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美国锁之国读后感 > 地图 > 美国锁之国读后感

美国锁之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在美国钓鳟鱼的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或许你需要"在美国钓鳟鱼的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美国钓鳟鱼》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布劳提根著作的小说,该书剧情丰富,耐人寻味,网友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讲了一个传说:书生遇到“美女蛇”,这种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了那人的肉。这故事显示,名字是有魔力的,日日夜夜附着于人,与那人融为一体。

名字往往隐藏着时代的特点,以及,一个人的性格指征。似乎,从一开始,一个名字被确定,在重复又重复的叫唤里,主人渐渐地越来越贴近它的意涵。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等式,但这种指涉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

莎士比亚喃喃发问:“名字里究竟藏着什么?”它们代表的两大家族,分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狄更斯擅长以名字注解人物,中译历来注意此点,孩子气的匹普,乔·葛吉瑞听着就是壮实的汉子,郝薇香有点孤冷,符合那位老小姐的身份。当乔伊斯将他的奇作命名为《尤利西斯》,读者在阅览前就有预感即将的旷世之旅,以及它与奥德修斯的联系。那么,我手上的这部小说呢?

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书名很像游记散文,不是的,“在美国钓鳟鱼”是主角的名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多大,长相如何?他从哪里来?出身什么家庭?从事什么工作?小说全无交代。我能感知的,这是一个男性,并且阅历丰富。

你可曾遇见过这样的小说?它不具备线性,没有高潮,没有结局。仿佛许多短篇故事的集合,不,有些连故事都算不上,奇怪的菜谱,往复的信件,童年的回忆或无边际的漫想。假如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这些独立的章节只能靠——鳟鱼、钓鳟鱼、在美国钓鳟鱼——这些字眼达成一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写小说呢?好吧,为什么不呢?

这部小说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有些年代如此重要,只要提及,便有些了然。

美国进入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作者在开篇假想《在美国钓鳟鱼》的封面是一张摄于黄昏的照片,一张关于旧金山华盛顿广场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雕像的照片。富兰克林,一个有魔力的名字。代表了奋斗、冒险、世事通达、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接着的两章,叫《敲木头(第一部分)》与《敲木头(第二部分)》,作者把安德鲁·卡内基叫做“鳟鱼大王”,一种用鳟鱼炼成的钢铁,用来建造房屋、火车和隧道。

作者忆起童年某个春日钓鳟鱼的场景,而如今,他发现瀑布变成了木梯,“在美国钓鳟鱼”在信中安慰他,说自己曾把一个老妇人看作一条有鳟鱼的小溪,妇人回答:我不是。玄幻的对话,一条消失的小溪,一个老去的妇人,对应富兰克林和卡内基,对应某种惘然的心境。

就在瞬间,我把“在美国钓鳟鱼”想象成了“最后的印第安人”。“最后的”这种词语,常常显得矫情,不过的确能表达对逝去的往昔的惋叹。就像“与狼共舞”,邓巴中尉脱下白人军服,跨马奔向原野,他选择像印第安人一样,以自然、生物为己命名。驼鹿、海獭、河狸、野牛难见踪影,现在,轮到鳟鱼了吗?1963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意识终于姗姗抬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0年代,思潮纷涌。世界文化中心由欧洲转向了美国。摇滚乐、药物、不羁生活……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自然”的表现,这个时期的文学就是揭示这些“自然”的特性如何成为文化的构建、文化的产物和社会的共性。作为正在流行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力求突破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他们的小说,不讲究情节、结构,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那些似乎无法构成小说的材料,在他们的笔下却能加工成为一部捉摸不定的作品。《在美国钓鳟鱼》正是个中翘楚。

布劳提根首先是位诗人,他的小说不是厚重的大部头,而是轻盈飞扬的断章。简洁凝练,充满隐喻。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利用跳脱的章节尽可能地描摹社会的多种图像。名字,是他最好的写作秘诀。

为“在美国钓鳟鱼”创作的芭蕾舞剧,眼镜蛇草别着的扣子上面写着“支持尼克松”。最后一次看见“在美国钓鳟鱼”之前,我和妻子讨论了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不也是关于一种美国精神和一次追寻与幻灭吗?为什么把“在美国钓鳟鱼”的死亡日期定在1824年5月2日,与拜伦同一天?为什么要梦见莱昂纳多·达·芬奇,然后把钓饵叫做“最后的晚餐”?名字代表了作者何种想法?时间错乱,虚实间杂,而有意以奇异的方式编排在一起,我们需要和作者达成什么样的默契?

