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2024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范文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推荐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

(共 1589 篇)

  • 1、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_2000字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2000字

    说真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觉得痛苦,那些关于性暴力的描写,关于思琪心理的细腻描写和反复修饰,我都很快地接受了看下去了。林奕含在访问中说到,这里面有一种审美的快感,大概是了。我是看着作者笔下华丽的辞藻观赏性地看下去的。直到最后伊纹对怡婷说的那段话,我才真的感到深刻的痛苦。“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奸小女孩为乐,假装世界上没有小女孩被强奸”。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此时此刻就在发生。林奕含觉得自己并没有成功,她说她自己是一个废物,她并没有改变什么,现实中的李国华还在执业,还在对其他女孩子做出伤害,他并没有死,并没有得到惩罚。现实就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无能为力。 小说中,李国华从一开始就很有把握思琪是不会说出去的。“自尊会把她的嘴缝起来。”思琪曾经对妈妈说“学校有同学跟老师在一起了”、“我们家缺少性教育”,三番两次的试探,父母都一次一次把思琪往更深渊处推,父母注定在这场悲剧中缺席了“旷课”了。思琪也曾经差点把秘密告诉伊纹,可是看着伊纹姐姐夏天的高领毛衣,看着伊纹姐姐渐渐空洞苍白的眼神,思琪不想再加重她的负担了,沉默了。后来伊纹说,这都是她的错,如果不是她太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或许思琪最终也不会走向毁灭。但是人啊,我们都是这样,都太固执地专注在自己身上了,特别是当自己也千疮百孔的时候。怡婷,从小到大跟思琪双胞胎似的,一开始她陷在嫉妒中,她嫉妒思琪可以得到李老师的爱,她嫉妒思琪漂亮的脸蛋。小说中有几处提到,思琪和怡婷基本是一模一样的,就除了脸蛋,而这点不同也造成了她们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豆瓣看到一篇影评,大概是说漂亮的女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有才情的漂亮女生,虽然不怎么苟同,但在这个故事里似乎是这样的。)怡婷从嫉妒到后来的不理解,她不理解为什么思琪每次从老师那里回来都会痛哭一整个晚上,她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痛苦还要继续,她不理解思琪变得越来越像幽灵,那么白那么瘦。怡婷在思琪十八岁生日的卡片上说,我爱你,可是我不理解你。 “文学”在小说中扮演太重要的角色了,甚至比李国华还重要。“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这简直是要把一切都怪罪在文学身上啊。林奕含在访问中反复说到,她是一个非常迷恋语言的人,她无法接受一个创作出如此优美作品的人是一个坏人,她相信思无邪,她相信中国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林奕含对文学或

  • 2、 作文读后感2000字20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但从为读过他的原著。不想为他人所左右自己的思维,着读了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当然有许多没读懂的,也不可能全读懂。

    马克思讲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他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尤其最后一句我最有感触,此刻大多数地方庙会的火爆,人们的疯狂,整得很可怕。同时也说明人就应有点信仰,但是庙会的火爆可能和这个社会没有信仰,充满功力有关吧。那里的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目的,而不是来寻求心灵的解脱。那里还有中国官场的味道,那些神仙好像给的越多他越保佑你,给人有种行贿受贿的感觉,神仙好像也不太纯洁了。

    马克思说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这对我这些年轻人很有用,不要就批判而批判,要明白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要单纯的用道德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更需要用理智来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说关于教育和环境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必须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把社会分成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句话我不是十分理解,但很感动。我觉的许多人在批判别人是,总是自立清高,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别人称为俗人,好像自己不是俗人,是天才,是外来之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精神病人,总是为那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放着许多他们该干的事不去干。而当你去说他们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显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么伟大,别人是那么可鄙。而且在他们看来他们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不知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正因此次人际关系才那么重要吧。正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扮演很多主角,学着去适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真正打动我的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用分工来阐述了等级无处不在,这一点我以前没有注意。使我明白等级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不只收了多少年的骗。如封建主与臣仆,行会师傅与帮工、父母与子女等,这些不是l历史课本上讲的,用来批判封建社会的,就

  • 3、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范文:

    缘由: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小强有幸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遇见这本书《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于是迫不及待翻卷阅读,想了解这位200年前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伟大哲人——马克思65年的生活细节以及其思想发展史。

    一、生与死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钟,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第三个孩子。他出生的年代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思想意识方面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著名的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法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而马克思出生的小城特里尔城在1795年被法国兼并后持续20年之久,回归德国怀抱。

