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 地图 > 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日光溪畔的雷碧嘉》有感3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日光溪畔的雷碧嘉》有感300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在融安的这段时间我读了很多书,例如:《斯宾诺莎与我》﹑《遗传的秘密》......可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光溪畔的雷碧嘉》。

这本书讲了一个名叫雷碧嘉的女孩,她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儿,父亲早逝,母亲无力抚养七个孩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并有机会受教育,她必须去投靠两位脾气古怪﹑难以相处的阿姨......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雷碧嘉乘车去往米兰娣姨妈所在的那个小镇的时候,她与平常不爱与乘客说话的柯布车夫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雷碧嘉和柯布先生从自己的家境聊到她向往的磨坊城,柯布先生看见她是多么渴望去磨坊城便答应她下次有时间一定免费带她去磨坊城,这让她可高兴坏了!

想想现在人与人的交流是那么少,甚至在小区扫地的阿姨跟我们问好,我们也会充耳不闻;像雷碧嘉这样活泼开放的女孩越来越少有了,我想有时候遇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应该热情问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活泼的雷碧嘉在我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沈石溪《老虎哈雷》有感300字


暑假,我看了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老虎哈雷》,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哈雷是一只两岁的雄虎,聪明伶俐,到阳光打马戏团只有半年多时间,就学会:高台跳、走蹊跷板、龙斗虎等好几个节目,很受观众们欢迎。于是高导演还想让哈雷学一个新节目:钻火圈。这对一些老虎们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对哈雷却是一千个害怕。他们都没办法了,只好请来宋阿姨——从小把哈雷养大的饲养员。哈雷见到宋阿姨很快就钻过了火圈,姿态矫健优美,原来宋阿姨在哈雷半岁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非常亲切。只要宋阿姨一哭,老虎就会飞快的来到宋阿姨身边,用舌头擦拭宋阿姨的眼泪,表示安慰。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哈雷和宋阿姨的感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动物与人之间都可以产生感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有亲情,我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读“沈石溪植物小说”有感300字


最近,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我在深深折服的同时不禁产生了一些感叹。

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这类主题,触及到我们久已掩饰的一些人性层面,引发了我们看动物小说的读者对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思索。从我读了几册沈石溪动物小说后,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人还不如动物”。在读沈石溪动物小说之时,我仿佛有一种跋涉于沙漠巧遇甘泉的惊喜感觉。威尔逊所创立的社会生物学说惊世骇俗的观点对我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应,劳伦兹与莫利斯这两位杰出的动物学家对动物世界所做的精湛研究,为我看动物小说故事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刺破了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了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人们打猎,利用弹弓追捕鸟儿,遇到猎物,捕杀猎物,还残忍地扒下猎物的皮毛,拿到集市上,换取金钱;饭店里为了能够有一个招牌菜,不惜一切代价,用网抓住正在飞翔的小鸟,用麻袋捕捉为人类灭除害虫的青蛙;人们在吃的鱼翅都是来自鲨鱼的身上,这就像在大自然身上切割下一块肉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你如果对动物友好,动物也会对你友好,我们与动物应该有一个朋友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灵友好地相处,或许你更能知道动物的语言和心情。

当明日的黎明来临时,世界将是一片五彩斑斓,没有任何污染的家园。让我们顺着黎明的曙光,期待美好的明天!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大家风范,是一种人格修养,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一种藉以迈向成功的阶梯呢?

为别人喝彩要真心诚意,否则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发泄的方式。当它成为一种手段时,人性的光辉不见了,当它只是用来发泄时,人生的价值迷茫了。当一个人以讽刺嘲笑他人作为突出自己的手段,以诋毁、谩骂他人作为自己成功途中的利剑时,他与成功背道而驰了。

为别人喝彩是建立在对别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的,肯定了他人,也就有了充实自己的欲望,这就成为一种激励,促使自己不断地向着美好事物前进。真正懂得为别人喝彩的人更应该明白见贤思齐,这样他从每一次喝彩中都得到一种激励,明白一个道理,吸收一份营养。这样的点滴终将会聚成浩瀚的大海,更加深邃,更加丰富,更加透彻,更加通悟。

