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摆脱贫困有感2000字 > 地图 > 读摆脱贫困有感2000字

读摆脱贫困有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读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读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前,笔者认真读过新华社发表的“讲话”全文。

笔者对“讲话”最后一段印象特别深刻,习近平同志说,“我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材料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还有一些表格需要贫困群众亲自填报,但表格设计太复杂,填写项目太多,而且有很多术语,农民也弄不清楚。这类问题要注意纠正,精准识贫、精准扶贫要坚持,但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把各方面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是国家实现奔小康目标进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全国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把情况摸清楚,把工作做细致,不落下一户贫困户,是扶贫政策的要求,效果明显。但精准扶贫也存在形式主义,不少地方热衷于通过扶贫提升政绩,这就更加促使形式主义不断被加以利用。比如,喊口号大过行动,会开了不少次,负责开会的领导却没有去过扶贫点;上报给上面的汇报材料,显示慰问金送到了贫困户手中,但金额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声称挨家挨户去了多少贫困户走访,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连门都不曾进去过;被问具体情况时,也是张冠李戴傻傻分不清。一句话,扶贫工作并没有真正“走心”。

曾有媒体报道称,最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地方的扶贫“明白卡”上墙现象。扶贫干部将俗称为“明白卡”的贫困户信息登记表塑封后,贴在贫困户的房前,登记表上有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包扶干部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右上角还有贫困户和包扶干部的合影……表面上扶贫工作做得认真细致,有明显的“留痕”效果,但实际上,这正是形式主义走向一个极端的表现。要知道,如果扶贫干部心里真装着贫困户,他们的具体情况还需上墙吗?不上墙就糊涂了也记不住了吗?这是否正好暴露了扶贫工作中的虚功实做现象?

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在精准扶贫中出现反弹呢?笔者认为当从多个层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少点表格,多点信息化管理。很多地方把精准扶贫错误理解为精准填表,导致很多扶贫干部不得不花更多精力投入这样繁琐的工作,既耗人力又耗物力,实在是不可取。而实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才是最便捷最科学的办法。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做到删繁就简,事半功倍。总之,科学设计好管理办法,是提高扶贫质效的重要手段。

二是少点会议,多点方法。扶贫会议要开,但要开好,而开好不是多开。会议要有效果,就得有具体方案,空话大话套话永远在嘴上,而实际行动还是要体现在手上。把操作性强的方法直接送到贫困点,胜过无数次无效会议。

三是少点数字游戏,多点实际内容。扶贫工作是政治任务,事关全民奔小康,因而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都是政绩。所谓数字出政绩,这个套路用了很多年,所以扶贫工作中难免有刻意玩数字游戏者,必须革除这种思维与弊端,用最实际的内容说话。

四是少点送钱之策,多点致富思路。扶贫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送钱送物,在解决燃眉之急方面,它的效果确实是明显的,但从长远看,扶贫的目的是要让贫困户脱贫,走向富裕,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带着思路扶贫,帮贫困户创造条件,从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当然,也不宜盲目跟风,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五是少点应付,多点真诚。扶贫过程中,确有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搞敷衍了事的“走读式”“挂名式”帮扶。作为体现党群关系中最接地气的工作,扶贫干部还是要多点真诚,把贫困户当亲人,深入他们家中,走进他们心底,带着良心去扶贫。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


不会说话的人就要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大部分人都在公共场合发过言。有经验的人,都会提前用心准备好发言稿。编辑花时间整理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 篇1

时至今日,作为80后的我们再阅读七十年前的《讲话》中,并不会觉得其十分陌生和空洞,而且仍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讲话》虽然是站在以一个政治家角度出发,他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来探讨文学本身,但是却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番讲话对于当时的文艺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导向的作用,对于今天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公路宣传报道写作上也有很大的启发。

通读全文,尽管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历史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讲话》的基本精神仍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文中提到的如何写文章,文艺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应该扎身到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去汲取营养。而在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张春贤书记提出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作为公路养护部门,服务为本是我们公路养护部门的职责,为伊犁公众出行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是我们的工作使命,与其所讲的本质可谓同出一辙。广大职工干部都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战严寒斗酷暑,奋战在一线,为保交通贡献着青春和力量,为一方热土交通运输事业保驾护航。

