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2024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范文大全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推荐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

(共 1152 篇)

  • 1、 《众创时代》读后感2000字
    同样是一个鸡蛋,如果从外部打破,它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如果从内部破壳而出,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出现这个现状,作为开发商当然有一定的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因为房地产是当下受互联网侵袭最轻微的一个行业,他们原本有足够的时间去好好思考如何把地产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但在广告公司和所谓的新媒体公司的怂恿下,还没有想透彻的开发商也只能匆忙和互联网结合了。 我并不是否认所有开发商都没有必要做公众号,只是认为大多数公司都没想清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仅仅把微信和互联网或者新媒体直接划等号,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为什么广告公司和新媒体公司要怂恿开发商做公众号?因为这里有利可图。几年前我离开某公司的时候,老板找我聊天,说公司正在转型,希望我留下作为新媒体的后备力量当时听的我确实有些心动,但最后还是离开了。 现在那家公司已经如愿转型:将原先的某几个骨干抽出来另起炉灶成立了一个新媒体部门(也有一些公司或个人单独成立新媒体公司),然后向客户提供微信公众号运营服务,从中单独收取一笔服务费。 表面上看,这家公司算是一个从内部破壳而出诞生新生命的鸡蛋,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个破壳而出的新生命并没有经过系统而完整的孵化过程,它注定只能短暂存活,不可能长久生存。因为创始人对它压根没有明确而长远的规划,也看不到未来它还会有什么其他价值。 我说这个例子的原因,是因为它反映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互联网和新媒体被当作一个可以快速变现的工具,所谓的转型,只不过是那些公司打着互联网的旗号,趁着大众还没看清楚互联网真正价值的时候,浑水摸鱼捞一笔。 什么是互联网真正的价值呢?我觉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规则模型。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一开始是厨师做好了端上来,后来有了火锅,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想吃点菜直接下锅自己煮,消费者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更大,餐厅还节省了厨师这项开支。互联网就像这个火锅,一个原本那么做的生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要重新制定符合互联网规矩的游戏规则。 以前的创业通常是卖方思维,即我有资源优势,生产出这样一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只要掏完钱,生意就结束了,消费者没有谈判余地,也没有什么权益可言。这是物质缺乏时代的典型生意模式。 但在物质丰盈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现在的创业已变成了买方思维,即消费者可能需要什么,我就去整合各方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创业
  • 2、 《智能时代》读后感2000字
    《智能时代》读后感2000字 第一次读智能时代,是通过朋友的豆瓣阅读邀请码下载到手机上看的。起先并没有太认真阅读,只是在下班路上随手翻几页,以为这就是写现在比较热门的关于智能设备或者智能生活方式的乏善可陈的书,毕竟书名智能时代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实际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讲人的智能和计算机能否产生类似智能的书。书的原名是《on intelligence》,本意是关于智能的讨论,翻译书名《智能时代》和副标题不是很切题,会给人错误的第一印象。 抛开书名不说,《智能时代》是我几年内读过最好的书之一,作者杰夫霍金斯的文笔很简洁,这本书翻译的水平也很高,文中很客观和批判性地描述了智能和人工智能研究,并阐述了作者自己对智能的理解。本书一推出就获得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及专业领域人士的大力推荐,考虑到霍金斯本人是企业家而不是职业科学家这一点,是十分罕见的。 我从小经常思考关于智能的问题,这本书能解答我很多疑惑,读书时那种开悟的感觉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还记得初一的某天下课回家,我骑着自行车,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我的手是怎么掌把的,我没有有意识地控制哪根手指放哪个位置啊?然后我撞了汽车。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思考过这类问题,那么本书绝对是你的菜。 霍金斯在书中首先回顾了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的历程以及自己探索的经历,客观批判了智能行为派,他认为智能是系统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无关。比如一个人在静静思考的时候,虽然没有表现出任何行为,他也是有智能的。退一步来讲,假使通过行为来判断是否有智能,当下的计算机也不合格。计算机要能识别图片,必须设计一套视觉识别算法,计算灰度、色阶、轮廓等;识别语音要设计语言算法,计算声波频率、音调、匹配语义等。图片算法和声音算法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从术语到计算过程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大脑来说,声音和图像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很类似,只是接受刺激的感官不同。把实验动物幼崽的视觉神经接到本来应该发育听觉的位置,这些动物都能发育出正常的视觉而如果把计算机的摄像头接到话筒上,结果可想而之。作者并非在否定算法本身,无疑,大脑也有自己的算法,这个算法是高度抽象的,能根据信号输入的不同发展出相应的知觉。相比之下,计算机算法毫无变通的可能性。从这两点出发,作者认为以往的计算机智能研究是一条死路。(读后感) 那么智能应该是什么样的?霍金斯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对学习、记忆、回想
  • 3、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读后感2000字

