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湮灭的观后感 > 地图 > 湮灭的观后感,2024湮灭的观后感
湮灭的观后感

(共 3906 篇)

  • 1、 湮灭的观后感系列

    我们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湮灭的观后感,如何写出可读性高的作品名观后感呢? 我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观后感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出的感想,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湮灭的观后感 篇1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600字!

    看过电影后再来看小说,总是会先入为主地猜测剧情的发展,但越往后看越发觉,电影里大部分情节都是经过改编的,唯二能在小说和电影里相互印证的,感觉就只有世界观和神秘诡异的氛围了。

    确实是极具文学性质的科幻作品,甚至有点哲学的意味。如果说电影是加兰导演对小说个人理解的影像化,那小说本身更像是作者凭想象力构建的奇幻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略显模糊,每个读者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x区域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里既没有超出认知,但也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同时好像又离我们的世界近在咫尺。一些看似会出现在现实世界,并且给人类带来威胁的东西,总是会引发人的思考,带来不确定和不安的情绪,就像人工智能会统治世界的论点一样。

    通篇的心理描写大概是这部小说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几乎剧情的发展和其他角色的交代,全靠对主角的心理描述。要是换一个书中的角色作为主角,或许会看到另一部截然不同的湮灭,比如小说中的心理学家一角。就这一点上,作者对主角(生物学家)这个角色的理解一定是很深刻吧,甚至很多角色的经历直接来源于自己,就像电影一样,最佳演员大概都是本色演出。

    但是小说对于神秘区域的描写有时过于抽象,反而又影响到阅读的流畅度,毕竟不是每个读者都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就这一点上,电影确实能给人更强的视觉震撼,虽然一些情节的改编让电影更加惊悚,但也带来更高的代入感。噢对了,湮灭原来是一句暗语,其实是心理学家命令其他人自我毁灭的意思,用在电影标题上感觉比用在小说上更加贴切吧。

    虽然小说还有2,3两部,但貌似说的是另一个角色的故事了。1的结尾跟小说的基调一样,带着未知和探索,但同时也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了。

    湮灭的观后感 篇2

    一支由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勘测员、心理学家组成的女子四人勘探队自愿接受训练越过“边界”前往x区域。她们是第十二支被当局政府派往x区域的队伍,任务很简单,就是探测并如实记录x区域。她们只被允许携带最原始的装备:胶卷照相机、纸质笔记本、腌渍的食物、老式的手枪。她们像以往十一支队伍一样,用笔记本记录自己每天观察和勘探的结果,而互相不被允许查看其他人的笔记。队伍里最特

  • 2、 湮灭的观后感(集锦3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湮灭的观后感》。电影可以有效的把各类艺术进行整合,观看完影视作品后,我们的倾诉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为了向他人展示了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感悟,我们可以用观后感进行记录,写观后感时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作品的印象。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湮灭的观后感 篇1

    作为编辑的jeffvandermeer,与他的妻子annvandermeer一道,编辑出版了诸多选集,举起了蒸汽朋克和新怪谭等多面大旗。作为作者的jeffvandermeer,则是第一次被翻译引进中国。《湮灭》所属的《遗落的南境》三部曲英文版发表于20xx年的8个月间,替他赢下一座星云奖奖杯和一纸由《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执导的电影改编合约,也许,娜塔莉·波特曼将出演主角——那个没有名字的生物学家。

    《湮灭》里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只以身份称呼。进入x区域勘探队的队员们被剥夺了名字,因为当局害怕会因此影响他们的“判断”。这个当局是负责管辖x区域的南境局,他们似乎刻意隐瞒事实,刻意限制勘探队的装备程度,他们语焉不详,神秘莫测。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勘探员和心理学家组成第十二批勘探队入内,勘探x区域。

    x区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荒芜的,多年来无人居住,与外界隔绝。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它又是生机勃勃的,这里住着各种生灵,外界所见不到的、奇异的生灵。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此处难以理解,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是如此。勘探队员们仅仅获得了最低限度的信息,南境局在这方面似乎格外小心翼翼,领队心理学家对队员们进行了层层催眠,官方说法是为了保证她们情绪稳定,实际上则是为了更好控制。这一片神秘区域本身并不大,地下塔和灯塔构成了勘探的两个重点。一切都不对劲。