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在《讲话》发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解放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产出了一篇根植人民群众土壤,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例如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就是《讲话》影响之下的产生的。作品用细腻的手法刻画出一个个反映出当时解放区乡村生活,没有经历,不会刻画出那么朴实的语言,没有生活,不会描写出那么淳朴的气息。正是有了《讲话》为指导,才出现了这样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化繁荣景象。时下,作为公路人,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状态,将青春化为汗水,用手中的铁锹铺出条条康庄大道;将足迹化为文字,在辖区公路上抒写下一座座里程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讲话》字里行间透漏着领袖的睿智,在细细品读中,让我们感受颇多,受益匪浅;重温经典作品中,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经历洗礼。让我深深的感到风雨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从富裕走向富强,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 篇2

文学创作总是随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哭或者是笑,现在的人,对待文学的态度,通常都是编辑喜欢的态度。

比如说,我投校报副刊一个文章个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大致是1998年九江大洪流那都是子弟兵用身体挡出来的,你去,你去当兵,那我怎么办?这在讲座里面是小资产阶级包裹,校报里,似乎也不能出现,给我删了。

后来,同样是这篇文章,投给知识窗的时候,无独有偶,编辑给我找出这句话,我当时就说,这句话不可以对吗,我改。完了编辑说,这是最好的一句话。

我当时就觉得一种落差,真的是太大了,太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不得不说,我不管如何,都会顺着编辑心思改文,毕竟不会跟稿费过不去。至于敌人同盟,或者是人民,我跟他们似乎不搭架。

我要做的,写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就像是三毛写沙漠的爱情,我只是想写我自己。

在那个年代,加上自己之前所说的写作对象,可以说,我是要被批斗或者是改造的,但是我在现代,那样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要不去反革命或者是挑衅某规则,安分守己自娱自乐,想要讴歌或者赞扬,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

讲话内容在那个硝烟散去并不漫长的年代里面起着的乃是引导和巩固思想作用,现在我们的国家强盛了,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各自的忙碌,所以,那个特殊年代的态度界限,已经不是那般紧绷,或者是时刻规范,相比之下,反倒是成了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可以随意想出荟萃的文艺花园。

如果说,现在用讲座来教育作者,那么所有网站面临倒闭,杂志一半停刊。我们有的,不仅仅是爱国和乡土,我们还有科幻和言情。

不论是讲话还是过去的著作,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过去,虽不能否定它们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不是绝对的意义,而对待作品的.态度也绝不是民主的三观。

如果说,世界期待开花,那思维就是一场雨,在这一场大雨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目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根据所需要的场合决定它正确的态度。

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所说的态度不是没有底线的,而文艺座谈里面的态度,可以作为最好的衡量标尺,在这个和谐的文艺大花园里面,我们尽情扬起想象的船帆,写出一篇篇天马行空的佳作。

态度可以变,心不能没有正义的落脚点!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 篇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由《引言》和《结论》两部分构成。毛泽东主席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当时文艺工作及文艺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话》指明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鼓舞促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创造。现在回看,讲话的不少远见仍有其现实意义,其中许多问题仍可以讨论思考。

通读讲话,我们可以知道,基本围绕了一个核心,那就是革命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艺如何发展的问题。毛泽东主席通过分析当时我国文艺工作和革命工作之间不相适应的`现状,指出了一些思想误区,辨析了他无产阶级的文艺观,并对未来的文艺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如《讲话》中所言,文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立场问题站在谁的角度?为谁创作?宣扬谁?支持谁?所谓立场决定态度,有了无产阶级的文学立场,自然就要分清谁是我们的自己人(广大无产者),谁是我们的同盟者(进步的小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谁又是我们的敌人(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等)。

在《讲话》中,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文艺显然是具有强大现实主义色彩的。这表现在让文艺服务于革命机器这一观点。我们的文艺,或批判或赞美、或歌颂或暴露,最终都要服务于广大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怎么反映呢?那就是赞扬无产者的真善美,批判不进步的中立派和反动的敌人。关键在于,对于无产者的一些思想弊端和短处,自然可以指出,但不能流于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善、向先进方向发展,在内部解决问题。好比一个家庭,家人之间的不满和牢骚,首先在家中解决,不至于动辄搞分家。同时,对于敌人,要毫不留情地指责他们的恶行,体现他们的腐朽和走向灭亡的趋势。但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甚至于不现实的,详见第三节对讲话的新思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今天的文艺工作中,面对巨变的社会实践,《讲话》不能成为我们本本主义的教条,但我们的文艺,仍然需要贴近我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正如《讲话》的结尾,毛主席点出: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范文 篇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抗战时期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会议讲话。在我看来,它阐述了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意志。

