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呐喊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呐喊有感1000字

读呐喊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现代商务礼仪》有感1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读《现代商务礼仪》有感1000字"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交际礼仪中包含了介绍、握手、名片、交谈四个内容,结合我所处的工作岗位,交谈礼仪扮演着重要角色。

2月份,我自主学完了《现代商务礼仪》,通过对办公、交际、旅行、宴请、谈判、会展等礼仪学习,使我认识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应注重三个方面的提高:一是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二是端正态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三是讲究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礼仪水平。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对礼仪的认识。

办公室礼仪最能体现个人素质和修养。众所周知,办公室工作具有综合性、广泛性、从属性、服务性和琐碎性,在日常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如果把日常运行比作一条战线,那么办公室就是这条战线上的后勤补给站,肩负着保障和服务的职责,因此学好办公室礼仪十分重要。

首先,尊重是最重要的,相互尊重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如同事之间的交流,它是以工作为纽带的,一旦失礼,会出现关系紧张现象,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同事提出的意见,不要急于否定,要全方位思考,委婉回复;给领导和同事提建议要考虑场合,针对个性、特点确定具体方法。

最后,办公环境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人员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表情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办公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情况,不良的办公环境会影响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办公礼仪中,通信礼仪十分常见,如接打电话,它是通信礼仪中运用最多的。以前对接打电话没什么概念,认为只要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就行了。通过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接打电话也是一门艺术,打电话的时间选择、电话内容、语言和声音、应注意的问题等都具有规范性。电话的开头语直接影响对方对你的态度和看法。如,通话时要注意礼貌用语、主动问好、自报家门,语言要简洁、明了,声音应当清晰而柔和,吐字应当准确,语速适中,语气应亲切、自然。

交际礼仪中包含了介绍、握手、名片、交谈四个内容,结合我所处的工作岗位,交谈礼仪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当游客来到窗口咨询、购票时,首先一个真诚的微笑会消融与游客之间因陌生而产生的距离感;其次在与游客交谈时,目光的注视是对游客的尊重;最后认真倾听,正确的对待游客提出的意见。对于服务人员来说,在沟通中应做到专注倾听,而不是敷衍地听,特别是对游客的一些误解,既要做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又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尽可能化解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学好谈判礼仪对工作中的投诉也有帮助。在针对游客投诉时,既要安抚游客的情绪,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始末,这就跟谈判一样,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安抚好游客的情绪,对游客坦诚相见,存在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地商讨,同时还要坚持原则,努力实现目标化,最终达成共识。

对该书的学习深化了我对商务礼仪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以致用,把所学的商务礼仪运用到实际服务中去,力争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现代商务谈判》有感


这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它阐述了很多谈判上的技巧,很多要素生活中也用得到,还是非常实用的。谈判本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是一位谈判者。小到家庭事务的处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协作,谈判是一种调解必须采取的基本手段,它使你从别人那儿得到你想要的;它是一种双向沟通,针对与双方利害攸关的事项进行协调,并取得协议。在大调解中,需要谈判的场合日增,群体性矛盾可以说是一项成长的行业。目前,受别人操纵左右的人日趋减少,每个人都想参与攸关自身利益的决策制定过程;然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殊不相同。因此,要运用谈判来解决其间的歧异。不管是政府、公司或家庭,人们都是通过谈判来做大多数的决定。即使到了诉之于法的地步,人们也会尽量透过谈判的途径以寻求庭外和解。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谈判,但却不容易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一般的谈判策略都会使得某一方深感不满,或者弄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而且经常都是三味俱全。一般的谈判策略使得人们处于两难局面中,他们看到的只有软弱或强硬两种谈判方式。软弱的谈判者希望避免冲突,随时准备为了达成协议让步。他希望圆满达成协议,却总是为遭到对方剥削而深感其苦。强硬的谈判者把任何情况都看成一场意志力的比赛,他们认为在这种比赛中,立场越强硬的人,最后获得的也越多。他希望赢,然而经常造成对方同样的强硬回应。这种回应使得双方精疲力尽,并使双方关系因而破裂。其他的谈判策略则介于两者之间,试图在获得想要的和不伤和气之间取得某种折衷。谈判还有第三种方式,既不是软弱又不是强硬,而是一种有软有硬的方式,即原则谈判法,其中包括一个主题仲裁程序,他建议你寻求双方各有所获的方案,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坚持根据公平的标准来做决定,而不是双方意志力的比赛,原则谈判法所强硬的是价值,对人则是软弱的,它不采用诡计,也不故作姿态,它使你既能得到想要的,又能不失风度;它使你能保持公平,而别人无法占你便宜。每一个谈判都不会一样,但基本要素则不变。原则谈判法可以用于一个问题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涵盖多个问题的情况中,可以用于双方面的谈判,也可以用于多方面的谈判中,可以用于固定的谈判,例如劳资集体谈判,也可以用于突发情况,如人质事件、工伤事故处理等,不管谈判对手有无经验,也不管对手强硬或友善,原则谈判法都可通用。

