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澄沙之味观后感 > 地图 > 澄沙之味观后感,2024澄沙之味观后感
澄沙之味观后感

(共 3836 篇)

  • 1、 《澄沙之味》观后感600字

    《澄沙之味》观后感 昨天一边包饺子一边找部电影,然后发现了《澄沙之味》,原本想着感受一下日本精制的美食,结果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让我在凌晨3点醒来看完后半部分。 这部电影描写的场景很简单,就是描写一个叫德江的老人与一个卖铜锣烧的代理店长的故事,但是人物刻画的非常细致到位,背后隐藏了有些人一生都不能明白的哲理。 我看完的感悟是: 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做自己高兴并愿意做的事儿,不要受世俗、社会左右,这样活得才会有意义。 即使我们有过很多不幸,但我们也要存有智慧、希望与自信,即使我们被边缘化;即使我们经历了牢狱之灾、经历母亲的病故;即使没有人疼爱我们,我们也要学会坚强、豁达,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哪怕是听听鸟叫,哪怕是看看微风吹动的樱花树,哪怕是树叶间一缕阳光,心中要有爱,用心去感受。 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即使自己患了麻风病,但还是用自己的耐心与坚强给那些悲伤的眼神以希望。 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德江奶奶跟满月对话,满月说:我想让你看见,所以我在发光。 好了我文采不咋样,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不华丽、真实震撼人心 其实我想说的日本的匠心的精神 德江奶奶做豆馅做了50年,这就是坚持 店长开始用生产线上大桶装的豆馅做铜锣烧,奶奶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要自己亲自制作豆馅,11点店铺开门,天不亮就要起床制作,每个到工序、每一个动作力度、火候、奶奶把握的都很准,虽然自己制作很辛苦,但顾客会买账。 奶奶还会倾听豆子们的故事,让豆子跟糖彼此了解,想象他们经历晴天、阴天,感受他们旅行的故事,每个豆子都注入了奶奶的感情与灵魂 我想这跟我做护肤品不是一样吗?我也不喜欢生产线的上的东西,可是我在调配过程中没有注入我的情感,新的一年我要多倾听原料的声音,多跟它们对话,你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我家,我要善待它们,想象一下它们都有怎么样的经历? 多跟大家交流,发现你们存在的问题,多听听大家的反馈 每个配方反复反复的做,找出不同与相同,选出最优的配方 先领悟这儿,有德江奶奶的指引以后慢慢悟,我也相信我会做出属于自己的豆馅让你们来买账,其实咱们中国早就有这样的古训,只不过太含蓄,很多人不能理解,让我又想起《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2、 《澄沙之味》影评1200字

    《澄沙之味》影评 很久没有看电影,前几天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日本电影《澄沙之味》,观影过后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终于可以抽些时间记录点什么了。 电影从一个普通街角的铜锣烧小店缓缓开始,这是一家典型的日式小吃店,店面很小,只有一个长条台面,既是桌子,也是工作区和顾客的一个隔离。里面只有一位包着白头巾的中年男子在铁板上做着铜锣烧的面皮,桌边坐着三位女中学生,一边吃铜锣烧一边说笑着,夸铜锣烧好吃也调侃店长帅气。而店长却自顾自地忙碌着,不苟言笑。 过一会儿,三个女孩儿走了,进来一位穿着藏青色校服的女生,安静地坐下,店长递过来一包面皮,非常熟的样子,还客气地说一声抱歉。原来女孩叫若菜,家里情况有些特殊,单身母亲的心思并没有在她身上,也不能支撑生活,若菜中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再读高中了。所以,店长总是把做的不太完美的铜锣烧面皮给她留着。 这时候,一位老奶奶来了,她询问店长是否可以给她一份工作,店长说时薪不高,只有600日元,她说她只要300日元。店长又看了看她,说还是想找一个能干体力活的。老奶奶继续坚持,自我介绍说,叫吉井德江,请多关照。店长递给她一个铜锣烧,再次说抱歉。德江咬了一口铜锣烧,若有所思的咀嚼。走出小店,凝视着门前的樱花树,伫立良久,慢慢消失在镜头里。 过了两天,德江再次来到小店,留下一盒豆馅给店长品尝。店长本能的扔到垃圾桶,转身又将它取出来,还是好奇地打开盒子尝一下,尝过后脸上立刻显露出吃惊的表情。 当德江再次来到小店,和店长谈起铜锣烧的豆馅,强烈建议作为铜锣烧专卖店实在不应该使用厂家的,应该店里自己做才对。店长弱弱的说,做了几次都失败了,只好在厂家订。于是,德江请求店长让自己来做豆馅儿,店长这次终于同意了。 第二天,德江约店长天不亮就来到店里,从洗小豆、沉淀、再洗净,到下锅煮小豆、等待、小水冲,再放锅里熬制,一道道复杂工序,不仅是消耗体力,更考验耐心,店长已经看得晕头转向,而德江却一直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红小豆,偶尔还和它们交谈几句。 一直忙到十一点开店,美味的豆馅终于完成了,三个活泼的女孩子一口就品出来这次的豆馅更好吃,与原来的不同了。慢慢地,大家好像都觉得铜锣烧更好吃了。小店门口开始排起了长队,生意好的超出店长的想象。 德江干活时,若菜发现她的手关节变形了,好奇地问她,德江说是年轻时生病导致的。过了一段时间,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德江也不再来了。 原来,有一种病
  • 3、 《花椒之味》观后感
    《花椒之味》观后感

