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 地图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与他书写的文字连接了起来,把今天和昨天连接起来,把他和他的读者连接起来。他的文字朴实无华,看了半天你会觉得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因为他的言简意赅、他的不加修饰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达出的人生道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一】

很多门课程上都有介绍过季老和他的作品。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门语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读书那会比较偏好古代文学,所以对于季老的作品其实了解的并不多。毕业后的一个多月,收到大学好友的消息,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匆忙打开电脑,又一位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

也许是为了缅怀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又或者是想弥补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却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季老的作品的遗憾,我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为像季老这样一位大师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较深奥难懂的。可是真正读过以后,才笑自己太过想当然。

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凡的字句让你感受到他的亲切;没有浓烈地情感,内敛地叙述让你体会到他的真诚;没有知识的炫耀,到位的讲解让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在《读书与做人》这本散文随笔中,季老以他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认为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人的眼光才能放远,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学习来充沛自我;他以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告诉我,做人应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消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对朋友对家人对善良的人,要真要忍。他用朴实的话语阐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一代国学大师勤勉、朴素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文章,讲的是季老在公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这双手让他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分外感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堆满老茧的双手洛印在我的心上,正如我母亲的双手,她们都在编织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相貌、不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身为。可是所有的母亲又都是一样的,她们都在为自己的子女默默地付出着,不求回报。你看,这样一位大师,心思却如此细腻。他用明亮的双眼发现着世上最平凡的细节,用灵巧的双手书写着最朴素而又打动人心的话语,用他的一颗饱满的赤子之心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我极其喜爱季老在他的《季羡林自传》中的那句我不能封笔。说这句话时,季老已是耄耋之年,本该是停笔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可是季老却没有,他说我舞笔弄墨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不能说一点儿东西也没有舞弄出来,但毕竟不能算多。我现在自认还有力量舞弄下去。我怎能放弃这个机会?作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在晚年却能如此谦虚淡定地说出这样一句有如青年人不断追逐梦想地决心之语,极其难能可贵!季老尚是如此,那么作为祖国新一代建设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呢?

我想我已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之前还有这样那样的借口,那么在读过季老的文章,在领略了他对读书孜孜不倦,对做人踏实勤奋的精神之后,我已哑口无言。季老在耄耋之年还在提笔写文,那么我从现在起也为时不晚。

斯人已逝,季老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了。可是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处世哲学,必将延续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勉励着大家。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二】

读了季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对生命都有了不同的解读。现在我来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谈人生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季先生文章第一部分探讨的核心内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尝试过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答案却经常在一片空白或者不完整的思绪中停止。我也一样,曾经多次的问自己这个问题,问自己每天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但是我找不到答案,很是苦恼。季先生给了我很宏大的答案,也最为贴切的答案。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也许你会觉得他的回答有些宽泛,什么人类发展,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宏大、宽泛,配上这样的答案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其实细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啊,我们一生读书、上学、上班、结婚、生子、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不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一个部分吗?尽管微不足道,但是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可缺少。我们虽然渺小,却很重要也很必要。我们每个人如何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度过自己这渺小的一生,其实是季老先生想让读者自己思考的地方。

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现今社会的人们,出现很频繁的词是:郁闷、烦人、倒霉、点儿背,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的无法接受不完美的事情,无法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更厉害的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甚至厌恶自己,最终产生自卑心理,度过不阳光的一生。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吗?当然不是。那么季先生告诉大家:不完满的才是人生,如果你想要完满,那么只有在梦里实现了,大家都知道梦和现实的区别把!做人做事要积极向上,不要太过于强求结果,要更多的享受做事的过程,具有宽广的胸怀,接纳一切好与不好,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相信缘分,也绝不停止努力与改变的机会。这是季先生的人生之谈。

谈成功

成功是什么?不同的人给你不同的解释,我们先来看一看字典的解释:成功,即获得预期的成果。言简意赅。谈成功之道,季羡林将大道理化小处理,他总结:天资+勤奋+机遇= 成功,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也为力。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季先生教导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说的是预期,第二境是勤奋,第三境是成功。勤能补拙,勤奋是我们为生活拼搏、为人生奋斗的坚实根基,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谈朋

