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 > 地图 >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2024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范文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相关栏目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热门栏目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推荐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

(共 157 篇)

  • 1、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读后感(3)篇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读后感 第(1)篇

    看了学习强国一个短视频《等待》被演绎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所震撼,这对夫妇28年聚少离多,重聚后不到1年,邓稼先病逝,他妻子许鹿希用余生采访当初与丈夫一起工作的同事,朋友,写成《邓稼先传》,共历时28年。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故事,28年,是怎么过来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诸多版本中,选择这一本的原因。

    全书不厚,从邓稼先一生为线索,介绍了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穿插了不同人回忆时对邓稼先的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

    读完全书,我不禁在想——

    我读这本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想了解他。

    为什么想了解他?

    好奇这些年,这对夫妻是怎么过来的。毕竟,当时,邓稼先才34岁,育有一对儿女。是什么让他毅然放弃家庭,投身事业?作为妻子,为何甘愿花这么长时间,去写她丈夫……

    确实,在邓稼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不同年龄段人该学习的品质。

    比如,年幼的邓稼先贪玩但守规矩。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有越调皮的孩子越聪明之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会守规矩。可以说,守规矩,跟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而这一点,也是我们现在教育中,容易被误解,被忽视的。包括文中多次提到,邓稼先家境不错,但他没有等级概念,平易近人,跟大家能相处融洽。包括他爱美,爱美好的事物,哪怕是书封面漂亮,他都会买,到对自己的着装,却秉持简朴作风……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教育对他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作为一名家长,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我们给予孩子什么?要教会他们什么?或者想留个他们什么?保持孩子的本性,但是不是任其无法无天。教孩子审美,但不是高傲臭美。一个好的品质,远比给孩子多少物质满足更为重要。

    比如,邓稼先不但热情诚恳,关键时刻,还有从大处着墨的眼光和气魄。可以说,这与他的成长背景和爱读书密不可分。上小学时,他就读莫泊桑、屠格涅夫等名家的小说。中学时代读鲁迅的书。高一开始看外文小说……他读的书籍越多,思维就越活跃,激发他更多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在看当时背景,弱国倍受欺凌,无平安日子可言。有国才有家。他父亲的远见卓识,家庭条件的允许,加上他成绩上的优异。让他有条件去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学习。正是根植于他心中的爱国情,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坚定科技强国: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学成一定回国。

    比如,他不爱慕虚荣,但却有很强的荣誉感。这是他扎根核事业,带领一群年轻大学毕业生,取得一系

  • 2、 党员创先争优笔记

    4月以来,一场覆盖广泛、具有全局意义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各地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陆续启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各地的创先争优活动,一开始就以其高标准的设计、高起点的运行,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普遍参与,贵在常抓不懈。但是,随着活动的逐步铺开,一些消极因素似乎也如期而至,有的地方忙在活动班子,闲在党员干部,有的单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等。这些忙闲不均、言行不一的搞法,固然只是个别现象,若不及时纠偏,任其蔓延,创先争优活动难保不会歪嘴和尚念经变了调。

    从实践情况看,活动之初,特别要注意克服和摒弃几种不良心态:

    厌倦的情绪。近年来,从三个代表学教,到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全党都要开展一次主题教育。于是,有的人就厌了、疲了、倦了,对活动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思想。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并不等于苟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就在于其先进性。然而,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将来先进。党必须有可持续的先进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可持续的认同度和拥戴率。如果只留恋于曾经的先进,就会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最终被历史淘汰。因此,对党员干部来讲,必须居安思危,持之以恒地、毫不懈怠地接受教育,才能永葆先进性。

    无用的论调。有人讲,几年前的先进性教育搞得很过细,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黄松有、许宗衡等腐败分子,不是照样过了关吗?这次创先争优也只是以往教育活动的翻版,到头来雨过地皮湿,起不了实质作用。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更是错误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话不好听,但有道理。共产党不是铁板一块,这么大的队伍,难免泥沙俱下,难免有人掉队。毛主席也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抓得再紧,也不能保证不出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放任不抓,问题就会更多。和尚的木鱼只有天天敲、经书只有天天念,个人修行才会高;党员的学习教育只有经常抓,党性修养才会强,才能保证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

