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回到童年的读后感 > 地图 > 回到童年的读后感

回到童年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17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17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

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bo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一)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2、通读原着和作者生平。3、选读原着和相关评论。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2020、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二)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2020,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着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已十三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说都太不尽人意。(.org)课到底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老师的这个课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节课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窦老师很多次提到关于阅读。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着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韧劲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从一个音乐教师、语文教师、优质课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窦老师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篇一: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篇二: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篇三: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回到原点读后感


回到原点读后感

读着抒情的散文,能让我的心情放飞;读着精彩的小说,能让我的幻想放逐;当读完《回到原点》一书后,则令我百感交集,在吸收书中精髓的同时,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反思。

书里除了讲述了教育的灵魂、如何保卫孩子的童年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外,还分析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普遍现象,来警醒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确实值得一读。其中有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首先,是林少敏与张文质在谈论到保卫童年这一话题时,认为当前学校已经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有功利化的行为。我觉得教育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用评比、竞赛、考试等形式去评定学校,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学校有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问题是我们当教育工作者的要带着良心去工作,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制造好成绩的机器,不要把学生当作拿奖金的摇钱树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功利关系了。

当今社会里,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的小孩衣食无忧,又由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仅生活习性比较懒惰,思想上其实也比过去的孩子缺失了许多东西。其实,这就是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现在大家都不难发现,新闻里常报道:一些青年因为口角而杀人;富二代醉酒驾驶撞人后扬长而去;一些有钱人说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等。因此我们慨叹: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粗暴的呢?这就反思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还是否做到最好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在教育上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刻板的学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灵魂洗涤和精神的再塑造。

其次,在还学生自由这一问题上,也是要下工夫的。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人身自由是中国教育中严重受到忽视的教育自由。不能以任何遥远的目的牺牲儿童的身体利益,不能牺牲儿童的欢乐、游戏和交往的需要而把儿童放置在劳累之中。但有时反思我们自己呢,会有意无意地范下这个错误。有时是因为抓紧评讲练习的进度而拖延了下课的时间,有时是怕出危险而减少活动的时间,(.org)有时是火在当前把学生大骂一顿,有时甚至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反复地练习。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剥削着学生的自由,摧残着这幼小的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些是错误的行为的话,才会懂得关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北京电视台记者马薇所举的一个国外学生莎拉的学习例子,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们现在布置作业,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特点,只是考虑到自己批改时的方便,就一刀切,统一作业。其实细想一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还要再做。所以,有时在作业布置方面要学会灵活,适当地根据学生实际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达到激励效果。

但话分两头,我对书中所说的因为要培养学生个性而允许孩子动着学习的观点持保守的态度。虽然我们的课堂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不许乱动是有点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但对于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教学班来说,起码它能保证学生的听课率,也保证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懂得规范的一种途径,如果允许个别好动的学生边玩边学习,由于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所以不但不能培养个性,还连基本的知识都学不进去。所以,我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坐立的姿势,这是学习的基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所选取的文章也好,所引用的名言也好,甚至是举的例子也好,作为教学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培养,还有的是人文的关怀。只有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教,才会切身地为孩子着想。

我不太懂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没有用形象的修辞来表达,只是用平淡的片言只语,来表达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会。作为教师,我希望带着学生,能彼此回到教育的原点既教书,又育人;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

西林小学孙洪芹

这本书的作者是窦桂梅,让我们先一起走近这位名师,感受她的魅力。

说起窦桂梅老师,在我国小语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我个人而言,她是我非常崇拜的偶像,她以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敏锐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1982年,年仅15岁的她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1986年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达十六年之久。2002年初,调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11年,接棒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职位。

如今的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窦桂梅始终站在课堂,亲自执教,示范引领,用鲜活的课例表达她对教育的思考。她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管理工作扎实、细致而富于个性。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师生的引领,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不瞒大家说,这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为的是能说出些所以然来,阅读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被她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越加的佩服之至。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现在母语教育地位下降,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不容乐观。

语文教师改革的出路,恐怕还在于培养一大批热爱母语、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有教育情怀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有自我,关键是要读书。从古到今,谁都知道这个理。但为什么通过读书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的老师依然只占少数?也许就是没有坚持,没有养成一种习惯。

