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科技书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科技书读后感400字

科技书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商君书》读后感4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

《商君书》虽然是神器,但也并非没有缺点,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商君书》是神器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为《商君书》思想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这正于古人所言浩荡长江水,我只取一瓢饮;思想本身是无罪的,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运用如何吸取精华。好好读吧,只要吸取《商君书》中哪怕只有几个精华思想并且矢志不渝的用之实践,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再重申一遍: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书中的思想,对自己有用就吸其精华,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就去其糟粕,这样会更好。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而科技的提升也不仅仅只是科技提升而已。人类想要通过科技发展来发展人类社会,同时要需要各方各面的配合,甚至在通过一个方面的配合的情况下令科技提升的同时提升这个方面的发展,以至于达到科技发展和这个方面发展的、螺旋发展上升连锁良性发展模式,所以说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包含科技发展在内的多方面螺旋发展模式。而人类的社会发展而主要有科技发展、劳动经济、生活空间的物质发展,和思想主义、阶级划分、社会制度的精神发展的这么六大发展方面。

其中三大物质发展具有不可抗力的前进性,而精神发展才是人类主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使我们人类真正前进的最主要的根本。

中国在伏羲部落入主中原与女娲部落结成华夏之祖后,中国华夏人便一直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制度来发展好自己的生活。,就在尧、舜、禹建立了初步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后,中国才在夏建立的国家下真正开始大发展。直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中国各种思想才完成了第一次厚积薄发的大跃进。

而《商君书》就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出现的中国第一部社会制度的奠基之书。

在《商君书》中通过社会关系和问题的各种现象、与商鞅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创造出了商鞅系的社会制度体系君主郡县体制。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半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学者讲《商君书》的,说《商君书》在很多朝代里面只有君王才能读,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最近在网上下载一个老版本的,看了一下。有很多地方确实不可理解。比如他提出了,国强民弱,国弱民强的观点。开始让我很迷惑不解。

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国家的财富被政府拿的多的时候,民众就拿的少一点。当民众财务上不自由的时候,谈什么理想,谈什么抱负都是瞎扯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你一直穷下去,你就一直独善其身。反观富人是非常自由的,可以用脚来投票。这个国家不想待了,我去别的国家。富人都是能力强的人,一旦他们走了,这就是《商君书》上所谓的去强,当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管理,更容易统治。

《商君书》上强调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的不是人,而是奴隶。看过《商君书》,你就会对中国种种的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商君书》读后感 (400字)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商君书》绝对是神器,绝对值得细读,我发现一个秘密,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作为的皇帝都读过这本书,并且是非常秘密地去读(即夜读)!

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

《商君书》虽然是神器,但也并非没有缺点,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商君书》是神器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为《商君书》思想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这正于古人所言“浩荡长江水,我只取一瓢饮”;思想本身是无罪的,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运用如何吸取精华。好好读吧,只要吸取《商君书》中哪怕只有几个精华思想并且矢志不渝的用之实践,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再重申一遍: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书中的思想,对自己有用就“吸其精华”,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就“去其糟粕”,这样会更好。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而科技的提升也不仅仅只是科技提升而已。人类想要通过科技发展来发展人类社会,同时要需要各方各面的配合,甚至在通过一个方面的配合的情况下令科技提升的同时提升这个方面的发展,以至于达到科技发展和这个方面发展的、螺旋发展上升连锁良性发展模式,所以说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包含科技发展在内的多方面螺旋发展模式。而人类的社会发展而主要有科技发展、劳动经济、生活空间的物质发展,和思想主义、阶级划分、社会制度的精神发展的这么六大发展方面。

其中三大物质发展具有不可抗力的前进性,而精神发展才是人类主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使我们人类真正前进的最主要的根本。

中国在伏羲部落入主中原与女娲部落结成华夏之祖后,中国华夏人便一直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制度来发展好自己的生活。,就在尧、舜、禹建立了初步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后,中国才在夏建立的国家下真正开始大发展。直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中国各种思想才完成了第一次厚积薄发的大跃进。

而《商君书》就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出现的中国第一部社会制度的奠基之书。

在《商君书》中通过社会关系和问题的各种现象、与商鞅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创造出了商鞅系的社会制度体系——君主郡县体制。

《商君书》读后感400字

半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学者讲《商君书》的,说《商君书》在很多朝代里面只有君王才能读,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最近在网上下载一个老版本的,看了一下。有很多地方确实不可理解。比如他提出了,国强民弱,国弱民强的观点。开始让我很迷惑不解。

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国家的财富被政府拿的多的时候,民众就拿的少一点。当民众财务上不自由的时候,谈什么理想,谈什么抱负都是瞎扯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你一直穷下去,你就一直独善其身。反观富人是非常自由的,可以用脚来投票。这个国家不想待了,我去别的国家。富人都是能力强的人,一旦他们走了,这就是《商君书》上所谓的“去强”,当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管理,更容易统治。

《商君书》上强调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的不是人,而是奴隶。看过《商君书》,你就会对中国种种的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编辑推荐: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


此位专家还颇为喜爱卖弄学识,商鞅也不幸被其所品,落得个残忍滥杀,针对百姓的恶名。商君的确是主张用权术统驭百姓巩固政权(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称平。上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可是统驭百姓不等于反对百姓;巩固政权也不等于牺牲人民,权术更不等同阴谋,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理清楚。贯穿全书,商君都在论述如何富强国家造福百姓,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得起暴君酷吏之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其初衷是为了盘剥百姓而自己得益,以压迫榨取为目的。有句话形容的很恰当,商鞅是个一生尽公不顾私,极心不二虑的人。在他的心里,强国和利民是统一的方向,需要君主和百姓心无二致地齐心努力。

商鞅或许是把人心简单化了。在他眼里,人民生来就为追名逐利,并无二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他对于名利的论述甚为详尽:

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民之生,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一个个人民在商鞅严重俨然变成了一台台机器,只会按照大自然为他们编写好的程序,也就是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温饱解决了就追逐名利的复制品。因为总结出人性的简单,商鞅主张用权术赏罚来调控人心的简单喜怒志欲,使其无一例外地变成忠心为国的助推器。

如此实用主义的论断自然招致非议。商君此论,将诗书礼乐,天道人伦至于何地?人与野兽何异?可是请仔细想想,身边的事情不够参考就以史为鉴好好照照,人类,尤其是当个别特立独行的人类湮没于滚滚人海之中时,何曾跳出过追逐名利的循环?谈到法律系统,愤世嫉俗一点我甚至能说,法律,尤其是过于宽松的法律,不是给予善类保护,也不是给予恶类警示,而是给予恶类或企图作恶的人类一个公式计算自己如何能通过卑劣行径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被法律制裁。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路上的司机有几个不曾暗忖自己最多能开到多少时速而不被交警拦截?人类在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评判的时候,为温饱等基本问题困扰的时候,温饱解决之后思索淫欲的时候,享有荣华富贵却贪心不足的时候,在太多太多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我们就是商鞅笔下的千篇一律。

抛开大众定律不谈,特殊如千古赞颂的人物就能逃脱追名逐利的本性吗?未必。读明史认识了方孝儒,那个死忠为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那个宁可被诛十族也拒绝低下高贵头颅的人物,我想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我们唏嘘于方孝儒的坚贞不移和永乐帝的心狠手辣,男丁一律诛杀女眷无外充官。可是当我们把方先生放到他所在的历史环境来看,贯穿他的一生联系各类事实来看,却又能得出另一种结论。首先,他效忠的是建文帝而非大明王朝,更非天下百姓,就像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因为历史证明朱棣是一个比朱允炆称职百倍的皇帝。此种愚忠守之何益?全名而已。第二,朱棣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方先生正在深宫之中同建文帝研究复古,研究更改官名,应战不力加上识人不明,此其二过。其三,在大殿直面朱棣之时,方先生竟说出诛十族亦何惧的赌气之言,无端端地葬送了朋友门生的性命,所为何来?还是名声。名声他终究是得到了,直到现在人们提起方孝儒都心生敬佩,可是因他丧命的亲友家眷呢,却是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书生误国,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想起了建文帝,不知南京城破之时其心境是否与李后主同地异时的心境有着相似之处,附上后主破阵子一首: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

《商君书》更法篇集中反映了秦国商鞅的更法思想,展现了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进取思想和以甘龙和杜挚为代表的墨守成规思想之间的斗争,揭示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即欲治理好国家,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变法更礼。

探索《商君书》更法思想,把握中国更法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性,挖掘中国更法思想的深厚土壤,寻求更法的内在规律,从中吸取营养促进中国当代的立法建设。

秦孝公继位后,在与其大臣讨论更法的过程中,首先提出变法更礼的目的及顾虑。《更法篇》曰:代立不忘社稽,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这里是说,立国的基本条件是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变法更礼是立国的根本途径。变法就是改变旧时法律,制定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法律制度。更礼就是更改旧有伦理道德,使之适合君王使民的要求。变法更礼的实质就是要因时制宜,役民以法,以达到国家富强,百姓得益的最终目的。