    电影《花椒之味》该片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讲述了一个因父亲突然离世,三个同父异母,从小生活在三个不同城市的三姐妹相聚相知的故事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花椒之味》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花椒之味》观后感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在我看来,除了现实中的距离,心里的距离也应该算在内。有些人虽然日日相见,心里却是天南海北,有些人尽管天各一方,心里却是近在咫尺。情感就像是无数根看不见的线,将每个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串在一起,我想,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也不会真心愿意选择这样去活着。

    如树、如枝、如果,这三个诗意又相互关联的名字,分别属于三位从未谋面的同父异母的姐妹,讽刺的是,三人第一次相遇的机会,是亲生父亲夏亮意外病逝后的遗像前。此时此刻,她们之间的相同点只有父亲这个人,而各自对父亲的回忆又不尽相同。于是电影故事的发展动力出现,留下三个悬念,分三条线前进,一条是现实中父亲留下的火锅店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的问题,另一条是通过其他人的回忆逐渐还原父亲过去的问题,还有一条是如何面对并解决自己困境的问题。

    三位年龄略有差别且性格迥异的女儿开始意识到,父亲在人世间的岁月,不仅是对她们三人有影响,还对很多人有着更多意义,火锅店的雇员、自己的亲人、周遭的街坊,大家无不是父亲生命中的一部分,当自己处在父亲曾经生活的环境中,才发现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居然那么贫乏,随着时间推移,三位女儿对父亲的了解也像是做拼图游戏一样,用找到的碎片不断累加,让父亲的形象日渐完整,这一过程实际上成为整部影片的主线,使得父亲夏亮这名角色不单单存在于脑海回忆中,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男人。

    《花椒之味》拥有非凡的诚意,对观众具备极强的说服力,通过非常多的细节,不厌其烦地还原真实的市井生活和人世情感,让我大感意外。片中角色所言、所为、所想无不是从现实生活中精炼而成,足够回味许久,连两个男人躲在角落抽烟的小段落中,相互对话内容的高现实度、肢体语言之丰富、眼神中真实流露与客套的切换,都让我叹为观止,令我被深深打动。

    翻开导演麦曦茵的作品表,赫然有着《志明与春娇》、《一念无明》这样的优秀作品,对于导演、编剧、制片人的身份,她都不会陌生,难怪她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毫无新人的生涩感,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和体会。更加难能可贵

