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之树读后感 > 地图 > 生命之树读后感,2024生命之树读后感
生命之树读后感相关栏目
生命之树读后感热门栏目
生命之树读后感推荐
生命之树读后感

(共 7997 篇)

  •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经典10篇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深有感触。读完一本好书,我的思想和胸怀都会变得更加宽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大脑里的思绪可以记录在读后感里。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了呈现出优质的内容,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希望您会喜欢阅读这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1)

    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的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

    档案馆里堆的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凄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她再度听见远方吹响叛逆的号角,清楚自己无力抗拒那号声的召唤。爱情是一场战斗。我会一直抗争。抗争到底。萨比娜也不清楚在自己叛逆的欲望背后的究竟是什么目的。他继续崇拜着萨比娜,但那更像是一种宗教,而不是爱情。

    你的文章里有种了不起的东西:拒绝妥协。而我们正在丧失这种明辨善恶的能力。也许还存在着另一个星球,在那里人可以第三次来到世上,带着前两次活过的人生经验。

    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是土。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www.u522.com,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

  • 2、 观生命之树有感

    生命之树观后感

    很早就在电脑上下载了这部电影,但却一直没有时间去看完它。这次乘着坐火车的时间,安静的看完了。画面很唯美,可见导演的用心。这是一部与心灵对话的影片,每个人看着,在某个片段,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影子。从现实的生活片段描写,到心灵的活动及跳开现实展示宇宙的诞生、地球上的发展演变、生命的形成,日常生活的琐碎。很写意的描绘了一幅俗事生活的画面。我想起了我的成长经历,从蹒跚学步,到伊呀学语,到成长叛逆,到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之事,到思考人生、生命的困惑。我想到了父母由年轻步入年迈,一生的操劳,想到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的争执与吵闹。电影中每一片段的镜头都很短,但却如此真实。

    我们短短的一生究竟是要追求什么?如果家人平安健康,生活平淡充实,不就够了?但为什么我们却如此浮躁?匆匆忙忙一生后,我们会后悔哪些?

    地球上每天无数的人死去,无数的人诞生。未来的一天,我们也会离去,生命不过短短一个过程,生来之时我们空手而来,离开之时我们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想想我们最该珍视与追求的是什么?

    跳开去看人生,生命伟大而又脆弱。如电影里所说,互相帮助,爱每个人、每片树叶、每缕阳光,都是我们的礼物。

    认真过好每天的生活,做好我们的选择。关于选择,影片中有这么句话,我很喜欢:there are two ways in life:the way of nature,and the way of grace.you must choose which one you will follow.

  • 3、 生命之树作文700字

    儿时的故乡依山傍水,一出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翡翠似的绿潭,湖水清澈见底,岸上的倒影映在湖水中。在岸的两旁伫立着两颗形体截然不同的槐树,它们针锋相对,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其中,一棵笔直的枝干直插云霄。强劲有力的虬枝紧紧抱着树干,在枝叶间弯曲盘旋着井井有条的繁叶镶嵌在树干上,勃勃生机的绿意,给人无限活力。而另一棵槐树在相比之下,就自甘示弱了。它是一棵残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被时光摧残着。它那瘦弱的身躯已被虫害侵蚀的不成样子,枯老的枝干,好似老人僵硬的手指,艰难地悬挂在天空。

    北方夏天的天气是琢磨不来的,天有不测风云,总是阴晴无常。记得最为清楚的一次,天将近黄昏,刚开始,夕阳还斜挂在山头,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紧接着,埋伏在天边的乌云以迅雷之势占据了天空顶部。我焦虑的望着窗外,目光紧紧地追随着这两棵槐树。他们的枝条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笔直的枝干已蜷缩成一团。

