言善行,不去盲从,不被束搏,敢于质疑,敢于坚守,从而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在沉潜的运思中,寻找生命的方向,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智慧、美、公正、自由和爱。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影子甚至是化身。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课堂的传道、探求,不如拓宽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书室感知一下古人与哲人的言与行,开展自我教育,理解人生的价值,激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亲的辛劳。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开心地迎接每一个日出,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日落!活出我们的精彩!让我们的心相互温暖着,勇敢前行。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优秀范文)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工业4.0大革命》读后感


《工业4.0大革命》读后感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怎么能不顺应潮流,好好研究学习下工业4.0。

虽然,在各类媒体和培训讲座中,个人已初步扫盲了工业4.0的概念。但党组织推荐的《工业4.0大革命》一书,还是系统地说明了工业4.0的来龙去脉,解读了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比较分析了美、德、日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发展战略,并重点分析了我国面对工业4.0的优劣势与切入点、现状与出路,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工业发展前沿提供系统帮助和启发思考。

书本,洋洋洒洒,几百页。内容广泛全面,有众多历史事件,也有大量案例分析。作为阅读者,选取片言只语,谈些思考和感触。

1)“什么是“互联网精神”?即沟通的平等化、言论的自由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事物和而不同。”

工业4.0代表的不只是制造业,实际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换。现在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颠覆的时代。作为七零后,如何理解这个时代,“互联网精神”中蕴含的 沟通平等化,言论自由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时代精神,代表着未来的主流,其中,有我们的员工,有我们的顾客,也有我们的对手和伙伴。如何融入未来主流精神,适应时代,开创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工业4.0的理念。

2)“真正的大数据并不只是搜集起了这些信息,而是能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内在逻辑,并给出结论性意见。”

可能我们之前理解,工业4.0概念中的制造业,还是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硬件设备设施。实际上,我们理解错了,硬件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创新成果。记得有位制造业大咖说过,未来伟大的制造业,都是软件公司。一家制造业的企业,它的厂房设备设施,都不是主要核心资产,甚至都不是它投资的资产。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海量的数据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太颠覆了!未来的上汽集团,可能是一家软件公司,核心企业是斑马软件,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可能被资产转卖或被经营边缘化。上汽变成了一家和苹果公司同类型的企业。

3)“那就是利用互联网感知大众的消费需求,解读这种消费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工业语言(产品)表达(生产)出来,实现自身产品的创新。这才是一个未来企业的符号和特征,也是未来工业的知识经济。”

思考下,我们制造业的产品是什么,产品的附加值在哪里?工业4.0告知我们,客户所有的需求,需要我们借助大数据去解读,去分析,创新出只满足每个客户个体需求的特别产品。上汽提供的产品,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在乘坐汽车(无人驾驶是标配)过程中的各类需求满足。也许是办公、交流,也许是阅读,娱乐等等。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体验,上汽需要开发各式样的软硬件。

工厂内大量的人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智能工厂可以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只有满足个人需求的创新工作,才由人来做。

回到当下,工业4.0是趋势,也是我们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颠覆和挑战。只有顺应时代的人,才能活的更好。这个时代的来临,也许遥远,也许并不遥远。

读《一个吸毒者的宣告》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吸毒者的宣告》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毒品的祸害,真让人毛骨耸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16岁的学生无心向学,认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这些称哥们的朋友总是故意的在他面前说吃了那些摇头丸、K仔能就忘掉烦恼,逍遥快乐。这个学生禁受不住诱惑,开始了吸毒生涯。毒品让他产生了幻觉,时而傻笑,时而自言自语,曾因吸毒三次进入戒毒所,毒品不断侵蚀他的身体,他失去了一切。

当我读到“吃了摇头丸后,我的头不由自主地动起来,想停也停不了,不想吃,不能入睡,身体日渐消瘦,当毒瘾发作时,鼻涕、口水、头痛……”多恐怖啊!毒品,这个罪恶的白色幽灵,多少人败在它的手上,被它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荒废学业。翻开虎门销烟的历史,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成为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一面旗帜。历史已经深深见证了毒品的祸害。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和毒品作斗争。《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时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联合国还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反毒日。可见,禁毒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国际对禁毒这一主题有着共同的认识。

朋友们,毒品严重危害我们的生命,毒品会让我们失去家人,失去梦想,失去未来。我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让我们一起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共同创建无毒中国。

