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曼德拉》观后感500字。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曼德拉》观后感5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篇一:《曼德拉》观后感500字

郭苏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直用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所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他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将其融入到文字中,谱写出了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故事。

同为南非人(现已入籍加拿大)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区》的内容构思源自他年幼时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故事也影射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强制拆迁与种族驱逐等问题。

无论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种人群,都无法避免地在这片璀璨的土地上,随着历史的车轮与种族斗争的主题抗争着,而随着很多人一起的、长期的努力,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开始趋于融和。在这其中,自由斗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这位最着名的南非之子,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抗争。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试图在一部长约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里来展现曼德拉这个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敌,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运用了犹如意识流一般的叙事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开始讲起,看他成为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然后从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到落难被监禁、放逐及劳役,最终获释后促成了民主选举的成功。影片在讲述人物的成长、磨难坎坷的生命转折之时,颇具意识流的风格,即便人物的成长是跳跃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质始终如流水一般流动,没有停滞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和客观现实的制约,强调了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所以,贯彻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上附着的,是面对人生种种境遇的坚忍、积极、优雅稳健的态度。在很多个镜头里,曼德拉的身体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虽然这只是在拍摄的时候,演员背后也放置了照明设备而已。但这样的人为设置并不突兀,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来,曼德拉的的确确是一位充满了光芒的伟人,他所拥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坚如磐石的信念之光。

篇二:《曼德拉》观后感500字

文/战台烽

南非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曼德拉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把翻身黑奴的心儿照亮这首小改的歌用在电影《曼德拉》中再贴切不过,电影《曼德拉》就是一部如实记载了曼德拉从年轻时代一直到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的传奇一生的电影。电影在今天(7月18日)上映,其实是有深意的,7月18日是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诞辰,在南非共和国被称之为曼德拉日。

《曼德拉》说是传奇,其实并没有我们所谓天生异象、如有神助等等神话了的传说,就其一生,都是为了让黑人获得公平权利的斗争过程,无论是街头抗议、暴力示威,还是奔走呼号、运筹帷幄,曼德拉虽然不是一位超能英雄,但他无论是性格,还是毅力,都堪称一位勇猛的斗士,所以蜘蛛侠一句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用在这里毫不违和,他确实也在一路践行着有多大力量,出多大力量的全身心全情的投入,即使牺牲了家庭,牺牲了战友,牺牲了自由,也从未退缩。

当然,本片改编自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所以全片角度,基本都以主人公主观视觉为主要方向,这也令整个故事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一些生活细节的还原,无论是面对军警的枪声,还是狱警的呵斥,都足够细节化和真实化。毕竟,曼德拉最长的一次在监狱,呆了整整27年,27年一定让他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为止不懈奋斗的解放事业。

《曼德拉》不是一部高大上的人物纪录片,貌似国外还不太时兴给伟人进行去恶存善的树碑立传,所以,我们能看到曼德拉一路的成长,是在跌跌撞撞中渐渐变得沉稳,虽然从影片开始,他就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一起庭审中,当然,那个场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有种族隔离政策的旧南非,白种人对黑种人的强烈蔑视,而曼德拉的革命起源,或许也是从这个时候默默滋生,令他成为一个走上街头,同黑人同胞们紧密在一起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

其实曼德拉的斗争过程,有着很具对抗性的变化,前期的他目睹种族隔离政策所带来的无边压迫,怒发冲冠,成为反政府武装的革命领袖。但是暴力的对抗,迎来的暴力的围剿,此时的曼德拉,并没有通过武装对抗,帮助黑人们踏上自由的王国,反倒因此让自己成为被通缉的目标,四处躲藏,屡次被抓,直至最后一次,直接坐牢27年,当然,这27年并非虚度的光阴,监狱外的斗争在继续进行着,监狱内的曼德拉也在反思前进之路,所以当他出狱后,很快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并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其实本片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了曼德拉的斗争上,而是对他的私生活也进行了诸多的呈现,包括几任的妻子都给了较多的戏份进行展开。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和妻子温妮的结合与情比金坚的27年。只可惜,爱情也是脆弱的动物,远观可以,近看总会有些瑕疵。当一个牢内一个牢外,能夫唱妇随共同熬过27年之后,却是需要迎接改变的时刻,那时节,成长起来的曼德拉与妻子,无论是各自一方,还是两人之间,都已经有了太多的理念冲突,反倒团聚后,很快决裂。