为别人喝彩是全方位、多方式的,为别人喝彩不只为别人精彩的掌声。失败者同样值得喝彩,飞蛾投烛的悲壮值得喝彩,羝羊触藩的执着同样值得喝彩,只是喝彩的方式要做些改变。我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悲剧英雄的肯定,他们冰冷的心会感到一些温存、欣慰。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从失败者的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为别人喝彩是成功的需要,不懂得为别人喝彩的人不可能不失败,夜朗亡国是必然趋势,大清的战败亦绝非偶然,他们不懂得为别人喝彩,不懂得向别人学习,一味地自大,一味地固步自封怎能不败?当一个人不再欣赏食物,厌倦进食,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一个人不再赞叹美景,厌烦多彩,留给他的也只有空虚。

为别人喝彩吧!让世界多些笑声,多些掌声,让自己多些新鲜的血液,永葆朝气。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也正是因为家中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傅聪得以健康成长为一个令中国骄傲的音乐家。《傅雷家书》写的正是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并定居后,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毫无隔阂、亲如旧友的情感。大洋并没有阻断他们心与心的沟通,生活上、事业上、艺术上、情感上的话题,他们无所不谈,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为儿子的人生之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傅雷告诉儿子如何看待困难: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在成功之路上,必定会有数不清的困难与艰险、辛酸与泪水,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才能超脱小我,成就大我!

他告诉儿子何为真正的善: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只有这样的善才可以称为大善。善应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大众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内心某种自私的欲望或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事,得到并没有真正得到,失去并没有真正失去,为大多数人着想,使大多数人幸福才能称得上是真善。

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盏明灯。这位睿智的长者将他毕生的生活智慧浇注在这二十多篇书信中,需要我们怀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去领悟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我最近看了赵阳写的《傅雷家书》,从傅雷夫妇与傅聪写的信中我看到一种,它叫做爱

那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一封信,那天傅雷夫妇为傅聪送行,车早已开走了,可是大家还都呆呆的望着车远去的方向,依依不舍。回到家中,每个人都止不住眼泪。敏一直抽抽噎噎,睡午觉时,刚刚朦胧瞌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好像大病了一场一样,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傅聪的母亲哭得眼睛都肿了,喉咙都痛了,却还想哭

从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夫妇对儿子深深地爱,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以往他能时时刻刻的呆在自己的身边。俗话说得好:人间没有比爱更珍贵的财富了。

***期间,邓小平的大儿子邓朴方被造反派从楼上推下来,造成了外伤性截肢,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从此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邓小平每天坚持不懈,不厌其烦的为儿子擦澡,洗衣服。这是的邓小平已经年过半百了,每天需要每天不断地为他翻身,常常累得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邓小平想儿子的上是自己造成的,十分难过,所以他心甘情愿。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爱的伟大,正如有位名人所说的: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对呀!只有有了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歌词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读“沈石溪动物小说”有感300字


你如果对动物友好,动物也会对你友好,我们与动物应该有一个朋友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灵友好地相处,或许你更能知道动物的语言和心情。

当明日的黎明来临时,世界将是一片五彩斑斓,没有任何污染的家园。让我们顺着黎明的曙光,期待美好的明天!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一)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玖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更加理解父母的做法与用心,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二)

玖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一爱一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一爱一子教子的一精一神令人感动。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三)

他是我们明白了身为一位父亲的心,一颗关一爱一儿女的心。从他那质朴简练的语言中体现出他对儿女的关怀。这本书很好的告诉了我们父母的苦心,父母的用心。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父母。因为他们无时无刻的都在为我们着想,父母的一爱一,充斥摘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贫穷的山区,父母会留下家中仅剩的米面,等儿女回家以后,做一顿像样的饭给他们,而自己,吃的只是黄米面和霉掉的窝窝头。在大家庭中,他们为了儿女的前途,会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四)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一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一精一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一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玖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读《傅雷家书》有感 (300字)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大家风范,是一种人格修养,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一种藉以迈向成功的阶梯呢?

为别人喝彩要真心诚意,否则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发泄的方式。当它成为一种手段时,人性的光辉不见了,当它只是用来发泄时,人生的价值迷茫了。当一个人以讽刺嘲笑他人作为突出自己的手段,以诋毁、谩骂他人作为自己成功途中的利剑时,他与成功背道而驰了。

为别人喝彩是建立在对别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的,肯定了他人,也就有了充实自己的欲望,这就成为一种激励,促使自己不断地向着美好事物前进。真正懂得为别人喝彩的人更应该明白“见贤思齐”,这样他从每一次喝彩中都得到一种激励,明白一个道理,吸收一份营养。这样的点滴终将会聚成浩瀚的大海,更加深邃,更加丰富,更加透彻,更加通悟。