    佛学上有种说法,叫做涅磐。而人存在于世,会经历许多不如意,烦恼使人对真谛、无忧、解脱、实相、吉祥等等,产生了无休止的真诚渴望。涅磐便是对此简洁的概括。

    王安忆长篇新著《启蒙时代》在文学的内涵之外,就给读者带来了对存在的哲理提示。王安忆这部小说,以细腻细密的叙写,将一部记忆之书,融入了一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他们思维的无序和张狂、盲目和孤寂。这一显著特征,却又是依附在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的一代人的精神之中。记忆与真实,使《启蒙时代》具有了重要的文学价值。

    《启蒙时代》文本宽厚纵深,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承载的内涵,作品叙事平缓,不急不躁,以王安忆式的叙事手段,演绎了那个年代那一特殊人群(高干子弟们)的真实生活,揭示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无能。南昌、陈卓然、小老大、安娜和舒拉们的青春,与社会躁动的行为、思维等混乱现象纠缠在一起。孩子们的心智的成长,被革命的激情催生得失去了常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们都在红袖标的束缚下膨胀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文字,在文革制造出的社会背景下,对孩子们充满了诱惑,激励着他们迅速变成革命者。

    于是,与家庭的碰撞、父子的碰撞、出身的碰撞、异性的碰撞等等成为可能和必然。他们对过去的记忆、对家庭的敷衍、对现实的无奈,终致整日无所事事。他们的思想承载着对社会,甚至是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人却蜷缩在小老大的沙龙里,徜徉在大字报的海洋里,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灰暗、躁乱的大街上,在诗一般的疯狂中挣扎,试图颠覆传统人性中道德的质朴,却又无法塑造那新的模式,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个未知是什么。他们用青年甚至少年的目光看世界,看生活,眼神迷蒙中带有天真和老成参半的焦虑、幻觉、不解与反抗;还因为他们随时被迫在社会主流与边缘间徘徊,父辈的身份、功劳、现状,决定着他们的存在。一切原生态的人性、道德和精神价值,在一夜间被革命替代为忠诚的混乱与毫无价值,随之,生命和日子也变得无价值,这便是启蒙的代价了。

    大上海的繁华、南京的军营、皖南的乡村、革命的道路,作者从容往来于故事发生的核心。一切风土民情、一切来自民间的朴素道德、市井里弄居民的保守好奇、小姑娘们的纯真和妒忌,甚至连不断被自然侵蚀着的古旧民宅,都充满了叙事情趣,自然流露在作者的笔下,也注定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地域性、人群性的比照意义。我们曾经的生活,大都不能脱开那样的模式。

    《启蒙时代》是一部需要认真去读的书,走马观花似地

  • 4、 《兄弟》读后感2000字-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看小说是最爽的,看完《大江大河》,我马上打开了余华的《兄弟》,昨天晚上大概十点钟的时候,我把《兄弟》看完了。

    余华的文笔确实辛辣,男人写出来的那些有关生理方面的,很舍得下笔,余华写得酣畅淋漓,我读得也是畅快,然而,读过这类的文字之后,还是对这些文字会感到不快,也许,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吧。

