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 > 地图 >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2024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范文大全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相关栏目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热门栏目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推荐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

(共 6864 篇)

  • 目送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读大学 读后感2024范文2000字

    踏入佛大的校园,体验大学的生活已有大半个学期了。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日子里,面对学校安排的课程,身为大一新生的我,彷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反而对大学的生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迷茫中,闲来的时候,我看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也对我在大学的看法有所感悟。

    当初,寒冬腊月,手脚不能屈伸的时候,我想着心中美好的梦想坚持不懈;当初,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为着美好的梦而在题海中争渡。但是,经过高考及填报志愿后,我得知自己进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绪所占据。

    低落的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师兄为身份的作者向我讲述了他在大学的体会。他面对别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满地都是的时候,能底气十足地说我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却不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更说不出我是佛大的学生这句话。

    无独有偶,在佛大中有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有这份自卑感。相信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于我就读的是佛大,这不上不下的学校。以及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由读什么大学决定这种人生观。随着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要在大学学什么。大学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学习一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思维,一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使我感到了一丝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区别。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随着我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以及在佛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也许不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卑感也许是庸人自扰。在我看的这本书中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名牌大学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作者还道出一个本质:你所就读的大学再有名气,校园再美,硬件设施再齐全到了毕业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说,你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东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如果要学习的东西相同,在哪间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尝试接受作者的观点,改变自己的学习观、人生观。后来我发现,自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专心致志的:课余期间,也有很多同学拿出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阅读;佛大的社团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充实。每个人都好像相当享受这种生活并期待着未来。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滨校区残破的校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观点上的改变,使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套用书本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作

  • 2、 《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2000字

    《旧唐书魏徵传》一书中李世民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辈之后人,虽知南开大学之名声昭著,不读其史话,却难以深刻的理解,光荣背后的峥嵘岁月。

    南开大学创办的前身为一所私立学校,肇端于威海国帜三易之后张伯苓校长所执教的严氏家族,诞生于甲午战败十周年之际,开办于因外争国权而掀起的五四运动大潮之中,立世之艰难却树立了培养爱国爱群之功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之才的远大抱负,勇敢的肩负起了兴学强国的责任使命。根基虽小,却立志高远。

    张伯苓校长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在威海亲历了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后,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在结识热心教育,倡导新学的翰林严修后,毅然投身教育,于是南开大学的雏形便朦胧的诞生在严氏家塾之中。1904年,翰林严修携同张伯苓校长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拓宽了眼界,决定先行创办中学,然后徐图扩充。接着着手将严氏家塾变为了公学,初名中学堂,不久又更名为敬业中学堂,第一中学堂,1907年又更名为南开中学堂,1912年起称南开学校。在此基础上,大学部经过多年筹备,于1919年正式成立,自此闻名遐迩的南开大学,卓越而生,滥觞于一个仅有六人学生的私塾家馆,南开二字取自地名,把培养救国,强国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学校初创几年,艰难异常。办学经费极度缺乏,办学条件较为落后。陈省身先生回忆道:南开的数学系那时以脚踏实地见长。姜立夫先生教书是极为认真的,每课必留习题,每题必经评阅。当时的南开大学: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严要求。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南开人在一片荒野之地建立了幽静、整洁的校园,图书馆藏书达20万册,教学设施配备在当时的私立大学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北京大学等一批国立大学。1937年9月10日,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吃紧,长沙临时大学又奉命迁至昆明,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又称西南联大,历时八年。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毛泽东为南开大学题写了校名。

    在南开大学的发展道路上,南开大学也经历了重重挫折。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第一所被日寇化为焦土的中国高等学府。究其原因在于南开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付诸实际

  • 3、 《目送》的读后感2000字

    爱的目送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读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赏》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经典,作者也就以此作为更宽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书。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亲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是纯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间的亲情,与丈夫妻子无关。我还没有孩子,从书中没有读出多少做母亲的共鸣,但作为女儿,我从中读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叩击我的灵魂。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

  • 4、 目送读后感2000字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 5、 大学的读后感2000字

    《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今年暑假和寒假我拜读完。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沙俄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一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等,这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 。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美好的人性。

    他们的丑陋与美好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美好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美好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讲到女人,他

