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庸读后感作文 > 地图 > 中庸读后感作文
中庸读后感作文相关栏目
中庸读后感作文热门栏目
中庸读后感作文推荐
中庸读后感作文

(共 4860 篇)

  • 1、 [读后感参考]《中庸》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后感参考]《中庸》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 篇1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

  • 2、 [荐]中庸读后感(1150字)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荐]中庸读后感(115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读后感(篇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

  • 3、 网友推荐:中庸读后感万能版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网友推荐:中庸读后感万能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庸读后感(篇一)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

  • 4、 读后感《中庸》

    读后感《中庸》

    文/李建成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

  • 5、 中庸读后感范文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儒学思想底蕴深厚,你对《中庸》了解多少,下面来看看其他人写的读后感吧! 《中庸》读后感(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

  • 6、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的读后感(一)

    中庸第一个含义和要求是:天地万物包括人以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然而中庸所要求、所追求的是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的、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上,要求并追求一个和字2020,也就是要互学、互补、互惠、互利、互爱、互敬、双赢、共存、共进直到求得能够良性互动以至长久可持续。这是中华民族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实可行之处的表现之一,更是被一国两制、计划与市场经济、国共合作、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已经展示的成功范例所证明了的。

    中庸第二个含义和要求是:合二而一并要和而有度,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的、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上,所要求的、所追求的和要把握、达到的是一个度字2020。

    中庸的第三个含义和要求是:讲求实际,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丝毫不脱离实际。庸字2020者用也,而且是大用,即无不用。

    中庸乃中国人的为人之道,喜欢中庸并且不是意味着喜欢两边讨好的人,而是喜欢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罢了。

    中庸的读后感(二)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2020难认,相反字2020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2020,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

  • 7、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一:《中庸》读后感

    (796字)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一性一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一性一并依据德一性一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一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一性一;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后感二:中庸读后感

    (496字)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

  • 8、 中庸读后感精彩作文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欢迎欣赏中庸读后感精彩作文!

    中庸读后感精彩作文篇1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

  • 9、 暑期《中庸》读后感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10、 《中庸》读后感

    【篇一】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3-02-01

  • 2023-02-0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3-04-16

  • 2023-04-20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3-14

  • 2023-03-12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23-03-01

  • 2023-03-20

  • 2022-12-25

  • 2019-09-19

  • 2023-01-21

  • 2023-05-25

  • 2019-09-19

  • 2023-04-20

  • 2019-10-19

  • 2023-03-0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1-23

  • 2022-12-05

  • 2019-10-09

中庸读后感作文
中庸读后感作文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中庸读后感作文,2024中庸读后感作文,教您怎么写中庸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