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故宫观后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观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故宫观后感(一)

建筑恢弘,宝物尔尔

今年选上了文物收藏与鉴赏的选修课,临近考试老师要求写一篇观后感。刚好碰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办一个高校巡展的紫禁城图片展,更巧的是,刚好这个活动这几周在法大的图书馆开展,所以就选择了故宫这个话题。关于故宫,我也是今年来北京上学才和朋友一起去到故宫游玩的,而且只去过一次,但我想,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了吧,一个是人多,另一个是因为虽然故宫的建筑确实雄伟壮观,但是宝物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好。

看完老师课上给我们放映的台北故宫的纪录片,我想起来之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人们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比较:"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论数量是北京故宫多,轮质量则台北故宫更胜一筹",当然,对于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也曾出来澄清:许多人对于北京故宫的文物藏品状况还不了解,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文物馆藏情况有误解。但是我今天所要表达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不求对错,只是想表述一下我看完北京故宫的感想罢了。

我是在五一的时候去的故宫,所以人很多,因此我也没把整个故宫逛完,大概逛了三分之一。对于故宫的建筑,我想,去过的人都不免感叹它们的富丽和恢弘,无论是前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还是内廷的三宫六院,无一不庄严雄伟堂皇。由于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在建设上为了符合这种制度,左右对称,规划严整,三大殿﹑后三宫和御花园正好坐落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向两边展开。在色彩上,各大殿主要采用象征皇家的黄色。而对于装饰物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和殿门口象征皇权的嘉量﹑日晷和象征江山万代的铜龟﹑寿鹤。我和朋友看到那个日晷还想去看看能不能看出时间呢,只是那个日晷可能年久了,连针都没有,而且上面写的代表数字的文字我们也看不懂,所以只能继续游览了。

由于是五一,游人较多,所以我和朋友游玩的时候尽量走侧门,而不是一大堆游客挤在一块的正面,除非确实正面有什么重要的景点需要看,我们为了看一下太和殿的内景就和游人一起挤过。这样,我们从午门进去,经过三大殿的左右翼门,来到了乾清门,但是我们没有继续往前进,而是转向了右边进发,因为那里有着我们来故宫主要想看的宝物所在地,珍宝馆和钟表馆。关于这个过程,中间也出现了一些轶事,例如,我们在一些大殿门口看到了两口大缸,一开始都不知道这些缸干吗用的,有的说用来种花草的,有的说用来养鱼的等等。后来有一个导游在旁边介绍我们听到才明了,原来是用来灭火的,而且话说这些缸原来外面都是镀着黄金的,外国侵略者入侵故宫的时候用刺刀把那些个黄金都刮下来了,那些水缸表面的刮痕有的还历历在目呢!哎,连水缸外表的黄金都被刮了,更不用说那些个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了,都一一漂泊西洋了。另一件轶事是之后发生的,我们在欣赏皇室用餐的餐具时,一张桌上面摆了好几十个碗,我就郁闷了,难道这是一个人的餐具,那可了不得了,那整个皇室得用多少金餐具啊!

来北京故宫就不能不去珍宝馆和钟表馆,我们先去的珍宝馆。珍宝馆分设于养性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我们来到了第一室,各色的紫檀镶金餐具,以及大小不一的如意,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白玉执壶,那白玉纯白无暇,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只可惜不能够触碰。看完第一室,我们不是来到第二室,而是先去到旁边的石鼓馆,可能是我们对于石鼓不感兴趣吧,就走马观花看了一眼,但是墙上的拓本还是让我们赞叹不已。然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室,第二室是我们在故宫里逗留最久的地方,无论是佛珠上镶着的珍珠﹑钻石﹑猫眼,还是红蓝宝石,都熠熠生辉,很是夺人眼目,最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是那凤冠。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室,也看到了一些不错的收藏。

看完了珍宝馆,我们在外面的长椅上歇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然后就直奔钟表馆。钟表馆没有珍宝馆那么多室,就一个宫室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钟表,到处都是钟表,花盆上镶着,镜子上也嵌着,一一映入眼帘,陈列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钟楼,两层高,我看到各个钟表的产地不少是清末的广州,亦很欣慰。这些钟表中我最喜欢那个法国制造的嵌料石六角星式表,正面边沿镶有相间排列的白、绿两色料石,煞是好看。

这之后,我们又看了后宫以及御花园,然后就回校了。故宫最在我意料之外的就是御花园,我原本以为御花园应该很大很大,但是现实看到的御花园却很小,当然,它的面积不小,只是相比我想象中的皇家园林要小得多了。

关于北京故宫的宝物,它的数量我没有什么说的,珍宝馆,钟表馆,石鼓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等,这些馆的宝物集中起来也不少。但是,由于老蒋当初把故宫国宝级的文物都带到台湾去了,再加上文革破四旧期间丢失和毁坏了不少的古书古画和玉石珍器,所以,北京故宫稍微珍贵的宝物除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和三希中的二希《伯远贴》﹑《中秋贴》,还有一些稍微珍贵的,其他的没法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比,更不要说和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比了。虽然我没有去过台北故宫,但是在网上看到过台北故宫收藏的一些文物,真的很美,例如翡翠白菜,东坡肉,汝窑的天青水仙盆,以及毛公鼎,散氏盘和可爱的婴儿枕等。所以,个人觉得北京故宫建筑富丽堂皇,庄严恢弘,但是收藏的宝物质量上不及台北故宫,但这也是我个人感想罢了,另外,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去台北故宫亲眼看看我心目中美好的文物!

故宫观后感(二)

北京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有五百多年历史。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这座气势宏大的古代建筑。

从酒店出发经过了几十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故宫。抬头一看,呵!那高高的城墙把故宫紧紧围住,为这座雍容华贵的宫殿增添了几分别致。那朱红的大门,以及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显得那么古香古色,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御花园里,古柏参天,每一棵都长得十分茂盛。各式各样的怪石异花坐落在园内。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我这儿摸摸,那儿瞧瞧,看得不亦乐乎。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的大圆珠,建在高约五米的汉白玉台基上,上挂"光明正大"匾。前后各有三座石阶,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其图雕刻活灵活现,足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阅览之后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赞不绝口。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一座宫殿,又称为"金銮殿"这座大殿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宫殿。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

《故宫》观后感(三)

提起故宫,想到的就是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和极富中国特色的飞檐,可以说是雕梁画栋,梁柱涂金。

看了《故宫》的第三集、第四集,《礼仪天下》和《指点江山》。仅仅是片头就很震撼,俯瞰故宫,全景非常壮观,配上鼓点,气势磅礴,"故宫"两个朱红色的打字在暗黄的背景上,显得低调由庄重。解说的声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将藏在故宫繁华之后的秘密娓娓道来,这样,本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起来。这就是以一部活的历史。

这两集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一年中摆拍到的殿墙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过置放了一天的摄像机采集到的光影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像第三集片头拍摄东华门的时候,就用宫殿外的场景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变换显示时间的更迭。而讲述午门时,宫殿外的小兽上积雪的消融亦起到这个作用。更不用说贯穿在其中的风雨云雾的变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极快的速度向我们展现。配合着历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时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纷飞在山间的画面。再比如,马戛尔尼拒绝下跪引乾隆震怒,则用电闪雷鸣,滂沱大雨的画面喜的时刻,比如康熙登基后那一轮红日升起,照射着檐角的吉祥物的场景代表了希望与新生。

根据纪录片解说历史的声音画面从现实的宫殿和模拟历史人物、场景之间转换,比如庭内太监的来回穿梭,群臣的参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马戛尔尼记录访华、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场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摄像机记录了冬至那天阳光照入大殿内那种光影变幻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特别是阳光照射到匾额上的场景。然后第三集祭祀时萨满跳跃的模糊身影与现在故宫的场景相融合。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具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而画面与声音的契合,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故事,使纪录片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态。

《指点江山》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画面,而是讲述的历史故事。主要明清两朝集权者的更替。从最初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到最后皇权的至高无上,各个皇帝都采取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当然,记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设立的军机处,"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终于,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峰。紫禁城这所大房子从明成祖开始建造,其间,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几经修修补补,最终,皇帝与皇权都随着时间流逝,化作历史的云烟。

其次这里文献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说到朱厚熜拒绝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献的形式表现,黄色的纸张,黑色的毛笔字,用黄色的灯光特别照射,与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对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献也给人以古朴和真实感。或者是《周礼》这部文献的征引,也有这样的感觉。然后很多地方用到了画,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者来访时,就运用了许多风俗画来记录。还有出现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画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实感。还有第四集里八国联军侵华的黑白视频,都符合了《故宫》这部纪录片的整体格调,沉重严肃。

根据资料所做成的3D动画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时的盛景。以中国画风画出一个个太监官员等人物、宫殿、车辇的一些形象。然后通过摇摄,自左及右一一展现其壮观景象。排列整齐的队伍,庞大的人物数量,恢宏的宫殿、大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对权力的渴望,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好了。然后是万寿节那天的情景也用画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的画面又是动态的,比方说摇曳的旗子。

然后印象较深的还有外国使节穿越层层宫殿的大门,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给人的视觉冲击特别强烈,完全突显了故宫的广。地图上显示着各个宫殿的布局,用黄色的粗线自出发点至终点,清晰明了。更直观,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故宫的全景也出现了多次,给人壮观开阔,气势恢弘的感觉。它的配乐当然也有着这种特点,又要讲到康熙登基时刻的背景音乐,威武的号角声,光听着都有一种皇家气势在里面。

这座宫殿像是遮上了一层雾一般的轻纱,充满了神秘与沧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故宫合上的宫门,一切的繁华,一切的过往,都像是被掩藏起来,成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型纪录片《故宫》观后感(四)

《故宫》,这部大型纪录片,我看完了,但是后来我还挑了一部分精彩的感兴趣的回看了一下。总的来说,是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总共12集,片名分别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梁、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

肇建紫禁城

首先来说一下紫禁城的名字来由,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封建皇帝被人们尊称为"天子".皇宫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宫为人间的"紫宫",为人间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汉以来,人们还习惯称皇宫为"禁中",即"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之意。"紫"字与"禁"字结合,故皇宫称紫禁城。也正是因为紫薇星的居中为天,也暗示了,天子理应选择天上紫薇星在地面的投影建筑宫殿而居,从而建立中心轴,统一天下,号令世界。

于是历史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明永乐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并且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在元朝大内的旧址上进行建造,并要求其规模、气势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这也是他因为"靖难之变"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心中有所顾虑,下令迁都的,进入自己以前的势力范围,同进也证明了:"天子守国门"之说。

紫禁城由1406年始建,于1420年建成,也即在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建成。当然明成祖曾炫耀自己国家的威严,下令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贸易通商,而是扬武耀威,顺便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

盛世的脊梁

紫禁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36年落成,盛世屋脊的建立,同时敢昭示着一个新的盛世的开端,这时康熙大帝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这也是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了极致。据测算,太和殿相当于现在的12层楼房那样高,在当时,可以想像是怎么的气势磅礴,雄壮宏伟。太和殿、保和殿和永和殿并称三大殿,紫禁城中,殿的檐都是九个钉走兽,但太和殿有十个,唯独的一座宫殿有十个的,这也宣示着它的重要性。太和殿长宽比为9:5,这也象征着九五至尊。

礼仪天下

紫禁城是个封建等级极度森严的象征,在里面发生礼仪之争是在所难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膝下无子,就由兴献王朱佑沅之子继承。礼仪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从正门入,进行登基大典。

公元1661元,顺治帝死,年幼的康熙帝登基大典,更是雄壮,惊人。在故宫中主要三个主要的节日: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新年,此时,王宫大臣,外国使节都来到皇宫,进行盛大的节日庆典。另一个是万寿节,也即是皇帝的生日,这时,紫禁城也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天子万年的景象。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冬至日,原因在于,冬至日那天,阳光反照在宫殿的牌匾上,北半球上的阳光来回在上面照耀。也预示天子之气。

说到礼仪,不能不提到宫服的穿戴。官服的穿戴一般与祭祀有关,祭祀被喻为与上天对话,所以礼仪必须规矩。祭天穿蓝官袍,祭地穿黄官袍,祭日穿红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执行,小祭由官员执行,但是中祭有时皇帝执行,有时由官员执行。

在紫禁城里,明朝时,前朝处理政务,在清朝时,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后宫,处理政务都是在养心殿里进行。一般宫殿里是御门听政,也就是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听到的"上朝".上朝时也是有讲究的,上朝谨见皇帝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到清慈禧时期,御门听政转变为"垂帘听政".

明成祖时期,成立内阁,皇帝下分三个部门:决策、议策、行政。行政下设六部,六部下设三司,也即: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明宣德时期,又下设地方和中央总管。明朝,大家都知道,宦官专政,皇帝大都不务正业。像明成化帝喜欢玩乐,专宠万贵妃;正德帝,喜欢扮作商人,弄到在宫内开通商业街;嘉靖帝,则是个炼丹之人;万历帝是个敛财的家伙,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贪婪;明后期的天启帝则是个十足的木匠,醉心于木匠事业,以至于魏忠贤专政。

到了清朝,雍正帝创立军机处,军机处是政务枢纽。这里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密折制了。雍正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统治天下,管理整个大清国家的。但是这一制度在清道光帝时,信息缓慢混乱,最明显的就是英国直逼天津时,道光帝才知道英国已经发动了战争。当然道光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年幼的同治是傀儡。

在紫禁城的最后一次政务处理当属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诏书了。

这也宣示着清王朝的覆灭。

家园之间

寓意为天上紫星在人间的投影的天子家园——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也是皇帝的居住地所在。

除了处理天下政务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也是皇帝处理完政务的消遣去处。也正好清乾隆帝所说的一样:这些女人,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倚在门口,等待着我的钦点。这在封建王朝里,男女显然不平等,女人显然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拥有物。每人皇帝都会很多的嫔妃。但是清光绪帝好像就三人吧,一个珍妃,一个瑾妃,一个皇后。

家国之事,当然也离不开皇子们的教学了,可以说清朝皇帝没有一个昏庸帝,没有明朝时那么的玩帝,偏帝,废帝,个个都很勤俭治国,励精图治,这与他们的严谨皇子教育密不可分。清虽没有什么昏庸之帝,但是平庸之帝,志高才疏的皇帝也不少。特别是清后期,这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清灭亡当然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这里我们不再详细讨论。 这交由历史去评定吧,毕竟王朝的更替自有天命吧!

