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 > 地图 >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2024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范文大全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相关栏目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热门栏目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推荐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

(共 5336 篇)

  • 1、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梅村高中高一(14)班

    ○醉

    文/周 锐

    对柳宗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初识时千里冰湖中的模糊背影。暮年独钓的老翁形象许是他自己,许是他塑造于内心的理想境界。在素裹的极寒世界中偏独守一竿钓线的人,他的心境,不一般。

    并未对这位深谙社会疾苦的文学大家有过深剖析,实在遗憾。不知河东是否如李白一般是嗜酒猖狂之人,怎的在这篇文章中尽显醉态,“颓然”不觉?字里行间的深意也使人读后微醺,仿佛能够穿越亘古,到他身旁,轻提一句“老翁,你醉了。”

    那便由酒开始这个故事吧:

    他得了空闲,去了高山,似是抱着某种必得的心态把这片有些贫瘠的土地踏了个遍,仍不尽意,那便喝酒!倾壶入喉,酒穿肠,余味烈。仰头一干而尽,辛辣的液体灼热了他的咽喉,燃烧了他的心。一杯又一杯,周身燥热,却又被山顶的薄风熄灭,再喝!喝他个山穷水尽,只管痛快。

    壶中已空,眼前一片骤黑,相枕而卧,他听见远方鸟鸣,听见耳畔呼啸,仿佛自己愈发轻巧,便忘记自己这是在荒岭之上。隐约中,身体似不是自己的了。“莫非我羽化登仙了。”柳宗元如是想着,转念又轻叹,罢了,自己有那许多的世俗牵挂,放不下的,终究是凡夫俗子,只当是梦一场了。不知何时迷上了这些庞然的嶙峋怪石,趁还健朗,都走一遭吧,想到此处,他轻捻胡须,手中的酒壶更沉一分,唉,老则老矣。

    一日,忽见一嶂西山甚是奇特!便坚决前往。他攀怪石,缘染溪,斫草莽,穷山之高而止。站在西山顶峰,极目远眺,他又醉了,却不同往时。他似登云山之巅,与天相接。高低起伏的万丈之势,被他一人尽收眼底,如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他感受着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怪特超拔,突然释怀。“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就着西山美景,引觞满酌,那酒的滋味从未如此甘甜。“心凝形释,与万花冥合”那豁然开朗、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一次登临。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醉了。

    李白这样嗜酒如命的人尚会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柳宗元贪杯,为了什么?他想忘记。过往皆云烟,再好不过,可终是凡人,忘不掉,放不下。为了逃避,他愁啊,为何自己就是那命途多舛的不幸者?终究是世事难料。便喝吧,醉而卧,起而归,而后,继续重复悲哀也无可奈何的循环。醉了,也忘了。

    世上本没有那样多的狂傲之人的,他只将自己的衷诉枯肠融于山间陆离中,不愿被人窥见,也怕被淡忘。他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奇特山峦,梦见乘风欲仙,醒来,仍在西山上。轻笑亦轻叹,

  • 2、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一)

    窦婴实际上是在元光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元光四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处死的。那么窦婴之死,是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汉武帝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宰相就是窦婴。到底他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这一集做一点分析。

    先讲第一个原因,窦婴之死的原因非常多。第一个原因,是窦婴自身的原因,窦婴自身的因素呢,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条,就是受灌夫的拖累。因为在田蚡婚宴上,灌夫借酒劲指桑骂槐骂田蚡,结果导致自己被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灌夫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窦婴就挺身而出去营救,所以被灌夫拖累,这是窦婴之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遗诏事件。在东朝廷辩后,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王太后用绝食要挟汉武帝把窦婴下狱,窦婴为了救自己,这才拿出了景帝遗诏,但皇宫中却没有副本,这样,窦婴就因为景帝遗诏罪被杀。

    那么,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窦婴最终被杀呢?首先,田蚡有责任,窦婴最后被杀跟田蚡的关系很大,东朝廷辩的时候,他公开地说窦婴谋反,这是很恶毒的。

