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 地图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10 来源:互联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系列8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等专题内容。

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的思想都被影片里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观后感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写观后感时,我们应该首先简要概括节目主要内容。如何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观后感?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去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2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xx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

1

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

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虽然只有这一点东西,但是也有让我感动的地方。

感动一: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车,魏老师在半路上被赶了下来,但魏老师一心要找到张慧科。老师在路上想拦一辆车坐车去城里但是没一个人愿意停下来把土头土脑的人带到城里去。老师也没有停下来,她翻过了一座座高山,一个个黑黑的山洞,最后还是靠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司机把老师送到了城里去。魏老师靠的是信念。

感动二: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慧科把身上所带的9块5一毛一钱全花光了买了一支一毛一笔,一瓶墨汁,100张白纸。起早贪黑地写着“寻人启事”,不知过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师只好在墨汁里对了好多水,虽然写出来的字迹十分的淡,魏老师还是没有放弃而是接着写……不知又过了多久一个男的走了过来,说:“写这个个一点也没用,写了也是白写。”但老师还坚持写完了所有的纸。老师在写的时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师还要写。这是一种责任心。

感动三:魏老师为找到张慧科听了那个男的话了去电视台要做了一个广告,但是专门管出入登记女门卫就是不让魏老师进去。于是魏老师就在电视台门口问戴眼镜的人:“你是不是台长?”但别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从她身边绕过还不搭理她。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台长的`耳朵里,台长连忙下去迎接。魏老师还是问:“你是不是台长?”台长回答:“我是台长,你找我有什么事?”……魏老师把事说了一遍,台长马上帮她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类的节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张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问张慧科你要怎么感谢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些好东西给老师。”这句话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一浪一费米饭;我们天天吃肯德基;我们天天玩电脑……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幸福;我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山区的孩子: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

只要有信念和执着,就有永恒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故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使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教芝带来不小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迸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粉。她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动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今年也13岁了,马上就要毕业升中学了。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几部教育类的经典电影,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使我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一位文学老师介绍给我们看的,当时教室里既有对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低声细语的聊天声,甚至有的同学实在懒得看就一直都在玩手机。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的印象总让我觉得这些故事离我很遥远。

参加工作半年,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我总是若有所思,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影片中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我动容。

随着我对教育行业的深入了解和关注,我越来越知道这样的光荣事迹,即使是在看似国富民强的今天也还存在不少。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教师待遇上,穷乡僻壤的乡村教师连正常的薪资都无法保证,更别说补贴,这样的艰苦条件实在是无法留住老师,甚至可以说让人只想逃离。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再次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联想起我的学生,尽管我严厉批评过他们,但小家伙们从来不记仇,他们总能记得老师的好,想要跟老师分享快乐,我的学生经常能让我感受到孩子的纯真,那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曾经都有的单纯与美好。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海洋》是一部纪录片,运用本体表意。海面上波涛汹涌、节奏欢快,海底却是那么的静谧祥和、节奏缓慢,让人不忍去破坏。海面上镜头是开阔式的远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对海底生物的描写,以特写居多。除了极少的必须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镜头,或者是仰视镜头,大量采取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距离短,这样就拉近了人与海洋生物的距离。影片音乐与镜头感契合的好。海洋里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关。海洋生物体态优美,漫游的水母、章鱼,翻腾的海豚、鲸鱼、海狮,捕食的海鸥,成群成群的小鱼··它们形态各异。如果说那些生物是舞者,那么海洋就是一个大舞台,它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舞动,特别是鲸鱼在海面上翻腾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当鲸与人同游、水母与人同游、鲨鱼与人同游是,那是那么的和谐。只有当他们受到威胁时,才会反击。然而人们在了解海洋的同时,却又在破坏它,捕猎鲨鱼、工厂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对着人类,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助。然而当海洋发怒的时候,面对这大自然,人类又显得那么弱小。如果人类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话,等待着我们的,那又将会是什么?

《一个都不能少》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但它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这是实属不易的。影片开头

交代了水泉小学的高老师因为母亲病危无法上课而请了13岁刚小学毕业的魏敏芝来代课,看到魏敏芝还比较稚嫩的脸,那我们意识到她也还是个孩子。从高老师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课学唱歌,先让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错了,也纠正她;上课抄课本,叮嘱魏敏芝要把字写清楚、写工整;放学时间,阴天早点放学,下雨千万不要让学生走,雨后送沟那边的几个同学回家··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师的不放心,最后特别强调好好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上课时同学捣蛋把粉笔给弄掉了,张明献去捡粉笔,在魏敏芝和张慧科争执猜到粉笔时,一直在说“不要踩粉笔”,还有她的日记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现在的学习。而从明行光和张慧科的事,表现了魏敏芝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着。魏敏芝和张慧科体验了市里的人间冷暖,在最后女主播问张慧科在市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他说“去要饭”,听了很让人心酸。虽然后面有很多热心人士给水泉小学捐了物质,但还有很多像水泉小学的学校得不到资助,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8

寒假里,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故事的剧情是是这样的。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村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村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

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己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老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后来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过《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着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没听说过,很新鲜。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应该说我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合集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美好的书籍一样让人爱不释手,观看完影视作品后,我们的倾诉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观后感可以是我们对于自己成长路上的启迪和指引,在写观后感时提供自己的感性体验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您是不是不太清楚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呢?我认为,无论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还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前提都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加强自己保护,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让幼