电影《曼德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当然,彼在欧美,斯在南非,但都是为了黑人的利益而奋斗,并最终达成了胜利的目标。而当年Byoung一曲《光辉岁月》又让国人从全民的角度了解到这样一位伟大的自由与和平斗士。那句风中自有残留的躯壳,迎着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确实充满了力量。而此时的曼德拉,无疑是在南非的高山上的金色太阳,照耀着四方。

篇三:《曼德拉》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曼德拉》观后感(一)


《曼德拉》观后感:自由之神的传奇一生

文/张建雄

在电影领域,拍一部人物自传是一门非常讲究的学问,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电影那般简单,而需要对人物、历史把握之精准,包括一些制度的限制,都极大影响着人物传记叙述的原本性和真实性,也使得导演们在拍摄时面临种种阻碍,不能给予观众更直接的表述。然而,电影《曼德拉》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根据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自传改编,真实还原了曼德拉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总统就职演说的整个过程,故事内容饱满且充满戏剧性,再现其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要说曼德拉的这一生,想必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甚至像8090年代生的人,对这位传奇总统并不熟悉,除了在历史课本上稍有了解外,不乏大多数朋友跟我一样,是因为香港乐坛摇滚教父黄家驹的歌曲《光辉岁月》得以了解。他不仅表达出一位中国音乐人对当时南非的状况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还通过这首歌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南非的真实社会现状是何等不堪,留给我们很多当年的历史信息,就连曼德拉在听完这首歌曲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这首歌就是以南非当时的社会现状带来的创作灵感,非常贴近现实和接地气。

在这部电影中,影片前半部分不仅让我们得知曼德拉孩提时代是如此萌的可爱,还让我们了解到这位伟人也曾是位追妞高手,懂得和女孩甜言蜜语;他酷爱拳击、会舞蹈;会和所有南非人在一起,为抵制公车涨价和解放黑种人自由游行;展现出一个冲动、热血、充满愤怒的年轻时期的曼德拉。而影片后半部分讲述曼德拉经过二十多年监狱历练,逐渐成长为冷静、理性和包容的一代伟人,尤其是他在狱中通过个人魅力和坚毅的个性影响狱卒,让他们渐渐懂得尊重黑人,使整个故事发生了巨大转折。

如果说青年时期的曼德拉吃尽了不少苦头,让他为年轻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监狱时期的生活则给曼德拉的人生算是一笔重要财富,以至于出狱后的曼德拉在处理事务上显得冷静和成熟,理性和包容的一面。在我看来。要不是这二十多年的监狱历练,历史上可能不会有曼德拉这样传奇的人物,而这样的成长也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且抛开电影的制作手法不说,其实这部电影除了融入曼德拉的个人成长生活轨迹外,还有一部分在讲他的政治生涯,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如何谈判要求出狱和出狱之后对几近瓦解的南非拯救的片段,直到他出狱和成功组建南非政府,并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登上就职演讲台的那一刻,真真被他的励志故事深受鼓舞和感动着。

总的来说,看这部电影对我们了解这位传奇领袖曼德拉和非洲的前世今生都有着新的认知,对于这部即将于7月18日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上映的影片,可见其意义非凡,而这位自由神的传奇一生的光芒必定会永远照射在每个人的心中。

《曼德拉》观后感:总统荣耀,光辉一生

文/梦见乌鸦

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离开我们已经有半年之久了,而这部传记电影才迟迟在内地亮相,有点后知后觉的感觉。其实这部《曼德拉》作为一部反映一代伟人的传记电影知名度相对一般,看过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四平八稳的传记片。

或许在很多评论家和专业人士看来,这部传记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比如像斯皮尔伯格的《林肯》那样在艺术与对人物塑造上都堪称殿堂级的作品。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传记片说穿了,其实属于入门级读物,电影照顾到了曼德拉的一生,方方面面都有展示,平心而论,该片是观众了解曼德拉的一扇窗口。都知道曼德拉总统伟大,究竟为什么伟大呢?如果不想读那本厚重的《曼德拉传》,看看这部电影即可。