为别人喝彩是全方位、多方式的,为别人喝彩不只为别人精彩的掌声。失败者同样值得喝彩,飞蛾投烛的悲壮值得喝彩,羝羊触藩的执着同样值得喝彩,只是喝彩的方式要做些改变。我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悲剧英雄的肯定,他们冰冷的心会感到一些温存、欣慰。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从失败者的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为别人喝彩是成功的需要,不懂得为别人喝彩的人不可能不失败,夜朗亡国是必然趋势,大清的战败亦绝非偶然,他们不懂得为别人喝彩,不懂得向别人学习,一味地自大,一味地固步自封怎能不败?当一个人不再欣赏食物,厌倦进食,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一个人不再赞叹美景,厌烦多彩,留给他的也只有空虚。

为别人喝彩吧!让世界多些笑声,多些掌声,让自己多些新鲜的血液,永葆朝气。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也正是因为家中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傅聪得以健康成长为一个令中国骄傲的音乐家。《傅雷家书》写的正是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并定居后,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毫无隔阂、亲如旧友的情感。大洋并没有阻断他们心与心的沟通,生活上、事业上、艺术上、情感上的话题,他们无所不谈,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为儿子的人生之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傅雷告诉儿子如何看待困难:“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在成功之路上,必定会有数不清的困难与艰险、辛酸与泪水,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才能超脱小我,成就大我!

他告诉儿子何为真正的“善”:“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只有这样的善才可以称为“大善”。善应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大众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内心某种自私的欲望或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事,得到并没有真正得到,失去并没有真正失去,为大多数人着想,使大多数人幸福才能称得上是真善。

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盏明灯。这位睿智的长者将他毕生的生活智慧浇注在这二十多篇书信中,需要我们怀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去领悟……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我最近看了赵阳写的《傅雷家书》,从傅雷夫妇与傅聪写的信中我看到一种,它叫做“爱”

那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一封信,那天傅雷夫妇为傅聪送行,车早已开走了,可是大家还都呆呆的望着车远去的方向,依依不舍。回到家中,每个人都止不住眼泪。敏一直抽抽噎噎,睡午觉时,刚刚朦胧瞌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好像大病了一场一样,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傅聪的母亲哭得眼睛都肿了,喉咙都痛了,却还想哭……

从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夫妇对儿子深深地爱,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以往他能时时刻刻的呆在自己的身边。俗话说得好:“人间没有比爱更珍贵的财富了。”

文革期间,邓小平的大儿子邓朴方被造反派从楼上推下来,造成了外伤性截肢,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从此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邓小平每天坚持不懈,不厌其烦的为儿子擦澡,洗衣服。这是的邓小平已经年过半百了,每天需要每天不断地为他翻身,常常累得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邓小平想儿子的上是自己造成的,十分难过,所以他心甘情愿。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爱”的伟大,正如有位名人所说的:“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对呀!只有有了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歌词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读仓央嘉措有感


读《仓央嘉措》有感(一)

看完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读完他的诗歌,如同经历了一场朝圣的旅行,只是旅途归来,心情有点复杂,既有感动,也有困惑。

很难想象这些空灵而凄美的诗句竟来自300多年前禁锢、封闭、遥远的西藏,更难相信这些充满情爱又富有哲理的诗行,出自身居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六世活佛达赖仓央嘉措之手。

此书中记载了仓央嘉措的生平和他的六十余首诗。读了此书才知道,先前读到的一些,很多人熟悉、喜欢,流传甚广的仓央嘉措的诗并不在其中。不管那些诗是否是以讹传讹,还是美丽的误传,还是很喜欢。

譬如《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

又如《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在此书中,读到六十六首仓央嘉措写的诗,很喜欢其中的一些。

《不负如来不负卿》“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细读这些诗,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茫茫人海,缘聚缘散,有多少深情,有多少无奈,有多少甜蜜,有多少悲凉……或许在相遇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一世的纠缠!

仓央嘉措短暂而美丽的人生,既有宗教的神圣,政治的诡谲,又有爱情的凄美,命运的无常,扑朔迷离,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原本应该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雪域之王,享尽荣华富贵的人间活佛,而他偏偏选择了做一回遗世独立,离经叛道,自由率性的浪漫诗人。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他,而他却只想要回自己。在神和人之间,率真的仓央嘉措选择了做一个人,一个款款深情的男人。

读仓央嘉措那些动人的诗篇,似乎看到他双眼充满着柔情,眉宇间深藏着忧伤,时而孤独地行走在拉萨街头,匆匆地去赴一场爱的盛宴;时而披着袈裟绝望地仰望布达拉宫外伸手可及的蓝天,分明想抓住什么,却两手空空!深深的叹息化作了凄然而绝美的诗行,这些浸透深情的文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深埋在他心底如痴如醉的梦——一个被宗教囚禁的灵魂妄想挣脱牢笼,自由自在地在布达拉宫之外飞翔!