儿尽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领,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快乐与幸福。

1.要教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必须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则是他们本人经过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幼儿在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会立刻产生良好的自己感觉。所以,当幼儿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如要让幼儿尽快地发现问题;让幼儿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帮助会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2.要大胆鼓励幼儿表现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老师和家长要注意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导和帮助。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大,性格外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说出来,这时,不要打击或者是拒绝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动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声地表扬,“对,就这样,很好,”短短几个字,对幼儿的心灵会造成相当的激励。幼儿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3.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因为学龄前的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己“体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成人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里让幼儿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幼儿园中可以让幼儿发碗、筷,给花浇水、擦桌子、整理图书等,在种植时节,让幼儿参加种植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

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同时,幼儿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干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如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他想玩某种玩具而找不到时,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提倡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其旨意不是在于为自己及他人乃至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在于通过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余婷:

听影片名感觉挺有趣的。但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老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老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但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但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老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后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因此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但是,魏老师不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老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起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后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老师。

现在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同,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该多尊重老师。

2、刘雄: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习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13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8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3、彭书涛: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一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4、陶静: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一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一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一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一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一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一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一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一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一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一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5、杨文豪: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6、叶浩:

这个发生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农村中的故事讲解了农村人的单纯与可爱,也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我从魏老师的性格中读懂了执着与善良。

从张慧科的品性中读懂了孝顺。

从高老师的言行中读懂了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可是我从那一位登记的人的举动中读懂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但是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有坏人就有好人。最终有许多的人为那个偏僻的农村中捐献了许许多多文具与钱。这让我感受了农村的条件艰苦,我今后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7、李雅琴: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落后的状况。但也觉得很真实,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那位老师的执着与坚定,让我情不自禁的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老师,值得人欣赏的老师。形容老师最好的一句话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她,就是这句话的代言人。执着是她的代名词,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够找到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学习应该也这样,不言放弃,执着的走向成功!

8、金静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9、熊清霞:

在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但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老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老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老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这里很珍贵。

后来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后来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凑钱去找,但是因没钱而且还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后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却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还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后来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后打听到电视台可以帮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终于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己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非常感动,他很感激魏老师,因为不是她他还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但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10、雷文明: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己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老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后来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由中央电视台、甘肃省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该剧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全程在甘肃张掖创作拍摄,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该剧是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首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对于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要深刻认识《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重要意义,以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更实举措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二要整合多方力量,打好宣传主动仗,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精心策划宣传重点,大力宣传省、市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举措好办法和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大宣传格局。三要统筹各领域对外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媒体沟通衔接,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提升甘肃、张掖知名度。四要发挥市内主流媒体作用,多形式、广角度宣传电视连续剧拍摄的鲜活故事、典型场景,全方位展示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五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增强宣传感染力。六要把《一个都不能少》宣传与推动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时代篇章不懈奋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感受颇深。影片中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母亲病,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找来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也就是刚念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她年纪少,不懂得备课、上课,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歌也不会唱。高老师只好吩咐魏敏芝每天在黑板上抄写课文,而且每天必须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全班共28人,学习委员张慧科由于家里穷,母亲又生病,他不得不到城里去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号召同学们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这些山区的孩子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看完影片后,我有几点体会。

一、魏敏芝虽然是一个代课老师,待遇很低。但她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高度负责。已经接近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魏敏芝初中还没毕业,对一些计算题都不精通。但她却能让学生通过全班28人每人捐5分甚至5角钱该怎样计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她虽然不懂数学,但她能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思考,使课堂变得更有实效。魏敏芝有一个执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马不停蹄地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让她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目标,那么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实现。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发奋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同学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同学。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同学,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完美的前程发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同学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同学,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同学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同学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同学。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同学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此刻已经很富强了,但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移名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新闻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同学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职责?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就应团结起来,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原名《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知名的演员参与,没有华丽的表演服饰,没有宏伟的取景地方,那么平凡,那么渺小,那么朴实,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眼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观众们扬起手为它鼓掌呢?好奇心驱赶着我,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这是一个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山区,处处沙尘飞扬,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岩石都肆意地打起来了,“绿”成了这里最陌生的字眼。咋一看,有一个简陋破烂的屋子,房顶的砖块一个个都碎了,窗户只是个大洞,用几块木板钉合了起来,墙上的水泥已经完全消失了,暴露了里面的老砖头。屋子里更是简陋,一块黑板,一根柱子,桌椅摆的还算整齐,勉强能从缝隙中穿过去,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潦草的字迹中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细心。这里是这个小村落唯一的学堂——永泉小学。

“你每天抄一课书用一支粉笔,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像鹌鹑蛋那样大小就够了,抄大了浪费粉笔,字小了学生看不清,影响眼睛”“等太阳落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学了”“下雨的时候,要送东边村的孩子回家,那儿有水坑”一位和蔼的老师在向一个小女孩细细交代她要做的工作,这个女孩则是13岁的魏敏芝,因为家里穷出来做代课老师,那位年纪大的伯伯则是高老师,因为家里有变故要离开26天。“我这个班,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铭记高老师的嘱托,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远没有想到,这句“一个都不能少”会让她吃多少苦头。