在准备读的材料时,还真是选了又选,虽然这篇演讲有些长,但我希望老师、家长、孩子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感悟。想让你们多了解一些窦桂梅及她的做法,真正的静下心来读读书。窦桂梅说过,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就是促进我们阅读,特别是我们,如何用阅读影响孩子的一生。

目前,教师缺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老的教师基本功,像三笔字、普通话等如今已不再有人苛求了。但今天,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补儿童文学素养的课,必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状态,孩子自己的语言、孩子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儿童文学得以直接地表达,儿童文学要打开儿童的智慧成长之门。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读带动学生的读,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要让孩子获得应有的欢乐与纯真。同时,这样的读书境界也会让自己拥有专业的幸福感。可以说,有了读书的视野,教师就不会匍匐在教材上,而是有一种审视的眼光,跳出学科本身,真正对于教学有所超越。

要读的,属于自己爱读的,一定不止这些,但身为教师的你,一定本能地引导学生们在那些"经得起"的书籍中,领略"阅"和"读"的美丽与奥妙,时时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让自己、让周遭的人,徜徉于"深山密林"的阅读围场而不知返,慢慢熏出自己的一个气场来,在内为情操、在外为气质。而这,当然不是涂脂抹粉、西装革履所能修饰出来的尊严,更不是什么咖啡红酒、音乐灯光所能烘托出来的体面。

如此一来,待我们对照现实时,待学子长到青春之时,每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总会有个上位的参照,对人生和社会的困惑或磨难,都能有个不狭隘的豁达与担当,都能有份赤城的真情与高贵。

回到书籍中吧,尤其是回到经典阅读,才会让生命画卷的宽度获得加法,并以此来丰富你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让我们记住清华附小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校长好好学习,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让我们在刘校长的带领下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参考]读后感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通用3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读后感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欢迎阅读。

读后感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篇1)

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读后感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篇2)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著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读后感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篇3)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还能回到原点吗?——读《乡关何处》有感


还能回到原点吗?——读《乡关何处》有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诗人崔颢在登临黄鹤楼时的所思所想。也许如今的现代人对于家乡那种“月是故乡明”的偏爱之情已逐渐消失。还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家乡到底身处何方?脑海中是否还有故乡山水之影呢?于他人,或许你的故乡并不是最美,但于己,故乡理应成为最闪耀的那颗星。别让自己在冥冥之中丢失了最初的起点。

你好!童年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你还认识我吗?还记得那时,我们一起在夕阳下奔跑着、追逐着,爽朗纯真的笑声充斥在耳畔。一起玩过的跳房子,写“王”字,躲猫猫……被小伙伴推到了那“呜呜呜……”的哭声,身边的你站着一脸的委屈,为了哄我,还塞给我几颗你最爱的糖果。那时候的世界,是糖果色的,那时候的我们,没有隔夜仇,没有心事,整天嘻嘻哈哈,小小的心灵像泉水一般清澈见底,没有沾染一丝污浊。然而如今,或多或少地也长大了不少,也明点事理了。但仔细想想,我们口中的事理到底是指什么?我不禁哑然失笑,事理似乎是踱步于追名逐利,是在融入世俗社会,假惺惺的赔笑,赤裸裸的人性完全暴露出来。若真是这样,那我想还不如回到原点,像历史上的隐士一样,把自己安定在一个祥和,安静闲适的“世外桃源”中,不过这现实吗?

妈妈总是惦记着住在老家的外公外婆,这点从她三天两头往那边打长途电话便可知晓。妈妈是知孝的。她也渴望回到故乡,回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外公外婆还健在,所以她还能找到自己的最初,不至于沦落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凄凉境地。如今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每逢春节佳节都会回家,他们深知那时他们的家,是他们的原点。无论身处何方,总是会心系家乡。

不过身边也有不少例子,让人觉得悲哀。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国外,当问起他的中文名,顿时语塞。他们一味的追求国外生活,却忘了自己骨子里还流着中国人的血!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家乡细洁的泥土,家乡清澈的湖水,家乡热流的炭火,曾经铸过无数美丽载体,天天送到那些或是开朗或是苦涩的嘴边”无论在外的你,收到了多大的挫折,无论你是被人污蔑,甚至被伤害的“体无完肤”,你的故乡永远是你最好的疗伤地,因为在那儿,有熟悉的山、熟悉的水、一草一木也会向你展开它温暖的怀抱,那里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归宿,同样那里也是游子们迈开步伐的起始点。