读仓央嘉措有感(二)

武园园

最初接触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个习惯就是读到美的句子都会摘抄下来,现在已经忘记是在什么读物上看到的了,就觉得《那一世》的诗词特别美,当时没注意作者,后来就淡忘了。近来通过热播电视剧《宫》的片尾曲,从网络上了解到歌词是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诗词,由此我对这位六世达赖产生了好奇之心,买了高平所著的《仓央嘉措》,因幸拜读了这位伟大喇嘛及诗人的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荣与屈辱,承载了世人无法理解的圣洁与晦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宇松地方一户农民家庭,曾拜五十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1697年被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到布达拉宫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虽然他位居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但是却掌握不了大权,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他认为每天诵经礼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渴望过常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常偷偷出流浪,也结识了不少女子。也许因为他的“浪荡”,桑结嘉措派人暗杀他,也许是佛的佑护,敌人并未得逞,他无奈地在达赖的光环下生存着。也许他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是他与于琼卓嘎的爱情,他曾用别名流浪到到拉萨街头,在酒店老板央宗的介绍下结识了于琼卓嘎,她的善良、美丽、热情打动了他,于琼卓嘎并不知道他就是人见人拜的活菩萨,但他的英俊潇洒、才气横秋使她着迷。他徘徊在佛与爱情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纠结。但是他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最终选择了神圣的爱情,他们经常偷着见面,谈论诗歌、享受生活,那一段时光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因此写下许多意境缠绵的“情歌”。1701年蒙藏之战中西藏战败,仓央嘉措被蒙古首领拉藏汗囚禁,并于1706年康熙十五年的时候押送至北京,在途中被人加害,葬于青海湖。一路追赶来的于琼卓嘎走到仓央嘉措站过的地方,望着湖中的日月扑了下去,天地万物在倾听着她的诉说“让湖水洗净人间沾染给我们的一切污垢,让这青色的圣水解除我们爱的干渴,让我们手拉手走进湖中的月宫,让仓央嘉措和于琼卓嘎就像诗歌和民众一样永不分开吧。”他们一起去往更圣洁、纯净的天堂。

不知是否是佛赋予他灵感,他是一个喇嘛,却写出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其作品至今被世人传诵,正如学者桑田吉美诺布所说:“仓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诲,就在于生命本身,不管它以什么样子显现在我们眼前,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的诗歌里蕴藏着冷静缠绵,《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见与不见》里坚如磐石的深情,“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不会打扰你的生活,就只是这样默默的喜欢着你,爱你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明知道太多的东西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仍执着在希望的边缘,等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静静等下去吧,我的爱不会因为你的回不回眸,转不转身,留不留恋而或增或减,“你念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只要心中有对方,不在一起又何妨?思念与等待是另一种幸福,是一种美丽的心情,是心中的那一份美好与欢喜。

仓央嘉措与于琼卓嘎的凄美爱情让我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到深处,生命的力量在爱情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因为爱你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你仍然在等待吗?

我仿佛看到那一朵朵格桑花在阳光下美丽绽放。

读《仓央嘉措》有感(三)

仓央嘉措的情与诗

作者 2012级媒体创意 刘晶晶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那里,不弃,不离。

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题记

走在静静的图书馆里,感受着图书馆里特有的让人心安的气息,走过一排排书架,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图书,只为寻找一个值得阅读的他。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犹豫,也许冥冥之中只是为了遇见你,在我的心里深深的种下一种感觉。一种对西藏的神往,对布达拉宫的敬仰,一种对你的难以言喻的情愫。