其实有很多从各种方面表现曼德拉生平的电影,比如《再见巴法纳》、《游戏终点》、《成事在人》等片,而这部《曼德拉》则是第一部囊括曼德拉生平全部的电影,从上世纪40年代布尔人推行种族隔离制度,曼德拉投身种族政治运动开始,一直讲述到当选总统后的致辞,其中还有表现其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可以在以上电影中找到影子,其中曼德拉在罗本岛服刑时期成为电影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曼德拉》中的监狱段落与《再见巴法纳》不同的是,后者采用狱警的口吻来从侧面反映曼德拉如何影响到自己,而《曼德拉》全片则采用旁观者的姿态,去详实的还原了当时大量真实史实,比如曼德拉妻子在监狱外的遭遇,本片有一段情节去描述,这在《再见巴法纳》中是无法体现的。其实了解曼德拉生平的观众对电影中的很多故事都比较熟悉,电影也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曼德拉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状况,包括那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都是历史原话。

个人认为,曼德拉先生的生平中,罗本岛监狱,以及后来波尔斯摩尔监狱中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本片中对这两段内容也是力度很大,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略去了相关部分,因此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再见巴法纳》与本片配套观看。

电影的后半段,电影用大量的笔墨和细节展示了曼德拉如何运用智慧,化解南非严重的种族矛盾,他宽容的政治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像《成事在人》那样去记录那场举世闻名的橄榄球大赛,电影定格在他首次走出总统府邸的那一刻,面对群情激昂的民众,留下一片未来的空白。其实回眸整部电影,在这部长达2小时20分钟的电影中,虽然作为传记片本片依然进入到流水账的叙事模式中,但整部电影并不像之前《乔布斯》、《摩纳哥王妃》那样让人感觉枯燥空洞,反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本片的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很会调动观众情绪,历史事件与人物刻画两条主线并举,在记叙曼德拉的生平中关注了很多方面,大量角色的加入,从政治运动、监狱生涯、家庭生活,再到种族冲突的历史事件描写,电影拍得很大气,虽然没有深入去刻画曼德拉的形象,让这部电影在艺术成就的失势,整个剧情模式也没有太大花样,想说的事情很多,照顾不到各方彼此,究竟将曼德拉塑造成一个民族斗士还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电影在这方面打了马虎眼。

作为传记片,电影绝不会像《林肯传》、《成事在人》那样让足以进入殿堂,但还是那句老话,本片属于入门级教材,比较规矩的记录了曼德拉的生涯和方方面面,但这个教材并不枯燥,而是拍得张弛有度,场面和摄影做的相当不错,配乐动听,人物形象生动,导演对节奏的把控和对观众情绪的调动让本片变得非常生动,让本片成为所有曼德拉题材作品中,最具娱乐性的一部。

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曼德拉,之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没错,《环太平洋》中的黑将军,《雷神》中的彩虹桥守卫者,就是这样一位又黑又硬的大汉,怎么能与曼德拉联系起来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人们大都了解老年曼德拉的形象,其实年轻时期的曼德拉总统,是非常魁梧的。

而艾尔巴的表演平心而论真心不错,虽然比不上《成事在人》中的摩根弗里曼大神,但比《再见巴法纳》里那位强太多。比较重要的一点,伊德里斯艾尔巴版曼德拉,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也没有放不开手脚的紧张状态,而是从头到尾都收放自如,曼德拉从年轻时的民族斗士到老年的黑人总统,之间的过度和变化还是比较平缓,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他为推翻种族主义的统治进行了50年的斗争,实现了南非种族平等,改变了南非的命运。二十世纪有着不少改变历史的民族斗士:切格瓦拉、马丁路德金等人。而曼德拉在有生之年已足可与他们比肩。或许单凭几段话难以概括曼德拉的成就,文字是苍白的,影像是有力的。