读《一个失足者的变迁》有感400字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读了《灵与肉的救赎》这本书,其中《一个失足者的变迁》这篇文章最为吸引我的眼球。

《一个失足者的变迁》主要讲了本来生活幸福美满的关伟炎,在经不起歪风邪气的诱惑下,开始吸白粉。在经历了两次戒毒生活后,他终于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无处不在。是一时的意念使他们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可是,即使他们的毒瘾再大,我们也不该疏远他们,还应该与他们走得更近一些;因为在漫长的戒毒生活中,他们最需要的是亲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励。帮助他们的同时,自己也要坚决对毒品说“不”,不然,这不仅没有帮助吸毒者,还伤害了自己,把以前用心血与汗水换回来的成果挥霍一空。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是一位吸毒者的话,请相信我,戒毒一时的痛苦,会换来将来无限的甘甜。不要恐惧痛苦,因为痛苦会带来甘甜;不要恐惧痛苦,因为不忍受一时之痛,将来的痛苦将更大;不要恐惧痛苦,因为痛苦过后,它会给你带来一片美好的蓝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任何一个制度的预设,不论是人治体制下,还是法治体制下,从主观上而言都是为了避免革命的。革命是对現存秩序的大破坏,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都是破坏性的,都会以人们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都会无所顾忌地给社会带来痉挛式的痛苦。因而革命不是社会变革的首选项,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力求避免革命,除非社会矛盾已经激发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在近代社会变迁中,法国大革命是最激进浩荡的,这也许是人们一直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断反思的缘由吧。

在十四、十五、十六世纪的整个欧洲大陆,从波兰边界到爱尔兰海,人们生活习性、社会治理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相对趋同的,而就当时欧洲的三个主要国家英吉利、普鲁士(德意志)、法兰西而言,为什么偏偏是在法國发生了大革命呢?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给出向答案是:虽然与欧洲大陆在各个方面存在亲缘性,但英國在政治体制上已经走在欧洲的前头,在十三世纪就开始通过民主与协商来谋求政治体制的合法性,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就是这一政治变革的产物。

就德国而言,统一的德意志尚未形成,各邦林立,尤其是德国的农民仍受缚于土地,农村农民亦然贫穷,人身依附性还很强,政治经济相对而言尚处在较为适应的阶段;而当时的法国,农民逐渐取得自由民的地位,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中产阶层与新兴的资本阶层,但法国的统治者在國家治理上却未有任何突破,仍僵守旧制度。新兴阶层与旧制度的矛盾终于在1789年7月13日毫无半点征兆的情况下爆发了。

現任中纪委书记王歧山向全党推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确实意味深远。历史,无非是明天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不要重复,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今天。而今天的中國,似乎就像1789年前的法國,整个國家看上去一片繁荣,中产阶层势力日益壮大,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法國的大革命就是在这种繁荣的表象中爆发了。

当今的中國,如果执政党不谋求国家治理制度的变革,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个方面取得突破,治理国家仍采取一种威权政治模式,視社会普适性价值为无物,那是会受到合法性挑战的。如果仍然沉浸于中国特色之中,不主动借鉴外来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制度,历史也许是会重演的,也许,一件偶然事情的发生将带来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更何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本来就是朝代更替,革命不断的历史!

许小年老师说,若政治、法律、社会的改革不能同步跟进,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变为中等收入危机。诚哉斯言。

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读后感作文700字


我认认真真地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真是太感人了,作者那饱含深情、细致的描写,把我带到了那个难忘的日子1952年10月12日,把我带到那个硝烟弥谩的战场上,带到邱少云牺牲的地方。我反复读着这个故事,泪水夺眶而出,是愤怒,还是悲伤?是惋惜,还是崇敬?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邱少云那感人的情景,把我的心都牵进去了。

胆怯的敌在垂死地挣扎着,拿出了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排炮过后,又使用了燃烧弹,附近的荒草烧起来了,火苗呼呼地蔓延着。读到这里,我仿佛身临其境,眼睁睁的看着邱少云被火包住。我多么想喊:快,快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儿可是,邱少云并设有这样做,他忍受着钻心般的痛苦,任大火在他的身上蔓延,也没挪动一步,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我不敢想象他有多么痛苦,想起前几个星期的那件事,我就觉得自愧不如。