师生们纠纷了一阵,渐渐融入了一块儿,几天后,镇上下乡招收体育生,小红被选中了,村长绞尽脑汁把小红偷偷带走了,魏老师发现后,紧紧追赶着他们的汽车。看她那吃力的眼神,脸颊的汗珠,跳跃的双腿,我的心也为她悬着,最后,她还是失败而归,心情很低落。她一直秉承着高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守护学生振奋到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本以为日子会渐渐平息,可不久后,大事又来了。调皮鬼张继科为了赚钱养家,和邻居一起徒步到县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心里非常焦急,决定要上城里把他带回来,为了买车票,她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搬砖,可后来才发现钱远远不够,她便去挤车,无奈半路被赶下了车,她只好慢慢往县城走去。她穿着微薄的衣裳,背着一个小布包,小脸冻的通红,风吹过,她浑身直打哆嗦,如一只迷路的小鸟,到处寻找她的温暖。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张继科几天前就在车站走丢了,为了寻找他,魏老师在火车站留言,手写几十份寻人启事,到播音台播音寻人。好心人提醒上电视台容易找回人,可身无分文的她根本进不去,于是她日夜守在电视台门口,遇见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你是不是台长”,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台长被这个小姑娘的执着打动了,为她安排节目去找人。另一边乞讨的张继科,看见电视上老师哭着问“张继科,你跑哪儿去了,你快回来,你把我急死了”,这个小男孩心里酸酸的……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一群孩子又团聚在了一块儿。我想:社会真的很不公平,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呢?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玩乐呢?

“张继科,你觉得这次进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温柔地问。

“要饭”男孩很哽咽地回答。

……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部电影,多么美好的人间真情啊!从这部平凡之作中,我看到了小魏老师的真诚执着,看到了学生们的活泼好学,看到了人们的同情关爱,我不禁为他们鼓掌。人们为这个贫困小学捐赠了许多文具,最后,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选一支好看的粉笔写一个字,大家开心地笑着乐着,镜头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际,想想那些山区孩子,也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的电影,我被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魏敏芝深深的感动了.她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在学生眼里,她算不上一位老师,而是一个大姐姐的形象.因为她才十三岁,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在学生眼中,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好老师.她的学生张惠科去城里打工去了,魏老师为了找到他,让他重返校园,历经了千辛万苦.为了买火车票,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虽然都失败了,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到城里找张惠科的决心.她混上了公共汽车,被人赶下去,幸亏有好心人的帮助才来到了城里.但张惠科在火车站走丢了,魏老师听到这一消息怔住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为此,她贴过寻人启事.用过广播,但都没能成功,通过热心人的指点,经过 于找到了张惠科,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话,张惠科你快回来吧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禁不住哭了,这一幕太感人了.我们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做事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万般挫折也要坚持下去,决不退缩.水泉小学那样的条件,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不好好读书呢?

我再次向同学们呼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傅润辰2012520 请在此添加正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编


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你对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基本格式掌握了多少呢?经典情节总是让我们难以忘记,我们可以用笔尖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影,提升解析能力,或许在你阅读本文后会有所收获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我这个星期看了个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

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还有就是他们在乡下的学校,很简陋的,讲台是三条腿的,一碰就倒了,他们用的粉笔也很少,我们用的粉笔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们是要用手指甲来抓住它继续用的,我们睡的床很软,而他们的,女生和老师的床却要用椅子垫着,男生的是用几张桌子拼成的床,我们上课有上课铃的,下课有下课铃的,他们呢,上课用手来打铃,下课又是看太阳到一个东西上才打的下课铃的,我们升旗有铁的旗杆,高高的半奏声,而他们向左右后转斗不准的,旗杆也是木头的,升旗的时候音乐也没有的,多么简陋啊!

在大结局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老师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

我们看完这个电影后才知道老师是多么的辛苦,还处处为他们自己的学生着想!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五十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便是在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最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不仅如此,当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视屏幕上出现那些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到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今天,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首播,张掖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方式收看,引发强烈反响。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为背景,是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参与电视剧创作的又一力作,也是甘肃省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开展影视精品创作、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大省结出的又一硕果。电视剧全程在张掖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等主题展开拍摄,不仅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还展现了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

该剧先后在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拍摄创作,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了生产生活场景。当晚播出后,参与演出的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干部陈玉荣激动地说:“《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群众演员,我在剧中扮演了一名基层扶贫干部。剧中也看到了壮丽的丹霞,还有美丽的速展村,以及张掖美景一一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通过这部电视剧,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张掖美景,看到张掖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临泽县南台村村民贺有军家不仅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贺有军自己还成为该剧的群众演员。3月16日晚一家人早早就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回想起当时拍摄的场景,与谁对话、在哪个地点拍摄、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贺有军记忆犹新:“我们一家xx年搬入梨园新村,这次剧中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居就是在我们家拍摄的,通过该剧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展示,这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如今,我们既入住了新居,未来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剧情里反映得那样,力争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拍摄地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村里的党员干部早早来到村委会等着收看电视剧,在大家相互交流拍摄花絮的过程中,电视剧9点准时播出,看着剧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房子、熟悉的人物,大家很是激动。

村委会文书刘燕说:“剧中的村就是我们的村,家也是我们南台村老百姓的家,剧中的人也是我们周边的人,太熟悉、太亲近、太激动。而且临泽的农副产品、剪纸通过该剧也上了中央电视台。”

