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写人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写人的读书笔记.,2024写人的读书笔记.
写人的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写人的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写人的读书笔记.推荐
写人的读书笔记.

(共 9799 篇)

  • 1、 《最后的莫西干人》读书笔记范文

    首先要感谢非凡的库伯,正是因为他的写作,我们今天才得以接近那个被历史尘封的年代、一窥哈德逊河两岸壮阔的原始风貌,以及品味这部充满自由精神的英雄史诗。

    一、壮丽的自然

    库柏一向以描写惊险场面和自然景物见称。在《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美国西部边疆广袤肥沃的土地,巍峨挺拔的群山,原始茂密的森林,淙淙不断的流水,都被赋予瑰丽的色彩,不再仅是上帝所赋予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神秘礼物,而且还寄托着理想人物纯洁精神的永恒向往。

    这里,河水被夹在两岸高耸的悬崖峭壁之间,小船停歇的地方就在一块这样的悬崖脚下 由于悬崖上长满了参天的大树,而且岩壁上的树似乎都摇摇欲坠似的,使河水看起来仿佛流经一座又深又狭的峡谷奇形怪状的枝干和参差不齐的树梢,朦胧地布满在星空,它们下面的一切,则处于一片昏暗之中,背后,河流曲曲弯弯,被黑魆魆树木遮挡着看不见了 但在面前,在离开不远处,河流仿佛直上天空,河水倾泻而下,冲灌进岩石洞,发出傍晚时听见过的那种沉闷的声响。

    库柏将这西部蛮荒之地描写的如此纯洁和神秘,似乎是在守望一方虚无美丽的净土,似乎在保存着童话般圣洁纯净的世界。

    但现实是残酷的,原始森林的幽美、神秘以及白人殖民者、印第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的框架和背景。

    千家古与恩卡斯是最后两个莫西干人,他们曾是盐湖边大片土地的主人,在白人殖民者的欺骗下,与别的印第安部族相互仇杀,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相貌堂堂,尤其是恩卡斯,魁梧英俊,书中描写他犹如古希腊雕塑被赋予了生命;他们都品格高尚、淳朴善良、机智勇敢。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在书中其实是秦加茨固。

    作为一个桀骜不驯的荒原之子,主人公纳蒂邦波的外貌描写颇费笔墨:那个白人,从他没有被衣着遮住的那部分躯体看,显然是一个从小就历经辛苦的人他的肌肉虽然发达,但并不丰满,而是显得有点瘦弱 但是,他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看来都是因长年岁月的餐风饮露和茹苦含辛,锻炼得十分坚强和结实 尽管他看来一贯多疑,可是他的面容不但毫不狡黠,而且此时此刻,还有一种刚毅诚实的表情在他身上,没有一丝柔弱的痕迹,他给人一种坚韧、耐劳的印象。

    他们敬慕神灵,只为生存而狩猎。

    在改变的电影中一开始就是三个壮硕的男人奔跑在森林里,追逐着一只垂死挣扎的鹿的镜头。大森林里的追逐厮杀惊心动魄,但又富有诗情画意。紧急的脚步,轻快的在林中穿梭,不畏惧野生的一切生物,彰显着自然赋予他们的勇气和力量。

  • 2、 《最后的莫希干人》读书笔记500字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一本惊险刺激的丛林冒险故事,合上它,我眼前便出现了凶狠狡猾的麦格瓦,美丽动人的科拉和艾丽斯,英俊的海沃德,正义的钦加哥和恩卡斯的形象,久久不能退去。

    这本书的主要事情都围绕着一片原始森林展开,那里居住着两个家族:莫希干人和休伦人。莫希干人正义刚毅,休伦人奸诈狡猾,休伦人试图打败莫希干人,称霸原始森林。莫希干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族,酋长钦加哥和他健壮的儿子恩卡斯与保护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的海沃德上校,还有他的英军侦查员鹰眼一起,和凶残的休伦人首领麦格瓦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恩卡斯不畏麦格瓦的威胁,与他拼了命,两人同归于尽。在事情中,科拉也被麦格瓦一刀刺死了,恩卡斯的棺材里放着最好的猎枪和羽毛,它们静静地守护着它们的主人:刚强无畏的莫西干新酋长恩卡斯。

    我觉得,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正义的人永远是英雄。就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细菌战役,南京大屠杀,这些等等罪行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十三年,起来,起来!这句话成为当时人们最大的心理支撑。十三年,中国人终于挺直背脊站了起来,伸张了正义,打击着邪恶,发展出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邪恶会被正义所打败,邪不压正,愿我们的明天没有邪恶,没有黑暗!

