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三国殇读后感 > 地图 > 三国殇读后感,2024三国殇读后感
三国殇读后感相关栏目
三国殇读后感热门栏目
三国殇读后感推荐
三国殇读后感

(共 5008 篇)

  • 1、 《三国殇》读后感500字

    大家好!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殇》这是一本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看的书,所以我才想大家推荐的,相信大家也会觉的这本书很好看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去世后,魏国的变动,以及魏是怎样灭蜀的,当然里面也有讲刘禅的昏庸等的事情。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爱国家,甘愿为国家肝脑涂地之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人以及阴险狡诈之人。在里面,司马迁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阴谋家,但在我的眼里,司马迁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坏。因为一个国家掌权者多少也是要有点“阴谋”的,如果真得那么憨厚、正直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司马迁还不是一个皇帝,他想要做皇帝,那更加要留多个心眼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皇帝。比如,李世民他不也是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并逼他的父皇让位才获得皇位的吗?更何况他还是二皇子,为什么人们只赞扬李世民,而不去赞扬司马迁呢?这是我读《三国殇》时的一个疑问。

    作者在《三国殇》写了许多刘备的时代的一些英雄人物的后代,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是真的,但我知道有几个肯定是真的:刘禅(刘备之子,“大名鼎鼎”的昏君有谁不知道)、诸葛瞻(诸葛丞相之子,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本中《诫子书》证实了诸葛瞻的真实存在)。

    说实话,里面的刘禅还真是昏庸无能,整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整天躲在后宫里玩耍,

    连魏军攻打自己国家了都不闻不问,不过他也不算彻底没救,至少他曾多次得到此消息时都要去挽救,可这时又 有一个该死的宦官蹦了出来阻止,说什么没事的,他打不败我们的,结果蜀国就因此灭亡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真心希望能有多点人去看这本书,我所说的,不过沧海一角,、真正的精彩之处尚未表达出

    来,还需要大家自己去探寻。最后,谢谢大家。

  • 2、 国殇读后感

    国殇读后感(一)

    人活着是为了争气,争气就是不能给脸上抹黑只能给脸上贴金,贴金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光辉,形象的光辉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做人的尊严,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可,更希望得到群体的敬仰。因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的力争完美,成功了引以自豪,失败了侘傺沮丧。当尊严受到威胁并面临难以忍受的耻辱时就要拼命。拼命有俩种原因,一是因无颜见人的羞辱感,二是无法忍受的屈辱感,所以就豁出来拼个鱼死网破。当一个民族危亡时,群起而抗击,残酷的杀死对方,并且自己也不怕被杀死。在这舍身成仁中产生的英雄,是公认的光辉形象,甚至使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与敬仰。可当别人害了你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抢了你的老婆,使你做人的尊严受到无法挽回的侮辱时,你奋起杀了人,而且只是杀了一个仇人时,就会被认为你不值,当然也没有人为你的英雄行为歌功颂德。虽然为国和为家杀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得到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同样因义愤杀人的不同结果,是由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干扰制约的。群起而攻的不是个体的直接仇人,双方只不过都是些无故的工具。因为英雄的称号,都把幕后指挥者的敌人当作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杀的红了眼,不但要别人的命,同时也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的命。而战争中死的都是些人体工具,真正发动战争的人却安然无恙。人体工具即使胜利了也只不过暂时冠以英雄的称号,而发动战争者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

    国殇读后感(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题记

    勇敢、无谓、英雄,在我们脑海里,谁都明白这些词的意义,可谁是英雄呢?读了屈原的《国殇》之后,这才明白了。

    这是一首着名的爱国诗篇,是为了纪念战死沙场的勇士,这些勇士就是英雄,每个英雄都勇敢、坚强、无谓的,斤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可见虽然敌人众多,可士兵还是英勇善战,奋勇杀敌,这不就是用干么?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死伤的人都可以埋住轮子,可士兵还是不停的击打战鼓,血战到底,这不真是坚强吗?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带上长剑背时秦国作的弓,头首分离,可心却永不害怕,这就是无谓,只有这些士兵在称得上是英雄。

    诗中最后一句提到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我心中,诗中所提到的项羽也是英雄,他身经百战,但在全军覆没时,只剩他一个,他自尊心强,认为没脸再见家乡父老,就自杀了,项羽的骨气十分

  • 3、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一)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

  • 4、 关于国殇读后感精选

    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时该如何体现内心感悟吗?第一次读作品,里面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写好读书心得可以使我们之后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国殇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国殇读后感 篇1

