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2024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推荐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共 1461 篇)

  • 1、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约成稿于1873年,其思想一脉相承于《悲剧的诞生》。

    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做概览式的叙述;而只是择取其中最有个性的,最能彰显那个哲学家思想的言论。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用三件轶事可以勾画一个人的形象;我试着从每个体系中提取三件轶事而舍弃其余的。[1]而这样的写作手法便剔除了平庸而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叙述事实之外还能够实现对其的超越。类似的哲学史写法,在黑格尔那本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有体现,只不过黑格尔是将前人的哲学概念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逻辑学体系之内;而尼采则是借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群哲来论述悲剧时代,或悲剧主义这一形而上学体系。

    一、万物归一

    读到任何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著作,或许都会从泰勒斯讲起,而当我们读到万物起源于水这样的命题时,我们会大失所望。因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命题无趣极了,而且及其荒谬。但在尼采看来,能够说出这样的命题,就已经表明希腊哲学已经出现了一切是一这样的直观,而且这样的直观不是在一种譬喻的形式下说出的,而是一种概念式的把握。这种把握已经超越了汲汲于事实的科学假设和历史研究,而是在一种魔术般的并且是极具信心的直觉中越过了物理认识的低水准,从而产生了一切是一这样的观点。

    在尼采的前期思想中,与悲剧主义相对的是理性主义。尼采认为这种理性主义兴盛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这二者都遗弃了酒神精神,而代之以辩证法和科学,以及理性。而自此之后人们再也不能够体会到那种隐蔽在世界之后的痛苦之根基,以及在抗拒那种原始野性时,发展出来的顽固、严厉的个体化原理,亦即日神精神。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不断对立斗争而发展出的艺术已经被充满乐观主义的求知精神所取代。当泰勒斯说一切是水的时候,人类就突破了单门科学的蠕虫式的触摸和爬行,以直觉洞悉了事物的最终答案,并且借助这种直觉克服了较低认识水平的一般限制。哲学家试图倾听世界交响乐在自己心中的回响,然后以概念的形式把它投放出来。[2]

    二、审美与游戏

    当一个乐观的理性主义求知者在格物致知时,他们隐含的信念就是这个世界都是被规定好的,是有限的,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伟大的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不确定之悲观哲学。

    人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流变精神。人们总是企图让认识严丝合缝地符合对象,却没想到实体亦即主体,当

  • 2、 小时代读后感: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

    小时代读后感: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是一个现代文明高速运转下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不再值得依赖,幸福只能倒流追忆的时代。

    这是一个让人不知所措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友情与爱情是表象,因为现实,让这些感情注定化为乌有。

    郭敬明是我很欣赏的一位80后青春作家,看过他写的书也是有许多了。从《临界爵迹》到《幻城》;再下来,便是《悲伤逆流成河》这些杂文小说。但是,却从来没有看任何一篇文字有看《小时代》这么仔细的。读小时代之前,我还相信很多东西,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如此黑暗,别人给我讲过我还不信,于是,我也开始要去迎合这个与时俱进的小时代。其实,小时代也带给我们一种深思:今天的友情、亲情.早就不再那么纯朴了。

    郭敬明的作品的基调都比较忧伤,以华丽的辞藻描绘80后,90后的故事,书写一种无法名状的忧伤。青少年读者很容易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忧伤和脆弱,找到自己的愤怒和渴望。但是,青春的色彩只能是忧伤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被周围看似美好的生活笼罩着,社会的现实被一一美化之后再呈现给大家,许多事件被吹嘘炒作之后再呈现给大家,使我们天真地以为社会是那么的美好。这所谓朝着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是多么的和谐,幕后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它们被华丽地包装起来了。作者存在于社会的高层,一定对这个世界、这些人、事和物暗藏着无限的失落感,把社会装进作品里。