根据行业的不同,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很多,文化因素、谈判方式等都很重要。

我认为谈判本身是人类重要的沟通手段,只是一般来说谈判总有输家和赢家。读完书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条:1、合同没有歧义,要约清晰。2、绝不接受对方第一次报价。3、对谈判者最有利的两个字是“如果”。

要约清晰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的,虽然无法穷尽所有可能,但是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分歧,一定要将合同明确,这样才能更好的谈判。有明确无误的合同条款谈判是一场耐心的较量,要知道慢慢针对一些细节条款的准确性的意义所在。

除了个人差异之外,谈判双方还有老幼尊卑、亲疏远近、上下左右等各种关系的差异,谈判者在谈判中还要考虑各种差异对语言应用的影响。谈判的动力是需要和利益,谈判双方通过谈判说服对方理解、接受己方的观点,最终使双方在需要和利益方面得到协调和适应。所以这是关系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活动,语言表述上的准确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谈判双方必须准确地把己方的立场、观点、要求传达给对方,帮助对方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谈判者传递的信息不准确,那么对方就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态度,势必影响谈判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使谈判朝着不利的方向转化,谈判者的需要便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谈判者向对方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而对方又因错就错地达成了协议,那么,就会招致巨大的利益损失。

绝对不接受对方第一次报价是基本常识,在生活中运用也非常广泛。加上一些其他的技巧,比如虚构一个领导、引入竞争、了解对手的实力等,长期坚持使用,受益无穷。我觉得还价的时候到底还到什么程度比较好,需要一句中国古话一样:知己知彼。你要了解对手在这个市场的实力,要做到心中有数,谈判时候将对手了解清楚,还价就变得比较简单。

很多时候在现实中,谈判不是那么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而是充满火药味和威胁。档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不妨做一些小的让步,以进为退。暂时的小的让步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是让谈判进行下去的很好的方法。但是这招是要看谈判者使用的技巧的,如果使用不好弄巧成拙,让对方看出你急于成交,你就会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和被动挨打地位。

总而言之,谈判,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谈判,是打开人生未来的金钥匙。

聆听青少年现代礼仪讲座有感500字


周六下午,我去听了小记者团组织的“青少年现代礼仪讲座”,听后觉得很有感触,非常有意义。

这次的主讲——王文波老师简作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讲座。王老师先讲“何为礼仪”他把礼仪概括为一个词,两句话。一个词:尊重。因为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两句话:修养自己,关心别人。那么何为关心呢?最基本的关心就是不去打扰别人。我们青少年为何要学习礼仪呢?因为礼仪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之后,王老师便进入了正题,概括来说青少年要学的礼仪共分为六项:形象礼仪,家校礼仪,公共礼仪,出行礼仪,用餐礼仪,道别礼仪。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前三项礼仪。

形象礼仪分为:仪容、仪表、仪态。对形象的总体要求是干净、整洁、端庄、大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家校礼仪,首先要做到尊重。老师、家长、长辈、同学,见到他们时,一定要打招呼,切记,打招呼时要注意时间场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方式打招呼。公共礼仪:在公共场合,要讲文明,守秩序,不喧哗,不打闹,不影响别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有损自己和他人形象的话,时刻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中国是从古至今的礼仪之邦,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少年,我们不论在各行各业,还是在国内国外,都应做一个懂礼仪、讲文明的人。

读《礼仪传承》有感1000字


言谈举止讲礼仪

——读《礼仪传承》有感

“礼仪之邦”的美称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做好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礼仪与空气不一样,能为人们所“看得见”,“感觉得到”。它是一种行为规范,规范着人们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在一次亲戚家作客时,我有幸看到王永豪叔叔所著的《礼仪传承》,内容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处处讲究礼仪:出行有礼(出门要与家人告别)、坐卧有礼(不能翘腿抖脚)、会客宴饮有礼(先敬年长的再敬年幼的)、祭祀有礼(严肃、不得大声喧哗)等等,每个章节简短明了,有解读、有注释,生动碧真,如同现场提醒你怎么去做,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对礼仪这个名词有了新的认识,也把我一些毛病逐一纠正过来。