秦孝公曾担心老百姓对变法更礼有非意,因而对是否实施变法更礼犹豫不决。商鞅劝道: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在商鞅看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终将一事无成。只要变法是为了国家富强,更礼能使百姓得益,就应当机立断实施变法更礼,迟疑和犹豫只能错失良机。商鞅还认为谋划治国方略非得圣贤聪明之人不行,变法更礼更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有识之士。商鞅引用俗语说: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商鞅主张变法更礼必须具备主体条件,即变法者是圣贤聪明的君王。君王应当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变法更礼,同时教化百姓守法循礼。

在传统中国,法和礼都是强制性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国家的规范,礼制是奴役百姓的规矩,实际上都起着法律作用。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爱护老百姓,礼制的重要功效在于方便办事。只要能使国家富强,老百姓得益,就不必沿用旧时法度,也不必遵循以往礼制。变法和更礼实质上可以归结为更法,但就更礼来说,更法当然也要顾及到百姓对更法的意愿。这种法律与道德并举,役民与顾民共虑,是既上体现一种依法治国统一法律理念的传统。,这种理念初步揭示了变法与治国的内在逻辑关系,奠定了中国更法思想产生、演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商鞅变法更礼思想的亮点。

与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更礼主张针锋相对的甘龙坚决主张沿袭秦国的旧有法度礼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如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在甘龙看来,圣贤聪明的君主不应变法更礼,因为根据旧有法度治理国家,依照先秦民俗教化百姓,容易使官吏习惯,百姓安宁,如变法更礼,恐天下人非议。杜挚从功利角度也反对变法更礼: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五邪。在杜挚看来,如果不能充分地满足百姓的利益就不应变更旧法,没有足够的功效就不可改换礼制。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变法更礼不可随心所欲。法律的特性不是求变,而是求适合和稳定,只要对社会的发展仍能发挥规范的正能量作用,就要维持它。

商鞅对杜挚的观点予以反驳,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变法原因,揭示了法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他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义、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制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在商鞅看来,前代法度和教化各不相同,无从效仿;各帝王的礼制也各不重复,无法遵循。古时各代均是适应时势需要,依据社会客观情况而创立新法度和制定礼制。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不遵循古法却走向兴盛,殷纣、夏桀不改变旧礼制却引致灭亡。反对古制未必应该受到非议,遵循旧礼并不值得赞美。秦孝公最终被商鞅的更法思想说服,颁布了开垦荒地的恳草法令,开始了他变法更礼的治国举措。

在秦孝公及商鞅以变法更礼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体系中,维护君主权威是目的,注重变法更礼是工具,关注民意是役使百姓手段,从根本上说有其落后和不科学之处。但如果挖掘为国家富强而顺应时事变法更礼和关注百姓意愿这一理念和思想本身的当代意义,却对我国完善修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国家建设和治理不仅需要维护法制权威,还要适时修法,修法更得顺应国情民意形成制度化,最终达到法律和民意和谐统一。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

先秦只有法家实现了其学说主张,对分裂的乱世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十分有针对性,而且对后世政治影响深远,也是唯一对后世政体有用处的思想。而在战国各国的变法潮流中,只有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商鞅之法在秦国实行了二十余年,秦国兵革强大,诸侯畏惧,但也正因为商鞅之严刑峻法,治标强而有效,但不治本,在历史上商鞅也落下了个作法自毙的难听嘲讽。最典型的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的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个人觉得司马迁的评论这才叫刻薄,别忘了司马迁正是受害于汉所沿秦代之法宫刑才愤而著书,每每思及身受宫刑,他自己说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秦法谁炮制的?商鞅。他能对商鞅有好评价吗?鄙人还认为,以道德来指责或评论政治人物是肤浅的行为,谋略和学说本身无善恶,运用到国家政治中不可简单以道德来评价。

商鞅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可贵,主要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圣人不法古,法古则后于世(《商君书开塞》)的先进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商鞅很犀利大胆的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他亦认识到每一朝代都各具其时代的政治特点,这些特点主要的决定于当时历史条件;

二、人性功利论

商鞅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好利的本性支配下,追逐名利的一生。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利益,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对人的行为不起任何约束作用: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商鞅以人性功利论为富国强兵的国策提供了指导思想,所以后人多简单粗暴的评论其为功利主义。商鞅对人性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我个人倾向是比较认同的,有其合理的一面。

三、双刃之法

在法家诸多流派中,商鞅以重视法律而独成一家。虽也谈术与势,但其法制理论更为细密。其提出的主要作用:法能定分(《商君书定分》),以立法明分,即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而反对以私害法,秦法对私斗处分是极严极重的;法能胜民(《说民》篇)商鞅明确提出法律是君主权柄(权制断于君),主要功能就是强制民众和镇压民众。商鞅仅仅把民众看为是肉猪一样的统治对象,并建议焚诗书,采取偶语者弃市、谤者族的高压苛法,也为秦朝埋下了祸根。后世韩非发展完善为禁心、禁言、禁事直接执行彻底愚民,剥夺言论自由;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为秦始皇焚书提供了理论指导。

商鞅的苛法,来自于他对人民道德品质的最恶打算,他认为所有的人民都是奸民,君主应当充分认识民众奸猾的本性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而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在秦国推行了轻罪重罚的主张。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以杀止杀,以暴止暴,这样的施政手段,一旦君主智蒙,必然不可避免的出现暴政酷刑、民无宁日的悲惨局面。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四、耕战之策

奖励、以法保障耕与战,其主张接近残酷,但就当时环境来说也是解决分裂,走向一统的最可行措施。这个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商鞅的法治在先秦很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家中领先历史一步。最后他的以身殉法,在思想史中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痕迹。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不可否认,于自己的学说,他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殉道者;于自己的君主,他是一个大无畏的喋血忠臣,于自己的时代,他更是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值得敬佩。

《商君书》读后感3000字


《商君书》读后感3000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的真是一点都不错。大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烦恼,中国古代的先知哲人们都早已给出自己的论断注解,各类经典犹如一座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迷惘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不同于西方具形具象的特定学科理论,中国经典如老子、孔孟、鬼谷等只是针对某些广大的话题给出看似泛泛的理论,并结合自然现象予以辅助论述,实则千人千用,上可治国安邦,下能齐家修身,天文、地理、政治、人事的道理尽收其中。先知们长于逻辑推断和论据间的辅佐和循环反复对比论证,并佐以自然原理(足见其质朴之心)帮助理解。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先知们的例子并非例证,至少例子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西方论断中的那样紧密,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关系,例如鬼谷使用阴阳相生的宇宙概念来比拟谈话中的捭阖之道: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论点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松散,其论述的主旨也不可谓不模糊。阴阳、德行、德力、圆方、捭阖这些相对的概念被分为两组,每组里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赋予相互模拟流通的含义而重叠使用,最后一句点出适用的情境(说人),还不忘加上天地的概念,意在为读者培养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烟雾缭绕的语境,发挥出自己无尽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赅简的原文加以诠释。所以每个读者心中的鬼谷都是不同的,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经典的魅力吧。此种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复杂多样,这与中国文化的隐晦深奥是相辅相成的。西方人讲究简洁直观,文化和语言也自然如此。就当中国经典(甚至现代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也有一种画蛇添足的遗憾,平白添加了许多译者自己的理解诠释,在读者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就划定了方向。西方经典往往限定一个特定的课题,并针对某一特定的受众或情境加以不厌其详的论述,段落以分论点开始,后面加以大段详细特定的例证。这样虽然能帮助读者清晰明朗地领会作者的意图思想,却也扼杀了想象和诠释的萌芽,同时也为后人的驳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这不由地让我觉得西方的先哲更善于表达(或者销售卖弄)自己,将完整的想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唯恐别人误会了自己的观点;而中国的先哲们启蒙滋养的意味更浓,犹如四两拨千斤,寥寥几字传与后世学子,脸上还带着真理不可言明,孺子自去参悟的神秘微笑。这也恐怕是西方多有自立门户的原创型学者,而中国多产引经据典的译注大家的原因罢。至于中国后世如于丹之流将论语老子应用于现代科技生活的所谓学者们,实则浅薄了隐晦高深的古籍经典。其行为对普及经典的教育意义的确是有所帮助的,但万不可过分颂扬提倡,不然中国子民,特别是在这个速食品充斥市场的现代社会,将最终失去自己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精髓。