    大雨纷纷而至,豆大的雨点狠狠的砸在两棵槐树身上,压垮了槐树的身躯。天顿时压了下来,两棵槐树在风雨中,若隐若现。突然一道雷鸣划过天空。只听见天空中咔嚓一声巨响,随后便听见断木沉重的落在泥潭中。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迫不及待地向门外跑去,我原本以为被雷电击断的木头是那颗曾不起眼的残木,但是映入眼帘的这一幕,却出乎我的意料:那颗曾自命不凡,强壮有力的槐树,如今却倒在了风雨中,在那强劲的风雨的冲击下夭折了;而那颗曾被我内心深深鄙视,觉得早已无用武之地的残木,如今却更加耀武扬威地伫立在我的面前。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残木以它卑微的力量向生命发起了挑战,它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不断的深深扎根,它不断的努力着,终有一日,平凡也会造就佳话。

  • 4、 《生命之树》观后感

    《生命之树》观后感

    给我推荐这部电影的人说,《生命之树》我看不懂。他说他看了十几遍但是没看懂,仍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我不知道我看没看懂,我只看了一遍。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写下我个人的《生命之树》观后感,仅此而已。

    两个小时十八分钟。前面接近半个小时的纯画面,各种绚丽或震撼的画面,爆发、诞生、延伸和生命,和着厚重的音乐声,让人压抑。我跟他说,确实适合你看,极端又神经质的画面,让我看不下去,他说只是因为你看不懂,所以你看不下去。我不知道。但是我还是看完了。(观后感 )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事物,相似的想法,总是想有个人明白自己、理解自己,但太过相似又会排斥,太过理解你又害怕。就是这么矛盾。

    我也曾像杰克那样,渴望一个人死去,但后来发现,只是更爱了。我也像他那样,望向这充满未知的世界,新奇,美妙。但是我的矛盾不似他那样来自父亲和母亲,而是来自我自己和父母。就这样一直纠缠着,矛盾着,长大。 他丢掉了自己,庆幸,我死守住了。虽然仍旧矛盾,但总归知道自己在哪里。

    《生命之树》这部片子,非常文艺,跟我喜欢看的风格有差距,但是,不妨碍我理解它。来自一个孩子的质问,来自内心里的质问。很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就像朋友说他一直没有看懂。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难说的很清楚,个人认为。

    他说,《生命之树》是一部电影,你也不必想太多。很多想法是自己冒出来的,你挡不了。可能编剧和导演也没想到的地方,被很多观影者想到了。这是电影的神奇之处,有些你并没刻意表达的竟被人捕捉到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想多了。

    《生命之树》很文艺的一部电影,画面那么美。想法有些多,有些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只能用眼睛去看,然后用心去体会,不想说,就这样。

  • 5、 读《生命之树》有感600字

    《生命之树》是一本关于达尔文的传记,虽然以绘本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记载的内容比一般的图画书更加丰富。封面深沉的灰绿色搭配着细细的黄线条,铺面而来的凝重感染了我。达尔文站在海边细软的沙滩上,头戴黑帽子,身披黑风衣,左手拄着拐杖,右手虔诚地举着“生命之树”。画面中传递出古老与神秘。

    绘本的第一面就有24幅图画。仔细端详我发现:横向六幅讲述了耶稣创造世界万物的故事,这是人们对生命最初的认知,而其余分格画面所描绘的也都是不同人种、民族所流传的关于生命的古老猜测。

    达尔文从最初父亲希望他做个医生,到后来又让他成为牧师,而最终却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这一切都决定于他孩提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他喜欢打猎、钓鱼、在乡间采集标本,所以一有机会,达尔文就跟着哥哥在家里的花园小做化学实验”。因为这个兴趣,当达尔文随着“贝格尔号”远航时,从“晕船”、“躺在吊床上”到“因热病卧床”,他都能忍受并坚持;因为这个兴趣,达尔文一路努力地收集、观察并记录对自然史有价值的事物,毫不懈怠;因为这个兴趣,他制作螃蟹、鸟和老鼠的标本;发现伪装成毒果子颜色的甲虫以及恐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这是一种传大的科学精神!更是来自兴趣的力量!