临泽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以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肃南县大河乡西岭村牧民安建国观看了电视剧后感慨地说:“这部电视剧让我回想起以前我们住在牧业点上,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顶帐篷里,用水用电都特别不方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游牧民定居楼里,房子变大了,用水、用电都方便多了,孩子们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家里的老人们看病也能实报实销,小广场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作为xx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首发之作,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紧随现实中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中的奋斗事。该剧自3月1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以来,深受广泛关注,剧中反映的精准扶贫路上扶愚、扶智的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展示的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也激发了更多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助力深度脱贫。

这几天,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维龙一家格外高兴,因为全程在甘肃张掖创作拍摄的36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让他家也上了一回电视。xx年,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入住梨园新村后,在村上协调下,马维龙在景区附近谋得工作一份,从此他家不仅实现了新居,也有了增收门道,xx年底脱了贫。“这次剧中‘焉支村’书记夏宝生搬入新居的场景就是在我们家拍摄的,我儿子的新房也作为剧中夏宝生书记女儿结婚的新房进行了拍摄。为留存纪念,剧组拍摄完后,我们一家与主演进行了合影留念,最近电视剧也播出了,很振奋人心,很激动。如今我们家也脱贫了,往后要好好发展,努力也过上小康生活。”马维龙说到。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以真实而鲜活的内容表达,充分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在本剧中,“最后一公里”这个剧核,具象化为焉支村这块“短板”,典型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这些“弱志”形象。

“扶贫不是养懒汉,也没有捷径致富法,电视剧告诉我们切莫忘记‘诚实劳动’是致富的根本。这些年国家扶贫力度相当大,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有些扶贫光靠国家给你支持,你自己不动不苦干那永远也富不了。脱贫致富国家支持你,你自己也要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苦着干,才能真正的脱贫。”观看了电视剧的倪家营镇梨园村村民彭克仁老人感慨地说。梨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童成林也表示:“尽管党的政策好,但也不能光靠政策,现在我们虽然老了,但也要自己努力。”

在《一个不能少》电视剧中,富裕的丹霞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果,而焉支村则是如今总攻时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剧中讲述的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中的奋斗事也激励着临泽县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助力深度脱贫的信心与决心。

“该剧一方面真实的反映了咱们农村的一些贫困家庭和一些实际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广大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取得的成效。电视剧播出以来,我们全镇的党员干部群众都积极收看。在收看的过程中,也启发了我们思路,南台村作为全省乡村旅游专业村,近年来依托七彩丹霞景区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让老百姓分得了足够蛋糕,但是作为一河之隔的梨园村,相对而言经济还比较薄弱。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党建联盟、跨村联合,以南台村带动梨园村,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这方面真正的破题起步,带领我们两个村的老百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倪家营镇党委副书记张凯说。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在张掖全程拍摄创作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黄金时段开始播出,甘州区东街街道甘泉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收看。

该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影片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为素材,从一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的视角切入,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第一线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同时也展现了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

通过观看,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领头羊”,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出力出汗,为人民、为时代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开播,第一集就紧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题,聚焦精准脱贫,奏响时代强音。

《一个都不能少》由知名演员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领衔出演,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该剧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政策指导,是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由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市政府、咸阳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公司联合出品。

精准脱贫群像立体鲜活

《一个都不能少》第一集,成功塑造了角色群像,也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映射“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扁度口镇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焉支村要在全镇面前领衔表演太平鼓。没想到,村口发生山体滑坡,村支书夏宝生(赵君饰)带着村民救人,没能及时赶到丰收节现场。丹霞村书记赵百川(黄品沅饰)亲自上阵救场,夏宝生认为赵百川是在抢功出风头。

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全县最富裕的丹霞村要与贫困村焉支村结成对子村。然而,两村积怨很深,在丰收节上就摩擦不断、矛盾升级……

虽然只有短短一集,但已经能令观众体会到主创团队扎实的剧本创作和深厚的叙事功底。第一集出场人物众多,不光人物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令人好奇的故事,丹霞村和焉支村的群像立体接地气。

有了第一集的铺垫,更令观众期待《一个都不能少》的后续剧情发展。有观众评价:“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两位村支书性格不同,两位老戏骨更是飙戏非常,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喜剧电视剧,显然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兼顾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了电视剧以矛盾冲突和故事性为主的大前提,《一个都不能少》将会成为近期即将火爆起来的剧目。”

西部风光美如画打造甘肃新名片

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一个都不能少》还呈现了绝美的西部风光。

第一集一开始,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就铺陈在观众的眼前,太平鼓队在山间打鼓的画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西北汉子的豪迈。导演兼出品人白永成说,希望通过《一个都不能少》将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从今晚起,《一个都不能少》继续与您相约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每晚2集连播。

在剧中,虽然只相隔十几里路,焉支村的土墙陋屋和丹霞村的智能化新农村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对贫困地区现实变化的刻画,也是对脱贫攻坚成就的展示。

白永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融入《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中:“小时候家里确实条件不好,自己走出来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除了切实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脱贫,更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视觉上的极致美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亮点之一。剧中还会呈现造型奇特、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等西部著名景点,每一帧画面都自带中国西部美学特征,令人期待。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试图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一个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的、村民们纷纷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新农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魏老师为找到张慧科听了那个男的话了去电视台要做了一个广告,但是专门管出入登记女门卫就是不让魏老师进去。于是魏老师就在电视台门口问戴眼镜的人:你是不是台长?但别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从她身边绕过还不搭理她。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台长的耳朵里,台长连忙下去迎接。魏老师还是问:你是不是台长?台长回答:我是台长,你找我有什么事?魏老师把事说了一遍,台长马上帮她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类的节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张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问张慧科你要怎么感谢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些好东西给老师。这句话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一浪一费米饭;我们天天吃肯德基;我们天天玩电脑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幸福;我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山区的孩子: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

