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北方读书笔记 > 地图 > 北方读书笔记
北方读书笔记

(共 4331 篇)

  • 1、 [荐]北方的狼读书笔记(精选6篇)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也许下面的“[荐]北方的狼读书笔记(精选6篇)”正合你意!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的狼读书笔记 篇1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

  • 2、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读书心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北方的空地》这本书,相信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都会不一样,那么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感悟。

    看七十七天得以知道天下有这么个人,做了件疯狂的事。查到原书作者,买书一探。对作者无尽佩服,觉的心里有点困兽的压抑感,用作者的话:身体每天都被什么东西紧紧束缚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每天衣服都小一号,每天都必须换上大一号衣服,身体才会舒畅。我知道自己终生也不会做出如此冒险的事,但却可以一起享受那种面对生命的坦然。

    故事发生,10年8264网上一篇帖子,引起的轩然大波,一驴友,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无数跟帖,最后此故事成书,拍成电影。七十七天中多次涉险,断水断粮,身体的伤痛,内心的煎熬,重生,记录真实。心理能力之强大,面对生死之淡定,让人无法用言语形容。不想重述此人经受的考验,遇到的种种危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七十七天的旅程似乎心境也随着作者在不断有新的认知,尽量不标榜,给作者贴英雄、神人、标签。就像他书中所说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的幻梦,头顶依然是被电脑辐射的越来越稀疏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旅()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人生是旅行,虽然,路的尽头什么也没有,但不能因此停止步履,因为你就是路本身。没有哪一个宿营点可以当做终点站,只有不断向前。这是一个永远参不透的话题,永远存在于思维里不断被更新,就像新陈代谢。行路注定孤独,群体的存在就像是孤独的狂欢大party,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有一类人会很早发现自我不同,曲高和寡。可人其实差别又不大,选择的路不同而已,君子和而不同。人生中应该有哪怕一次这样为自己孤独的探索,不一定是旅行,旅行不是目的。生活总得继续。就算做《特立独行的猪》也应该是为了不被屠宰。

    《北方的空地》旅行是一种探险,但最大的探险是人生

    《北方的空地》人生就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之所以茫然,是因生与死限定了旅行的终与结。有些人乐此不疲地怀揣梦想继续前行,没有目标,没有问题,只是收获一路感受。

    《北方的空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拥挤,很冷漠,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随流而动,因此旅行成了一部分人变相的逃离,而非遵循内心的渴望。就我而言,为何旅行,同样没有一个靠谱的答案,热爱是最接近的答案,去追寻荒野的旷寂。

    《北方的空地》生命如花,暂时凋零,是为下一次无比绚烂的绽放。

  • 3、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 4、 精选《北方》的读后感通用
    《北方》的读后感 篇1

    看七十七天得以知道天下有这么个人,做了件疯狂的事。查到原书作者,买书一探。对作者无尽佩服,觉的心里有点困兽的压抑感,用作者的话:“身体每天都被什么东西紧紧束缚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每天衣服都小一号,每天都必须换上大一号衣服,身体才会舒畅”。我知道自己终生也不会做出如此冒险的事,但却可以一起享受那种面对生命的坦然。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七十七天的旅程似乎心境也随着作者在不断有新的认知,尽量不标榜,给作者贴英雄、神人、标签。就像他书中所说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的幻梦,头顶依然是被电脑辐*的越来越稀疏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旅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人生是旅行,虽然,路的尽头什么也没有,但不能因此停止步履,因为你就是路本身。没有哪一个宿营点可以当做终点站,只有不断向前。这是一个永远参不透的话题,永远存在于思维里不断被更新,就像新陈代谢。行路注定孤独,群体的存在就像是孤独的狂欢大party,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有一类人会很早发现自我不同,曲高和寡。可人其实差别又不大,选择的路不同而已,君子和而不同。人生中应该有哪怕一次这样为自己孤独的探索,不一定是旅行,旅行不是目的。生活总得继续。就算做《特立独行的猪》也应该是为了不被屠宰。

    《北方的空地》旅行是一种探险,但最大的探险是人生

    《北方的空地》人生就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之所以茫然,是因生与死限定了旅行的终与结。有些人乐此不疲地怀揣梦想继续前行,没有目标,没有问题,只是收获一路感受。

    《北方的空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拥挤,很冷漠,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随流而动,因此旅行成了一部分人变相的逃离,作文而非遵循内心的渴望。就我而言,为何旅行,同样没有一个靠谱的*,热爱是最接近的*,去追寻荒野的旷寂。

    《北方的空地》生命如花,暂时凋零,是为下一次无比绚烂的绽放。

    用安徒生童话《蜗牛和玫瑰树》的故事来描述这句话似乎特别贴切。玫瑰说:“我在欢乐中开花,因为我非开不可。太阳是那么温暖,空气是那么清爽。我喝着纯洁的露水和大滴的雨点。我呼吸着,我生活着!我从土中得到力量,从高空吸取精气;我感到一种快乐在不停地增长;结果我就不得不开花,开完了又开。这是我的生活,我没有别的办法!”。这是一颗孤立的玫瑰在某处与世无争地怒放。这也许是生命的一种意义。