和朋友谈到处死英国毒贩,又引出了死刑废立和人权等等话题。抛开死刑是否该废的问题不谈,是否应当在此英国毒贩的问题上网开一面,我是立场坚定的。如果中国人民(理论上)都是统一受制于现任刑法的,无论该刑法健全合理与否,英国人为什么就能逍遥法外?何况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犯法?中国政府没有和英国政府妥协的义务,英国政府也没有要求网开一面的权力。网开一面,基于什么逻辑?因为毒贩是英国人?那不是回到了南京条约后的领事裁判权了吗?因为人权问题?那么中国人的人权在哪里?就因为毒贩是英国人,他的人权就比中国人的人权珍贵吗?更不论法律处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罪犯对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付出代价,当现任刑法规定贩卖特定数量的毒品=死刑的时候,该罪犯造成了同等的危害,就理应受到同等的处罚。至于人权之论,至于没有人有权力剥夺别人生存权力之论,是有待辩驳商榷的,也是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于是,我带着极大的困惑拜读了商君书注译(高亨,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

商君的形象无疑是铁血务实的,也就是所谓的pragmatist,简化排除一切不必要的修饰干扰,定下富国强兵的发展目标,两点一线。任何反对怀疑,或者试图干扰的人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消灭。这样的人物是很难用酷吏还是良臣的标签来言明的。中国人,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太热衷于非黑即白的评论,仿佛一个人善良就要众生皆爱,邪恶就该一无是处,好让自己爱就爱个明明白白,恨就恨个咬牙切齿。

史记说商鞅天资刻薄,这也就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后人且听而不可全信。何谓刻薄?刻薄就一定不好吗?人的性格或者素质本身就是双刃剑,刻薄用好了就叫无私,宽容用坏了就叫放纵。商鞅和其他无疑是酷吏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滥杀无辜,就像来俊臣和周兴为了讨好武则天那样严刑逼供。至于他是否滥杀无辜,无辜本来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由法律或者民心,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来判定。要说连坐受株的邻居是否无辜,现在的人看来也许无辜,可是依据当时的法律就是有辜。至于法律,也不是单纯的对错价值观或者严密的逻辑,而是一个对时事价值观、民心、大众利益、逻辑、个人权利等相悖因素的综合考量平衡下得出的一个体系。因为这些因素是相悖的,你的利益也许就是别人的损失,法律就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百分之百地照顾了某方的利益,自然也就不能避免漏洞。所谓漏洞,也就是利益的某一方对自己失去的那部分利益感到不满,而试图修改法律系统的动机。多方,为了共存(及某种程度上能实现一些的共荣),必须相互牵制妥协,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共同遵守法律一定程度上基于逻辑道德的,而更大程度上基于经验妥协的,被人们神化而寄予过多厚望的,其实也有隐衷的,法律。争先恐后都想把法律朝自己的方向拉近的多方,那些有时联盟经常冲突的多方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家/集体和个人。

人权主义者们发言了,要废除死刑,要还人自由。国家主义者们也发言了,要统一团结,要扩大版图,要个人服从集体。孰优孰劣?无法判定。无非都是拿个放大镜照着自己,将自己的利益渴求无限放大,总是将我要挂在嘴边。可是人终究是无法中立的,总是不可避免地选择一个立足点,既然这个立足点存在,就一定会落在一方的范围内,除非生命和思想消失。就像世界上没有不带口音的人,不带口音本身也是一种口音,同样能折射出此人的经历背景。一个人的立足点,相对其对立面,就成了偏见。所以,有偏见不为过,关键是要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偏见,而自己眼里的偏见是别人的立场的道理,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了解别人的意图并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还有一条极重要的,就是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谈话未必就要以一致意见,或者最佳方案结尾,也往往不能如此,谈话双方的不同立场早已注定了这一点。所以,谁也不能真正地说服谁,谁也没有权力指责谁太顽固,人能做到的,也就是理解和尊重对方。对于一味只想说服你的人呢,也不必争辩较真,沉默不代表投降,一笑了之而已。

又扯远了。还是谈谈我看商君书的感受。

商君的意图很明确:富国强兵,重农尚武。孔孟之道,诗书礼乐被批得一无是处(辩慧,乱之赞也。立约,淫佚之徵也)。文艺、贸易(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教育、游学等现代人视之理所当然的东西都被看作影响农耕以致削弱国力的洪水猛兽。在商君的眼里,学术研究无异于坐而论道,空谈误国,且徒然让本可以安心务农的人民滋生了虚学求荣的许多念想(事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认为只有愚得人民(农民)心无旁骛地闲时农耕(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战时操戈才是称王称霸,统一天下之道。在商君眼里,遵循古礼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因而他直接针对甘龙杜挚等保守派而在秦王面前大肆鼓吹应时利导的果断改革之法,并将人民(农民)看作没有判断能力的乌合之众,主张无视人民的反对而坚决执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政策(成大事者不谋与众),讲究特立独行(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将来与人民一同分享成果(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与乐成)。

法治是商君思想的核心(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他提倡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破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古法,并且按照军功明确定量地论功行赏,赏罚分明,功可抵过。罚亦分明从重(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使罪犯众叛亲离(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则奸民无主),以将罪恶消灭在初级阶段为目标,从而遏制重罪。轻罪轻罚在商君看来就是姑息养奸,给予滋生重罪的温床。在奖惩制度上应当刑九赏一,这样才能使人民无欲无求,而且忠于国家(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罚五;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最终达到上下一心,富国强兵的宏图。

爱下结论的人又要跃跃欲试了,不是像译注者高亨那样赞的商鞅多么顺应历史潮流,贬的孔丘多么冥顽不化,就是像人权分子那般批判商鞅残忍恐怖滥杀无辜。的确,商君如此大才,又开创先河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始如此轰轰烈烈的一场改革,是注定要承受后人的大褒大贬的。

我对商君,尊崇有之,敬服有之,批判有之,更多的,是理解。我理解他治国强兵的梦想,理解他强国等于利民的逻辑,理解他剑走偏锋的想法与胆识,更理解他作为改革先锋的孤独与压力。他不是残忍也不是嗜血,只是为了效率和成功运用了极端的手段试图纠正他认为的社会弊端,只为了心中那个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梦想。在他心中,开始的牺牲(况且牺牲的是法律定义有罪之人)是为了最终造福天下千千万万的无辜(法律定义)子民。当然,这对那些没有犯罪被连坐的人们(道德定义为无辜,法律定义为有罪)也许是不公平的,如果我身为其一自然也会怨愤不已,但我还是要说,评价这件事情的功过得失不能只用放大镜对准了国家和个人之中的某一方。事实是秦国风气清明,继而扫灭六国统一了天下,消弭了六国相争的战祸,的确是给烽火中受苦的人带去了福祉的。至于秦后来施行的所谓暴政和秦二世的昏昧荒淫导致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则另当别论,因为那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灾难而并非商君所愿。

商君值得批判的地方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百家争鸣,贸易互市,兴办科教都是有利社稷的活动,为了人民专心务农而全部取缔自然也是不合适的。物极必反,任何一方面过分发达自然都会限制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带来某种灾难。宋朝重文抑武,文化发展璀璨而独树一帜,却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只能龟缩在江南一隅,使得北方百姓饱尝战乱之苦,其功过也是两说的。

人类文明只能在不断的尝试和修正中前进发展,当然所谓的前进发展也未必是合理的方向,而是多方势力的较量中不断有占领上风者,控制了政治法律使之更为自己服务罢了。而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则源于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也是研究历史的价值所在。后人没有权力在知道事态结果,或是只看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去指责前人的不是,尤其是商君这种没有多少历史可以参询的前人;商君的后人又有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完美得不被自己的后人所指责呢?

附上非常喜欢的大秦帝国歌词一首:

泾水清渭水黄是谁泛舟五湖上挽起女儿一抹霞挽不住西山坠斜阳天苍苍地茫茫是谁暗夜唱秦腔花旦跟着老生走一半妩媚一半悲凉狼烟边关起上马披战衣今生无缘今生别来生老槐树下还等你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海纵横本无疆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

《商君书》读后感3000字

为什么封建专制一口气儿在中国大行其道2000多年?那是因为儒家三纲五常流毒让中国人中毒太深;为什么儒家能够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和灵魂?仅仅是因为儒家文化获得历代封建君主大力推广?难道中国老百姓都是喂什么吃什么的病人?现在有答案了,还有法家的幕后黑手在助推!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大概就是过去只有帝王才能看的书,咱们也能够看到了!最近就有这样一本禁书现世,暴露了中国2000年封建专制的不传之秘.这本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商君书》.最初公开讲解这本书的人,我们也应当记住,他就是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主任鲍鹏山.《商君书》就是有名的天下第一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之国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4年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会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

商鞅真的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汉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哪怕你目不识丁,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当皇帝了!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

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

《商君书》的《境内第十九》实际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

《境内第十九》说,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这句话意思是说,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队围攻敌国的城邑,能够斩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得到赏赐,都可以升爵一级.军官旧爵是公士的就升为上造;(译文)

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把秦军打造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是22场大战,斩首181万.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有据可查的.秦军为何狂杀俘虏?明白了吧?