小说自诞生之始 ,经过了无数形式和实验,在20世纪中期,繁花渐散,霜林入晚。莱斯利·费德勒、菲利普·罗斯、苏珊·桑塔格、约翰·巴思纷纷宣称“小说死了”。真的吗?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些大师的预断都错了,不久之后,就会迎来拉丁美洲文学的爆炸。即便在他们发言的当时,譬如理查德·布劳提根和《在美国钓鳟鱼》的文学创作,就是不容小觑的。

《在美国钓鳟鱼》在60年代的风靡,时至今天的经典神话,证明了这部小说独特的永久的魔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初为人师,面对调皮而可爱的孩子,对如何教育他们,我总是有很多困惑,特别希望能有一缕清泉滋润我近乎干枯的教育灵感。读完黄全愈的《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受益匪浅。

美国人生性乐观、幽默,中国人崇尚内敛。两种人性追求决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黄博士恰巧具有这两国的教育背景,深刻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异,并从他优秀的儿子--矿矿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印证。看完整本书后,让我感觉心情舒畅而愉悦,书中关于玩的理论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视角。中美两国国情虽然不一样,但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怎样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来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呢?

作者在书中就以下几方面与我们进行了交流:IT IS FOR FUN!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摹揪训练场;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总之,只有真正掌握了玩的科学,才能从根本上减负,真正让更多的时间还给本就属于孩子们的时间。

文中提到,中国减了负的孩子该干什么?答案当然是玩啦!但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减负可以,但是不能玩!于是,减负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不知不觉地被变相的负占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对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往往把玩和玩物丧志联系起来。只看到玩对孩子的毁人不倦,这也是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无奈所在,就像书中一位中国的教授提到的一样,你让你的孩子或者学生去玩,你的孩子上不了高中和大学,哪里来的深造呢,学校经得起这样的压力吗?但可喜的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玩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如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思想上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从硬件和体制上来保障学生玩的权利和质量的话,那么离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日期就不远了。

知道了玩的重要意义之后,中美家长对指导孩子怎么玩却大有不同。中国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很少能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而美国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自由自在的玩,即使学校中组织的集体活动,只要孩子不愿意参加,只要家长在活动通知单上签个字2024,让老师知道就行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告诫孩子要注意安全,而美国家长多数是对他们说玩得开心点要勇敢之类的话。

总之,在美国,人们很重视在玩中教育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而不是等别人来肯定自己,也不是在别人认可自己以后,才去发现自己或认可自己。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一)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心中十分敬佩詹天佑。等在那么大的压力下毅然的接受任务真的很不容易呀!

首先来介绍一下詹天佑,詹天佑是江西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之父。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班。在美国读中学是,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本文记述了詹天佑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设计的铁路,赞扬了詹天佑杰出才华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才华:一、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詹天佑勇于授命;二、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凭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性的开凿了隧道,设计出人字2020形线路,这正是他爱国精神和卓越创造才能的体现;三、铁路提早两年竣工,他的杰出才能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面对种种困难,他总能想到解决的方法,比如在遇到自然环境恶劣的困难,他白天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还常常请教当地村民。

是他,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的神话;是他凭着一腔爱国热情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洗刷了对中国的侮辱。帝国主义的嘲讽,摧不垮他修筑铁路的勇气;塞外的狂风怒号,阻挡不住他勘测线路的脚步。山儿高,岭儿大,坡度大,重重难题都难不倒坚韧智慧的他,