    苛求的眼光。与无用论相反,有的人对创先争优活动期望值很高,近乎苛刻,希望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似乎只有问题彻底解决了,成效才算好,要是还有问题没解决,成效就差。事物的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问题也只能一个一个地解决,贪大求全,好高骛远,都不是应有的态度。纵观党的建设和

  • 3、 《邓稼先》读书笔记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邓稼先》这一课。原来我连邓稼先都不知道是谁,老时间晚了这一课之后,我深感惭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才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因学习他的精神,将他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 4、 我心中的邓稼先

    今天,当我学习了《邓稼先》这篇课文,了解到邓稼先不仅是一个忠厚平实,不怕牺牲,身先士卒,有胆有识,勇于负责的科学家,更是一个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英雄。

    当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丝毫没有犹豫;当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原子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加时,他小心谨慎,得到上级指示后才如实告诉杨振宁。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邓稼先坚持留下,身先士卒这些无不表现出邓稼先热爱祖国,小心谨慎,无私奋献的精神。

    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同样身为中国和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妇孺皆知,而邓稼先是使中国屹立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之一,他为祖国的核武器发展贡献巨大,却默默无闻 ,鲜为人知,邓稼先作文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家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武器发展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逝世。我想我们每个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是热泪盈眶,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

    科学家虽早已逝去,但他热爱祖国,忠厚朴实,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勇于献身的精神,却名留青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 5、 纪录片《邓稼先》观后感
    纪录片《邓稼先》观后感

    观看了人物纪录片《邓稼先》之后,我深深受到了震撼与感动。邓稼先的爱国之情,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

    我们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那时候的国人遭列强欺辱,国人生活窘迫,到了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无数英雄先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流血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国防尖端领域急需攻克、氢弹技术。

    邓稼先作为难得的物理研究领域人才,隐姓埋名为国家日夜工作,承受着巨大痛苦与压力,终于用了七年的时间研制出了,让我们国家不至于遭受外国的核威慑,能够屹立在世界之东方。《邓稼先》当中讲述邓稼先工作期间身上患上了疾病,躺在病床上也依旧带病工作,后来临死前都嘱托妻子一定要交付他制定的核发展规划蓝图到单位。

    我觉得,邓稼先这种为国捐躯、爱国之情、全心专注的高贵品质,指的我们当代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学习,一定要从《邓稼先》当中有所领悟,用这些道理时时刻刻鞭笞自己,当我们遭遇逆境与挫折,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直到最终实现目标。

  • 6、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读后感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读后感 陆陆续续的看了两周,总算是把《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看完了,书写的不错,还是有些干货的,准备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第2遍。先说说一周目的感想吧。 这本书是邓普顿的侄孙女写的,我不知道是对邓普顿先生有意的抬高,还是确实如此,整本书看下来的感觉就是——邓普顿先生是一位超越巴菲特的存在。也可能是因为我研究巴菲特的时间更长吧,感觉在巴菲特的一生当中还是有非常多投资失败的案例,可是在邓普顿的历史中我却很难看到相关的内容。可能对邓普顿来说,亏损都是短期的,只是在价值回归道路上合理的波动罢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邓普顿的低价股策略确实非常经典,但是一个前提是——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金融市场、行业动态、个股价值等方面都有深入的剖析。在我的理解中,邓普顿有三条主线:一是找寻价值低估的市场;二是找寻价值低估的行业;三是找寻价值低估的个股。同时,邓普顿还有一个能力是我所不具备的——通过以未来10年的预期eps为基础测算peg比率并与其他同行业公司比较。我曾经在研究巴菲特的时候,痴迷于研究fcf现金流折现来对企业进行估值,这个方法和邓普顿所说的peg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需要有准确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能力。巴菲特曾经说过:”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提醒投资者不要拍脑袋想当然的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强周期的,市值较小的公司,收益的波动是相对较大的,而弱周期,市值较大的垄断企业,收益的增长是相对比较平稳的。我认为,不论是巴菲特还是邓普顿,不论是fcf还是peg,最合适的估值对象肯定是后者。 我现在已经不采用未来预期收益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估值了,或者说,我已经暂时放弃了通过估值来赚取利润。因为低价股投资策略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你购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股价可能不会上涨,甚至还会近一步下跌。就我个人而言,让我短期内承受20——30%的浮亏其实我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对于合伙人来说,我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把预期收益调低,也不允许出现太多的亏损。形象的说,大盘上涨20%,基金会的收益为10%这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当大盘下跌20%,我只能接受10%的浮亏,而不是30%。我需要更平滑的收益曲线,特别是在下跌行情中。 扯的有点远……这本书我还是会读第2遍的,也推荐投资人都看一看,虽然实战意义不大,但是对投资理念及思维的升华还是很
  • 7、 电影《邓稼先》观后感