世界上多次出现过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倒退,从东方的秦灭六国,蒙元和满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都是惊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杀戮政策,把士兵变成战争的机器!文明之师,岂能是野蛮之师的对手?

《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人民不能离开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

毁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在于弱民.通过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实行一教,统一思想,进行思想控制;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如果还有强民依然没杀光,还有杀手锏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这几点,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君主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的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读到这里,所有的中国式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君主都重农轻商?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一直是国家所有?为什么中国长期皇帝一人威严可以压过全国的百姓?为什么中国一直有法不依,人治大行其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什么中国民众没有话语权,文字狱在中国越演越烈?为什么中国官员一直身兼一方官吏和教父的双重责任?为什么中国总会恰到好处地发动对内和对外的战争?为什么中国人和太平盛世,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无关?为什么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一直比西方人差得多得多?为什么历朝历代中国不允许老百姓拥有兵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没有财产给后人继承?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禁止民间习武?为什么中国功夫师徒传承要有严格的师徒关系(背叛师傅要清理门户)?为什么秦朝之后(除了汉唐和东晋),中国人彻底失去了张扬的个性?为什么人类现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在中国出现?同样的问题可以继续罗列,但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是严刑峻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悲哀,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后法家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商鞅的《商君书》的传承在封建专制君主的脑袋里.得势的法家根本不是真正的法家,而是法家的变种为了一己私利挥刀自宫的奴才法家.帝王们一直在用法家的阴和损,在幕后操纵着中国的兴与衰;中国的法家,就是变法儿整人的;中国的儒家,就是用臆造的天理愚人的.法家把中国人整傻了,儒家把中国人整愚了!两者没一个好东西!

中国的儒家能在汉朝以后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也就不仅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劳了.在严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国人也就只能从《三纲五常》的熏陶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心灵安慰.这一点,中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异曲同工.在可怕的瘟疫以及阿拉伯人和野蛮民族的入侵等天灾,人祸面前,,欧洲人也只能从宗教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如果西方人没有ji督教的慰藉,东方没有儒家的安慰,那欧洲人和中国人就只有集体自杀了!

《商君书》这种的皇帝枕边书,西方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杜撰出来.这就是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臭名昭著的《君主论》(1513).不过,马基雅维利的智慧显然比不上商鞅.马氏不过强调君主应该抛弃道德上的考量,用冷酷和阴谋治国.无论是歹毒程度和阴损力度,《君主论》都远远不及《商君书》这,你就不得不佩服咱中国人的智慧了!

不幸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倒行逆施谬论一出笼,就受到广泛的谴责.马基雅维利本人,也被指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欺骗和阴谋的同义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除了拥有拿破仑,希特勒和斯大林等几个粉丝,在欧洲根本没有市场.

商鞅所在的春秋战国,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到底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现在也难有定论.长期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论调,占了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赞美之词是一致的.商鞅的中国第一位改革设计师的地位,也因此无可撼动了.董仲舒不被皇帝待见,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但他们都获得后世连绵不绝的赞誉,你不觉得奇怪吗?赞美商鞅,是替皇帝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商君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秦朝以后,中国人最终变成了肢体羸弱,只知道盲从和服从的另类民族和大国愚民.等到中国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已经恍如隔世我们已经看不懂了!

mao发动的26次运动全是此书的影子。

《商君书》读后感3000字

传说老毛读过这本书,没有作任何评论。在读这本书时,最开始其实有点枯燥,除第一篇时的《商君书-更法》中特别让人振奋。其它篇几乎都是再讲其治国之策,通篇都有讲壹,讲重刑轻赏,讲法。这些无疑是商君最重要的思想了。

革新思想

商君书中最能体现的他的革新思想的莫过于第一篇《商君书-更法》。商君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其指出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圣人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信而为更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而不成;治不宜时而行之则不干。并立论立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讥讽道知者作法,而愚者制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现在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千年过去,还有这么多守旧之人,实在令今人汗颜。

制度、律令思想

在《商君书-壹言》《商君书-赏刑》中有专门的论述。商君的壹思想,用他的话说叫壹赏、壹刑、壹教。大体讲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高度统一。此很让人联想到我们现如今的所讲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当然了只有些许类似,不是相同。从思想上来讲,于战国时百家争鸣,商君没有对各家各派的思想进行一个点评,但是其在书中指出的六种虱害国有十者十二者八者(例如八者指的是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等,可看出商君对于各种人情世故的不信任,而只信任的是法制,律令。我想从秦孝公时秦为战国一雄到秦始皇一统华夏,商君的这个制度、律令思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大秦帝国》影视剧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就是秦孝公去逝后,秦代的后继之君问于商君秦国变大那些押罪犯的时间太短了,是否要修改,而商君说修改秦法要等国家稳定,秦法推广有一定的时间才能改。而后来的陈胜、吴广之辈却正是因这事而起义,实在是孙先生在写作进的一个巧妙之处,但也透露出在秦的后来国君者中只有对于国内人民的赏刑,在对外征战的胜利与喜悦而忘了商君的重要思想立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个重要思想。唉,实在是悲哀。

书中对于组织的构架中有《商君书-境内》《商君书-修权》篇等等。里面对于法,商君有言农战有功皆有赏,而对于传统的世代贵族,或者新贵族是采取同等对待,商君有言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书中对于权利的分配中,商君提出国家治理有要重视三个方面法信权。其解释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似乎想达到新的政治上的动态平衡。其中对于臣下的制约是够的,而对于君主的制约,则是不够,商君只能说是作为君主不能释法任私,如果抛弃法则于国家来讲会有危机。于古代君主思想来讲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也为君权独揽撒下了种子。不能苛求古人,对于秦的几千年再无商君和秦孝公这种超级搭挡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在对于法的执行上,商君提出连座、无宿治(今天的政事,今天处理,不放在明天。即时办理)等思想,像无宿治思想还是值得现在学习的。其还有关于法律的执行的还有在各级行政部门都回有负责法律的专门人员,这些对于法律的执行来讲,此种政治的执行力肯定是空前,秦国不强都难。

商君对于人民的体察

对于这个方面来讲,商君虽然有一些早期早期封建思想,但是对于处于战乱时的人民来讲也实在是一种进步吧。从现代人的一般的思维来讲,实行重罚轻赏对于人民来讲就是苛政。可从商君行法效果来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从《史记》等书可看出商君行支虽严,但是公平。赏虽轻,但是有希望。就战国时最大的灾祸来讲,莫过于战争了。而商君思想来还有有一部分与道家有关,比如其有言明赏之犹,至于无赏;明刑之犹,至于无刑;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在这里,商君对于战的思想是战争之犹,至于无战吧。就像武字本身,即有止戈之意一样。只有通过战争达到统一,才能达战事的少,乃至于无。秦用百年时间完成了统一,虽商君之法或者各种原因致苛政战乱,此非商君所能预计,不能太苛求古人。商君对于民众的重视非有以人为本,而是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点来讲,其所讲的法者,所以爱民也,就是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而治,察事本则宜。

商君之法使人民与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于个人来讲必有家庭、家族。而于个人、家族、家族来讲最重要的莫过于荣誉。而商君之法提出重刑或者赏赐,对于一个普通人民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而商君提出了能给他们实现的一条路就是农战皆有功。且赏随功,罚随刑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秦人皆言商君之法。这样商君就将人民团结起来了。加之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使国家的凝聚力增强不少,对于国家的实力的增强会有重要的意义。

商君的思想

最后我们将儒家与法家进行对比一下,特别是与商君之法进行对比。儒家言人之初性本善故儒家提出修身慎独,提倡用仁义来治国。而商君指出的八者即八种灾害辩、慧、礼、乐、慈、仁、任、誉,再来看看商君口中的六种灾害: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这些是儒家等奉为至宝的,在商君看来是于国无用的。商君看到人性的弱点,即人类追求名利、淫佚,而作为儒家之学只是看上去看美没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全靠个人的自觉与修养,儒家所谓智善仁义并不能彻底的根除,于是商群采取了一个策略,即重罚轻赏。其还指出凡赏者,文也;利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商君想重新建立一种人际关系或者新型社会关系即赏厚而信,刑重而威,不失疏远,不失亲近。

同是对国家的治理,儒法两家所采取的方式却不相同,儒家希望的是能过修养和君主施行仁义,而商君则认为靠严密的法治律令来让人民规范思想行为,两者的所选方式因此而不同。儒家讲仁义,求仁而未得仁,而法家讲法,行重刑而得长治。两者都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来实践,可两者都失败了。如何治理国家,怎么治,如何把握这个度仍是我武至今要面临的问题,值得深思!