    在《小时代》中,不同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的言行举止交汇成这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主人公林萧与唐宛如代表学生这一阶层的单纯和天真,然而大学之后的社会向她们露出了可怕的一面,于是林萧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恐惧、迷茫、痛苦。南湘与席城则注定走入阴影。顾里家室优越,轻松进入了上层社会,但她最后不一定是悲剧。宫洺评价她会成为很好的工作机器。我相信简溪是清白的,却不相信林泉的娇小。由于她复仇的内心复杂到无可想象,她是不会轻易放走林萧和顾里的。

    几个主角的死让我很感慨,结尾突然的一场大火,几乎烧掉了5年的所有,一开始真的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感觉不是他应该有的一个结局。或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不同的理解,但结局只有一个,它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现实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悲欢离合,大团圆的结局一般都是电影里,言情小说里,而我们真实的世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望也好,愤怒也好,伤感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

  • 3、 个人的悲剧,时代的悲剧_读《骆驼祥子》有感2000字

    暗黑的社会,扭曲了一个个底层人民的人性。睁眼看世界,我仿佛又看到他在马路上奔驰,仿佛又看到他为了梦想而起早贪黑。经过几起几落的事件后,他向命运低下了头。而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他,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每每想起《骆驼祥子》,便会引起千千思绪。

    祥子来自农村,年轻正旺的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梦想着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咬牙苦干三年,终于凑够了买车的钱。他的希望越来越大,憧憬着未来。

    然而,命运却无情地给了祥子一记当头棒喝。有一次,他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途中被乱兵连人带车抓到营盘干苦力。祥子趁军营内乱时偷偷逃了出来,并顺走了三匹骆驼。本打算卖了骆驼再买一辆车。可最终仅仅以三十五元大洋卖了出去。这让原本朴实的祥子内心悄然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早日凑够钱买车,他不惜去抢别人的生意。后来,祥子幸运地拉上了包月。然而,命运在给予祥子希望的同时,又一次让希望破灭。在拉包月期间,孙侦探把祥子所有的钱都拿走了。

    后来,委曲求全娶了自己不爱的虎妞,借助虎妞的钱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车,生活似乎终于对祥子展现出了些许温柔。然而,很快,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车安葬了她。祸不单行,祥子最爱的小福子在白房子自杀了。

    三起三落,祥子对生活的期盼及他要强的性格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丧失。最终沾染恶习,变成了行尸走肉。

    读了《骆驼祥子》,我深深地觉得祥子的经历是一个悲剧。正是因为这种命运的悲剧接踵而至,使这个好鬼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他辛劳质朴,为目标而奋斗,最终却成为旧社会的牺牲品。他曾经积极坚韧,当周围的人都虚度光阴时,他却不安于现状,为了达到目标,过上好生活,他宁愿冒着被乱兵抓走的风险,去多赚一些钱。他曾经重情重义,责任心强,一次不小心翻车把主人摔伤了,他心里过意不去,想引咎辞工。他曾经真诚善良,面对饥寒交迫的老马,主动买来十个羊肉包子送给老马。

    我曾因此痛恨过虎妞,因为是她在祥子决心好好拉车时出来扰乱了他的生活,并谎称自己怀孕了,逼迫祥子娶她。可认真思考,虎妞其实同祥子一样,是这个旧社会的牺牲品,她虽然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贪吃懒惰,好逸恶劳,就如一个沾满恶习的妇女。我曾痛恨过刘四,但在那个年代,又能改变什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曾痛恨杨家,恨他们一家如此虐待祥子,但在那个时代他们有地位,有资本这样做!在地狱里都能作个好鬼的祥子,在旧社会中,却终究不能做个好人。

    我为祥子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与惋惜,明明

  • 4、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

  • 5、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

  • 6、 读《伟大的悲剧》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900字

    读《伟大的悲剧》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900字(1)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阅读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国率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挑战,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丧,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气越来越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的威力无情的销蚀了,斯科特一行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这个故事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奥茨不幸生病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帮手,而是大家负担,为了团队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希望尽快结束自己,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尽管这样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伙伴。在一个暴风雪的日子里,所有的人敬畏地看着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探险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之情吗?