    其次,大臣们有没有责任呢?大臣们的失语,是慑于太后的威势,大臣们不敢说话,也有责任,但是大臣们很无奈。再次,王太后在窦婴之死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责任,在东朝廷辩的时候,大臣们为什么失语呢?是因为太后的权势啊,而最后她又拒绝吃饭,用绝食,要挟、威胁汉武帝,所以她有很大的责任。最后一个人,汉武帝。在窦婴之死中间,汉武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武帝是同情窦婴的,但是他最后处死了窦婴,汉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是他却重用了田蚡,所以汉武帝,他的冷酷跟自私,也是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重要原因。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二)

    今天开始休假,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其中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有:

    情商低,好运也无法长久 - 王娡和栗姬

    栗姬无疑曾经是个好运的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就交给汉景帝,深得宠爱,又在薄皇后无子无宠的情况下,生下的黄长子被立为太子。看起来她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心里也一定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她单纯,幼稚,没有什么心机和政治头脑,于是为了吃醋而对常给老公进献美女的长公主冷漠,为了吃醋在皇帝病重托付的时候出言不逊。

    运气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自己会一直幸运,因为自己的幸运不会被别人抢走。而运气不好的人往往从更卑微的处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筹划与经营;运气不好的

  • 3、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一)

    看完了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质断定了项羽这一生成就不了统一中国的帝业,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让给刘邦。姑且不论项羽霸业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读完此书后,觉得项羽乃至楚汉争霸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如下启示:

    1、单打独斗永远团队作战: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古语在项羽和刘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是失败的淋漓尽致,后者是成功的淋漓尽致。君不见,刘邦身边人才济济,文有张良、陈平、萧何等,武有韩信、樊哙、彭越等,也正是这些文臣武将充分弥补了刘邦个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型团队,最终成就了帝业。而反观项羽,绝对是当时的单打冠军,名副其实的霸王,但身边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得力助手又有几人。我们能记住的好像只有亚父范增和堂叔项伯,前者说实话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谋士,后者更是吃里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机的亲家刘邦。

    2、最高领导人永远应当戒骄戒躁:项羽是霸业的创造者,同样也是霸业的摧毁者。由于自身能力超强,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和心中几乎看不见能人,几乎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项羽的不容逆耳、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所封不当早就妇孺皆知。这里只想特别指出他性格上的一个致命弱点:易发怒。纵观《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用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怒和大怒。整个《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乌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实际上,项羽身上的弱点同样在很多企业的创业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无论如何,即使昨日如何伟大,如何成功,都应当戒骄戒躁,永远不要成为企业继续创造辉煌的绊脚石。

    3、战略永远战术:对照项羽和刘邦,项羽是一个缺乏战略大局观的人,而刘邦在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则步步为营,很好地实现了起初的战略布局。荥阳会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这场耗时28个月的楚汉争霸中最长的一场战役中,项羽的疲于奔命就是只重战术、没有战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没有大局观念的鲜明体现,虽然荥阳大战从表面上看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刘邦,除了双方中分鸿沟、楚河汉界,韩信还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为最终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石。

    4、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

  • 4、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开播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

    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 1 、死罪, 2 、罚钱 50 万, 3 、接受宫刑。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挫折,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司马迁用五个字2020来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2020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有挫折才有成功这就是我对挫折的理解。

  • 5、 史记人物读后感

    史记人物读后感范文一

    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刘邦做皇帝的根据。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抚百姓。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也应算是一项重要的领导才能。项羽就不行,不能识人,所以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跑掉了。

    刘邦用人不疑,并且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按李宗吾的话说就是面厚心黑。

    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如果反映迟钝,朝三晚五,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刘邦只怕小命都难保,更不用说王霸大业了。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史记人物读后感范文二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