小时候,我的坏习惯还挺多的,不喜欢吃的青菜就把它放得远远,把好吃的放在自己近的地方,自顾自地开始取菜;客人来家作客走的那一刻不曾主动送别过……。现在,这书在我脑海里作用可大了,我会等长辈一起坐下,才开始吃饭,会把好吃的菜放在长辈前面,方便他们夹菜,还主动为他们夹菜。我现在不再挑食了,什么菜都会尝一尝。咦,我发觉以前不爱吃的食物现在变得不是那么难以入口了,也逐惭爱上了它们。吃完之后,我会很有礼貌的向他们说一声“爸爸妈妈,我吃饱了,您们慢用。”客人告别时,我会主动送他们一段路。爸妈还夸我做得好呢。是的,我们每一个生活上的细节都应该自觉地用礼仪来要求、规范自己,“以小看大”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社会中,礼仪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家,应敬家长,爱弱小;在校,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同学之间要友好;在街上,应遵纪律,守秩序。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可如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怪相让我惊讶!十字路口,红灯闪亮,行人、机动车却照常前行;公园里,鲜花绽放,有人伸手采摘;舒适的环境中,乱扔垃圾等等,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礼仪所不允许的。生活就像一面照着你自己肖像的镜子,你对它怎样,他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身为一个六年级学生的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多了,我们更应该以礼待人。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有责任为祖国文明礼仪的继承发扬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一个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引来旁人的赞许和祝福。想象一下,如果人人都讲礼仪,讲文明,世界就是一个文明讲礼仪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啊!

读《现代爸爸》有感


一本超级暖心的爸爸经

——读《现代爸爸》有感

文/长沙-2宝妈

自从为人父母以后,家里的育儿书就一直在递增,但认真读书的一般都是妈妈,爸爸很少参与,理由多多,不爱看书,都是写给妈妈看的,没时间,妈妈学会就好啦…

这次看到林老的《现代爸爸》,一本超级暖心的爸爸经,也让我重新解读了爸爸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所以把书送给爸爸,请他好好读读。任重道远的爸爸“读”了几天后,告诉我感触很深,很多都是他的心声,可是,这个写字的活儿,还是得我来…

家有一儿一女,特别认同林老在《怎样做个好爸爸》讲稿中提到的几点,其实同样也使用于怎么当一个好妈妈。于是我把这篇讲稿重点标记,和爸爸一起在晚上共读。

于我们而言,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这个确实很有难度。每每都是下定决心,想要和风细雨的解决问题,坏脾气却总是轻易的被挑起,尤其是暑假期间,最近流行的:放假了,和娃儿的战争即将开始,时而母慈子孝,连搂带抱!时而鸡飞狗跳,乌嗷喊叫!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我们给孩子的爱,就像是“新贵妃醉酒”里的那句:爱恨就在一瞬间, 活生生就是我家的写照啊,尤其是我,绝对的“变脸高手”。读到这里,我和爸爸约定,我们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对方的语气不对,另一方有义务有责任马上暗地里提醒,或者转换话题。

禁止的同时,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指引,这也是我的误区,林老真的是给我们好好提了个醒,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够自信,还在想各种方法怎么提高自信心,没想到其实根源就是在自己身上啊。学会说话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真是非常重要,这点,妈妈提醒爸爸更加要注意。因为很多时候爸爸代表了权威,爸爸的命令很直接,孩子下意识的就接受了,而后习惯了被指令,而不是自主的做事情,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间的吵架,不要看得太严重。我家哥哥爱吵,妹妹爱闹,一言不合就会吵架,两人一起玩,基本是以哥哥无辜,妹妹大哭结束。每每此时,我习惯性的各打50大板,于是哥哥不服,妹妹也更伤心。后来就是冷处理,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对于一般的小打小闹还是有效果,经常闹着闹着就哭了,然后哭着哭着又笑了。但有时候比较严重的争端,林老的方法就很值得效仿了,而且感觉吵架打架也还是一件好事呀,可以慢慢学习如何与人善意的开开玩笑,融侨的相处,从这个角度看,爸爸妈妈处理兄妹间的争端就会淡定很多了,相信我们的好心态也能让兄妹俩感受到父母对彼此的关系吧。

感谢林老,感谢新阅读,让我有机会拜读《现代爸爸》,也会继续和爸爸一起再认真的共读,当快乐的爸爸和妈妈,养育和教育快乐的哥哥和妹妹。

读《称谓礼仪》有感400字


小时候, 我总是不礼貌,有时候就叫家长的名字,叫完以后,总是觉得很愧疚,但是我一直改不了。而且,玩的时候还不给家长说,每次都让家长找我,每次都找到天黑才找到我。有一天,我又叫妈妈的名字,妈妈叫我到她的房间,我以为她要打我,谁知道,妈妈打开了电脑,搜了一份资料,认真亲切的读给我听: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读现代小说《围城》有感800字


才明白什么是缘分。之前看《围城》初章时并不觉得有啥意思,本意欲删,好在坚持,这一坚持,就慢慢地有如磁铁的正负极一般被吸引了。所以说坚持是一好事,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说刚开始是喜欢,那现在就是介于喜欢和爱之间。今天刚看完了这本书,直至几秒前,还是越来越深,无法自拔的状态,而现在已经遂渐清醒。所以时间就是最好的解药,不过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不说题外话,先来解释下这个书名吧。围城,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正如这书名,充满文学,而又富有哲理。它即是言情小说,又是文学小说,还是哲学小说,更是讽刺小说。

书中几处精华:

一,方老(方鸿渐的父亲)曾对儿子(方鸿渐)说过一句话: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作为当时吸收了外国先进思想的钱钟书先生(此书作者),肯定是要对此唾之以鼻的,讽刺方老先生的愚腐封建思想。(啊,我也成批判对象了,其实我还是很认同这句话的。备注一下,这句话是引用先人的话,非钱钟书之亲口。)

二,天下有2种人。譬如有一串葡萄在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引自外国文学)。书中说: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棵葡萄都是剩余中最好的,另一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棵都是剩余中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留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这就是学文学哲理的,能把人忽悠了都不自知。真不愧为当世才子。到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也是乐观的人哪!