只要有信念和执着,就有永恒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8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没听说过,很新鲜。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应该说我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9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精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欣赏好看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看时也会产生许多优秀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将它梳理并记录下来。写观后感时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心意。你掌握了写观后感的方法了吗?以下为读后感大全为你收集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1

今天早上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一个也只有小学文化的临时代课老师,教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她自已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却能为了寻找那个辍学的学生,从乡下走到城里,表现的那么坚定、执着、顽强。就在小魏老师在电视台演播室把镜头当成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时,她哭了,我也哭了。

她哭着说:“张慧科,你去哪了……我找了你三天了……我都急死了,……你知道吗?……。”,电影里那幼稚、焦急而真情的声音震撼了我的心,我泪流满面,这也引起我的思索。或许在她的眼里诚信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

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小魏老师恰恰是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出了名的老师范跑跑鲜明的对照,地震来临时,范跑跑这个北大毕业的高级老师,不顾一切的丢下学生就往外冲,跑到操场,一群不知所措的学生的生死在他眼里什么少不少,他一点也不在乎,况且还厚脸无耻地在博客上炫耀“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范跑跑成名了,他没有责任心和羞耻感造就了一个北大学生的无耻和缺德。与之相反,小魏老师为学生着想,在关键时刻,显现出一个乡村老师的朴实、可爱和真诚。

一个人都不能少,其实不能少的是一种心灵的纯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2

《一个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过,这次在学校里算是复习了。一个真实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实魏敏芝踏上讲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热爱教育,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学生,稚嫩的面孔,应当来说,还谈不上什么远大梦想、高尚情操。一向以来,水泉小学仅有一位教师,那就是高教师,但高教师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须得离开学校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课必须得有人站岗,于是,村长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就成了魏敏芝走进教室的“动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危房,墙壁千疮百孔。那也是一所没有一点现代气息的学校,旗杆用一根弯曲的木杆代替,讲桌仅有三条腿,粉笔的使用精确到每一天一根,没有铃,只能根据太阳光在灯绳上留下的影子来确定上课和放学。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课文,当然还有负责几个住读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始终没看到兑现,村长说找高教师要去,高教师说找村长要去。但高教师离开前在拖拉机上说了一句“如果村长不要,我给”,前提条件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现中,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这五十块钱。对张会科的不断寻找过程,其中所受的艰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帮忙,仅有她自我才能够体会。把张会科带回了水泉小学,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师的嘱托,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还是少了一个被体校带走的特长学生。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其实很多人从事某一件事情,当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个阴差阳错的开头,就将自我带入某个领域。在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里,有的人想方设法地挣脱,结果有两种,一是最终在另一个领域里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挣脱后仍然碌碌无为;另外那些既然暂时不能挣脱的人,也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终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从此扎根于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后也成了一番成就。

于是想到,开头其实并不重要,起点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后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应对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万里。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3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国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市委决定将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难离,焉支村的村民不愿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愿,易地搬迁工作异常艰辛。两村的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这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在多方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步摒弃了过往嫌隙,最终两村人变成一条心,丹霞村也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模式示范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据了解,该剧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4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教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我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头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梦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仅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5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虽然和我们一样是实习老师,但是却比我们小了不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当我们成为了实习老师之后,我们遇到的问题远远没有魏敏芝那样棘手,只是简简单单教书看自习,我们更应该好好地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我们不仅比魏老师大上7,8岁,我们身边还有这么良好的环境供我们工作,学习,我们更加应该努力地在实习期间作出点工作与成绩。

我觉得这部影片也可以拿来教育学生们,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优越环境并以此来激发他们好好学习。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6

上个星期,我在学校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我还 觉得这部电影很有趣,到底是什么,一个都不能少呢?可看了以后,我感慨万千。

记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因为没钱上学,他的爸妈就让他和一些人一起去省城打工,可到了火车站,因为那里人山人海,他走丢了。后来他仅十几岁的老师知道他去省城打工,连夜走到了省城去找他。后来,他经过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她很高兴,她的学生也很高兴。

虽然你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是假的,但是,我告诉你,其实它里面的人物真的是乡村里面的人,而且他们还 是第一次演,就能演得这么好,可见乡村里真的发生着这些事情,还 可以看见乡村里面的人是多少可怜、多么穷和苦啊!

现在,再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来,我们是多么幸福,有吃有喝、丰衣足食,你想要什么,你的爸妈都会尽量满足你的愿望。我们现在和乡村里的孩子真是天壤之别!