读完此书,深深折服于商君,想起几千年的历史,不禁唏嘘不已

商君列传读后感


商君列传读后感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视过高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冲昏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人在自己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要多为别人想想考虑一下底下人的感受,只有让别人能过得去你才能沟通是你才能获得善终。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有的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布置一篇相关作文,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1】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视过高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冲昏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人在自己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要多为别人想想考虑一下底下人的感受,只有让别人能过得去你才能沟通是你才能获得善终。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2】

《商君列传》是《史记》七十篇列传中的.一篇。这篇列传,太史公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了《商君列传》后,有以下几点粗浅感受。

一、革旧立新,依法治理,使商君功成名显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案例之一。

1、建新制。根据天下大势和秦国实际,创立了适合秦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把零星的乡村合并为县,重新划分田塍,鼓励开垦荒地,平衡税赋,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

2、严管理。十家编一什,五家编一伍,相互监督,连带治罪。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城乡秩序稳定的大好局面。

3、明法度。太子犯法,依新法处罚了他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再犯,被处劓刑。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初步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推进了中央集权制。

4、兴教化。要求男子长大后,父子要分开,男女老少分居而住;明确尊卑爵位等级,按等级占有土地、房产。

5、重农业。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6、奖军功。有军功的显赫荣耀。人民勇于为国战斗,不敢为私争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实现称霸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刑法严酷,刚愎自用,致使商君结局悲惨

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之功难没,但最终却落得个车裂族亡的悲惨结局,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用刑过度。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是法律的责任。如果法律违背人性,滥用酷刑,无视百姓切身利益,就不会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遵从。商鞅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王霸诸侯,至于百姓权益、尊严则很少顾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让亲人、邻里之间没有安全感;奖军功,“民勇公战”,把人培养成了战争机器;对百姓有议论新法的,“尽迁之于边城”。

2、不听进谏。

赵良对商鞅说,听得进反面意见是聪,能正视缺点是明,能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是强。还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赞同,不如一个人不留情面提出反对意见。这番话商鞅还算听得进,认为“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希望赵良“终日正言”,作自己善政之“药”。而赵良劝商鞅,鉴于朝野积怨太多,不如功成身退,交出商於十五国封地,到偏远的地方浇园耕种,“可以少安”。但商鞅认为有秦孝公支持,自己功勋卓著,没有谁能撼得动,因而没有服用赵良的“药”。

赵良劝商鞅学五羖大夫,劳累了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撑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廉洁自律、勤政爱民。提醒他,“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如果您还要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一旦秦公驾崩,“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令人惋惜的是,对赵良的逆耳忠言,“商君弗听”。

3、重刑罚、轻德政。

商君治理国家倾向于刑罚,过度使用严刑、酷刑,这不仅不能使百姓心甘情愿地遵从法令,还容易引起民愤,造成积怨。应当是德政教化,刑法约束,标本兼治,相辅相成,才能夯实治国理政的法治之基。

4、监督缺位。

商鞅自己立法,自己执法,而且拒绝接受监督。他持才傲物,自诩为“高人”、“智者”,瞧不起任何人,认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在没有与大臣形成共识,没有征求公众意见,只凭借孝公的支持推行新法。太子犯法,刑、黔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以杀鸡儆猴。公子虔复犯新法,即被处以劓刑,“使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本来,评论法令得失,是最有效的监督。可商鞅听不进反面意见,对评论者无情打击,“其后民莫敢议令”。

5、自身腐败。

腐败是最不得人心的诟病之一。商鞅出任秦相后,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损耗国家资财,引来众多非议。受封于商於之地,恃功自傲,高调称君,“南面而称寡人”,更是不讲规矩;一旦出行,后边跟着数十辆车,车上都是穿着铠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作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车子奔随。兴师动众,作威作福,好不气派。

三、身受其害,痛恨酷刑,太史公对商君评价少褒多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商鞅有缺点也是难免的。然而,每一次改革总会触痛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到贵族们既得利益后,不仅会引起众怒,还会招树强敌。商鞅迎难而上,力排众议,推行新法,使秦国大治,秦人富强。所以,评价商君不能无视其改革成果,不能抹去他对社会治理的功绩。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3】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一个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在读了《知荣辱树新风》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也知道了“诚信”,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品质。《商鞅立木取信》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写商鞅立木这件事来突出表现只有诚信对人,别人才会以诚待你、帮助你。

公元前361年,秦国很落后荒废。而这时,秦国新国君秦孝公继位了。这位国君有着雄才大略,他决心复国,让国家强大起来。读到这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这位好国君而高兴。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国君有复国的决心,可谁来帮他复国呢?接着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让国家富强起来,就让他做大官。后来,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参见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谈论自己的富国方法。两人越谈越起劲,连饭都忘了吃。读到这儿,我心中又迸出个大问号,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富国吗?他怎样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决问题,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门出现了一根木头,旁边贴了一张布告:如果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最后写的名字是卫鞅。布告旁围了一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我也在想:这个卫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卫鞅见无人扛木头,又把赏金加到五十两!人们议论的声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异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汉子冲出来,扛起木头就走。卫鞅见状,真给了他金子。大伙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卫鞅可信,就协助他治国,秦国就富强起来了。秦孝公也信守诺言,给了卫鞅十五座诚池,从此,大家就把卫鞅叫做商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体会到诚信的宝贵了吗?可是有些人呢,他们就十分的不守规矩,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他很穷,但很聪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车,为此,他在这方面花去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没有买票,也没被发现。他惊喜万分,于是经常逃票,只被发现过一次。毕业后,大学生去找工作。可没有一家公司录取他,他怎么也不明白,于是跑去问经理为什么不录取他。经理说:“你很有才华,可不诚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员工。”他后悔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工作。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诚信是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就拥有了成功!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4】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5】

商鞅,卫国人,故称之卫鞅;姓公孙,故又称之公孙鞅;发于秦,秦封之于商十五邑,故号为商君。商鞅称商君源于由他主导的一次着名改革——商鞅变法。这次改革既成就了商鞅,也成为杀死商鞅的一把利刃。

商鞅从入秦伊始,便致力于变法,以成秦孝公霸业。从结果上来看,商鞅变法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变法成果为秦后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商鞅,最终却落了一个五马分尸,家人尽灭的凄惨下场。不仅如此,古代史学家对其一生更是极尽损贬之辞。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这种评价对于一位功勋卓着的改革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商鞅在魏国时得不到重用,个人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而秦孝公正欲修穆公霸业,广罗国家人才,这让极具政治慧眼和才能的商鞅看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遂西入秦。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种为政理念来试探秦孝公的意图。在得知秦孝公欲成霸业的想法之后,第四次会面与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孝公数日不厌,相见恨晚。商鞅与秦孝公达到了一种政治上的共鸣——成霸业以扬名立万。可以把这种君臣关系理解为相互利用:秦孝公需要一位有才干的改革家替自己冲锋陷阵,而商鞅则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国君为其实现政治理想提供平台。

变法之初,孝公心有顾虑,商鞅用“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说辞为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信念。他和守旧派代表甘龙、杜挚激烈辩论,辩论中引经据典,最终力排众议,得到孝公的全力支持。紧接着,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开始了……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

3、社会层面:用严峻的刑法来代替德治,严厉控制社会舆论。

《史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由此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商鞅变法是不成功的。改革达到了秦孝公的目的,可以说为他东复侵地,建立霸业的宏图伟业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于是,在商鞅的建言下,秦趁着魏被齐大败的大好时机下,迅速发动了对魏的战争,商鞅计败魏军,当初对商鞅不以为然的魏惠王无奈只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然而,当秦孝公和商鞅等改革派享受着改革带来的成果时,改革也招致着守旧贵族的不满,多项改革措施或直接或间接地触动着守旧贵族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没有人会主动退让。守旧贵族对改革的不满终将会成为悬在商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守旧贵族的代表赵良粉墨登场,他游说商鞅,以贤相百里奚和商鞅做对比,指出商鞅在变法中过分激进,用苛刑代替德治,而且丝毫没有考虑贵族的利益。最后甚至用人身威胁的方式来“劝说”商鞅引功身退,停止新法的实施。

在如此高压之下,商鞅没有退缩,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利着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保住改革的成果。但历史总是充满着偶然性,五个月之后,他的“政治盟友”秦孝公死了。诚如赵良所言,“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守旧贵族立马掀起反扑,诬告商鞅“谋反”,最终杀之于郑渑池,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至此,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可谓成其者变法,亡其者亦变法。

历史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汉朝实现大一统,国家政权稳定,加之需要休养生息,故尊崇儒术,统治者施仁政,行王道。因此,在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眼里,商鞅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其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也是情有可原。但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不可否认,商鞅鼓励苛刑,忽略德治的理念确存不合理之处,但苛刑在短时间内达到的效果却又十分惊人。

商鞅变法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改革者都当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求经验,助力改革,以图千年大计。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6】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其实他姓公孙,可以叫他公孙鞅。