    李光头和宋钢这对难兄难弟,在童年时是玩伴,在父亲被迫害时是相依为命的亲兄弟,母亲回来后宋钢跟他爷爷一起生活时是互相思念的异性兄弟,在李光头母亲和宋钢爷爷离去后宋钢结婚前,两个人是真正能够相互取暖相互扶持的好兄弟

    可是,为了爱情,两个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一朝成了情敌,宋钢结婚后因为林红的阻挠两个兄弟又成了不能来往的陌路

    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也完全适用于李光头和宋钢成长的那个时代。

    在他们成长的这个年代里,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一些本来正常的行为,会被这个社会乱象搞得不正常;而本来不正常的行为,却又被这个特殊时代赋予一种貌似道貌岸然的使命感。所以,李光头才会显得那么滑稽,会成为刘镇的红人。

    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年代,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所以,那个母亲叹息的李光头,最后反而活得比从小就正人君子般的宋钢滋润。活得好其实就是有钱,虽然我们还不认同李光头的活法,但是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认为有钱的好。所以,我们会同情宋钢,但不认为他活得好,而我们一边对李光头咬牙切齿,一边又不免会在心底感慨,他怎么就那么小人得志呢?

    2、

    李光头这个形象,让人恨,恨得牙痒痒,但是,他又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一边恨他是个王八蛋,是个流氓,一边又觉得他活得真实而勇敢,活得畅快。他想什么就说什么说宋凡平挂的牌子上地主宋凡平就是地上的mzx,因此害得宋凡平本来只是每天被批斗还能回去照顾孩子们变成了被关进仓库;他想什么就做什么偷看女人的pg、勇敢地追求林红、给自己做结扎术、在镇政府门口堆垃圾,正是因为这,他才一次次地成了刘镇的名人。

    相对李光头,宋钢就是一个乖小子。也许他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宋钢八岁前应该是接受过正常的家庭教育的,后来跟李光头在一起了,本来李光头可以跟他一起沐浴在幸福的父母双全而且还有好兄弟陪伴的幸福里,然而恰逢社会大动荡大变迁

  • 5、 彼岸时代 (2000字)

    面前,书如同一位吸引人的小精灵,全身上下,散发着亮丽的,闪闪烁烁的光芒!轻轻一眯眼,那书中的故事便争先恐后地钻入我的脑海里.在漫长的回忆中,我一会儿浅浅一笑,一会儿悄悄拭泪而心中,却早已载满感叹兴奋而归.

    题记

    一缕清风拂过脸颊,顺着风循去,一棵路边大树高大挺秀,可枝干却早已布满岁月那无情的的刻痕,虽然它身袭绿装,但也无法阻挡它衰老的足迹.一低头,手中那本鲜艳的《小学生时代》的封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呵,我想起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小学生时代》.当时我被那充满色彩魔力与墨色芬芳的封面所吸引,于是不假思索地借走这本书.可谁知,这一翻开,却再也放不下了!

    一天,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破碎的云絮,如翡翠般碧绿的小草似乎在珍惜着这雨前的最后一抹平静.可我,却没有发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平常的把刚刚阅读完的《小学生时代》放在书柜上,连窗户都未关,便出去玩了.当天,下了一场暴雨,雨滴一朵朵在在水泥地上绽开了水花,时间的流逝如同钟摆敲打着我的心.一想起放在书柜上的《小学生时代》,我就心神不定,于是立刻跑回家去.还好,我放的位置不是离窗户太近,它也只是书尖湿了点.还没来的及把窗户关好,我便细心的先用吹风机轻轻吹干书尖,再用手慢慢抚平,然后把它装进袋子套好,才放心地放在书柜上.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确实如此,书总是有一种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还记得有一次,已是三更半夜,我在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噪音中醒来,揉揉眼睛,两颗惺忪的眼珠在黑暗中熠熠发光.过了一会,不知怎的,我想读书的欲望越来越殷切.后来,我点起台灯,抽出《小学生时代》,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直到第二天破晓,第一缕阳光松松散散的透过窗帘,射入房间.我努力睁开睡眼朦胧的双眸,看了看那盏依然明亮的电灯,还有那被灯照得黄灿灿《小学生时代》,回想起昨日夜晚的一切,微微的笑了.