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还 有令我感动的事,如:那个魏老师为了要去找电视台台长,竟然在电视台门前整整等台长等了一天半,而且晚上为了充饥,吃别人吃剩下的东西,晚上睡觉就露宿街头,最终,终于见到了台长。在魏老师在拍一个新闻的时候我又感动了,她在拍电视时说到:“张围科我找你找了三天了!”。说完,眼泪“刷刷”地往下掉。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乡村的孩子是那么可怜,那么穷,有些连学都上不起,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天壤之别,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7

上周,教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仅有28个学生,学校的环境十分简陋,课桌椅都破烂不堪,教师和留校的女同学还得挤在一张床上。男同学则是把几张课桌拼在一齐做床,所幸的是这些孩子都成长得健康可爱。学校里仅有一个教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教师。一天,高教师的母亲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长就找了个名叫魏敏芝的教师暂时顶替高教师。高教师走的时候,再三嘱咐小魏教师,在他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十分缺钱,就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教师为了找他回来上学,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忙下找回了他。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情景是,小魏教师瘦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她一声接一声地询问:“你是台长吗?”这分明是告诉所有观众,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难,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个都不会少。小魏教师很犟,犟的让人拍案叫绝,犟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不仅仅因为动人的情节,还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丰满。小魏教师的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天真无邪,活泼淘气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每个场景与人物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农村教育的现状,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一幕幕都呈此刻电影之中,让观众感到要深思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8

听影片名感觉挺趣味的。可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教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可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能够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可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教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终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所以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可是,魏教师不仅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仅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教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齐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终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教师说:“当然能够”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教师。

此刻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当多尊重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1、余婷:

听影片名感觉挺有趣的。但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老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老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但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但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老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后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因此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但是,魏老师不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老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起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后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老师。

现在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同,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该多尊重老师。


2、刘雄: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习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13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8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3、彭书涛: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一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4、陶静: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一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一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一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一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一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一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一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一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一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一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5、杨文豪: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6、叶浩:

这个发生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农村中的故事讲解了农村人的单纯与可爱,也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我从魏老师的性格中读懂了执着与善良。

从张慧科的品性中读懂了孝顺。

从高老师的言行中读懂了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可是我从那一位登记的人的举动中读懂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但是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有坏人就有好人。最终有许多的人为那个偏僻的农村中捐献了许许多多文具与钱。这让我感受了农村的条件艰苦,我今后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7、李雅琴: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落后的状况。但也觉得很真实,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那位老师的执着与坚定,让我情不自禁的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老师,值得人欣赏的老师。形容老师最好的一句话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她,就是这句话的代言人。执着是她的代名词,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够找到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学习应该也这样,不言放弃,执着的走向成功!

8、金静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9、熊清霞:

在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但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老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老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老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这里很珍贵。

后来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后来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凑钱去找,但是因没钱而且还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后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却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还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后来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后打听到电视台可以帮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终于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己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非常感动,他很感激魏老师,因为不是她他还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但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10、雷文明: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己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老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后来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实用


读后感大全小编的资料是“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资讯的最全面归纳。从哪些方面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合适呢?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在观赏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所深深折服。观后感是对作品人生智慧和哲理探索的领悟和总结,经常写观后感,训练思维力,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

近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正在热播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脱贫致富的好作品。全剧共36集。整部电视剧在西北地区的祁连山下展开。祁连山下河西走廊是我国生态严酷、极度贫困的重点地区,在那里的两个多少年恩恩怨怨的村庄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电视剧中的两个村庄一个是培黎县首富村丹霞村,另一个是贫困村焉支村。恰恰这两个村是“老对头”,三十年前两村因修路迁坟一事结下恩怨、矛盾重重,而焉支村的村支书夏宝生和赵百川也有私人恩怨。不久,焉支村突遇洪灾,村民无家可归,为了解决安置问题,县委县政府想收购丹霞村速展人才小区,将焉支村整村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丹霞村。此举引来了两村村民的坚决反对,丹霞村不愿要,焉支村不愿搬。为了解决村民安危,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都不能少”的号召,彻底斩断焉支村的穷根子,赵百川和夏宝生在县委书记蒋为民的引导下化解个人恩冤,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电视剧以接地气的乡村风格展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情节和真挚的爱情故事,使整部电视剧既严肃又轻松活泼。成为了观众喜爱的热点。

这部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典型生动,大大小小的角色有二三十个,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赵百川,丹霞村党支部书记,是个敢想敢做,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他严己律人,赏罚分明,是有军人气质的“领头羊”。他善于学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骨子里有些守旧,年轻人的很多做派他都看不惯。他生活简朴,不讲吃穿,清粥咸菜就是一餐。他铁汉柔情对独生女赵梦宠爱有加。他不畏人言,大胆追求凤凤,希望给她幸福。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丹霞村村主任夏宝生,他能说会道,擅长做群众工作,他不讲究规则,做事重结果不重过程,懂得变通。但是只要跟赵百川有关的他就固执起来,不肯变通。他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合村后感觉跟不上丹霞村的脚步,但是太好面子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学习,有时候不懂装懂闹出笑话。他爱美食,喜欢喝点小酒,亏什么都不能亏嘴。在家里他有些大男子主义,事事都要压妻子蕙兰一头。还有忠厚淳朴,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有耐心有毅力,擅长和人沟的刘东桥、原丹霞村村主任,后为丹霞村副书记的付鹏的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以及剪纸手艺人凤凤勤劳贤惠,谨言慎行,坚强隐忍,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格等等。这些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住了人物也就记住了这部电视剧。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是农村脱贫致富,剧中脱贫的主题是围绕着怎样树立人们的志气,也就是,如何从观念上改变贫困,观念的改变才能带来意识和行动上的创新。xx年是党中央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面世,为全国工作在脱贫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是一个启发和鼓舞。脱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个都不能少》故事发生地是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上,故事的展开有着典型的地域风格。从两个有着深刻恩怨的村庄在磨合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的过程告诉人们,只要找对了适合本地本村的潜力和优势,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支持引导下,一定能实现富裕的梦想。该剧使我们联想到,以大的视野可以理解为脱贫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从小处联想每个贫困人口都不遗漏。从这意义上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热情讴歌。