    一个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家影院突发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着数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门迅速被堵死了,里面的人们无法出去,营救的人员无法进来。怎么办?上帝似乎正在开生命的玩笑,让后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来。无情的烈火喷出它杀人的浓烟,向魔鬼一样伸出自己的夺命之爪。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肉体哪能抵挡得住这熊熊的火焰。不到半小时,这里就成了死亡的墓地。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他让有的人失去了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失去了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但是,依然有人没有抛弃这伟大的精神,在为之努力奋斗。

    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烈日炙烤着大地,水井干枯了。但小女孩依旧照料着生病的母亲,母亲渴急了,小女孩被迫带上家里的水壶,出门找水给母亲喝。在山里,小女孩发现了山泉,她本想自己先喝一口,但是想起重病在身的母亲,她认为水应该给母亲喝,于是小女孩打了山泉朝家里走去。路上,她碰见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狗,她将水给小狗喝,小狗立刻活蹦乱跳起来,她会心地笑了。她回到家,把水递给母亲,但母亲让她先喝,把水又交给了她。瞬间,地上冒出了大量的泉水,托着七颗星星,升上天空。水不用发愁了,小女孩用自己的强烈集体主义精神拯救了所有的人。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也表达了古时人们对一个有集体主义精神和一个互相关心爱护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心中的黑暗;是一条小溪,滋润着心灵的荒漠;是一把火,驱走心中的寒冷。

  • 7、 一人·一时代·一悲剧 ——《活着》读后感
    一人·一时代·一悲剧 ——《活着》读后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王佩佳 余华真是个残忍的作家,把那么善良的人一个一个“写死了”。 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时代的兵荒马乱总是会导致芸芸众生的生灵涂炭。《活着》以一段最为艰苦动乱的时代为写作背景,在那个时代生命的脆弱轻贱看起来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塑造了我们,时代也约束着我们。我们在时代中萌生,在时代中成长,也渐渐地在时代里走向灭亡 读者同情孤独的富贵,为友庆的死而难过,悲愤戏剧的剧情,也 感谢了自己的幸运。 看见了人生悲苦,看见了底层人物的乐观与坚强,看见了生命的坚韧,看见了岁月里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的这一遭就足够了。庄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盘腿坐地,鼓盆而歌。诚然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既不必为新生而欢乐,也无须因死亡而痛苦。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便抓的再紧也总是免不了会从指缝里溜走。

  • 8、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1000字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_伟大的悲剧读后感1000字(1)

    我合上书,闭上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现着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风雪中奋勇前进的身影。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这其中,斯科特伟大的精神和悲壮的结局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抨击和震撼。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欢乐谷游玩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和同学去欢乐谷玩,一进大门,同学们便直奔欢乐谷三期那儿有很多惊险的娱乐设施,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望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身影,我却很胆怯,但同伴似乎觉察到了我和她们的不一样,于是纷纷鼓励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们拉到了ufo去排队。

    很快,轮到我们了,我竭力遏制住自己的恐惧,不停地做着深呼吸,可表面上还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像上战场一样坐在了坐位上,其实这样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是一场自己同自己的较量,可在这时候,我突然又有一种像退缩的冲动,但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只是一闪而过:坐都坐上来了,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不容我多想,机器开动了,我们坐在一个大圆盘上,在u行动轨道上感受着天旋地转的感觉,我像一只蚂蚁,在圆盘上任由摆布,我感到身体里五脏六腑似乎也在随着ufo的运动翻来覆去地转,我闭上了眼睛,生怕机器失灵把我给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边听到了同伴们的尖叫声,于是我也放开嗓门尖叫起来,在风的陪伴下,在尖叫声的回荡中,我抛开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感受着这在空中转来转去的宁静。那一刻,我真的释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开了,那一刻,我真的变得勇敢了!

    走下ufo,望着那个在十几分钟前还让我畏惧的大圆盘,心中还有着一种要再上去玩玩的冲动,或许,我的胆子真的变大了?