    我贪婪地吸吮着《小学生时代》的精华与璀璨,享受着世界彼岸的大自然.因为有了它,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它,也是我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时代》让我的心情如雨一般长长绵绵;如风一般轰轰烈烈;像生活一样真真切切;像梦想一样永永远远.《小学生时代》,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场景,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情节,在我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是它,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坚强,让我想起了那一句若树不坚强,如何挺过大自然的考验;若柏不坚强,如何能度过千年的苍茫岁月;

  • 6、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以上

    这两年,大数据,云计算的思想就像小苹果的音乐一样,传的到处都是,每一个公司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都标榜自己的大数据。

    1、实体物联网与虚拟物联网

    曾几何时,物联网的概念闹得风生水起,庞大的物联网能够让世间大量的物体,都能够被检测 并联网,包括了人、车、房等一切能够被联网的物体,这些物体都能够以种方式被感知他的存在,并对其信息记录在案,以供使用。在若干年前,这还是一种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物,要对每个物体都贴上一个所谓的rfid的标签,显得不切实际。如今,随着手机的大量使用,人类本身也被加入了物联网中。为什么要物联网?是为了获取什么?要知道物联网获取了什么,只需要看看在一个物体在没有加入物联网与加入物联网之后,我们多出了哪些东西便能够知晓。那么,很明显,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取该物体的信息,这种存储下来的信息,就叫做数据。

    物联网产生的数据是实体的物品之间的信息,而现在的互联网上,占最大数据量的,是虚拟物品,或者叫做网络虚拟物品。由于网络物体是直接寄生于网络,具有能够方便的接入网络的特征,因此,在获取实体物体信息还有一定难度的时期,占有很大优势。但今后实体的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一定会不断增加,或许,能够超越网络上的物物相连数据量。

    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产生于传遍变得容易,每个接入网络的人都以一定的角色存在,都是网络的信息的创造者。对于所产生的信息而言,每个接入网络的人又身兼多角,对于网络服务商,他是网络使用者的角色;对于门户网站而言,他是使用的用户;对于社交网站而言,我们则扮演一个虚拟或者真实的网络角色;对于浏览器而言,他是一系列的浏览网页、一些列鼠标动作的角色 不同的角色取决于对方需要从我们的行为中获取哪些信息。将网络上各种角色看成是虚拟的物体,那么,这种虚拟物体构成的虚拟物联网便产生了巨大的数据量。经历过一直以来缺乏信息获取渠道的日子,现在,既然信息获取变得如此容易,那么,必然迎来信息量暴增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2、思维的转变

    技术的改变,使得我们思维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小数据时代,由于获取信息、存储信息、整理信息都是费时费力的活,我们只能精打细算,捉摸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方式来收集尽可能准确的信息。之所以会有抽样统计的方式,是受技术所限,无法获得全体的样本,或者就算获取了也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处理。由于信息获取代价大,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获

  • 7、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心得2000字以上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是大数据业者最喜欢引用的语句。大数据是现在的潮流,《大数据时代》被认为是了解大数据的初级读物。近期连续读了两遍,第二遍是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总体而言,值得一看,但细节方面却需要讨论了。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解释:big data,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

    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除去小说、心灵鸡汤以外,现在的畅销书基本都有图片,这本书是一个特例(书里唯一的图是出品方湛庐文化做的)

    首先尝试解析一下作者的三大观点,这三大观点是大数据业者很喜欢引用的三句话:

    1 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我想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对全体数据的分析优于对随机样本的分析,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拿不到全体数据:一是对象的特性:比如炸弹的威力,你不可能把所有炸弹都炸掉来得到全体数据;二是数据的收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适用的范围,不太可能包罗万象;三是数据分析的角度,战斗机只能统计到飞回来的飞机上的弹孔,而坠毁的则无法统计,沃德通过分析飞回来的战斗机得出来最易导致坠毁的薄弱点;四是处理能力跟不上,就像以前的天气预报太离谱是因为来不及算那些数据。采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拟数据时代的产物,作者显然只关注了一部分原因。