故宫藏品——瓷、玉、书画

武则天供奉佛指舍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的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这个世界中最大宫殿中无处不在的财富。

瓷器因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而扬名海内外。"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基中以我们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最为发达,从而也成为了制瓷业中心,当然"瓷都"之称也封给了景德镇了。记得那时有个外国人刻录了当时的情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夜晚窑火映红了夜空".可见当时的制瓷规模有多么的大。

石之美者为玉,玉是首先标准的象征。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在宫廷中的玉器,玉如意是非常珍贵的,象征和平兴旺。就连皇帝发布号令,颁布法令的都用玉玺证明权威怀。玉石,精致,灵动,温婉,含蓄。是天地万物之精华,百亿年的造就,同时也成为了东方之质的代表。玉有白、青、黄、碧和墨五种颜色。

玉器除了在皇宫中充当摆设,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生活中的多宝格,用来盛放各种各样的古玩的。还有碧玉盘,盛放物品的。

对于玉器的喜好程度,非清乾隆帝莫属了,他不仅政治才干突出,也是非常优秀的收藏家,欣赏家,他之所以活了89岁,这跟他的兴趣广泛是离不开的。他喜欢玉,连自己的儿子的名字都可以看到玉的影子。就拿嘉庆帝来说,一个琰,王个旁,就是玉的意思。但是嘉庆帝则是个勤政国治的守成君主,他仁慈但平庸。故也称仁宗。

故宫内藏的书画也是空前的多,而且全部是精品。清乾隆是个书画大收藏家,收藏书画也是他的功德成就的象征。里面收藏最著名的就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书画的大收集,同时了见证了一个个王朝命运的改朝换代。

宫廷西洋风

钟表,地图,自鸣钟是最早进入宫廷的西洋物品,同时还有十字架像,八音琴,三棱镜,钢琴。最早进入的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于明万历1601年进入中原的。他是欧洲天主教的传教士,他后来与徐光启成为好朋友。明科学家徐光启,受他的影响也蛮大的,后来徐光启也加入了天主教。

外来传教士除了带来先进的物品,还有准确的天体仪,历法等等。西洋建筑风格的也在国内发展起来。后面还有德国的汤若望,比利时的南怀仁,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郎世宁是在我在看《圆明园》时,留给我印象比较的一个。《圆明园》也是部比较优秀的记录片的电影。

紫禁城,一度成为西洋贡品的展示厅,和先进科技的牢笼,垄断了能工巧匠的创造力。

就连英国使节赠送的西洋贡品中的洋枪洋炮,到八国联军入驻圆明园时,那些枪炮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可以落后必定在挨打了,自己还沉浸在东方文明大国中,殊不知国家早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紫禁城,多么华丽,但都被捆上华丽的镣铐,无法逾越这一道深红的宫墙。

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紫禁城从此更名为故宫博物院。蔡元培为故宫博物院题名。

清朝后期也是个动荡的时代,1916年袁世凯自立为帝,1917年张勋复辟,虽然他们都一一失败了。此时的中国,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了。

国宝大流迁

故宫中这么多的奖品,书画,玉器,好多都被偷盗出去了。

1860年,文物第一次大流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抢的就抢的,不能带走就一把火烧掉。打碎,撕烂,火烧……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到清宣统帝时,溥仪将好多文物以赏赐的名义,将好多的文物偷出宫去,这也是一件很的国宝大偷盗的谋划。

故宫,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几百年的风去变幻。

在国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

在世界上,英,法,德,意,日本,美,奥,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新加坡,士耳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考证。

永远的故宫

2004年6月4日,故宫全面进行修缮,一期工程在2008年北京和奥运会前完成,全体整理工程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到时也正好是它的600年华诞。此次大修,比明正统帝时,清康熙帝时都大,更完整,更系统。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五百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像征。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80年来,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艺术文化宝库。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台北故宫观后感


《台北故宫》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纪录片,该片共有2集,每集长60分钟,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花了一个周末的上午看完了台北故宫的纪录片,新鲜出炉的NHK大作,感觉精简得当,于是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在豆瓣上添加了这个目录。

NHK拍摄过《故宫珍宝》,集合了北京、台北两地故宫的珍宝,而今再拍《台北故宫》,此次单纯就台北的故宫而论,从文物到拍摄手法都更显得轻松,今年6月28日方才在日本上映,算是关于故宫最新的纪录片了。

影片分两集,首集说的是台北故宫的由来,次集则讲故宫的文物(皇帝的珍宝),描述脉络清晰,时间横纵轴划分详细,从皇家背景一路讲到辛亥革命,而后又有技术层面地推进到了中日战争(国内的说法是日本侵华战争),重点的笔墨在于故宫先生庄尚严的故事,一路护送文物,逃离战火,最终又带着文物前往台湾,文物与人休戚与共。

选择庄的故事,一方面是庄的确是故宫重要的灵魂人物,另一方面是他的日本留学的背景,从日本学习到的保护文物的做法运用到了逃离日中战争的过程中,但是看完后,并无觉得反感,反倒是增添了一种大格局心态,毕竟,从人物的选择到故宫形成的背景,日本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但是日本对于台北故宫的认识,尤其在正直层面,令我不由得想到先前读过的《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书中认为对于华夏文物的继承代表着正统的精神,也在该记录片中呈现,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能作为第三方的见解。

只是,从第三方之眼,台北故宫走一遭,冷清看民族仇恨,理性议两岸离合。即便是帝王,也不过能在画轴上留下小小印章一枚,任谁的江山都没能长久过文物。

多为偏颇臆断而非严谨客观观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话不知是被剪辑还是如何,听着像是把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摆在对等位置上。。现代可能是,古代不可能是啊。

介绍英国博物馆藏品来源时,一个劲的说是被溥仪卖掉的,对大部分展品如何过来的(大家都懂)只字不提。nhk现在不止要照顾美爹感受,连英爹也认了吗。

永乐帝造个带有外国特色的青花瓷,被字幕解释为意图洗脱污名,而同时背景音里中方解说人员的话则是展现一个开放、有文化自信心的皇帝。。永乐黑点一堆,但和这个关系不大吧。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被解读为促进民族团结了。多亏了四库全书,我们才能继续做学问这部书,想必能使这地方繁荣起来吧,这样的字幕到底是故意还是中二。。四库全书根本上是个文化专制工具啊,编的时候多少古籍遭了殃。

并非没有次要矛盾的影响,但把次要解释为主要矛盾,并且完全无视主要矛盾的影响,这才更会谬以千里。

故宫的观后感模板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观看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看完影片之后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怎么写了,你是否在纠结写作品观后感应该从哪里入手?你最近是否在准备作品观后感的撰写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故宫的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故宫的观后感 篇1

睡前故事偶然听了一段音频,《了不起的故宫》。儿子一下子被神秘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连我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故事。问过万能的度娘才知道这是一套全面介绍故宫的书,故事以故宫为背景,其中涉及很多典故和历史以及趣味故宫百科知识点,巧妙而深入地挖掘众多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资源。对书零抵抗力的我,果断入手!

这是一本可以亲子共读的读本,里面有很美的插画,还有众多故宫藏品的的图片。接下来的几天儿子爱不释手,整天都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来下一个要求“妈妈,好想去故宫看看啊!”

故宫,其实一直想带他去的,但是觉得他年龄尚小,对故宫这样历史底蕴如此厚重的地方可能不太能接受,本想等他大些再去参观的。但现在既然他有兴趣,我觉得可以试试。这既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在户外跑跑跳跳的提议,本宫觉得还是极好的!

但故宫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些晦涩难懂,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决定充分做足攻略,制定一次适合小朋友的故宫游!当然这套《了不起的故宫》就是我的利器,这套书分为五册,分别是《神奇红房子》《一起建皇宫》《神秘大怪兽》《皇帝的宝贝》《热闹中国节》,可以说是带你全方位的了解故宫,让小朋友在阅读中增长了见识,而且故事新颖画面优美,别说小朋友,就连大人看完以后都有一种一定要去故宫看看的冲动。

当然如果是条件不允许,暂时还没有办法身临故宫参观,那么这套书更是不错的选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觉得故宫历史厚重,担心小朋友参观会枯燥的家长,也可以在参观之前和孩子一起读这套书先了解背景知识,让孩子对故宫有个初步的了解,也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参观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小朋友看到书中的图片真实的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更是欣喜若狂,加深了记忆和理解,也因此更爱读书了。

我家就是看了这本书后吵着要去故宫的,我觉得一本书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提高阅读能力,而是激发了孩子求职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这或许才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吧。

故宫的观后感 篇2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的房前屋后有很多怪兽,这些怪兽都叫什么名字?为何要铸造这些怪兽?《了不起的故宫》系列丛书中就有一集讲述的是“神秘打怪兽”。

编者说:这些怪兽们威力无穷,具有神奇的本领。于是,皇帝就将它们请进了皇宫,并且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工作,有的当上了消防员,有的当上了防雷卫士,还有哨兵、保安、法官、翻译官、仪仗官等,都哪些神兽与这些职务对应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神兽里的王者龙。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因为它的无限威力,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神龙转世,他们所穿的服装是龙袍,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紫禁城内的建筑物上更是离不开龙,包括龙的九子在内,其形各异,造形独到。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刻在心中,是一种符号、一种寓意、一种图腾。我们也常常自诩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神兽的母亲凤。有龙自然离不开凤,凤是神鸟。当然,我们没看过龙也没看过凤。据记载:“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於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崘,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寕。”

皇宫里的守门神是狮子。在皇宫内,一般人是不能碰石狮子的,因为狮子是帝王的神物,而且灵气十分大,有些传言说不要去与皇宫中的铜狮子合影,至于为何众说不一,而我更相信现代导游所说,是为了保护文物,不要都去触碰它,让它变了色彩和形状。

屋脊怪兽螭吻、囚牛、獬豸、狻猊等。这些怪兽的名字是不是很复杂,我们这里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螭吻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后逐渐演变为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兽头之形是其遗像。因为螭吻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据资料记载,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因此,狻猊、囚牛、獬豸、狎鱼们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别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打旗、坐山观火。

宫里的翻译官是甪端。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关于神兽就介绍这些,如果想了解更多,建议去读这本书。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所以每年前往北京参观故宫的人们都是络绎不绝,有些人甚至每次去北京都要去故宫转转。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我去北京故宫三四次了,可是每次去都觉得时间紧,无法窥其全貌,多是在主要建筑内转转,然后就出来了,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作文现在想想去了这些次,甚至没有看到皇宫内流传下来的那些宝贝,对于这些神兽更是了解甚微,如果不是读这部书,如果不是看其介绍,我还是停留在是曾去过故宫,感觉很宏伟,很壮观,仅此而已。

故宫里的神兽既有神话色彩,也有建筑功能,它们伴随着故宫从历史走到今天,默默守望着这片宫殿。大怪兽们来自古老神秘的神话世界,有着通天的神奇本领,在这些怪兽身上,寄托着古人美好的愿望和期待。

读过这本书之后,再去北京故宫看到这些大怪兽,你就会知道它们都是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寓意了,建议再去时一定做好功课,别走马观花,因为皇宫里的故事太多。

故宫的观后感 篇3

在我家书架上,有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让我百看不厌,总是爱不释手,它就是纪录片《故宫》。

《故宫》图文并茂,通过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等十二个章节完整还原了故宫的真实面貌,记录了发生在宫墙内的点点滴滴。在诸多章节中,我最喜欢的是盛世的屋脊,它形象地展示了故宫的太和殿、养心殿、乾清宫等主要宫殿的建筑风格和精巧布局。每当我阅读此章节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夏天。

去年暑假,我和家人一同前往北京旅行。我们来到了故宫这座被称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古建筑,它又称紫禁城。在故宫内游览时我们被它那时而阳刚、时而阴柔的建筑乐章所震撼、陶醉。我们一睹了午门的雄伟、太和殿的霸气、丹殿石的气派;感受着御花园的柔美、流杯渠的浪漫、雨花阁的古韵漫步于红墙金瓦的紫禁城中,不知不觉如同穿越时空,回到那古时的盛世年华。

《故宫》记录着我美好的回忆,这本书让我兴奋,让我激动,甚至也让我有一些悲痛。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句话都动人心弦、令人心醉。盛世的屋脊章节详细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受到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故宫藏玉章节让我眼前浮现出那完美无瑕的玉玺、精致逼真的肉形石等玉器的模样,它们是美的结晶、是历史的凝聚;宫廷西洋风章节生动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紫禁城,独特的宫廷风让人大饱眼福;文物大流迁章节中各国联军轮番抢掠故宫文物的场景,令人悲愤不已此书引人入胜,毫不费力地控制着我的喜怒哀乐。

《故宫》不愧是一本浓缩历史的绝美佳作,相信它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同我一样,将它视若珍宝。

故宫的观后感 篇4

回顾这一周,没有一天是消停的。报告脑子首领,因敌方名为试卷的新型威力极强的战斗机,与之拼命厮杀,脑细胞士兵一个都没有活下,报告完毕。快去逃命!面对接二连三的考试,我只想仰天长啸: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老天爷,我与你有三生三世的仇恨,所以你派试卷来考验我,还贴心地送了一首又一首动听的凉凉!

总体看这一周的战况,是不理想的。众多试卷的轮番轰炸,炸出了我的薄弱点,也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周末能恶补一些回来。

分析一下各科情况:语文方面主要就是加强默写;英语知识点的巩固、作文句型多样,默写要加强;对于初一唯一的理科数学主要抓计算,后面的大题深刻地认识到没办法拿到全分,那就将分点上的基础知识牢牢抓住;剩下的史政两门,我需要找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来巩固,这两个薄弱点一抓上去,便可以考个理想的成绩。

口说无用,还得靠行动。希望这次好好复习后,可以让期中考试分数给我一个满意的交代。

故宫的观后感 篇5

往往提起北京,常常会想到北京故宫。这座建于1925年10月10日的故宫,位于北京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三大宫殿之一。

故宫至今已经有六百岁,在这么长的岁月里,故宫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秘密。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套国内原创故宫科普书——《了不起的故宫》系列。

全套共五册,分别为《神奇红房子》《一起建皇宫》《神秘大怪兽》《皇帝的宝贝》《热闹中国节》五本书,分别从皇家生活、建筑智慧、神兽图腾、国宝文物、传统节日五个视角解读故宫。

就以《了不起的故宫:神秘大怪兽》这书,从专业性、趣味性和视觉效果,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套书。这套《了不起的故宫》系列的作者是有鱼童书。提起有鱼童书,可能还有人感到陌生。

这是一个专门做原创儿童读物的出版品牌,团队的主创人员,既有资深出版人,也有文化学者,有中央美术学院的插画师,也有鲁迅美术学院的插画师,整个团队的阵容很庞大。这套《了不起的故宫》系列是该团队经历三年时间之久,在坚持趣味性、知识性的前提下,以精美工笔插画高度还原故宫场景,以故事为引导,采用互动性强的提问式讲述,来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该书还邀请故宫博物馆博士后池俊参与内容审读和文字修订,保证该书关于故宫的科学性,以及文字的专业性及可读性。《了不起的故宫:神秘大怪兽》这本书,采用列数字、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的方式,来介绍故宫里的怪兽。故宫里有怪兽,这点不稀奇。就拿龙来说,这是怪兽之王,也象征着皇帝。这里就是把龙比作怪兽之王。

故宫有72万平方米的空间,这么大的地方,总得有个看家护院的。就拿狮子来说,这就是守门神,也是万兽之王。故宫里的龙成千上万,而龙最多的则是太和殿:抬头向上,有16条龙,往下,有400多条,殿堂内东西北三墙,有300多条。这里就是列数字。

故宫里有近9000间房子,这么多的房子,总得有个保护屋脊的。就拿怪兽小分队来说,这就是保护整座大殿的。有消防员,带头的骑凤仙人,有忠勇吉祥的海马等等。《了不起的故宫:神秘大怪兽》通过讲故事,来介绍这些怪兽。作文这些故事既有出自《夷坚志》的故事,也有民间关于姜子牙的故事,有中国古代传说,还有法国旅者《中国新事》里的记载,有出自《山海经》里的騊駼记载,《周记》里天马的描述,《聊斋志异》关于狻猊的故事,《晋书》中斗牛的故事等等。

通过举例子,来介绍怪兽。这是真实的历史。有清朝《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详细讲解,安装时要如何操作。有明清官员上面,出现海马的身影;元明清的瓷器,有海马纹。

以互动性十分强的方式,比如:考你一个问题,或是你知道吗?或是让我们来数一数等等这些方式来引导阅读。故宫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是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历史瑰宝。书中插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团队插画师绘制,历经1000小时创作,精心呈现30多幅故宫怪兽图,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故宫怪兽,了解故宫怪兽的秘密。

故宫的观后感 篇6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经历了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到20xx年紫禁城已经屹立在北京整整600年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北京故宫博物馆。每年都对外开放,进行展览与文化交流。