看啊,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有一座铜像。那个塑像上刻的就是智慧的化身詹天佑!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二)

读完《詹天佑》这篇文章,我被詹天佑赤诚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感动了。詹天佑,他让我振奋,给我力量。

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层层重压之下,詹天佑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挽回了尊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詹天佑真是好样的!他的行为让我激动,让我心潮澎湃。我静下心来思索:詹天佑为什么能够顶住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呢?显而易见,那是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因而,他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接受任务;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能够勤于实践,善于创新,做出铁路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不需要亲历詹天佑那艰难的创业之路,但是我们应该有詹天佑那种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昔日,爱国志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幸福;现在,我们应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用青春和热情书写祖国辉煌的明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努力学习丰厚的文化知识。请想一想,假若詹天佑仅有一腔爱国热情,而没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才能,他能主持修筑好京张铁路吗?他的爱国理想能够实现吗?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的厚积薄发做准备。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如今,读完《詹天佑》这篇文章,我会更加满腔热忱地去学习。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扬起少年的风帆,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把充沛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去吧。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同学们,为我们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吧,为祖国灿烂的明天而发奋读书吧!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三)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优秀的铁路工程师。12岁时到美国学习,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1881年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情形,腐败的清政府受尽外国人的欺凌,一再割地,赔款,使我国的经济大受损失。当时,那些贪婪的帝国主义者为了使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为了更快地掠夺中国的矿藏,宝物,使清政府被迫签了不平等的条约:花中国人的钱财让外国人修建铁路,方便他们能运送军队,抢走宝物,矿藏,却使自己的国家的经济人力大受损失。

后来,清政府提出了修建京张铁路的计划,帝国主义者就争夺修筑权。可这次,清政府没有被他们的威胁所吓倒,让詹天佑来主持修筑这段铁路。詹天佑不负众望,勇于承担了这个重任。外国人贼不死心,用报刊,造谣等方式来侮辱中国,侮辱詹天佑,让詹天佑失去信心,最后不得不把修筑权让给外国人。可是,詹天佑没有被他们所吓倒。京张铁路沿线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詹天佑带着工人,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他勘测线路,夜晚他就在油灯下绘图。经过四年的施工,终于将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给外国侵略者们当头一棒,也给中国人争了光,争了气!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触深刻。自从1840年――1950年,中国一直都在受着外国人的欺凌,致使大量的人力,矿藏,宝物被外国人抢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再顺从外国人,一再割地,赔款,一再签那些不平等的条约。这时候,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詹天佑,为了报效祖国,为了给中国人争光,争气,毫无怨言地担任了修建京张铁路这一浩大,艰难的工程。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超人的智慧,克服帝国主义的洗脑和自然的重重困难,历经四年,终于完成了这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给轻视中国的外国人当头一棒,同时,也给中国争了光,争了气。从这件事中,反映出詹天佑为国分忧,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爱国的高尚品质。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


读了《詹天佑在美国》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当时的政府多么无能,国家落后,人民贫穷。让外国人讥讽。然而是一大批像詹天佑一样的爱国志士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美好的祖国母亲。美国师生的侮辱。让所有的爱国人感到可耻,詹天佑的回答,是的,我们中国人科技没美国好,但那是暂时的,因为中国的千千万的中国人会努力让祖国强盛起来。我们中国有了飞机,原子弹,航空母舰,中国强盛起来了。詹天佑的回答实现了。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扬眉吐气了,我们中国不比美国差。

詹天佑的尊师,让我十分敬佩,他不仅爱国,而且尊师重礼。老师送他有关铁路的资料。并叫他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位老师,十分让人敬佩。她是美国人关心着中国。詹天佑听了老师的教导,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京张铁路就是他的一个证明。詹天佑回国后,利用老师的资料和学到的知识,让国家地位提到,中国人可以在外国人面前扬眉吐气了。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我要向他学习,学会尊师。这就是我的感想。

《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二)


《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初为人师,面对调皮而可爱的孩子,对如何教育他们,我总是有很多困惑,特别希望能有一缕清泉滋润我近乎干枯的教育灵感。读完黄全愈的《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受益匪浅。

美国人生性乐观、幽默,中国人崇尚内敛。两种人性追求决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黄博士恰巧具有这两国的教育背景,深刻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异,并从他优秀的儿子--矿矿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印证。看完整本书后,让我感觉心情舒畅而愉悦,书中关于玩的理论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视角。中美两国国情虽然不一样,但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怎样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来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呢?