(钱钟书,生于1910年-卒于1998年。19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到清华后他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还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文学天才。)

当时看完这本书时,只觉得叹息。这是一部悲剧,我相信同看这书的人,无不对书中的人物表示同情、怜悯。我想这样的悲剧故事肯定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不停翻拍了。(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感叹钱钟书先生对生活如此看透,他是怎么写出这书的?)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姻正是因为掺杂了太多东西,所以变质了。柴米油盐醋,人情世故礼物,无一不煽风点火。也正如书中所言,刚开始恋爱的两人,总是收敛着性子,表现自己好的方面,而把坏的方面掩藏起来,恋爱使人盲目。等到结婚了,彼此双方都毫无顾忌地放开性子了。都说婚姻是相互包容的,这样背道而驰,岂有不分裂的道理?

喜欢结尾,不是因为喜欢悲剧,只是太多的喜剧结尾让人麻木,偶尔来下悲剧,换换鲜。现在在看电视剧版的《围城》,哈哈。说实在的,还是小说写得好。电视剧,呵呵,这太老了,1990年,我刚好出生啊,画面不太高清啊。

我们常说,人即要有外在美,又要有内在美,那《围城》就是内外兼修。言语幽默而不失优美(也有人说书中话语刻薄),冷嘲暗带热讽(用现在的话,骂人不带脏字)。向已逝的钱钟书老先生致敬!师范子弟,一向羡慕。

书中某几处,还是觉得暗淡无光(赴湖南那段),是其不足,但仍不影响其价值。至少这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好的一本(是最好,不是最好看。这两者完全不同)。这书的命运也很坎坷,好在后来文化自由畅通,得以重见天日。。。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书!绝好推荐!国学经典。

读《现代英雄的石像》有感600字


叶圣陶爷爷一生写了很多童话故事,我最喜欢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小时候读它,是觉得故事特别有意思。长大了,再读,才发觉,这个故事不仅有丰富的联想、精彩的对话,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故事讲的是:一块大石头,被雕刻家刻成了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备受人们尊敬。于是它骄傲起来,看不起它脚下的小石块,双方发生了争执。最后,石像在一天夜里突然倒塌,摔成了一堆碎石。人们用这些碎石铺成了一条道路。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我该为这座石像的倒塌感到惋惜,还是该为它感到欣慰?看一看文中的这段话:

晴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他们都赞美自己说:“咱们真平等!”“咱们一点儿也不空虚!”“咱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我心中有了答案——我该为它感到欣慰的。石像倒下了高高在上的躯壳和狂妄自大、骄傲空虚的思想,却拥有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为人们做好事的喜悦。这种甘做铺路石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合上书卷,望向窗外湛蓝的天空,我再次陷入沉思。这不只是一个童话故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就有很多像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中有政治家、有企业家,甚至有一些是江湖术士。他们往往拥有显赫的地位,巨额的财富,频频在新闻中抛头露面,被戴上各种令人羡慕的头衔,成为各种先进人物评选的宠儿。最终,他们被打造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可是,在国家严厉打击贪污受贿、严厉打击邪教的形势面前,他们被纷纷扒下了华丽的外衣,丢掉了头顶上令众人仰视的光环,露出了他们肮脏的灵魂。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目无法规法纪,肆意地玩弄权术,大肆敛财,成长为一只只吞噬国家利益的硕鼠、蛀虫。可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随着真相的揭开,他们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也随之轰然倒塌。对这些人的下场,没有人为他们感到扼腕叹息,而是鼓掌欢迎。因为,这些“英雄”的倒下,不仅为国家铲除了蛀虫、毒瘤,更还给了老百姓一个清明的社会环境。这些“英雄”的倒下,也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要遵纪守法、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克己奉公,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平凡而又最充实的人生!

读《现代艺术150年》有感1500字


读《现代艺术150年》有感1500字

渊渟岳峙

我有一个观念,就是不同的学科知识是“互相帮助”的。甚至有些东西,在这个领域是问题,但在其他领域已经有很妙的解决方式了。但由于彼此隔绝,不知道那些可爱的答案已经存在了。

儒家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倒不是收集知识的强迫症,而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背后,往往隐藏着你的盲点。而这个盲点,不仅仅会导致你某个领域不明白,很可能它已经辐射进你的人生其他方面了。

所以,认知的收获常常会有“隔山打牛”的妙处!