    生物学家是本书的视角人物,也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循着她的观察和脚步,读者一点点探索x区域。然而,生物学家对此地知之甚少,乃至全书终结时,读者仍如坠云端。生物学家的叙述力图冷静客观,记录下她所经历的一切,甚至很少武断下结论。但“我”仍是一个不可靠叙事者,在进入x区域前经受的重重催眠暗示,x区域本身带来的幻觉,还有当局的刻意隐瞒,让读者无法相信“我”的叙述。然而,生物学家确实尽力了,至少,在书的结尾,我们对于真相的了解比开头更进了一步。

    如果说生物学家对于x区域的勘探是本书主线,她与丈夫的情感则是埋藏的副线,而这双线又交

  • 3、 《湮灭》观后感1500字

    《湮灭》观后感1500字

    文/外向孤独患者

    故事很好的在前面做了很多铺垫,这些铺垫丝毫不让人觉得是铺垫,如果不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看,真的就会错过了,也会在后面想不通一些问题。比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再回过来看一遍发现都解释的通了;比如,女主提到的"肿瘤的自噬活性".我在电脑上看了两遍,电影上映以后我又去看了一次,加有特效的观感更为震撼。这篇算是我的观后感。以下将会涉及剧透,我还是希望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以后再看这个,这样才会更深刻理解这个电影。

    面对莉娜的亲吻,凯恩的回应很迷茫甚至可以说很生疏,"丈夫"刚刚回来的喜悦使得莉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些。这个点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察觉,但是第二次看就知道端倪了。

    莉娜再见到"丈夫"的时候,询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都答不出来,只是说,我看到了你的脸,于是我就来了。到后来,第一个队员被熊吃掉以后,熊会发出"救我"的声音,那是她生命结束之前最后的记忆。"凯恩"说的看到的一个房间,一个人,就是凯恩在走之前给她送早餐的那个画面。

    那一杯水是故事一个很好的伏笔,我一开始就猜到它是重要的,直到我都忘了它,编剧告诉我,它真的是重要的,我以为完了,又告诉我,我猜错了。它是一个印证工具,回来的莉娜是人;也是一个反证工具,莉娜又不是原来的莉娜了。

    在人员筛选上,除去都是女性这个让我认为怪异的地方,其他都还是很好的,比如去之前的心理调查,人员的背景学识,还有进去的动机的了解都是很严谨的。一个医护人员、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地貌学家、一个心理学家,加上莉娜这个生物学家。

    对于回忆与叙述之间的插入点是我认为很巧妙地,他就像是在给你解惑一样,你有了一个问题,它用一个回忆地片段来告诉你答案。

    第一个惊险来临的时候,莉娜不顾一切的跳下水去救乔西,这在人性上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她这种违反本能的行为恰恰是她作为一个退役军人的体现。莉娜的奋不顾身和文崔斯的冷眼旁观--她甚至警戒的姿态都没有,形成了对比。接下来鳄鱼的攻击下,莉娜的冷静表现更是突出。

    乔西有自杀倾向或者叫做自虐倾向。这说明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为最后她会选择跑到森林里做了铺垫。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直有疑问为什么这一队人都是女的没有男的。直到她们在"阿米亚堡"看到墙上人员名单的时候出现一个叫"雪莉"的名字,说明之前是有男女混合的队伍的,只是失败了。所以这一队全部是女的。