  • 3、 《人有人的用处》读书笔记

    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学问,世界观亦即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伦理学则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在伦理学部分,作者主要从控制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维纳的哲学里,强调世界处于一个熵增的背景中,这就是已被广泛证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谓熵增,即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果这个系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那么这个系统将必然趋于无序,或者说混乱度增加。而生命系统则是一个在熵增背景中不断地吸收能量维持熵减的体系,一旦一个生命停止呼吸和进食,亦即停止向外界吸收能量,则很快将趋于无序尸骨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有序的形态。

    从认识论角度考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则主要是克服熵增而逐渐建立一套有序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的理论体系仅仅是适用于特定的宇宙尺度和特定的宇宙时期,科学表明,宇宙的混乱将会达到最大值,那时,我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将全部失效。所以,我们掌握的理论与其说是对于因果链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于有关现象恒常连合出现的概率的描述。通俗一点说,我们的科学实验证明的任何原理,我们都不能说是恒常有效的定律,而只能说在有限的时空中,出现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非常大。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前景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悲观主义的态度,作者自认为这种悲观主义是一个科学家出于职业的理性与冷静而得出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哲学家或者普通人的悲观。

    这就是维纳向我们描述的世界。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如何呢?我们前文提到,作者主要是从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所谓控制论,就是通过信息的通讯和交换来实现对于效应器(不论是人的、动物的或者机械的)运动的控制。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控制论其实离不开信息的通讯,所以,作者也把控制论等同于信息论。而且,作者也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联想到一个人每过一段时间其细胞就更新换代一次,所以其生理上已是另外一个人,但一个人的心理则能够保持不变,所以,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体性比生理上的个体性更稳定,作者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提到,要实现控制,则信息的通讯至关重要,比如大脑控制肌肉、政府控制人民、军事指挥官控制军队,都需要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我们又知道,整个世界总是处于熵增的趋势,那么信息要实现精确的传递而不失真,就需要克服混乱度增加的力量。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的克服熵增的信息传

  • 4、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了《萨摩亚人的成年》,读了译序,初版序,再版序,一至五章,九,十,十一,十三,十四章,以及附录一至五。 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萨摩亚人生活全景图,尽管她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青春期的少女身上。米德试图寻找到一个反例来验证,当代西方社会青少年的叛逆,烦躁完全是文化性的因素,也就是试图将生物性因素从青少年叛逆的研究当中清除出去。而最终米德也成功找到了这样一个反例,即萨摩亚人的青少年期。 从个人的理解出发,我一直在试图为萨摩亚人寻找着可能的辩解。因为我难以想象他们的基督教信仰能够和社会性自由不发生冲突,所以我猜测所谓的性自由是否是指亲吻,拥抱,或者其他肢体的亲密动作,但不包括性交?否则,一个性自由的社会,为什么米德却甚少提到性自由有可能所带来的一些现实又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孤儿泛滥,比如性病传播,亦或是其他。这些问题是不存在?还是米德有意隐藏了?虽然后者的可能性并不大。再如,同性恋能够和基督教信仰不发生冲突,我为此寻求的辩解是,所谓的同性恋,大概应该是指同性年轻人之间为了寻求性渴望上的满足,而互相进行的一些手淫。抑或米德指的就是同性之间的爱慕和依恋,如果却是如此的话,从米德在附录中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同性恋在年轻人中的比例如此之大,但就上述这两点,就足以带给萨摩亚人社会毁灭性的灾难。 但为什么萨摩亚人依旧能够如此安逸,似乎没有什么挫折的存在呢?我猜测,是否他们的这一切和他们的文化是相配套的?萨摩亚人随性,自然,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情感需要,或者情感追求。无论是对什么事物都是如此,包括对生和死的观念。夫妻二人不是因为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而在结婚,人们也不会为了什么名利或地位就拼命竞争。用一个直白一些的词讲,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民族,包括对生死也是无欲无求,因为他们认为死亡不过是顺天命罢了。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这两件事是不矛盾的。米德说,我们必须把萨摩亚人缺少深情厚爱这一情形作为所有解释的第一条,因为他们对那种情景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这种习惯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态度中的基本成份-p136。接着这句话往下讲,我觉得,这种习惯也已经成为了他们文化中的基本成份。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性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他们的思维当中,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了。快乐,温和,随性,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萨摩亚社会的单元化使得他们在
  • 5、 《犹太人的赞美》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犹太人的赞美》后,感受十分深刻。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犹太人要搭车去伦敦,下车时赞美了司机:搭你的车十分舒服,谢谢!司机只是一笑。后来他又夸奖了很多他遇到的人。有人问犹太人为什么这样做,犹太人却只是说:我习惯了待人和气,多赞美他人。这样有什么效果呢?有人问。他说:我相信一句赞美能让人一天都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10位乘客,他们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围的人和悦。这样算来,我的好意可传达500人。 我觉得犹太人的做法很给力!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着多赞美他人。例如:给邮局的员工说一句辛苦了!,给建筑工人说一句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吧!修建这么大的楼房,你们一定引以为荣吧!。 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深切感受到:批评别人,说出尖酸刻薄的话去伤害别人十分容易。只要一句话,就可以使别人痛苦一生。赞美别人,用心去感受别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美,这很难。因为我们都太自私了,根本就无视他人的存在更别说去发现他人的亮点了,而坚持赞美他人,就更难了。所以,赞美他人体现的是下载的精神,彰显的是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