很多人带着孩子去旅游,也就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唯有照片能证明到此一游而已。

笔者做过一个关于故宫参观旅游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调查的结果是:一个班级里有1/3的孩子去过故宫,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去的。他们对于故宫的记忆也模糊了,有的记得红红的柱子,有的只记得买过里面的纪念品。还发现去旅游前家长们也没有和孩子们做旅游攻略,也就是说孩子们对故宫是一无所知的。这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人文教育不重视,对带孩子旅游参观学习也没有规划和计划。带孩子旅游也就没有了意义。

关于故宫介绍的知识有很多,比如视频、图文资料等。唯有书籍更能让人记忆深刻,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理解的书籍并不难,绘本童书是首选。有鱼童书出品的《了不起的故宫》系列绘本故事书,就是这样一个适合亲子阅读的故宫旅游攻略的书籍。想和孩子去参观故宫先看看这套书籍。这套书分别是《神奇的红房子》《一起建故宫》《皇帝的宝贝》《热闹中国节》《神秘大怪兽》每一本都侧重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这套书籍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故宫600年的秘密。

故宫的观后感 篇7

《故宫里的大怪兽》读后感600字:

读完了《故宫里的大怪兽》第七本,我觉得李小雨是一个非常勇敢、善良的小女孩!她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大怪兽,那些大怪兽都居住在故宫里,有些住在房顶上、有些住在宫殿里、还有些长在房子上面。但那些怪兽们并不凶,还很亲切。之所以李小雨能听懂怪兽和小动物们的话,是因为她捡到了一颗洞光宝石耳环,是狐仙故意丢掉的。她的好朋友杨永乐也捡到了另一个。李小雨还认识了一些故宫里的动物,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野猫梨花,它是《故宫怪兽谈》的主编,这是故宫里小动物们和怪兽们看的报纸,用人们丢掉的广告纸做底板、借用院长的打印机打的。

有一次,梨花生病了,兽医说它只能再活两个星期。李小雨非常着急,抱着梨花去问故宫里的好朋友,有谁能帮梨花治好病。她的朋友杨永乐认识一位仙人叫做马师皇,特别小气,要一斤金子。李小雨去问龙大人要,龙大人也很小气不给她。后来,马师皇一分钱也不要了但是给李小雨提出一个要求,叫龙大人以后不恐吓他。李小雨按马师皇说的,给梨花喝药,终于梨花又变得活蹦乱跳起来。

我想赞叹这位作者,写得真好。她写文章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真的看到了她描写的那些东西,一看就入迷了,跟外婆说好看完这章又忍不住多看了一章。

暑假开始啦!壹零后的暑假和八零后真是天壤之别,想放她出去和小朋友疯玩都很难约到玩伴……窝沙发上捧本故事书傻乐也不错,不花一分钱也能撑起整个暑假的节奏。珺同学人生中第一篇“读后感”,献给了故宫里的大怪兽,暑期读后感完成1/6!

故宫的观后感 篇8

春节期间,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全家一起来到故宫游玩。

第一次参观故宫,我一路上很激动。进入故宫之后,我马上被它的雄壮巍峨惊呆了。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按太极图所建,中央属土,上属木,下属火,左属水,右属金。过了午门,我来到太和殿,它的样式是典型明清代的宫殿模式,它的装饰十分豪华,七十二根贴金龙柱撑起整个大殿,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金銮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画有金色龙凤图案,屋顶上的琉璃瓦金碧辉煌,我不禁感叹古代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

看完了建筑,我们去看了文物展。我们主要看了珍宝馆、钟表馆和家具馆,我最喜欢的是珍宝馆,馆里展出有许多珍珠、宝石、金银器具等,我的眼睛好像都不够用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顶金丝帽,它是用金丝织成,整个帽子的金丝没有起头也没有结尾,真是巧夺天工。钟表馆里的文物也很丰富,这里的钟表都是外国进贡的,琳琅满目。家具馆里都是材质比较珍贵的皇家家具,其中有一把鹿角做成的椅子,很是奇特,据说是用乾隆皇帝猎到的鹿的鹿角所做。

参观完紫禁城,我更进一步了解到我们辉煌的历史,古人真是太伟大了,为我们祖国的强大不再受人欺辱,我要努力学习,做好自己。

故宫的观后感 篇9

我们今天参观了故宫(古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24位皇帝生活与办公的地方。 故宫有4个门,正门为午门,是我们进的地方。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拱形的桥,名叫金水桥。过了金水桥,眼前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太和殿。从导游器上,我知道,房檐上的小兽是代表代表该宫殿的级别,小兽越多,该宫殿的.级别就越高。太和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殿(有11个小兽),这里是皇帝办公(以前叫处理政务)的地方。有时还会举行典礼。 再往后走,有一个小殿,这个小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它是中和殿,我数了一下,房檐上有6个小兽,级别不是很高。我一想,皇帝在这儿休息,级别对于“休息室”来说,会很高哦! 再往后就更加让我惊奇了。我先说名字,再说作用。它叫作保和殿,它的作用为——更衣室。更衣室有休息室的两倍大,9级!妈妈对我说:“皇帝怎么样?”我答:“奢侈!”这就是前三殿,呢觉得怎么样? 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的分割线为乾清门。后三宫,我有些累,没有仔细参观。 我的感受是皇帝真奢侈!你的感受是什么?

故宫的观后感 篇10

这次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我了解了我们中国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杰出的宫廷建筑,更让我动容的是里面的每一件建筑都有其背后传奇的故事,让我对历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

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

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故宫,汉族建筑之精华,永远的故宫。

故宫的观后感 篇11

在首都北京的中央,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著名的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是我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故宫导游解说词。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是爱。作者着手与赞美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聪明,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因为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央,明清两代先后有24个天子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作者是憎恨和揭露。好比在先容养心殿的一段中,作者用了一些带有光鲜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娜拉是慈禧的憎恨。

故宫是文艺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聪明结晶。他究竟是一座伟大的而奇异的建筑,同时也是中华几百年来的历史见证,这是我国的一个象征,一个标志,我们为他而骄傲和自豪。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故宫进行了修建和保护,而今,人民政府修建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圣地,他天天都吸引着国外游客,焕发色泽。

故宫的观后感 篇12

故宫,相信大家都听过这认识的名字,光是听,估计大家都没有亲自游览过故宫,这是很遗憾的,但是我去过故宫,真是书上说的那样,我相信你们读了《故宫博物院》就能弥补那个遗憾。

黄传惕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故宫的雄伟,如同身临其境。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故宫的位置,历史,和古代建筑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让我们对故宫有了大致的了解。

还先容了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门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先容“前三殿”,先先容殿前建筑。以一游览者的眼光先容了从前向后的游览故宫所看到的一切。,以总分的说明顺序依次先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接着先容了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分别先容了它们的作用。接着总结先容后三宫的彩画图案。游览完观全景,从景山离开这次故宫的旅行。

让没有去过故宫的人可以领路到故宫的奇异和文化底蕴。

关于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一定包括周末看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好的电影可以不断的激励人们,让人十分感动,写观后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其实观后感的写作,重点在“感”,但也离不开“观”。不必为写作品观后感而烦恼了!我们特别编辑了“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1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坐车来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参观,这里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还参观了恭王府——清朝大贪官和绅的故居。他家的后花园比皇上的御花园还要大一倍,藏宝楼长达几百米,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后花园的假山里,还藏着乾隆皇帝给孝庄皇太后在汉白玉上写的“福”,这个福字,是乾隆皇帝苦思冥想好几天,悟出的“福”字,这个字包含着很多意思,字面上看蕴含着好几个字,意思是多财、多寿、多福。如果有人把福字取出来,就会碎掉,就这样,这个福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了今天。

接着,我们顶着烈日,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怀着敬重的心情瞻仰了毛爷爷的雕像和遗体。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环顾四周,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

进了天安门城楼,我们来到故宫。故宫也称紫禁城。我们一路直行,先来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这是皇帝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过乾清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导游说:乾清宫本来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雍正皇帝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才有资格入住乾清宫,所以自己住进了养心殿,以后的皇帝再没有人住过乾清宫。随后我们来到御花园,因为故宫里没有一棵树,一路走来又累又热,一进御花园感觉特别凉爽,御花园真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出了御花园,就来到了神武门,也是故宫的最北门。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只参观了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其余还有很多宫殿没有参观。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吧,再见,故宫。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龙潭公园,看了一场精彩的冰上杂技表演——幻境极光。演员们都穿着冰刀鞋,表演了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杂技,特别是空中走钢圈,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这些演员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练成了今天的成就,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一起去北京旅游,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游览故宫了。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精雕瑰宝处处可见,显尽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与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走过太和门,故宫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柱,琉璃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着昔日皇朝的奢侈与辉煌。要想包揽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观,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冷热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天文器械无所不有,然而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个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看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的。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仿佛镂空的一般。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美轮美奂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那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更是美丽,听导游说,这大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作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这太和殿真不愧为世人皆知的“金銮殿”呀!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神武门,回头望望“故宫博物院”那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3

来北京的第二天,太阳公公刚探出脑袋不久,大米导游就带着我们从午门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帝都——故宫。

穿过午门,五座雕刻精美的金水桥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抬头望向太和门,它是那么的高大宏伟,那太和殿岂不是更加富丽堂皇?

我们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眼前的壮丽建筑瞬间震慑了我的心灵。太和殿——紫禁城的中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着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远远望去,那恢宏的气势足以撼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近看红色的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飞檐上有九只行兽,代表着_之尊,殿内就是_之尊皇帝的宝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特别一提的是殿内的柱子,均是用上等的金丝楠木包上金子做的,一根就价值连城,宝座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正大光明”,我觉得这应该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吧!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上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建制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

参观完太和殿,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超级宝贝。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几盆美丽的花。当然这些花不一般,乃是用金银、宝石、水晶等名贵的珠宝做成的,闪闪发光,过了几百年依然如旧,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古代远方各国进贡来的物品,有丝绸、金银、翡翠玉等。我们还看到了如意。大大小小的如意被放在玻璃柜里,有的是玉如意,晶莹透亮,光滑无比。有的是金如意,金灿灿的,闪耀夺目。有的是镶嵌多种珠宝玉石的如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还看到了龙袍。黄色金光闪烁的底子,上面绣着多条巨龙,围绕云端飞舞,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皇者之气,好不威风!

出了珍宝馆迎面就是九龙壁。九龙壁位于宁寿宫南侧的皇极门前,它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长20.4米,高3.5米。正面是由一块块琉璃塑料拼砌而成,一共用了270块。壁上浮雕九条巨龙,珐琅涂色,精美无比。九龙腾云架雾于山崖、海水间,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令我记忆深刻。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钟表馆、养心殿、珍妃井……从神武门离开了故宫。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愿我们的祖国今后会更加繁荣富强!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4

这座宫殿,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先后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了中国约5个世纪,是世界皇宫之牛耳。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我怀着仰慕激动的心情,和家人一起游览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过了午门,穿过故宫城门,就来到了太和殿。我顺着两旁的汉白玉台阶,一阶一阶的向上走去。看着阶梯中间那精雕细刻的云龙石雕,我情不自禁的惊叹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制作出这巧夺天工的云龙石雕的。

离开了太和殿,经过乾清宫时导游耳机上传出声音:“乾清宫是清康熙前的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理政务。”哦,怪不得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很多乾清宫的特写,原来它是一处这么重要的地方呀。路过交泰殿时又听到:“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我不由得感慨:"原来古人连起个房子名都有这么多的含义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坤宁宫,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大床,我不由想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用长方形的枕头呢?这使我非常不解。一扭头,就看到了古代时用的夜壶,这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古装剧:慈禧太后在宫殿里建造了现代的厕所,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上前请凑使用厕所,太后允许。他进去了好大一会,一出来全部的人都笑了,满脸黄色的东西。太监不解的说:“这厕所是怎么用的啊?我拉完,就去拉上面的绳子,结果半天也不出水冲,后来我就爬到那看,结果水一下子冲我一脸,哎呀,恶心死了。”听完太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我想着想着便咯咯地笑出声来。爸爸妈妈问我笑什么,我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完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游览过苏州园林和丽江古城的庭院,我欣赏过古村镇四合院里典雅古朴的摆设,却从来没有见过像故宫那样陈设地精美别致,美奂美轮,栩栩如生。我不由得对我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惊叹不已,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5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北京旅游,游览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行程第一天,我们穿过天安门,来到了故宫午门口,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雄伟高大。在设计、建筑和维护上都蕴含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文明与智慧。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大宫殿,里面的装潢典雅端庄,充满了皇室风格。故宫里总共有9999间房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宫殿了。

我们先来到了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里面金碧辉煌,正中是九龙至尊的龙椅。

我们离开了太和殿,一边走一边参观各个宫殿的布局,走着走着,我作文们就来到了位于奉先殿的钟表馆。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钟表收藏博物馆。这里陈列了中国数代皇帝的收藏,共计1500多件钟表。一进大殿,就看见一个巨大的木柜,就像一个小型中国楼阁,高五米多,共分上中下三层。这是制造于乾隆年间的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是宫内的造办处自己制作的,是目前故宫最大的自鸣钟。钟表馆内还有很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的钟表。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崭的,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神武门出口,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故宫,这次游玩使我大开眼见,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它的确是雄伟壮观、威严而庄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6

春节期间,我去了北京旅游,感觉很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参观故宫博物院。

大年初二一起床我就很开心,我和爸爸、妈妈先登了天安门城楼,不知不觉到了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时间,我们买了票,每人租了一个讲解器,便进了门。

昨天我已经在“雍和宫”、“国子监”中初步领略了皇家气派,不过皇宫的“皇家气派”还是更胜一筹:屋顶上是深黄色的琉璃瓦;有的在房顶上有两条龙;汉白玉台阶边缘还有一些龙头……,就连门上都镀了黄金。仔细一看,这叫“太和门”。它的两端各摆放了一雌一雄两只铜狮,更体现了它的威严。

过了“太和门”,我看见了“太和殿”,它门口虽然没有狮子,但像刚才说的那样,它顶上有两条龙,加上一眼看不透,显得更为威严。讲解器里还说:太和殿里的一块地砖值一两黄金。我想:“这才叫皇帝的东西呀!”

过了“太和殿”,是“中和殿”。我和妈妈从它边上走过时,发现它侧面镶嵌着一些铜龙。这些铜龙做工精细,更重要的是:我能通过它们想象出“故宫”昔日的繁荣。

我们又到了“保和殿”,过了“乾清门”到了“乾清宫”,里面有一个皇帝宝座。因参观的人太多了,它又大,我只看了部分。不过即使只看到了一角,也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看来皇宫真是气度不凡呀!