电影《曼德拉》观后感


《曼德拉》观后感:一位伟大政客留给世界的内心独白

文/铁任

以一位政客的身份获得全世界的尊崇,曼德拉是古往今来人类政治史上最大的特例之一,谈不上空前绝后,但在体系和格局已经定型的现代社会,相信很难再有来者。

因为卓然于世的地位和成就,巨大的影响力,曼德拉的一生引发了各界学术人士和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他辞世之后,怀念与感叹之声如风徐来,其中就有这部以曼德拉自传为蓝本的传记电影《曼德拉》(又名漫漫自由路),把一段掀翻南非种族主义制度的自由之路,以及其中的点点滴滴于7月28日南非曼德拉日搬上大银幕,质朴无华的史诗影像,辅以结尾处U2的动情演歌,不由让人联想起曼老雄心万丈又情肝义胆的一生,在历在目,声声入耳,怎能不肃然起敬。

其实这几年来关于曼德拉的电影很多,不乏《点球成金》这样精彩至极的侧面致敬,也有以真实史料为素材的纪录片,《漫漫人生路》的区别在于由本尊的自传改编,影片的第一人称视角就像自选集或自画像一样,描绘的都是本人比较认可的事件和情景,有助观众了解曼德拉在人生旅程中的真实状态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旁观者视角所无法知悉的思想奥秘,供观者解读。

也因为这一特点,影片的气质更倾向于文本性和报告性,有报告文学的色彩,然而这并不意味本片缺少戏剧性,就曼德拉波澜壮阔的一生,随便截取一段支流都会风起云涌,又怎么会单调呢,看完影片就会知道,无论是早期做为律师的正义与觉醒,还是27年牢狱的信念坚守,他既是与种族主义的一生作战的自由斗士,也是在爱情来临时的浪漫多情种,曼德拉在影片中卸下伟大的光环,退回到平凡人时代,把自己影响世界的一生讲述得娓娓道来。

如果说推翻种族主义让曼德拉永远闪耀于世界政坛,自由是他的信仰,那么支撑这个信仰的可以说是爱。他的爱是不只是对恋人妻子和亲人,更大的爱是对南非这片土地,对黑皮肤的在土地上跳着原始的舞蹈却带着文明的铁拷的同胞们的爱,还有对自由与梦想的爱,因为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曼德拉奋起一生的勇气,坚持到乌云散尽的那一刻。

从某个角度,虽然是借助于电影明星的形象塑造,但《曼德拉》仍然不失是一份曼德拉留给世人的内心独白,故事并不华丽,而是非常朴素与诚恳,电影中的他没有发出太多豪言壮语的修辞,没有提升逼格的面具,只有不懈的奋斗,永不停歇的抗争,甚至让人经常置身其中,忘记了这是一部伟人的传记,而把他视为一位有血肉有梦想,未被政治污染的黑人。

这是《漫漫自由路》的可贵之处,也是曼德拉留给世界最大的财富。

《曼德拉》观后感:忠贞自由,无愧光辉岁月

文/赵猪

作为一部刚刚去世不久的著名人物,尤其是还涉及到将近半个世纪的黑人抗争问题,《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可说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太过激进的地方,也不算过分拔高。但是因为曼德拉这个人物,坚韧、忠贞的一生,他所承受的苦难,所背负的整个南非黑人种族,乃至全世界黑人的期望,以及他最终获得的,与之相符的荣耀和光辉岁月,还是让这部电影呈现出一种令人敬仰的,圣洁的光辉。

人物传记电影难拍,一是在于史实的庞杂,无从选择,二则是在于个人解读的立场,很难忠实、正确、全面地解读一个人的一生与功过。当然,第二点在《曼德拉》这部电影来说,相对简单一点。对于曼德拉这个人,至少在现阶段,整个世界的认知还是比较公允的,同时这部影片又是根据出版于1995年的曼德拉自传改编而成,只要稍加修饰,避开一些尚未有定论的模糊问题即可。