我回忆着你的那一世,走近你世界的是是非非里。不与佛家的崇敬与膜拜为伍,只浅浅的讲述一个作者看到的人们口中的你。一个我透过作者看到的你……

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必然要从他的上一世洛桑嘉措说起。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是青藏世袭贵族琼巴家族中的奇女子贡嘎啦所生,他发扬光大了格鲁派,建立甘丹颇章政权,撰写了很多佛教经典,成为了藏传佛教史上功勋显赫的活佛,是西藏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为他的来世仓央嘉措积累了福报。我虔诚的相信着藏传佛教里宣扬的前世今生,我对仓央嘉措是洛桑嘉措的转生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因为他们都同样充满智慧,充满着对着世界的博爱。最让我信服的是,仓央嘉措在一见到五世达赖的法器时,就紧紧握住,不肯放手。像是那法器,本来就归他所有,不曾离开过他。这大抵就是转生轮回的奥妙之处吧。

还有一个与两世活佛息息相关的人,他就是第巴桑杰嘉措。洛桑嘉措器重他,视他为自己的孩子,而他视仓央嘉措为洛桑嘉措,肩负了洛桑嘉措临终的嘱托,誓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仓央嘉措,而他们的故事就这样曲折的展开了。

仓央嘉措之所以有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有很多,但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情。

仓央嘉措出生在圣美之地门隅,是门巴族人的主要聚居地,门巴人的教规里允许结婚生子。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仓央嘉措心里必然也溢满了爱。也就是这样的爱,给了他无限的生命,也成为终结他生命的导火索。仓央嘉措的一生中与3个女子在一起过,仁增旺姆、达瓦卓玛、玛吉阿米。但正是因为他特殊的活佛身份的缘故,一切的开始都注定了,没有好的结果。他曾幻想与仁增旺姆一起回到故乡,他曾想与达瓦卓玛一起度过美好的夜晚,也甚至曾为玛吉阿米违背桑杰嘉措的命令。虽然他们在一起时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虽然他们爱得纯洁无暇,但一切好像终究抵不过命运,他是高高在上的佛爷,一生注定要普度苍生,把爱献给他的子民。注定因为他的身份,多出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只为爱的女子留下了永世的回忆,也为自己带来了因为无法好好去爱的伤痛。

也许有些爱就不应该开始,冥冥中他们都知道有些生活没有办法实现,一切在最终都只能化成回忆。但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爱情的力量总会让人迷失,无视一切摆在面前的阻碍,执着的想要享受爱带来的内心的温暖,就算只能成为回忆,也愿意享受这小小的一刻安宁。这大抵就是世间为何会有那么多痴情人儿的原因。

与仓央嘉措的情息息相关的便是他的诗,透过三百年的尘埃,依旧弥漫着浓浓的爱意。正如作者说的“任何内心有温柔感的人,只要遇知他,便定然不能解脱。他是追随者们的精神归宿,是他们心中盛开的不朽莲花”。

他的诗很纯净,不华丽,甚至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但读着他的诗,你会觉得心底里某些相似的情感会被那些简简单单的诗句勾勒得那样清晰明了,整颗心被爱的暖意紧紧的包围,会小小地羡慕这诗所说的人,被这样无暇的爱着,享受这种幸福。他的诗里总是有离别,也许是他的生命力有太多无可奈何的离别,从小离开父母,成长中离别爱人,最终离别故土。

一个成功的诗人,总是要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建立起一个较他人来讲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诗,他的话,也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勾起读诗人与诗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仓央嘉措正是这样一个有太多太多故事的诗人,让我们深深爱着他的真实。他有这样一首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首诗叫做《十戒》,相知相恋对于很多人来说总是美好的,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六世达赖来说,总是一种永远不能触碰的美好。他也许没有建立下什么丰功伟业,但他够坦诚,敢于把他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敢于把爱的百转千回展示出来。他真真实实的存在于他的子民之中,使自己与子民的关系更近,更加的受人爱戴。

对他的人生,我只能表示叹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太高,有太多对人生的约束,有太多的责任。把他拘束在一个小框架里,把情感投入在诗中。更让人惋惜的是,他生在乱世,最终受恶人诽谤,被康熙帝押解入京,一路颠沛流离,行至西藏地区的道尔格,恰逢瘟疫,他,也未能幸免,陨落在了凡尘中。

读仓央嘉措的人生,有太多的幸与不幸。幸的是他是六世达赖,不幸的也是他是六世达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必然要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学着不受这些角色的束缚,活出与他人不一样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有新意,让自己的生命色彩斑斓。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要有思考、对自己的人生要充满感情。人生是自己的,并且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塑造真实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坚定的只做自己。这样我们就真真实实的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创造了最有价值的自己。