    在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生活伴侣燕妮逝世,1883年1月11日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与母亲同名)在巴黎逝世,两位至亲的离世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加上常年来的病痛折磨与熬夜研究,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家中的安乐椅上停止了呼吸与脉搏,永远地睡着了,同时也结束了将近40年逃亡生活。

    二、高尚的爱情与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克服当权政府的围剿与迫害、克服自身多种疾病的困扰、克服长期的贫困与窘迫,除了自己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为全人类解放而服务的追求目标,离不开他生命中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照顾其生活与给予无私的爱的妻子——燕妮。一位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及好友,给予精神与物质资助的恩格斯。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出生于贵族家庭,可以说是官二代。其父冯﹒威斯特华伦是政府官员,当过县长、州长。她比马克思大4岁,与马克思青梅竹马。她欣赏马克思的那非凡禀性的魅力、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不为一般男人所具有的刚毅的气质。作为特里尔城倾城的美女,爱上了这位皮肤黝黑,来自与自己社会地位悬殊的马克思,并之后与之陪伴一生。

    马克思23岁取得了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整个普鲁士最年轻的博士,他先在《莱茵报》担任主编,那时还是有些稿费的。但马克思在报纸上撰写抨击当权者的制度、剥削、谎言与欺骗,受到普鲁士的反击,马克思被驱逐,《莱茵报》不得不停刊,他也开始了逃亡生活。之后的他在《新莱茵报》、《德法年鉴》、《纽约每日评论》等撰笔。但因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直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报

  • 4、 《永远的马克思》之读后感2000字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英国bbc广播公司组织的民众调查和投票表明:马克思不仅是当代而且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于是有些西方政治家大声责问:他的时代已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在?

    确实,很多人会发出疑问: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但当我们细细品味马克思哲学后,会发现这个评选结果无可置疑。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中国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像实践那样的思维。

    马克思多次讲:人首先是实践,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论;当理论上遇到困难时,你就看实践,实践中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马克思一贯强调实践思维,而实践思维是关系型的动态思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曾阐述过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即是什么和如何是是同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马克思说过:一个人怎么生活,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要看它怎么生产,一个社会怎么样生产,这个社会就怎么样。

    是什么与如何是引起了我对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一角色的思考:我是大学生,但我应该怎么做?在大学里,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将意味着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大学生。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确实,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选择追求,不仅要明白追求什么,更要懂得怎样追求。当我们确定了追求的目标,就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方式并为之付诸实践。

    而在追求的道路上,正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竞争

  • 5、 作文读后感2000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但从为读过他的原著。不想为他人所左右自己的思维,着读了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当然有许多没读懂的,也不可能全读懂。

    马克思讲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他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尤其最后一句我最有感触,此刻大多数地方庙会的火爆,人们的疯狂,整得很可怕。同时也说明人就应有点信仰,但是庙会的火爆可能和这个社会没有信仰,充满功力有关吧。那里的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目的,而不是来寻求心灵的解脱。那里还有中国官场的味道,那些神仙好像给的越多他越保佑你,给人有种行贿受贿的感觉,神仙好像也不太纯洁了。

    马克思说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这对我这些年轻人很有用,不要就批判而批判,要明白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要单纯的用道德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更需要用理智来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说关于教育和环境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必须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把社会分成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句话我不是十分理解,但很感动。我觉的许多人在批判别人是,总是自立清高,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别人称为俗人,好像自己不是俗人,是天才,是外来之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精神病人,总是为那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放着许多他们该干的事不去干。而当你去说他们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显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么伟大,别人是那么可鄙。而且在他们看来他们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不知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正因此次人际关系才那么重要吧。正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扮演很多主角,学着去适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真正打动我的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用分工来阐述了等级无处不在,这一点我以前没有注意。使我明白等级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不只收了多少年的骗。如封建主与臣仆,行会师傅与帮工、父母与子女等,这些不是l历史课本上讲的,用来批判封建社会的,就

  • 6、 马克思读后感2000字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

    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

  • 7、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org)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

  • 8、 马克思传记读后感

    马克思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马克思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 9、 马克思原着读后感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

  •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鼓励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1-07-07

  • 2022-12-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1-07-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18

  • 2022-07-18

  • 2019-10-09

  • 2019-11-12

  • 2019-10-28

  • 2023-02-06

  • 2023-06-24

  • 2019-10-09

  • 2023-02-11

  • 2022-12-20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1-18

  • 2022-12-14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3-02-26

  • 2021-07-09

  • 2019-11-12

  • 2022-12-13

  • 2019-10-29

  • 2019-11-0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22-10-08

  • 2022-12-29

  • 2022-12-18

  • 2019-10-19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2024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教您怎么写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