年轻有才,从魏国的相国公孙痤就能看出来。公孙痤快不行的时候向魏王首推的就是公孙鞅,但要是不能被魏国所用就要杀掉他。一个人可以优秀到特别被看好,又特别被忌惮。

魏王终究没当回事儿,终究也还是让他去到了秦国。秦孝公一开始也并没有多看好他,他也是托关系见的秦孝公。头两次面试,他跟秦孝公讲的都是尧舜治国,王道仁政和教化,秦孝公都快听睡着了。秦孝公想要能立刻出成效的东西。于是,他开始跟秦孝公将霸道。秦孝公立马就精神了,把他留在身边,跟他聊了好几天。这么看来,不是公孙鞅选择了变法,而是秦孝公选择了变法,公孙鞅是执行官。公孙鞅这也是三次才投准了秦君的所好。

公孙鞅施展“抱负”的几步走:

第一步,确定秦孝公的意愿,在朝堂“舌战群儒”,Battle大胜(爱吵架和想吵架的人的区别就是:爱吵架的人习惯头脑发热、张嘴就来,想吵架的人日常清醒,还早就想好怎么吵了),获得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第二步,拟定律法,这个可能早就有准备了,至少有雏形了,当然,可能也免不了在秦国先考察了一段时间。

第三步,确定自己的权威,从基层,城门移木赏金,让百姓相信他言必行。从上层,对触犯律法的太子和公子虔,依法行事,让秦人都意识到,在商鞅立的法面前,秦人是真不分上下。

第四步,这个给力,变法之初,有一些人说怎么怎么不好,推行了几年之后,大家也习惯了,说怎么怎么好的还是这一波人。公孙鞅直接把他们发配到边远地区了,秦国本身就比较偏远。公孙鞅给出理由是“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以后再也没人敢议论他立的法了。你说给力不给力。

公孙鞅走的是法家的.路线,变法图强,确实取得了成效。

但,法这种东西,立竿见影,但也是把双刃剑。治理、变法,要力度也要温度。但是公孙鞅没考虑这方面,或许他也不在意。有人好言相劝,让他不要积官怨和民怨。是的,除了秦孝公,他从上到下都得罪了。但,变法这事儿其实不是秦孝公的选择么?把变法惹来的仇恨都自然而然推到公孙鞅身上了。是啊,谁敢怪君王,有错也是公孙鞅的“错”。公孙鞅对自己的业绩很满意,也没把劝他的人的话当回事儿。太史公对公孙鞅的评价是“残忍刻薄”。

能立竿见影的东西,一旦倾倒,也快得很。其实,当时各诸侯国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变法,什么吴起变法、庞涓变法之类的。但改变规则就会各走一部分蛋糕,就会有反对的声音和力量,诸侯需要上层团体来拥护自己的权力,所以比纳法都是局部的,部分层面的。碰触到上层团体的利益时就会体现出一定的妥协性,走走制衡的法子啦,变法也就逐渐走样甚至复辟,而秦孝公却是其中进行最彻底的。历史将变法与公孙鞅联系了起来,但,明明是秦孝公选择变法,明明是秦孝公坚持变法,在我看来。而且秦孝公还找到了公孙鞅这么个帮自己推行变法图强还谁也不怕得罪谁的轴人。公孙鞅,成就了秦国,还替秦孝公背了锅。

秦孝公选择坚持变法的时候,或许已经为秦国强盛到统一六国做好了铺垫。但也为“统一后的天下不堪苦于秦,致秦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

本来到上一句就结束了,但是说到秦二世而亡,不免思维又发散了一下。从秦孝公到始皇帝,历经六世,秦人都这么过来了。怎么统一了之后才二世人们就受不了呢?或许是因为依靠权力支撑着的东西是没法普世的吧。在我看来,欲将一样东西推行普世,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奋六世之余烈,玩的全是霸道,天下得手之后却需要王道了,但秦君和他带的领导班子没有相关经验啊,他又怎么会在意王道仁政是个什么鸟?

商君列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商君列传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你有过写读后感的经历吗?对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能让人深思的,为了更好地体会书中的宗旨,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特别编辑了“商君列传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1)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一个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在读了《知荣辱树新风》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也知道了“诚信”,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品质。《商鞅立木取信》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写商鞅立木这件事来突出表现只有诚信对人,别人才会以诚待你、帮助你。

公元前361年,秦国很落后荒废。而这时,秦国新国君秦孝公继位了。这位国君有着雄才大略,他决心复国,让国家强大起来。读到这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这位好国君而高兴。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国君有复国的决心,可谁来帮他复国呢?接着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让国家富强起来,就让他做大官。后来,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参见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谈论自己的富国方法。两人越谈越起劲,连饭都忘了吃。读到这儿,我心中又迸出个大问号,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富国吗?他怎样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决问题,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门出现了一根木头,旁边贴了一张布告:如果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最后写的名字是卫鞅。布告旁围了一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我也在想:这个卫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卫鞅见无人扛木头,又把赏金加到五十两!人们议论的声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异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汉子冲出来,扛起木头就走。卫鞅见状,真给了他金子。大伙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卫鞅可信,就协助他治国,秦国就富强起来了。秦孝公也信守诺言,给了卫鞅十五座诚池,从此,大家就把卫鞅叫做商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体会到诚信的宝贵了吗?可是有些人呢,他们就十分的不守规矩,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他很穷,但很聪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车,为此,他在这方面花去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没有买票,也没被发现。他惊喜万分,于是经常逃票,只被发现过一次。毕业后,大学生去找工作。可没有一家公司录取他,他怎么也不明白,于是跑去问经理为什么不录取他。经理说:“你很有才华,可不诚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员工。”他后悔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工作。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诚信是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就拥有了成功!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2)

《商君列传》是《史记》七十篇列传中的.一篇。这篇列传,太史公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了《商君列传》后,有以下几点粗浅感受。

一、革旧立新,依法治理,使商君功成名显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案例之一。

1、建新制。根据天下大势和秦国实际,创立了适合秦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把零星的乡村合并为县,重新划分田塍,鼓励开垦荒地,平衡税赋,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

2、严管理。十家编一什,五家编一伍,相互监督,连带治罪。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城乡秩序稳定的大好局面。

3、明法度。太子犯法,依新法处罚了他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再犯,被处劓刑。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初步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推进了中央集权制。

4、兴教化。要求男子长大后,父子要分开,男女老少分居而住;明确尊卑爵位等级,按等级占有土地、房产。

5、重农业。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6、奖军功。有军功的显赫荣耀。人民勇于为国战斗,不敢为私争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实现称霸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刑法严酷,刚愎自用,致使商君结局悲惨

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之功难没,但最终却落得个车裂族亡的悲惨结局,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用刑过度。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是法律的责任。如果法律违背人性,滥用酷刑,无视百姓切身利益,就不会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遵从。商鞅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王霸诸侯,至于百姓权益、尊严则很少顾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让亲人、邻里之间没有安全感;奖军功,“民勇公战”,把人培养成了战争机器;对百姓有议论新法的,“尽迁之于边城”。

2、不听进谏。

赵良对商鞅说,听得进反面意见是聪,能正视缺点是明,能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是强。还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赞同,不如一个人不留情面提出反对意见。这番话商鞅还算听得进,认为“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希望赵良“终日正言”,作自己善政之“药”。而赵良劝商鞅,鉴于朝野积怨太多,不如功成身退,交出商於十五国封地,到偏远的地方浇园耕种,“可以少安”。但商鞅认为有秦孝公支持,自己功勋卓著,没有谁能撼得动,因而没有服用赵良的“药”。

赵良劝商鞅学五羖大夫,劳累了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撑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廉洁自律、勤政爱民。提醒他,“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如果您还要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一旦秦公驾崩,“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令人惋惜的是,对赵良的逆耳忠言,“商君弗听”。

3、重刑罚、轻德政。

商君治理国家倾向于刑罚,过度使用严刑、酷刑,这不仅不能使百姓心甘情愿地遵从法令,还容易引起民愤,造成积怨。应当是德政教化,刑法约束,标本兼治,相辅相成,才能夯实治国理政的法治之基。

4、监督缺位。

商鞅自己立法,自己执法,而且拒绝接受监督。他持才傲物,自诩为“高人”、“智者”,瞧不起任何人,认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在没有与大臣形成共识,没有征求公众意见,只凭借孝公的支持推行新法。太子犯法,刑、黔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以杀鸡儆猴。公子虔复犯新法,即被处以劓刑,“使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本来,评论法令得失,是最有效的监督。可商鞅听不进反面意见,对评论者无情打击,“其后民莫敢议令”。

5、自身腐败。

腐败是最不得人心的诟病之一。商鞅出任秦相后,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损耗国家资财,引来众多非议。受封于商於之地,恃功自傲,高调称君,“南面而称寡人”,更是不讲规矩;一旦出行,后边跟着数十辆车,车上都是穿着铠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作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车子奔随。兴师动众,作威作福,好不气派。