并且从《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来说,虽然略嫌伟光正了一点,但是因为涉及到自由这个令人无法口出恶言的大命题,再有曼德拉一身几乎可说毫无缺陷的事迹做铺垫,所以影片立场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而在故事线方面,表面上看起来,英国导演贾斯汀查德威克选择的是最基本也是最安全的顺序叙事,从成长到转变,入狱抗争到出狱后大选,曼德拉一生最重要的几个过程并无遗漏。但是英国导演特有的严谨和博爱精神,还是做出了权衡轻重的区分。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诗化的镜头处理,儿童在宽阔美好的南非平原上奔跑。唯一区别只有结尾处,老年曼德拉看着孩子们的奔跑一幕。却是首尾照应,也相当于盖棺定论,从自由精神的起源,到一个老人回望自己一生,无愧于心的自白,紧扣主题。

此外,大概是为了避嫌,导演并没有在曼德拉早年组织抗争运动这一块多着笔墨。其实稍微了解一点的话,会发现这一段历史,曼德拉为了争取自由,其实也曾经做出过许多错误的决定。但是幸好,导演在影片后段,借由曼德拉妻子这个角色,与曼德拉本人的分歧,补充了回来。在长达27年无妄牢狱之灾后,曼德拉走出监狱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才是影片最为震撼,也是对自由二字最好的注解,他号召曾经的战友和部下,放下武器,采用更加和平的选举方式去对抗种族歧视。正是这一段故事,锦上添花,把曼德拉一生所遭受的苦难完全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这部电影最点睛之处。

特别提醒一句,影片结束后,千万不要急着退场,英国著名摇滚乐队U2为影片专门创作的主题曲非常好听,既有非洲草原的辽阔感,又非常振奋人心,贴合自由和曼德拉的主题。当然,全片的电影配乐都很好,结合非洲土著音乐和摇滚,很应景!


《曼德拉》观后感(三)


《曼德拉》观后感:一位平凡黑人的磐石之光

文/郭蘇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直用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所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他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将其融入到文字中,谱写出了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故事。

同为南非人(现已入籍加拿大)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区》的内容构思源自他年幼时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故事也影射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强制拆迁与种族驱逐等问题。

无论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种人群,都无法避免地在这片璀璨的土地上,随着历史的车轮与种族斗争的主题抗争着,而随着很多人一起的、长期的努力,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开始趋于融和。在这其中,自由斗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这位最著名的南非之子,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抗争。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试图在一部长约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里来展现曼德拉这个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敌,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运用了犹如意识流一般的叙事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开始讲起,看他成为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然后从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到落难被监禁、放逐及劳役,最终获释后促成了民主选举的成功。影片在讲述人物的成长、磨难坎坷的生命转折之时,颇具意识流的风格,即便人物的成长是跳跃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质始终如流水一般流动,没有停滞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和客观现实的制约,强调了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所以,贯彻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上附着的,是面对人生种种境遇的坚忍、积极、优雅稳健的态度。在很多个镜头里,曼德拉的身体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虽然这只是在拍摄的时候,演员背后也放置了照明设备而已。但这样的人为设置并不突兀,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来,曼德拉的的确确是一位充满了光芒的伟人,他所拥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坚如磐石的信念之光。

《曼德拉》观后感: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阳

文/战台烽

南非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曼德拉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把翻身黑奴的心儿照亮这首小改的歌用在电影《曼德拉》中再贴切不过,电影《曼德拉》就是一部如实记载了曼德拉从年轻时代一直到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的传奇一生的电影。电影在今天(7月18日)上映,其实是有深意的,7月18日是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诞辰,在南非共和国被称之为曼德拉日。

《曼德拉》说是传奇,其实并没有我们所谓天生异象、如有神助等等神话了的传说,就其一生,都是为了让黑人获得公平权利的斗争过程,无论是街头抗议、暴力示威,还是奔走呼号、运筹帷幄,曼德拉虽然不是一位超能英雄,但他无论是性格,还是毅力,都堪称一位勇猛的斗士,所以蜘蛛侠一句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用在这里毫不违和,他确实也在一路践行着有多大力量,出多大力量的全身心全情的投入,即使牺牲了家庭,牺牲了战友,牺牲了自由,也从未退缩。

当然,本片改编自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所以全片角度,基本都以主人公主观视觉为主要方向,这也令整个故事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一些生活细节的还原,无论是面对军警的枪声,还是狱警的呵斥,都足够细节化和真实化。毕竟,曼德拉最长的一次在监狱,呆了整整27年,27年一定让他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为止不懈奋斗的解放事业。