然后是态度问题。是正面的歌颂、还是反面的暴露,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主张积极抗战的赞成,消极抗战的就批评;反对抗战的那就要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劳动,我们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需要耐心地教育,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这个改造过程。文艺作品应该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先进的东西。

关于工作对象问题。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工农兵以及干部。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

关于学习方法问题。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即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社会就是要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文艺工作者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关于为哪些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还有不少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因此要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人民的生活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东西,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有了这样的文艺,这个任务就能更快地完成。文艺只有在人民大众可接受的普及基础上提高,文艺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读习近平摆脱贫困践行审计人使命担当


读习近平摆脱贫困践行审计人使命担当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其成就引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在农村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故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笔者刚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部个人著作《摆脱贫困》英文版、法文版8月23日国内首发。该著作曾于1992年7月在国内出版发行,此次以外文出版,显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声音”再次开启世界传播模式,它关涉一个人类发展与命运的大课题,那就是如何消灭贫困,摆脱贫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部著作,为世界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世界上很多政要的赞赏与肯定。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调研文章,共29篇。还收录有10张彩色照片,其中包括他在宁德工作期间的6张工作照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要内容,思想丰富深刻,文风生动亲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同时,该书也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两年艰苦工作生涯的全面写照,体现了他扎根艰苦地区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深挚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提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让人民摆脱贫困,这也许与他曾经插队、住窑洞,亲眼目睹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让他有了改变这一些的执念。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的这几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正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为消除贫困开对了“药方子”拔掉了“穷根子”。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精准扶贫工作时曾指出,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对脱贫问题也有重要阐述,他说,我讲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时指出,到二〇二〇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在笔者看来,可以说,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这是一个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审计干部,如何参与到这场艰巨的任务中来,也是大有可为的。

众所周知,这些年的扶贫政策一一出台后,扶贫资金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从审计署相关审计结果不难发现,很多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不少与扶贫资金有关,轻则让扶贫资金闲置,无法惠及贫困户,可谓渎职,重则挪用套用甚至侵占扶贫资金,可谓贪腐,也就是说,随着扶贫资金力度的加大,背后的腐败形式更加引人警惕。这个过程中,肩负特殊使命的审计工作者,就当以执法者的姿态走向前台,紧盯扶贫资金流向与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保证扶贫资金安全有序运行,确保贫困户受益,确保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确保底层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点,事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事关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愿景。

其次,审计人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从依法审计,尊重法治这个角度,其政治站位与素养的提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审计人不断摆脱或许还存在于自身的各种“贫困”,比如专业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创新审计的探索与实践,都要求审计人加强学习,强化造血功能,为做好本质工作,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摆脱贫困》中,“人穷不能志短”“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观点引发了广泛共鸣,想必有心人都会从中读到更多精髓,悟出更多道理,得到更多启迪,这也正是《摆脱贫困》历经25载岁月的打磨,依然散发着思想的魅力,打动着越来越多心灵的奥秘之所在。

眼下,改变数千万人命运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正在深入推进,在这片曾经积贫积弱的土地上,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是何其光荣,每个审计人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摆脱贫困》有感


挺立我们的精神气质

——读《摆脱贫困》有感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陈显松

我爱读书,然而智识有限,往往领悟不深。徜徉于《摆脱贫困》,我常常被习近平同志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追求和灵动的思想所感动,每每有所收获,都会合上书本,琢磨片刻。该书名言警句甚多,无论是引用先贤,还是其首次阐述,随便拈来一句,都值得品味一番。我权且摘出几句特别喜欢的句子,结合学习谈理解,联系工作谈启示,概括为"一立二脱三塑造",抛砖引玉向贤者请教。