电视剧的出品人、导演兼主演白永成先生是一位勤奋并且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曾主演过许多话剧和影视剧,他又出生在那片秦陕大地上,熟悉那里的一切,早在xx年他就执导拍摄了乡村喜剧《苦乐村官》,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上播映,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相信,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也一定会深入观众的心里,特别在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中引起共鸣。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五十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便是在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最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不仅如此,当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视屏幕上出现那些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到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今天,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3)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小老师,可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让我忘不了。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是那样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吗?我们的老师也处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就更有理由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4)

记得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电影中,高老师嘱咐代课教师魏敏芝说:“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办法让来上课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的精选文章,欢迎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一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影片。虽然影片没有欧美大片那样惹人看,但它却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着观众--那就是责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乡村民办小学教师魏敏芝到水泉小学代课,学校里只有28名学生,她的责任就是在她代课期间保证28名学生都能上学。在她任教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退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凭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学的两名学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徒步走到城里,四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未有结果后,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失学的学生,并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想,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老师在去省城办事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前留下了这样一席话:“这里的28名学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来前,一个也不能少!”魏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泪下的情节里。我为一名年龄几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课老师为了找回辍学学生历经千辛万苦的强烈责任心所感动;为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贫困山区小学兢兢业业教学数十载的敬业精神作感动;为28名贫穷山区小学生在四面漏风的艰苦学习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为帮助代课老师回找辍学孩子的社会众多好心人所感动。回想我们生活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中,有茅老师等这样一批耐心负责的好老师教我们,可我们却不能充分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机会时,我的视线已被泪水模糊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

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方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5)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原名《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知名的演员参与,没有华丽的表演服饰,没有宏伟的取景地方,那么平凡,那么渺小,那么朴实,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眼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观众们扬起手为它鼓掌呢?好奇心驱赶着我,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这是一个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山区,处处沙尘飞扬,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岩石都肆意地打起来了,“绿”成了这里最陌生的字眼。咋一看,有一个简陋破烂的屋子,房顶的砖块一个个都碎了,窗户只是个大洞,用几块木板钉合了起来,墙上的水泥已经完全消失了,暴露了里面的老砖头。屋子里更是简陋,一块黑板,一根柱子,桌椅摆的还算整齐,勉强能从缝隙中穿过去,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潦草的字迹中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细心。这里是这个小村落唯一的学堂——永泉小学。

“你每天抄一课书用一支粉笔,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像鹌鹑蛋那样大小就够了,抄大了浪费粉笔,字小了学生看不清,影响眼睛”“等太阳落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学了”“下雨的时候,要送东边村的孩子回家,那儿有水坑”一位和蔼的老师在向一个小女孩细细交代她要做的工作,这个女孩则是13岁的魏敏芝,因为家里穷出来做代课老师,那位年纪大的伯伯则是高老师,因为家里有变故要离开26天。“我这个班,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铭记高老师的嘱托,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远没有想到,这句“一个都不能少”会让她吃多少苦头。

师生们纠纷了一阵,渐渐融入了一块儿,几天后,镇上下乡招收体育生,小红被选中了,村长绞尽脑汁把小红偷偷带走了,魏老师发现后,紧紧追赶着他们的汽车。看她那吃力的眼神,脸颊的汗珠,跳跃的双腿,我的心也为她悬着,最后,她还是失败而归,心情很低落。她一直秉承着高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守护学生振奋到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本以为日子会渐渐平息,可不久后,大事又来了。调皮鬼张继科为了赚钱养家,和邻居一起徒步到县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心里非常焦急,决定要上城里把他带回来,为了买车票,她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搬砖,可后来才发现钱远远不够,她便去挤车,无奈半路被赶下了车,她只好慢慢往县城走去。她穿着微薄的衣裳,背着一个小布包,小脸冻的通红,风吹过,她浑身直打哆嗦,如一只迷路的小鸟,到处寻找她的温暖。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张继科几天前就在车站走丢了,为了寻找他,魏老师在火车站留言,手写几十份寻人启事,到播音台播音寻人。好心人提醒上电视台容易找回人,可身无分文的她根本进不去,于是她日夜守在电视台门口,遇见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你是不是台长”,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台长被这个小姑娘的执着打动了,为她安排节目去找人。另一边乞讨的张继科,看见电视上老师哭着问“张继科,你跑哪儿去了,你快回来,你把我急死了”,这个小男孩心里酸酸的……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一群孩子又团聚在了一块儿。我想:社会真的很不公平,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呢?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玩乐呢?