曾经,真的无法理解一些所谓“现代艺术”是什么鬼。但我很想知道原因。

比如,杜尚的签名小便池的《泉》,观念主义的开山之作,艺术性究竟何在?明明就是一个陶瓷便池啊?

仿品

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忽然感到,如果用读文学史的方法来看艺术史,才能明白那些作品的含义。

文学史的精髓不是形象,而是思想。而一贯以形象呈现的绘画雕塑玩起了思想,让人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弯。

但是,只有你拿着艺术史和文学史去对应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们惊人相似之处:《金瓶梅》和《生命的起源》的评价命运,德拉克罗瓦和曹雪芹的大雅与兰陵笑笑生和库尔贝的大俗......

我想,艺术史本质是一部“思想史”。《泉》的意义,就像是祢衡击鼓骂曹,不在于表演,而在于反叛。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冲击,也在于思想的拓展。尤其是现代艺术,简直是思想是主角,艺术手法倒是其次了。这也给了骗子机会,玩玩儿概念,就号称艺术家了。

中国的观念,成名成家是讲“工夫”的,比如这两天偶尔看到一个节目,《传承中国》,是请明星三天学戏,再小剧场公演宣传京剧的。

看了两期,余少群和徐帆的(当然他们是有功底的),很惊叹演员的悟性和努力,三天学下来,有模有样,有腔有调的。

大家知道,戏曲是最吃功夫,穷极一生,也没有止境。但是那些演员那么快就能拿下来,能不让人惊叹吗?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太讲究了。

我想,原因还是悟性和努力。能成名演员的,根基都很好,舞台感镜头感,情感调动等等都是一流的。艺术是相通的,天资加努力,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这里我特别想说说一个词——功夫。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传承中国,传承什么?就是功夫啊!这个功夫,就是把一个玩意儿做摸透了,弄精准了,行云流水地呈现出来,美轮美奂,如梦如幻!

其实何止是京剧?任何一门艺术和学问,到最后都是功夫。功夫,是时间的累积,生命的浸润,血汗的付出,机缘的成就啊!

我们不得不怀着莫大的敬意去欣赏那些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个人魅力。我们也应该把“功夫”的匠心运用到自己的玩意儿里,才能体会到个中妙趣啊!

所以,这里谈“工夫”不伤“理念”,这是前提。任何艺术,都是理念的附庸,随理念变迁而发展。

好的艺术,就在于其是否能完美展现其想要表达的理念,而不是故弄玄虚。错误的艺术形式背后,往往有着肤浅的审美观。比如“做旧”这个东西,是背离美学精神的。所谓“旧”,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做旧,不就是一种虚假的味道了吗?另外,感觉“做旧”是对物品的一种损害。等有一天,做旧的东西真的老了,岂不是一种在老年人的脸上又伪装了老年斑的感觉吗?

脱节于时代的艺术,往往是对前人伟大作品的临摹,复制,只有能展示当代最优秀思想的艺术载体,才能成为一个节点或里程碑。例如摇滚,最初是因为革命式的愤怒,后来愤怒没有了,成了为了泡妞挣钱的惺惺作态。同样是嘶吼,前者震撼,后者喧嚣。

所以,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革命和叛逆的过程,是一个不停打破原来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停颠覆自我的过程。

艺术从对大自然的描摹,再到成为精神世界的产品,从集体主义的工具,再到个人主义的表现……任何艺术,文学,历史,思想……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反映。

只不过,大家的载体不同罢了。

在这里,我终于理解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文明,不过是一直在用不同的东西来表达一个相同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自己!

艺术不停展示的,就是那个相对而言更真实的自我。

END

读《讲文明,懂礼仪》有感600字


古人说:衣食足知礼节,仓廪实知荣辱。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现在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讲文明礼仪,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读完了《讲文明,懂礼仪》这本书,我才发现:讲文明懂礼仪不是喊口号做大事,生活中处处都有需要我们讲文明懂礼仪的地方。

譬如公交车、地铁上的“专座”。“老弱病残孕专座”这种字样大家肯定见过不少,但是许多人不属于专座的范围,还是照坐不误。一天,我坐着区12路去上学。人和以往一样多。这时,几个男孩子嬉笑打闹着上了车,他们不看看清楚就往下一坐。没错,他们坐的可是专座!唉,也没几个人上前阻拦。地铁上也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年轻人坐在“专座”上,带着耳机、玩着手机,头一直低着,旁边的老人、抱小孩的妇女手扶着扶手颤巍巍的站着。每当看到这些时,我非常想上前去劝说,但是担心受到讥讽,开不了口,心里感到非常难过,我想我只能先做到自己主动让座。如果大家都能换位思考一下,想到自己年纪大的时候,自己遇到困难需要人们帮助的时候,没人来帮自己那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我们从小就熟背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我发现人们背得熟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每天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我都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不能把食物吃干净,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筷子扒拉了两下,不好吃,就倒掉了,太浪费了。如果有人劝阻,还说这是我花钱的买的,我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倒掉。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觉得如果不想吃就干脆不要买,或者觉得哪样菜不好吃就不打那样菜。虽然是你花钱买的,但粮食是劳动者的劳动果实,钱也是父母的辛苦钱,都不能这么浪费的。我一定要管好自己,吃多少买多少,绝不浪费。