    从语言的理解上看,什么是全体数据,究竟是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还是我们能收集到的所有数据,书中的很多商业案例中,处理的只是我们能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或者说是我们认为的全体数据。人对自然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书中举例farecast使用了每一条航线整整一年的价格数据来进行预测,而整整一年就是一个采样,或者是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外的托勒密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国内的乾隆汇编四库全书,每个收集的过程都有主观因素在里面,而他们当时都认为可以收集全部的书籍,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得到那个梦中的全体。

    2 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既然我们过去总是在抽样,那本身就是在一个置信水平下,有明确的容错度或者是偏差值。人类永远知道我们是在精确性受限的条件下工作。同时,作者本身也承认 错误并不是大数据固有的特性,而是一个亟需我们去处理的现实问题,并且有可能长期存在。那大数据的特征究竟是精

  • 8、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一)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文/李达

    我们生活在一个“概念”纷飞的年代,先前只有ibm熟谙的招数,如今已经“飞入平常百姓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概念刚刚消停,业界的专家又送来了“大数据”的概念,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变成了“大数据”专家,见面要是不提“大数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玩笑归玩笑,当我们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变得充裕之后,我们先前对待数据,尤其是原始数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将面临着很大的改变!

    其实,作者的主要观点,已经在翻译者的译者序中进行了总结:“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理念上的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

    如作者所言,“采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拟数据时代的产物”。如果可以,我们当然会使用“全体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读到这里,我估计大学里正在绞尽脑汁设计样本抽样方法的学生、教授们,连哭的心都有!

    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在很多情况下比精确性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商业领域。想想看,如果需要两周时间才能计算出明天某个航班的满座率,那还有什么意义?大数据计算技术,适用的不是像卫星发射、开具银行账户这样的工作,而是不要求极端精确的情况,其核心是“预测趋势”,况且原始数据也可能出现差错。

    过往千年,探究因果关系几乎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原动力。甚至,这已经通过语言,融入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因为……所以……”,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但是,在大数据的范畴里,关注的却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或者其次才是因果关系。超市只用关心把啤酒和尿不湿放在一起,会帮助提高销售额,而不用关心其中的奥秘。如果说原因,可能很多都是人们的习惯、方便,甚至是人性,例如奶爸们习惯买尿不湿的时候给自己捎上几罐啤酒。

    在此,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说搜索引擎所解决的问题表面上是帮助用户找到需要的信息,而实质是帮助企业找到拥有某项需求的客户,深层次讲是解决了《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分离的根本矛盾,如果再加上3d打印技术,就可以完成由消费者主导的“个性化”生产过程;而大数据所解决的是,通过对所有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用户群整体的需求变化趋势,从而完成批量产品生产、销售的调整问题,其奇妙之处就在于无需用户“开口”说出她想要什么?一个解决的“个体需求”,一个解决的是“群体需求”。