    《北方》的读后感 篇2

    世界是怎样的就是怎样。

  • 5、 北方大道 读后感(3)篇
    北方大道 读后感 第(1)篇

    生活看起来总是疲惫又颓丧,身处其中的人要么忍受要么反抗——保持当前状态或者跳入另一种状态,但时间久了又会面临同样的选择。

    所以妥协不是怯懦,保持愤怒也不是勇敢;选择自由不是看起来那么冠冕堂皇,选择安全也不代表精明世故。也许是累了,懒得改变;或者倦了,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另一条路。

    但改变也不过是另一种重复而已,这样想来人生真是乏味至极。

    因此最喜欢最后一篇,在大片的庸常无聊之间,他们还有一丝“我们不一样”的笃定,在应该做出决定时总有一方不犹疑:重逢、分手和未知的复合。他们的结局会是happy-ending吗?不,没有人可以确定。结果并不重要,只要有一点积极的理由,也许只是瞬间闪亮的火花带来片刻的勇气,也足以令旁观者热泪盈眶。

    也许反抗庸常与颓丧的唯一途径,不是变与不变,而是清醒和笃定。做自己心中的堂吉诃德,即使这是他人眼中的傻子。

    北方大道 读后感 第(2)篇

    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拥有一部汽车,就无法体会到这个城市的大与远。如果统计有意义的话,在许多城待过半年、待过一个月、待过半个月。许知远在单读说过,北京是一个不适合行走的城市,可是我却一直在这座城里行走。从月坛走到紫竹院旁图书馆,从三里河走到东城三联,每天从三味书屋走到鲁迅故居,再吃两个牛肉酥饼,天天看着白塔。在另一座城,从会咬人的真理之口走到月亮之下的河边,一天走了半个城,临到晚上才想起这个城市或许也有公交吗?不是的,是不懂问路的话而已,当时也没有网络。在另一座城,从14街走到下城。也就是在这城里,感受到了北方大道这书所写的气味。觉得这些城市一点都不大呀,都是步行可到的地方,当然我也仅是去自己想去的几个地方而已,另外还有一些想去而找不到的地方。

     

    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哭,想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心中总是这样落泪。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呢?不就是为了一个日子而失去全部伪善的可能,而得到一个什么呢?一个不用任何人可怜的故事。

     

    最后的一个故事,是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不想说什么,只是面对过去的时光,惶然。现在想得起来的是,从来没有这样的问题。

     

    长期看小说,是对啃大部头的一种逃避,对不起好多好书,一直在读,就是没有读完。

    北方大道 读后感 第(3)篇

    -2019.71本-n其实本来我是想打三星的,然后说一句“只给三星,但是写得不错。”有点口是

  • 6、 北方的河小说读后感
    北方的河小说读后感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 7、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读后感(一)

    北方的河奔腾不息的,汹涌澎湃的贯穿了他的生命。

    在他一个北方的小伙子身上,我体会到了雄浑、勇敢、无畏、热情、坚定、硬朗,我吸纳着他的力量,我感到他粗壮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的血液在流淌,亦如他所爱的北方的河。北方的河,用粗放的水土把他浦养成人,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他的血液

    他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在小说里,作者也写了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你的疼痛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是呵,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北方的河,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我就是我。

    北方的河是幻想的河,是热情的河,是青春的河。

    北方的河读后感(二)

    北方的河给予作者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额尔齐斯河给予的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黄河给予的是父亲一样的深沉而又猛烈的爱,永定河给予作者的是耐性和沉静,黑龙江给予的是新的希望新的动力北方的河教会了作者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过有意义的人生。他感谢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长,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成、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他带着不同河流赋予的精神力量开始着人生。知青年代,被下放到新疆支边,变幻莫测的命运使自己学会了坚强、忠诚,才能熬过荒乱的岁月,就是额尔齐斯河的精髓支撑着他的信念,从此他也开始喜欢上了河流。

    后来,一个偶然的错误来到了黄河的青羊坪,他迷上了黄河,就是这样的迷恋,他放弃了了学校安排的工作,转专业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为了参加研究

  • 8、 皮囊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在触动心灵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题记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我不经意间得到的蔡崇达的《皮囊》,给我的是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感觉,所以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胸口却是郁积着一股气,无处发泄,莫名难受。

    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那温情又残酷、深情又理智的讲述。

    在书中,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挖掘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还原了年轻一代张扬理想却在骨感现实的磋磨下踽踽独行的困境。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会让人觉得心情异常沉重,禁不住地从心底流出眼泪、涌出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裏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相知。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一颗美善的心不仅能照亮自己,更能点燃、照亮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

    人类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联合。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异而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众多的“我”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从而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在交往中相互参与,我们见证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会参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要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我们要去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