作者在书中就以下几方面与我们进行了交流:IT IS FOR FUN!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摹揪训练场;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总之,只有真正掌握了玩的科学,才能从根本上减负,真正让更多的时间还给本就属于孩子们的时间。

文中提到,中国减了负的孩子该干什么?答案当然是玩啦!但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减负可以,但是不能玩!于是,减负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不知不觉地被变相的负占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对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往往把玩和玩物丧志联系起来。只看到玩对孩子的毁人不倦,这也是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无奈所在,就像书中一位中国的教授提到的一样,你让你的孩子或者学生去玩,你的孩子上不了高中和大学,哪里来的深造呢,学校经得起这样的压力吗?但可喜的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玩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如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思想上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从硬件和体制上来保障学生玩的权利和质量的话,那么离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日期就不远了。

知道了玩的重要意义之后,中美家长对指导孩子怎么玩却大有不同。中国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很少能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而美国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自由自在的玩,即使学校中组织的集体活动,只要孩子不愿意参加,只要家长在活动通知单上签个字2024,让老师知道就行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告诫孩子要注意安全,而美国家长多数是对他们说玩得开心点要勇敢之类的话。

总之,在美国,人们很重视在玩中教育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而不是等别人来肯定自己,也不是在别人认可自己以后,才去发现自己或认可自己。

《我在美国上中学》读后感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美国教育

读完巩昂的《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一书,感觉非常好。从学生时代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很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学习,其他国家的学生是怎样的学习状态,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的那么辛苦,但是学习成绩却很一般,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一些方面却发展得非常成功。这本书的作者巩昂,就深刻形象的告诉了我他的学习生活。作者2岁就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接受了中学教育,他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一个美国中学生的生活。他以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充满时代气息的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叙述了美国中学生在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

这本书从细节和过程上让我们了解了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不仅适合中学生读,对我们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国内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许多教师还是不太理解,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对于如何设计一堂探究性的课,在执行上更是五花八门,巩昂的书中提供了许多实例。

美国的探究式教学表面看来有点凌乱,没有我们国家那种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大于我们传统的那种教与授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兴趣,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收集资料、探索比较,他们获得的知识显而易见更加牢固,而且个性也更加张扬。当你看到他们初中一年级的作业时,你一定会感叹,这个在中国大学里的美术作业,竟然让这么小的学生去完成。真是难以理解。

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书中大量的素质教育过程描述对于开拓学习视野、培育自己交流合作与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应对综合素质考试都大有启发。

我们作为同时代的老师,通过这本书中大量介绍的问题互动合作性教学案例,可启发教改思路,丰富我们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探索新标要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方向的高分高能学生也有借鉴作用。

《我在美国当农民》读后感


读《我在美国当农民》是缘于对田野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尽管通读全书并没有获得太多如李氏在其“远行的激情”(序)中所渲染的“一股久违的田野气息扑面而来”的体验,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信手拈来不少的愉悦和快感。毕竟,是生长在那个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原野,毕竟,是与最真实的自然相濡以沐了十几年。一些并不经意的提醒,就足可以让我回溯过去,重拾那种久违了的情绪的。

南加洲一望无垠的田野的是唐老鸭(书作者)视线中的那幅“美丽的水彩画”,“守望者”和他们的庄稼们一起在静静地沐浴着南加洲原野充足的阳光。我曾经固执地认为,如果不是太多的人在太少的土地上索取,或者现代文明能给土地更高的生产力,那么,那些能与土地亲密接触、与自然直接对话的人是最能够享受生命之美的。“在我向往的农场里,拥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一小片茂密的树林”,裘山山的梦应该是现代很多人的梦呵。