《蒙田随笔》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亚里士多德也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东方自然同样重视友谊。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就充分能够说明这点。人生一世,朋友是一剂良药,可以在你烦恼、困苦的时候伸出援手,朋友不因为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金钱而帮助你,只因为你是你而帮助你。在你开心的时候他们陪你一起开心。朋友是我们在经历很多感情后,唯一沉淀下来的忠实感情,就连爱情最终也将归于友情,达到精神的升华。季先生讲的朋友相处之道在于互相尊重,互相的无私给予,不计回报。

以上就是简要的我读这本书的感想和认识,希望人生都能阳光、有意义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像季先生说的对人类发展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们的人生也就完满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

工作之余,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些文章,对他的一生有了一点了解。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里,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高尚的品德令我敬仰,他渊博的学识令我敬佩,他完美的人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拜读。我读了一些,还没有读完。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在读书这个部分,分27篇进行详细的介绍,单是我的读书经历就有7篇。读后令我汗颜。想想自己读过多少书,读过的书又能记住多少。季老的一生都用在了读书,写作,研究学术上,而我们每天在做什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也在每天教育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季老读书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小他自主自觉养成的,好像没有哪个人来告诉他。他在小的时候除了他的先生教授的课程外,他自己找的书去读,因此也就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条件好了,只要想读书,家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可是,读书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有时催着还不读书,更不用说是自主自觉了。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自主自觉的读书?在做人这个部分,分12篇进行讲述。在这个部分的第一篇就是《做人与处世》,在第一段他就做了最精辟的概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看,概括的多好啊,值得对这几句话进行研究。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读了季老的这段话,我认为,难就难在这些关系处理的问题上。细细想来,有时感觉一个关系就难以处理好,更何况是三个关系?不过,再一想,人生在世就短短几十年,如果一切都想开点,那事情是不是就好办了。真与忍这两个字也是季老的对人与人关系的高度概括。所谓真,就是对人要真情实意;所谓忍,就是有事要相互容忍。其实从我做人的态度来看,我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可是,在我有时缺乏的还是忍字,正因为对有些事情的看不惯,所以有时不能容忍,读过季老的文章之后,对我今后的处事有了很大启发。

关于季老先生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我慢慢阅读。文如其人,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

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

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三】

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


读书,做人。每一个民族的脊梁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两件事情。一家之言,一己之见,纵有隔靴搔痒之意,也愿尽浅见寡识之力,与大家共勉。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

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首先通过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告诉我们书籍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体现了读书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层面上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人之道,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声像资料使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形象地获取信息,但书籍的魅力相对而言一点也不逊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刚上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真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里边的场境描绘、人物心态描写是那么的传神,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使我完全忘掉了现实世界。然而,前些天上网发现有这些小说的视频资料,就迫不及待地下载来看。本以为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定能把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完整,但我一打开这些视频资料就失望了,影像节奏太快,把我当时花几天才看完的东西在几小时就表达完了,看后竟没任何感觉。回头想想,阅读的优点在于能够给读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是声象资料所达不到的。所以我一直觉得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长时间不容易消失的,而声像资料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极易消失的。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过程。看到现在市场上到处摆放着包装华丽的非常热销的功利性极强的书籍我都感到可悲,成功人士是靠看几本书看出来的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成功人士。

再谈谈我对做人的看法。其实我们要谈的不是做人,而是如何轻松自在地做人,如何做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季老先生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做人之道,其中透露着一个理念:和谐。季老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近年来,我们到处能看到和谐的字眼,到处呼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要轻松自在地做人,就应该把当前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把自己和周边的人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做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事情,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轻轻松松地做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

读书

首先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老的话是很实在的,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来说,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上小学之前,他便在私塾里熟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等到进入初中,由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他又读了《史记》、《战国策》、《左传》等书,从此点燃了他对古文的痴迷和热爱,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之后数十载,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他依然孜孜不倦,沉浸书海,不亦乐乎,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跟网络歌曲一样,变化更新之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前的就会黯然失色。过去了,烟消云散,但却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南怀瑾先生曾经说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有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啊!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四书五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去认知传统文化。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于己身,我有幸能够在我的大学迟暮之年,浅悟此道理。因此在学有余力之时,不知倦怠,拿起《古文观止》,可习其句读,解其惑也,又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如咀嚼橄榄,留香三日。