三、身受其害,痛恨酷刑,太史公对商君评价少褒多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商鞅有缺点也是难免的。然而,每一次改革总会触痛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到贵族们既得利益后,不仅会引起众怒,还会招树强敌。商鞅迎难而上,力排众议,推行新法,使秦国大治,秦人富强。所以,评价商君不能无视其改革成果,不能抹去他对社会治理的功绩。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3)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视过高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冲昏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人在自己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要多为别人想想考虑一下底下人的感受,只有让别人能过得去你才能沟通是你才能获得善终。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4)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商君列传读后感(篇5)

商鞅,卫国人,故称之卫鞅;姓公孙,故又称之公孙鞅;发于秦,秦封之于商十五邑,故号为商君。商鞅称商君源于由他主导的一次着名改革——商鞅变法。这次改革既成就了商鞅,也成为杀死商鞅的一把利刃。

商鞅从入秦伊始,便致力于变法,以成秦孝公霸业。从结果上来看,商鞅变法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变法成果为秦后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商鞅,最终却落了一个五马分尸,家人尽灭的凄惨下场。不仅如此,古代史学家对其一生更是极尽损贬之辞。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这种评价对于一位功勋卓着的改革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商鞅在魏国时得不到重用,个人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而秦孝公正欲修穆公霸业,广罗国家人才,这让极具政治慧眼和才能的商鞅看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遂西入秦。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种为政理念来试探秦孝公的意图。在得知秦孝公欲成霸业的想法之后,第四次会面与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孝公数日不厌,相见恨晚。商鞅与秦孝公达到了一种政治上的共鸣——成霸业以扬名立万。可以把这种君臣关系理解为相互利用:秦孝公需要一位有才干的改革家替自己冲锋陷阵,而商鞅则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国君为其实现政治理想提供平台。

变法之初,孝公心有顾虑,商鞅用“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说辞为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信念。他和守旧派代表甘龙、杜挚激烈辩论,辩论中引经据典,最终力排众议,得到孝公的全力支持。紧接着,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开始了……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

3、社会层面:用严峻的刑法来代替德治,严厉控制社会舆论。

《史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由此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商鞅变法是不成功的。改革达到了秦孝公的目的,可以说为他东复侵地,建立霸业的宏图伟业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于是,在商鞅的建言下,秦趁着魏被齐大败的大好时机下,迅速发动了对魏的战争,商鞅计败魏军,当初对商鞅不以为然的魏惠王无奈只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然而,当秦孝公和商鞅等改革派享受着改革带来的成果时,改革也招致着守旧贵族的不满,多项改革措施或直接或间接地触动着守旧贵族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没有人会主动退让。守旧贵族对改革的不满终将会成为悬在商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守旧贵族的代表赵良粉墨登场,他游说商鞅,以贤相百里奚和商鞅做对比,指出商鞅在变法中过分激进,用苛刑代替德治,而且丝毫没有考虑贵族的利益。最后甚至用人身威胁的方式来“劝说”商鞅引功身退,停止新法的实施。

在如此高压之下,商鞅没有退缩,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利着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保住改革的成果。但历史总是充满着偶然性,五个月之后,他的“政治盟友”秦孝公死了。诚如赵良所言,“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守旧贵族立马掀起反扑,诬告商鞅“谋反”,最终杀之于郑渑池,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至此,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可谓成其者变法,亡其者亦变法。

历史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汉朝实现大一统,国家政权稳定,加之需要休养生息,故尊崇儒术,统治者施仁政,行王道。因此,在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眼里,商鞅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其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也是情有可原。但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不可否认,商鞅鼓励苛刑,忽略德治的理念确存不合理之处,但苛刑在短时间内达到的效果却又十分惊人。

商鞅变法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改革者都当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求经验,助力改革,以图千年大计。

科普书读后感400字:科普书读后感


在本周我读了《21世纪少儿小百科》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探索宇宙、水上世界、影视天地、交通与建筑、电子世界等许多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发明探索这一版块,我从中了解了许多的知识。比如,英国的贝尔在研究聋哑人的可视语音时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电流在导能和关掉时,螺旋线圈也随着发送电码一产的的滴答声,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电话的研究中,经过多次的实验最后发明了电话,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也能够像站在对面交谈一样了。

再一个,同学们可明白是谁经过不断的努力制造出了最原始的船独木舟,揭开了人类制造船只的第一页?这是远古时代人类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对水能够对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有了必须的认识。人们借助水中漂浮的物体抵抗水灾,从此人类开始了征服海洋的新篇章。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善于发现,勤与思考,反复试验,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样我们就能够使生活更加的精彩!

科普书读后感400字


科普书读后感400字范文一

今天妈妈买了一套《十万个一为什么》它散发着墨香,并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的拿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富有知识呀!飞鸟、走兽、山川、湖泊,甚至汪洋大海,都无一不被他吸在地球的表面上。人自然也不会例外,也被地球的吸引力紧紧的吸在地面上。所以,尽管地球在不停的转动,我们却不会被甩出去。还有,里面的埃菲亚塔是哪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原来啊埃菲亚铁塔高320米,由1.8万个金属部件和100多万个镏丁组成,是巴黎最高的建筑物。这个答案似乎带我去了这个地方观看了这个铁塔,旅游了巴黎。还有我知道死海里是没有鱼的,因为那海水里含盐量特高所以人也可以浮在水上面而不会沉入海底。自从我读了这十二本《十万个为什么》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时要注意些什么的知识,还增长了许多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生活我真喜欢这十二本富有知识性的《十万个为什么》我真喜欢这十二本富有知识性的《十万个为什么》啊!我决定把这套书上的所有知识都学、记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用到,长大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科普书读后感400字范文二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这套书共有四本,分别为动物与植物篇、社会与历史篇、生命与环境篇、科学与生活篇。妈妈告诉我,这是一套科普丛书,生活中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自己先去书中找找吧!

这套书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带着疑问,翻开这套书的其中一本动物与植物篇。哇,书里不但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精美有趣的插图,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立即喜欢上了这套书,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企鹅为什么生活在南极?大象的门牙为什么特别长?小海马是爸爸生的吗?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的?朋友们,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吗?我现在知道了,企鹅羽毛的表面有一层油脂,海水难以浸透,而且企鹅的皮下脂肪特别肥厚,所以它们根本不怕冷,可以生活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南极;大象长着两根长长的门牙,最长的将近两米,大象可以用门牙探路,折断树枝,总之是经过无数代的进化而长成的;小海马真的是爸爸生的,海马爸爸腹部有个育儿袋,它每跳动一次,袋里就会生出一只幼小的小海马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各种色素决定的,大自然中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就是因为叶子中含有一种绿色物质叶绿素。

至于另外三本,知识则更为广阔。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会发生地震?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人的皮肤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怎样给垃圾分类?等等,让我惊叹科学的奥妙与大自然的神奇。

从这套书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动物、植物的特点、习性,知道了生活中的科学趣事,知道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知道了生命、环境、地球、宇宙的秘密。读着这本书,我变得爱动脑子、爱思考了,我成长的更健康,更有智慧。

《十万个为什么》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不管我提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它都能给我详细的解答。现在,我强烈的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我愿与朋友们共同分享,一起快乐的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煮书》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煮书》这篇文章,它让我懂得了读书的目的和怎样煮书。

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作者问爷爷书为什么书要煮?爷爷说:这是指反复品味书的精华,把书读透。作者想了想,明白了。可要怎样去煮书呢?爷爷回答:可以先从语文书入手,体会文章的意思,这样写作才可以得心应手。

我自己也回想了一下,我平常是爱读书,可是只读一遍,并没有理解透文章的含义,所以,写作时总觉得缺些东西,轻描淡写,没有深意。以后我一定把读过的书再仔细地品味一番。我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我们来学习作文,除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以外,就是要多读书、多写作,读书是为了补充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见识;写作为了提高我们的文笔。只有不断的积累,练习,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才能越来越高,也许我们以后能当作家呢!

我们要多读书,还要把看过的书煮一遍,感受书香,领悟道理,这样就能吸取的书中精华,不断进步。

作者简介: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师范附小四年级学生

红书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的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一开始,它就把我带进了一个冰天雪地的林海里,在这幅画上画了一位年轻的团参谋长,他军容整齐,腰间的橙色带上配上了一支玲珑的手枪,他就是少建波。在他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侦查英雄杨子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进威虎山内部,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了。

战士们团结一心,吃苦耐劳,克服了许多困难,情节一环扣着一环,让我看的浮想联翩、爱不释手。

那些可恶的匪徒,见到村落就抢,杀人放火,十分猖狂放肆。可在少剑波的率领下,一次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使那些土匪收敛了些,让老百姓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他们多么伟大啊!