    和斯科特的挑战人类自我的壮举相比,我这次去游玩的经历实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通过这次经历,使我以后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勇敢,更坚毅,更自信。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也许,在这次探险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甚至更多,为什么他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失败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来,在我们看来,斯科特一行人同样也是胜利者,因为他们也到达了南极极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阿蒙森还要伟大,

  • 9、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我合上书,闭上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现着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风雪中奋勇前进的身影。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这其中,斯科特伟大的精神和悲壮的结局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抨击和震撼。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欢乐谷游玩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和同学去欢乐谷玩,一进大门,同学们便直奔欢乐谷三期那儿有很多惊险的娱乐设施,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望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身影,我却很胆怯,但同伴似乎觉察到了我和她们的不一样,于是纷纷鼓励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们拉到了ufo去排队。

    很快,轮到我们了,我竭力遏制住自己的恐惧,不停地做着深呼吸,可表面上还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像上战场一样坐在了坐位上,其实这样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是一场自己同自己的较量,可在这时候,我突然又有一种像退缩的冲动,但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只是一闪而过:坐都坐上来了,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不容我多想,机器开动了,我们坐在一个大圆盘上,在u行动轨道上感受着天旋地转的感觉,我像一只蚂蚁,在圆盘上任由摆布,我感到身体里五脏六腑似乎也在随着ufo的运动翻来覆去地转,我闭上了眼睛,生怕机器失灵把我给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边听到了同伴们的尖叫声,于是我也放开嗓门尖叫起来,在风的陪伴下,在尖叫声的回荡中,我抛开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感受着这在空中转来转去的宁静。那一刻,我真的释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开了,那一刻,我真的变得勇敢了!

    走下ufo,望着那个在十几分钟前还让我畏惧的大圆盘,心中还有着一种要再上去玩玩的冲动,或许,我的胆子真的变大了?

    和斯科特的挑战人类自我的壮举相比,我这次去游玩的经历实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通过这次经历,使我以后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勇敢,更坚毅,更自信。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也许,在这次探险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甚至,为什么他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失败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来,在我们看来,斯科特一行人同样也是胜利者,因为他们也到达了南极极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阿蒙森还要伟大,因为他们身上永不言弃,为事业献身的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 10、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篇一:伟大的悲剧读书笔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斯科特的探险团队从头到尾表现出坚毅、执着的精神,超人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永不言败。斯科特等人遇到的困境非常人所能想象,尤其是他们归途中所受的心理上的煎熬、肉体上的折磨,更是让每个人为之动容。但他们面对这种种的困难与不幸,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生自己最后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就像茨威格说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会没了己,但他的心灵去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是的,我们不能仅仅想到事业的成功者,而更要思考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他们为了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放弃人类社会应有的舒适生活,到这片冰天雪地中来,苦苦跋涉,支撑他们的精神支柱正是他们对探险事业这一不朽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对朋友的挚爱而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爱的精神,更加让人感动。

    一个人要有一种精神,不到的灵魂是一个人存在,发展的前提。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战胜。是的,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人类内在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真正的胜利,唯此,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也只有精神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使我们为这种悲壮落泪。

    篇二:《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鲁迅先生曾定义“悲剧”为: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发现阿蒙森捷足先登的事实开始,成功者的炫耀、恶劣天气的挑衅对斯科特一行从精神到肉体的毁灭就开始了,然而这种毁灭是伟大的,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所言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不由得又想起一句话,英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政治家约瑟夫·艾迪生曾说:“一出完美的悲剧是人性的高尚的产物”。伟大也好,完美也罢,人类历史注定不会都是喜剧。 人们习惯于关注成功者,给予他们无上的荣耀和鲜花掌声;却容易忽视这些成功者背后同样付出很多的失败者或者辅助者,斯科特不是绝望地发出“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感叹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世人皆知,可是又有多少人记得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巴兹·艾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呢?人类历史前进的道路、成功者的辉煌登顶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2-01-29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2-03-14

  • 2023-01-14

  • 2022-11-29

  • 2019-10-09

  • 2023-01-19

  • 2019-10-09

  • 2019-11-04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2

  • 2019-09-23

  • 2019-11-04

  • 2021-07-3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3-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5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2024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