如今,苍老的故乡仍然在在等待着,等待着他的“孩子”能回来看看。


幼儿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日本的高杉自子的《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其中第六章《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教师的成长》中《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深有感触。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从这个问题本身“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来思考,我们首先可以想到,这样的教师,必是符合幼儿意愿的。作为教师思考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反思:幼儿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我们常说,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却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想法。当我们侃侃而谈幼儿喜欢什么老师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孩子的心愿?一个能把幼儿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教师,才能成为幼儿心中真正喜欢的老师。

幼儿是十分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做事的,他们希望全身心的投入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己与同伴,不断的探索发现,不断的成长。教师应该把幼儿的这一愿望置于核心位置。

幼儿渴望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带着梦想与希望扩展自己的世界。

幼儿向往充实的生活。他们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尝试新鲜的事物,体验快乐。

幼儿期盼在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中,教师能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必要的援助。

教师应该保持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视点。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会理解幼儿。我们如何去了解幼儿呢?

在游戏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去观察幼儿,做观察记录,我想,这是一个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但是单纯的了解行为和需要,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说理解幼儿。

之前说过,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是不能忘记游戏的快乐的。只有真正理解游戏并参与到游戏中,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幼儿的感受,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参与其中,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感受,共同思考。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当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并不是生硬的发出指令说:快点收拾!而是体会到幼儿的感受,换了一种说法:还想一直玩下去吧?可是已经到了回家的时间了。只是简单的换了一种说法,幼儿反而十分迅速的收拾好玩具。这说明了什么呢?看来,站在幼儿的立场来处理问题真的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比如说这个孩子腼腆,不喜欢户外活动等等,一旦这样去判定,就容易导致对幼儿的僵化的认识,会产生不负责任的放弃对幼儿的指导。我们也不应该觉得自己完全的理解了幼儿,毕竟人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不是很了解对方却摆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无疑是对幼儿的一种伤害。最后我觉得,理解幼儿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幼儿对你敞开心扉,你也要对幼儿敞开心扉,你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相互理解。(吴亚琴)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700字: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后感1700字


粗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于优秀教师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你有没有为她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尽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优秀的老师,没有,亦称不上优秀老师,只能称是教书匠。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我们有时候,常常以我们老师的意志左右学生,甚至经常管着学生,让学生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强调教方的有为。读了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无为,我觉得很不错。其实过多的干预,过多的有为,会限制事物的发展。把管理的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方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管理目标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可不必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应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喷发出来。有许多事情他们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劳得太多,他会做的反而变成不会做了。学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张白纸等您去绘画。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大方向,让学生摸索中前进,也许他们在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只要你要给时间他自己去消化、去解决,适时的帮助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无为”才能让学生“有为”!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服务者和仆人?

一、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想到微笑,微笑使世界变得美好。

无论从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无可置疑地要使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能使人超越智能。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主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凡此种种,不也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艺术吗?

二、服务者和仆人让我理解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不是最好的服务,懂得拨动学生的情感才是师道的真谛。

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然而只有他们在这些知识和技能产生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意,他们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基础,或者积极情感不足,语言是苍白的,教与学就像隔岸观火,似乎各自在纸上谈兵。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等枯燥乏味学习中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是非,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我。因此,作为服务者,我们应当开启情感的发动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寻求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达到内心的澄明与眼界的敞亮。

三、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更好理解角色转换和人文关怀。

从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转换是“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更好地体味学生的需要,我们就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换一个角度或多一种方法,从而更贴近学生,更热爱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教学相长”就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我们就会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地扬长避短,从而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少些师道尊严,师生感情就会得到提炼、升华,在情感的意义上,真正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700字2024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读后感


坚持是前进的小舟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拿到这本书时,我就很好奇,心里起了一堆问题:什么是爱开始的地方?又是谁要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呢?为什么要回到爱开始的地方?于是,我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阅读。