    年轻的达尔文认为人是由猿进化来的。不管这个观点正不正确,他敢于突破人类的思维,这就足以令我崇拜。《物种起源》是一本改变全世的书,但达尔文的一生都没有改变他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从小老师就问我们:“长大了,想干什么?”我想,从《生命之树》这本书上,我明白了,我们只是有想法还不够,还要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让它成为现实!

  • 6、 让生命之树长青 (700字)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这本书,书中通过大量的漫画、故事、资料,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讲究卫生、重视环保、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知识,使我们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近日,我在《厦门晚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在离地下人行通道仅几步之遥的地方横穿马路,在冲过绿化带时,被一辆飞驰而来的面包车撞出几米之远,昏迷不醒,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即使救活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一朵即将绽放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凋谢了!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死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念之差就会让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瞬间即逝。一个学生在河里游泳溺水身亡;一个学生在建筑工地玩耍触电身亡;一个学生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故屡屡出现在电视、报纸的新闻报道中。残酷的现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假如那个过马路的学生能够多走几步,走地下人行通道;假如那个游泳的学生在下水之前能够意识到危险;假如,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残酷的现实说明我们对安全隐患缺少足够的重视,使安全隐患成为一个无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一时的粗心大意,对安全的疏忽,对生命的漠视,酿成了一幕幕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悲剧,给社会造成了多少无可挽回的损失,让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毁于一旦。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做为一个学生,我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最大的幸福,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自我保护,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让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变成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让那些飞来横祸远离我们,让生命之树长青!

  • 7、 《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读后感

    在《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这本书中,作者彼得。西斯用蜡笔画的方式讲述了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生。五年的航海生涯、《物种起源》的发布、牛津大辩论......这些事情都被画了出来,我也对达尔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认为,达尔文那五年的航海生涯对达尔文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那几年,他登上了各种岛屿,对当地的生物进行了研究,这为他以后写《物种起源》做好了基础。

    他还有这部迷行权威的精神,面对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上帝造人论,他并没有信服,而是通过自己的一番研究,得出了进化论,推翻了之前的说法。《物种起源》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面对许多人提出的质疑,达尔文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得出的结论,他力排众议,终于说服了大多数人。

    然而,它也有不足,他娶了自己的表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没有意识到这近亲结婚的危害。后来他虽然有七个子女,但这七个中,一个也没有生育,这是他没料到的。

    达尔文,在学术上,他是伟大的,提出了进化论;在精神上,他日复一日的钻研,面对质疑,他勇敢地站起来辩论,这也是伟大的;但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平凡的,近亲结婚,这一点令人诟病。他伟大又平凡,伟大,在他的研究成果,平凡,在他的个人生活。但是,他的伟大,大于他的平凡。总之,他是很难以评价的。

  • 8、 《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读后感

    《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读后感

    在《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这本书中,作者彼得。西斯用蜡笔画的方式讲述了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生。五年的航海生涯、《物种起源》的发布、牛津大辩论......这些事情都被画了出来,我也对达尔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认为,达尔文那五年的航海生涯对达尔文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那几年,他登上了各种岛屿,对当地的生物进行了研究,这为他以后写《物种起源》做好了基础。

    他还有这部迷行权威的精神,面对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上帝造人论,他并没有信服,而是通过自己的一番研究,得出了进化论,推翻了之前的说法。《物种起源》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面对许多人提出的质疑,达尔文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得出的结论,他力排众议,终于说服了大多数人。

    然而,它也有不足,他娶了自己的表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没有意识到这近亲结婚的危害。后来他虽然有七个子女,但这七个中,一个也没有生育,这是他没料到的。