而现在,在自己也成为城市化浪潮中逐流的“那一滴”,在成为城市的一员,每天体验着城市生活的局促和无奈时,那种越过庄稼的感觉是变得越来越深入骨髓了。城市化是不是在人群在为曾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寻求更高生产力的过程中慢慢偏离了航道了的结果呢?城市化已经使人群在慢慢远离土地、远离自然的同时,慢慢异化了自己,“文明人制造了马车,他的双足也就丧失了力量”、“文雅的习俗使我们丧失了生命的某些原动力”,城市化使人群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丧失了生命中最本性的东西。

而现在,在“快乐富有过一生”已经成为城市人群最畅销的生活哲学时,他们倡导者和信奉者却并没有太多思考这一命题本身所隐含的悖理——城市化总是伴随着商业化而存在的,而在这一过程所助生的无止尽的物态追求已经慢慢把曾经“弥漫在土地上的浓郁亲情”变成漠不关心,把最初诗人眼中的树变成伐木者眼中的原材的时候,那种生命中最真实的快乐似乎已经变成悬挂在半空中的一棵可望而不可及的“酸甜的梅子”了。

幸好,我还相信历史轮回的道理,相信这样一种窘态只会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着的,历史会按照她的规律回到她原来的航道上去——在价值取向的激变和物欲的极大诱惑所伴生的浮躁的经验之后,人群会慢慢静下来自问,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在寻求答案并推动历史进入下一个轮回的时候,他们不是会回到曾世代相袭的农耕文明中去,去享受“南加洲田野的阳光”,就是会守留在城市文明中,专注地创造他们的“第二自然”。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籍华人蔡美儿的作品《我在美国做妈妈》,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很不相同,但她却高调肯定“中国模式”的家教方式。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等。

这位在育儿问题上全心投入的华裔“虎妈”,直接挑战“过于宽容和放任”的美国父母,也让中国妈妈们很纠结。著名文化人洪晃就撰文称:“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大部分的华人母亲在育儿之事上的思维已然更为开明”。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也认为:“中国妈妈的整体素质或形象不是这样的”。就某些细节的惊悚程度和冲突性而言,“虎妈”的故事的确吸引眼球,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广泛讨论的公共话题。眼下,中国妈妈总是困惑于不知道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蔡美儿则用自己的故事让人看见严格管教也能成功。

虎妈的教育子女的经历,其根本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延续。说实话,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能简而言之好坏,关键是适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只要能达到既定目标,适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所以因人而异找到合适的培养教育的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校教育很重要,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打骂、甚至不能严厉批评,要鼓励孩子,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而我又是一个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我也会表扬她、鼓励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但有时这种方法是无效的,我也会打她、骂她,棍棒教育见效快,她能记住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待我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既不能完全地“放养”也不能完全地“圈养”,两者相结合,有张有弛。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在读《我在美国教中学》这本书前,我对本书充满了好奇。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不是发生在中国的事,而是发生在美国中学的事情。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人,我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前辈们的说法。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在他所从教的那所中学,他教的科目有中文和生物。我最好奇的是一个中国人如何教外国人中文。虽然国内有一个学科叫对外汉语,但是显然作者并不是学过这个学科的人。学过语言的人都知道语言这门学科跟思维有点关系,还有专门的一本书叫《思维与语言》。众所周知,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深有体会。比如说,我有节课做练习的时候让学生翻译“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受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欢迎。”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翻译“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的时候习惯于中文的字面的直译:many other countries’ students,而比较正宗的表达应该是many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也就是把状语置后,再比如,学生说“中国的”的时候会用China’s 而不是Chinese。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美国教中学,特别是中文是不容易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美国的教育和语言的教育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首先,我先谈我对美国教育的新认识。以前,从课本和其他读物上获得的信息是美国人很诚实,在美国,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不诚信,一个公司可以把你扫地出门;不诚信,一家店就休想有顾客;不诚信,你休想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拿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在我的大学里,一个来自美国外教要求我们作业不能抄袭,写作业不过关就必须重写直到他点头,但是抄袭的话就连重写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挂科。为了避免我们这些学生中出现抄袭的现象,他让我们阅读的文章和小说都是他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文本,就算你在网上找都找不到,国内书店里看也看不到。因此我对美国人的印象就是特别诚实、特别重视诚信。可是书中《作弊的故事》里,那个作弊的小女孩竟然拿到了奖学金,作弊之后的处分记录也被她偷了。虽然学校后来成立了“学术诚实委员会,”可是学生对此却不在乎,而是希望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的成绩出来之后,家长也搅和进去了。最后作者发现对此类现象他的措施根本无法起效。所以,诚实不一定在美国就每个人都拥有。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也表明了美国教育的竞争性有多大。我们的学生经常嚷着为什么我们要高考,或者为什么我们要一考定终身。他们总是羡慕外国的教育,觉得在外国读书受教育就不那么累了,家长和社会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亮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了华人在美国要进重点大学的录取率比国内高考的重点大学录取率还低。可见竞争无处不在,外国的月亮是否比中国亮还是个问题。