看完这本书,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主人公是个叫海蒂的小女孩,她和她的妈妈从小相依为命,没有别的亲人,妈妈的智力又有问题,所以她们生活得很艰难,幸亏她们好心的邻居本妮处处帮助照顾她们,她们才得以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海蒂十三岁了,她非常想知道妈妈的过往,也想搞清楚自己的身世,于是,她不顾本妮的阻拦,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寻根之旅。旅途中,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她想把这一切告诉她最爱的妈妈和本妮,可是命运的不幸再次降临到她身上,她相依为命的妈妈却在这时离开了她,海蒂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幸好有本妮的悉心开导,本妮的爱让海蒂坚强起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样呢?我想起我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虽然作文很喜欢绚烂的舞台,也很喜欢跳舞时自信的感觉,但在平时练基本功时,实在是很疼,很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放弃,放弃了我练习了5年的舞蹈;又想起我在暑假时计划早起晨练,可才起了两天早,就受不了了,懒觉的诱惑,使得我放弃了晨练计划;想到这里,我不禁红了脸,我的这些小困难都没能克服。可是,海蒂!你是多么的坚强啊!你是不幸的,但你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了爱,爱让你变得更坚强起来,让你的世界也美好起来了。

海蒂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我很敬佩的人海伦凯勒,她也是遭受了种种命运的打击,失去了听力、视力,可她也没有因此而屈服,在老师莎利雯的真诚关爱和悉心教导下,海伦凯勒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她最终学会了多国语言,成了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海蒂的坚持不懈解开了她身世之谜,海伦凯勒的坚持不懈让她驶向了成功的彼岸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懂得了,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才会成功的。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说得没错,看来我以后得多多向她们学习呀!

《回到五亿年前》读后感400字


星期六的早上,妈妈带我去买语文资料。买完我们到收银台付钱时,我看见书架上放着一本书《回到五亿年前》。光看封面就很好看了,我觉得里面一定很好看,于是我赶紧叫妈妈给我买了下来。妈妈爽快的答应了。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把书拿到书房里,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我发现这本书讲的是小宇,小尚,石头和博士在制作传送器时,出了故障。传送器把他们穿送到了5.4亿年前的寒武时期!

他们来到了寒武时期就决定在这收集生物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皮卡虫他们,与皮卡虫玩耍时,却遭到了奇虾的袭击。他们不得不逃回实验室,可是万万没想到,奇虾迫不及待的跟着他们来到了实验室,室外并继续向他们发动攻击,于是博士按下了传送按钮,可是传送器又出了故障,他们传送到了4.7亿年前的陶熬期。

于是博士又让他们收集生物资料,可是不辛的是他们遭到了“直角石”的攻击,他们又逃回了基地,“直角石”跟了上来,破坏基地。于是博士又按了下传送按钮终于传送器恢复正常了,于是把他们送到了21世纪。

读了这本书我感概万分。原来4.5亿年前的地球有这么多神奇的生物。它们千奇百怪,每一个生物多有自己的本领,如果还有下一部,那我一定要看,因为这样我才能懂的更多的远古时代生物的知识!

读后感1700字2020的作文


读后感1700字2020的作文(一)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2020,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2020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2020字2020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2020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读后感1700字2020的作文(二)

看西游记读后感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坐在书桌前,眺望着远方,沉思着,想在记忆长河里寻找答案。回忆像电影一幕幕的放映,唯一印象深刻的,竟然是《西游记》这本书。一本神话小说我现在居然把它定义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看似有点荒唐的答案,其实不以为然,因为记忆中它是伴随着我告别青涩的童年,懵懂的少年,以至到了现在已上大学的我,还会重新翻下这本书。

谈到《西游记》,作为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籍,几乎人尽皆知。它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充满了深刻、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孩提时候,翻开《西游记》,常常情迷于里面各种离奇的人物,丰富的人物性格,特别是那超现实的故事情节,每每翻看,竟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置身于那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里,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悲喜交加。作为故事的主角孙悟空,无疑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敢与一切困难作斗争,决不退却低头。在小孩纯真,懵懂的年代里,《西游记》里唐僧的慈悲为怀胆小弱偌,孙悟空的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率性而为,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私心杂念,沙和尚的憨厚老实一心为主,伴着我度过那青涩的童年生活。是《西游记》开启了我的文学之旅,是他让幼童时的我对于生活会有纯真的期盼,期盼是否一心向善就能像唐僧一样处处化险为夷期盼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像大雄拥有哆啦一样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期盼着