过了“乾清宫”,我看到了“交泰殿”。我听说过里面有清朝的宝玺,可我只看到了木盒子,宝玺在哪儿?这个值得研究了。

我们又走过了“坤宁宫”,掉个方向过了“养心门”,来到了“养心殿”,我最喜欢那里的“三希堂”。这里小而精致,体现出另一种美。

这次游览故宫博物院,让我感到了皇家的气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7

我们今天参观了故宫(古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24位皇帝生活与办公的地方。 故宫有4个门,正门为午门,是我们进的地方。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拱形的桥,名叫金水桥。过了金水桥,眼前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太和殿。从导游器上,我知道,房檐上的小兽是代表代表该宫殿的级别,小兽越多,该宫殿的.级别就越高。太和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殿(有11个小兽),这里是皇帝办公(以前叫处理政务)的地方。有时还会举行典礼。 再往后走,有一个小殿,这个小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它是中和殿,我数了一下,房檐上有6个小兽,级别不是很高。我一想,皇帝在这儿休息,级别对于“休息室”来说,会很高哦! 再往后就更加让我惊奇了。我先说名字,再说作用。它叫作保和殿,它的作用为——更衣室。更衣室有休息室的两倍大,9级!妈妈对我说:“皇帝怎么样?”我答:“奢侈!”这就是前三殿,呢觉得怎么样? 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的分割线为乾清门。后三宫,我有些累,没有仔细参观。 我的感受是皇帝真奢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8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超技艺和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风采。

走近太和门,故宫千五百九十九间房子,精调瑰宝处处可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壁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刘导告诉我们:故宫是世界最大的宫殿,总面积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要想饱览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象,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各种冷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无所不有。然而,最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件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以为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精妙绝伦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真让人感到震感。

刘导又告诉我们: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为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首先是选土,工匠们将泥用水浸透,再反复摔打,让它变得结实,这道工序叫“练泥”。泥练好后,装入模具,还要进一步踩实,才能制成砖坯。刚制成的砖坯还不能放入窑中,需慢慢地阴干,再入窑烧制。一烧就是130天,烧出砖,还要用桐浸泡49天。经过这么复杂的工艺烧成的砖,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才能使用。

今天,我不仅游玩了故宫,还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觉得我更爱我的祖国,更自豪我是龙的传人了。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9

一座座红黄相融的宫殿伫立在皇城的每一处角落,显示着庄重与威严。故宫,这个响亮的名字,我一次又一次的被它吸引。亲近着它,那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辉煌衰落的历史了然于胸。

踏入午门,顺着主轴线缓缓步行,远望前方,宫阙竖立,像是向我展现它们的风度。我站于大地中间,宽阔而深远。回首后方,文官武将几列整齐走来的样子仿佛历历在目:头戴黑色官帽,身披各色官服,一步一步朝皇帝身边走去。朱红的宫墙似为他们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入殿,却又似要将他们吞没。清风吹来,我感受到了沉稳与忧虑。

手轻抚宫墙,已然能蹭上些灰尘,一粒一粒,好像在不断提醒紫禁城,你已老。鲜艳而明亮的红披上一丝朦胧的纱,抬首那琉璃黄顶依旧在阳光的轻拂下泛着光,像是皇帝的一缕魂魄就在其上,永恒地守住紫禁城,为四方百姓祈祷着平安康泰。时光的流转依旧未能模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芒,皇威永在。

继续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乾清宫,字迹色彩有些凋落却依然坚强地挺着,扒着栏杆向内看,中央便是龙椅,宽大的、舒适的,即使太阳的光辉在侧门两处照不进来,但眼睛还是会被那金灿灿的鲜艳色泽所晃。坐在上面的人便作文是古代皇帝,龙袍在身,大权在握。我感到皇帝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坐在龙椅上却焦虑不安。这一坐便是天下人的王,事事便要为百姓、国家着想,他的肩上多了一份比常人更重的责任,护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弘扬先祖遗志,这桩桩件件头疼的事让皇帝心忧,但这是他职责所在。上方有块牌匾正大光明”,字方正端庄,气势磅礴,想必是皇上勉励自己、时刻提醒自己的名言警句。殿内陈放了些物品,在外面看不真切。我虽未踏入乾清宫,却依旧看见”天子威仪以及肩上那份沉重的责任。我们如今身处21世纪,肩上有着不同需要担负的责任,天子尚勤苦去完成,我们更不能轻易放弃、灰心丧气,而是应努力的去拼搏,完成使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正大光明”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相信它会成为指导每一个参观者行为的准绳。太阳逐渐偏西,紫红的晚霞将故宫渲染的迷离而别具风情,不同的斑斓色彩,将步入傍晚的故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亲近故宫,宛如穿梭于茫茫历史长河中,朝代光衰的一幕幕,帝王履行责任的点滴,正大光明”匾额的勉励,总让我一次次感到惊喜与憧憬;亲近故宫,沉浸入那古老的故事中去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10

都说“摸摸北京城的砖,死了也不冤”,这句话都说明了我们国家首都北京城的无论从历史文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是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家都想到北京城,去看一看当地的文化,看一看5000年的中华文明,我也很有荣幸,今年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趟北京。

说到北京内心总对北京有一种神秘感,因为一想到北京就会想到当年曾经居住过许许多多的皇帝,就给故宫,北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和爸爸妈妈驱车来到北京,来到的第1站,那一定是北京的天安门了,以前在电视机中看到天安门非常的宏伟壮丽,但是远不及亲身来到天安门前看到的那种宏伟磅礴,红色的城墙,金光闪闪的琉璃瓦,天安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眼睛已经看不过来这些景象了,恨不得一眼能够把它们全部看尽,但是这里的气氛,这里的氛围是我所不能够想到的。

转完了天安门我们就来到了曾经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我们从故宫的午门进去,一进去就瞬间感受到了当年皇帝从这里是不是也曾经像我一样路过呢?走过午门面前是一座高大的宫殿,我已经记不清这个宫殿叫什么名字了,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宏伟,非常的气势庞大,仿佛它能够装下一切,装下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装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紧接着再往后编传就是有各种殿,还有一些后宫王妃的寝室,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曾经皇室所用过的一些物品包括一些字画,这些物品瞬间把我的记忆仿佛一下子带进了那个皇帝的年代。

在故宫中转了许久,也曾经想过曾经古代的人民不仅是智慧高,而且执行力强,他们当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没有现在先进的技术,可是他们对于故宫的建筑,对于故宫的建设却是非常好的,可能我们现在后人拥有现在的高科技技术也不能建得这样完美吧。

传完了故宫,我们紧接着又去了天坛,地坛,八达岭,铜锣古巷等等,北京城内比较有文化的一些地方。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的北京之游,但是这一次的北京之旅收获颇多,让我全身心的体验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古风古色的传统建筑,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

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11

寒假,我来到北京,故宫是不得不去的景点之一。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无以伦比的古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还被列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故宫建于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共8707间。

进入午门,就看到太和门,太和门后就是太和殿,这里是皇上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太和殿的装修也是雕梁画栋。这时,我注意到了太和殿柱梁上有一排动物,数了一数,正好有十一个,由一个骑着凤的仙人带领。传说,齐国国王一次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这时,他看到一只凤,便骑上去,飞过了大河,这表示逢凶化吉。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到侧面穿过六殿直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供皇妃休憩游览的地方,这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重要的节日,如:中秋,重阳、端午也都在这里举行。其中,引人注目的堆秀山是御花园的最高处,这里可是后妃们望远祈福的地方。

从御花园原路返回,就到了乾清宫。这是历代皇帝的寝宫,他们还在这里读书学习,批改公案,召见官员,讨论国家大事。这时看到人群在向一个方向走,我们也好奇跟了上去,看到了一片烂尾楼。爸爸说:“这是延禧宫也叫水晶宫,它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多次火灾,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驻足沉思,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最后一站,参观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皇后住的坤宁宫、以及两宫之间的的交泰殿。“六院”是十二院,东六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六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一天的故宫之旅,在夕阳之时结束了,让我却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这些匠人之作经过了风火的洗礼,依然是美仑美奂。

【热】故宫观后感210字


故宫观后感【篇一】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一群专职修缮文物的匠师们在故宫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讲述平静而温和,一共三集的纪录片,大约3个小时就看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够看。

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等,每一件出现在纪录片里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宫匠师们的心血。观众平时只能远观的稀世珍宝,在这里成为这些匠师们每日捧在手心里打磨的作品。

最让我触动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补陶瓷的年轻女孩,踩着自行车在故宫里骑行的场景,她说她最喜欢星期一的故宫博物院,因为星期一闭馆,骑行在没有人的故宫中最为惬意自在。纪录片旁白讲述道:“据说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仪……”这句话一出,心里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宫,见证了多少历史人物的游走,经历了多少辉煌与落寞的历史时刻。故宫早已经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在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宫门层层,阻挡了外界的喧嚣,修补匠师们说他们能够在文物修补中和古人对话,看到上一次修补这件文物的匠师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补讲究的是修旧如旧,残损的文物需要匠师们的一双巧手拼接与复原,耐心与艺术想象力缺一不可。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文物的原本风貌,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如今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里显得特别珍贵。

一件文物,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为时间而变得斑驳,感谢这些文物修复匠师们,让我们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让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这些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品。

故宫观后感【篇二】

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点击量破万。不少年轻网友纷纷求王师傅收徒弟,只想安静地扫扫地。面对日益科技化的时代,王津师傅是靠着勤劳泪水,不辞辛苦的工作,弘扬着工匠精神,复苏着鲜活生命。岂能被轻易视之?那些没有兢兢业业、踏实艰苦态度的人,那些没有追求,不能正确对待劳动的网友,岂不令民众笑之?汝若盛开,清风自来!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奋斗工作,一丝不苟,极度认真用心的践行,那些历史悠久的古钟古琴在沉睡中复苏,被世人所歌咏。那是对事业的敬仰尽责,让文化花坛里鸟鸣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开,清风自来!

不必羡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才会享有应得的名誉。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无大小,不论是清洁工人、交警、边远山区的志愿者,抑或现在的高三毕业生,只要我们恳切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自会有温煦的清风在你盛满泪与汗的雨季轻拂!

那么多网友纷纷求拜师收留,哪怕在故宫扫扫地,是因为如今一批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盲目追逐,不能尽才所用,人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本的退却,让人人都有资格成为大学生,却不知在大学勤奋刻苦,不断武装自我。

当然,勤学用功,一丝不苟的榜样也有。南开学子郭鑫建立“诚信通”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把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产的产品借由这一平台销售到国外,帮助人们增收,践行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农民及大众的好评,没有去故宫,做好本职工作,不也实现了人生价值吗?对工作持敬仰之情,一丝不苟,勤恳坚持,汝若盛开,清风自来。

有那么多网友想去故宫扫地,显然不可能!更深一步,当今时代,劳动者应树立正确价值观,敬业爱业,同时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培育工匠精神,弘扬敬业爱业风尚!

汝若盛开,清风自来!没有波澜不惊的光芒,亦有石破惊天的感动!尼采有言:“谁终声将震天,必将长久缄默!”做好本职工作,在盛开的花季沐浴清风!

故宫观后感【篇三】

萧寒主编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读者分享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人生履历。他们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文物的生命。读过此书,自己的心也静了下来。

修复大师分别从事钟表、铜器、摹画、裱画、木器、漆器等6个不同类别的工作,读来感受到的是他们共同的气质。

沉静似水。

心是沉静的。修文物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要守住寂寞。裱画组的头3个月练刮纸;篆刻组的写一年篆字后才能动刀。无论哪个类别,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先磨性子、静下心来,这里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

生命是沉静的。这边就像一片净土,状态很纯粹,没有人去强调名利,大家更尊重的还是专业上的含金量。“择一事、终一生”,不浮躁,不功利,超然物外,余事皆是打扰。陶行知先生讲,“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冯忠莲跨越十八年完成《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技术与生命的巅峰都用来临摹一幅画,从数量上看少得可怜,但她艺术生命的质量辉煌得惊人。

心存敬畏。

敬畏,是因为珍惜文物一代代传下来不容易,懂得它们的价值,视它们为生命,也明白自己修复的责任有多重。

职业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对待工作极端认真,如履薄冰。“不能修的我不接”,“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讲究传承。

文物修复技艺是师父带徒弟,一代又一代传承。传承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有优势的,传统技艺里好多东西是难以描述的、只可意会的。每位师父只教一到两名徒弟,徒弟跟师父长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慢慢地悟,渐入佳境。这种关系是维系一生的,即使师徒这个形式化的东西不存在了,师父也会时刻关心、毫无保留地持续分享经验。徒弟也尊重师父,青铜修复专家王有亮52岁了,依然经常提起他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这种“重教”与“尊师”,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向往那种纯净……

故宫观后感【篇四】

圣诞假期回国时没有什么好电视可以看,在网络电视里找来找去,想找一部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突然想起来标记很久都没看的这一部。

感想就是,这工作好适合我爸啊。

爸爸年轻时在烤漆车间工作,很快就做了技术领导,话少,活好,老实肯干。

爸爸还会修表,家里还存有一套老的全套设备。

学琴的时候,琵琶掉了两个品,说是要送到苏州工厂去返修。当时没有方便的物流,要把一把琴运到苏州去,简直不能想象。梨木的琴,比一般红木的更沉,也更怕湿度变化。相和弦轴是玉的,更加经不起磕碰。

爸爸翻着当时琴盒里的介绍小册子,像这个纪录片里一样,熬鱼鳔胶,趁热度和粘度刚好的时候,又稳又准的把两个细细的品黏回面板上。一点胶痕都没有,如今根本找不到当时是哪两个品经历了二次粘接。

小时候搬新家,家具都是请师傅做的。爸爸提出的一些想法,师傅们觉得太复杂了,不肯做,于是爸爸只好自己动手和师傅们一起做。

床头的海鸥,是爸爸画了之后请师傅雕的。当时找了妈妈的同事,教美术的刘老师。可是刘老师画完,师傅就闹意见了。你画个鸟,这么复杂,剪纸都剪不出来,要我木工怎么做?最后还是爸爸自己画。线条简单,但一看就是一只振翅翱翔的海鸥。木雕也是爸爸和师傅们一起做的。

梳妆镜是一对孔雀,喙对着喙,尾巴飞翘起来,环成一圈。

虽然这些家具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甚至还有点土,当时可是“设计师风格”的家具呢。

哦对了,装修的时候,利用各种边角料,我爸还给我做了一把枪。超酷的。

当然,我的爸爸只是比普通人更心灵手巧一点,和纪录片里这些师傅们没法儿比。然而一个人在国外重看这部片,每每看到那些老师傅,还是会想起爸爸。

也许是那一代人特有的味道吧。

突然有点想起来《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呵呵。

故宫观后感【篇五】

年关将近,京城内外的年味越来越浓了。不仅仅是寻常百姓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皇宫中也开始张灯结彩。紫禁城整个开放区域中,春节元素随处可见。故宫博物院特举办己亥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我慕名而来,像孩童一样欣喜着,发现着,展品是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笔墨纸砚,锅碗瓢盆,隔着玻璃也能感觉到皇宫的烟火气。春联门神福字压岁钱,好像一伸手就是新年。

这次展览不但是文物展,更是文化展。印象最深的是天灯和万寿灯。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今天,研究人员成功将它们复原出来,重新树立在乾清宫的台基上下,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又重新出现在今天。

仰视着万寿灯,我的思绪不禁飘远……

康乾盛世的某个除夕夜,隆重的上灯仪式正式开始。那时,一定是位地位不低的总管,从乾清门引着众多的太监、宫女到台阶上两边排列,而营造司总管则上行一跪一叩礼,并高喊“上灯”。太监们在乾清门檐下点起“标灯”。台阶之上,清乐响起,同时,营造司太监点上万寿灯,各处的首领太监等,则点上两廊的灯以及石栏灯,瞬间,乾清宫乃至整座紫禁城,都变得明亮起来,华美非常。这些灯全部点上完毕后,音乐之声停止,太监、宫女等全部退出,上灯仪式结束,皇宫中的新年也拉开了大幕。

此次游览故宫,不但有幸见到了众多文物,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更是新奇的发现,故宫利用新技术,将古老与现代相融合,戴上VR眼镜,我了解了故宫建造的过程,为此行增添了又一份惊喜!