  • 4、 《花椒之味》观后感800字

    《花椒之味》观后感:diss那么多年为你好,终于相拥和解了 文/满囤儿 因先天性白内障一出生就全盲的萧煌奇在《你是我的眼》中唱到: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作为在中华文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囤儿对中华家庭亲情的感悟可以用这句歌词的改编版来阐述:为我的好不是好,你给的爱是什么爱。没错,中华文化里的家长总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干涉子女的生活。虽然离开他们的关心我们会孤单想念,但长时间被他们为你好,真得会很烦诶~~9月6日内地上映的《花椒之味》里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姐妹,大都diss了长辈的为你好很多年。在经历过一系列事件后,他们终究还是和长辈相拥和解了。这,对我们处理自己的亲情关系,也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影片把原著小说的言情故事改编成了关于亲情和解的探讨,这一点囤儿是非常喜欢滴。毕竟那种言情故事还是适合交给电视剧去处理,电影这种精炼艺术还是更应该抓住典型戏剧矛盾来做。《花椒之味》里的主人公夏如树(郑秀文 饰)、夏如枝(赖雅妍 饰)、夏如果(李晓峰 饰)三人都有和长辈的亲情矛盾,且各不相同,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三人中只有夏如树和她们的父亲(钟镇涛 饰)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可是就像很多大都市里生活的父女一样,夏如树连常回家吃饭都做不到。其实夏如树和老爸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矛盾。夏如树是一个典型的想得太多的女人。她总会纠结于某一个字眼、某一句话、某一个过往。这使得她不仅和自己的老爸有情感隔阂,和自己的伴侣、和顾客、和萍水相逢的友善的陌生人都会有隔阂。 夏如枝的情况更加典型,就是梦想得不得到家长支持的问题。在中华文化的家庭里,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有这种矛盾吧。夏如枝热爱的是打桌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职业的九球运动员。然而竞技体育的悲剧性在于冠军只有一个,夏如枝的成绩恰好在不上不下的位置。这成了老妈为你好的主要说辞。老妈越为如枝未来的稳定性着想,如枝的压力便越大。 与两个姐姐不同,夏如果面临的为你好来自于上上代外婆( 吴彦姝 饰)。虽然吴彦姝老师用精湛的演技演出了外婆的返老还童,奈何这位南方的外婆和北方的姥姥们一样,就是抓着孩子们的婚姻大事不放。那些老爸老妈为你好的你还能犟嘴吵架,甚至以离家出走做要挟;这外婆为你好你可就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就算忍无可忍也只能采用哄骗的方式回击咯。 有趣的是,虽然三姐妹的亲情矛盾是各自的,但《花椒之味》给三姐妹
  • 5、 《青木瓜之味》观后感500字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视上一些关于电影的节目,所以很多电影我没看过,但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青木瓜之味》不止一次出现在各种有关电影的节目里。作为资深颜控的我,实在无法欣赏越南人的审美。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于是就下载了,打算完整的看一看。 女主角小时候那个演员,还是真心漂亮的。她的戏份也不少,一半多的时间其实是女主小时候。电影里的确透露着浓浓的越南风情。 但是我应该是没看懂。我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女主角的感情?小时候情窦初开一见钟情,可是为毛我觉得女主长大后到了男主家做仆人,那么猥琐呢? 这部电影里的男人全部都很猥琐。男主人经常拿光家里的积蓄出去鬼混,钱花完了再回家来,完全不管家里人的死活;暗恋老太太的阿双伯,起初我也觉得他很痴情。但是细想,老太太深爱自己的丈夫,即使守寡也不另嫁,拒绝阿双伯,搬了几次家,阿双伯也跟着搬,经常去她楼下张望,还让女主角帮忙想办法,偷偷爬上老太太的楼,凝望了背影一番,心满意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多么的恐怖。于阿双伯,这叫痴情。但是我想对老太太来说,这是很恶心的事情。 女主角喜欢的人,就算是男主角吧,也很猥琐。本来有个门当户对的女朋友,俩人在一起也算开心,很和谐。在见过了女主角的美貌后,就冷落了女朋友。很恶心。情不自禁,我能理解。但是不爱了,为什么不明说?就那么冷暴力,那么不理人,最后女朋友终于忍受不了发了通脾气砸了东西,分手。对这样的男人这样的感情,我没法祝福。 这是部老片子了,当年应该没什么小三,绿茶婊的概念。现在看来,真是觉得恶心。成年后的女主真的很恶心很猥琐。 我没发现什么爱情什么勇敢。男主角推门进入女主房间,我只有一种想法:导演莫不是要呼吁性解放吧? 除了美美的越南风情,和女主小时候的美貌,其它全给差评。 青木瓜之味,没品出什么味道。
  • 6、 《青木瓜之味》观后感200字

    《青木瓜之味》观后感 此片是由越裔法国籍的导演陈英雄导演,电影的故事很简单,1951年的西贡,乡下小姑娘梅到城里的一户大户人家做女佣,故事就在闹市里的小院里展开的。 对影片的画面留下很深的印象,无论是室内摆设的颜色还是屋外自然之景的颜色,构图、色彩、光影都是极致的完美,影片多处的植物和动物的特写,画面清新含蓄,宁静祥和,让人不自主的感觉到一种原生态的气息,又像一幅幅的静物写生。 从网上搜了电影图片,老屋内木质家具散发出古朴的气息,青木瓜乳白色的汁水滴落在绿油油的叶子上,影片的配乐是悠长婉转的民族乐器,聒噪的蝉鸣蟋蟀叫,映衬着画面中摇曳的木窗,人物古朴的中式服装,郁郁葱葱的绿叶,莹莹剔透的瓜果,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的小院,仿佛忘记是在看电影,更像在赏画一样。
  • 7、 青木瓜之味影评

    青木瓜之味影评(一)