    达尔文,在学术上,他是伟大的,提出了进化论;在精神上,他日复一日的钻研,面对质疑,他勇敢地站起来辩论,这也是伟大的;但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平凡的,近亲结婚,这一点令人诟病。他伟大又平凡,伟大,在他的研究成果,平凡,在他的个人生活。但是,他的伟大,大于他的平凡。总之,他是很难以评价的。

  • 9、 《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精彩的绘本——《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这本书使我更加了解达尔文和他的一生,让我感受到了达尔文对自然学的热爱和他的探索精神。

    这本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水彩画来展现达尔文精彩而又伟大的一生。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在英格兰的什鲁兹伯里出生。达尔文的父亲希望他去读古典学科,于是把达尔文和他的哥哥一起送到了一所声誉良好的学校,转眼间,好几年过去了,在达尔文1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医科。但是他喜欢自然科学,所以他在两年后就离开了这所大学。达尔文的父亲又让他先去基督学院,然后才能去学自然科学。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一天,有人邀请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航行,和船长去美洲南部进行调查工作。家人几经考虑,同意了。在5年的航程中,达尔文在一个火山做地质调查、在巴西丛林中漫步、在南美洲调查、制作标本等。每当船只靠岸,达尔文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岸调查研究、感受风土人情。这次航程对达尔文来说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在1836年10月2日,在环绕世界一圈后,船只回到了英国,达尔文定居伦敦,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他把精力都集中在对进化论的研究上。最后,他成功了,他发表了《物种起源》这本书,尽管引起了一阵骚动,但最后还是平息了。达尔文于1882年4月19日去世,他辉煌的一生结束了。

    达尔文一生都致力于自然科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就,他留给了后人丰富的文献,他的故事激励后人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追赶目标。他善于观察、积极实践的精神让人们永远怀念!

  • 10、 无风之树读后感

    《无风之树》已经翻译成瑞典文出版,据说马悦然正在翻译李锐的《万里无云》、《银城故事》。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摘自《无风之树》

    我非常欣赏李锐在他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说《无风之树》一书首页的这句题词,因为我完全能够领悟这句话中隐藏的悬机与深刻含意。这句话不是任何人看了马上就能明白其真意的,而且我敢说,能理解的人一看便知其意,而看不懂的人恐怕永远也难以明白和理解,因为这种经典的“天语梵音”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首先要让大家明白的是:在中国众多的名叫“李锐”的人中,有两个人颇有名气,也许人们只知道曾在中央工作过的政治家李锐,而很少知道那位已经驰名中外的“知青作家”李锐。更为重要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委员,的“中国通”马悦然曾说过:“未来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首推擅长以极为罕见的动人手法描写中国农村真实状况的青年作家李锐(其实已届中年)。

    《无风之树》已经翻译成瑞典文出版,据说马悦然正在翻译李锐的《万里无云》、《银城故事》。近年来,马悦然一直力挺李锐,也许不久的将来马悦然真的有可能把李锐推上世界文豪的宝座都说不定。马悦然认为,其他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残雪等中、青年作家。(马悦然goranmalmqvist,1924-,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读李锐的《无风之树》,我感动得几次落泪。读后,我又从各地的书店艰难地收罗到20多本,把它当重要礼物送给了多位亲朋好友,他们读后也都一样地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深深感动。在我读过的那么多书中,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平凡、却又能够如此打动人心的书。《无风之树》就是这样一本以奇特的思维和语言描写中国农村最真实、最黑暗、最底层的农民生活、从平凡的文字和故事里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与哲理竟的、感人至深的书。

    《无风之树》是取“树欲静而风不止”之意,暗含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世界里的*故事;是残疾的身体中扭曲的人性在极端贫困的生存状态下听天由命地苟延残喘的悲惨、真实的故事。

    在山西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7

  • 2019-09-21

  • 2021-08-24

  • 2022-04-29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2-01-06

  • 2019-09-20

  • 2022-01-29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09-23

  • 2019-10-23

生命之树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生命之树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生命之树读后感、2024生命之树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