希望万寿灯每年除夕都会出现在乾清宫的台基上,春节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为中国、为世界增添无尽的色彩!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汇总


现在人们往往选择观看影视作品作为主要娱乐方式,每次观看完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述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内心的想法,观后感能保存当下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作品观后感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你不妨看看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 篇1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北京这座历史名城,荟萃了自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从未因历史的逝去而停滞不前。

7月26日这天,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首都北京。从未离北京这样近,只是环顾四周,便能感受到它伟大的气势,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彩画溢出,从每一棵古树溢出。

故宫,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曾经只在课本上读到过。如今我亲身来到了这里。站在大门外,头顶上的阳光正散发着金色的光芒,晨曦中的紫禁城神秘而诱惑,它庄严地立在这朗朗乾坤下,以一种傲视群雄的王者风范,无声地向人们宣告它的威严。

走进故宫,映入眼帘的是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琉璃照壁。那高大的城墙,厚重的城门,庄严的圣殿,其雄伟庄严,恢宏厚重的气势震撼了我,噤若寒蝉是最好的解释。据介绍,故宫有宫殿九千多间,全部为木质结构,以青白石为底座,屋脊、琉璃瓦上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碧辉煌的色彩。所有的宫殿,都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内,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中轴线上。

沿着中轴线,故宫被平分成两部分,就像数学里几何图形的对称轴一样,左右相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威严肃静,大有雄视天下之气,极具大丈夫之气概。凭栏而望,一切尽收眼底。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晶莹柔和。烟云起浮金黄的瓦脊,清风拂过微翘的房檐,印证着紫禁城亘古不变的悠悠岁月。不变的是白玉般精美的雕塑,是金水桥下的潺潺流水,是廊间精彩的壁画,是硕大豪迈的斗拱。原来这历尽沧桑的宫殿里,还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且经过时光的考验,愈加充满了无法遮掩的光辉。

夕阳西下,最后的一抹余晖斜射在故宫金色的琉璃瓦上,虽已暗淡,却丝毫掩盖不了那里溢出的王者气度。归巢的倦鸟擦过黄昏,与那道温柔绚烂的云霞一道,构成了故宫苍凉的华丽。高大的城墙,威严的殿堂,厚重的城门……五百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故宫见证了一个国度的沧桑变幻,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浮想联翩。

繁华落尽终有时,而今迈步创辉煌。古老的血脉,将永远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 篇2

仲夏,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一家来到了北京,开始了难忘的北京之旅。

到北京第一天,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广场中,远远地向天安门城楼望去,朱红的瓦砖,高大的城墙,无不显现出昔日皇家的尊严。我们迫不及待地进了城门,登上了天安门。站在天安门上的那一刻,凉风习习,我仿佛回到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仿佛听见了毛主席的铿锵有力的开国宣言,仿佛听见了全国人民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仿佛看见了一架架神圣的飞机呼啸而过……站在城楼上向前望去,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长安街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下了城楼,我们向里面走去,便来到了故宫,也就是古代的紫禁城了,这是歌舞升平、荣华富贵的宫城,一块充满神秘而又威严的土地。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午门。只见用石头铺成的地面已经凹凸不平,朱红色的城门上,锈迹斑斑,有子弹打在墙上留下的痕迹,也有炮筒轰炸后留下的大窟窿,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到了午门,无能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签下了耻辱的条约,故宫曾经被敌人的铁蹄肆意的践踏,曾经被敌人的炮火无情的轰炸,这里记录下了国人的耻辱,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

再往前走就到了太和殿,金黄的琉璃瓦,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十分壮观。周围的小殿数不胜数,如同众星拱月般拥簇着太和殿。登上汉白玉的阶梯,来到了大殿前,大殿内金碧辉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内的十二根柱子,柱子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殿内到处刻着龙的图腾,正中央还摆着一把黄金龙椅,把手上有一只活灵活现的龙,显得尊贵奢侈。

出了太和殿,一直往前走,最后游览了御花园,那里的松柏高耸、挺拔,亭台楼阁隐约坐落在密林中,真是美不胜收。

参观了故宫,那些珍贵的文物,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历经百年,却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们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游览了故宫,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识,也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了。

啊!难忘的暑假!难忘的故宫之旅!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 篇3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今天,我在可爱的晨曦中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

“哗哗,哗哗……”一阵水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呵,瞧那儿一道道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喷泉,溅起了优美的水花,多么新奇啊!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就近在眼前啦,毛主席的画像威风凛凛地挂在城门前,对着我们微笑。艳丽的红色城楼矗立在大地上,插着的红色旗帜迎风招展。哇,瞧那儿,三道象白色的水金桥横跨河上,桥上精雕细琢地刻着一些图案,好像有记载历史的,走上桥,望着一幅幅华丽的画卷,感觉多么和谐呀!

穿过水金桥,再穿过午门,就来到了故宫里。接着,我们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走,两旁都是富丽堂皇的各种宫殿。外廷基本都讲究左右对称,显得宏伟、壮丽。门旁,有栩栩如生的石狮,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静卧地面,有的表情温柔,有的凶神恶煞,丰富多彩。宫内,五彩的陶瓷令人目不暇接。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一只瓷鸽了。鸽子象征着和平,它洁白的羽毛,再夹杂些灰色,显得更白了,橘红色的尖嘴,蓝色双眼忽闪忽闪,和活的简直一模一样,令我暗暗叫绝。屋顶雕梁画栋,龙飞凤舞,有两只大雁张开双翅,似乎正准备腾空而起,飞上蓝天。一个灰色石盘里两只龙似乎正在云里雾里盘旋着,分不清哪个是头,哪个是尾。皇帝的椅子上镂花古色古香,镶嵌着无数耀眼的珠宝,令人目眩神怡。床上铺着竹席,锈花枕头上细细的密针一线一线令人叫绝。龙檐飞壁的屋项透露出古代的特色。内庭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各色各样的家俱,古典而优雅的设计,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样样俱全。

最后,我们缓缓步入御花园。花园里环境优美迷人,宛如江南园林一般。假山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夹杂着几枝竹子花木,花园里有一个池塘,一阵微风吹来,湖面的水痕一圈圈荡漾开去。远看,那一汪汪澄净的水满满的,微微晃动着,似乎要溢出来了,绿草如茵、绿树如荫,好一个美的境界。高大的树木错落有致,给人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

北京的故宫真是个绝佳的旅游胜地。我爱它,更为自已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 篇4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有蜿蜒盘旋的长城、气势雄伟的兵马俑,也有如诗如画的颐和园、历经沧桑的圆明园,不过最让我期待的还是庄严肃穆的故宫。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怀着好奇心步入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去探索它的神秘。

穿过午门,一座高大的建筑深深吸引了我,说它是一座宫殿吧,只有几扇门;说它是一扇门吧,又有重重叠叠的屋檐。原来,这就是进入故宫重要区域的通道——太和门。

走过太和门,远远地就看到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沿着中间大青石御道向前走就来到太和殿前的台阶下,这里的台阶是那样高,仿佛是一条通天的御道,御道上的飞龙腾云驾雾,似乎是在保卫着宫殿里高高在上的天子。拾级而上,太和殿仿佛与蔚蓝的天空连在一起。走近一看,殿内正中间是外朝独一无二的黄金宝座,宝座的正上方是写有“建极绥猷”的牌匾,传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环顾四周,镀金的龙柱矗立其中,地上铺着价值连城的金砖,显得格外庄严。

绕过太和殿,两座较小的宫殿出现在我眼前,它们就是中和殿和保和殿。可别小瞧这两座宫殿,这可是古代皇帝举行科举和宴会的地方。

顺着保和殿向里走,我们来到了乾清门。这里是外朝与内廷的分界,更是家与国的分界。在门的两旁,两只镀金的狮子华丽霸气,显出一派独特的皇家风范。我惊奇的发现狮子的两旁,整齐的排列着几个大水缸。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怎么会出现在这皇家宫殿里面呢?好奇心促使我走上前一探究竟。原来,这几个普通的大水缸居然是古代的灭火器,它们被放置在底座上,冬天,水缸里还可以烤着火,防止结冰,看到这我不禁感叹古代这奇妙的设计。

步入乾清门,绕过雄伟的乾清宫、方正的交泰殿和华丽的坤宁宫,我们来到了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的御花园,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太湖石堆成的假山错落有致,假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老母鸡带着小鸡觅食,有的像海参在大海里缓缓游动,还有的像干枯的木头,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形态各异的小亭子坐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假山上的小亭子,仿佛是花园的士兵,院落中的亭子,红色的柱子与周围褐色的树干,翠绿的枝叶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风景画。

走出御花园,夕阳的余晖让古老的宫殿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座有600岁的宫殿显出无限的生机,我手中的相机也装不下这美不胜收的风景。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故宫,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故宫,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

首都故宫旅游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就跟着陈泽锦同学去北京的故宫好好逛一逛。

经过火车上一夜的颠颠簸簸,宏伟的故宫终于出现在我面前。未进午门,我已经被它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撼。耀眼的阳光照在它金黄色的屋顶上,显得熠熠生辉,红色的墙面配上金色的屋顶,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穿过午门,便是故宫了。走在昔日皇帝专用的御道上,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仿佛自己也成了皇帝。我也摆出了点儿皇帝的架势,径直向前走去,也过了把皇帝瘾。来到金水桥上,我看了看那精美的汉白玉栏杆,不禁赞叹于古代工匠精湛的技术。继续向前看去,眼前的那座建筑就是太和门了。在明代,这里曾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皇帝每天都会在这里颁发诏令,处理政事。然而,那也是数百年前的事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宫门。

过了太和门,一座宏伟气派的宫殿映入我的眼帘,这就是太和殿。它刚建成的时候,皇帝是在这里办公的。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把它夷为了平地。皇帝听取了风水大师的意见,重建了太和殿,把上朝理政的地方移到了太和门。还建议皇帝在故宫里摆放一些大铜缸,里面盛满水,为的是以缸里的水来克火,以此来避免火灾的发生。从那以后,这里变成了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每当皇帝继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时,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它身后的中和殿就是用来准备这些典礼的。现在,你有没有注意到,太和殿的屋脊上有一些动物的形状?那就是垂脊兽,它们的排列很有讲究。在故宫里,这里的垂脊兽数量是最多的,共有11个,从外向内分别是仙人骑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我还发现,太和殿的两侧陈列着两个奇怪的器具。它们就是日晷和嘉量。在古代,日晷是计时的工具,嘉量是标准容器。它们都是皇权的象征。

参观完中和殿,我们来到了保和殿。它是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也是古代无数文人心中的圣地。在明清两代,皇帝会在此举行殿试,对那些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文人进行考验。文人们只要通过了这次考试,就能顺利的踏入仕途,从而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古代无数文人都在为有朝一日能踏入此殿而奋斗着。

沿着故宫的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是乾清门了。它是故宫内继太和门之后的第二道宫门,也是清代皇帝办公的地方。门口那对呲牙咧嘴的狮子仿佛在告诉我们:“进了此门便是皇帝的寝宫,你们必须管好自己的耳朵、眼睛和嘴!”进了乾清门,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了。它们分别是皇帝学习和立储的地方、举行册封皇后及皇后诞辰典礼的地方和祭祀神灵的场所。这些宫殿各具特色,向我们展示了皇帝在后宫学习及生活的高雅环境。

出了坤宁宫的坤宁门,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御花园了。不过正逢冬季,这里并没有盛开的花朵以及绿树葱葱,但园内的布局和各式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可见当年的工匠们是多么的心灵手巧啊!

逛完御花园,我们便从神武门出了故宫,这一次的故宫之行就结束了。其实故宫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建议你亲自去体验一次吧!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纪录片《故宫》将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的我们面前。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相比于之前看的《新中国》,《故宫》中形象生动的人物扮演让人眼前一亮。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故宫修筑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的故宫,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故宫实景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诉了故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纪录片中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了历史的情境。这不仅使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了几百年前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也为厚重的历史增加了几分生活的情趣,让我能够更愿意的观看下去。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现三维立体动画。没有什么能比3D复原更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动。当这一幕幕动态的美轮美奂的景观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称道的故宫的魅力。这部纪录片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伟大的建筑。

纪录片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故宫》作为现代文献片的典范,其意义更为重要,强烈推荐。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精选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精选,带给大家。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1

这座宫殿,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先后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了中国约5个世纪,是世界皇宫之牛耳。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我怀着仰慕激动的心情,和家人一起游览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过了午门,穿过故宫城门,就来到了太和殿。我顺着两旁的汉白玉台阶,一阶一阶的向上走去。看着阶梯中间那精雕细刻的云龙石雕,我情不自禁的惊叹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制作出这巧夺天工的云龙石雕的。

离开了太和殿,经过乾清宫时导游耳机上传出声音:“乾清宫是清康熙前的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理政务。”哦,怪不得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很多乾清宫的特写,原来它是一处这么重要的地方呀。路过交泰殿时又听到:“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我不由得感慨:"原来古人连起个房子名都有这么多的含义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坤宁宫,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大床,我不由想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用长方形的枕头呢?这使我非常不解。一扭头,就看到了古代时用的夜壶,这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古装剧:慈禧太后在宫殿里建造了现代的厕所,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上前请凑使用厕所,太后允许。他进去了好大一会,一出来全部的人都笑了,满脸黄色的东西。太监不解的说:“这厕所是怎么用的啊?我拉完,就去拉上面的绳子,结果半天也不出水冲,后来我就爬到那看,结果水一下子冲我一脸,哎呀,恶心死了。”听完太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我想着想着便咯咯地笑出声来。爸爸妈妈问我笑什么,我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完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游览过苏州园林和丽江古城的庭院,我欣赏过古村镇四合院里典雅古朴的摆设,却从来没有见过像故宫那样陈设地精美别致,美奂美轮,栩栩如生。我不由得对我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惊叹不已,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2

来北京的第二天,太阳公公刚探出脑袋不久,大米导游就带着我们从午门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帝都——故宫。

穿过午门,五座雕刻精美的金水桥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抬头望向太和门,它是那么的高大宏伟,那太和殿岂不是更加富丽堂皇?

我们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眼前的壮丽建筑瞬间震慑了我的心灵。太和殿——紫禁城的中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着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远远望去,那恢宏的气势足以撼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近看红色的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飞檐上有九只行兽,代表着_之尊,殿内就是_之尊皇帝的宝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特别一提的是殿内的柱子,均是用上等的金丝楠木包上金子做的,一根就价值连城,宝座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正大光明”,我觉得这应该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吧!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上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建制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

参观完太和殿,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超级宝贝。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几盆美丽的花。当然这些花不一般,乃是用金银、宝石、水晶等名贵的珠宝做成的,闪闪发光,过了几百年依然如旧,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古代远方各国进贡来的物品,有丝绸、金银、翡翠玉等。我们还看到了如意。大大小小的如意被放在玻璃柜里,有的是玉如意,晶莹透亮,光滑无比。有的是金如意,金灿灿的,闪耀夺目。有的是镶嵌多种珠宝玉石的如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还看到了龙袍。黄色金光闪烁的底子,上面绣着多条巨龙,围绕云端飞舞,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皇者之气,好不威风!