  • 6、 《史记》楚元王世家读后感200字

    楚元王,韩信被捉之后,刘邦的弟弟被封在这里。最后因为造反被灭,因为绝后,所以就不再有王了。

    太史公每次都要感叹,做领导的不能听贤人言,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又有多少贤人被无辜杀害呢?还有更多的被埋没了,毕竟那些成王做侯的是少数啊。像祖父偃那样最后能被任用的绝对是少数,多数的应该是李广,冯唐那样的。

    其实有几个王本来也不需要造反,但是晁错做的太嚣张,把藩王逼迫的太狠,最后不但搭上了自己,还使天下大乱。

    同样是削藩,看看祖父偃,一条绝户计就和平解决了。这才是真聪明人啊。

  • 7、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读后感200字

    齐国一直是大国,面积非常大,国力强盛。

    齐悼惠王能被封在齐国,绝对是刘邦最喜欢的儿子了。当初三齐王坐镇齐国,刘邦都不放心,最后用楚国跟他换了。可见齐国的重要。

    最后齐国还是被瓜分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大汉王朝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割据一方的王了。

    主父偃在齐国衰败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这家伙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睚眦必报。当初被齐国王后嘲笑,结果心心念念报复,终于被他搞定了。只可惜啊,这厮不愿意谨慎行事,最后被人抓住把柄,一次整死了。

    报仇当学主父偃,潜心等待时机,一旦得势就不要手软,报的彻彻底底。

  • 8、 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读后感
    作为《战国策》中刻划得最为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苏秦的人物形象不仅以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史册上魅力四射,而且以其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精神而家喻户晓。对于苏秦的以上认识,从《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一篇可略见一斑。《苏秦始将连横》一篇较为详尽地记叙了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溯迹觅人,我认为凸现在苏秦身上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这是苏秦身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也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共性,在该文中,苏秦先是以连横说秦,其说辞充分发挥了纵横家纵横捭壑的特点和高超的语言思辨能力,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辩的手段,向秦惠王鼓吹以武力统一天下。在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的时候,又以合纵之术进谏赵王,终得重用,更使天下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连横与合纵乃相反的两个策略,苏秦竟能于股掌中灵活转换之,这可看出其韬略的过人,对当时时局政治的机警灵敏和高度认识。躬身自省和高度民主的自信,这也是苏秦身上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苏秦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在说秦失败归家后,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境遇下,他感叹之余躬身自省是皆秦之罪也,而后发奋读书,继续研究习己。暮年,揣摩成后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果然其合纵之术令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正是苏秦对自己才能的高度民主自信,使其矢志不渝地成就了自己纵横家的使命和追求。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苏秦身上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说秦王十上而不行,亲人冷眼相待,这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追求政治目的的梦想,反使之乃夜发书,陈数十更加发奋图强地充实健全自己,而在攻读过程中,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拼搏与刻苦精神更为世代读书人津为乐道,引为楷模。由上观之,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是成功的,且其成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苏秦确有其值得称道之精神。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贯穿苏秦奋斗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其对功名利禄的热衷与追求。因此从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苏秦不过利欲熏心入俗凡人尔。但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我认为这是一种诋毁,一种对优秀人物的贯性排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和外交活动频繁,以高官厚禄招纳谋臣策士成为当时诸国君的时尚,身负过人韬略及进取精神,自觉地选择追求功名利禄是苏秦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也可能是唯一途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是苏秦重名重利可以原谅的一个原因。退则
  • 9、 苏秦始将连横读后感

    作为《战国策》中刻划得最为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苏秦的人物形象不仅以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史册上魅力四射,而且以其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精神而家喻户晓。对于苏秦的以上认识,从《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一篇可略见一斑。

    《苏秦始将连横》一篇较为详尽地记叙了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溯迹觅人,我认为凸现在苏秦身上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