  • 4、 《湮灭》观后感700字

    《湮灭》观后感 今天看了湮灭电影,惊悚震撼压抑。 具体剧情是,女主是一个生物学家,她的丈夫是一个中尉,在进行任务时人间蒸发,当女主以为他就此消失时,他突然出现,却仿佛不是同一个人。不一会儿,他开始多器官衰竭并被隔离,女主昏迷一段时间后醒来,发现自己被带到了南部遗境,一个叫闪光的不明物体正在从海岸线的灯塔处呈放射性辐射扩散这个世界,所有被派进闪光包围的区域探索的人无一生还,除了女主的丈夫。 这里我要插话了,女主的丈夫为什么要参与这样一个自杀性的任务,这个问题女主在进入闪光之后问了当时负责心理诊断的文崔斯博士,文崔斯的回答实在耐人寻味。她说,这不是自杀性行动,而是自我毁灭行动self-destraction,她说,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有想要自我毁灭的倾向。 再后来,女主进入这个闪光之后,她的同伴都死了,只有她没有死。并且她把灯塔给炸了。然后她回去了,闪光消失了,男主的病也好了。完美大结局是吗?并不。男主和女主最后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眼睛都闪烁着闪光的异样。我们姑且认为,外星人找了两个人类的宿主吧。 这么下来,这部电影我也只能讲那么多了,确实作者想表达的内核我没有理解(电影是有原著的)。有机会把原著拿来读一读吧。关于自我毁灭那段实在有点魂牵梦萦。 如果在不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话,我想说的是,或许某些人的生活过得太好了,他们活得腻烦了。就像叔本华所说人就是在无聊和痛苦的钟摆中度过。笔者看到这里专门去知乎围观了叔本华的话题讨论。遂感叹,正如一知乎er所说,哲学只是一种工具,第一,你用它去发现世界的真理,第二,你想要用哲学佐证你想要的解释方式。我想大多数对哲学狂热的患者,都是第二种。在你失意的时候,你想要用这种哲学安慰自己,看,这没什么。对此,我想说,活在当下即可。不是痛苦,不是放纵,是踏实地活在在当下,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能力范围内提高自己,节省时间去做自己所想所爱,带着镣铐舞蹈,而且尽情舞蹈,拥抱你的欲望,也要理性对待,承担选择的结果,明白你这一生中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段,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讲得很好,我是在b站上看到她的视频的)。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上进心的,对此,我的态度是,不一定成功,却一定要优秀。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只是注意,当你被自己的兽性控制的时候,你也是不自由的,康德老先生说的自由是自律,深以
  • 5、 《湮灭》观后感1200字