    本书除了提出上述三项基本观点,其它的内容大多是举例

  • 9、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3000字
    大数据概念早在1980年就有国外的学者提出,可是最近几年才广泛受到大家的关注。当大数据这个概念传到中国的时候,瞬间引起了轰动。随即,各种有关大数据的资料和书籍充斥的我们的视野。随意打开某个电子商务平台图书类页面,在搜索框中搜索大数据三个字,就会出现好多本有关大数据的书籍。可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平台上,出现的第一本关于大数据的书籍一定是《大数据时代》。一点进去,这本书推荐栏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好的一本大数据专著。同时,为这本书做推荐的都是各行业的精英领袖。所有大数据方面的书籍也是这本书销量最高,评价最好。 我从来不会因为哪本书畅销和很多人推荐就盲目跟风的去看一本书。因为我知道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本书,整个阅读的体会和感受是无法遵从自己的内心的,整个过程都很容易夹杂着别人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通常我读书的节奏大多都是跟不上潮流的,但往往经过风雨洗礼之后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坦白讲,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因为我想从书中获取到多少大数据方面的精华,只是很想知道对于这么一个很直白的名词,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书的。这种初衷或许很无知和幼稚,可就是这种愚蠢的好奇心,让我更透彻的看到书中的精华。 在看《大数据时代》这本书之前,我的所有读后感都是集中在书籍给了我什么思考。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除了观点碰撞之外,我还会加上大部分个人看这本书的体会。因为这本书,已经完全让我模糊了大多数人口中的全世界最好的书是一种什么标准。也许《大数据时代》真的无法承载那么高的赞美。 大数据时代的入门书 看完这本书,我随意调查了一些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给这本书绝对好评的朋友。询问他们这本书好在哪里?大多数的回答是说《大数据时代》这本书让对大数据一无所知的他们了解了大数据这个概念,同时通过很多案例说明原来大数据能有这么大的用处,影响会有这么大!仅此而已。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前120多页为上部分,后120多页为下部分。之所以说《大数据时代》是一本关于大数据的入门书,是因为这本书用了前面120多页的篇幅反复的强调大数据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并且要人们转变小数据时代惯有的思想。所以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就强调大数据时代的三个转变:1、大数据利用所有的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数据,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2、大数据数据多,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性,
  • 10、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_1800字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800字

    大数据这名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大数据真的是越来越火了,但凡什么创业公司吹牛的时候就喜欢宣称自己使用了大数据技术,使用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外行人听起来云里雾里、不明觉厉,听说某名校还专门成立了大数据专业。 大数据这名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内里简单的不得了。什么叫大数据呢?就是大量的数据。对的,就是这么简单。大量的数据就是大数据了。 大量的数据是从哪来的? 小明早晨起床,想起昨天答应女友要送她一个新的包包,可是小明对包包一窍不通,鬼知道女友喜欢什么款式啊!只能上网去搜今年的流行包包,打开百度,查到今年流行机车包(我瞎写的,因为我也不懂包包),于是又赶快去淘宝上搜索机车包,可是出来的样式千奇百怪,最惨的是价格从几十到几千相去甚远,小明彻底蒙了,要是买错了可是要跪泡面的啊!于是又赶快打开微信,发了个朋友圈,问问朋友圈里的同事们该送什么包包给女友,顺便还记得屏蔽了一下女朋友。同事小丽说要买mk的,小红却说要买巴黎世家的,小甜说……小明彻底晕菜,干脆把这些牌子放到淘宝里搜一搜,找了个最贵的买下来了,寄送地址填的是老婆的上班地址。毕竟要给老婆在同事们面前显摆才是买包包的第一要务。 在上例中,小明使用了百度、淘宝和微信,分别在其中输入了各种关键字。而这三大巨头的后台数据库,也把小明的这一天的行为完全的记录了下来。 以淘宝为例,小明今天的行为数据就长这样: - 用户小明,登录 - 搜索机车包 - 点击下一页 - 关闭页面 半小时后 - 用户小明,登录 - 搜索 mk 机车包 - 按价格排序 - 点开排名第一的商品 - 加入购物车 - 回到搜索页 - 搜索 巴黎世家 机车包 - 按价格排序 …… - 点击购买 - 填写寄送信息(寄送信息地点为 上海浦东) - 购买成功 每一个用户的每时每秒的数据,都会被如实的记录下来,以淘宝的注册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来判断,估计每天的用户行为数据就能上pb。注意,是每天。大量的数据就这样产生了。 多大的量才能被叫做大量的数据呢? 其实这事因时而异。大数据名词刚被提出的时候,如果没记错,大约是06年吧(家里网络不好,上不去谷歌index,明日查明之后更新),那时候,总数据量上到百级gb,就可以说自己数据量很大了,现在呢,谁还没有个tb级的硬盘呢。 大数据和普通数据的分水岭在于它们不同的处理方式。普通数据通常使用结构化存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6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6-10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17

  • 2021-09-10

  • 2022-07-04

  • 2019-10-11

  • 2021-11-12

  • 2022-02-04

  • 2019-10-29

  • 2022-02-04

  • 2019-10-29

  • 2022-09-30

  • 2021-09-10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2-04-1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1-16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大全,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2024,更多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