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 > 地图 >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2024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推荐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

(共 5113 篇)

  • 1、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 读后感(3)篇

    总的来说,书的内容是平实,也没有太多很深的东西。相反,我觉得内容还挺碎片化的,一些观点也是点到为止。也可能是对于书中列举的“99美分”下人的生活经验的隔膜,几次想弃读。

    黄教官认为,精英阶层在看待普罗大众时,总是很容易估算双方在物质方面的差距,而忽略了双方在文娱消费方面巨大的不平等——“事实上,精英圈层与凡人圈层,最大的不平等恰恰是信息不平等——这种信息往往是以娱乐消费品为表象,而文化娱乐消费品的差距,却又是最容易弥补的。”穷人没有预防疾病的意识,穷人无法意识到疫苗的好处,穷人会由于现实的匮乏而失去对未来想象的能力,但却也能理性到攒钱买一台电视机、收音机。而在缩小与富人的信息鸿沟方面,文娱消费上的投入提升了他的幸福感。

    电子书读多了,这几天读了两本纸质书,发现还是纸质书好,无论效果还是感受![抠鼻]

    值得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n经济学家,通常都很“高大上”,谈的话题都是大国大事,几乎不屑于涉及底层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作者,却能够以一种不指责不批判客观理性的态度,一种悲天悯人之心,深刻地剖析了穷人的本质,并且提出了众多切切实实能够帮到穷人的办法,远比那些高高站起指手画脚唾沫横飞的经济学家们,高可不不知多少层次。我所出生的环境,虽然不至于像书中描写的那么差,但确实也算得上的穷。因此,作者书中所描述的,穷人的信息的缺乏,教育的落后,工作的不稳定,对未来的无望,保险和保障的缺失等,导致深陷贫穷陷阱,恶性循环,我非常感同身受。可是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就像很多人指责,帮助穷人只会助长他们的懒惰,有些时候确实施以善意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不应该停止于此,而是应该像作者那样,深入穷人的生活,去找到他们种种让人费解的原因。还有,人性都是相同的,懒惰,短视,拖延,自私,只是穷人要忍受更多的痛苦和压力,更难以克服。

    一本多实证表述的书,说明了贫穷的本质: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羊群效应,最终被富人们薅羊毛。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的不易,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增长自身财富。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五、自我暗示,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

    如果富人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有仁慈的富人愿意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

  • 2、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读后感(3)篇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读起来相对会比较累,坦白说这个书不厚,但是断断续续我读了一个月。坚持读下来的原因是这个书有很多观点非常值得思考,并且作者每提出一个“穷人为什么穷”的结论时,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并且大多都可以在自己或者周围找到类似思想和做法,所以… 毫无疑问我是个穷人(摊手翻白眼);

    【贫穷的根源】穷人表面上最缺的是金钱;本质上可能最缺的是野心;脑袋里可能最缺的是观念;面对机会时最缺的是把握;命运中最缺的是选择;骨子里可能最缺的是勇气;改变上最缺的是行动;肚子里可能最缺的是知识;事业上最缺的是坚持;性格中可能最缺的是胆色。我记得这本书我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跟我一个朋友讨论这本书的内容,当时给我感觉最大的是,穷人穷真的不仅在钱的问题上,而是穷人相对于富人来说穷的是思维和格局。就说在中国买房这个问题上,多少人是因为房子拉开了跟自己同水平的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说很多通过买房进入“有钱人”这个行列的人是因为运气或者其他因素早买,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因为思考方式和看待问题的眼光以及格局。

    我记得我看另外一本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时,那种很心累的感觉在这本书里面都可以找到答案。穷人穷的时候不会努力去找事情做,不会把赚的仅有的钱给孩子改善伙食而是去买酒喝,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不会因为已经有四个孩子因为缺吃的饿死了而去注重或者的孩子是不是应该吃的更好一点,不会因为家里没有钱注重生育而是毫无计划的孩子接着一个一个生等等,这些很难说全部都是时代背景的原因,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思考方式,野心,行动,坚持……

    文中通过作者在18个不同的国家调查穷人的时候得出了很多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能找到的很熟悉的场景,分享几个我印象很深刻的几个点:

    1、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2、人们手中的钱越少,就越不愿意买健康食品。

    3、比食物更重要的——穷人常常拒绝人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这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4、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印度的婚礼、非洲的葬礼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

    5、摩洛哥的一个穷人——认为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这一点感触很深,就像很多人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

  • 3、 读书月读后感:读《摆脱贫困》有感1000字

    读书月读后感:读《摆脱贫困》有感1000字

    李兴伟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5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青年干部经历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也有许多短处",青年干部有迫力,敢作敢为,果断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未来在我们手中,要用我们之矛攻彼之盾,抵制消极思想,弘扬党的好风纪,好风貌。作为一名刚入法院工作的基层干警,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于这些观点的认识:

    一、忌急于求成。俗话说:墉基不可仓促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每个人,每件事,都要经历一番"痛彻心骨"才能成功。作为青年干部,尤其对于我来说,刚刚考上公务员,很多事,很多人都不了解,工作更是不能很快抓住精髓,做事情也想着"快刀斩落麻",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都应当事事上心,放缓急于做成的步伐,做到精而准,事无细不成,急于成更不行,成功的背后往往不含有一个"急"字。

    二、忌自以为是。人从年幼到年老,都处在社会之中,为人处世,说话办事都不能将自己看的过重,己重则他轻。袁世凯登基称皇,自认为当上总统就能够成功掌控中国,但他失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斩敌无数俘获秦兵40余万本能成功,但其刚愎自用,西楚霸业终毁于一旦。所以青年干部应当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自以为是,多向前辈学习,"老干部"毕竟经历多,很多事情工作方法的循循善诱,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懂得太少。"每日三省吾身"省事,警事,吾身,没成功不气馁,取得一点成绩不膨胀,抓好自身底线,不可逾越雷池半步。

    三、忌朝令夕改。青年干部虽说年轻,但不能"嘴上没门",说话做事要有担当,说到做到,如果一次失信,次次受挫,更不用说树立自己一个良好的干部形象。面对群众更得如此,欺谁不能欺民,慌事不能慌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刻起,人民群众就已成为巨大的磐石,支撑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是国家不变的主人,青年干部要

  • 4、 摆脱贫困读后感3000字

    读《摆脱贫困》有感

    李会玲

    我们都是平凡中的一个,无论是谁,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说过的一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这种粉身碎骨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牺牲。虽然这本书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写的,但是在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务实的态度,还感受到对于我们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具有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在书的序言部分,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人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我们主张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这几句话说到的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政府在力求摆脱地区贫困上的思想教育,更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认真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有一个好的思想态度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国家官员、政府还是我们任何一个平凡的大众。

    讲摆脱贫困,从中央、地方各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首先做到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在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如何走群众路线而做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清楚的看到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深入基层、走进基层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的这一治政之道在如今也依然适用。过去由于国民党领导的腐败而失去了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却在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向群众,这也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古至今,我们都不难看出一个深入群众、深得民心的领导阶层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有多重要,而谈到该如何深得民心这一问题上时,我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时所做的反腐之举就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方法。官员腐败是历来国家政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一直处于不断打击的过程中,而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了人民安全感和依托感,不少贪污腐败官员的落马让人民心中有了底气,有了依靠,这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因为值得信任,所以民心所向,这也为

  • 5、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饥荒是怎么产生的?或许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粮食不够!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阿马蒂亚.森的论点个人很赞同!他提出了权利分析理论!一般饥荒发生的地方,当年的粮食产量并不低,甚至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口!这是为什么呢?很奇妙吧!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某年内蒙古地区遭遇旱灾或者洪灾,农民的收成肯定不好,这样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农民收成不好,那么农民用于交换的能力下降,农民对于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肯定降低,那么企业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些以工资为收入的群体,自然也会逐渐失业,收入降低!并且逐渐失去生活来源!这样的话,即使当地的粮食是足够的,那么,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如何合法的获得粮食呢?问题就出在这儿,并不是没有没有粮食,而是那些群体没有交换粮食的能力!在自然灾害中,粮食一定会被投机倒把,遭到哄抬价格,那么那些群体(农民,工人等)更加没有能力购买到粮食!即使当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即使内蒙古当年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但是饥荒还是会发生的!除非政府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不是粮食不够,而是粮食如何获得的问题,以及谁能获得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饥荒!那次饥荒受灾最严重的是牧民,其次是工人!现在再以内蒙古为例,试分析如下!

    原来正常年份,当地的农民与牧民是可以交换彼此的产品的!现在首先,农民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那么农民用于出售的粮食就会急剧下降!于此同时,农民对于牧民的东西的需求也会急剧下降!由于自然灾害,牧民的牲畜肯定会有死亡,这个时候,农民又不购买牧民的东西了,那么牧民生活将受到极大打击!为了生存,牧民肯定会出售牲畜,按照供求关系,自然灾害造成了牲畜的大量死亡,牲畜的价格在此时应该贵才对!但是并不是这样的,遭受了自然灾害,牲畜一方面会变瘦,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出售牲畜,就会竞争!所以,价格肯定低!故这个时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牧民是最先陷入绝境的!收入变少,粮食变贵!其次是工人,工人会失业,而且工人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这个时候,很多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当然了,粮食价格也更高!稍微好一点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农民自己生产粮食,虽然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但是农民手中掌握的是粮食,短期内它不要去市场上去购买高价的粮食了!