因此,读好的书,就要从经典开始!所谓经典,千古传承,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无尽藏也。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多读先哲圣贤之书,少读流行无品之文。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的高度,才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蕴。

我斗胆拜季羡林先生为我大学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饭后散步东湖,闲坐品书,于朴素的流水行文中静心聆听老者的人生感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笼中鸟,浑浑噩噩,虚度大学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在读书方面,季老对我的影响不止止是要读书,读好的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赞季老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我也细细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诚,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

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环顾现今文坛,敢如此坦率说出者,几何?鱼龙混杂,虽无看惯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让我对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属!为何?在其三。

一在文字简练。这要归功于他从小热爱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简洁凝练,但要事详实,道理明了,毫无拖泥带水之举。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简洁但不简单,于自然处彰显用词魅力!今人读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风,但应学其遣词造句之功!

二在引材广博。这还是要归功于他扎实的国学基础。在他的文章中,古诗名句,信手拈来,俗语成语,随笔便是,毕竟是学贯中西,学界泰斗,有时还用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加以佐证,但用之恰当,毫无矫揉造作之处。

三在用情真切。前者已说至真至诚,现不胜其烦再强调,无非想借此谈谈自己的经历。从初中到高中,被许多同学叫苦的作文,却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作文是最能将心中所思所想展现出来的。我和季老一样,喜欢胡思乱想,有时候想的多了,就情不自禁地写下来,由胡思乱想引胡写乱作,但一定是充满感情,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我这么说,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到了大学,打破了中学时代作文的思路框架,加之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绪变得更加自由,逸兴遄飞,畅叙幽情。但是,我没有坚持多动笔、多作文的习惯,我曾为自己狡辩道:身为一理科生,无暇顾及作文习练啊!现在回想,无地自容感甚深,内心涌现出千万个击溃此前谬论的理由,以曾国藩的读书十二条规为例,第五条,便是写日记,他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因此十六字勉励自己:文理兼顾,发奋图强,多思勤写,海纳百川。

做人

其次是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之妖也。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两极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标准进行简单分类。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那段话,耳熟能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在信息时代快速膨胀的今日,人类解放事业已不需要让我们奋斗,但思想运动,仍需要我们青年人接棒,时人有九零后悲观论,认为我们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懒散的一代人,言词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却多少折射出了许多事实。

身在大学,仅以身边人事为例。象牙塔中,网络游戏成群,无品小说结队,身心俱疲,虚度光阴者不乏,思想没有预见,行动就失去了指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因此我以绵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够追随五四青年之遗风,以满腔热血,鞭笞前进。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世的人?季羡林谦虚地说道,如果真要说出我的一个优点,大概就是勤奋二字吧,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类云云,多不胜举。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这么一个笑话,良苦用心啊!时至今日,莘莘学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须知勤捉之意,早起奋斗,勤勉一生。我虽不才,但也想跻身于此行列。是为共勉。

三是做胸怀大志的人,还是器小易盈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存高远,铸高视阔步之质。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无愧国宝之冠!因为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不妄求,于细小之处彰远大之志。与之相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鼠目寸光之流,目无高山大河,胸无凌云壮志,外无高瞻远瞩之风,内无学富五车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个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人生路走实,假以时日,如有子孙,也问心无愧以教之。

谈谈做人与处世——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文章。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很难。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依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要有善良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有时难免会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宽容、理解。第三件事是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我个人认为是最难的。因为人都有私心杂念,要战胜自己就必须消除杂念、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优选范文)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康玲)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www.dhb100.com/

《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寒假回家,本来打算在火车上阅读此书,无奈一路上昏昏沉沉,毫无精神,只能回到家后再看完了。作者刘运峰选编了若干近代名人在大学里面的演讲录,包括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鲁迅、胡适、陶行知、罗家伦,主题是读书与做人。不同的大师对这一主题的阐发各有异同,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大学读书有两个目的。第一,在大学静谧而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吸收知识,接受熏陶,感受氛围,利用一切的资源,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人格健全而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人,而不是学习一个专业,得到一张文凭。第二,掌握科学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一种相对正规的学术训练,而不是学习一种技能。作者还认为,就做人而言,读书也好,治学也罢,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读书、治学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员。换言之,读书是为了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