“张继科,你觉得这次进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温柔地问。

“要饭”男孩很哽咽地回答。

……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部电影,多么美好的人间真情啊!从这部平凡之作中,我看到了小魏老师的真诚执着,看到了学生们的活泼好学,看到了人们的同情关爱,我不禁为他们鼓掌。人们为这个贫困小学捐赠了许多文具,最后,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选一支好看的粉笔写一个字,大家开心地笑着乐着,镜头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际,想想那些山区孩子,也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6)

由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首播,张掖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准时收看,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当天晚上,在电视剧拍摄地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员干部早早来到村委会等着收看电视剧,看着剧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房子、熟悉的人物,大家很是激动。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播出,让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村民贺有军一家深感荣幸,因为他家不仅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他有幸成了该剧的群众演员。贺有军说道:“我们一家xx年搬入梨园新村,这次剧中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居就是我们家拍摄的,这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如今,我们既入住了新居,未来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剧情里反映的那样,力争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我相信通过该剧的播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张掖,了解临泽南台。我们也将以此次电视剧播出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南台村的发展,依托丹霞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力争一个也不掉队。”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总支书记武明说。

16日晚上9点钟还不到,高台县骆驼城镇的会议室里就已经坐得满满当当,电视剧开播后,党员干部们津津有味地看着。该镇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持续下足精准精细精微的“绣花”功夫,聚合各方资金和力量,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要学习剧中党员干部怀有一颗‘责任之心’,主动问情于民、问意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用正确有效的思路和措施,扶真贫,真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共赴小康。”甘州区龙渠乡白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任光在收看电视剧后信心满满的说。

临泽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以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该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展开,以真实而鲜活的内容表达,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讲述了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同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干部、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一主题,揭示了精准扶贫路上扶智、扶志以及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的现实意义,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该剧全程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生产生活场景。不仅生动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而且同时也展现了甘肃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对于宣传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宣传西部地区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的20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中首部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档的作品,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备受全国各大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文汇报、凤凰网、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甘肃日报、甘肃卫视、微游甘肃等媒体多角度多频次对该剧进行宣传报道,著名演员徐峥、张嘉译、张国强、郑恺、保剑锋等强力推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及拍摄地甘肃张掖迅速成为网络“热搜词”,网络关注度持续升温。截至3月17日15:30时,全网传播相关信息共2506条,其中:网站523条、微博672条、微信公众号288条、手机客户端1023条。阅读量达3260多万次,百度资讯以关键字“一个都不能少电视剧”搜索,显示相关资讯约116000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初一八班 陈莹 14号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原名《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知名的演员参与,没有华丽的表演服饰,没有宏伟的取景地方,那么平凡,那么渺小,那么朴实,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眼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观众们扬起手为它鼓掌呢?好奇心驱赶着我,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这是一个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山区,处处沙尘飞扬,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岩石都肆意地打起来了,绿成了这里最陌生的字眼。咋一看,有一个简陋破烂的屋子,房顶的砖块一个个都碎了,窗户只是个大洞,用几块木板钉合了起来,墙上的水泥已经完全消失了,暴露了里面的老砖头。屋子里更是简陋,一块黑板,一根柱子,桌椅摆的还算整齐,勉强能从缝隙中穿过去,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潦草的字迹中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细心。这里是这个小村落唯一的学堂永泉小学。
你每天抄一课书用一支粉笔,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像鹌鹑蛋那样大小就够了,抄大了浪费粉笔,字小了学生看不清,影响眼睛等太阳落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学了下雨的时候,要送东边村的孩子回家,那儿有水坑一位和蔼的老师在向一个小女孩细细交代她要做的工作,这个女孩则是13岁的魏敏芝,因为家里穷出来做代课老师,那位年纪大的伯伯则是高老师,因为家里有变故要离开26天。我这个班,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铭记高老师的嘱托,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远没有想到,这句一个都不能少会让她吃多少苦头。
师生们纠纷了一阵,渐渐融入了一块儿,几天后,镇上下乡招收体育生,小红被选中了,村长绞尽脑汁把小红偷偷带走了,魏老师发现后,紧紧追赶着他们的汽车。看她那吃力的眼神,脸颊的汗珠,跳跃的双腿,我的心也为她悬着,最后,她还是失败而归,心情很低落。她一直秉承着高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守护学生振奋到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本以为日子会渐渐平息,可不久后,大事又来了。调皮鬼张继科为了赚钱养家,和邻居一起徒步到县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心里非常焦急,决定要上城里把他带回来,为了买车票,她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搬砖,可后来才发现钱远远不够,她便去挤车,无奈半路被赶下了车,她只好慢慢往县城走去。她穿着微薄的衣裳,背着一个小布包,小脸冻的通红,风吹过,她浑身直打哆嗦,如一只迷路的小鸟,到处寻找她的温暖。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张继科几天前就在车站走丢了,为了寻找他,魏老师在火车站留言,手写几十份寻人启事,到播音台播音寻人。好心人提醒上电视台容易找回人,可身无分文的她根本进不去,于是她日夜守在电视台门口,遇见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你是不是台长,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台长被这个小姑娘的执着打动了,为她安排节目去找人。另一边乞讨的张继科,看见电视上老师哭着问张继科,你跑哪儿去了,你快回来,你把我急死了,这个小男孩心里酸酸的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一群孩子又团聚在了一块儿。我想:社会真的很不公平,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呢?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玩乐呢?
张继科,你觉得这次进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温柔地问。
要饭男孩很哽咽地回答。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部电影,多么美好的人间真情啊!从这部平凡之作中,我看到了小魏老师的真诚执着,看到了学生们的活泼好学,看到了人们的同情关爱,我不禁为他们鼓掌。人们为这个贫困小学捐赠了许多文具,最后,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选一支好看的粉笔写一个字,大家开心地笑着乐着,镜头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际,想想那些山区孩子,也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吧!

相信《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系列8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