做好自己的规划,但在规划下也要把人生过得随性些。有些事想做就去做,你如果想环游世界,就马上开始攒钱,只要够数了,背起背包就可以出行了。如果考虑了太多,人生就有了太多顾虑,就会留下太多的遗憾。想的太多就会失去了做事的勇气。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一生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经历。人生,过的开心就好。

人生的不同在于人生态度的选择,你若想活在光明里,就要有太阳一般的心,乐观地去面对,像仓央嘉措一般,在乱世里也可以享受人生的悲喜。这样,再苦难的人生也变成一种快乐,再大的不幸,也可以微笑面对。

他是,世间最美的,仓央嘉措。带了一缕阳光,撒进我的世界。

读《雷梦拉》有感作文300字


·· · 读《雷梦拉》有感· 雷梦拉是个调皮却很可爱的女孩子,她在学校里爱出风头,却又担心别人说她是讨厌鬼;对家里的食物挑挑拣拣,却在自己被亲手做过一次晚餐之后理解了妈妈平日里做饭的辛苦;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篇很棒的读书报告;她还会在生病的时候装出很痛苦的样子引起别人同情;总之在这本书里,你会真切的感受到雷梦拉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是他,是她,也有我自己的影子,书中的雷梦拉真实、聪明、可爱。读完这本书还有个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虽然他们家生活并不是很好,雷梦拉的父亲失业后,还要去进修,但是他们全家没有一个抱怨的,全力支持。哪怕父亲送一块小小的橡皮都会让雷梦拉感到开心无比,她的快乐象阳光洒在大地上一样让人开心,我要学习她关心,体贴父母,学着做个真正的小大人,男子汉!···· 竹小四一班:张汉超

读《嘉莉妹妹》有感800字


读《嘉莉妹妹》有感800字

文/爱橘子的柠檬

《嘉莉妹妹》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天生纯真的少女如何从贫困到上流社会的故事。

嘉莉来自偏远地区,她来到自己从小向往的城市投靠自己的姐姐,可没想姐姐家也是穷困潦倒,现实的困境无法满足自己内心对雍容繁华的向往和对金钱的欲望。

为了给姐姐房租,她只能去做女工,领几块钱的工资维持生计,最终她决定离开姐姐家,和在来这座城市时火车上遇到的德鲁埃一起生活。

德鲁埃是个有钱的销售员,他被嘉莉的纯真美丽吸引,而嘉莉又被他的金钱所吸引,为了过上流社会安逸的生活,她与德鲁埃一起生活,享受不用拼搏花力气就拥有的安逸生活。

她渐渐融入上流社会生活,忘记了曾经的贫困落魄,那也是她绝不想再回去的生活。

后来,她遇到了德鲁埃的朋友赫斯特伍德,一个有妇之夫,还有两个孩子,嘉莉却浑然不知,他们相爱计谋离开德鲁埃,德鲁埃发现后告诉嘉莉赫斯特伍德的真实情况后搬出住所,嘉莉气急败坏不想再理赫斯特伍德。

一天晚上,赫斯特伍德带上了工作地酒吧的一万元,骗上嘉莉来到纽约,他们开始新的生活,赫斯特伍德在纽约的事业却没有原来城市那么顺畅,他们越来越拮据,最后他失业天天待在家里,嘉莉开始自己找工作,她凭借戏剧天赋逐步获得好的收入,赫斯特伍德只有靠着嘉莉生活。

后来嘉莉离开了赫斯特伍德,事业高升,又走向上流社会,万人追捧,而赫斯特伍德却穷困潦倒,沦为乞丐,最后自杀。

嘉莉妹妹之前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孩,为了虚荣心,出卖了自己,为了上流社会和金钱而安于享受。

但在最后,生活所迫,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聪明,登上戏剧舞台,不断地成功,不断赢得喝彩。

而赫斯特伍德为了爱情丢弃了家庭与道德,最后又丢弃了爱情,不思进取,最后穷困潦倒,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就业与生活的艰辛。

在嘉莉妹妹的故事中,我受益颇多。我们需要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爱情是伟大,却不能在其中丧失自我。

欲望和虚荣都会有,但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满足。

在欲望面前,人们经常迷失自己,如果只剩下一具空壳,那"活下去有什么用".