在这里面最令我佩服的是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躁、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十分佩服,他总是能为老百姓分忧,他总是能让同志们团结起来,英雄一词来形容他是在适合不过了。

死,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鲜血更是为了他们深爱的土地和可亲的老百姓流的,比起他们我们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奉献、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呢?

【第2篇】

看看美好的今天,你可曾想过痛苦的昨天;想想悲痛的昨天,你是否记过是怎样有了着快乐的今天。今天这么美好,那你可知道今天是由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的生命所创造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不忘昨天。这些道理都是我从《红岩》中学到的。

《红岩》讲述的是在1948年到1949年这期间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革命者和民主党的斗争。在看时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在看到浦志高叛变时,我心情愤怒,恨不得给他来上一枪,直接了解了他;在看到江姐受酷刑,我心里非常难过,犹如有千根万根的银针在扎;在看到华子良胜利的带着解放军来到时,我的心也像有如春风般的阳光照过了;在看到了……我的心和《红岩》的文章是一样的,是在一起的。在结尾处,我又想到了“珍惜现在 不忘从前”……

是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才给我们创造了这阳光灿烂的今天,如果我们在不珍惜现在的话,那可怕的、血腥的从前可能就会再次上演,那样的话就太对不起那些牺牲的革命战士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可如果我们珍惜了现在,但却把从前那些宝贵的从前给忘了的话,那样也不好。那宝贵的从前,是敌人的罪证,是历史的见证。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不可把那珍贵的从前给遗忘掉。因此我们要“不忘从前”。

在现在这个无比幸福且无比温暖的今天,我们更要好好的珍惜;在从前那个黑暗并可怕的昨天,我更能将此忘记。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 不忘从前”!

【第3篇】

《红色少年的故事》这本书中讲诉的都是革命英烈的故事,而且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少年儿童,他们个个都有着动人的英雄事迹。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我觉得这些大哥哥和大姐姐们个个都非常英勇、顽强,他们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绝不屈服。每一个小英雄都让我难以忘怀,但他们中间最令我难忘和感动的就是一对姐妹花了。

她们就是15岁的姐姐李洁和13岁的妹妹李广。她们年纪很小,不到十岁时就成为了地下小交通员。她们俩坚定地保证:“就是被敌人抓去,血可流、命可丢,党的秘密我们坚决不透露。”

因为她们岁数小,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再加上她们俩机智勇敢,所以表现的非常出色,完成了一次次惊险任务,让我们的队伍取得了一个个消灭敌人的胜利。

不幸的是姐妹俩被叛徒出卖,抓进了监狱,敌人对姐妹俩严刑拷打,皮鞭抽、烧红的烙铁烫、竹签钉手指、拔指甲;腿上上夹棍、压杠子、坐老虎凳、蜡烛烧脚心,鼻中灌辣椒水等,在种种酷刑折磨下她们就是不招供,最后敌人丧心病狂地将她们杀害了。

读完她俩的故事,我哭了,我翻了一遍爸爸给我买的《中国历史全知道》中的英雄人物,两位小姐姐她们能够挺住那样的酷刑,直到最后英勇牺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她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书的读后感400字2020


书的读后感400字2020(一)《老人与海》读后感

这天,我拿起《老人与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把这本书读完后,我很佩服主人公桑提亚哥。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叫桑提亚哥的人出海打鱼,他不畏艰险,终于在海中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在回去的途中,不小心进入鲨鱼带,他一直在守护着这条大马哈鱼,但大马哈鱼还是被鲨鱼啃成了一副骨头架子。桑提亚哥回去后,把骨头做成了渔具。

在书中,桑提亚哥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输,但绝不能被打败。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知道了一个人不管怎样,都不能服输,不能气馁,不能放弃。

我觉得我发挥了这句话的道理。那一次,我考得没有同桌好,她骄傲地嘲笑我是一个笨蛋,我不服气,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她,于是以后上课时认真听讲,写作业一丝不苟,后来的考试终于超过了她,在她面前昂起了头。

我要学习桑提亚哥,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书的读后感400字2020(二)读《詹天佑》有感

我一个人坐在桌前,读着一篇感人的文章,那就是《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爱国的工程师,帝国主义的讥讽和嘲笑下,他依然坚持修建京张铁路,亲自勘测,和工人们住在一起。不管天气寒冷还是酷暑,他都勇于克服困难。只要遇到苦难时,他就想:这是我们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遭外国人讥笑,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工程中最难事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他采取了从两边往中间一起开凿,由于山泉太多,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水、排水。八达岭更是艰难,于是他决定从中间凿井,然后向两头施工,同时外面也向里面施工,这样工期缩小了一半。

青龙桥附件坡度特别大,他与老工人商量,采取了人字2020形路线,将坡度减少了许多。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最后只用了四年就竣工了。许多外国游客都对这一伟大的工程赞不绝口。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他是一个名符其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像詹天佑一样,以祖国为重,不怕困难,勇于克服,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书的读后感400字2020(三)

读了《我爱祖国的蓝天》之后,我知道了之所以地球宝宝溃疡了,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复杂,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大气自己净化能力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地球宝宝才溃疡了。

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常常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化肥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农药可以消灭破坏庄稼的害虫,但他们不知道如果过度使用它们的后果是什么?让我来告诉农民伯伯吧!后果就是使得大量有害的无机物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本身的物质结构,降低土壤培育农作物的能力,甚至还有可能会毒害到动植物和人。

河流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澈见底了,河里的鱼虾已经不见了,而且臭气冲天。这些都是工厂干的好事!那些工厂为了方便一点,竟然把废水排进了附近的小河里,这些严重污染了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不是靠我一个人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自觉一点,不要乱扔瓜皮果壳,我相信我们大家居住的地球一定会更美丽富饶的!

课外书读后感400字


课外书读后感400字范文一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单翼天使不孤单》的课外书。它主要讲了有一个十岁的女孩拥有一对笑起来就会在鼻翼两边跳舞的小雀斑。这个女孩叫刘恋,但是家人都叫她雀斑。于是,有三个精灵古怪的从小到大到老的女主角围绕着一个木讷的帅爸爸,演绎了一场活力四射有悲喜交加的家庭故事派对,那三个女主角分别是雀斑和他外婆雀灵,还有阿拉蕾姐姐。最后,雀斑那远去国外的妈妈的新家庭和雀斑一家变成更加和谐的一家人,用奇妙的爱创造了美妙的奇迹。

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阿拉蕾姐姐了,因为她拥有许多又柔软又漂亮的面巾纸,韩国的、日本的、英国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她的玩具店里,有好看好玩的东西,什么坏坏兔呀、超可爱黄色的小鸭呀、粉色的Kitty猫呀等等。阿拉蕾姐姐的玩具店里还有许多有趣又好吃的事物,有像烟的脆心巧克力、像小石头的牛奶糖。有一种像小蘑菇的芥末立体饼干,吃了它舌头会变绿,但是不用怕,吃一些又短又粗的面条,就会正常的了。这是多么有趣,要是我也能够试一下,那该多好呀!

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奇妙的爱能创造美妙的奇迹,就好像雀斑一家和她远去国外的妈妈的一家变成一家人一样!

课外书读后感400字范文二

我读过许多课外书:《绿山墙的安妮》﹑《鲁滨逊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等。但我最喜欢看的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保尔柯察金 从小家里就很贫穷,但他顽强的生活着。后来他参加了红军,受了几次重伤,甚至快要死了,但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死亡。如果我成为他的话那么我就会退出红军,因为每天都要和死神战斗。当保尔柯察金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时候,还写了《暴风雨所诞生的》。想想保尔柯察金那么坚强,战胜了各种困难,再看看我,有一次比赛因为没有名次而哭得稀里哗啦,而保尔柯察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一颗不怕困难的心,如果保尔变成我,那么他肯定成为朗读最好的人。我呢!遇到这么小的挫折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我要认真像他学习,我要像保尔一样坚强,有恒心,有毅力。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科普书读后感400字2024 科普书读后感


在本周我读了《21世纪少儿小百科》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探索宇宙、水上世界、影视天地、交通与建筑、电子世界等许多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发明探索这一版块,我从中了解了许多的知识。比如,英国的贝尔在研究聋哑人的可视语音时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电流在导能和关掉时,螺旋线圈也随着发送电码一产的的滴答声,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电话的研究中,经过多次的实验最后发明了电话,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也能够像站在对面交谈一样了。

再一个,同学们可明白是谁经过不断的努力制造出了最原始的船独木舟,揭开了人类制造船只的第一页?这是远古时代人类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对水能够对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有了必须的认识。人们借助水中漂浮的物体抵抗水灾,从此人类开始了征服海洋的新篇章。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善于发现,勤与思考,反复试验,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样我们就能够使生活更加的精彩!

相信《《商君书》读后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科技书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