文明礼仪,无处不在。有时候,那些大事对我们来说太遥远,太空洞,不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充满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读《现代教学》有感:充分信任学生


读《现代教学》有感:充分信任学生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现代教学》这本书,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接下来我就其中的一篇老师相信你谈谈我的读后感。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

学生出现过错,那是情理之中的。对于错误,教师要冷静地去分析,理智地去对待。如果只是一味训斥而无引导和教育,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相信没有愚不可及的学生。

教师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一颗诚实的心灵。即使班里有个别的学生可能他的纪律不好、学习不好、作业不认真做或者不做。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相信他是完全可以改变,相信他是可以塑造的,是有潜力的。哪怕有时候我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学生做得不好或做得不到位,我们也要相信他们已经用心了,已经进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只要我们再给他们一些时间和鼓励,并告诉他们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很有希望就能把所交代的事情干好。要知道,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时会产生多大的动力。记得在一次感恩主题班会中,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就在和全班同学交流时这样说:老师工作很辛苦,我要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不让老师操心。就是孩子们的这些话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纯洁和善良。当然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你信任学生,就必须也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来考验自己,也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教育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沟通心灵的火种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沟通心灵的保证是教师对学生的诚实守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渴望,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以鼓励和赏识,尊重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成功。 这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进而增添其拚搏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哪怕是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要求维护自己的尊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渴望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那些成绩领先的优等生身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一点去关心那些习惯被我们疏忽和遗忘的差生,特别是身有残疾得孩子?传说古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革马里翁用他的真挚、信任和期待,把他的石雕美女变成了自己活生生的妻子,西方心理学界称这种美梦成真的现象为皮革马里翁效应。石雕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前这些聪慧可爱的孩子?播撒一缕阳光,收获一片幸福!就让我们给学生生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关爱,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会有更多让我们惊喜的精彩表现。信任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也是信任。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这就是教育得魅力!

读《餐桌上的礼仪》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餐桌上的礼仪》,让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是《英国人的餐桌礼仪教育》。

英国人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在餐桌上不懂得礼仪的孩子,不仅是休养不够,更不会有所成就。

读了《英国人的餐桌礼仪教育》,我明白了要让长辈先入座,夹菜不要东挑西拣,吃东西不要发出声响,不狼吞虎咽,并主动给长辈夹菜。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心只抓学生的成绩,学生们根本不懂什么餐桌礼仪,用餐时(自助餐)不排队,拼命往自己盘子中夹自己喜欢吃的菜。学生们吃饭的时候大喊大叫,嘴巴发出很响的声音,饭菜没吃完剩下一大堆就走了……后来来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帮他们改掉了这些坏习惯,懂得了如何像“绅士、淑女”一样进餐,使他们变成了文明的化身。

一次,我在外面吃饭看见一个小女孩她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发出很响的声音,还把骨头、葱节扔在地上。我很生气,原本美味可口的饭菜到了我嘴边却没了味道。我闷闷不乐地吃完了饭,心里老想着那个行为不文明的女孩子要是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就好了。

同学们,餐桌礼仪很重要,你做到了吗?

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


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

无名小子

前些年看了孔飞力写作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西方史学与中国史学的比较来看,差别还是蛮大的,西方史学存在很多流派,以分析见长;中国古典史学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类,以精炼见长。在今天来看,史学不再拘于西方与本土之争,西方史学对我们的影响慢慢成为一种潮流,而编年体和纪传体史学于今天已慢慢的不能胜任载道的重任,大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

孔飞力作为西方的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社会史和政治史,并以此作为终身的目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西方人的研究成果,对于他们的结论是存在疑问的,甚至怀疑他们能否胜任这个工作。更何况以我们的传统教育看来,帝国主义之人到底能安什么好心思呢?所以在我开始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时候,心中是抱有这种疑问的。当我慢慢的阅读,能感觉到作者治学的那种精神,并没有夹带政治上的私货,也就打消了以前的疑虑。这本书仅100多页,内容不多,接下来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读此书的感想:

一、现代国家在中国的产生

何为现代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形成"现代"国家的功能,由于他们首先发展起来,并长时期主导世界格局,从文化上来看,他们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现代国家的起源只能根植于西方文化,其他文化不能孕育出现代国家的种子。这点来看,孔飞力是持否定态度的。