  • 6、 孤独的异邦人读书笔记

    《孤独的异邦人》作者林贤治是位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孤独的异邦人》诗其散文随笔选。小编虽然没有看富哦这本《孤独的异邦人》,但是看了一下关于《孤独的异邦人》的读书笔记,真想有时间好好阅读一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孤独的异邦人》读书笔记1

    近日,林贤治先生推出一本散文随笔集《孤独的异邦人》;该书为《旷代的忧伤》的姊妹篇。一直以批判精神著称、被文学界冠以“民间思想者”称号的林贤治先生,2010年11月以散文集《旷代的忧伤》,毫无争议地斩获了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奖金30万元;这是目前国内创作界奖金最高的奖项。

    《孤独的异邦人》的文字大体分属两类:一面是故乡,一面是异地;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书本世界;一面是记忆,一面是乌托邦,想象中的未来。

    林贤治先生坦言,故乡大地早已使自己远离了喜剧,留下的情感,唯余愤怒、焦虑、忧伤,虽然自己知道,这些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但是,故乡是他的出发地,无论人生,无论写作。对于他而言,为这一片闭塞、贫困、饱含伤痛的土地写得太少了,因而自己常常为此感到不安;但他深信自己所写作的一切又都与它有关,都源自它的给予。

    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等,故乡的一切,不仅仅是甜蜜的乡愁,诗意的回忆可能会使人沉醉;对于大多数从乡村走向城市,曾与大地泥土为伍而如今踏着混凝土、敲击鼠标的人们,如今十分适宜地消受着都市文明,会不会在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满、自足中忘记、迷失了呢?当年逃一般离开故乡的人,在都市迷醉的梦醒之余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一匹“荒原狼”呢?

    文集中有限的几篇文字透露了作者早年的成长、奋争与逃离,这很具有代表意义,这是如今中年乃至中老年群体的当年的人生写照。除此自传性文字之外,那个乡下少有的爱体面的却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已去世的中医生父亲,限于罗网般活计里、死于不该死的疾病而早逝的堂嫂,死于贫病、曾跳起揭发批判“我”父亲的“仇人”单身汉阿和,等等,这样的亲人与乡邻,留给作者的不仅仅是怀念。在故乡那里,生存的意义高出一切之上,所以,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平等和正义一直高于个体自由。三四十年前以来,为了生存与经济的富足,受了自由的诱惑,那些像土地一样深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乡邻们,潮水般地涌向城市,以乡村中最精锐的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最后仍不免潮水般地退返乡村。他们又宿

  • 7、 《嫌疑人X的献身》的读书笔记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嫌疑人x的献身》

    这是我第一次,在读完一本书后,迫切的想把心中的思绪给写下来,算作是第一次真正的写书评吧。读书我会挑着读,有目的性地汲取书中的精华,但这一次,予我的不仅是精华,更是让我,对世界,对人生,对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原来爱一个人可以到这种程度。

    东野圭吾前辈想必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他笔下出的书籍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回想很久之前,我曾看过电影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但记忆早已模糊。

    前些日子无意在书箱中翻到了这本书,便用后来的几天时间读完了。在最后合上书本的那一刻,鼻子不由地发酸,似乎是自己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借用星爷的一句话:“我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到故事的结局...”也许会接上一句话“他好像条狗...”但石神不是一条狗,相反,我觉得他是一名伟人——最起码在他们的世界里是一位英雄。