    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这是苏秦身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也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共性,在该文中,苏秦先是以连横说秦,其说辞充分发挥了纵横家纵横捭壑的特点和高超的语言思辨能力,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辩的手段,向秦惠王鼓吹以武力统一天下。在“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的时候,又以“合纵”之术进谏赵王,终得重用,更使天下“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连横”与“合纵”乃相反的两个策略,苏秦竟能于股掌中灵活转换之,这可看出其韬略的过人,对当时时局政治的机警灵敏和高度认识。

    躬身自省和高度民主的自信,这也是苏秦身上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苏秦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在说秦失败归家后,“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境遇下,他感叹之余躬身自省“是皆秦之罪也”,而后发奋读书,继续研究习己。“暮年,揣摩成”后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果然其“合纵”之术令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正是苏秦对自己才能的高度民主自信,使其矢志不渝地成就了自己纵横家的使命和追求。

    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苏秦身上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说秦王十上而不行”,亲人冷眼相待,这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追求政治目的的梦想,反使之“乃夜发书,陈数十”更加发奋图强地充实健全自己,而在攻读过程中,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拼搏与刻苦精神更为世代读书人津为乐道,引为楷模。

    由上观之,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是成功的,且其成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苏秦确有其值得称道之精神。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贯穿苏秦奋斗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其对功名利禄的热衷与追求。因此从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苏秦不过利欲熏心入俗凡人尔。但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我认为这是一种诋毁,一种对优秀人物的贯性排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和外交活动频繁,以高官厚禄招纳谋臣策士成为当时诸国君的时尚,身负过人韬略及进取精神,自觉地选择追求功名利禄是苏秦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也可能是唯一途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是苏秦

  • 10、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0字7篇

    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沐浴在书籍的世界里,我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作品带给了我许多感触,更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优秀的作品,不妨写了一份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篇1)

    读完《王立群读史记》后,不禁对汉武帝产生崇敬之感,这种感受是由然而生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试想一下,历朝历代,有几位帝王能够对生前的错误和失策进行反思,临终前为自己在世时的过失进行忏悔而下罪己诏呢?又有哪一位帝王能够在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还能广开言论,接纳四方闲士入朝为官呢?这些,也就是我对这位一代雄主产生崇敬的原因。不过,我对汉武帝的敬佩之情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力抗外敌、开疆括土的雄才大略方面。

    汉武帝一生在位54年,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时光是在对外战争中度过的。他南征东越、南越,北击匈奴,一代雄主的武治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在武帝时,便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军事天才。这三位军事家当年都有感天动地的豪情壮举,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卫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生熬战到白头;霍去病在战场上与匈奴作战深入敌穴,奋勇当先,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李广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至死不向敌军屈服,最后以身殉国。

    纵观武帝一朝,除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家,还有一批出色的外交家,张骞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汉朝自高祖刘邦时代起,中原地区就不断遭到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侵扰与破坏,人畜伤亡损失惨重。自高祖时代起,就被迫答应对方,以和亲与进贡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但是匈奴的胃口越来越大,单靠和亲与进贡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到了文帝时,匈奴依然在边境进行破坏骚扰活动。汉武帝时,对于匈奴的出尔反尔,武帝决定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匈奴的问题。这样,在武帝继位的第二年,朝臣献策选贤,武帝决定在都城长安张榜贴告,进行选秀,向全国征集优秀人才,派最有胆识和才华的人去西域月氏进行交涉,说服当地国王,派人配合汉军夹击匈奴。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去西域月氏全程差不多有上万公里,路上若赶上天灾人祸,保不准还要丢掉性命。但是,许多有志之士都把它当成一次为朝庭效力的好机会,奋勇当先赶来报名。经过初赛、复赛、淘汰赛,到这年5月份的全国总决赛,最终张骞和堂邑父顺利胜出,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角色出使西域。至此,张骞和堂邑父与100余名随从于公元前139年踏上了西行之

  • 2019-09-20

  • 2021-07-07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2-06-10

  • 2022-12-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19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7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0

  • 2023-01-22

  • 2023-04-19

  • 2023-05-0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09-22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10-09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
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大全,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2024,更多史记人物秦始王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