梁启超非常推崇趣味主义,在他眼中,趣味是有严格定义的: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从这个定义出发,能概括为趣味了有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活动。从这个定义出发的活动不仅能在成功中感到趣味,就算是失败了也能感到趣味。比如赌博为什么不算是趣味呢?因为即使一个人非常喜欢赌博,即所谓以趣味始,但是一定不能做到以趣味终,因为一旦输了必定会带来无趣的结果。对于趣味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他认为:人总有兴趣,或高等,或下等,应该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定之时,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以避免其沉沦于下等的趣味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事业的关键就在于唤起趣味,同时避免摧残趣味。在美术方面,他认为不必每个人都是美术家,但是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欣赏美术的美术人。换言之,就是即使不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也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接受美术的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当时大学流弊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他说道: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他为此提出了三个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其中我对于砥砺德行中关于娱乐的观点是非常赞成的。他说道: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苦读,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这不正与梁启超所认为的以高等之兴趣取代下等之兴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到,现代学生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前者强调体魄之强健,中者强调思维行动之迅速,后者强调精神意志之坚定。虽然我们不是当时的现代学生,却不难看出对于现在的现代学生,这些准则都是适用的。

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商学会成立会上提出的关于人格的实现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他说道: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个人人格是最要紧的。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算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正如儒家所阐述的仁那样:仁,必须是两个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读书应该与他人同心协力地合作,因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得到实现。

鲁迅重点围绕文学、社会、革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比如他认为是社会决定了文学,革命的形势决定了革命的文学,而不是反过来。这些观点都深深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提到: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他认为当时新式女子遭遇困境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些都体现了他深深的唯物主义思想。鲁迅虽是一个文艺分子,然而他却特别注重实干,认为要尽量避免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也。

胡适认为大学生毕业了之后容易出现两种问题,第一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因为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第二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对此他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总得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趣的问题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就有动力去研究他,即使困难重重,这就好像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那么他就会竭尽所能,即使追求的难度非常的大。第二个方法是总得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因为所寻得的职业也许并非兴趣所在,有自己感兴趣的业余事情,这样个人的感情才能有所寄托,这样业余的闲暇时间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所谓的业余8小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努力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以至于其业余成就远胜于其本职成就,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第三个方法是总得有一些信心。他强调的是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就像佛家所云: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陶行知在他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的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到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要求与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出的三个要求不是非常相似吗?身体讲究调节改进饮食和预防疲劳的休息。学问讲究一、集、钻、剖、韧五字。工作讲究敏捷正确地把自己岗位的职务做好,并且要做好为止。道德讲究在健全自己私德的前提下护卫公德。

书末收录了罗家伦在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后他发表的十一篇演讲,讨论涉及到人生观、道德、知识、荣誉、权利、义务、目的、手段等很多方面,实在难以一以概之,故不在此详述。不过里边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这种社会现象以及其解决办法,想来现在社会也存在这病症,或许这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吧。

读季羡林自传有感


读季羡林自传有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勤奋钻研、谦虚谨慎,身处逆境的泰然处之,面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

季老的一生,几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有在风浪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读季老的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可以学以致用。

一、眼界宽广、追求远大,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无论是在日本侵略,时局动荡不安的清华园,还是在被饥饿和战争阴云笼罩的德国小城哥廷根,无论是在幽静的朗润园,还是在破败的牛棚中,他都始终坚持学习、写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这也使得他日后能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国语言,博学多才,在东亚语系与印度佛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何况是我呢?自从去年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单位浓郁的学习氛围。办公室许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同事依然坚持学习,这种学习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我。他们对业务的钻研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都让我钦佩不已。

来到办公室近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源自书本,更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工作的实践与感悟。以前,我觉得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但是,现在我认为:学习更是为了拓展眼界,丰富人生,让自己乐在其中,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外物的变化。《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总是寓于平凡之中,只有真正享受学习,每天积累一些,学习一些,才能聚沙成塔,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优秀干部。

二、勤奋进取、谦虚严谨,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治学态度上,季羡林先生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在担任北大东语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长期间,他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首位,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有一个故事曾在北大流传多年: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当时这位学子的心情如何,但是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谦虚和蔼、可亲可敬。另外一个故事则让我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季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工作,风雨无阻。他到北大工作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也知道每天遛弯、下棋是舒服的,但是几十年来,每个清晨,我都不曾留恋朗润园秀美的景色,直奔图书馆。如果一日不做研究,一日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我便会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已入耄耋之年的季老,却依然如此勤奋的工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加不能虚度光阴,而在这几十年中,有多一半时间是在工作的,所以,勤奋进取、谦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来办公室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这里工作忙。但来了之后才有更深的体会。这里大到市领导、秘书长,小到科长、科员,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领导、同事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计回报,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正是有全市这么多领导干部的默默奉献,才成就了莆田今天的发展成就。

