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 地图 >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2024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推荐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共 699 篇)

  • 1、 [参考]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篇1)

    它的叙述中,让我看到了一种“倔强美”,仅属于魏敏芝的“犟”光环。——题记

    这部影片是在1999年上映,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它生动刻画出那个年代的“正义”与“邪恶”,“平凡”与“伟大”。

    主角魏敏芝,年仅十三岁,便到水泉村水泉小学去当代课老师。那时候的农村小学,环境是何等的恶劣,满地的黄土,简陋的教室,摇摇欲坠的桌椅,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厌学,反是更加的热爱学习,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让我感到惭愧的。我们有明亮宽敞的教室,结实牢固的课桌椅,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怎么可能没有理由去好好学习。

    高老师临走时,村长的车都来到门口了,他依然对这二十八个学生放心不下,即使母亲病重在床,早已到一定回家看病的情况,还一直对魏敏芝再三叮嘱“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并且在自己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这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老师,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态度的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我认为,魏敏芝的举动更是让人敬佩。她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一个多不能少”,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完整的所作所为让我敬佩。她首先打听到张慧科家,向他母亲询问了学生辍学的原因,就在张慧科妈妈并没有觉得孩子因为生计问题辍学不是大事的前提下,她依然坚持要找回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进城车费的情况下,为了筹集到车费,她和学生们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先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去搬砖赚取廉价劳务费,然后在学生的掩护下蒙混上车,最后还是被乘务员赶下了车,这时的她并没有打退场鼓而是风尘仆仆徒步连夜走到县城。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尽快找到她的学生,在路人的指引下她先是请求汽车广播站的阿姨播报寻人启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魏老师心急如焚,用尽身上的全部积蓄买下笔墨,不吃不喝连夜在车站里跪着写了一张有一张寻人启事,当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寻人启事无济于事的情况后,她鼓足勇气去敲开电视台台长的大门,苦苦地央求接待员放行无果后,可怜的魏老师依然寸步不离地在电视台门口对每一位戴眼镜的叔叔、伯伯反反复复询问“请问你是台长吗?”。正是因为魏老师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的台长,在电视台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

  • 2、 最新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8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篇1】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教师。依高教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之后,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教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一样意,因为高教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最终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之后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之后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忙下,她录制了节目,最终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异常是主人公魏教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我们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电影,我十分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篇2】

    上周,教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

  • 3、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刁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学。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贫困地区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 4、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一)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2020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习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

  • 5、 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 6、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集锦

    在读过作品后,我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想法,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经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群28个孩子的故事。高老师是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长只找到一个13岁的女孩来代一个月课,魏敏芝为了50元代课费就来到了水泉村。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小魏“一定要把学生看好,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家中贫困的小男孩张慧科离开学校,小魏老师为了去城里寻他和同学们去砖厂搬砖,可搬砖的钱还是不够去城里的车费,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从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师傅把她带到城里。经过两天的寻找还是没有张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没等到台长。在城里无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没有一分钱,已经饿了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就在马路边睡觉。可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我答应高老师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都半途而废,真是惭愧。

    台长终于知道了小魏老师的事,电视台安排了小魏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的问着小魏各种问题,小魏紧张的张不开口,主持人只好让她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话。那一刻,小魏老师再也绷不住了,眼泪泉涌似的流了下来,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其实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的压力,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慧科终于找到了,电视台派车子把他们送回了水泉村,还有满满一车的文具和书籍,社会各界人士也给水泉小学捐了款,村长说要用这笔钱盖一座新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七彩的新粉笔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高兴起来,他们终于不用再为粉笔发愁了,高老师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学工具,与我们城市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本部影片对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魏老师的执着、诚信。她固执的遵守着对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

  • 7、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

    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张艺谋将农村教育拍摄得真实,而纯朴,映照的是真正的人性——人的本真。我们的教育现状如何呢?校舍、师资力量、环境的优越性暂且不谈,单讲课堂授课,我觉得尚且不如电影上魏敏芝的那堂数学课来的更生动,更真诚纯朴,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讲求什么教法、课堂纪律、教具准备,因此讲课讲得抽象有余,而情感吐露不足,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己高超教学基本功”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需求程度。

    为什么呢?

    我觉得,究其原因应该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没有更清晰的认识,急于追求向城里教育看齐,而在个方面造成赶鸭子上架的现状。结果虽然给猪的鼻子插上葱,很有些像大象,但怎么也摆脱不了农村孩子相比城里孩子缺乏品德教养这一弊端。

    没错,我们现在的师资力量确实相比过去要上一个大的台阶,绝大部分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教法、知识储备等各方面都高于贫困地区,但我们运用教法的宗旨、目标就是适合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真正懂得,正真会算(数学课)。可是我们这样启发,那样规定,如此训练,如此这般讲解,不管学生是否爱听,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强硬地施以我们认为成功的教育,结果是:教师不明就里,学生如坠云雾。

    我们不妨站在旁观者的地位来看孩子,将他们向电影里的孩子一样看。来揣摩他们的心思,来同他们进行真心的对话,共同实践一个目标。真诚才是高超教学,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法宝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这天,我为了完成语文作业而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的开头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个都不能少”几个大字。随后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学生中也有不少捣乱的,其中一个就是张慧科。他经常和老师对着干,似乎班里所有的坏事都有他一份。

    但是他家非常贫穷,以至于他辍学去城里打工。他走了之后,学校所有人都想把他找回来。当魏老师呼吁学生搬砖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那一个“好”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无奈钱还女主角——魏敏芝。她是一位代课老师。这所学校原来的高老师母亲有病,所以她才来代课。高老师仔细的叮

  • 8、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 9、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

    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

  • 10、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过《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着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
  • 2021-04-23

  • 2023-04-18

  • 2023-05-25

  • 2023-03-06

  • 2022-12-21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3-04-25

  • 2022-11-19

  • 2023-02-13

  • 2022-12-10

  • 2022-12-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1-03

  • 2023-01-19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1-24

  • 2019-09-20

  • 2019-11-03

  • 2022-12-10

  • 2022-06-30

  • 2023-01-02

  • 2022-12-13

  • 2022-12-12

  • 2023-01-05

  • 2019-09-20

  • 2023-01-08

  • 2019-09-20

  • 2022-02-02

  • 2022-04-20

  • 2019-10-28

  • 2022-12-10

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2024一个都不能少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