首先,讲"一立",即:树立鸿鹄之志。

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摇扶直上’是困难的".要求闽东的同志消除小心翼翼的弱弱心态,树立远大理想,以弱鸟之躯展鲲鹏之志。我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这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我们从小听惯了立大志的叮嘱,经过长年的历练,常常感叹自己的现实与少年时的大志是那么遥远,甚至开始"现实"起来,告诫朋友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他们也"现实"起来,却很少深入地了解立大志的辩证意义。理想远大,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奋发图强,向理想的方向前进。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干部也要有这种鸿鹄之志,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清水衙门"就怀着弱弱心态,不敢谈理想说未来,不敢对统计调查事业做一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实际上,不管你具体从事哪一项工作,我们如果能立足更高的视角,怀着更宽的视野去想问题、看问题,就能把当下的问题看得更清一些,想得更透一点,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自觉和从容。习近平在该书的《跋》中说:"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完美的文,做更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这样的话是多么富有时空感和历史感,基于宏大的志向,能够高瞻远瞩,才能有这样自信又谦虚的情怀。

其次,讲"二脱",即:摆脱贫困意识和摆脱思想贫困。

一是摆脱贫困意识。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今年,我通过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与基层干部多次互动,发现统计部门是"清水衙门"、统计工作"无权无势"、统计干部"位低身卑"的观念在我们的队伍中仍然存在。他们认为我们自身缺乏资源,还要求人办事,底气不足,心理上就低人一等。所以,办事时小心翼翼,精神气质上也像"小脚女人",不够大度,更不敢展开格局,这种贫困意识必须摆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利于国家决策和百姓民生,姓"公"不姓"私",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工作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可怜,心理上必须自我拯救,必须挺立起昂扬的精神气质。

二是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说:"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那么如何摆脱思想贫困呢?他在《从政杂谈》中说:"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是的,摆脱思想贫困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但有疑惑,问天下,问苍生。我们许多干部,在统计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再接触过其他工作。我们许多新生力量,大学毕业后直接考进我们系统,没有其他机关或企业的工作经验。在单纯的环境里成长,思想意识里缺乏比较、碰撞,缺乏由差异性思维而衍生的创新活力。所以,希望我们的干部能有机会与其他队伍、单位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让干部在多元平台的锻炼中开拓视野,获得成长。

其三,讲"三塑造",即:塑造担当意识、塑造刚正意识和塑造坚忍意识。

一是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意义。我们常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有一定道理,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安于本分,不要擅权,不要越位,但又不对,主要看怎么理解这个"谋"字,虽不在其位,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积极主动向"在位者"建言献策,如此,虽不在其位,也可以尽一份心力。这话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身微言轻,不敢担,怕担不起。有的人说,统计调查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不在中流,何须"浪遏飞舟"?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过话锋一转,又说:"但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一种老实的心态,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担当起统计调查事业兴旺发达的使命。

二是塑造刚正意识。习近平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说:"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到刚正,倒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么不正,而是觉得,我们有了刚正意识,心里就会充满阳光。还是回到我们统计调查干部办事底气不足问题。我来自基层,知道做统计调查工作很辛苦,基层更如此,很多事情要求人,被拒绝,吃"闭门羹",甚至被无端责骂。长此以往,心里就特别憋屈,久而久之,心里就阴冷起来。结果,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者有之,沉沦幻灭、自暴自弃者有之。实际上,身卑不敢忘国忧,小人物也要自珍自重,我们统计人也需要内心刚正。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股浩然正气,需要一颗熊烈的太阳,鼓舞和引导自己。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因为他心里光明正大,有一股浩然正气。胡林翼认为,只要我所办的事情目的正确、光明,手段就可以灵活,因为心里没有阴暗面,所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塑造坚忍意识。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要有长远的视线,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统计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美,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展示我们的轻柔。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今年10月29日,我到龙岩出差,随身携带了这本《摆脱贫困》,读到三分之一时,已被作者的勤勉和坚持感动。我随即写了这么一条微博:"出差路上,读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有‘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之感慨。其今日能把新政之火烧的这么旺,基于长期在基层的才识储备,缘于对积弊的常年观察。楚庄王云:‘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所谓蓄势而待发,厚积而薄发,即如是。"

我深信,当年在宁德主政的习近平同志:他是自信的,因为志大而远见;他是虚心的,因为勤奋而好学;他是从容的,因为无悔而坦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轻轻合上书本,也有如此质朴的感受。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传承闽东精神推动统计发展