《曼德拉》不是一部高大上的人物纪录片,貌似国外还不太时兴给伟人进行去恶存善的树碑立传,所以,我们能看到曼德拉一路的成长,是在跌跌撞撞中渐渐变得沉稳,虽然从影片开始,他就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一起庭审中,当然,那个场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有种族隔离政策的旧南非,白种人对黑种人的强烈蔑视,而曼德拉的革命起源,或许也是从这个时候默默滋生,令他成为一个走上街头,同黑人同胞们紧密在一起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

其实曼德拉的斗争过程,有着很具对抗性的变化,前期的他目睹种族隔离政策所带来的无边压迫,怒发冲冠,成为反政府武装的革命领袖。但是暴力的对抗,迎来的暴力的围剿,此时的曼德拉,并没有通过武装对抗,帮助黑人们踏上自由的王国,反倒因此让自己成为被通缉的目标,四处躲藏,屡次被抓,直至最后一次,直接坐牢27年,当然,这27年并非虚度的光阴,监狱外的斗争在继续进行着,监狱内的曼德拉也在反思前进之路,所以当他出狱后,很快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并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其实本片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用在了曼德拉的斗争上,而是对他的私生活也进行了诸多的呈现,包括几任的妻子都给了较多的戏份进行展开。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和妻子温妮的结合与情比金坚的27年。只可惜,爱情也是脆弱的动物,远观可以,近看总会有些瑕疵。当一个牢内一个牢外,能夫唱妇随共同熬过27年之后,却是需要迎接改变的时刻,那时节,成长起来的曼德拉与妻子,无论是各自一方,还是两人之间,都已经有了太多的理念冲突,反倒团聚后,很快决裂。

电影《曼德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当然,彼在欧美,斯在南非,但都是为了黑人的利益而奋斗,并最终达成了胜利的目标。而当年Byoung一曲《光辉岁月》又让国人从全民的角度了解到这样一位伟大的自由与和平斗士。那句风中自有残留的躯壳,迎着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确实充满了力量。而此时的曼德拉,无疑是在南非的高山上的 金色太阳,照耀着四方。

《曼德拉》:向前一小步 文明一大步

文/鱼为

从以武力捍卫争取权益,到铁窗面壁27年,从阶下囚徒,到南非国父,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的漫漫自由路,其实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累积转换。于影片开始,儿童在辽阔草原上的奔跑,那种理想化的自由精神具象,才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

并非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自由振臂高呼,教科书里自古至今听到最多,无非是改旗易帜的口号,却无关自由,所以历遍更迭,今日仍旧如昨,即使日常生活,亦频频受限受制。

然而被指定为王朝继任者的曼德拉却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在这部据其自传改编的影片中,全景式的展现了曼德拉终其一生为之斗争的过程,从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国大,到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的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随处可见的暴力侵袭与暴力反抗,到监狱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种虐待,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拒不改变初心对权益的积极争取。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将一个人从茅屋出生到登上总统之位,确实需要填充庞杂的历史资料,更需要确立影片对人物的解读立场,毕竟,这不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片段,让这个世界上堪称伟人的著名人物走进大众视线,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长历程,只为一人歌唱的《光辉岁月》,需要经过无数铺垫。

尽管影片并未过多展现曼德拉早年创立物装抗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影片的发展,或者说曼德拉终其一生抗争的过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过程,放下手里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这个转变,发生在被判终身监禁时,法律给了被判叛国罪的曼德拉一条生路,他则用此换来更多人的自由。有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有时候,放下枪反而成就更伟大功绩。

影片以三段式的结构,将曼德拉一生分为三个部分年轻时热血奋进的阶段;面对牢狱之灾,遭受虐待却自我成长的阶段;以及出狱之后,放下仇恨,用真相与和解拯救南非的阶段。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曼德拉》观后感600字