其次,我也想对比一下中国人学英语和美国人学中文的小区别。先来对比的考中国人的英语试卷和考美国人的中文试卷。我们知道我们的英语高考试题包括听说和笔试两部分,而笔试方面又有语法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和作文几部分。作者提供的这份试卷是旧金山联合校区的期末考试(汉语语文与中华文化),其中有选择题、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三部分。这份试卷除了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外,还有语言的文化。而我们中国中学生的英语试卷里是没有这部分的考察的。我想要是在中国的英语试卷中也有关于文化方面的考察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思维的理解。另外来对比的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我们教英语还是以教师引导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多见。作者在美国的教学是任务型为主,这也很像我在大学上过的外教的课。作者在上一篇记叙文的时候,先把“高级记叙文检查表”发给学生,这张表的内容分为两个:总体印象和具体内容。总体印象中有以下的检查内容 :“题目与内容是否有关,文章有没有写成流水账,文章是第几人称写的”之类的简单问题。而具体内容里的检查内容就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里面的问题有“故事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怎么组织?故事用了伏笔没有?故事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吸引人?举例说明。”在学生阅读文章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老师再对此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是写一篇《分寸》或《沟通》的初稿。在下一个课时,他在让学生根据他提出的标准对学生自己写出的文章做出评价。作者以先发现后反思的做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写记叙文。我想这样循序渐进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有启示。

这就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点小小体会。这本书中介绍的某些教学方式值得我去学习和研究,而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相比时,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长处,也要看到我们的短处,不要总拿我们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懂得扬长避短,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方能让我们教育的天空更加明亮。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一)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作者在中国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而且创造性不能教。创造性只能培养。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应该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在中国,通常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独立研究,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之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而在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要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作者的儿子矿矿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研究。他的老师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经过去公用图书馆借阅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他的论文含有四个标题: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二年级的论文主要是侧重整理资料,但是,孩子从决定题目,到从十几本中发现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再着手写文章,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价值。

五年级时候,矿矿的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根据自己兴趣点漫画和卡通画,提出了卡通画和漫画未来发展的见解。尽管他的老爸评价说研究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七年级,矿矿独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左思右想后,课题很异想天开。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这个课题太离奇,太出格。关键是怎么研究?他选择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设计了几种方法:第一阶段训练小老鼠钻洞,第二阶段,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后提供结论的阶段。他的结论很精彩。他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他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他最后十页正文附加三页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下面看看作者列举出七年级的科学研究展览会上的有趣的研究课题:

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

反观我们中国孩子在七年级时在做什么?每个月的月考,挑灯夜战写作业,没完没了的试题,还有烦恼无比的排名。以及每个家长的胆战心惊。从矿矿二年级到五年级再到七年级,我们看到了学校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真正的知识是活的,是自己悟出来的,是能够运用的。作者用很到位的一句话说出了其中的对比:中国的教育学的多悟的少,美国的教育是学的少悟的多。

三、要不要惩罚孩子?