    《湮灭》观后感 午休的时候偶然翻到毒舌电影推荐的《湮灭》,一直挺欣赏毒舌的选片品味,就果断买了票。 影院人不多,我习惯性地买了第四排正中间的位子,一个人占了一排,惯常来说这是相当中意的位子,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我来说,和别人一起去电影院算是娱乐社交活动,一个人才是纯粹的观影。不过今晚倒是很例外,刚看了几分钟就是中尉喝水以后血渗透到干净的玻璃杯里的画面,我立马很怂地跑到前一排小情侣旁边坐下,舔着脸跟人家说我觉得有点可怕,能不能坐旁边跟他们一起看,姑娘很温柔的跟我说别怕,这个是删减版的。而在看完电影的现在,我才想起来,早上我手指轻轻碰了鸡蛋一下而已,它就碎了!!像我这样一个怪力乱神的汉子,怎么会被电影吓到呢?!这么不科学的观影体验,倒让我不自觉地想了几个科学问题: 一、关于存在与永生 影片大致讲了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改变并且复制地球生物基因的故事。因为最近想打hpv疫苗(作为女性纯天然的害怕自己得宫颈癌、乳腺癌之类奇怪的病,hpv只能预防宫颈癌病毒),所以特意了解了一下癌症的病理,人体内的所有细胞都有自我消亡的机制,它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辛勤劳作,完成自身使命,然后默默死去,但总有新的细胞会生成并且代替死去的细胞继续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了现在这种形态的我。但是细胞分裂有时也会出错,分裂出变异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一般情况下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及时发现这些变异细胞并且及时杀死他们。但在运气不好,或者免疫力不强的时候,这些变异细胞就会疯狂扩张,这时癌症就会在体内慢慢成气候。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求生意识特别强,会不顾一切地裂变下去,最后杀死作为人形式存在的肉体。更耸人听闻的是,就算作为寄主的人死了,癌细胞仍然会一直裂变下去,不会消亡。突然忍不住yy了一下,现在治疗癌症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化疗和切割,化疗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高能射线把癌细胞杀死,但辐射本身又是一级致癌物,暂且不提这个悖论。那些从人体内切下来的癌细胞组织,如果一直放在医院做标本的话,不是会一直自己长大吗,想想都要起鸡皮疙瘩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说癌细胞也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且癌细胞可以永生,那么那些癌症病人反而能更长久的活在世上,只是不以人的形式存在而已。其实我一直相信能量守恒定理,就算有一天,我的肉体消亡了,组成我
  • 6、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500字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 老公的评论: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三体》和这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我觉得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科幻风格,虽然《湮灭》看上去软科幻了一些,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在科幻方面的一些理念是创新的。 我真的觉得《湮灭》不能算是一部恐怖片,甚至惊悚的算不上,悬疑倒是有很多,不过,既然牵扯到所谓的外星文明,不悬疑反而不对了,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把握的恰到好处,就是要让观众在懵懵懂懂的压抑氛围中去体会外星人侵入地球的感觉。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把外星文明来到地球的存在描述的很异类,没有战斗、没有交流、没有谁高谁低之分,人类也不用团结起来去抗争,就像人类现在所做的一样我们并不是主观上要消灭什么物种,而是在随着自己的科技发展而做着编辑基因,看了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基因改造有更深刻的认知了吧。 科幻,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看到更多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可能性,对于一部科幻作品而言,只要它自己的逻辑是圆的,就可以慢慢欣赏 百分制,我会给这部电影打分在75分以上,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我想要看到的科幻文艺作品! 老婆的评论: 第一感觉是这部电影节奏很慢。 第二感觉是这部电影情节很压抑。 第三感觉是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没看懂。 最后的一个感觉,听说这部电影改编获得美国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我想是不是电影没有拍出原著的效果,为什么我没觉得这部电影的创意能得奖,不过,老公到是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我想大概是科幻迷和非科幻迷的区别吧。 再来说一下电影的剧情,电影把主人公莉娜(娜塔莉波特曼饰)现在发生的事情和记忆中发生的事情交替展开,开始好一段时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生涩难懂,原来这不是我的错觉,是真难懂。 这是一部讲外星生物入侵地球,是以改变生物基因的形式,进入区域的人类被进行改造,看见两个一样的人出现不惊悚,但是看见人的身体出现蛇一样的玩意和熊能人语太让人惊悚了。 电影的最后,莉娜问凯恩(奥斯卡伊萨克饰):你还是凯恩?而凯恩问莉娜:你还是莉娜?我想这个我看懂了,他们是莉娜也不是莉娜,是凯恩也不是凯恩,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被改造过的。
  • 7、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1000字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 被师妹观后感里的世事一场大梦所驱动,打算去看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这部片子。 查了一下,发现附近影院最早的一场也要中午了,于是到网上找并成功下载了。 之后开始观看,看了一会儿之后略感无趣,中间甚至略微快进了一下。 然后有点庆幸省了电影票的钱。 某瓣上有人评价:属于工作日宝贵的晚上看这个可能会比较懊悔一类。 所以,看完之后,对于师妹的极力推崇,我也略有点意外。 不过就跟吃饭穿衣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嘛。 之前不是就有人说了吗,理科生是看不懂《降临》的。 估计现在也会有人说咱文科生是没法正确理解《湮灭》的。 但是作为一枚文科生,我对之前的《降临》其实也是不太以为然的。 倪匡生不逢时啊,他老人家其实多少年前就写过外星人语言这个题材了。 我还记得,他的某部小说里描述,外星人的语言载体其实跟咱的差不了多少,但是表达的意思丰富得多得多。 我相信,《降临》也想表达差不多的情况,奈何影像语言有时反而失了想象的空间,落了下乘。 说回《湮灭》,此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原著获了星云奖,写得精彩的科幻作品,想必应是极富想象力的。 但是,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也好,鹿角上开满鲜花也罢,影像展示出来的想象力其实挺有限。 估计很多人在某些艺术家的画作乃至一些广告画里都看到过类似的---嗯,杂糅吧? (某猫上随便一搜,就出来一堆鲜花鹿的装饰画) 所以,长成人形的植物,海边犹如冰雕的巨大植株,水里蜿蜒游动如蛇的鱼之类,并没有很震撼人。 以我一个文科生的肤浅认知,把它看做是基因的融合重组就好理解了。 譬如那头能发出模糊人声的变态熊,之前被吃掉之人死亡之后的样子也已经给出了答案---声带缺失。 因此,哪怕有理科生特别是生物专业之类的大神进行了非常专业到位的解读,我仍觉得,这片子被过度解读了。 至于有些人感叹的,出了电影院,我还是我吗? 嗯,忍不住想回一句,废话! 高端的解读是,人体细胞分裂代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是新的,那么,我自然已不再是我。 但是,且不论这生物学上的新生,光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我们所周遭的一切,我们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无论如何,我其实都已不再是我。 从这一点上说,annihilation也挺对应的。 人这一世,本来也就如梦幻泡影,就像那沼泽地外面的样子。
  • 8、 湮灭观后感:科幻电影与科学无关