    人活着是为了争气,争气就是不能给脸上抹黑只能给脸上贴金,贴金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光辉,形象的光辉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做人的尊严,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可,更希望得到群体的敬仰。因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的力争完美,成功了引以自豪,失败了侘傺沮丧。当尊严受到威胁并面临难以忍受的耻辱时就要拼命。拼命有俩种原因,一是因无颜见人的羞辱感,二是无法忍受的屈辱感,所以就豁出来拼个鱼死网破。当一个民族危亡时,群起而抗击,残酷的杀死对方,并且自己也不怕被杀死。在这舍身成仁中产生的英雄,是公认的光辉形象,甚至使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与敬仰。可当别人害了你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抢了你的老婆,使你做人的尊严受到无法挽回的侮辱时,你奋起杀了人,而且只是杀了一个仇人时,就会被认为你不值,当然也没有人为你的英雄行为歌功颂德。虽然为国和为家杀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得到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同样因义愤杀人的不同结果,是由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干扰制约的。群起而攻的不是个体的直接仇人,双方只不过都是些无故的工具。因为英雄的称号,都把幕后指挥者的敌人当作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杀的红了眼,不但要别人的命,同时也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的命。而战争中死的都是些人体工具,真正发动战争的人却安然无恙。人体工具即使胜利了也只不过暂时冠以英雄的称号,而发动战争者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

    国殇读后感 篇2

    大家好!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殇》这是一本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看的书,所以我才想大家推荐的,相信大家也会觉的这本书很好看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去世后,魏国的变动,以及魏是怎样灭蜀的,当然里面也有讲刘禅的昏庸等的事情。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爱国家,甘愿为国家肝脑涂地之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人以及阴险狡诈之人。在里面,司马迁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阴谋家,但在我的眼里,司马迁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坏。因为一个国家掌权者多少也是要有点“阴谋”的,如果真得那么憨厚、正直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司马迁还不是一个皇帝,他想要

  • 5、 《国殇》读后感2000字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说到爱国精神,那是支配屈原一生的精神支柱。初高中时,我们经常做到这道经典的历史题:

    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一大一小,两个端午,江南一带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之所以如此倍受后人推崇最主要的原因:a,爱国情怀,b,《离骚》等著作,c,上下求索的精神,d,竣洁的人格,答案a。

    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

    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那些“党人”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

    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由此,我想到前几年,韩国人要

  • 6、 三国情 三国梦

    两年前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封面上,一排排气势恢弘的大船正被熊熊大火包围、吞噬,天边被烈火映红,无畏的士兵正在奋勇厮杀。我被这生动壮观的画面吸引,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它就是为人传诵的经典《三国演义》。

    从此,这部经典走进了我的生活,令我爱不释手。它陪伴着我成长,我也成了十足的三国迷。

    看到蜀国被敌军围困,险象环生时,我替他们捏了把汗;读到诸葛亮镇定指挥、巧妙突围、化险为夷时,我一下子松了一口气;读到“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我不由地对关羽的骁勇善战啧啧赞叹;读到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我感到了他的豪情壮志……书中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心驰神往,令我的激情像滔滔黄河水一般汹涌澎湃。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悠悠然回到三国鼎立的时代,和英雄们相聚。梦中的我有刘备的谦虚礼让、有张飞的勇敢无畏、有关云长的赤胆忠心,还有老黄忠的侠义情怀。哦,我不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梦醒时分,床头的《三国演义》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召唤我为新的一天而奋战!

    情牵三国,梦萦三国,沉醉于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叱咤的三国时代,中华经典书籍的魅力令我深深折服!

  • 7、 《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

    暑假阅读了一篇古典名著,叫《三国演义》,虽然之前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初略的看过,但这次,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名著再一次品味了一遍。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被分成三个国家,分别是由孙权、曹操和刘备掌管的吴、魏、蜀。刘备从初始时在乡村中召集而来的500人慢慢发展成文三国期间最强的一国,期间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在东吴派人暗杀刘备的二弟三弟之后,刘备悲愤交加,决定带领军队讨伐东吴,但复仇心切的刘备却被东吴的军师设计火烧军营。 虽然刘备一心为民,仁慈待人,可是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蜀国受到如此的重创。尽管诸葛亮独树一帜,聪颖无比,但还是无力回天蜀国的灭亡。尤其是在孙权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他不但不理军事,在曹军来袭的时候懦弱地选择了投降,把长安拱手相让。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扶不起的刘阿斗。蜀国的消亡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始,但它对整个蜀国的发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之前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们学习中也会碰到各种的小事,小到就一个公式没有理解,一个单词不会拼,一个词语不会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把每一个公式都理解了,每一个单词都会拼会读了,每一个汉字都会写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真正的学好。

  • 8、 品三国 悟三国

    品三国 悟三国——读《三国演义》有感

    说到《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与故事,大家可能都能如数家珍了吧!里面有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有有勇有谋的曹操,有蜀军五虎之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有胸怀大志的刘备等人的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因而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了!