那天早上,我因吃早餐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到衣服上了,就走到客厅拿面巾纸。餐厅和客厅中间放着一架电风扇。我返回时,就跨过电风扇的电线,一不小心,被电线拌了一下,吓了一大跳。紧接着,更可怕的事发生了。还没容我喘口气,在电线旁正烧着的热开水,水壶被电线用力甩了一下,一下子掉了下来。里面那滚烫的开水一下子洒了出来,不偏不倚,开水的落点正好是右脚的脚背。我痛得哇哇大叫,转眼间,我就成了一个小泪人了。现在跟邱少云比起来,这点小小的疼痛算得了什么呢。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团体的胜利,邱少云竟对这熊熊大火不屈不挠,连发出点声音也没有。

我在想;难道他是钢铁铸成的吗?不!他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现在我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事迹写得那么感人。是邱少云那光辉的形象,那崇高的精神,使作者能够用手中的笔,记下这值得传颂的英雄事迹,以激励千百万青少年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

多么可惜呀!--一个年轻的生命。多么顽强呀!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位伟大的英雄!邱少云这种严格守纪、顾全大局的品格,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不愧于是个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读《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路》有感


读《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路》有感

文/齐毅浩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路》一文刊登在齐齐哈尔市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中,作者王秀英。王秀英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期间,担当了齐齐哈尔广播电台台长,文章回忆了文革期间被打倒,以及受到种种虐待和折磨。

王秀英, 一九五八年调到齐齐哈尔广播电台任台长,在此前她一直任职为齐齐哈尔宣传部副部长。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各级领导者都受到了冲击,任广播电台台长的王秀英也不例外,造反派在病房中带走了正在生病住院的她。就此,王秀英厄运也就拉开了帷幕。先是戴纸糊的高帽,挂大牌子,用墨汁涂黑脸,然后跪在地上,从广播电台那儿,爬行到龙江饭店(今天的中环广场);市公安局(今天百货大楼北侧的大坑那儿);最后是第一医院。一路上嘴里还要说着"我是走资派".一路上嗓子说哑了,手和膝盖都磨出了血……

批斗会前,走资派牛鬼蛇神都得挨上一顿揍,拳脚相加,大嘴巴扇的啪啪作响。批斗会上,这些走资派、牛鬼蛇神都得站在凳子上,两侧的人把走资派的双手向后高抬起来,屁股自然撅起,这叫喷气式,一撅就是个把小时。批斗会完事后接着就是站在汽车里游街示众。许多人熬不过这样的折磨,自己了断了生命。如当时市委文教书记张蒲家的夫人就扔下了三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

文中又说到,非法拘禁在牛棚里,年三十家里给送饭,看守拒收,并说道:"牛鬼蛇神过年吃什么好的".一声长叹,那会儿究竟是怎么了,人鬼颠倒,无法无天。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路》这篇文章开始对标题还不太理解,感觉作者是不是叙述自己走的是怎样的路,但看完文章感觉到作者在那段时间里已经是无路可走,只能用自己的清白来支撑着活着的信心。

看完这篇文章想了许多,想起刘姓同学说他的一件往事。文革开始,他的父母都关进了牛棚,还是分别关在两个地方。那年中秋节的晚上,天还下着雨,七岁的他和大他五岁的哥哥去给父母送饭,送完饭哥哥骑车带着弟弟冒着雨往回走,一下就骑到沟里,两个人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回到家里小哥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放声大哭。

文革一开始,天天开批斗会,母亲单位也是如此。那天去母亲单位吃中午饭。休息室里,几个造反派废寝忘食地忙碌着,他们为下午的批判会准备着道具,纸糊的高帽,纸壳的牌子,这时一个造反派头头进来说,高帽和牌子都是纸质的,没有重量,这是对走资派牛鬼蛇神的敷衍,必须让他们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没一会,8号铁丝焊成的帽子拿来了,纸壳的牌子换成了五层胶合板,挂脖子上的布条,改为细铁丝。不知道这道具最后给谁用上了,看着就恐怖。

当时的齐齐哈尔铁路局党委书记王云汉,住在我家不远处,那么大书记必然是批斗的对象。开始关牛棚,抹黑脸、喷气式就不用说了。后来可以回家,但回家是两个背着枪的造反派押送,王云汉脖子上还得挂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走资派王云汉",并在名字上画了叉,就像要枪毙似的。王云汉来回上下班就像街头的风景,不懂事的小孩子们围观着,扬土、扔石子常有发生,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