    和陈英雄在威尼斯捧下金狮的《三轮车夫》相比,我更喜爱他的《青木瓜之味》,越南三部曲,以这个首篇最为清新,也最具诗情画意。

    电影围绕着一个叫梅的小女孩展开,小时候,她被送到一个有钱的大户去当佣人。因为她为人沉静乖巧,又秀气可爱,像极了女主人已经去世的女儿,因此深受其喜爱。梅的到来,为这个破碎的家庭增加了一层温馨和甜蜜的色调。许多年后,梅成了一个出落的美人少女,而这个人家,却慢慢家道中落,衰败了下去。女主人忍痛将梅送给了另一户有钱的人家,家里的男主人是一个音乐家。梅的到来,为男主人和他的女友带来了更多舒适体贴的照顾。渐渐的,男主人被梅的那份古典气质以及其无微不至的照顾所打动,最终选择娶其为妻。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陈英雄曾经花费了许多精力研究过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他的电影,也因此带上了浓烈的小津的风气,很好的继承了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诗歌风格。《青木瓜之味》这个名字,也许也正是因此而向小津的几部著名作品(《秋刀鱼之味》,《茶泡饭之味》)致敬吧。用几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内敛、沉静、婉约、平和、清新。如同东方传统的写意画一样,淡淡的笔触,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极具乡土魅力、安静而葱郁的越南,一个朴素亲和、一尘不染的少女,一段简约美好的人生和温婉细腻的爱情。

    相比于美国电影里那个战火纷争,贫穷破败的越南。陈英雄所描摹出来的越南,是一个唯美清新的世界。东方美成了整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一系列的长镜头、空镜头、自然物象的写意、蒙太奇的交错,将整部电影讲述的充满了诗意,如同散文一样,形散神聚,以优美的渲染绘制出一个个干净安详的镜头,打破了故事的情节,来推动电影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木瓜之味》就是一个理想的越南,是陈英雄梦中的故土致美的那一面。

    意象,是东方美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陈英雄将各种具有浓烈越南美的意象构建进了影像之中,以此来表现电影那股浓烈的东方诗意。

    青木瓜是最重要的一个意象,青木瓜是越南最有代表的植物了,传统安静的越南人家小院和街道边,随处可见的都是青木瓜树。青木瓜的枝叶的茂盛浓绿,相对于湿热的越南,就充满了清新的美感,清凉舒爽。电影中,一方面,青木瓜到处融入了越南人的生活,从精致的菜点,到日常的解暑水果,再到房屋的装饰,无不体现了青木瓜的美。另一方面,电影主人公梅和青木瓜,也有着不解的情缘,梅经常和青木瓜同时出现,尤其许多蒙太奇

  • 8、 米花之味观后感范文:社会工作者存在的意义

    《米花之味》是一部于今年的4月份上映的剧情电影,由英泽、叶不勒和叶门等出演,主要讲述了外出务工的母亲在回乡后和自己叛逆期的女儿之间的相处的()故事。很多网友对这部电影都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看了《米花之味》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名字一般,平静,从容,但是在你深度品味的时候又有一种微妙,我称之为深度的幸福。

    整个影片以母女俩的情感为主线,在普通又复杂的情感中,掺杂了很多客观因素,比如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母亲常年在外务工,等她回家的时候,自己的女儿却是一个劣迹斑斑处于叛逆期的女孩,社工的父亲也是不愿意去理解自己的女儿,村子里的人也在背后讨论她单身的原因。这一切很糟糕,可是她一直用包容和理解来面对生活,在面对女儿偷窃,说谎,玩手机,不学习等等一系列不良行为时,她也只是批评和教育,我回头对我朋友说:这要是我孩子我一巴掌打过去我说完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影片真正的意义,或者说我理解的意义社会工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中午的时候查了很多影评,想为我这篇观后感找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但是所有的影评除了写一些不痛不痒的社会文化无其他,我醍醐灌顶,这可能是只有社会工作者才能理解,体会这真正的意义,或者说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一些什么去让大众,让所有人了解我们社会工作者。

    我刚被录取的时候,身边没有人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甚至也没有人愿意去试图了解,这似乎很可笑,也很可悲,这种可悲就像影片中村民问男社工说社工可以留长头发吗?社工笑着回答道社工也是人啊嗯,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但是这句话在社工这个行业里没有用,没有意义,我们想让别人知道社会工作者的存在,也想让别人知道社会工作者存在的价值。

    影片中主人公的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来感化自己的女儿,她尊重当地的文化,用村子里的方式来祈福,来为女儿去世的朋友祈福,这是来自一个母亲的爱,也是来自社会工作者的爱。

    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存在想让世界变得更美,他们想让人世间的善大于恶,白多于黑,光明照亮黑暗,他们努力着让自己保持着少年时的天真与勇敢,他们也憧憬着生活如童话一般的存在,他们想像白袍巫师一样扫除世间所有的邪恶。他们用感动传递感动,用温暖去给予温暖,用热爱去拥抱热爱。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他们只在乎别人怎么看世界!