    起初,大多数读者会和我一样只是认为他转动着天才的大脑,为母女俩掩盖罪名,完全出于她们不知道他对她们的爱。他精心计划、设计的套路,就像身为数学家的他在边解题边出题一样,把自己设为了x,如何让考生不那么容易直接的求出x呢?正如他对他的学生们出的数学题一样:“这看似是几何问题,实则是函数问题,一开始他们就错了,于是浪费许多时间却无法得到结果...”要是有人一开始就对了呢?或者说一开始错了,但后来发现错误又走向对的路呢?无疑结果是求出了x,身为天才数学家的石神先生不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当要求出x的时候他不得不亮出自己的王牌——自首。

    在他认为,为了掩盖母女俩错手杀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制造一起杀人案,他留下给警察的线索与母女俩会有必要的联系,也有着不必要的关系——这至少可以保住他们。

    直到故事末尾我才知道,原来是他在准备结束自己的一生时,恰好被隔壁新搬来的母女俩所救,一直在黑暗浑浑沉沉的他,在这一刻仿佛迎来了圣光般的沐浴。也许那母女俩并不晓得,他要“报恩”,他不畏辛苦,精心谋划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对她的爱,这是立足于男女恋情间更深层的爱,这爱伴随着“报恩”,一股不平常的爱,甚至到最后可以牺牲自己的爱。

    他图什么?他是个明白人。他知道靖子不会看上他——如果非要说图,那就是要那对母女俩平安无事,无论做什么,一步步走下去,直到最后去自首也看不出他有一丝悔意。这份爱,超越了生命,超越了信仰,超越了精神与物质世界里的一切。用自己的牺牲

  • 8、 《嫌疑人X的献身》读书笔记

    梗概

    靖子和美里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富坚是靖子的第二任丈夫,美里的继父。富坚上门威胁靖子,问她要钱。美里暴怒,击伤富坚,随后靖子和美里被迫杀死富坚。

    石神是邻居,专研数学。询问时发觉此事,因为对靖子的爱慕决定帮忙。

    在河岸发现尸体,警方介入调查,认定是富坚的尸体,警方代表草薙对靖子和美里展开调查。靖子的另一爱慕者,工藤来安慰靖子,两人多次幽会。

    草薙的朋友,汤川,专研数学,有侦探才能,发现大学校友石神与案件有关,多次与石神见面,私自调查,与石神多次交锋。

    汤川最终发现真相,以“这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也只有那齿轮能决定自己的用途”暗示石神。石神自首顶罪,以“怎么证明p=np”反击。

    汤川告知靖子真相,靖子回家再看石神留下的“那张便条纸一定要销毁”而靖子却保存下来的便条纸,正想反正都救不了石神不如就接受工藤吧,但这时她接到来自学校的电话,得知美里自杀未遂的消息。

    石神正想着自己赢了,汤川来看他,还带来了靖子。靖子与石神见面就立即道歉,而且表示要自首。石神抱头大叫。终。

    犯案手法:

    原本,靖子、美里和石神是可以脱罪的。

    靖子与美里是在9日杀死富坚的。石神偷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在10日以同样方式杀害一名流浪汉,毁掉尸体证明身份的身体信息,并在自行车上布置下富坚的指纹,留下未烧尽的富坚的衣服,让警方认定尸体属于富坚。

    警方自然是按假富坚尸体的死亡时间调查。

    而10日同时,靖子和美里一无所知地在电影院等的场所玩乐。警方一度试图推翻母女俩的不在场证明,但她们又是的的确确不是杀死假富坚的犯案者,的的确确是不在场,加上石神早就给靖子和美里设计了对白,靖子和美里面对逼问毫不慌张。

    至于石神,他只是邻居,警方认为石神完全没有杀害富坚的动机,而事实上富坚也还真的不是他杀的。

    这是两宗案件,而两方犯罪者的杀人动机也是相互掩护。

    至此,警方已经完全掉下了石神布下的陷阱。

    但是半路杀出一个汤川同学。

    汤川带着数学难题去找石神,石神通宵想题。(我认为石神因此开始对这个案件的解决产生了胜负欲。)

    随后石神和汤川一起外出,石神抱着“我先表明我和靖子是有见面的才不会让查出来的时候警察会觉得这是破绽”的想法,带汤川去靖子工作的小店。路上石神整理了一下头发,开玩笑似的抱怨一下自己头发稀疏。

    汤川认为这是石神要见心上人之前的紧张,开始怀疑石神。于是再约石神见面,两人恰巧碰上工藤送靖子回家的情景,石神又充满妒

  • 9、 嫌疑人X的献身读书笔记800字

    汤川学有句名言:“这个世界没有无用的齿轮,也只有齿轮本身能决定自己的用途。”