    观《邓稼先》电影有感

    初21班肖罗辉

    丝尽蚕亡,毕生奉献;烛泪成灰,不言回报;忤视冷风,初心依旧;视死如归,心系祖国……

    ——致邓稼先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财、权、势。而在于他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做出了多少牺牲和贡献。而邓稼先正如其言所说……

    邓稼先1924年6月24日出生于安徽,1948年10月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去美国留学,1950年8月回国,回国后1956年加入共产党,1980年当上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修物理系,逝于1986年7月29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邓稼先一迈入核弹所,那就成了他单身二十几年的,绝对保密的生活之地,二十几年的风霜雨雪,二十几年的苦苦追寻,二十几年的不卑不亢,在他们眼里,仿若一夜幻梦;而在常人眼里,确实难以想象的遥不可及。也许这就是科学家们那种令人敬畏的坚韧不拔之志向吧!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志向小,见识短浅的人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满足后容易死人产生一种惰性,有了这种惰性就失去了继续努力前进的理由,而邓稼先不着眼于现在,更放手于未来,远行于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有了今日的丰功伟绩,才有了今日的永垂不朽,才有了今日的流芳千古。

    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邓稼先深知他肩上的责任很大,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心怀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时刻紧绷着心弦,不放松,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愈加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时的社会,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其它的国度,他始终告诫自己,不能落后人家太远,始终在奋斗,始终在努力,一次核弹试验,因许久未见有反应,邓稼先不顾万人阻挡,只身一人去检查,因为发生了核泄漏,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身体越来越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稼先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而死的,他毕生为国家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8、 邓稼先观后感
    篇一:邓稼先观后感 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老师给我们下载了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电影。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核武器的创始人,领导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虽然他也想家,想亲人,想故乡,但为了祖国,他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回家探亲、受表彰他总是让给别人,而面对危险,他永远冲在第一个!“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所写的一首诗。邓稼先将中国的核武器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的新生日子。它代表着中国站起来了!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曾失败过,能力遭到质疑过,但是他没有屈服、气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起勇气,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他虽死犹生,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心里,激励我,鼓励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我深深的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篇二: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同志总是被人们冠以“两弹元勋”的称号。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应该被所有中国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为人的低调和守口如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围。 我真的想做一个对比。两个同是核物理系的学生,两个从小的挚友,都是博士学位。一个选择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个理论和技术在别人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在默默中结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没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意;另一个选择了在外国完成自己的事业。在外国科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在他的头衔上已经加上了“华裔”二字。 虽然两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将血液融入了中国的大地,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把自己推上
  • 9、 《邓稼先》读后感范文

    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下面是由读后感栏目小编整理的《邓稼先》读后感范文,欢迎查看。

    《邓稼先》读后感范文(一)

    我读了一本好书《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那种艰苦创业的意志、勇于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对《邓稼先》这本书一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邓稼先接到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带领寥寥无几的科技人员,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筹建核武器研究院。他作为理论设计负责人不得不从头做起,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中国从未造过原子弹,加上国外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边读书边研究,边备课边讲学,备课到深夜就在办公室里睡一会儿,天亮了继续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路时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骑车回家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经过含辛茹苦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把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轮廓勾出来了。

    为了核武器研制成功,邓稼先甘愿奉献出一切。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工作。有一次,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甚至他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时仍想参加会议。