    最后我想用社工

  • 9、 《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读后感

    《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读后感

    文/马鑫鑫

    从《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一书中,我学会了许多享受生活的技巧,也明白了该如何去寻找生活的乐趣。学会作者的安然,便能让你的人生像童话一样幸福;让你的生活像画作一样美丽;让你的心灵想音乐一样优雅。

    让你的人生像童话一样幸福:逝去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对待生活。正如作者所讲,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再在这节奏的空隙间,插入一些足够能完成的事,并且要平衡身心,在忙碌中得到放松。就是对自己一直失败的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也要尽力去把它做好。而且,要学着自我欣赏,要记得赞美自己的成果。漫无目的生活是虚度光阴,我们还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奋斗的过程是苦还是甜,就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以及自己生活的状态。经常感受一下音乐的魔力,找个安静的地方去享受一个人的休闲时光,出去旅行等,都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活力的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睡眠、仪表,活成令自己满意的主人公。

    让你的生活像画作一样美丽:没人会愿意每天都待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也不会想整天都单调的生活。那么不如好好整理一下房间,并保持其洁净;隔些时日就更换一下房间的布局,在插些鲜花摆在桌子上,岂不美哉?不要忘记,要让眼光进入你的房间,融入你的生活。恰到好处的精致生活怎么能没有新鲜的蔬果呢?摆在某个显眼的地方,既可以装点房间,又能够提醒你食用,多好?不需要太多精美的装饰品,简单、整洁就可以,带给自己一种清新的感觉是最好的。

    让你的心灵想音乐一样优雅:不论何时去散步,只要留心身旁,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可能是那株草的不同,也可能是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不同。更加认真的去放松心灵,对自己再好一点,就总会时刻都有着美丽的心情。最好是自己动手去准备自己的饭菜,放慢节奏,去享受过程和美食。

    不便的生活,让我们学会认真的生活方式。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充实与幸福的感性,或许正是在认真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对自己好些,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好好体会这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

  • 10、 《米花之味》影评400字

    《米花之味》影评:柔美的清新之味 文/梦里诗书 秀丽的云南乡村下,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为引的《米花之味》,导演实则并没有过多的去解构这一颇具争议的社会问题,它只是成为了电影营造母女情感冲突的戏剧张力,而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的碰撞,以及对生命饱含诗意的着墨,才是其层次丰富的内在底蕴。 《米花之味》是一部颇为与众不同的国产乡村电影,面对这一题材,电影几乎没有任何主旋律色彩,也没有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故作深沉,它让人看到的是一种毫无做作,最为真实的生活,远道归来的母亲与留守在家的女儿,母亲有着对没能照顾好孩子的自责,孩子也同样有着陌生别扭的叛逆,两人从伊始的生分到最后的和解,亲情就是在看似普通的日常中得以了勾勒。 伴随着这一尤为写实的故事展开,电影所展现的留守儿童其实与不少城市人眼中固有的印象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并非是一群只知刻苦学习,早早担起家庭的小大人,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也会有着上网打游戏等等叛逆的举动,现代文明对乡村生活的渗透俨然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在电影中都是透过颇具幽默意味的细节来与之呈现,这使《米花之味》对傣族乡貌的展现恰如一盘米花般散发以微甜之感。 当然《米花之味》过于平和的手法,也使电影整体看来出现了节奏涣散的问题,过多的留白虽然留给了观众足够的遐想空间,却也使电影不乏冗长之笔,太过追求文艺的表达,亦使人物的情感转变在后段上显得尤为突兀,但另一面也不得不说,随着后半段母女间隔阂坚冰的溶解,电影最为浓墨重书的一笔也由此显现,结尾处母女两人溶洞中翩翩而起的傣族舞,不仅既象征着亲情的融合,也赋予了生命回归自然的诗意。 从伊始的留守儿童,到透过日常来写实于中国乡村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再到最后对亲情与生命的艺术表达,《米花之味》令人品位的是柔美的清新之味。
  • 2019-11-08

  • 2019-10-29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3-02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7-05

  • 2022-02-14

  • 2022-02-23

  • 2022-02-25

  • 2022-02-28

  • 2022-03-03

  • 2022-04-06

  • 2022-04-06

  • 2022-04-02

  • 2022-04-05

  • 2022-03-31

  • 2022-03-31

  • 2022-07-13

澄沙之味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澄沙之味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澄沙之味观后感、2024澄沙之味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