这是龙华路上的一个大门,这大门封闭好多年了。文革那会儿,这个大门里面的部队在齐齐哈尔市支左(支左是文革期间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得那是一九六七年的夏天,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我(我那会儿九岁)路过这里,这里的道路被很多坐在地上的人堵住了,人群两侧各有一辆汽车,汽车上装的都是铺路用的青石块,有拳头大小,人群的里有拿镐把的,又拿用四分铁管斜着切割成扎枪的。父亲马上带我走开。告诉我,快走,这里要打架。

当下,个别餐馆为招揽顾客掺杂着表演,表演的内容就是文革那会儿的歌曲或是舞蹈,饭店的工作人员也都穿上草绿色军装,扎上腰带,戴上绿色的帽子,胳膊上还要戴上红袖标。饭店的装修上也是文革化,墙上是文革的粘贴画,甚至服务员也要用当年的"语录"进行对话。

看到服务人员的这身打扮,以及他们说出的话语和这种环境,一下就把思绪拉回到那个疯狂的年代,我不管别人怎么开心的笑,我的确笑不起来,因为我目睹过批斗会,见过抹黑脸剃鬼头的,更见过人格被肆意践踏的,我真的笑不出来。我想,若王秀英老人看到这样的环境,这身打扮,这样的表演,心里该怎么想,没准再好的饭菜都难咽下。

那个年代给予走过来的人就是一种纹身,是在大脑皮层上的纹身,很难抹掉。

[荐]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


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后感须写出新意。那怎么写能把这奇妙的感觉写出来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特意呈上“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篇1】

大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

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的魅力却与日俱增,直到最后,它会给人一种极致的幸福。”在这里卢梭发现了生活中快乐的奥秘。他也承认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状态,然而这种发现并不流于悲观,他告诉我们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篇2】

读《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这几本卢梭最著名的论著的时候都不能走进卢梭的内心世界,直到读这本书。

卢梭其人,敏感而深刻,希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甚至,我认为他也在享受孤独。

我一直太容易受到感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欢愉或苦难、友善或嫌恶的表情,我就这样让自己被外物引发的印象牵着鼻子走,完全无法躲避,唯有落荒而逃。陌生人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足以搅乱我的快乐,或者平复我的苦痛。我只有在独自一人时才属于自己,否则的话,我会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摆布。

可是我真不希望人们用“神经质”来形容他。

他也在试着寻找幸福和快乐。他喜欢做旁观者,看着美好的事物令他感到幸福。

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一切事物采取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做法,这正是智慧本身对我的要求。

但又似乎看透了“幸福”本身。

幸福是种永恒的状态,似乎并不是为尘世间的凡人而创造的。大地上的一切都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变之中,任何事物都无法维持始终如一的形态。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自己也在改变,任何人都无法保证明天仍然会爱着今天所钟爱的一切。

读得太琐碎了太分散了,真想从头再细读一遍。

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篇3】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

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

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一个孤独漫步者遐想读后感【篇4】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不知道老路易读的是卢梭的哪些书,里面有没有这部遗作?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与安宁,所以我只关注我自己。我将把我最后的这些日子用来研究我自己,我将整个儿地投入与我自己的灵魂甜蜜温馨的交谈之中,我的灵魂是他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复述作为“人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卢梭那悲伤动荡的一生,他耀眼的声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结局。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这样的名人,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首先卢梭告诉我们的对待逆境的态度。“逆境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这位老师收取的学费着实太高了,我们从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们为此付出的。”通常在一些泛滥的心灵鸡汤等书本中,我们看到的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卢梭不愧是一个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逆境的双面效应,他并没有过份夸大逆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效应。“有的厄运当然有可能会使心灵变得崇高坚强起来,然而有的厄运却会使心灵遭受打击,从而扼杀了它,就是这种厄运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不会嘲笑卢梭的软弱,反而会感动于他的真实。是的,我讨厌看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字,那些所谓的伟人,如先知般启示我们人生的哲理,然而他们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高高在上,我对他们写的哲理心存怀疑。而卢梭,他的真实他的坦然让我心存欢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一个为爱而死的伟大革命者”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