    《湮灭》这部电影由亚力克斯嘉兰所执导,是一部科幻惊悚片,讲述了主人公为了调查丈夫的遭遇,自愿加入科学考察探险小队,去研究某一领地的故事,是一部视觉效果很震撼的电影。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湮灭观后感:科幻电影与科学无关。

    上午,在一本科普杂志中读到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讲到了用深度学习加上gans算法,可以做出一种非常逼真的伪造视频,明明是奥巴马在讲话,明明是希拉里在哭,你看得信以为真,但下面的字幕却告诉你眼见不为实,视频是伪造的。然后,这篇文章继续告诉你,这一切还只是开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被称为深度伪造,很快的会插足到艺术鉴赏领域,做出使专家也难以分辨的真迹或赝品。这到底是不是毕加索画的,也许这个问题连他本人都难以回答。据说,拍卖行已经卖出了第一幅这种深度伪造的作品。

    在看那段奥巴马在讲话的视频时,觉得太搞笑了,这分明就是真的嘛!于是,喊来老婆一起看。看了一会,她说这个视频让她想起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影片名是《湮灭》,然后向我大致讲了一下电影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湮灭》电影,看了起来。

    据我看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生物学家的离奇的经历(我都不知道她最后是死是活)。因为她的丈夫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进入到一个有闪光的古怪区域,一年后突然归来时生命变得岌岌可危。于是,她亲自到了那儿和一位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还有一个志愿者组成一个小分队进入到了那个神秘的区域。一进入那个区域,首先她们的通讯器材全部失灵,信号发不出。然后,一些奇异的变态生物开始袭击她们,开始是鳄鱼,然后是熊。到最后,分队中剩余的两人进入到了一个叫做灯塔的核心地区。一名成员莫名的死在那儿,最后剩下的那位生物学家据说被克隆了,逃了出来。看到最后,在老婆指点下,才知道逃出来可能是克隆人,原因与什么镜像对称有关。

    总之,这部电影把我看得稀里糊涂,大脑中鸡毛一地。有一种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很反感。就是当她们已进入到这个地带后,通讯器材全部失灵,外面的信号进不来,里面的信号出不去,然后小分队中的那个物理学家装腔作势的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解释。在读博士期间,我就在电磁波屏蔽的实验室做过实验。因为有的实验对电磁信号很敏感,为了防止外面世界的电磁波干扰,于是全部的实验室被用铜皮包裹起来,包括那扇沉重的门(我现在还能想起和它叫劲的情景)。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外部电磁波的进入,里面的电磁波信号当然也出不来。