我们要用理想与信念充实大脑,努力与奋斗满足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克雷洛夫寓言》有感300字


寓言,意为一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也可以说是话中有话的小故事。

克雷洛夫的寓言不止是寓言,更是中篇小说、幽默小品、风趣的漫画这些比喻正好说明了克雷洛夫寓言富含哲理、情趣幽默、充满讽刺意味的特点了。

在克雷洛夫的寓言中,那些动物、植物们富有着人的感情与思想,还会张口说话。它们代表着社会中的某些人物。如《猴子》中,那只累得气喘吁吁的猴子,它的影子便是那些盲目地追求完美,却不懂得方法的人。《树叶和树根》中,树叶是那些自高自大的、爱炫耀的人,树根则是辛勤劳动,不求回报的人们。

克雷洛夫寓言中,蕴含着克雷洛夫高超的语言技巧,丰富的词汇,细腻入微和绘声绘色的描写。这书显得非常经典。

读《克雷洛夫寓言》有感 (300字)


寓言,意为一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也可以说是话中有话的小故事。

克雷洛夫的寓言不止是寓言,更是中篇小说、幽默小品、风趣的漫画……这些比喻正好说明了克雷洛夫寓言富含哲理、情趣幽默、充满讽刺意味的特点了。

在克雷洛夫的寓言中,那些动物、植物们富有着人的感情与思想,还会张口说话。它们代表着社会中的某些人物。如《猴子》中,那只累得气喘吁吁的猴子,它的影子便是那些盲目地追求完美,却不懂得方法的人。《树叶和树根》中,树叶是那些自高自大的、爱炫耀的人,树根则是辛勤劳动,不求回报的人们。

克雷洛夫寓言中,蕴含着克雷洛夫高超的语言技巧,丰富的词汇,细腻入微和绘声绘色的描写。这书显得非常经典。

编辑推荐: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2020


读傅雷家书有感300字2020(一)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2020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更加理解父母的做法与用心,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他是我们明白了身为一位父亲的心,一颗关爱儿女的心。从他那质朴简练的语言中体现出他对儿女的关怀。这本书很好的告诉了我们父母的苦心,父母的用心。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父母。因为他们无时无刻的都在为我们着想,父母的爱,充斥摘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贫穷的山区,父母会留下家中仅剩的米面,等儿女回家以后,做一顿像样的饭给他们,而自己,吃的只是黄米面和霉掉的窝窝头。在大家庭中,他们为了儿女的前途,会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2020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org)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读《仓央嘉措》有感


读《仓央嘉措》有感

武园园

最初接触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个习惯就是读到美的句子都会摘抄下来,现在已经忘记是在什么读物上看到的了,就觉得《那一世》的诗词特别美,当时没注意作者,后来就淡忘了。近来通过热播电视剧《宫》的片尾曲,从网络上了解到歌词是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诗词,由此我对这位六世达赖产生了好奇之心,买了高平所著的《仓央嘉措》,因幸拜读了这位伟大喇嘛及诗人的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荣与屈辱,承载了世人无法理解的圣洁与晦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宇松地方一户农民家庭,曾拜五十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1697年被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到布达拉宫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虽然他位居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但是却掌握不了大权,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他认为每天诵经礼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渴望过常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常偷偷出流浪,也结识了不少女子。也许因为他的"浪荡",桑结嘉措派人暗杀他,也许是佛的佑护,敌人并未得逞,他无奈地在达赖的光环下生存着。也许他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是他与于琼卓嘎的爱情,他曾用别名流浪到到拉萨街头,在酒店老板央宗的介绍下结识了于琼卓嘎,她的善良、美丽、热情打动了他,于琼卓嘎并不知道他就是人见人拜的活菩萨,但他的英俊潇洒、才气横秋使她着迷。他徘徊在佛与爱情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纠结。但是他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最终选择了神圣的爱情,他们经常偷着见面,谈论诗歌、享受生活,那一段时光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因此写下许多意境缠绵的"情歌".1701年蒙藏之战中西藏战败,仓央嘉措被蒙古首领拉藏汗囚禁,并于1706年康熙十五年的时候押送至北京,在途中被人加害,葬于青海湖。一路追赶来的于琼卓嘎走到仓央嘉措站过的地方,望着湖中的日月扑了下去,天地万物在倾听着她的诉说"让湖水洗净人间沾染给我们的一切污垢,让这青色的圣水解除我们爱的干渴,让我们手拉手走进湖中的月宫,让仓央嘉措和于琼卓嘎就像诗歌和民众一样永不分开吧。"他们一起去往更圣洁、纯净的天堂。