出了珍宝馆迎面就是九龙壁。九龙壁位于宁寿宫南侧的皇极门前,它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长20.4米,高3.5米。正面是由一块块琉璃塑料拼砌而成,一共用了270块。壁上浮雕九条巨龙,珐琅涂色,精美无比。九龙腾云架雾于山崖、海水间,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令我记忆深刻。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钟表馆、养心殿、珍妃井……从神武门离开了故宫。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愿我们的祖国今后会更加繁荣富强!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3

我们今天参观了故宫(古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24位皇帝生活与办公的地方。 故宫有4个门,正门为午门,是我们进的地方。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拱形的桥,名叫金水桥。过了金水桥,眼前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太和殿。从导游器上,我知道,房檐上的小兽是代表代表该宫殿的级别,小兽越多,该宫殿的.级别就越高。太和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殿(有11个小兽),这里是皇帝办公(以前叫处理政务)的地方。有时还会举行典礼。 再往后走,有一个小殿,这个小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它是中和殿,我数了一下,房檐上有6个小兽,级别不是很高。我一想,皇帝在这儿休息,级别对于“休息室”来说,会很高哦! 再往后就更加让我惊奇了。我先说名字,再说作用。它叫作保和殿,它的作用为——更衣室。更衣室有休息室的两倍大,9级!妈妈对我说:“皇帝怎么样?”我答:“奢侈!”这就是前三殿,呢觉得怎么样? 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的分割线为乾清门。后三宫,我有些累,没有仔细参观。 我的感受是皇帝真奢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4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北京旅游,游览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行程第一天,我们穿过天安门,来到了故宫午门口,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雄伟高大。在设计、建筑和维护上都蕴含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文明与智慧。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大宫殿,里面的装潢典雅端庄,充满了皇室风格。故宫里总共有9999间房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宫殿了。

我们先来到了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里面金碧辉煌,正中是九龙至尊的龙椅。

我们离开了太和殿,一边走一边参观各个宫殿的布局,走着走着,我作文们就来到了位于奉先殿的钟表馆。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钟表收藏博物馆。这里陈列了中国数代皇帝的收藏,共计1500多件钟表。一进大殿,就看见一个巨大的木柜,就像一个小型中国楼阁,高五米多,共分上中下三层。这是制造于乾隆年间的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是宫内的造办处自己制作的,是目前故宫最大的自鸣钟。钟表馆内还有很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的钟表。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崭的,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神武门出口,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故宫,这次游玩使我大开眼见,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它的确是雄伟壮观、威严而庄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5

一座座红黄相融的宫殿伫立在皇城的每一处角落,显示着庄重与威严。故宫,这个响亮的名字,我一次又一次的被它吸引。亲近着它,那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辉煌衰落的历史了然于胸。

踏入午门,顺着主轴线缓缓步行,远望前方,宫阙竖立,像是向我展现它们的风度。我站于大地中间,宽阔而深远。回首后方,文官武将几列整齐走来的样子仿佛历历在目:头戴黑色官帽,身披各色官服,一步一步朝皇帝身边走去。朱红的宫墙似为他们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入殿,却又似要将他们吞没。清风吹来,我感受到了沉稳与忧虑。

手轻抚宫墙,已然能蹭上些灰尘,一粒一粒,好像在不断提醒紫禁城,你已老。鲜艳而明亮的红披上一丝朦胧的纱,抬首那琉璃黄顶依旧在阳光的轻拂下泛着光,像是皇帝的一缕魂魄就在其上,永恒地守住紫禁城,为四方百姓祈祷着平安康泰。时光的流转依旧未能模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芒,皇威永在。

继续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乾清宫,字迹色彩有些凋落却依然坚强地挺着,扒着栏杆向内看,中央便是龙椅,宽大的、舒适的,即使太阳的光辉在侧门两处照不进来,但眼睛还是会被那金灿灿的鲜艳色泽所晃。坐在上面的人便作文是古代皇帝,龙袍在身,大权在握。我感到皇帝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坐在龙椅上却焦虑不安。这一坐便是天下人的王,事事便要为百姓、国家着想,他的肩上多了一份比常人更重的责任,护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弘扬先祖遗志,这桩桩件件头疼的事让皇帝心忧,但这是他职责所在。上方有块牌匾正大光明”,字方正端庄,气势磅礴,想必是皇上勉励自己、时刻提醒自己的名言警句。殿内陈放了些物品,在外面看不真切。我虽未踏入乾清宫,却依旧看见”天子威仪以及肩上那份沉重的责任。我们如今身处21世纪,肩上有着不同需要担负的责任,天子尚勤苦去完成,我们更不能轻易放弃、灰心丧气,而是应努力的去拼搏,完成使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正大光明”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相信它会成为指导每一个参观者行为的准绳。太阳逐渐偏西,紫红的晚霞将故宫渲染的迷离而别具风情,不同的斑斓色彩,将步入傍晚的故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亲近故宫,宛如穿梭于茫茫历史长河中,朝代光衰的一幕幕,帝王履行责任的点滴,正大光明”匾额的勉励,总让我一次次感到惊喜与憧憬;亲近故宫,沉浸入那古老的故事中去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6

寒假,我来到北京,故宫是不得不去的景点之一。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无以伦比的古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还被列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故宫建于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共8707间。

进入午门,就看到太和门,太和门后就是太和殿,这里是皇上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太和殿的装修也是雕梁画栋。这时,我注意到了太和殿柱梁上有一排动物,数了一数,正好有十一个,由一个骑着凤的仙人带领。传说,齐国国王一次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这时,他看到一只凤,便骑上去,飞过了大河,这表示逢凶化吉。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到侧面穿过六殿直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供皇妃休憩游览的地方,这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重要的节日,如:中秋,重阳、端午也都在这里举行。其中,引人注目的堆秀山是御花园的最高处,这里可是后妃们望远祈福的地方。

从御花园原路返回,就到了乾清宫。这是历代皇帝的寝宫,他们还在这里读书学习,批改公案,召见官员,讨论国家大事。这时看到人群在向一个方向走,我们也好奇跟了上去,看到了一片烂尾楼。爸爸说:“这是延禧宫也叫水晶宫,它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多次火灾,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驻足沉思,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最后一站,参观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皇后住的坤宁宫、以及两宫之间的的交泰殿。“六院”是十二院,东六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六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一天的故宫之旅,在夕阳之时结束了,让我却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这些匠人之作经过了风火的洗礼,依然是美仑美奂。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7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一起去北京旅游,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游览故宫了。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精雕瑰宝处处可见,显尽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与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走过太和门,故宫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柱,琉璃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着昔日皇朝的奢侈与辉煌。要想包揽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观,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冷热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天文器械无所不有,然而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个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看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的。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仿佛镂空的一般。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美轮美奂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那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更是美丽,听导游说,这大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作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这太和殿真不愧为世人皆知的“金銮殿”呀!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神武门,回头望望“故宫博物院”那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8

春节期间,我去了北京旅游,感觉很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参观故宫博物院。

大年初二一起床我就很开心,我和爸爸、妈妈先登了天安门城楼,不知不觉到了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时间,我们买了票,每人租了一个讲解器,便进了门。

昨天我已经在“雍和宫”、“国子监”中初步领略了皇家气派,不过皇宫的“皇家气派”还是更胜一筹:屋顶上是深黄色的琉璃瓦;有的在房顶上有两条龙;汉白玉台阶边缘还有一些龙头……,就连门上都镀了黄金。仔细一看,这叫“太和门”。它的两端各摆放了一雌一雄两只铜狮,更体现了它的威严。

过了“太和门”,我看见了“太和殿”,它门口虽然没有狮子,但像刚才说的那样,它顶上有两条龙,加上一眼看不透,显得更为威严。讲解器里还说:太和殿里的一块地砖值一两黄金。我想:“这才叫皇帝的东西呀!”

过了“太和殿”,是“中和殿”。我和妈妈从它边上走过时,发现它侧面镶嵌着一些铜龙。这些铜龙做工精细,更重要的是:我能通过它们想象出“故宫”昔日的繁荣。

我们又到了“保和殿”,过了“乾清门”到了“乾清宫”,里面有一个皇帝宝座。因参观的人太多了,它又大,我只看了部分。不过即使只看到了一角,也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看来皇宫真是气度不凡呀!

过了“乾清宫”,我看到了“交泰殿”。我听说过里面有清朝的宝玺,可我只看到了木盒子,宝玺在哪儿?这个值得研究了。

我们又走过了“坤宁宫”,掉个方向过了“养心门”,来到了“养心殿”,我最喜欢那里的“三希堂”。这里小而精致,体现出另一种美。

这次游览故宫博物院,让我感到了皇家的气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9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坐车来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参观,这里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还参观了恭王府——清朝大贪官和绅的故居。他家的后花园比皇上的御花园还要大一倍,藏宝楼长达几百米,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后花园的假山里,还藏着乾隆皇帝给孝庄皇太后在汉白玉上写的“福”,这个福字,是乾隆皇帝苦思冥想好几天,悟出的“福”字,这个字包含着很多意思,字面上看蕴含着好几个字,意思是多财、多寿、多福。如果有人把福字取出来,就会碎掉,就这样,这个福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了今天。

接着,我们顶着烈日,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怀着敬重的心情瞻仰了毛爷爷的雕像和遗体。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环顾四周,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

进了天安门城楼,我们来到故宫。故宫也称紫禁城。我们一路直行,先来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这是皇帝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过乾清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导游说:乾清宫本来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雍正皇帝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才有资格入住乾清宫,所以自己住进了养心殿,以后的皇帝再没有人住过乾清宫。随后我们来到御花园,因为故宫里没有一棵树,一路走来又累又热,一进御花园感觉特别凉爽,御花园真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出了御花园,就来到了神武门,也是故宫的最北门。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只参观了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其余还有很多宫殿没有参观。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吧,再见,故宫。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龙潭公园,看了一场精彩的冰上杂技表演——幻境极光。演员们都穿着冰刀鞋,表演了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杂技,特别是空中走钢圈,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这些演员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练成了今天的成就,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学生参观故宫观后感 篇10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超技艺和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风采。

走近太和门,故宫千五百九十九间房子,精调瑰宝处处可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壁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刘导告诉我们:故宫是世界最大的宫殿,总面积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要想饱览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象,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各种冷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无所不有。然而,最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件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以为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精妙绝伦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真让人感到震感。

刘导又告诉我们: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为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首先是选土,工匠们将泥用水浸透,再反复摔打,让它变得结实,这道工序叫“练泥”。泥练好后,装入模具,还要进一步踩实,才能制成砖坯。刚制成的砖坯还不能放入窑中,需慢慢地阴干,再入窑烧制。一烧就是130天,烧出砖,还要用桐浸泡49天。经过这么复杂的工艺烧成的砖,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才能使用。

今天,我不仅游玩了故宫,还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觉得我更爱我的祖国,更自豪我是龙的传人了。

观后感模板:《故宫》的影片观后感


故宫,曾经多位皇帝住过的地方,它像一个谜,一直吸引着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故宫》的影片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1

北京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有五百多年历史。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这座气势宏大的古代建筑。

从酒店出发经过了几十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故宫。抬头一看,呵!那高高的城墙把故宫紧紧围住,为这座雍容华贵的宫殿增添了几分别致。那朱红的大门,以及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显得那么古香古色,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御花园里,古柏参天,每一棵都长得十分茂盛。各式各样的怪石异花坐落在园内。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我这儿摸摸,那儿瞧瞧,看得不亦乐乎。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的大圆珠,建在高约五米的汉白玉台基上,上挂"光明正大"匾。前后各有三座石阶,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其图雕刻活灵活现,足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阅览之后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赞不绝口。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一座宫殿,又称为"金銮殿"这座大殿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宫殿。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2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有蜿蜒盘旋的长城、气势雄伟的兵马俑,也有如诗如画的颐和园、历经沧桑的圆明园,不过最让我期待的还是庄严肃穆的故宫。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怀着好奇心步入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去探索它的神秘。

穿过午门,一座高大的建筑深深吸引了我,说它是一座宫殿吧,只有几扇门;说它是一扇门吧,又有重重叠叠的屋檐。原来,这就是进入故宫重要区域的通道——太和门。

走过太和门,远远地就看到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沿着中间大青石御道向前走就来到太和殿前的台阶下,这里的台阶是那样高,仿佛是一条通天的御道,御道上的飞龙腾云驾雾,似乎是在保卫着宫殿里高高在上的天子。拾级而上,太和殿仿佛与蔚蓝的天空连在一起。走近一看,殿内正中间是外朝独一无二的黄金宝座,宝座的正上方是写有“建极绥猷”的牌匾,传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环顾四周,镀金的龙柱矗立其中,地上铺着价值连城的金砖,显得格外庄严。

绕过太和殿,两座较小的宫殿出现在我眼前,它们就是中和殿和保和殿。可别小瞧这两座宫殿,这可是古代皇帝举行科举和宴会的地方。

顺着保和殿向里走,我们来到了乾清门。这里是外朝与内廷的分界,更是家与国的分界。在门的两旁,两只镀金的狮子华丽霸气,显出一派独特的皇家风范。我惊奇的发现狮子的两旁,整齐的排列着几个大水缸。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怎么会出现在这皇家宫殿里面呢?好奇心促使我走上前一探究竟。原来,这几个普通的大水缸居然是古代的灭火器,它们被放置在底座上,冬天,水缸里还可以烤着火,防止结冰,看到这我不禁感叹古代这奇妙的设计。

步入乾清门,绕过雄伟的乾清宫、方正的交泰殿和华丽的坤宁宫,我们来到了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的御花园,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太湖石堆成的假山错落有致,假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老母鸡带着小鸡觅食,有的像海参在大海里缓缓游动,还有的像干枯的木头,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形态各异的小亭子坐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假山上的小亭子,仿佛是花园的士兵,院落中的亭子,红色的柱子与周围褐色的树干,翠绿的枝叶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风景画。

走出御花园,夕阳的余晖让古老的宫殿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座有600岁的宫殿显出无限的生机,我手中的相机也装不下这美不胜收的风景。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故宫,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故宫,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3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4

提起故宫,想到的就是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和极富中国特色的飞檐,可以说是雕梁画栋,梁柱涂金。

看了《故宫》的第三集、第四集,《礼仪天下》和《指点江山》。仅仅是片头就很震撼,俯瞰故宫,全景非常壮观,配上鼓点,气势磅礴,"故宫"两个朱红色的打字在暗黄的背景上,显得低调由庄重。解说的声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将藏在故宫繁华之后的秘密娓娓道来,这样,本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起来。这就是以一部活的历史。

这两集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一年中摆拍到的殿墙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过置放了一天的摄像机采集到的光影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像第三集片头拍摄东华门的时候,就用宫殿外的场景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变换显示时间的更迭。而讲述午门时,宫殿外的小兽上积雪的消融亦起到这个作用。更不用说贯穿在其中的风雨云雾的变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极快的速度向我们展现。配合着历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时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纷飞在山间的画面。再比如,马戛尔尼拒绝下跪引乾隆震怒,则用电闪雷鸣,滂沱大雨的画面喜的时刻,比如康熙登基后那一轮红日升起,照射着檐角的吉祥物的场景代表了希望与新生。

根据纪录片解说历史的声音画面从现实的宫殿和模拟历史人物、场景之间转换,比如庭内太监的来回穿梭,群臣的参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马戛尔尼记录访华、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场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摄像机记录了冬至那天阳光照入大殿内那种光影变幻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特别是阳光照射到匾额上的场景。然后第三集祭祀时萨满跳跃的模糊身影与现在故宫的场景相融合。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具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而画面与声音的契合,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故事,使纪录片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态。

《指点江山》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画面,而是讲述的历史故事。主要明清两朝集权者的更替。从最初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到最后皇权的至高无上,各个皇帝都采取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当然,记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设立的军机处,"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终于,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峰。紫禁城这所大房子从明成祖开始建造,其间,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几经修修补补,最终,皇帝与皇权都随着时间流逝,化作历史的云烟。

其次这里文献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说到朱厚熜拒绝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献的形式表现,黄色的纸张,黑色的毛笔字,用黄色的灯光特别照射,与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对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献也给人以古朴和真实感。或者是《周礼》这部文献的征引,也有这样的感觉。然后很多地方用到了画,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者来访时,就运用了许多风俗画来记录。还有出现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画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实感。还有第四集里八国联军侵华的黑白视频,都符合了《故宫》这部纪录片的整体格调,沉重严肃。

根据资料所做成的3D动画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时的盛景。以中国画风画出一个个太监官员等人物、宫殿、车辇的一些形象。然后通过摇摄,自左及右一一展现其壮观景象。排列整齐的队伍,庞大的人物数量,恢宏的宫殿、大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对权力的渴望,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好了。然后是万寿节那天的情景也用画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的画面又是动态的,比方说摇曳的旗子。

