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学中庸读后感 > 地图 > 大学中庸读后感,2024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
大学中庸读后感相关栏目
大学中庸读后感热门栏目
大学中庸读后感推荐
大学中庸读后感

(共 5619 篇)

  • 1、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读完作品之后,我们获取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好的一篇读后感就是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的,下面是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篇1】

    《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

  • 2、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度。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来吸收这些知识。当你看到此文,即表明你在寻找作品读后感吧!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 篇1

    生吞活剥的读完了《四书》中的前两册《大学》和《中庸》,整理如下:

    1、《大学》是摘要,《中庸》是条目简介,而《论语》则是细则正文。三者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哲学理论的说法则颇为勉强;

    2、《大学》,大人之学,帝王(统治者)的学问;

    3、《大学》中含三纲领、八条目、及格物致知到平天下之逻辑,其核心为“修身”;

    4、《中庸》中主要包含两个概念,中庸和至诚;

    5、中庸,可以理解为“客观”,即不偏不倚;

    6、至诚,可以理解为“坚定不移”,有此天下事无不成;

    7、后世宋儒所注释的《四书》皆失原意,挂羊头为卖自己的狗肉而已;

    两书共2万字有余,知道以上七条足矣。

    通篇读完,另有一个心得: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大智”,所谓“大智”就是极大和极小的事无所不知,天道和人道均了然于胸,即知己也知人,淡淡然、挥洒自如、从容不迫、天下万物皆在我心……“大智”是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的,终其一生从书本和实践中学习。儒家推崇的其他思想“仁”和“勇”等,皆是大智慧的一种表现。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 篇2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干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

  • 3、 [读后感参考]《中庸》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后感参考]《中庸》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 篇1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

  • 4、 「精」《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汇集(7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精」《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汇集(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一)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二)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

  • 5、 [读书心得模板]《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最新模板七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优秀的读书心得在哪可以看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书心得模板]《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最新模板七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

  • 6、 [荐]中庸读后感(1150字)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荐]中庸读后感(115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读后感(篇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

  • 7、 网友推荐:中庸读后感万能版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网友推荐:中庸读后感万能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庸读后感(篇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

  • 8、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3)篇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 第(1)篇

    用了大约五个月读完《大学 中庸 尚书 周易》,对我最深刻的应该是几点:

    《大学》要点,我总结为“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精髓就一个字“诚”: 就是你说了并做到了,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中庸》要点是“中庸者,走正道,永不偏离也!”,《中庸》最精彩的结尾部分“衣锦尚纲”篇,国人都这样,则世风必如日东升矣!

    《尚书》要点是如何治国,原来在尧的时代已经确定了一年365天,三年一闰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还有节气,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睿智,几千年过去了,还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尚书》中讲到,远古时候的官职是按照节气来任命的,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崇尚自然,崇尚天道。还有《秦誓》中的秦穆公,几千年过去了,如今,不管是国家、企业、社会、家庭,能做到秦穆公这样的人仍然很少,过了几千年了,哎,呜呼哀哉!

    《周易》,此前一直以为就是算命掐卦的,一直对它不以为是,谁知读完才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文化,叫你怎么做人做事的,最经典的开场白,就是前面几卦:乾卦、坤卦、屯卦、震卦、需卦,简直是绝了!西方有星象学,中国有周易,但是周易比星象深刻多了!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 第(2)篇

    有个词叫内圣外王,我的理解是内圣讲的是一个人的品格,性情,需要读礼仪教化怡情养性之类的书结合着实践来修得。而外王既是讲外在的一种王霸之气,更加需要的是外在的器物经世致用之学,结合着对时势的准确分析,熟练运用官术权术,并对各种势力利益集团进行权衡,制衡和控制,达到为己所用,为天下所用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些,不仅需要内圣的修饰作用,更加需要的是个人对各种实用方法技能的运用,而这些方法技能都需要从书中,老师及周围的人当中去学习。在古代社会,功成主要是无外乎文成,武成,官成;文成,即习得诗词写作之技能,结合着内圣之用,辅之以情、趣及对世事之洞明,李白,杜甫如也;武成,即先练得勇猛无敌之功夫,辅以内圣,习得古圣贤兵书之要义,行军打仗之良策,于实践中灵活运用,兵圣孙武,飞将军李广是也;官成,同样内圣为所需,习得经世致用之学为官运亨通之基准,对下,服务于万民,对上,忠于国家,对为官之道不

  • 9、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400字(3)篇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死亡,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状态。我的理解!2012年在北京与美国慧智养老产业的ceo潘先生交流关于养老产业的事情,席间聊到美国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临终关怀,动态pe高达260多倍。我们国家也有公益组织专门做临终关怀的,据说很多人购买这个服务。很久以前跟朋友聊天,说起自己老了,要么如美国好莱坞《燃情岁月》,布拉格皮特饰演的男主,将自己与棕熊搏斗葬身熊爪之下,如西藏的天葬,尘归尘,土归土;要么购买一张邮轮的长期船票,游历异国他乡,白天看美女,晚上看书,一旦死亡,船长还负责我的葬礼。想想都美。这就是当我在微信读书看到谢利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很想阅读的初衷。此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公开课整理编撰的。而且是一种关于死亡的哲学思维训练的公开课。此书讨论的是思考死亡的本质时出现的哲学问题,例如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通过假设死亡是一件坏事,引申出长生不老的思考,卡根教授既洞察人性又保留着幽默感,似乎在做一个单口相声,但内容是思维训练。话题也涉及自杀。但作者极力不诉诸宗教权威作为论据和论证。作为一部导论性哲学著作,本书没有在话题中预设任何背景,不过,也不好懂。书中,卡根教授通过讨论死后存活的可能性,引出哲学终极话题:我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何物?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对每个问题几乎是95%在解析、思考、完善问题本身。界定所有问题的边界,并不断强调,还有多重可能,因为作为哲学家,意味着所知的事实并非包罗万象。通过讨论死亡后是否可以活下来而引出二元论观点,进而再引出灵魂在肉体死亡后是活下来还是也死亡的二个推论。训练读者去假设灵魂活下来、假设它投胎是摇骰子投胎、或者是定向投胎,通过讨论质能守恒,来反证观点的错误。他一直在使用归谬法。但缺乏抽象思维训练的人,一定会在边界与内涵上处于混沌状态。不过,只要跟随卡根教授的思路,他会将公理、定理、方法抽象出来,然后跟大家一起验证是否充分且必要。阅读此书,我们会再一次了解第一性原理,并熟悉它的应用方法。而且也会掌握哲学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洞见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为了照顾读者,他会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条分缕析,并且不断回到初衷,进行纠偏与梳理。很推崇作者的科学精神对待不可知现象的态度,不轻视、不忽视,了解真正的关键问题所在去探索并实证研究,还得不断质疑自己

  • 10、 读后感《中庸》

    读后感《中庸》

    文/李建成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30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3-03-14

  • 2023-03-12

  • 2019-10-11

  • 2023-03-01

  • 2023-03-20

  • 2019-09-19

  • 2023-05-25

  • 2019-09-19

  • 2023-04-20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大学中庸读后感,2024大学中庸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大学中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