    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现出口的问题,那是因为当地的人们没有购买能力,按照市

  • 6、 读《摆脱贫困》有感

    挺立我们的精神气质

    ——读《摆脱贫困》有感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陈显松

    我爱读书,然而智识有限,往往领悟不深。徜徉于《摆脱贫困》,我常常被习近平同志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追求和灵动的思想所感动,每每有所收获,都会合上书本,琢磨片刻。该书名言警句甚多,无论是引用先贤,还是其首次阐述,随便拈来一句,都值得品味一番。我权且摘出几句特别喜欢的句子,结合学习谈理解,联系工作谈启示,概括为"一立二脱三塑造",抛砖引玉向贤者请教。

    首先,讲"一立",即:树立鸿鹄之志。

    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摇扶直上’是困难的".要求闽东的同志消除小心翼翼的弱弱心态,树立远大理想,以弱鸟之躯展鲲鹏之志。我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这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我们从小听惯了立大志的叮嘱,经过长年的历练,常常感叹自己的现实与少年时的大志是那么遥远,甚至开始"现实"起来,告诫朋友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他们也"现实"起来,却很少深入地了解立大志的辩证意义。理想远大,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奋发图强,向理想的方向前进。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干部也要有这种鸿鹄之志,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清水衙门"就怀着弱弱心态,不敢谈理想说未来,不敢对统计调查事业做一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实际上,不管你具体从事哪一项工作,我们如果能立足更高的视角,怀着更宽的视野去想问题、看问题,就能把当下的问题看得更清一些,想得更透一点,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自觉和从容。习近平在该书的《跋》中说:"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完美的文,做更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这样的话是多么富有时空感和历史感,基于宏大的志向,能够高瞻远瞩,才能有这样自信又谦虚的情怀。

    其次,讲"二脱",即:摆脱贫困意识和摆脱思想贫困。

    一是摆脱贫困意识。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

  • 7、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传承闽东精神推动统计发展

    (国家统计局宁德调队 刘峰/文)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主要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全书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倍感亲切。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宁德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见证了太多脱贫致富的事迹。而这一切,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上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铁心拼搏"的闽东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正是在这种闽东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打了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宁德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宁德"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如今的宁德,虽然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等诸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奋斗不息,才有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作为一个统计人,我认为,要传承闽东精神,应该结合本职,求真务实地做好统计调查工作。以本人从事的住户调查为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样本轮换,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以往所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家在外地,每逢报表期,周末连家都不敢回,生怕错过下发的审核清单;有的同志,家有年幼的儿子,为了及时上报数据,不惜加班到深夜,面对家人的不解,也只能默默承受;有的同志,语言不通,就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方言,一次次下点访户,用夹生的方言加手势,完成了对所有调查户的培训。也许他们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过闽东精神,但是他们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闽东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统计

  • 8、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一)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摆脱贫困》一书立足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学习,深有体会。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

  • 9、 《摆正心态干工作》读后感
    《摆正心态干工作》读后感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履行职责才能让能力展现最大价值。用心的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能力必须由责任来引导,责任必须靠能力来实施。一般来讲,能力永远都由责任来承载。 工作就是我们生命的舞台,工作的成败预示着人生的成败。也许,世界上不会每一件事情都能顺应自己的心意,也不是每一份工作从一开始就会适合自己。让自己快乐一点,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人生才能增加更多乐趣,事业才会日益大道宽广。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和激情,时刻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工作中,当养成这种习惯后,我想在任何工作中都能发现其中乐趣久而久之,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另外随时有开放的心态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别人的意见是对你最好的礼物,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气度,总觉得别人在挑剔你的话,你可能会丧失掉这个成长的好机会。 个人的良好职业素养常常来源于职业心态,而优秀的职业心态,来自于日常的良好职业意识的养成。好的职业心态与意识不仅能使人成功,甚至能改变人的命运,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宝贵的人生财富。尽心尽力,那不仅仅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的人生负责。 心态控制了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事业的高度,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改变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也不少。只要我们凭借对工作的热爱积极开发自身蕴藏着的能量和创造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代职场中的竞争,表面上看似是能力的竞争,而实质上却是心态的竞争。因为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投入工作的积极程度会不一样,努力程度不一样,认真程度不一样,负责程度不一样,从而成长的速度会不一样,提升的速度会不一样,最终导致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如果视工作为享受,人就会积极地去投入、去努力、去享受,并从满意的结果中体会到快乐,于是便有了“努力工作——取得成果——感受快乐”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痛苦的历程,人便会心生不满,凡事抱怨,敷衍了事,从而一事无成。所以说一个人做事的心态很重要,心态度端正了,还怕把事情做
  • 10、 《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201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23-01-29

  • 2022-12-16

  • 2022-12-2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1-09-03

  • 2019-10-29

  • 2023-01-21

  • 2019-09-25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1-12

  • 2019-10-11

  • 2021-07-08

  • 2019-11-12

  • 2022-12-16

  • 2023-02-07

  • 2023-04-11

  • 2023-04-12

  • 2019-10-24

  • 2019-10-28

  • 2022-05-14

  • 2019-09-20

  • 2022-12-17

  • 2023-05-26

  • 2023-02-25

  • 2023-05-08

  • 2019-09-22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2024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教您怎么写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