  • 9、 观《湮灭》有感250字

    观《湮灭》有感 娜塔莉演惊悚片的感觉和李心洁的鬼片很像。凯恩是死了,病房里的是映射版,莉娜体内有映射物质,只是保留的人体意识在逐渐被湮灭,最终会变成和凯恩一样,完全的映射版。如果按照心理学家的死法,最终映射物质会破壳而出,人形不复娜塔莉演惊悚片的感觉和李心洁的鬼片很像,可以看完,但是,许是演得太好,许是入戏太深,反正看完《黑天鹅》之后,连国家大剧院的天鹅湖都不想看了。 关于结尾相拥的两人,凯恩是死了,病房里的是映射版,莉娜体内有映射物质,只是保留的人体意识在逐渐被湮灭,最终会变成和凯恩一样,完全的映射版。如果按照心理学家的死法,最终映射物质会破壳而出,人形不复。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凯恩是映射版,而莉娜是被部分湮灭的本体。凯恩用白磷手榴弹烧死的是本体,周围的映射物质和他的映射版都毫发无损,还能扭头看摄像头。而当莉娜拉掉保险栓,将手握白磷手榴弹的映射版烧掉时,不仅使映射版退化,而且周围的映射物质也纷纷被引燃崩塌,等到后续队员再到灯塔时,一切都化为灰烬。
  • 10、 《遗落的南境:湮灭》读书心得
    一支由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勘测员、心理学家组成的女子四人勘探队自愿接受训练越过边界前往x区域。她们是第十二支被当局政府派往x区域的队伍,任务很简单,就是探测并如实记录x区域。她们只被允许携带最原始的装备:胶卷照相机、纸质笔记本、腌渍的食物、老式的手枪。她们像以往十一支队伍一样,用笔记本记录自己每天观察和勘探的结果,而互相不被允许查看其他人的笔记。队伍里最特别的装备是一个悬挂在腰间的黑色盒子,据说当指示灯变红时,大家会有30分钟安全转移至大本营的时间。她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携带最古老的设备,不知道要在x区域寻找什么,甚至不知道黑色盒子到底检测的到底是什么。 每一个充满bug的任务必然有着不能为人知的隐情。我生物学家在一个奇特的地下塔里被某种神奇的孢子感染之后,我任务逐渐显示出怪异的情形,如发现心理学家一直在对其他队员进行催眠而达到控制的目的,x区域存在某种奇特的生命体,而来之前上级对任务内容和环境描述几乎完全是谎言。随着我在x区域的不断深入,真相逐步被一缕一缕的撕开 《遗落的南境》三部曲获得了2014年度美国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正是这部作品在星云奖的角逐中击败了大刘的《三体》。看完第一部后,本宝宝表示强烈的不服。这部小说应当归属于奇幻小说,故事里详尽的对x区域独特生物性的描写,对女主角生物学家个性和情感絮絮叨叨的穿插,总让想我起另一部小说《饥饿游戏》,以至于我以为此书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是一位很玛丽苏的女性,后来百度了一下,却是一位爷们儿。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语言有一种魔力(要感谢翻译),拉着我不断坠入x区域,急切的追随女生物学家探索地下塔的最深处,迫切想要知道真相,而最后直视真相时却发现什么也看不清楚,它似乎美丽却又残忍,宏大而又绝望。这是文字的魅力,但是故事情节并没有独特的精巧之处,揭露的真相虽然有一点新意却没有感受到震撼。尤其是对《三体》焚香膜拜的我来说,简直毫无惊喜可言,连惊吓都没有。毕竟,还有什么能比把整个太阳系变成一幅《星空》更恐怖诡谲的事呢? 希望看完后两部《遗落的南境》之后,能改变我的看法。
  • 2022-02-25

  • 2022-02-28

  • 2022-04-06

  • 2022-02-28

  • 2022-03-02

  • 2022-02-17

  • 2022-04-18

  • 2022-02-28

  • 2022-03-02

  • 2022-02-23

  • 2022-03-03

  • 2022-04-06

  • 2022-03-02

  • 2021-07-13

  • 2019-09-25

  • 2019-11-02

  • 2019-11-02

  • 2022-03-14

  • 2022-02-15

  • 2022-02-24

  • 2022-03-10

  • 2022-02-28

  • 2022-04-01

  • 2022-04-05

  • 2022-04-11

  • 2022-04-15

  • 2022-03-30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1-02

  • 2023-06-26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2-04-15

  • 2022-04-16

  • 2022-03-14

  • 2022-03-30

  • 2022-03-05

湮灭的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湮灭的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湮灭的观后感、2024湮灭的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