    石神名言,一点也不难,我只是针对一般人的盲点出发。比如说,看起来像是几何问题,其实是函数问题。 作者用平淡有些乏味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的出场,平淡无奇到以石神的出场描述,描述石神所看见的游民区的乞丐、“罐男”、“技师”,这三者的生活索然无味,没有其他人在乎游民们的生活状态,游民们的存在只是延缓死亡的到来,也是死神一生的结束这一点作为小说的开端,令我万万没有察觉不到。石神衷心于研究数学,唯有数学是他的乐趣,其他的任何事他都不在乎,由于生活的缘故,石神没法潜心钻研数学,二十年过去了,在自己热忱的数学领域没有取得很高的进步,致使五十多岁的石神失望之极,生活已经没有任何能令他活下去的意义点,正当他在家里准备上吊自杀时,美丽的花冈靖子和可爱的女儿前来拜访,石神被花冈靖子迷人的眼睛吸引,用上了石神对数学的痴迷。作者煞费苦心在小说的开始就埋下了惊人的伏笔,然而我却云淡风轻的飘过,惭愧了。 她在唐里,他必定去买招牌便当,她有难,他切断自己的后路去捍卫。不管石神是对数学的严谨热爱,还是对爱情的忠贞不二,都可以归于石神忠于自己内心,石神迷恋那份美,所以石神去追随去践行守卫。表面是对数学和爱情的追求,实则是人生需要有方向有目标,有追求的存在,无论追求什么,它都将成为意义,会折射非常耀眼的光芒。 如果一笔一纸就能进行逻辑论证的石神哲哉是凡间牛郎,那么同为一校的平凡而上进警察草薙就是鹊桥喜鹊,同为天才并擅长于逻辑推理的老友汤川学则是仙女织女,石神哲哉是忠于一事的绝对行动捍卫者,草薙如信使一般来往于石神哲哉和汤川之间,汤川是集执行力和逻辑推理于一身,博学多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同为一校不同人不同学识不同眼光。因此作者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很值得钦佩,同时,我也钦佩、仰慕作者的高标准和高追求。 石神为了知识追求宁愿去死,汤川为了知己宁愿抛弃老友,甚至是违反石神最后的意愿,也不愿意让单纯的石神一个人承受所有不该有的灾难。在人世间,既要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逐,也要有对知己的珍惜,更重要的是对两者的权衡。

  • 10、 《人的大地》读书笔记500字

    如果说提到埃克苏佩里,大家感到陌生,那么提到《小王子》,就是家喻户晓了,这本书和《双城记》,常年在图书销售榜的一二名徘徊。 埃克苏佩里是《小王子》的作者,他的职业是一名飞行员,这本《人的大地》,是在《小王子》之前写的,记录了埃克苏佩里在飞行生涯中的遭遇:同志的失事离去,坠落沙漠时绝望等待中与“小王子”的相遇,冰冷山脉中五天五夜的跋涉,飞行时对这颗荒芜星球中出现生命的感动。 飞行,对亿万年生长在大地上的人来说,是一种十分别样的体验,在高空中起飞的那一瞬间,你把尘世抛在跑道之后,将自己的命运交托给未知的气流与乌龙般的山脉,忽然警觉自己之前是怎样虚掷了正在走向死亡的生命。 当在乌云与雷暴之中,生命随时会消逝的时候,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每天早晨吃到的,溢着麦香的面包,和着咖啡的牛奶,打水时在你心底的井中留下涟漪的姑娘,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创造。 当飞行在在大片大片荒芜的沙漠与石滩上时,守望绿洲才能领悟生命与文明是自然瞬间的恩赐。 我每年会坐一次南方航空公司从揭阳飞新郑机场的航班,总是同一个机组飞这条线,我喜欢坐在飞机的前排,因为可以看到前面机组的一个人,他在起飞前检查飞机,检查乘客,飞机进入平流层后就坐在飞机座位的前排读书,我们每年见一次面,共同阅读脚下这片人类的大地。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11

  • 2023-05-06

  • 2023-04-18

  • 2023-01-30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10-11

  • 2019-11-11

  • 2021-12-03

  • 2019-11-12

  • 2022-11-23

  • 2023-01-22

  • 2021-06-26

  • 2023-01-28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11-02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1-11

写人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写人的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写人的读书笔记.、2024写人的读书笔记.,写人的读书笔记.摘抄,写人的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