然后印象较深的还有外国使节穿越层层宫殿的大门,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给人的视觉冲击特别强烈,完全突显了故宫的广。地图上显示着各个宫殿的布局,用黄色的粗线自出发点至终点,清晰明了。更直观,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故宫的全景也出现了多次,给人壮观开阔,气势恢弘的感觉。它的配乐当然也有着这种特点,又要讲到康熙登基时刻的背景音乐,威武的号角声,光听着都有一种皇家气势在里面。

这座宫殿像是遮上了一层雾一般的轻纱,充满了神秘与沧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故宫合上的宫门,一切的繁华,一切的过往,都像是被掩藏起来,成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5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坐车来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参观,这里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还参观了恭王府——清朝大贪官和绅的故居。他家的后花园比皇上的御花园还要大一倍,藏宝楼长达几百米,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后花园的假山里,还藏着乾隆皇帝给孝庄皇太后在汉白玉上写的“福”,这个福字,是乾隆皇帝苦思冥想好几天,悟出的“福”字,这个字包含着很多意思,字面上看蕴含着好几个字,意思是多财、多寿、多福。如果有人把福字取出来,就会碎掉,就这样,这个福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了今天。

接着,我们顶着烈日,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怀着敬重的心情瞻仰了毛爷爷的雕像和遗体。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环顾四周,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

进了天安门城楼,我们来到故宫。故宫也称紫禁城。我们一路直行,先来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这是皇帝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过乾清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导游说:乾清宫本来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雍正皇帝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才有资格入住乾清宫,所以自己住进了养心殿,以后的皇帝再没有人住过乾清宫。随后我们来到御花园,因为故宫里没有一棵树,一路走来又累又热,一进御花园感觉特别凉爽,御花园真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出了御花园,就来到了神武门,也是故宫的最北门。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只参观了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其余还有很多宫殿没有参观。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吧,再见,故宫。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龙潭公园,看了一场精彩的冰上杂技表演——幻境极光。演员们都穿着冰刀鞋,表演了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杂技,特别是空中走钢圈,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这些演员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练成了今天的成就,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故宫》的影片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

刘泽华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乾隆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修复前后对比。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

杨雪

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发光

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进,想走近。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中国皇室的审美真是奢华。即便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点常识,也依然能从精细的技艺中,读出其耗时之长与价值不菲。

这面屏风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正面用明黄色绸作底,绸上绣满了不同形式、总数过万的"寿"字。

生机

第一集中的王津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自己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此时此刻从他身边川流而过的游客们,又如何才能想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精瘦的长者让他们眼中无比瑰丽、趣味盎然的国宝钟表得以复原,犹如再生。让树木掩映下的大门打开,让河水湍流、船只航行,让每只小鸡都挥动翅膀,让天鹅扭动身姿:那才是它本应有的鲜活的生命,那才是王师傅修复它的精髓和意义。

最感染、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他们的高超技艺,而是修复师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严肃而沉闷,却意外地幽默平和。向上的热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份职业饱含着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延续,在传承,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相知

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相知。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格意志。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不知不觉注入自己的痕迹。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修复结果。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正是这场奇遇,才注定了这些文物拥有生命。修复师握着灵性的文物,他们与文物的缔造者们对话、与文物本身对话。时不时体悟着文物的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

因为有了人,每一片砖瓦、千年瑰宝、紫禁城也才有了生命。只有人的制作、人的欣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纯粹的物件永远是死的,人的情感永远是活的。

附上屈峰的原话: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还有大量修复人员工作的细节捕捉。比如,令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漆器组的人员修复乾隆御稿箱。

你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清理完之后的样子。普通的雕漆,有十二层黄,二十五层的红。而御稿箱漆层厚度有一百二十层左右,表面一层红色,中间一层黄,下面一层绿,底漆为黄漆。雕漆的工艺也相当复杂,整体是皇家用的云龙纹,工艺水平和制式都是顶尖的。虽然文物修复过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是其背后的艰辛无人能懂。几乎所有的漆器和制作修复人员,都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生漆: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成褐色;数小时,形成漆皮。生漆需要经过炼制后,加颜料才会更适用于文物的着色。

这真叫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在藏馆里叹为观止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联想到:若没有这群朴实无华的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补和维护,藏品又怎能闪耀出瑰丽的光芒呢?

在此感谢他们灵巧的双手,还有和手一样澄清透明的心灵。

温度

纪录片记录着这群有意思的人,还有他们手中的代代传承。如今早已见不到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宫这门久远的手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来到这里,有了自己的师傅。这是传承的温度。正因为有他们,才能有修复的新生。文物从过去走来,又拥有无尽的未来。超越了时间的禁锢,文物修复恰好活在此时此刻。

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在高科技盛行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等等,这也是传承的温度。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需要这样的传承,更需要从中获得新生。

作者:杨雪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

作者: 罗崇杰Loh

今天一大早起来,我就被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种草了。

下午叫了顺风车,去看这部电影。看完,坐上回程的顺风车,司机是个小姑娘问我,hey,你刚才在看什么电影?

我说,一部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那有什么好看的?

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对我来说很好看。有些话像匠心、用力活着这样的词,在我口中语言又止。我和她说,就是整个电影就在放故宫里负责修缮的各个部门工作、感悟还有生活。

她说,那看点是什么?

真实。

我想给你展现其中一个镜头:

这是在故宫负责钟表修缮的王津师傅,日常工作就是修钟。

最近新进来一钟,人要求是还原其原来的机理。他说,钟这种文物和其他字画雕塑不一样,你要还原成本来的样子,还得让它动。

修了几十年的钟,每一口钟都像是他的宝贝,他认真专注。

有一次,故宫文物外出展览时,一位老先生硬是拉着他,要问他故宫有没有像他手上宝贝一样大的?他开心的摇摇头,说没有,高手在民间。

事后,回顾,王津说,找我验证的人多了,这些藏宝的人儿,就想表达出他们自己有故宫没有的东西。想想故宫的确是藏宝的顶尖水平,可是外面的东西肯定比故宫多呀。

终于,贯穿影片的那口钟修好了,是一口西洋钟,上面还有热带雨林一样的画面。

这口钟放在博物馆展览时,王师傅隔着玻璃对着自己的作品说,一个人工作也就几十年,没有多少人有幸碰到那么几件大事,能参与进去,这样想想多好。

毕竟我不是写影评的,其中的一个故事讲完了。我想聊聊我的感受(全是鸡汤)。

插句题外话:

昨天晚上和一朋友聊天,聊完我发现,在来地心引力工场的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编辑和原创的文章近 25 篇,相当于两三天一篇的节奏啊,想看文章请关注地心引力工场"ID:dxylgc")狂写文章的工作,给我带来聊天唠嗑居然能够源源不断讲话的资本,关键还挺有逻辑,顿时有点小嘚瑟。

我发现刻意联系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方法。

我每次工作到深夜,都会去翻翻我的朋友圈,发现很多朋友:红衣、V先生、菜菜、慧敏、千聊薛院长、蔬菜、卓娅(不胜枚举)等等也是大半夜发着朋友圈,聊着自己专注行业的思考,尤其是最近让我感动的西西,每次看他的朋友圈,你除了喊一声牛逼之外,更是感慨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精力。

我也有很多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朋友,在我选择工作的时候,告诉我,崇杰,你要学会隐忍,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不要想着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站在你的角度出发。

我和他说,我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新媒体行业,沉浸的是自己的爱好,而不是工作。换一个维度就是,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顺带幸运的是还有个老板愿意为我的爱好买单。

写不下去了,希望有机会我能和你好好介绍我自己。

(完)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分享


编辑认为故宫纪录片观后感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想要写好观后感,首先要在作品中得到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1)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工作事业上浮躁喧嚣碌碌无为时,他们却在艰苦的环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学习生活上压力山大彷徨无助时,他们却抱着舍我其谁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国家骄傲。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些犹如“扫地僧”般的故宫文物修补者,貌似普普通通而个个身怀绝技。

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对大师们的只有敬佩和赞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在修补各种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着这份耐心,才修补好了许多原本破损的珍贵文物,是他们的勤劳和耐心,才让后人能有机会在故宫欣赏到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让辉煌历史再次重现。

纪录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细心和信心;他们的眼睛锐利似鹰眼,细细的观察出这个文物器械无法启用的问题所在;用一双双巧手,自信的织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丽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细心找到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耐心,踏踏实实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永不放弃;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部纪录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说词:“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好逆袭。”

刚从故宫旅游回来,便看了这部朋友推荐的纪录片。

介绍这一纪录片的文章中提到,故宫里的几个师傅曾经想让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删除一些太生活化的画面,比如说师傅之间互相的调侃,师徒之间扯个大帘子,接下树上摇下来的水果等等画面。师傅们觉得这些画面显得他们太不专业了。纪录片的制作人员执意留下了这些画面,而个人觉得,这些画面反而是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

当师傅们在树下接水果,或者是在念叨谁抢走了种树的地盘时,感觉他们就像故宫里的主人;他们半只脚踏在过去,在沉寂了千百年的文物上凝固自己的心血,却又用着现代性的话语,做着与现代社会各个不符的悠闲事情——亲手从大院里摘水果。他们好像和这个世界的浮躁和繁华隔离, 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他们的生活当然不是完全远离现今的;毕竟他们杰出手艺的观赏者,还是现代的人们。是那些打着缤纷的雨伞,举着大喇叭,在故宫喧喧闹闹,吵吵嚷嚷的人们。

文物修复后,展出的时间只是一小段;甚至,就如修复钟表的师傅所感叹的,花了那么长时间修好了钟,它们在展览的橱柜里还是一动不动。这些师傅所关注的细节,这些师傅所倾注的心血,恐怕是大多数游人,那些在文物面前用手机拍照3秒便匆匆赶往下一秒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因此,这个纪录片所传达的古典情怀,则更让人感叹和钦佩。故宫里的师傅大多一辈子都在修文物,他们想象文物的作用,想象当时的画面,让自己穿越到那个时代,模仿当时的技艺对文物进行修复。

之前,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对于这种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是否还有保护的价值呢?

这个回答,恐怕因人而异。但起码在观看这种纪录片后,再去欣赏文物时,佩服于它们的价值和它们所搭载的那个时代。

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季,我对片中陶瓷组完美修复唐三彩马的故事记忆深刻。影片中,王五胜和两个徒弟纪东歌、窦一村在安静的小屋里,面对破裂严重的唐三彩马,粘贴、磨平、上色,用自己的巧手使它恢复昔日的风采!

在这段影片中,大国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内心热爱,静心钻研,追求极致,将艰难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源于对工作对象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影片中,他们就是以修复文物为乐,才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只有热爱,才会执着。在我7岁时,就能搭建议14岁+拼的乐高玩具。当时,我特别喜欢一艘大船,并全神贯注地玩了起来,楼下的小伙伴们叫我去踢足球,我也不去。最后,用几千个比指甲盖还小的积木搭成了半米长的大船。这就是热爱的成果。

工匠精神意味着耐性。在影片里,他们工作的西三所属于冷宫,空无一人。每天大清早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故宫,独自工作。修复文物是件很考验耐性的活儿。你可能要反复重做,每一处细节,马鞍、缰绳,都要一丝不苟地打磨。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在做口算,却因为量太多(有10页),又想着待会儿要买新水杯新钢笔,晚上又要去吃米其林大厨烧的自助餐,便失去了耐心,胡乱做一通,结果书写极乱,错题也有一大堆。看了这段影片,我以后一定要静下心来,因为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地学习,虚心发问,拓宽知识边界。唐三彩马的尾巴完全消失了,为了更好地修复,王武胜三人向木器组求助,讨论马尾的形态,虽然他们都是专家,但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博采众长,借鉴采取别的专家的意见和作品。他们又到了博物馆,观察别的唐三彩马尾的造型,以运用在这匹上。看到他们的虚心求教。我想起语文老师在讲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时向同学们请教有关唐朝宵禁的问题。她的不耻下问让我十分敬佩。

《我在故宫修文物》加深了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态度。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节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马虎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和、耐心,心态分外平和。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风趣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态度。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2)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3)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4)

4月看这部片时,它已经红火一阵,评价9.4。起初看时心态摆得不正,对于被众人传呼其神的东西,难免会抱有过多期待,用批判的眼睛审视它,看这盛名之下是否有难副之处。但随着进度条推进,镜头在木器、铜器、漆器、钟表组的人和事间不断切换,那种硬要评个好坏的小儿心态便羞答答藏了起来。不管是为了庆祝九十周年庆还是招揽人员需要,或是给大众普及些文物常识,或是职业宣传,这部片已真正做到全面兼顾,且不失格不掉品,既没有用力过猛硬要灌输些什么,也不像以往纪录片那样沉闷严肃。总的评价:叙事逻辑稍有混乱,但胜在内容角度新颖别致,画面宜人,观赏舒适度高。一部纪录片该有的客观、科学、普及品质都不缺,有意无意输出的价值观也不让人反感,9分以上实至名归。

如果让我给这部片标记一些关键词的话,应该是联结、短暂、隔绝和矛盾。

这部片里,瓷器组的纪东歌在故宫骑单车的镜头是被点赞最多的。纪很符合大众眼里学艺术的古典女生的形象,面容淡然,气质超脱,笑起来有点现世安好的感觉。她穿线衫长裙在偌大的故宫里骑车的画面,一截图就是一张妥妥的宣传照,当时旁白说“”在她之前是溥仪在骑车。这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好像透过纪看到了小小的溥仪在旁边玩耍,过和现实有一瞬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用旁白和画面调动观众想象的手法,能够促使观众目光在过与现在之间往返,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比现实所见丰富,视野延展向更深更远处,会有眼界大开的满足感。导演叶君在很多处用了这种方式,如他们走的路,就是当年妃子冷宫的地方,他们喂过的猫,可能就是当年御猫的子孙,还有说要啥头的时候,就是一场古今对话,一场现代匠人嬉笑古代匠人偷懒的日常对话。现在人常说活在当下,每时每刻关注现在,通过片子突然贯穿古今,目光在古今间往返,视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清新的原因之一。促使我想象,回味,可以说这几个镜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观后最常回忆起来的。

一人一生不能修几件东西,尤其是他们修的是记忆时间的钟表。当时看到这,看到温和瘦削的王师傅静静修钟表的样子,便有些人如沧海一粟的感慨。王师傅长的就是我想象中的钟表师傅样子,温和少话严肃,那么多人喜欢他,应该就是他匠人气质非常浓的缘故。用一个十年来描摹一副画,我看到这时,有些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一个人能有几年啊,都耗在这上面有没有意义?我写这片文时,刚刚问了我同事一个问题,每天办案有没有意义,解决一个问题有没有意义,他说有时候人都要骗骗自己吧。这并没有根治我的迷茫,但这是在我迷茫时自我催眠的安眠药,意义什么的无所谓了。

看片时我会觉得时间很缓慢,对于观者如此对着他们更是如此。屈峰出观展时,就好像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她说进来的人都不适应,一天都在这上面好着,太静了。故宫仿佛是一个桃花源,与世隔绝进出就是一个世界。这门手艺是与过对话,即使用先进科技也没有改变他的本质,师徒值,原料,手工歌丝这样传承方式,与工业社会是流水作业是格格不入的。

说缺乏匠人精神,推崇起来,但匠人并不是终极目标,普通人都有跳脱格局的臆想,更不用说中央美院学艺术的学子,他们的抱负更是灼灼,最小干预,做旧如旧时他们的职责,也注定他们不能通过这份职责发挥自己创新的空间,或多或少会有遗憾吧。一个人自己标签的东西。