  • 9、 茶馆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茶馆,一个拉家常的地方,却折射出一个社会的缩影,茶馆真是一句台词,一个人物,一个茶馆,一个社会,虽已读完,耐人寻味。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www.dhb100.com

    茶馆这部书与北京城的语态茶馆为背景,讲述在这个时期里的人和事,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苦不言堪的生活和当官只顾享乐的风气。

    读完这本书暂不提感受,我最佩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写法,它能让茶馆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他没有直接写当时的龙争虎斗,而是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为落脚点,侧面来突出,来反衬这种写法,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因为读者走进了里面的人物。

    前清、民国,朝代在更迭,角色在更替,但不变的是社会现象和风气,人民在战争和高官的压迫中苦苦挣扎,王利发,一个随机应变的人物,我觉得他的茶馆里卖两种茶,一种是为讨好高官而准备的茶,另一杯是同情民众而送的茶,王利发,他的内心也一样清澈明净,同情穷人,对战争很反感,但是当时的时局不得不让他对高官谄颜献媚,想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有一席生存之地,但是社会的动荡只能把他一步步逼向绝路,最后上吊而亡。

    在第一幕中“将,你完了”,让我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人都如棋,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但又不得不如傀儡般受制于人,一颗又一颗棋子被粉碎,而在中国这张棋盘上留下来的只有哀鸿遍野,血染千里的残局景象。

    《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颇多写老北京,并把人性的罪恶从文字中表现出来,与鲁迅的革旧迎新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寻找他笔下的风俗和人文文化吧!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说起老舍的文章,怎会缺少品格下贱,厚颜无耻之徒呢?本文中的多大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加入了基督教只为是靠洋人的权力做威做福,而且还想靠骗洋人的钱来享受还败坏家族,油嘴滑舌,对加入的教毫无一丝相信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势利眼。这样的人不但连累了家人,祸害街坊还是国家的反面教材。而传教的牧师也是一个对宗教忽冷忽热,为了亨清福才来中国的洋鬼子,我们中国当时居然让这样的社会败类入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崇洋媚外,朝廷的胆小如鼠感到失望。但将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渐渐强盛起来,现在外人也开始想得到我们的技术和物品了,我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

    老北京的生活如果不去看那些负面事情的话,其实让我渴望不已,每天

  • 10、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3000字

    2010年4月20日至7月5日,一位叫杨柳松的无畏青年,孤身一人,骑行自行车,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历时77天,行程1400公里左右,横穿了羌塘无人区,引起了较大轰动,被称为人类首次以自力方式横穿大羌塘无人区。

    在他成功穿越出来以后,写了这样一本书《北方的空地》(藏文名羌塘的中文意思),并于2012年2月在第六届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出版物奖。他穿越的事迹被改编为户外电影《七十七天》,在户外届颇有名气。

    在表达我的读书感受之前,我需要先科普一下羌塘。羌塘藏语全称为羌东门梅龙东,是藏北高原的藏语称呼,意为北方的空地,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亦为高原最大的内流区(在羌塘盆地)。范围约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东迄东经91左右的内、外流区分水岭一线,西止于国境线,南北最宽760公里,东西长约1200公里。面积59.70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4。 行政上属西藏自治区的那曲与阿里两地区管辖。

    广义上的大羌塘,包括了藏北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无人区。

    杨柳松2010年大致的穿越路线,就是地图上红线标示的线路,长期以来,这片超级无人区,一直吸引着众多探险旅游爱好者前来穿越,大多选择南北纵穿的路线。当然,也有人,比如,本书的作者,就是选择的自西向东穿越,不过,遗憾的是,2010年独自穿越成功的杨柳松,始终未获得过金犀牛奖中国户外届最有含金量的奖项。反而,2015年和队友一起徒步骑行穿越羌塘的女性张玉,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年度突破奖者奖项。

    好罢,这里就不再说旁的话了,那么,开始就书谈书吧。杨柳松写的这本书,其实还是相当精彩的。叙述平淡,文字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或者吹牛逼的嘚瑟。读起来很平铺直叙,虽然整本书都是按照时间进程推进的,但是,均没有注明日期和具体的时间,只是平缓地按照旅程的推进,娓娓地说出自己的体验、见闻、感受和景色、环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也随着于作者一起,与野兽荒原为伴,品尝无边的真正寂寞,欣赏高原的壮美,在一个个困难挫折面前,心情跌宕起伏,感同身受

    在这海拔高、气候恶劣、没有人烟、没有后援的地方,作者经常可以与各种藏北的动物们亲密接触,比如: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狼、狐狸、鼠兔、旱獭......。有惊无险的是,这些好奇的小精灵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1-09

  • 2021-10-09

  • 2021-09-27

  • 2021-09-17

  • 2021-10-26

  • 2021-11-24

  • 2021-09-14

  • 2023-01-0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12-21

  • 2021-09-25

  • 2021-09-29

  • 2021-11-09

  • 2021-11-02

  • 2021-09-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0-02

  • 2021-12-02

  • 2021-12-08

北方读书笔记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北方读书笔记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北方读书笔记、2024北方读书笔记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