孔飞力在序言中提到"难道只有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欧和北美才会形成可以被称之为‘现代’的国家功能、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唯我独尊的判断。"既然现代国家并不是西方所界定的唯一标准,那么其他文化中如何孕育现代国家的故事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紧接着他抛出了"现代国家如何在中国文化中产生"这个问题,他主要是着眼于和珅之死后的中国作为研究起点,认为现代国家在中国产生是革命与变革的结果,并受到了外部世界种种力量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帝国晚期具有多重侧面的国内危机。并以三个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点:1、政治参与的扩大如何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的目标协调起来?2、政治竞争如何同公共利益的概念协调起来?3、国家的财政需求如何同地方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从这些研究方法和术语来看,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史学研究,特别是对于我这种业余的爱好者看来,耳目一新,不仅为我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严谨的态度更令人肃然起敬。

二、现代中国于传统中寻找根源

在文中孔飞力把中国传统文人称之为精英分子,花大力气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梳理。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魏源,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崛起,而中国日渐衰弱的情形,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文化教育下的魏源,直到51岁始中进士,并没有显赫的官员身份,在大多数的时间只是一介幕僚。他编纂的《海国图志》等恢弘之作,被世人所熟知和推崇,西方汉学家主要就是从这些著作中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状态。孔飞力在看待魏源时,把看作一位有着根本性人文关怀的思想家,魏源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经验和抱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以普世性的意义。魏源提出国家应如何通过让文人们更为热诚地承担责任,以及更为广泛地参与政治,从而使得国家变得更加富有生气的同时,也使得威权统治得到加强。从孔飞力的解读来看,典型的是带着西方人的思维和提问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研究是否存在值价,是需要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我们语言。作为一个开放心态的中国人来讲,我还是愿意接受西方的声音,看看他眼中的中国。

接下来我们在看看他对魏源的分析,在经历人口膨胀的清朝,其危机越来越突显,在世界贸易的带动下,西方文化也逐渐深入到中国,而作为一个并无实权的魏源,在寻求中国的出路时,眼光并不是一味的放在西方,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源。比如魏源研究《诗经》的作品《诗古微》,赋予了《诗经》更为一般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以传统方法来解读《诗经》。在对魏源的解读中,我无法判断孔飞力解读的是否正确,是否过于夸大魏源的思想性,不过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国家其源具有独特性和本土性。国家需要富强,文人渴望更为广泛的政治投入和参与,是来自于清晚期的实际境况,而非西方的影响。

孔飞力还以冯桂芬的例子来进一步解读晚清的状况,在其所著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孔飞力把内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涉及到对于政府运作实行技术层面的大张旗鼓的改革;二、涉及即在官僚机制内部、又在官僚机制外部重新调整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的建制层面的改变。这些解读方式与用语不同于我们的传统史学研究,更注重挖掘其中一般性意义。如果我们按照孔飞力的思路,在重新思考现代国家在中国的起源,确实会得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结论。更何况在我们传统的"唯大人物史观"之下,肯定会怀疑魏源和冯桂芬等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并不会把中国的进步归结于他们的努力。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研究史学与孔飞力研究史学的区别。

三、注重对地方史料的运用

研究历史时我们都是从所谓的二十四史入手,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也是与西方研究史学的区别。他们更注重对档案和地方史料的运用,并不单纯的仅仅研究正史。比如孔飞力在第三章《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充分利用《耒阳县志》,从一件抗税事件中,分析传统税赋制度面临的困境,从中得出清代税收体系中的弊病"非法的中介掮客以及弊端丛生的征税系统".清中晚期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传统的征税系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行政的低效,而另一方面是行政成本的放大,这些矛盾都是耒阳暴乱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走向现代国家。作者此时甚至和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旧体制是为新体制的产生准备条件,只有在社会体系发生基本的变化之后,国家本身的根本性改造才是可能的。仅仅一次耒阳暴乱虽不足以打破传统社会的枷锁,但也证明这副枷锁迟早会被打破。孔飞力在讨论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时,把眼光转移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几经波折,直到1983年邓小平肯定了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经济区分开来的做法,中国才与传统划开界限。经过几十年的过程,国家对于农村社会的行政渗透最终生存了下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征税方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突飞猛进,于2006年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这一时刻注定将载入中国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史册。