说到美国中小学的惩罚教育,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非法行为,在美国的不少州,教师适当打学生则是合法的。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的惩罚要宽松。学校规定,凡是学生在一天内连续三次挨批评,就必须给孩子家长打一次电话。美国学校不搞劳动体罚,我们有时会把不听话,犯错误的孩子留下来打扫卫生,美国有一种惩罚,是我们很难想象出来的。

美国中小学没有午休时间,孩子们七八点中到家门口等校车接孩子上学,在学校待到下午三点。由校车送回家。学生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去食堂买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可能午餐不正经吃东西,一般下午两点左右,给孩子们吃点心。点心就是由家长提供的,每个月,家长都会收到老师列出的一份名单。每天由一名家长负责买点心送到学校去。于是孩子们这顿电信异常丰富。

老师可以有各种理由罚学生提前到校或推迟离校。不完成作业,未带课堂需要的材料,迟到,或违背校规等,都可成为被罚的理由。罚早到校或晚离校。罚早上7:30到校,或者星期六上午9:00=12:00到校学习,(在美国学校,周六不上课。罚周六上课是美国孩子最痛苦的事)交通工具由家长自理。其实这是惩罚家长。家长有压力,孩子自然知道什么是压力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吵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到了批评,而学生便会更加放纵。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很多都认为,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

四、天赋教育与普通班的特殊存在

美国的天赋教育不同于中国的加压负重的开发智力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美国人一般都承认天才。天赋教育班不是家长或老师可以争取来的,需要进行IQ测试。这些所谓的天赋教育班并不独立与其他的普通班,进入天赋班学习的孩子,每天只有一个小时是单独聚在一起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同普通班的孩子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般的基础课,像数学、语言、自然科学、图画、体育等都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同步,但在天赋教育班,孩子们将接触到超出一般教学内容的东西,内容很广泛:古文化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时事分析、政策讨论、哲学问题的辩论,以及一些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等。在天赋教育班,并没有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只是为这些经历过剩的孩子提供快乐驰骋的天地。在那里,孩子可以接触到一些同龄人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的问题。这种天赋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体现。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不同的教育模式决定不同的学生未来。是放飞学生思想的翅膀还是把学生的思维拘禁模式中,值得我们深思。读过此书,才会明白今后脚下的路怎么走?全书高深理论不多,例子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二)

最近一直在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中美教育的对比感触很深。

看第一章就看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上面提到: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在课堂上教创造性?作者给创造性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那么,创造性到底能不能教?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供大家思考。其中有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中国和美国教儿童画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美国,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孩子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只是夸奖说好哇!好哇!。孩子们有的站着画,有的跪着画,有的趴着画当然画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在中国,相信不用我说了,老师肯定得先教基本的笔法,教画的比例与布局,然后给个样板让孩子们比着画,基本上都能画的像模像样的。中国的孩子画完以后都是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都是问好不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在中国,一个三岁的孩子都能画出一副以假乱真的竹子画,可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因此,此时他们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师挂着的那幅画。也因此,他们问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画。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美国孩子学绘画,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因此,才有美国孩子的五花八门的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的画。也因此,美国孩子画完回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更多的是逻辑思维。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完全可以是形象思维。因此,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的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看到这个例子,不知各位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三)

一看见《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就被其封面上的几行字2020所吸引: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无法释怀的一个迷。再看看作者的简历,这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作为一位教师,教育作为工作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哪些差距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作者最后写道: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行为,营造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才是最富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也就是说当人处于自由放松而又专注的神弛状态时,人的创造性才是最强的。因此,我们现在亟待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愿创造之花象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的更美更艳;愿我们的学生在创造的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学习!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在美国钓鳟鱼的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国锁之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