(国家统计局宁德调队 刘峰/文)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主要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全书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倍感亲切。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宁德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见证了太多脱贫致富的事迹。而这一切,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上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铁心拼搏"的闽东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正是在这种闽东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打了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宁德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宁德"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如今的宁德,虽然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等诸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奋斗不息,才有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作为一个统计人,我认为,要传承闽东精神,应该结合本职,求真务实地做好统计调查工作。以本人从事的住户调查为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样本轮换,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以往所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家在外地,每逢报表期,周末连家都不敢回,生怕错过下发的审核清单;有的同志,家有年幼的儿子,为了及时上报数据,不惜加班到深夜,面对家人的不解,也只能默默承受;有的同志,语言不通,就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方言,一次次下点访户,用夹生的方言加手势,完成了对所有调查户的培训。也许他们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过闽东精神,但是他们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闽东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统计人优秀的品质,看到了闽东精神很好的传承,耳濡目染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需要贯彻闽东精神,用于指导我们的统计调查工作。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像滴水一样,不心浮气躁,不妄自菲薄,坚持一个长久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去追求目标。二要有不甘示弱的决心,面对困难不胆怯,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坚定发展信心,大胆拼闯,不达目标决不放弃。三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要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大胆创新,以更高远的目标、更强有力的举措,谋划和推动发展。我相信在闽东精神的指导下,定能开创统计调查新局面,推动统计调查工作的不断发展!

机关事务处读摆脱贫困感想


机关事务处读摆脱贫困感想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88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正如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摆脱贫困》一书的精髓,贯穿全书始终。解放思想是要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求一条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路子。密切联系群众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

“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反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摆脱贫困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地找对路子。“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情况,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并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中,“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要密切联系群众。这就要求 “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心中时刻有群众,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习近平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摆脱贫困》一书思想和观点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摆脱贫困”远远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伟大事业。正如书末所言,“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如何真正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实现繁荣昌盛的中国梦。

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读后觉得该书语言朴实,内容也是贴近大家生活,乍一看只是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但其实很多价值观和逻辑思维也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

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公事,不是私事,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工作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可怜,心理上必须自我拯救,必须挺立起昂扬的精神气质。

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那么如何摆脱思想贫困呢?他在《从政杂谈》中说:"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是的,摆脱思想贫困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其他单位学习,但有疑惑,问天下,问苍生。应广泛的与其他队伍、其他单位更多的交流、学习、合作,在更高的平台的锻炼中开拓视野,获得成长,解放思想,创新活力。

《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201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三、为什么要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199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60岁,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中共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履职以来,积极开展调查摸底,提出在江苏农村省定经济薄弱村存在“三少三多”的特点,即资源少、资产少、资金少,外出务工多、贫困人口多、村集体债务多。目前我省制订的脱贫指标中就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的要求。

为什么要加强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原因: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有之路;三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
2018年11月10日,我所挂钩的博里镇晶墩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累计18万。通过半年的驻村帮扶,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旺盛的市场需求。
在立足于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对党的农村工作的历史与逻辑清晰把握的实践上,对困难与优势的分析判断使我们完全有自信、完全有条件、完全有能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定能摆脱贫困,一定能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卢东霖

读书月读后感:读《摆脱贫困》有感1000字


读书月读后感:读《摆脱贫困》有感1000字

李兴伟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5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青年干部经历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也有许多短处",青年干部有迫力,敢作敢为,果断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未来在我们手中,要用我们之矛攻彼之盾,抵制消极思想,弘扬党的好风纪,好风貌。作为一名刚入法院工作的基层干警,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于这些观点的认识:

一、忌急于求成。俗话说:墉基不可仓促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每个人,每件事,都要经历一番"痛彻心骨"才能成功。作为青年干部,尤其对于我来说,刚刚考上公务员,很多事,很多人都不了解,工作更是不能很快抓住精髓,做事情也想着"快刀斩落麻",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都应当事事上心,放缓急于做成的步伐,做到精而准,事无细不成,急于成更不行,成功的背后往往不含有一个"急"字。

二、忌自以为是。人从年幼到年老,都处在社会之中,为人处世,说话办事都不能将自己看的过重,己重则他轻。袁世凯登基称皇,自认为当上总统就能够成功掌控中国,但他失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斩敌无数俘获秦兵40余万本能成功,但其刚愎自用,西楚霸业终毁于一旦。所以青年干部应当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自以为是,多向前辈学习,"老干部"毕竟经历多,很多事情工作方法的循循善诱,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懂得太少。"每日三省吾身"省事,警事,吾身,没成功不气馁,取得一点成绩不膨胀,抓好自身底线,不可逾越雷池半步。