  • 6、 读大学 读后感2000字

    踏入佛大的校园,体验大学的生活已有大半个学期了。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日子里,面对学校安排的课程,身为大一新生的我,彷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反而对大学的生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迷茫中,闲来的时候,我看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也对我在大学的看法有所感悟。

    当初,寒冬腊月,手脚不能屈伸的时候,我想着心中美好的梦想坚持不懈;当初,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为着美好的梦而在题海中争渡。但是,经过高考及填报志愿后,我得知自己进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绪所占据。

    低落的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师兄为身份的作者向我讲述了他在大学的体会。他面对别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满地都是的时候,能底气十足地说我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却不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更说不出我是佛大的学生这句话。

    无独有偶,在佛大中有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有这份自卑感。相信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于我就读的是佛大,这不上不下的学校。以及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由读什么大学决定这种人生观。随着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要在大学学什么。大学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学习一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思维,一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使我感到了一丝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区别。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随着我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以及在佛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也许不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卑感也许是庸人自扰。在我看的这本书中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名牌大学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作者还道出一个本质:你所就读的大学再有名气,校园再美,硬件设施再齐全到了毕业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说,你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东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如果要学习的东西相同,在哪间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尝试接受作者的观点,改变自己的学习观、人生观。后来我发现,自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专心致志的:课余期间,也有很多同学拿出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阅读;佛大的社团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充实。每个人都好像相当享受这种生活并期待着未来。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滨校区残破的校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观点上的改变,使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套用书本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作

  • 7、 《目送》读后感2000字

    《目送》读后感2000字: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

  • 8、 《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读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赏》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经典,作者也就以此作为更宽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书。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亲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是纯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间的亲情,与丈夫妻子无关。我还没有孩子,从书中没有读出多少做母亲的共鸣,但作为女儿,我从中读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叩击我的灵魂。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

  • 9、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人生就像在一条漫漫长路上行走,每个人起点不同,终点不同,路线更是各不相同。有时候,这些路线会交错重叠,有的人已经和你同行了很久,有的人才刚刚走入你的旅途,有的人即将离开,有的人还要陪你很久,你永远不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离开,也许就是下一个路口。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的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背后总沐浴着父母殷殷的目光。小时候爸爸送我去上学,走到门口,我背上书包跨进校门,转身挥挥手:“爸爸再见!”然后蹦蹦跳跳的走进去,不再回头,我会坐进教室,打开书,开始一天的学习,而爸爸被那一道挂着“xx小学”的大门阻隔在外。都说养儿为防老,但在我印象中,爸爸总是很没有安全感,时刻怀疑着我将来长大会“抛弃他”:“不要出国,最好别考外省的大学,免得以后你走远了,不管我了……以后我就只能看着你的照片念叨念叨喽……”我皱起眉:“怎么会这样想?我将来在外地发展好了,会把您接过来啊!”也许在他心中,将来拦住他的,不再是学校那道有形的门,而会变成更多无形的“门”:健康、时间、金钱……而他只能在门外,目送我渐行渐远。亲鸟为雏鸟搭出坚固的巢,想让他永远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但没有什么能阻挡雏鸟伸出幼嫩的喙,啜吸外界新鲜的空气。人生的路,遇到什么风雨荆棘只能自己走,父母只能在背后以目光注视。但我能从他们的目光中获得力量,走的更快更稳。

    走在这条路上,人人都在变化。父母望着我的背影,我又何尝不是一直望着父母的背影。小时候,我送妈妈去上班,在家门口挥手:“妈妈再见,一路顺风!”然后妈妈提着包下楼,而我总会等在门口目送她离开。她走到下一层楼时,便顺着楼梯间的缝隙向下,等待她走过时闪过的衣角,直到再也看不见一点儿与楼梯不同的色彩,听不见一丝鞋跟叩击台阶“笃笃”的回响,才缩回头,合上门扉。望着关上的门,我不禁想,将来我长大工作了会是什么样子?爸爸性子急,走路很快,和他一起走时,我总是被他落后几步,一抬头就能看到他的背影。小时候,我需要仰头,把下巴抬得很高才能看到他,从我的角度看来,太阳好像就在他头顶,像爸爸一样散发着光与热。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可以平视他了,我知道太阳比他高

  • 10、 《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目送》读后感2000字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

  • 2019-09-19

  • 2022-12-1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21-09-16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1-12-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2-02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0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
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大全,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2024,更多目送读后感2000字大学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