从以武力扞卫争取权益,到铁窗面壁27年,从阶下囚徒,到南非国父,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的漫漫自由路,其实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累积转换。于影片开始,儿童在辽阔草原上的奔跑,那种理想化的自由精神具象,才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
并非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自由振臂高呼,教科书里自古至今听到最多,无非是改旗易帜的口号,却无关自由,所以历遍更迭,今日仍旧如昨,即使日常生活,亦频频受限受制。

然而被指定为王朝继任者的曼德拉却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在这部据其自传改编的影片中,全景式的展现了曼德拉终其一生为之斗争的过程,从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国大,到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的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随处可见的暴力侵袭与暴力反抗,到监狱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种虐待,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拒不改变初心对权益的积极争取。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将一个人从茅屋出生到登上总统之位,确实需要填充庞杂的历史资料,更需要确立影片对人物的解读立场,毕竟,这不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片段,让这个世界上堪称伟人的着名人物走进大众视线,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长历程,只为一人歌唱的《光辉岁月》,需要经过无数铺垫。

尽管影片并未过多展现曼德拉早年创立物装抗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影片的发展,或者说曼德拉终其一生抗争的过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过程,放下手里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这个转变,发生在被判终身监禁时,法律给了被判叛国罪的曼德拉一条生路,他则用此换来更多人的自由。有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有时候,放下枪反而成就更伟大功绩。

影片以三段式的结构,将曼德拉一生分为三个部分年轻时热血奋进的阶段;面对牢狱之灾,遭受虐待却自我成长的阶段;以及出狱之后,放下仇恨,用真相与和解拯救南非的阶段。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曼德拉》观后感(二)


《曼德拉》观后感:传奇一生,精神不死

文/云飞扬2046

看完电影《曼德拉》,想起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人同为黑人,同为自由而战,同为人民而战,这样领袖般的斗士注定成为传奇。本片取材于最伟大的南非人曼德拉的光辉岁月,通过其生平事迹试图还原战功卓著的南非国父传奇的一生。本片选在7月18日上映,一则是切了曼德拉国际纪念日,二来是宣扬曼德拉的精神。《曼德拉》是要向人们宣告,曼德拉虽死,但他身上那股追求自由和和平的精神却永远存在。

《曼德拉》云集了一流的制作班底和国际影星,是首部在中国公映的南非传记电影。饰演曼德拉的是好莱坞当红大叔级一线明星伊德瑞斯艾尔巴。他精彩的演绎,将曼德拉苦难时的消极和奋斗的激情,竞选时的点点焦虑与自信,生活上的爱等等,都用非常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诠释,那是散发出一位智者56年的智慧与善良,冷静与宽容,以及那颗追求和平和自由时的勇敢。

片中,艾尔巴会拳击,会跳舞,会对女孩子甜言蜜语,更会为打赢一场场官司而喜上眉梢这样就将一个活生生的曼德拉真实的还原了出来,因为伟人也是人,也要生活。伊德瑞斯艾尔巴入木三分般的刻画,让他获得了今年的金球奖剧情类影片的影帝提名,更是在艾尔巴那堪称壮丽的表演依托下,整部影片逐渐达成英雄史诗般的气魄。

《曼德拉》无论基调如何的温暖轻快,无论电影如何的励志,电影都无意掩饰追求自由与和平之路的悲剧底色。被迫入狱,破碎的家庭,动荡不安的局势,压迫的生活,无法奢望的自由与平等,等等,以至于曼德拉的出现与改变是一种突破,一种传奇,当然也含有受挫时的挣扎与怀疑。电影真诚的还原曼德拉一生的主要活动,那纪录片式的影像给了影片一种天然的真实感。

再者,导演对细节的刻画,让人物的表现也更加的传神。片头片尾桥段的互相呼应,简直是神来之笔。画外音的点缀下,曼德拉悄悄地述说着自己的梦想,那是天真无邪的乐园,那是和平的摇篮,尽管他像一个影子一样活在爱人和孩子身边。而影片最后,曼德拉追求那自由与和平后所失去的亲人与朋友的镜头,让人无限敬佩之时,一种悲伤悄然流露心间,如刀割一般,疼。