三、忌朝令夕改。青年干部虽说年轻,但不能"嘴上没门",说话做事要有担当,说到做到,如果一次失信,次次受挫,更不用说树立自己一个良好的干部形象。面对群众更得如此,欺谁不能欺民,慌事不能慌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刻起,人民群众就已成为巨大的磐石,支撑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是国家不变的主人,青年干部要慎重从民,其言信,不令而行,其言不信,虽令不从。

四、忌眼高手低。"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尤其是进入工作岗位没多久的青年干部,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年轻,知识,活力",当然青年干部有雄心是好的,但不脚踏实地也是不行的,只是溜溜嘴皮子固然不能干好事,更别提及为人民多做事,做好事。当下,也不稀缺"心中雄鹰"、"嘴上少将"的青年干部,有志向,不走路,眼高手低,就只能被"遗弃".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兴则国兴。"只有我们补足精神之钙,从精神上摆脱贫困,才能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我们中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读后感3000字


读《摆脱贫困》有感

李会玲

我们都是平凡中的一个,无论是谁,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说过的一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这种粉身碎骨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牺牲。虽然这本书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写的,但是在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务实的态度,还感受到对于我们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具有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在书的序言部分,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人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我们主张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这几句话说到的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政府在力求摆脱地区贫困上的思想教育,更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认真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有一个好的思想态度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国家官员、政府还是我们任何一个平凡的大众。

讲摆脱贫困,从中央、地方各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首先做到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在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如何走群众路线而做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清楚的看到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深入基层、走进基层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的这一治政之道在如今也依然适用。过去由于国民党领导的腐败而失去了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却在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向群众,这也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古至今,我们都不难看出一个深入群众、深得民心的领导阶层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有多重要,而谈到该如何深得民心这一问题上时,我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时所做的反腐之举就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方法。官员腐败是历来国家政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一直处于不断打击的过程中,而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了人民安全感和依托感,不少贪污腐败官员的落马让人民心中有了底气,有了依靠,这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因为值得信任,所以民心所向,这也为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党和人民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发展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需要做到的,无论是党中央的领导干部,还是乡镇的领导干部,无论官职的大小,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包括了在各个方面的建设,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建设。

发展经济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方法。其中也要意识到发展经济必须要有针对性,宁德地区虽然工业基础差,但是农业不差。如今也有部分地区专门发展农业,利用科技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发展,这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让农民有了保障。除此之外,针对性的发展农业也会相应的控制人口流动,将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农业,让城市和农村之间既有一定的界限,又互相联系,各司其职一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也正在努力,将农村专业化水平、科技化水平提高,实行创新农村社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不能只单一的发展经济,与经济发展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是货物流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起着加强与外界联系同时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铁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带给沿路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在书中,作者强调“应该在追求更高利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欲速则不达,应当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是对资源的挤压过剩,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环作用。”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一些国家过快的经济发展带给了社会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延伸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这个地区连最基本的发展载体都没有了,又何谈发展,因此要想让一个地区发展起来,就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资源。森林资源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书中也写到"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好林业就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森林资源的利用,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这样几点措施: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这就意味着农民种林有了保障,同时解决了群众的怕变心理,让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健全林业经营机制。这样就使林业的发展有了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了滥砍滥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综合开发,使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当然就一个森林资源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由于森林资源的可再生周期比较长,如果只是依靠这一个资源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崭新的资源,我这里说的资源并不是自然资源,而是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后闽东农村就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对于这个地区的发展有好也有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陷入进一步的贫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提出:"对于剩余劳动力我们应该及时疏导,把这些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这就意味着只要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富余劳动力,就可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提到的另一个重要的建设与我们青少年密切相关,那就是共青团建设,这一建设在书中有明确提到,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青少年一代的象征,我们青年学生具有的是朝气蓬勃的气质,散发出的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与正能量,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协助党一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在共青团建设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改革的潮流,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理论就强调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建设中避免一个模式的占领,而应该从各区的的实际出发,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发挥青年组织的创造能力,为国家增添人才。其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要服从党的指挥,服务党的工作,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很容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做事情过于急躁,没有耐心和毅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切忌操之过急,在处理问题上要善于分析,掌握事情的发展趋向,在思想上要积极向上,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后还要做到为全体人民服务,共青团要以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重,青年要在重大事件面前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决断,不可枉然评论或决断一个事件。