三、看淡得失、贵在当下,做一个坚毅的人

季老在书中写道:“经历过这么多困苦,回头再看,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季羡林先生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东语系,并于毕业后远赴德国著名学府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曾经以勤奋、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手创办了北大东语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梵文、吐火罗文、佛教等学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经历了十年浩劫,被抄家、批斗,在牛棚里一住就是几年;也曾经在平反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等职,蜚声中外。季老的一生,几度起落,无论是无人问津、受人唾弃,还是备受推崇、万人瞩目。在大风大浪中,他始终不喜亦不惧,淡然面对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却因为腐败堕落而倒下了,邱晓华、刘志军……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人不胜嘘唏,说到底还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把个人荣辱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办公室的一名干部,我要时刻以这些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能力,磨砺品格,完善自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他在“文革”期间依然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季老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间。

人生只有一次,能在办公室这个团结进取、富有凝聚力的团体工作,我倍感荣幸。领导的谆谆教诲,同事的殷殷帮助,都让我受益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作是锻炼能力、磨砺品格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用勤奋和汗水书写人生的崭新篇章。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这本书精选了季先生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事之道的散文,随笔。反映了季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全书分为两部分----读书,做人。

先来谈谈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文章的自序里季先生引用了张元济先生的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季先生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可能是教英语的缘故,我对《学外语》这段感触颇深。

季先生说,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对如何学外语,他总结了三点,他说: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针对第一条我深有感触,外语教学法,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仅以中国与德国对比,中国是慢吞吞的循序渐进,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我们当前的英语教育就是如此。而在德国,则正相反。我想可能是我们中国大部分的班级人数太多,不适合这种教学方法,中国的英语课堂要求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不得不慢吞吞的循序渐进,因此直到大学以前,大多数学生只能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对于第二,第三条,我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上初中时我的同桌经常为学习英语而烦恼。一天,他神秘地拿来一本书,书名记不得了,宣传说看了这本书,照着去做,就能在几天或者几个月学好英语,谁知,两天后就再也看不到他拿这本书了,现在我有时还会拿这件事打趣他。

再来谈谈做人。季先生在《做人与处事》这部分中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对于他这段话,我反思,我们与大自然处好关系了吗?显然没有!比如雾霾,大家都痛恨雾霾,可是雾霾是怎么来的?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柴静的一部雾霾记录调查片--《穹顶之下》,片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看得我心惊胆寒。工厂违规排放毒气,废气;煤矿污染;汽车尾气超标;还有去年12月份深圳发生的山体滑坡事件,死了多少人?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大自然在向人类进行报复!长此以往,不仅我们过得不好,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会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再看第二条,人与人之间处好关系了吗?从近处说,开小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大家以诚相待,我们的家庭关系也很和睦,我们感到幸福,愉悦。但从远处说就没那么乐观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看到跌倒的老人不敢扶,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会有被拐卖的风险。说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位老人跌倒,你会去扶吗?大多数人不会!如果是你的父母跌倒了,你希望有好心人去帮一把吗?所有人都希望!说一件真事,我的妈妈有一次在崇明小学的十字路口跌倒了,在地上足足坐了有20几分钟,没有一位路人前来相助!我多么希望当时有位好心人去扶一把,哪怕帮忙打个电话,可是没有!所幸并无大碍。其实不是人们太冷漠,而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这只是冰山一角。至于第三条,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求尽量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好。

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中季先生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觉得,我们在家有家庭责任感,在单位有单位责任感,在社会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可能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我们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教书育人,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书带给我们无限智慧,奇妙人生,美好憧憬,在沉入阅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进步,在岁月长河中各种思想的渗入,各种精神的感染永不会终止,虽逝者已去,但其思想与精神将永世长存,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不断前行。谢谢季先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一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二

我叹服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着了。(德国式的实践教学法)