    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三分天下,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当时汉朝内乱,汉朝当时的宰相董卓废了当时的皇帝,让当时的二皇子成为皇帝,因为那时的二皇子还很小。董卓为了权力杀了很多反对他的人,而他被他收为义子的吕布杀死。之后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联手才将吕布杀死,成了著名的三英战吕布。

    刘备成为城主的时候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了山。就在刘备请了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遇到了赵云,刘备又与赵云结为兄弟。从此刘备等人自立一国,国号蜀。

    蜀、魏、吴三国从此征战不休。过了几年,蜀国和吴国联盟一起向曹操统帅的魏国宣战!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时,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起去寻找刘备,关羽经过五道关口,斩下曹操六员大将的头颅,最终与刘备相会。读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我想为关羽申辩:人家关羽拼死回归蜀国,张飞你为何阻拦?

    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来复仇。慌乱中,糜夫人母子与赵云走散了,又杀会了寻找。发现糜夫人已经死了,这时曹军杀来,赵云推倒土墙埋了糜夫人,就抱起阿斗往外冲,回到了刘备的军营里。读了赵云《单骑救阿斗》的故事后,我想对刘备说:刘备,你有赵云一员大将是何等的幸运啊!

    又过了好些年,蜀国走向了衰败。衰败开始时关羽死去了。那时关羽得知荆州失陷了,又有人投敌。关羽大怒,昏过去了。待关羽醒来,决定去麦城。之后关羽关平等人被俘,最后被杀死。自从读了关羽的故事中《夜走麦城》后我就恨自己没有生在三国时代,如果我在三国时代出生我一定要让杀了关羽的人血债血偿。

    在蜀国的快要亡国的时候,司马懿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之地扑来,而且马上就要到了。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些文官,没有一员武将。诸葛亮披上一件宽大的长衫,戴上一顶便帽,登上城楼弹起琴来。司马懿看了,生怕有计,下令后退。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后我就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如果我生在三国时代我一定要和诸葛亮一决高下。

    我从《三国演义》中的人上学到许多东西。

  • 9、 三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

  • 10、 读三国_《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每个人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浩瀚诗篇,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婉转华章。读之,荡气回肠;品之,意犹未尽。一壶老酒,一部书籍,是一种快意的享受!

    其实,这讲述的是曹蜀吴间的古代战争,领导人可以说是爱美人更爱江山。刘备阀吴的经历可见一斑。一次,刘备攻打东吴,东吴预感会遭受灭顶之灾,便把在东吴的刘备的孙夫人作为一剂清凉之药还给刘备。我想,刘备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口里中会有些许的哽咽,但是他是一国之君,是蜀国百姓的领导人,虽然心里发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子多情,江山如画,一个是自己的夫人,一个是偌大的领土,这在内心中该如何平衡?我想应该是理大于情。事实就是他没有停止阀吴的步伐,雄狮百万战东吴。可惜的是他有点盲目自信,没有听军师诸葛亮的话,最后被东吴新任大都督算计,最终兵败。

    就像现代打仗有参谋,古代打仗有军师或者都督,领导人有领导人的战略领导力,军师各为其主,讲究的是一个智字。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是一个高深莫测的智者。而且诸葛亮极具创造性。赤壁之战,因为曹军水师不善于船上作战,曹操听人建议,把攻打吴蜀联盟的战船连在一起,稳如陆地。东吴大都督周瑜和刘备军师诸葛亮比拼智力,各自在手上写破解之计谋,结果两人都写了一个火字。那一刻,两人有瞬间的惺惺相惜,但是周瑜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不,听到诸葛亮可以借东风之后,他开始刁难诸葛亮。他以缺少弓箭为由,让诸葛亮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他没有老老实实造箭,而是开始了极具创造力的草船借箭。那日天有大雾,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他让众多草船开到曹军的领地附近,命令船上的军师摇旗呐喊。曹操以为有敌军来攻打己方,但是有大雾看不清,于是命令弓箭手射箭阻挡。诸葛亮闲坐船中,与鲁肃开怀畅饮。他不一会儿让船的另一面受箭,最终,诸葛亮受到了十万多支箭,满载而归。

    三国多交兵,受苦最深的其实还是老百姓。三国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铁马冰河,折戟沉沙。战争爆发,有多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让世间和平,让百姓安康理应成为一句永远的口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动乱的三国让我们反思的是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现在的舒适,爱中国,爱亲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09-26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2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三国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三国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三国殇读后感、2024三国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