长大后,看多了古人清幽淡雅之趣,听老杜的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易安居士的绿肥红瘦,楚大夫的江畔沉吟;读多了居里夫人成功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忍,阿拉法特我们是高山,绝不会被狂风撼动的壮志,可是放在心底深处的文学情怀还是《西游记》。然而现在再翻看这本书,却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书读多了,事看多了,我也明白了所有的神话只是人们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力的征服,而《西游记》也只是吴承恩用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来勾绘的一本神魔小说。孩童时候只是知道《西游记》里形形色色新鲜的人物,丰富而新奇,现在也明白了他幽默中带的讽刺意味。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的投影下是现实的社会。魑魅魍魉的故事里竟折射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甚至有人说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呜呼哀哉,越长大,童年纯真的城堡越被现实摧毁的体无完肤。面对纷繁社会,人们多了几分尔虞我诈矫揉造作,少了几分原则坚持;面对权威,人们对了几分唯诺接受,少了几分批判指正。根本就无法像小时那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坚持正确的答案,本末永远无法倒置。所以,对于现在的人们,我认为《西游记》带给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他教给我们冲破约束、敢于挑战陈规旧俗的魄力和勇气。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孙悟空,他不仅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率性而为,而且身上有着鲜明的反叛色彩,他不满意自身的处境并懂得争取。他直言不讳,毫不顾忌权威的脸面,取经途中,不管哪路神仙做法错误惹怒了他,他也敢大声指责。我们从他身上应该学到这种敢于批判、敢于指正、敢于言说的精神。

有首歌唱到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看着我,也告诉我,你是否,依然相信童话,在纷繁的世界里,我不希望每个人越长大,越失去童真。当我们的童真泯灭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的时候希望还能保留住心中的一份净土,可以让我们在上面如孩童般自由的想象和纯真的期盼;能像孩子一样执着的追求坚持自己所言,所思,所见,不要将自己迷失在纷乱的世界中。


读后感1700字2020的作文(三)

以前,我非常盼望能读到《鲁宾逊漂流记》,原因是我在以前一直是在读《哈利。波特》,我以前一直很喜欢读,但因为我已经上了六年级,所以爸爸妈妈已经不让我读了,而且我付出了双倍的代价,因为我要考一个非常好的学校,我现在是什么玩的事都不能干啦,还好可以看那些对我有益的书,要不然我肯定要抗议。所以我买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着回来看,还有一些关于文学方面的书,所以我就开始看《鲁宾逊漂流记》了。

刚刚开始看这本书,我大概的看了下这本书的见解:青年鲁宾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游,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在精心动破的航海经历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遇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个人得以奇迹般的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

鲁宾逊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他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作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与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生存的家园。

一直到28个年头一艘英国传来到岛附近,鲁宾逊帮助船长支付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归了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宾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收益,并把一部分赠送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看完这本书时时,我一直就觉得鲁宾逊真的很了不起,要是我的话,我早就死了,那还能像他一样,我就算能有他那么坚强,也不干更吃人肉的野人斗勇,而且还赢了,并且收了一个仆人,生活了28年啊!26岁时他在这个道上奇迹般的活下来,我想,我就不用说了,就是三十多岁的大人我估计也不一定能像他那样,虽然这是小说。但他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居然能自己做一切东西,什么框子,衣服,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也凑合着用,而且他无论什么他都会,特别是他在岛上一个人,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他就凭他自己一个人建起了像一个庄园大小的居住地,驯养了山羊,还养了三只鹦鹉,并且还每天出去都能打到好吃的东西,并且他在岛上种植了大麦和水稻,而且他快没有食物了的时候他还利用大麦来做面包,做葡萄干来给自己吃,有时候还打一些陆龟或海龟给自己吃,有时候还吃龟蛋,或者做饼干。我当是真是服了他,居然能自己做食物,而且什么工具都没有,什么都是自己做,自己做一切事,我猜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做到,因为你现在是一人在一座孤岛上,没有任何人帮你,你怎么自己做吃的,穿的,用的。一般一个人要是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群众,他就无法生活,而鲁宾逊硬是一个人生活了26年,与外界段离了联系,失去了外界的帮助,怎么还能坚强的生存下来,而且还收了一个仆人,并且在一次巧合中,他救下了一个船的船长,因为那个船上的水手叛乱了,正是这次巧合鲁宾逊得救了,因而归到了自己生存生活的地方。

我觉得这本书上写得虽然不是真的,但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因为,鲁宾逊是一位真正的好榜样!

读后感《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17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回到童年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