不知是否是佛赋予他灵感,他是一个喇嘛,却写出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其作品至今被世人传诵,正如学者桑田吉美诺布所说:"仓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诲,就在于生命本身,不管它以什么样子显现在我们眼前,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的诗歌里蕴藏着冷静缠绵,《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见与不见》里坚如磐石的深情,"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不会打扰你的生活,就只是这样默默的喜欢着你,爱你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明知道太多的东西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仍执着在希望的边缘,等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静静等下去吧,我的爱不会因为你的回不回眸,转不转身,留不留恋而或增或减,"你念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只要心中有对方,不在一起又何妨?思念与等待是另一种幸福,是一种美丽的心情,是心中的那一份美好与欢喜。

仓央嘉措与于琼卓嘎的凄美爱情让我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到深处,生命的力量在爱情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因为爱你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你仍然在等待吗?

我仿佛看到那一朵朵格桑花在阳光下美丽绽放。

读乐嘉《谈笑间》有感


了解你我

——读乐嘉《谈笑间》有感

文|青菜白玉汤

打发无聊时间最好的办法无疑是逛书店了,很久没有逛过书店了,踏进书店的那一刻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正是这次巧然的机会才在书店看到这本书——《谈笑间》,作者是主持人乐嘉,对于作者的了解是《非诚勿扰》及他创立的性格色彩学,并不知道他也写书,随手翻开就决定了要买这本书了。

《谈笑间》,刚看书名,就想到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内容与灰飞烟灭一点关系都没有,"谈笑"就相当于聊天,大意就是聊天过程悟出的道理。《谈笑间》给我的影响颇多颇深,听起来名字有一些出世的思想在里面,其实不然,这本书更多的是讲对别人的了解,通过这样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对自身的认识。

他说:"每个人的爱好、背景和过去经历完全不同,你觉得好的别人未必觉得好,别人过去说‘真好呀,你没去好可惜啊’,你不必遗憾,你有自己的快乐就好。"

一语中的,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想不明白,常常因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而自己偏偏错过了而懊悔不已,他说得很对,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快乐,你觉得好的,也许我根本不喜欢,用个不太恰当的说法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而要想明白这样的道理其实不易,真正想明白的时候我们也真正成长了,那时候我们的烦恼也就不会这么多了。

一直以来不知真实为何物,毕竟一直这样做,不懂得不是什么人都能以真面孔示人,还不能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两面三刀,直到看到乐嘉这句话:"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社会,学会甄别真假需要智慧,学会坚守真实需要勇气。"

原来真实是需要坚守的,我以为那是自然的状态,无意翻看以前的一篇日记,结尾清清楚楚写着"那就真实吧。",说得好轻松,好随意也好认真。

并不是什么人都有那坚守真实的勇气的,所以才有那么多让我不明白的人,现在想清楚了,虽然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所有人,但是至少我有坚守的勇气,至少我自己能够好好去实现那句"那就真实吧".而那些人也不再那么不可理喻了,他们不过是因为缺少勇气,这是正常的,人总有害怕的东西嘛。

乐嘉告诉我们要了解最深的自己,一定会有人说自己当然百分百了解自己,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在潜意识里的,我们自己根本察觉不到。

他的性格色彩学就是很好的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一个方法,你是什么颜色的性格很容易知道,了解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在平时生活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反应其实是由我们的性格决定的,当发现自己太过于愤怒、悲伤、或者其他时可以让自己从这样的情绪里走出来,这些都不过是性格在使然,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

对于老是热衷于标榜自己多么特立独行的我,看到乐嘉这本书时不能不说突然想通了许多。他说:

"你害怕太小众,那会不被社会接受,要孤苦的爬行,太累;你害怕太大众,那可能会同流合污,人云亦云,没打与众不同。你内心总期望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哪怕是一丁点儿,不一样的喜好、不一样的品位、不一样的理想、不一样的情趣……最终发现,除了才华程度,世上有很多人与你一样,你没那么特别。"

对啊,有太多这样的人,真正要做到不同应该更加脚踏实地,即便只是才华上有区别,我们也是那个唯一,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独特,真实就够了。

了解,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有对自己深入了解了才能更好疏导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好是坏,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绪,一切就会更加豁然。

这本书虽不能说是一本哲学书籍,但是很多的观点却有佛学的味道,就像是乐嘉参禅感悟出来的,也许有些并不是很深刻的大道理,很浅显却实用,也许还有很多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只是我们常常对这些视而不见罢了。现在乐嘉提醒了我们,我们应该有更加用心去学习。

喜欢《读《日光溪畔的雷碧嘉》有感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傅雷家书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