一个贫困地区还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都是一个地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文明建设就相当于是经济建设了,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保障。作者说过“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有自然和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就是地区领导能力的缺乏了,而自然因素则是地区先天的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的偏僻所引起的了,自然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人文因素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并必须去改变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改变人文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调动干部和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科技脱贫致富。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做到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特色发展,做出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产品特色,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摆脱贫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完成的任务,不可懈怠。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一)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摆脱贫困》一书立足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学习,深有体会。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

“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二)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读后很有启发,如项南同志所说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摆脱贫困》,可以从中汲取的精神养分也是不同。

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则是这一“关键”的保障。读《摆脱贫困》一书,让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很多真知灼见。《礼记?乐记》有云“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作为青年干部,更要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杂谈》一文里谈到青年干部“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年干部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敢闯敢试,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四个问题确实在我们身上有迹可循。

前阵子在微信圈广为流传一篇名为《做公务员勿立志做大事》的文章,作者是江苏省洪泽县政协秘书长。标题党看到标题定会大呼没出息,不着急,我们不妨细看文章写的是什么:“如果你选择做一名公务员,请勿立志做大事、做大官、当大款、成大道”.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多毕业于高校,初出茅庐,满腔热情,胸怀大志,想着干一番大事业,立功心切,不愿做“小”事,久而久之,心浮气躁,“小”事也做不好。《道德经》有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进入公务员队伍,就要清楚认识这一选择,做好本职工作,安静守则的做好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忌急于求成和眼高手低。

自以为是容易刚愎自用,进而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史的长河中因为脱离群众而造成的惨剧比比皆是,“自以为是,以人为非”的自命不凡往往会让年轻干部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写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青年干部缺少工作经验,更是应该念好群众经,练好基本功,忌自以为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做到严肃谨慎,不朝令夕改,不欺愚百姓。一个朝令夕改的人定会没有朋友,一个朝令夕改的国家定会失去民心。由于缺乏经验,青年干部容易缺乏主见,听风即雨,办事不坚定,这是要不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说:“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在做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的问题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要避免朝令夕改,就要做足功课,就要走群众路线。年轻干部不能因循守旧、一层不变,但也不能毫无主见,忌朝令夕改。

同时,除了“四忌”外,青年干部还要做到“四要”.一要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讲“没有终身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时下的“考公热”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在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时候,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职责,更不用提志向与理想了。二要有压力,“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要严格要求自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98次提到“严”字,对于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必须要严要求。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三要永远保持学习的步伐,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以修身”,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勤奋好学,刻苦上进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也是让自己一生受益的品格。四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获取力量,立足本职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总之,青年干部要更好的成长,就既要学会“弱鸟先飞”的勤奋和始于足下,又要有“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还要坚持“四下基层”的贴近群众和实践精神。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三)

时代更迭、历史在不断前进,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出了一个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保福利制度仍不健全——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由生活支出压力带来的贫困尤其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整体上稳步改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城乡整体而言,已经初步进入小康型生活。然而,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另一面,我国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反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形式的演变表现出以下几个带有趋势性的特征:从社会成员普遍贫困到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从绝对贫困为主到相对贫困为主;从农村贫困突出到城市问题凸显;从区域性贫困到阶层性贫困;从社会分割性贫困到社会转型性贫困;从暂时性贫困到持续性贫困。

如果任由贫困不断恶化,将会导致贫困率的快速增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脱贫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步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

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脱贫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深圳特区的建立、三峡工程的顺利完工、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神十的顺利飞天无不彰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脱贫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普通的藏区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在乡镇工作11年来,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深情、把促进当地发展的梦想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为了藏区的经济发展四处筹集资金,带领乡亲修路、筑桥;为了改变牧民贫困的生活现状,积极启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不辞劳苦动员、劝说牧民,起早贪黑地和牧民群众一起投工投劳,奋战施工现场;为了藏区小学能尽快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终日的奔波后他倒在了汽车后座,带着未完成的事业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为了百姓脱贫事业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有更多像菊美多吉这样优秀的共产党人;需要有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需要有立足实际,轮廓清晰的发展思路。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摆脱贫困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