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比如做人,不要过分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分的谦虚也算得上虚伪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仅仅是历史上很微小的一环,虽然微小也有其价值和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从《读书与做人》看人生


《读书与做人》一书,精选了季羡林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及探讨做人处世的散文、随笔60多篇。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而谈,慈爱有加,以期颐历练的心态,平和的对待世间种种苦难,深情明理,笔调平实亲切,给人心灵莫大的抚慰,像老人家就坐在你的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你讲着他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叮咛这番,嘱咐那番。面对慈爱如父,学富五车,异常丰富的老人,你只有喏喏地称是的份了。
季老十分看重书籍,他认为: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所以他非常赞同张元济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从他视书为友: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所以他把坐拥书城当作自己人生的一大幸事;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他珍惜书籍、重视读书。
在季老的眼里,人生就像随波逐流的花瓣,颠簸一下自己,就清醒一下自己。他既不崇拜哲学大家们的高谈阔论,更不造作自己的文学造诣。在他的文笔里,人生轻薄得似雾不可雕琢,似雨轻抚心灵;北大的老大爷淡泊得如一棵老树可有可无,厚重得如一片薄板遮盖着年少轻狂的北大学子。
一生清淡如水的学者,被人们崇拜地高喊:国学大师。而季老,受宠若惊:受之有愧。而且一直强调自己无大志。也许正是季老的平淡自如、自始至终,穿透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世人的心灵。季老的自如却深刻的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倡导。平实了人生的繁杂,超越了人生的意义。习惯于人生的磕磕绊绊,成就了人生的意义。季老对于缘分、命运和机遇的解释,犹于他对自己无大志的解释一般朴实和自然。轻轻的走来,自如的行动,恰如其分的啮合,人生的机遇、缘分、命运也。极其平凡的生活,讽刺了轰轰烈烈的浮躁。
季老认为自己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而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90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竟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季老还说:能够60%为他人着想,40%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全书通篇都贯穿着季老通透的宇宙意识,将渺小的人摆上自然界合体的位置上,将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摆进去,忽之看宇宙,忽之看内心,整个通透澄明、大智大慧的人生!

读《做人之道》有感


读《做人之道》有感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作者系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

读《说做人》有感


做人之道,对于我这样半大不小的少年来讲,无疑是一个高深的话题。可是,本来对该如何做人只是一知半解的我,在读了它之后,也逐渐对做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什么呢?它呀,是一篇论点明确的的议论文:《说做人》,大家也一定很好奇,这样一篇能够让人在读了之后,便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阳光的清晰感的好文章,内容会是何等的精彩呢?别急!慢慢看下去,你的迷惑就能解开了!

做人并不难,但有些人总是不同意。因为那些说做人难的人整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套子外面雕着精美的人像,套子里却是令人窒息的空气。、伪善的人须时时戒备着,惟恐一不小心露出马脚;伪善的人又时时在担心着,害怕自己的丑脸被人识破;伪善的人还时时紧张着,暗中监听着别人的言语,从别人的口风中,猜疑着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他的思想总是得不到休息,如此做人,岂能容易!、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在大言不惭和矫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既不夸夸其谈,也不忸怩作态。、总而言之,要做就做一个有骨气、有脊梁的堂作文堂正正之人!。以上,就是文章《说做人》的大概内容。此文的作者笔风尖锐,就着做人难不难的问题发表看法。先指出做人难在于虚伪;然后,论述做人并不难,关键在于对别人坦白、做贤人、做真正的人。厉害啊,一举两得,既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做人,又道出了表里不一之人的可怜之处。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在深思。我并没有资格去指责伪善之人的虚伪,因为其实我自己跟他们一样,一直在以假面目示人:有一次,我的同班同学刘颖娜来我家里玩。在参观我房间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珍贵海螺。当时我很伤心、很生气,甚至想上去打刘颖娜一顿,但是顾及到刘颖娜的班长身份,我还是强忍住愤怒假装大方地对她说:没关系,没关系,打碎了还可以再买。倒是你,有没有被刚刚飞溅起来的海螺碎片伤到啊?想到以前,我自嘲地勾了勾嘴角,之前,自己还真是虚伪啊。

不过,在读了《说做人》之后,我已经懂得了做人之本。在这里我诚恳地告诫大家一句:做人就得站直,挺起脊梁,做一个正直的人!

喜欢《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