《曼德拉》多次运用慢动作暗示人物的注意力所在,这是片中刻画人物最成功的视觉策略。在《曼德拉》中,一组镜头表现拥挤的广场上,曼德拉高高一隅深情演讲,升格镜头里的领袖式人物的高大与人民追求自由与和平的心得到了速度化式的演绎。电影中的暴动与暴力场面,虽说在很多动作电影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曼德拉》中将暴力色彩的营造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狱中囚徒吃着发霉的饭菜,经常会受到虐待,甚至连洗澡的权力都没有。那雨中脱光衣服整整站一夜的镜头,早已对南非的残暴的统治一一控诉,这是消磨他们的身体,更是对尊严,对精神的奴役。

在法国学者拉康看来,眼睛是一种欲望的器官,因此,我们能从观看行为中获得快感。这个行为,也得到一种认同和参与感,当我们坐在影院凝视曼德拉伟人的时候,我们同时会携带并投射自己向往的自由与和平追求的欲望。影片中的曼德拉更多的被放置在被看,而不是观看者的视觉位置上,多少带有记录风格的摄影风格,将曼德拉置于记录对象的位置。可以说,曼德拉成为一幅催人泪下且精神焕发的南非社会画面中让人沉迷的风景。而这一视觉也呈现出了一代伟人曼德拉的冷静、理性、包容,以及对自由与和平的孜孜追求。

《曼德拉》观后感:走近世纪伟人平凡世界的心灵之旅

文/丑鱼尼莫

纳尔逊曼德拉应该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世界伟人之一。从小学时代开始,我们就从语文、历史,乃至政治教科书中熟读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再后来,通过《新闻联播》,也每每能一见其尊荣。进入网络时代后,关于他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让人观之不尽,读之不竭。但就我而言,能真真正正带我走近曼德拉,走进其内心世界还当属于近日在内地公映的大电影《曼德拉》。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特殊年代,白人殖民统治下的南非,种族隔离中的灾难世界。虽为贵族出生,带着正宗的贵族血统,但曼德拉生下来就不乏不安定因子,尤其是系统西学法律专业知识后,其内心的不安分犹如火山岩浆喷薄而出。加入反政府组织,领导罢工,掀起暴动,年轻时期的曼德拉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与英雄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反的是,早期的曼德拉是狂热的暴力崇尚者,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暴力才足够能引得政府的关注,全世界的目光才会注视南非这片政治争斗、人权争斗的非净土。也因为如此,曼德拉被捕入狱。

影片《曼德拉》并没有回避青年时代他的激进与冒进,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以往的人物传记片中,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人物传记片,人生中的污点往往是可以回避的,尽管是一些人尽皆知的。《曼德拉》却恰恰相反,故而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可观赏性。

普通观众知晓曼德拉往往是因为他坐过牢,出狱后成为南非总统等等等等粗线条的大事件,而对狱中的曼德拉却知之甚少。其实,对曼德拉一生起着重要关键作用的恰恰是他的牢狱之灾。虽然我们不能说曼德拉应该感谢这次入狱,但事实上,正是这次牢狱之灾改变了曼德拉的一生。狱中的曼德拉饱经磨难却坚持读书、学习,在继续成为学生政治运动精神领袖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出狱后的他渐渐改变抗争方式,直到南非废除种族隔离

电影《曼德拉》对曼德拉的监狱生活亦有较为详尽的描述与回顾。诚然,导演在撷取这个片段时,不仅仅是想再现曼德拉的艰辛岁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曼德拉人生命最重要的人生历程,我想,更主要由于在这段非人的生活中,曼德拉依旧坚持理想,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惠及观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或许,这才是人物传记电影的精髓所在。

要想林林种种、面面俱到真实再现曼德拉95年的浩瀚人生,仅靠一部电影显然是不够的。但电影《曼德拉》却最大程度的奉献出了曼德拉人生岁月中的重大闪光点,想尽得当,次重分明,既着重刻画其影响南非影响世界的历史时刻,也不忘概描能凸显其作为普通人的性格特征,从而让曼德拉伟大中见平凡,平凡中现伟大。观众也得以一步步、一点点走近伟人,走进他的真实内心世界。敬畏、感佩、叹服、膜拜之情便油然而生,磅礴而出。


相信《《曼德拉》观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