    邓稼先回到北京之前,有15次亲临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有时,一月之内从工厂到试验现场几千公里往返几次,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工作,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呈现着一颗耿耿报国之心。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饱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的耳边时时回响着芦沟桥的炮声,敲打着他为祖国研制核武器的激情。到杭州开会游览岳坟时,他特意站到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2024的石碑前,神情激动地请求同志们:来,请给我在这里照张相!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读后感范文(二)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2024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悦耳的歌声唱出深深的情,为了这巨龙的腾飞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价!翻开祖国的书卷,每一页都有一个光辉的名字2024。在这光辉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

  • 10、 先左脚后右脚读后感

    先左脚后右脚读后感(一)

    今天,我领到的绘本是《先左脚,再右脚》。我自己先读了一遍,但是不太懂。就和妈妈一起又读了一遍。读过第二遍以后,我明白了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意思和道理。

    巴比小的时候,爷爷巴柏教他走路,先左脚,再右脚。爷爷还给巴比讲故事,还陪巴比玩积木。爷爷很爱巴比。巴比五岁的时候,爷爷得了中风,不认识人,不能说话,也不会走路。大家都觉得爷爷的病不会好了,可是巴比却一直陪着爷爷,陪爷爷搭积木,喂爷爷吃饭,照顾爷爷,也给爷爷讲故事,还教爷爷走路,先左脚,再右脚。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很感动。爷爷很爱巴比,巴比小的时候爷爷照顾巴比。现在爷爷生病了,巴比才六岁,就会照顾爷爷。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细心地照顾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也应该照顾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先左脚后右脚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感到非常温暖的绘本,整本绘本虽然并不长,但却精致的描写了巴比和巴的温暖生活。

    巴比,这个名字2020没有什么含义,仅仅是因为这个小婴儿的爷爷名叫巴柏。巴柏巴比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亲人;他们一起玩耍、谈心、互相照顾可是,好日子渐渐远离了他们,病魔使爷爷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正常谈话,甚至连巴比的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了!爸爸妈妈和医生都认为爷爷已经不会改变了,永远都这样僵着了。这时,巴比发现爷爷竟然还认识他!巴比细心而又有耐心的叫爷爷怎样吃饭、走路和说话,就像当年爷爷照顾巴比一样细心而又有耐心。

    巴比叫爷爷走路,就像当年爷爷教巴比走路一样,先左脚,再右脚。这一句话里,充满了爱和亲情,让我仿佛走进了书中,看到爷爷学走路的场面,真是让人感到温暖无比。

    这本绘本让我感受到温暖,也坚定了自己遇到坏事就要坚强面对的意志。这本绘本也像是个两面派,一面温柔委婉,一面刚强有力。

    想必,每个人也应该都是这样吧,对待某些事和人的时候,就该温柔委婉一些;而面对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呢,就应该刚强有力的去解决。

    先左脚后右脚读后感(三)

    有一篇故事让我感动不已,故事的名字2020叫《先左脚再右脚》。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巴比和他的姥爷。在巴比小的时候,姥爷每天跟他玩游戏、读故事,当巴比该学走路时,姥爷巴柏告诉他:走路时先左脚,再右脚。每天,巴比都不厌其烦地听巴柏说这句话,听着听着,巴比就学会了走路。每次走路时,巴比都默默地念着先左脚,再右脚。

    巴比和巴柏在一起堆动物积木时,只要堆到最后一块大象积木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1-29

  • 2023-05-29

  • 2023-01-11

  • 2023-01-28

  • 2023-01-06

  • 2023-05-09

  • 2019-09-20

  • 2023-05-16

  • 2019-09-21

  • 2022-12-19

  • 2023-03-16

  • 2023-02-22

  • 2023-04-11

  • 2023-05-27

  • 2023-02-10

  • 2019-09-20

  • 2022-12-01

  • 2023-02-23

  • 2022-08-09

  • 2022-11-30

  • 2023-02-02

  • 2019-10-23

  • 2023-02-0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1-09

  • 2022-12-2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
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大量优质的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2024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范文等,带您走进邓稼先初中课文读后感的海洋,让您品味这里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