第一集里他说我们这些人的指甲里有泥巴,修铜器的有绿锈,笑得呵呵。陶渊明在数千年前说洞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部片为我们来了口子,让我们一窥故宫里这些匠人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这个职业身上的光。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5)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6)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纪念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于12 月31 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 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 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 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 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 青春永驻的故事。

《我在故宫六百年》回眸故宫600 年的时光流传,以代表性 的故宫建筑、故宫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宫人,来寻找故宫的历史 坐标和岁月记忆,通过我在开启故宫再发现之旅,于细微处探 索紫禁城的奥秘。这些奥秘既有故宫深处的大历史,也有故宫古 建上的趣闻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块砖瓦、每根梁枋所发出的文 明之声。 20XX 年,展现故宫匠人修复故宫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 修文物》一经播出,便风靡网络,掀起了对于文物修复的关注。 如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 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呈现故宫古建修缮的过程和技术。 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故宫人痴心寻访海月贝壳,按照 传统工艺绘制保存彩画小样,在换好的构件上标注更换日期 这些,都体现了匠心。长春宫游廊彩画绘制;养心殿扶脊木更换; 角楼、乾隆花园古华轩修缮等,则展现了匠人的技艺和智慧。 片中故宫的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 岁修保养的背后,站着的是几代故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古 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才得以丰富发展,代代延续。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奇迹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奇迹

看完两集《故宫》纪录片,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就是“奇迹”二字。虽然它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中国的奇迹、历史的奇迹。

纪录片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禁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

一座宫殿的建立,因于一位皇帝的意旨。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从侄儿手中夺过皇位后,将自己原来的封国北平设为第二京都,亦改名为北京,历时15年,耗费无限人力物力终于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家身份地位,称自己为天帝之子,而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皇家高贵身份的象征。紫禁城内最尊贵的建筑是太和殿,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长宽比例为9比5,象征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观众展示玉器时多采用镜头慢慢拉近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刺激效应;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转入俯拍的手法,展现玉器年代久远的神秘感。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心得体会 )这座华丽的宫殿里曾住过两家人,朱家和爱新觉罗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记载,并且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皇权的争夺。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

纪录片在这之间穿插宫廷建筑及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表现了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的交换,巧妙运用了构图及色调的配合。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是相得益彰。无论是恢宏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看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故宫中文化精华珍宝所震撼,这些珍宝凝结这千百年来人们的心血,承载着千万年中大自然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我们应该铭记这个奇迹。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800字


人在不同时段、不同心境下看同一部影片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观看完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述出来,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在写观后感,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想写好作品观后感要明白哪些关键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1)

都说“摸摸北京城的砖,死了也不冤”,这句话都说明了我们国家首都北京城的无论从历史文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是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家都想到北京城,去看一看当地的文化,看一看5000年的中华文明,我也很有荣幸,今年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趟北京。

说到北京内心总对北京有一种神秘感,因为一想到北京就会想到当年曾经居住过许许多多的皇帝,就给故宫,北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和爸爸妈妈驱车来到北京,来到的第1站,那一定是北京的天安门了,以前在电视机中看到天安门非常的宏伟壮丽,但是远不及亲身来到天安门前看到的那种宏伟磅礴,红色的城墙,金光闪闪的琉璃瓦,天安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眼睛已经看不过来这些景象了,恨不得一眼能够把它们全部看尽,但是这里的气氛,这里的氛围是我所不能够想到的。

转完了天安门我们就来到了曾经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我们从故宫的午门进去,一进去就瞬间感受到了当年皇帝从这里是不是也曾经像我一样路过呢?走过午门面前是一座高大的宫殿,我已经记不清这个宫殿叫什么名字了,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宏伟,非常的气势庞大,仿佛它能够装下一切,装下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装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紧接着再往后编传就是有各种殿,还有一些后宫王妃的寝室,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曾经皇室所用过的一些物品包括一些字画,这些物品瞬间把我的记忆仿佛一下子带进了那个皇帝的年代。

在故宫中转了许久,也曾经想过曾经古代的人民不仅是智慧高,而且执行力强,他们当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没有现在先进的技术,可是他们对于故宫的建筑,对于故宫的建设却是非常好的,可能我们现在后人拥有现在的高科技技术也不能建得这样完美吧。

传完了故宫,我们紧接着又去了天坛,地坛,八达岭,铜锣古巷等等,北京城内比较有文化的一些地方。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的北京之游,但是这一次的北京之旅收获颇多,让我全身心的体验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古风古色的传统建筑,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

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2)

寒假,我来到北京,故宫是不得不去的景点之一。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无以伦比的古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还被列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故宫建于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共8707间。

进入午门,就看到太和门,太和门后就是太和殿,这里是皇上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太和殿的装修也是雕梁画栋。这时,我注意到了太和殿柱梁上有一排动物,数了一数,正好有十一个,由一个骑着凤的仙人带领。传说,齐国国王一次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这时,他看到一只凤,便骑上去,飞过了大河,这表示逢凶化吉。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到侧面穿过六殿直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供皇妃休憩游览的地方,这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重要的节日,如:中秋,重阳、端午也都在这里举行。其中,引人注目的堆秀山是御花园的最高处,这里可是后妃们望远祈福的地方。

从御花园原路返回,就到了乾清宫。这是历代皇帝的寝宫,他们还在这里读书学习,批改公案,召见官员,讨论国家大事。这时看到人群在向一个方向走,我们也好奇跟了上去,看到了一片烂尾楼。爸爸说:“这是延禧宫也叫水晶宫,它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多次火灾,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驻足沉思,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最后一站,参观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皇后住的坤宁宫、以及两宫之间的的交泰殿。“六院”是十二院,东六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六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一天的故宫之旅,在夕阳之时结束了,让我却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这些匠人之作经过了风火的洗礼,依然是美仑美奂。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3)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坐车来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参观,这里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还参观了恭王府——清朝大贪官和绅的故居。他家的后花园比皇上的御花园还要大一倍,藏宝楼长达几百米,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后花园的假山里,还藏着乾隆皇帝给孝庄皇太后在汉白玉上写的“福”,这个福字,是乾隆皇帝苦思冥想好几天,悟出的“福”字,这个字包含着很多意思,字面上看蕴含着好几个字,意思是多财、多寿、多福。如果有人把福字取出来,就会碎掉,就这样,这个福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了今天。

接着,我们顶着烈日,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怀着敬重的心情瞻仰了毛爷爷的雕像和遗体。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环顾四周,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

进了天安门城楼,我们来到故宫。故宫也称紫禁城。我们一路直行,先来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这是皇帝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过乾清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导游说:乾清宫本来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雍正皇帝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才有资格入住乾清宫,所以自己住进了养心殿,以后的皇帝再没有人住过乾清宫。随后我们来到御花园,因为故宫里没有一棵树,一路走来又累又热,一进御花园感觉特别凉爽,御花园真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出了御花园,就来到了神武门,也是故宫的最北门。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只参观了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其余还有很多宫殿没有参观。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吧,再见,故宫。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龙潭公园,看了一场精彩的冰上杂技表演——幻境极光。演员们都穿着冰刀鞋,表演了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杂技,特别是空中走钢圈,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这些演员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练成了今天的成就,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4)

来北京的第二天,太阳公公刚探出脑袋不久,大米导游就带着我们从午门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帝都——故宫。

穿过午门,五座雕刻精美的金水桥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抬头望向太和门,它是那么的高大宏伟,那太和殿岂不是更加富丽堂皇?

我们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眼前的壮丽建筑瞬间震慑了我的心灵。太和殿——紫禁城的中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着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远远望去,那恢宏的气势足以撼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近看红色的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飞檐上有九只行兽,代表着_之尊,殿内就是_之尊皇帝的宝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特别一提的是殿内的柱子,均是用上等的金丝楠木包上金子做的,一根就价值连城,宝座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正大光明”,我觉得这应该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吧!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上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建制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

参观完太和殿,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超级宝贝。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几盆美丽的花。当然这些花不一般,乃是用金银、宝石、水晶等名贵的珠宝做成的,闪闪发光,过了几百年依然如旧,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古代远方各国进贡来的物品,有丝绸、金银、翡翠玉等。我们还看到了如意。大大小小的如意被放在玻璃柜里,有的是玉如意,晶莹透亮,光滑无比。有的是金如意,金灿灿的,闪耀夺目。有的是镶嵌多种珠宝玉石的如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还看到了龙袍。黄色金光闪烁的底子,上面绣着多条巨龙,围绕云端飞舞,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皇者之气,好不威风!

出了珍宝馆迎面就是九龙壁。九龙壁位于宁寿宫南侧的皇极门前,它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长20.4米,高3.5米。正面是由一块块琉璃塑料拼砌而成,一共用了270块。壁上浮雕九条巨龙,珐琅涂色,精美无比。九龙腾云架雾于山崖、海水间,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令我记忆深刻。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钟表馆、养心殿、珍妃井……从神武门离开了故宫。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愿我们的祖国今后会更加繁荣富强!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5)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超技艺和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风采。

走近太和门,故宫千五百九十九间房子,精调瑰宝处处可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壁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刘导告诉我们:故宫是世界最大的宫殿,总面积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要想饱览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象,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各种冷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无所不有。然而,最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件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以为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精妙绝伦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真让人感到震感。

刘导又告诉我们: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为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首先是选土,工匠们将泥用水浸透,再反复摔打,让它变得结实,这道工序叫“练泥”。泥练好后,装入模具,还要进一步踩实,才能制成砖坯。刚制成的砖坯还不能放入窑中,需慢慢地阴干,再入窑烧制。一烧就是130天,烧出砖,还要用桐浸泡49天。经过这么复杂的工艺烧成的砖,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才能使用。

今天,我不仅游玩了故宫,还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觉得我更爱我的祖国,更自豪我是龙的传人了。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6)

这座宫殿,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先后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了中国约5个世纪,是世界皇宫之牛耳。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我怀着仰慕激动的心情,和家人一起游览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过了午门,穿过故宫城门,就来到了太和殿。我顺着两旁的汉白玉台阶,一阶一阶的向上走去。看着阶梯中间那精雕细刻的云龙石雕,我情不自禁的惊叹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制作出这巧夺天工的云龙石雕的。

离开了太和殿,经过乾清宫时导游耳机上传出声音:“乾清宫是清康熙前的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理政务。”哦,怪不得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很多乾清宫的特写,原来它是一处这么重要的地方呀。路过交泰殿时又听到:“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我不由得感慨:"原来古人连起个房子名都有这么多的含义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坤宁宫,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大床,我不由想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用长方形的枕头呢?这使我非常不解。一扭头,就看到了古代时用的夜壶,这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古装剧:慈禧太后在宫殿里建造了现代的厕所,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上前请凑使用厕所,太后允许。他进去了好大一会,一出来全部的人都笑了,满脸黄色的东西。太监不解的说:“这厕所是怎么用的啊?我拉完,就去拉上面的绳子,结果半天也不出水冲,后来我就爬到那看,结果水一下子冲我一脸,哎呀,恶心死了。”听完太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我想着想着便咯咯地笑出声来。爸爸妈妈问我笑什么,我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完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游览过苏州园林和丽江古城的庭院,我欣赏过古村镇四合院里典雅古朴的摆设,却从来没有见过像故宫那样陈设地精美别致,美奂美轮,栩栩如生。我不由得对我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惊叹不已,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7)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北京旅游,游览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行程第一天,我们穿过天安门,来到了故宫午门口,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雄伟高大。在设计、建筑和维护上都蕴含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文明与智慧。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大宫殿,里面的装潢典雅端庄,充满了皇室风格。故宫里总共有9999间房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宫殿了。

我们先来到了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里面金碧辉煌,正中是九龙至尊的龙椅。

我们离开了太和殿,一边走一边参观各个宫殿的布局,走着走着,我作文们就来到了位于奉先殿的钟表馆。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钟表收藏博物馆。这里陈列了中国数代皇帝的收藏,共计1500多件钟表。一进大殿,就看见一个巨大的木柜,就像一个小型中国楼阁,高五米多,共分上中下三层。这是制造于乾隆年间的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是宫内的造办处自己制作的,是目前故宫最大的自鸣钟。钟表馆内还有很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的钟表。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崭的,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神武门出口,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故宫,这次游玩使我大开眼见,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它的确是雄伟壮观、威严而庄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8)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一起去北京旅游,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游览故宫了。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精雕瑰宝处处可见,显尽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与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走过太和门,故宫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柱,琉璃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着昔日皇朝的奢侈与辉煌。要想包揽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观,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冷热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天文器械无所不有,然而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个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看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的。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仿佛镂空的一般。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美轮美奂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那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更是美丽,听导游说,这大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作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这太和殿真不愧为世人皆知的“金銮殿”呀!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神武门,回头望望“故宫博物院”那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9)

春节期间,我去了北京旅游,感觉很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参观故宫博物院。

大年初二一起床我就很开心,我和爸爸、妈妈先登了天安门城楼,不知不觉到了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时间,我们买了票,每人租了一个讲解器,便进了门。

昨天我已经在“雍和宫”、“国子监”中初步领略了皇家气派,不过皇宫的“皇家气派”还是更胜一筹:屋顶上是深黄色的琉璃瓦;有的在房顶上有两条龙;汉白玉台阶边缘还有一些龙头……,就连门上都镀了黄金。仔细一看,这叫“太和门”。它的两端各摆放了一雌一雄两只铜狮,更体现了它的威严。

过了“太和门”,我看见了“太和殿”,它门口虽然没有狮子,但像刚才说的那样,它顶上有两条龙,加上一眼看不透,显得更为威严。讲解器里还说:太和殿里的一块地砖值一两黄金。我想:“这才叫皇帝的东西呀!”

过了“太和殿”,是“中和殿”。我和妈妈从它边上走过时,发现它侧面镶嵌着一些铜龙。这些铜龙做工精细,更重要的是:我能通过它们想象出“故宫”昔日的繁荣。

我们又到了“保和殿”,过了“乾清门”到了“乾清宫”,里面有一个皇帝宝座。因参观的人太多了,它又大,我只看了部分。不过即使只看到了一角,也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看来皇宫真是气度不凡呀!

过了“乾清宫”,我看到了“交泰殿”。我听说过里面有清朝的宝玺,可我只看到了木盒子,宝玺在哪儿?这个值得研究了。

我们又走过了“坤宁宫”,掉个方向过了“养心门”,来到了“养心殿”,我最喜欢那里的“三希堂”。这里小而精致,体现出另一种美。

这次游览故宫博物院,让我感到了皇家的气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

故宫学生参观观后感(篇10)

我们今天参观了故宫(古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24位皇帝生活与办公的地方。 故宫有4个门,正门为午门,是我们进的地方。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拱形的桥,名叫金水桥。过了金水桥,眼前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太和殿。从导游器上,我知道,房檐上的小兽是代表代表该宫殿的级别,小兽越多,该宫殿的.级别就越高。太和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殿(有11个小兽),这里是皇帝办公(以前叫处理政务)的地方。有时还会举行典礼。 再往后走,有一个小殿,这个小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它是中和殿,我数了一下,房檐上有6个小兽,级别不是很高。我一想,皇帝在这儿休息,级别对于“休息室”来说,会很高哦! 再往后就更加让我惊奇了。我先说名字,再说作用。它叫作保和殿,它的作用为——更衣室。更衣室有休息室的两倍大,9级!妈妈对我说:“皇帝怎么样?”我答:“奢侈!”这就是前三殿,呢觉得怎么样? 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的分割线为乾清门。后三宫,我有些累,没有仔细参观。 我的感受是皇帝真奢侈!你的感受是什么?

观后感《故宫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