四、皇权制度下文人的政治参与

清朝是我国皇权统治达到鼎峰的时刻,文人们早已失去了"文死谏"的信仰,当和珅辈躺在坟墓不能兴风作浪的时候,文人们才开始他们的口诛笔伐。这反映了官员们的谨小慎微,对政府活力及效率起到了消极作用。也正是这种胆小怕事的风气让和珅辈能够兴风作浪那么久。对于这些现状,当时就有文人看到了其中的时弊,并上陈给了皇帝,把官场的紊乱归结于官员群体的无动于衷,而不是某一个权臣的胡作非为。得到的结果就是那位文人从被判"斩立决"到"流放",再至被赦免,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言路似通而未通",文人要做到真正的参政议事还相差很远。到清中后期的时候,魏源等关于文人怎样参与政治的思考,赋予其普遍意义,但这个问题却是那个时代的难题。作为有识之士,肯定已经有了答案"只有解决文人如何参与政治的问题,才能解决朝廷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一原则在今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引发文人们集体的愤怒,导致"公车上书"事件。这说明文人参与政治已经渐渐的成为人们的共识。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但毕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应当如何正视我们的国家,如何建设我们的国家,而不再臣服于一人之下的皇权制度。虽然20世纪初的文人们对政治参与提出了宏大的设计,但其结构相对薄弱。政府在从事国家建设的时候,能够依靠的仍是以往旧政权中源远流长的行政经验。人们虽然对建设一个富强国家达成了共识,但这种共识形成及维护的代价,却是思想上的逆来顺受和政治上的摆布。对于当时的文人们来讲,反对政治竞争的旧势力仍然强大,这恐怕是最令他们失望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仍然面临以下问题,"如何确定政治参与的边际,如何界定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恰当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社会之间的需求这些老问题。"今天的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结语

孔飞力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虽然做了这些探讨,他的思考也只能是一家之言,从文字中我们仍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待这些言论,我们应该抱着一颗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能带着有色的眼光,对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西方人强加上"亡我之心不死"的罪名;也不能对其中的观点全盘接受,奉之为圭臬。现代国家在我国将何去何从,仍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中国现代国家的规划是否能够超越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而获得实现?这是一个只能由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而时间却是"等不得,急不得。"

学《行走礼仪》有感600字


妈妈经常教训我坐没个坐样,站没个站相,反正也听习惯了。这天妈妈又开始唠叨了:“古人常说‘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你看你说了多少次,走路胳膊腿都拉不起来,坐那写做作业无精打彩的,弯腰驼背,长在都成小“罗锅”了。来,过来看看人家的风采。”说着妈妈顺手打开了电脑上的一段视频。

只见画面中的军人叔叔们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多神气呀!尤其是走起路来步伐矫健,铿锵有力,羡慕死我了。这时爸爸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都反映出自身的修养。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坐要抬头挺胸,眼平视,两膝并拢坐端正;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也是一种静态的美。立要头正身直手放下,两脚并拢像棵松;行如风”就是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走路时要抬头挺胸,面带笑容,进出教室要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爸爸边说边示范,我也在一旁认真地学。我决心也做个“站有站相,坐有坐样”的好孩子。

想要学会行走礼仪吗?我来教你几招!

两人并行的时候,右者为尊;两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为尊;三人并行,中者为尊,右边次之,左边更次之;三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就是最为尊贵的。如果道路狭窄又有他人迎面走来时,则应该退至道边,请对方先走。路过居民住房时,不可东张西望,窥视私宅。

在陪同引导对方时,应注意方位、速度、关照及体位等方面,如:双方并排 行走时, 陪同引导人员应居于左侧。 如果双方单行行走时, 要居于左前方约一米 左右的位置。当被陪同人员不熟悉行进方向时,应该走在前面、走在外侧;另外 陪同人员行走的速度要考虑到和对方相协调,不可以走得太快或太慢。这时候, 一定要处处以对方为中心。每当经过拐角、楼梯或道路坎坷、照明欠佳的地方, 都要提醒对方留意。

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 “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如果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吧!”

相信你学了后,一定会变成一个小绅士,小淑女的!

读《铁岭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感


在假期里,我读了学校下发的《铁岭历史与现代文明》一书。书中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介绍了铁岭的过去和现在。让我了解了更多家乡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建设的步伐。

通过历史的追踪,我了解了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感受到了家乡博大精深的历史,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辽北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越发敬佩,创造伟大文明和历史的铁岭先人。告别了石器、陶器,离开了青铜、铸铁。眼前是一座唯美的现代城市。一幢幢高楼映入眼帘,一辆辆轿车在宽阔的道路上行驶,时尚男女在广场上穿行,微风拂过草坪的清香扑面而来……

铁岭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从出现古代人类足迹到南、周、秦、汉至辽、金、元、明、清各朝,直至新中国的建立,已有一万多年的漫长历史。铁岭由一片蛮荒之地发展至今天辖8县(市)区,百多个乡镇,近300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今天的铁岭既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行政地区,还是一个历史区域,作为城市的铁岭,座落在辽宁省省会沈阳以北60公里的古银州城,明代称铁岭卫城,清以后称铁岭县或铁岭城。铁岭是千年古城,是辽宁省风景名胜保护区。

岁月没有冲刷的痕迹,新时代的浪潮如此强劲。建立新中国的浪潮在铁岭,浪潮的前沿就是新铁岭,大铁岭的建设,新城区的建设。铁岭市人民在铁岭政府的领导下,正为此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新铁岭、大铁岭离我们越来越近。

了解家乡的英模人物、丰富的资源、近年的巨大变化,牢记先辈的光辉业绩,对孕育自己成长的土地更加了解,更有感情,树立热爱家乡是自豪感,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并能够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勤奋学习,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现代商务礼仪》有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呐喊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